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67
页数: 2
页码: 370-371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引水工程江口大圳、大新大圳等水利工程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引水工程 水利 水利建设

内容

境内河、溪纵横,植被较好的地区,泉源长年不断,山区基本靠坝、圳、视引水灌溉。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较大的河坝有马王坝、芙蓉坝、鸭婆坝、雷溪坝、麻田坝、桥口坝、将军坝等46座。民国30~36年,共筑坝和修整坝605处。1949年全县有坝堰1273处,圳2765条。
  新中国建立初期,小型圳坝有较大发展。1957年开始建小Ⅰ型引水圳——江口大圳。
  1988年,有坝1913座,圳5794条,年引水量7300万立方米,其中小Ⅰ型圳坝7处,已建成5处,灌田1.93万亩。小Ⅰ型坝圳中,工程较大的有:
  江口大圳
  引水坝位于郴江上游江口乡的江口村,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引水坝高2米,圳长18公里,过水流量0.67立方米/秒,灌溉良田镇5个村0.6万亩稻田。国家投资10.6万元。1957年秋,1000余劳力上圳开工。1958年1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从良田圩步行10余公里,到工地视察,并决定从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08地质勘探队调压风机1台支援开凿渠道。修圳时,共绕跨陡山20座,凿开石壁125处,1959年春竣工,当年灌田4900亩。周小舟在1959年省委工作会议上赞扬郴县“修了一条宏伟的大圳,真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大新大圳
  圳头在大奎上乡大奎垣村的连下江口,集雨面积8.22平方公里。灌邓家塘乡萧家山、太平头、南水界3个村0.5万亩稻田,圳长31.4公里,其中主圳长19.4公里,南北2条支渠12公里。1974年冬,新市公社卖掉准备建电站的器材设备,自筹资金,由公社党委书记李加彬率干部、民工4000余人上山,连续苦战3年,于1978年通水灌田。但因水源不足,加上水圳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质量较差,水圳经常发生崩塌、沉陷、穿洞,渗漏十分严重。抗旱时用水,圳首引水流量不足0.1立方米/秒,仅萧家山大队部分受益。1979年8月30日,中共郴县县委书记丁连芳沿圳步行考察,决定投资62万元,在圳头兴建大新水库。1983年水库竣工,蓄水28万立方米。但因渠道渗漏问题未解决,水仍只灌到萧家山,还不能全面抗旱。1985年9月,国家拨给干旱死角专项资金38万元,支持邓家塘乡对大圳全线整修邓家塘乡党委、政府组织农民,苦干一冬,将主圳三面浇灌混凝土,加固防渗。1987年6月,大坝加固防渗工作完成,直接灌溉面积3000余亩。1985~1986年,国家给萧家山、太平头、南水界3村返销粮食66.6万公斤。1987年大圳竣工灌溉后,3个村售余粮1.45万公斤。村民编歌谣赞道:“想10年、干10年,大圳终修成,家家衣食足,户户有余(鱼)钱”。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