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蓄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蓄水工程
分类号: TV-092
页数: 6
页码: 365-370
摘要: 本节郴县蓄水工程记述山塘、平塘、水库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蓄水工程 水利 水利建设

内容

一、山塘、平塘
  山塘、平塘是县内最早修建的蓄水工程。山塘需筑坝蓄水,多建于山冲峡谷间;平塘系掘凼蓄水,多建于田头村口。明万历时,县境内较大的山塘、平塘有上湖塘、下湖塘、大塘、倒塘、罗塘、温塘、严塘。但所修山塘容积不大,一般“蓄水以灌一家之田,多不过一村之用”。清嘉庆时,有较大的塘44口。民国23年(1934)大旱后,省政府颁布《湖南省修建塘坝暂行规程》,县设修建塘坝委员会。民国30年,实行以工代赈,全县配粮食62吨,用受赈工62万个,新建水塘22口,修缮水塘125口。民国31年,全县修塘109口,灌田12354亩。民国35~36年,湖南省救济分署配发郴县工赈粮500吨,贷款15万元(法币),每口塘赈粮550公斤,全县筑塘418口。民国38年9月,全县有塘7663口。
  50年代,山塘、平塘建设有较大发展。1950~1951年,全县修复塘865口,新筑33口。1954年起,坚持“自愿互利”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塘坝修建加快。至1957年,全县新建塘445口。1958~1960年,新建塘569口。至1962年,山塘、平塘达8727口。
  1962年后,水库和提灌工程迅速发展,山塘、平塘建设减慢,并出现废塘还田现象。
  1968年山塘、平塘7706口,比1962年减少1021口。
  1979~1988年,山塘、平塘建设稳步发展。1983年起,个体、联户、联组、联村兴建山塘增多。栖凤渡镇1986年兴建和整修山塘116口。岗脚乡香草坪村,1987年自筹资金1.15万元,投工1.4万个,建塘5口,蓄水11.9万立方米,灌田520亩。荷叶坪罗家村民小组自筹资金修建蓄水4万多立方米的洪水冲山塘。1988年,全县共有山塘、平塘7174口。
  二、水库
  (一)小Ⅱ型水库
  郴县1956年始建10~100万立方米的小Ⅱ型水库,1988年,共有小Ⅱ型水库33座,总集雨面积34.1平方公里,总库容1183万立方米,总灌溉面积2.674万亩。
  小Ⅱ型水库的兴建,多数没有正式设计,工程质量较差,“大跃进”中建成的尤甚。有29座水库一度成为险库、病库,其中梅山、上源冲、塔下、大新、十二渡垅等5座水库发生过垮坝事故。塔下水库修复后降为基本塘。
  (二)小Ⅰ型水库
  1961年始建小Ⅰ型水库,至1988年,按小Ⅰ型水库施工的有12处,其中柳泉水库于1971年由小Ⅰ型扩建成中型水库,金光、大壁口2处中途下马,梨树下、小谷仓、十二渡垅、大新等4处因故未达设计标准,降为小Ⅱ型水库,铁坑水库划归郴州市。1988年,全县实有小Ⅰ型水库4处。
  龙潭水库
  位于塘溪乡和平村,1959年建为小Ⅱ型水库,集雨面积4.1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11米。1975~1978年扩建成小Ⅰ型水库,坝高加至16.8米,正常库容168万立方米,浮子式自动表层放水,灌溉面积4700亩。
  凉伞坪水库
  位于大奎上乡凉伞坪村,1980年建,集雨面积35.5平方公里,圬工混凝土薄壳拱坝,坝高33.3米,长64米,中段溢洪堰32米,正常库容308万立方米。水库坝下紧连高峰水库库尾,对高峰水库有直接调蓄作用。
  红文水库
  位于坳上乡水塘村。1968年建,集雨面积1.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17.2米,设计蓄水99.6万立方米,灌田3200亩。1969年,库底石灰岩层溶洞穿漏。1974~1978年两次堵漏,效果不好,实际蓄水量最多为30万立方米,灌田2200亩。
  红卫水库
  位于同和乡,1967年开工,土坝填到5米即停工。1987年,国家投资22.75万元,1988年建成。集雨面积3.1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30.12米,库容131.2万立方米,设计灌田8580亩。1988年,因溢洪道、涵卧管加长及渠系配套工程未完成,仅灌田1200亩。
  (三)中型水库
  1964年开始修建第一座中型水库——四清水库,后陆续修建,至1988年,全县共建中型水库5座,总蓄水量5249万立方米,占全县各种水利工程总水量的24.2%;设计灌溉面积13.68万亩,1988年,实际灌溉面积7.2万亩,占全县稻田总面积的25.2%。
  四清水库位
  于保和乡严塘村,集雨面积28.1平方公里,均质土坝,坝高34米、长220米,库容1758万立方米,总干渠1条9.3公里,干渠3条53.35公里,引水渠9条11.88公里,设计灌田3.97万亩。1988年实灌华塘、保和、同和乡与郴州市安和乡共1.8万亩稻田。总投资66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7万元。
  1964年秋,中共湖南省委常务书记王延春率社教工作团在华塘办点,根据群众要求,与郴州地区及郴县领导研究确定兴建四清水库。是年9月底,县委抽调部办、科局领导干部10人,技术干部5人,施工管理人员78人,组建“四清水库”工程指挥部,县委书记杨明、农村工作部部长钟国华先后任指挥长。11月正式开工,全县集中28个公社6000余劳动力上工地。指挥部将任务分到连,开展劳动红旗竞赛,民工披星戴月,顶霜冒雪,移山筑坝。街洞公社100余民工,在积水烂泥中连续奋战三昼夜,抢填成5米深的核心基墙。塘溪公社民工黄昌松,85天挑土9600担,总行程达5000多公里。
  1965年3月,水库大坝、总干渠和天鹅坳隧道竣工,是年试蓄水350万立方米,灌华塘人民公社稻田6100亩。196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亲笔书写“四清水库”库名。1965年8月,该水库被评为全省水库新建施工先进单位。1970~1974年,坝右端深层石灰岩溶洞穿漏,大坝右外坡发生3次沉裂,外坡脚出现涌漏,2次截墙处理无效。1975年,在坝内作长110米、高10米的混凝土斜墙截水,钻孔30个,压力灌水泥浆330吨,堵漏成功。水库原集雨面积9.3平方公里,1971年、1979年两次扩建从月峰乡小白田至保和的引水渠道11.88公里,扩大集雨面积18.3平方公里,年引水入库400余万立方米。
  大头垅水库
  位于太平乡洞庭湖村龙形山,集雨面积6.25平方公里,土石混合坝,坝高32米,设计库容1120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585万立方米。在主坝背向库西的山脚开凿470米隧道放水,从隧道口开左、右干渠,左干渠9.1公里,引石面坦水轮泵站低干渠水入库;右干渠4.5公里,与小谷仓水库相连,灌太平乡稻田1万亩。总投资120.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6.15万元。设计灌田1.88万亩。1988年蓄水814万立方米,灌田1万亩。
  1964年11月,县委抽调县、公社干部20多人,组建大头垅水库工程指挥部,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刘衍聚任指挥长,水电局干部邓维琪设计施工,调集五里牌、栖凤渡、马头岭、桥口、坳上5个公社4000多劳力上坝施工,1966年7月主坝建成。1967年12月水库竣工。1969~1972年,水库尾的长垅地带库底出现6处漏洞,其中6号洞沉陷面积1亩。
  3年内漏洞漏水造成累计自然下降水位8.55米。经鉴定长垅溶洞属岩石断层引起。1973~1985年,多次施工堵漏,在坝内筑成高27.8米、顶宽3.5米的土石混合副坝,堵漏成功。
  1981年冬,为了保安,主坝加高0.9米,原溢洪道降低1米,正常库容减为955万立方米。
  高峰水库位
  于大奎上乡凉伞坪村蛇形坪,集雨面积44.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43米,库容1085万立方米,总干渠和南干渠共长42公里,设计灌田2.5万亩,1988年灌田2.1万亩。总投资2217.4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6万元。
  该水库于1966年8月动工,1967年2月因各项条件还不具备和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停工。1971年8月,县委再次作出修建高峰水库的决定,并抽调县委常委2人、部办科局领导12人、公社干部76人,成立高峰水库工程指挥部,县委常委罗瑶任指挥长。11月调集全县17个公社1.2万劳力开工兴建。水库地处高寒山区,库底高程海拔622米,雨多雾大,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干部、民工迎难而进。但因少数公社劳力未上齐,填坝过程中阴雨天气多、压力不足,到1972年6月,大坝只填到31.5米,为防洪,在坝上游侧筑8米高的防洪子堤,开临时溢洪道。从6月份后,留下3800人的专业队,继续对未竣工程施工。是年8月18日下午突降暴雨,14时30分至22时30分,降水101.7毫米,至19日14时,24小时内降水241.7毫米;入库洪峰流量386立方米/秒,入库洪水总量935万立方米。19日5时35分,水库临时溢洪道开始溢洪。溢洪后,大雨仍然猛降,库内水位不断升高。7时50分,水漫坝顶,溢洪道导水墙和防洪子堤被冲垮,坝右决口,下泄洪水流量1500立方米/秒,一个多小时冲走土方7万多立方米,石方2.5万立方米,冲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1台,冲毁涵洞40米、房屋4栋、工棚65栋,下游板桥人民公社8个大队62个生产队受灾,死亡2人,淹田2.1万亩,冲毁房屋60间,河坝18处,河堤18公里。
  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万元。是年10月,县委、县革命委员会紧急动员,全县1.19万个劳力上水库抢修。11月,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罗秋月率慰问团到水库工地慰问。1973年4月,水库大坝筑成42米,开成溢洪道。但在再修的过程中仍然阴雨天气多,泥土水份多,大坝质量难以达到标准。部分县领导感到大坝不保险,主张将水库大坝炸掉,改筑为山塘。是年8月,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几名主要领导深入到高峰水库工地现场察看,并与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决定采取降低并加宽溢洪道、从水库大坝内壁加筑压力质量达到标准的内坝、修好后加强水位控制等几条措施,以保证水库安全运行。1975年元月,水库大坝加高1米,溢洪道及坝外坡的圬工坝完工。12月,完成大坝内右侧长110米的粘土防渗层。1978年水库溢洪道弧形闸门竣工,水库投入正常运行。1984年春,为扩充水源,兴建来洋洞引水工程,从大奎上乡狮子口南麓上更河源头的曹家村筑坝,修5880米长的引水渠,增加集雨面积18.87平方公里,年引水量700万立方米。是年11月~1986年1月,对大坝进行灌浆防渗加固,共钻孔71孔、2112米,灌黄泥、水泥浆547量。其间,来洋洞拦河坝于1985年8月25日被洪水冲毁,至1987年修复。1988年,引水入库380万立方米。
  干渠首段有乌石江、下沟水两座大跨度渡槽。乌石江渡槽,由郴县水电局邓维琪、何锡瑚、地区水电局高镜波等规划设计。渡槽3条箱型拱肋并列,单跨长110米,高108米,槽身V型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过水流量5立方米/秒。1975年冬由地区水电局工程队和郴县水电局施工,地区水电局杨国宾、黎善良等主持吊装,采用预制拱肋无支架缆索吊装,1976年冬竣工。1978年3月,该渡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0月,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柳泉水库
  位于廖王坪乡凉源村,集雨面积9.32平方公里,斜墙土坝,坝高34.2米,设计蓄水1002万立方米,灌田2.5万亩,1988年蓄水695万立方米,灌田1.8万亩。水库配套工程有总、左、中、右等4条干渠,长25.35公里,渡槽24座,隧道28座,暗涵6处,倒虹吸管1处。总投资553.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4.15万元。
  该库于1958年建为小Ⅱ型水库,1961年扩建为小Ⅰ型水库。1971年开工扩建中型水库,栖凤渡公社党委副书记曾宪松任指挥长,水利局干部何锡瑚负责设计施工,由栖凤渡公社6000余劳力筑成,1973年4月,大坝竣工。后按郴州地区水电局鉴定要求,大坝外坡两次共加厚50米,1976年基本建成。水库集雨面积小,且原有泉源——响泉的产水量逐年衰减,丰水年蓄水量仅695万立方米,缺水年仅蓄水300万立方米。为扩充水源,经省水电厅批准,设计从与郴县交界的桂阳县东城乡金子坪村开引水渠9.04公里,并与长青水库左干渠连接,增加集雨面积20.4平方公里,年引水量1023万立方米。引水渠于1978年动工,因边界矛盾及资金困难,断续施工10余年,仅完成明渠3.69公里、隧道11处2070米,但还不能正常引水。1987年冬,省水电厅下达专项资金40万元,继续施工。
  长青水库
  位于荷叶坪乡长青村,集雨面积17.5平方公里,心墙土坝,坝高32.8米,4扇提升式钢板直升闸门分层放水,设计总库容1538万立方米、灌田2.83万亩,1988年蓄水896万立方米,灌田0.3万亩。总投资33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7.85万元。
  该库是中共郴州地委书记王润民于1976年在马头岭人民公社办点时提议修建的。设计修渠道112.06公里,其中总干渠5.99公里,干渠3条40.87公里,支渠13条65.2公里。计划通过总、干、支渠道,上连四清水库,下串柳泉水库、大头垅水库、石面坦水轮泵站,达到“沟通西北水,联成大灌区”的效果。1976年9月,组成90人的工程指挥部,县委书记丁连芳任指挥长,邓维琪、何锡瑚负责设计施工。11月,调集栖凤渡、五里牌、马头岭3个公社1.15万民工上工地。中共郴州地委书记王润民连续7天和民工一起挑土方。过春节时,县委书记丁连芳带领县直部办、科局领导干部和民工,身披薄膜、顶风冒雪,坚持节日施工。1977年9月,水库大坝竣工。1978年建成输水隧道和启闭塔。1980年3月,完成渠道开挖2.6公里,衬砌1公里,建成1、2号渡槽。是年,因国民经济调整,渠道工程未能列入国家基建计划,遂停工。每年蓄水900余万立方米,放水沿旧溪道灌库下两个村的3000余亩稻田,抗旱时,放水补充西河流量,供沿河的机、电灌和水轮泵提水灌田。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