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成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2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成分
分类号: F427.64
页数: 5
页码: 420-424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情况。包括私营个体工业、全民所有制工业、集体工业、公私合营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行业结构 工业企业 郴县

内容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
  清代、民国时期,县内工业以私营为主。民国5年(1916),有采矿业33家,工人千余人。民国18年,有各种手工业工厂、作坊318家,从业人员530人。主要行业有木工、泥工、篾工、缝纫、榨油、造纸、印刷、五金、酿酒、制鞭炮、制鞋、制伞等。1949年,全县有手工业店坊厂547个,从业人员1211人,产值1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7%。
  新中国建立初,国家支持私营工业的发展。1955年,全县有私营工业14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总产值46万元。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大部分进入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仅剩农村中亦工亦农的个体手工业者上门加工竹木和铜、铁、锡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允许私人开店办厂,个体工业发展较快。1980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工人307人。1988年,个体工业企业增至1170个,从业人员1646人,产值190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1.7%。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一、县直属工业
  民国18年(1929)4月,县政府开办平民工厂。民国34年1月,日军侵郴,该厂停办。
  1949年冬,城关区兴建郴州、人民两家国营米厂,并有森工企业1家。是年,国营工业产值达16万元,大部分为森林工业收入。1952年,县创办国营郴县农具修造厂、县酒厂。1953年元月,县接收湘南行署工矿处管理的郴州机器修配厂、郴州联新面粉厂、郴州群众报印刷厂、郴州织染厂等国营工业。之后,又兴办几家国营工厂,原有工厂中有的上交或停办。1957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有农具修配厂、安源铅锌矿、碾米厂、织染针棉工厂、鲁塘煤矿等,产值376万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80%。
  1958年,大办工业热潮中,公私合营工业企业转为国营,并兴办桥口铅锌矿等7家国营工业,其中5家因资源不清和亏损于当年或翌年停办。1959年11月,县属国营织染针棉厂、度量衡厂、碾米厂、纸厂、三合煤矿等企业被划归郴州市。1961年,县属国营工业有桥口铅锌矿、制药厂、华塘煤矿、农具修配厂、锰矿、印刷厂、森工局、酒厂等8家,有职工1142人,完成产值279万元,占县属工业产值的63%。
  1971~1974年,县内相继办起无线电厂、水泥厂、氮肥厂、秀凤有色矿、建材厂、针织厂、农机修造厂、汽车修配厂、糖厂、竹木制品厂、天字号锰矿、供电公司、糕点厂等14家国营工业企业,县属国营工业体系基本形成。1976年后,兴建四清、高峰、长青3处电站,兴办栖凤渡农药化工厂、拖拉机站修理厂、电光源焊料厂、高压电器厂、棉麻纺织厂。五盖山林场兴办电站、木材加工厂、锰矿、铅锌矿。县农垦场、园艺场分别办起玻璃纤维瓦厂和砖厂,茶叶场办起茶叶加工厂。1984年,秀凤有色矿被划归郴州市。1988年,县属全民所有制工业增至30家,有职工4304人,固定资产原值5887万元、净值4294万元,完成工业产值4361万元,占县属工业产值的45.1%,实现利润69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86万元。
  二、部属、省属、地区属工业
  部属工业 1950年10月,湖南省工业厅小矿管理处接管白露塘矿场和柴山的积荣、阜康公司,建立郴县磺矿工程处(1951年2月改为湖南省地方国营郴县磺矿),开采黄铁矿,生产硫磺。1952年,兼采铅锌矿,1958年起以采铅锌为主。1959年,改名为东波有色金属矿,隶属于湖南省冶金工业局。1979年12月,成立柿竹园多金属矿,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86年7月,东波有色金属矿和柿竹园多金属矿合并为柿竹园有色金属矿,隶属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1988年,该矿共有职工383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20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6%,实现利润58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844万元,净值6462万元。
  省属工业 60年代,县所属粮站建的粮食加工厂均为湖南省属。1973年,有板桥、桥口、街洞、栖凤渡、鲁塘、华塘、马头岭、坳上、良田、新市等9个粮站粮食加工厂,工业产值184万元。1977年,板桥粮站粮食加工厂改名为板桥大米厂。1985年,板桥饲料厂建成投产,单班年产配合饲料300万公斤。1986年,马头岭、坳上、新市粮站粮食加工厂因机械设备为黄谷米机,加工产品经济效益差而停办。1988年,省属企业有板桥饲料厂,板桥大米厂,以及栖凤渡、桥口、街洞、鲁塘、华塘、良田等6个粮站粮食加工厂,共计工业产值621万元,其中板桥饲料厂331万元,板桥大米厂67万元,6个粮食加工厂223万元。
  地区属工业 1950年,省人民政府派员接管鲁塘8家商办石墨公司,成立湖南笔铅矿(今鲁塘石墨矿),主要产品是石墨原矿和石墨粉。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出版部与郴州专署联合在郴县雅市坪兴办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八造纸厂,隶属总参谋部。1973年,纸厂被移交给郴州地区,改名为郴州地区红旗造纸厂。主要生产凸版纸、牛皮纸、纸袋纸和书写纸。1965年,郴州地区接管郴县铁矿建立玛瑙山锰矿,先后生产锰原矿石、富锰渣、生铁等。1966年,郴州地区在桥口建立桥口氮肥厂,主要生产碳酸氢铵。1967年,郴州地区在栖凤渡建立地区煤矿机械厂,主要产品为矿车、矿用风扇、水泵、平式变压器等。1978年,郴州地区建立栖凤渡煤矿,设庄门和湾塘两个工区,生产无烟煤。1988年,县内有郴州地区所属工业企业6个,职工3997人,完成产值363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2.3%,实现利润493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45万元。
  第三节 集体工业
  一、二轻工业
  1953年冬,开始进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县城首建金属制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社员37人。1954年,成立手工业管理科,管理二轻工业。1956年底,全县共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78个,有社员2887人(其中县城36个、1420人),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96万元。1958年冬,农村集镇手工业合作社(组)转为公社所属的地方国营企业。1959年,将城关镇及许家洞、槐树下等手工业合作社、组移交给郴州市。1961年,把“大跃进”中转为地方国营的各公社手工业企业复转为集体所有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并新建一些手工业社,发展一批新社员,县内有各类手工业合作社(组)85个,社员1559人。1964年,手工业合作社(组)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组成农具厂或服装厂,并随人民公社行政区划变动而变动。1969年后,相继建起县轻化工厂、塑料厂、锅厂、锅炉药剂厂、蓄电池厂、服装厂。1977年,县轻工业系统的农具厂、服装厂共26家被划归社队企业局管理,1983年复划归轻工业局管理。翌年,归二轻工业局管理。1985年工业普查统计,县二轻局所属工业企业共30家,职工860人,固定资产原值284.5万元,净值161万元,实现产值512万元,利润0.9万元。1988年,手工业联社(又称二轻工业局)所属工业企业28家(其中农具厂、服装厂23家),职工760人,固定资产原值365万元,净值202万元,实现产值628万元、利润13万元。
  二、部门集体工业
  1970年后,县内一些部门相继兴办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有水电安装公司、饮料厂、中药材加工厂、教学仪器厂、一中印刷厂、轧钢厂。1988年,全县有县属部门工业企业6家,完成产值320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
  中央、省、地属企业先后在郴县境内办有一些集体性质的附属工厂。1988年,有柿竹园有色金属矿综合厂、七三二○工厂纸箱厂和128队钢粒厂等3个工厂,实现工业产值104万元。
  三、乡镇工业
  1956年,农业合作社始办集体工业,后逐步发展。1974年,社队工业产值357万元。1978年后,社、队工业大发展,1980年产值达1366万元。1988年,全县有乡、村工业企业1763个,从业人员6918人,固定资产原值2451万元,净值1817万元,实现产值2456万元,完成利润199万元。
  第四节 公私合营工业
  1951年9月,私营三合煤矿实行公私合营。翌年,该矿有职工315人,实现产值18.6万元。1956年,利华织布厂、正大印刷厂、力新瓷厂、大中化工厂、群力铸锅厂、自力碾米厂、湘南碾米厂、南货食品加工厂及合利、均利、建新煤矿等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各厂由公方、私方及工人三方派代表组成生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企业。1956年,全县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07万元。1958年,公私合营工业企业转为或并入国营工业企业。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