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提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提水工程
分类号: TV61
页数: 3
页码: 372-374
摘要: 本节郴县提水工程记述水力、人力提灌工程、机动提灌工程、电力提灌工程、喷灌工程。
关键词: 提水工程 水利 郴县

内容

一、水力、人力提灌工程
  历史上,农民对不能自流灌溉的高岸田,多以水力筒车、人力龙骨车及吊桶、水斗、抄簸、挑桶等工具提水浇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有筒车百余处。1949年有筒车183架,龙骨车1569架。新中国建立初,筒车、龙骨车有所发展。1950年4月,省人民政府拨补助大米16.53万公斤,全面恢复太平洗金滩简车工程,至是年10月,共修复筒车34架,柴坝14座,车墩4座,整修渠道1200米。1959年筒车达516架,龙骨车达3921架。后机械提水设施发展,水车、筒车逐渐减少。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部分水利条件差的地方,龙骨车、桶、斗等提水工具有所增加。
  二、机动提灌工程
  县内机动提灌工程始建于1953年。是年,板桥乡麻田猫冲王家在龙潭安装1台20马力柴油机,带动抽水机提水,扬程16米,灌田80亩。1956年4月,栖凤渡乡瓦灶购进1台120型煤气机带动水泵抽水。1961年华塘公社三合大队购进汽油机带动水泵抽水。因煤气机笨重,起动困难,噪音大,逐渐遭淘汰;柴油机、汽油机逐步增多。1966年全县机动提灌工程装抽水机136台,1976年增至361台,1988年达到1096台、7724马力,灌溉稻田1.92万亩。
  三、电力提灌工程
  1959年,板桥公社在虎栏背安装7.5千瓦电动抽水机,灌田90亩,为全县电灌之始。
  1962年,石面坦煤气机灌站改建为电灌站,两级装机6台、192千瓦,灌田3000亩。1963年大旱,电灌站得到发展,投资32.8万元,建成电灌10台、674千瓦。1965年,兴建西河马头岭段电灌系列工程,投资20万元,装机10处、10台、212千瓦,灌田3000余亩。1978年,马头岭人民公社装机1台、300千瓦,净扬程170米,出水管长700米,出水流量96升/秒,设计灌田1500亩,因渠系不配套,实际只达600亩。1980年前后,电灌站曾出现设计、选点不当,重复建设,管理不善,设备被盗的现象。1984年,全县建新电灌机40台、493千瓦,灌田6379亩。之后,以建小型为主,巩固发展,加强管理。1988年,有电灌站380处、6631千瓦,灌田6.81万亩,占稻田总数的23.8%。
  四、水轮泵站 县内于1959年开始兴建水轮泵提水工程。是年,栖凤渡公社团结大队在牌坊脚安装2台40型水轮泵,灌稻田500亩。1964年2月,中央部署南方5省加强水轮泵建设,郴县水轮泵站得到迅速发展。1966年,全县有水轮泵站36处、153台,其中灌田1000亩以上的水轮泵站8处;泵型由40型扩大到100型。水轮泵扬程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安装及设计施工合理的效益好。但有的地方盲目发展,设计、施工比较粗糙,工程质量不高;有的提蓄不能结合,效益不佳。栖凤渡公社的龙船栏水轮泵站装机7台,仅低灌渠的1台40型泵能上水;马头岭公社和平和桥口公社庵子脚两处中型泵站基本不能上水。70年代,部分水轮泵站被其他水利设施或电灌、机灌站取代;一部分因生产水轮泵的工厂停产,设备配套、更新、维修困难而废弃。1973年有水轮泵站39处102台,1988年只剩15处59台,灌田2.035万亩。
  全县最大的水轮泵站——石面坦水轮泵站,位于东江边的五里牌乡鳌头岭村石面坦,集雨面积5992平方公里。拦河坝为堆石混凝土硬壳坝,长208.9米,高8.3米,利用水头4.2米。左岸高灌渠扬程58.4米,AT100——8型泵6台,每两台串联,上水量0.34立方米/秒。低灌渠扬程32.4米,AT100——8型泵6台,每台上水量0.29立方米/秒。台过水量均为6.12立方米/秒。右岸AT60——4型泵2台,上水量0.17立方米/秒。坝右建船闸一座,有效使用面积50×7平方米,年载运能力10万吨。配套工程有渠道64.4公里,渡槽14座1221米、隧道13处999米。其中低干渠至大头垅水库,长17.8公里;高干渠至谭家冲,长14.2公里;3条支渠通秧塘、新庄、大丘铺,长32.4公里。设计灌五里牌、太平、栖凤渡、桥口4个乡镇22个村209个村民小组2.92万亩田。
  1970年提水500万立方米,1979年提水3250万立方米,一般年提水2000余万立方米,直接灌溉稻田1.36万亩。
  该站始建于1958年,五里牌人民公社在此地安装120型煤气机6台、150马力,两级提水灌田,年需木炭20~30万公斤。因木炭供应困难,计划兴建水电站,安装4台水轮机直接带水泵提水。1960年元月开工,拦河坝在建时5次遭洪冲。1962年改装电动抽水机。
  1966年县政府决定在此建大型水轮泵站,成立工程指挥部,钟国华任指挥长,水电局干部曹克俊负责设计施工。9月从8个人民公社调劳力3000余人动工兴建。1967年2月枢纽工程基本完成。是年6月,五里牌人民公社干部黄孝林带领民工抢架水轮泵站拦河坝浮桥时,落水牺牲。7月,6台水轮泵提水上左岸低灌区。随后3年因“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只局部小量施工。1970年冬,工程全面复工,恢复工程指挥部,李纯时任指挥长。主攻高干渠和枢纽配套工程,1974年该工程全部竣工。
  郴县1988年灌溉500亩以上水轮泵站基本情况表注:石面坦泵站灌溉面积未包括太平乡的复灌溉面积。
  五、喷灌工程
  县内第一个喷灌工程于1979年2月在县农科所兴建,建成固定式喷灌机埠1处,喷灌面积20亩,另配流动式喷灌机2台。此后,以新市人民公社为重点,在全县推广。1980年前,以小型移动式喷灌为主,1981年后以固定式喷灌为主。至1985年,全县投资7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4万元,建成喷灌65处,灌溉7621亩,其中固定式喷灌584.6亩,半固定式喷灌156亩,滴灌、蔸灌68.4亩,小型移动式85套、灌溉6812亩。主要喷灌作物为柑桔、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1986年,地区定点在桥口镇园艺场建桔园喷灌261亩。
  不少地方喷灌建成后,由于管理不善,设备损坏、废弃,效益下降。1988年,有喷灌10处,装机35台,其中电动机10台261.5千瓦,内燃机17台、120马力,喷灌面积2521亩。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