第四章 非金属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3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非金属工业
分类号: TD8
页数: 3
页码: 429-431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非金属工业发展情况。包括煤炭、石墨、黄铁矿等。
关键词: 矿产资源 非金属工业 郴县

内容

第一节 煤炭
  县内已探明有无烟煤矿产地52处,主要分布于鲁塘、华塘、荷叶坪、栖凤渡、廖王坪、白露塘、马头岭、岗脚等乡镇。
  县内煤炭开采较早。明代,民间已挖煤生火取暖。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编的《直隶郴州总志》载“西凤乡马岭炭广,常贩卖长、衡”。同治五年(1867),富豪李宗谓邀集36名股东,集资1.89万元,雇请59人在梓竹(今街洞茶山坂)开挖3个井口采煤,年产煤8000担。清光绪初年,相继有人合股集资开采许家洞、桂山、华塘招旅、马岭、马鞍山、鲁塘等煤矿。民国2年(1913),衡阳刘文桂、郴州陈汝东等人集资5万元,在许家洞黑炭岭开办三合煤矿。民国9年,鲁塘何明亮雇请32人开采笔架山煤矿,学习江西“双井合窿”的采煤方法,人日均最高产煤800斤。民国22年,三合煤矿因业主之间闹纠纷而停办。民国25年,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肖文铎,郴县县长郑绍康,瑶岗仙钨矿富商凌新霞、赵农一、郭有才等筹资36股,成立三合煤矿公司,雇请30名工人,重开三合煤矿。手工开采,每工日采煤12担。是年,全县有煤矿公司8个,年产煤2200余吨。煤炭开采方法原始,开拓井巷用钻子、手锤,采掘工具以锄、锹、尖铲为主,井下油灯照明,竹筒抽水,手摇麻布扇通风,人拖、肩挑运煤。因煤矿缺乏安全设施,不少工人死于瓦斯爆炸和垮窿塌窑之中。更有甚者,个别煤矿主还蓄意谋财害命。民国26年,山塘下煤矿矿主,因煤炭销售受阻,无法发放50多个雇工的工钱,竟于11月13日引水灌煤窑,将工人全部淹死在井下。民国38年,县内有许家洞三合、马岭、华塘垅下、鲁塘、山塘下、栖凤渡乐群(地址茶山岭)等煤矿,年产煤5000余吨。
  新中国建立初,鼓励私营煤矿发展。1951年,对三合煤矿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郴县三合煤矿,有职工1300人,是年产煤8240吨。1952年,三合煤矿开始采用爆破法采煤,炸药为硝铵,发火、起爆装置分别为电雷管、干电池。以后,逐步实现采煤、排水、运输半机械化。1954年,组织个体煤窑成立煤业组。1955年,兴办郴县鲁塘煤矿。鲁塘、栖凤渡等乡成立煤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贯彻中央“发挥两个积极性,扭转北煤南运”精神,街洞和正源煤田划归湖南省管,栖凤渡湾塘煤田划归地区管,县将鲁塘煤矿华塘工区扩大为郴县华塘煤矿。1959年,公私合营郴县三合煤矿转为地方国营,职工961人,产煤8.65万吨。1962年,将该矿上交给郴州专区煤炭公司。1964年,鲁塘煤矿因煤源减少而停办,职工转移至华塘煤矿。是年,鲁塘公社煤矿开办。1967年,华塘煤矿因井下穿水而停产,至1970年复产。70年代,县属煤矿和较大的公社煤矿采掘、提升、通风、运输、排水基本上实现半机械化。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提出:“抓煤炭,保氮肥生产,促粮食增产”的口号,煤产量激增。华塘煤矿1972年产煤1.01万吨,1979年增至3.3万吨。1978年2月,郴州行署批准成立郴州地区栖凤渡煤矿,设庄门和湾塘两个工区,设计年生产能力共15万吨。1982年,县筹建黄沙岭煤矿。1984年起,乡镇、村、组、个体办小煤窑大量增加。1986年,华塘煤矿与县煤炭公司收购荷叶坪杨家垄沟煤矿,办起荷叶坪煤矿,属华塘煤矿分矿。1987年,黄沙岭煤矿并入华塘煤矿。1988年,全县有煤矿219个(地属矿1个、县直属矿1个,乡镇企业煤矿217个),共产煤26.42万吨,其中地区栖凤渡煤矿4.2万吨,县华塘煤矿1.54万吨,乡镇企业煤矿20.68万吨。
  1955~1988年,全县累计产煤230.32万吨,其中地区栖凤渡煤矿21.37万吨,县华塘煤矿54.31万吨,乡镇企业煤矿154.64万吨。
  第二节 石墨
  县内有石墨矿产地24处,集中分布于鲁塘乡的东南面。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永宁乡(今鲁塘一带)的农民沿石墨矿层露头处凿浅井挖石墨作生活用燃料。民国22年(1933),致良公司始在永宁乡回子岭一带开采石墨。后相继有天明、宝光公司和兴华矿厂在永宁乡开采石墨。民国33~34年,因日军侵犯湘南,运输受阻,各矿厂、公司先后停采。抗日战争结束后,部分公司恢复,另成立一些新的公司。民国38年,县内有中美、协和、和利、兴中、双合、华光、湘源、宝光、兴华、益郴、鼎和等公司在永宁乡回子岭、崩塘、团园山、金湘源、磨刀水、桃沙岭、汉公岭等地开采石墨。其中金湘源所产的石墨,品质特优,被誉为“金沙”,每吨售价30银元。
  1950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派李林为代表,接管鲁塘8家商办石墨公司,成立湖南笔铅矿(1955年改名湖南省鲁塘石墨矿)。1954年,该矿集中力量和资金加强一工区(芋头石北段)和二工区(芋头石南段)的井峒开拓及地面工程建设,实行半机械化生产,结束用油灯照明、竹筒排水、手工凿岩、人工拖挑的历史。1955年,建成日处理量50吨的浮选车间和100千瓦的动力厂。1964年,在郴州火车站附近新建石墨制粉车间(1971年石墨制粉车间迁回矿部),石墨粉成本比运矿石到长沙加工的每吨降低35元。1968年,鲁塘公社办石墨矿,后南溪公社亦办起石墨矿。1972年,鲁塘公社建两个石墨制粉厂。1988年,全县有石墨矿3个(郴州地区鲁塘石墨矿,乡办企业2个),共产石墨砂10.05万吨,石墨粉6235吨。
  第三节 黄铁矿
  县内有黄铁矿产地7处,主要分布于金狮岭、赵家垄、野鸡窝、天字号、滑石板、干里山、后塘等地。
  清末,县内开始采黄铁矿,土法冶炼硫磺,回收砒石,提收砒灰。《湖南之矿业》记载:“郴县产硫甚丰,光绪二十八年(1902),首由阜康公司领照开采。民国4、5年间,其它公司相继成立。矿区分布在柿竹园、柴山里、金狮岭一带。采矿公司先后计有开源、湘源、大成、永丰、积荣、柴山、泰和、湘益、安丰、阜康等十家,各领矿区数十亩至千余亩不等,总共矿区面积达三千余亩。每年产额超过入百吨。除供本省应用外,行销皖、鄂、赣诸省,于通商大埠遍设湘磺运销局,盛极一时。”民国19年,保湘公司月产砒砂320吨,磺砂140吨。后,因地表矿源减少和矿产销路不畅,磺矿生产逐渐下降。民国38年,磺矿生产者仅存金船塘的桢记公司、柴山的积荣公司和阜康公司。
  1950年12月,湖南省工业厅将私营公司收归国营,成立郴县磺矿,开采黄铁矿,用瓦罐蒸馏法生产硫磺,成本高、质量低、劳动条件差。1955年冬,县磺矿仿山东博新炉设计建成热式小高炉84孔,年生产能力达2800吨,1958年,年生产能力又扩大到3600吨。1959年以后,该矿由生产硫磺为主转为生产铅锌为主。1951~1980年,该矿累计生产黄铁矿93.57万吨,硫磺2.12万吨,砒灰488吨。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