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采种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采种育苗
分类号: F326.27.64
页数: 2
页码: 387-388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采种基地,飞机直播造林,采集林木种子。贯彻“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县林业局按造林计划与农户签定育苗合同。
关键词: 采种育苗 林业 营林

内容

一、采种
  清末、民国时期,县内有少数农家采油茶籽、油桐籽和果树籽育苗。
  1953年冬,县苗圃派职工赴江口、黄茅等乡采集杉树籽200公斤。1956年在黄茅乡建立种子站,是年采回杉树籽500公斤。1958~1963年,县人民政府把采种计划下达到公社,县林业局进行采种技术指导。1964年,县建立杉木林用材林基地,采种以社、队林场为主,自采自用。1967年,县内杉树结实较少,县组织100多人赴宜章、桂阳、嘉禾、蓝山、临武等县采回杉树种子1吨多。1973年,从四川、江西、湖北省和湖南省宜章、汝城县调入马尾松种子37吨,用于飞机直播造林。1977~1979年在宝峰公社和五盖山林场建立杉木林种子园3处共155亩。1981年、1982年,每年采集檫树子5吨多,支援贵州、四川、江西、湖北、河南、广东、广西等省和湖南省10多个县。1985年,在五盖山林场黄金窝工区建立黄山松采种基地1040亩。1984年以后,县内杉木林、马尾松的中龄林、成熟林大幅度减少,种源困难,原设在宝峰公社的两处共.125亩杉木种子园被废弃。县内所需林木种子基本上从郴州地区林业局调进。1953~1988年,全县累计采集林木种子258吨。
  二、育苗
  清末、民国时期,少数农家培育水果、油茶、油桐等树苗,自育自用。民国23年(1934),在城郊燕泉开办县苗圃,圃地25亩,年产苗2万余株,以果木为主,兼有少量侧柏、白杨、花卉。民国29年,苗圃并入县农业推广所,圃址迁到白鹿洞,年育苗8~10亩,产苗1万余株,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马尾松、杉、法国梧桐、美国白杨等。民国34年1月,日军陷郴,苗圃被毁。
  1952年,县设苗圃于白鹿洞,1953年育马尾松苗21亩。1956年,始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苗圃。是年,鲁塘乡碧潭高级农业社育杉树苗2亩。之后,集体苗圃逐年发展。1960年,白鹿洞苗圃划给郴州市,县在文昌阁大队谷雨塘新建苗圃。1961年,原资兴县域从郴县析出,设在谷雨塘的苗圃属资兴县范围,划归资兴县。郴县又在小溪公社石盖塘大队罗家冲建苗圃。因罗家冲水土等自然条件不适宜办苗圃,1964年,苗圃迁至板桥公社仙溪冲,有土地总面积596亩,其中圃地242亩。是年,县办杉木林基地,贯彻“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1965年全县育苗627亩,其中县苗圃育苗55亩。1981年,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农户开始育苗。1983年,为鼓励农户育苗,每育一亩达4万株的杉木苗,县林业部门奖励育苗户50元、稻谷指标250公斤。1985年起,推行合同制育苗,县林业局按造林计划与农户签定育苗合同。1988年,全县育苗388亩,其中178户农户育苗318亩,出产苗木400万株,县苗圃育苗70亩,培育绿化和用材树苗42种、花卉苗24种、果种苗6种。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