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家禽
分类号: F307.3
页数: 2
页码: 357-358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家禽发展概况、品种、疫病防治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农业 养殖业 家禽

内容

一、发展概况
  饲养家禽(鸡、鸭、鹅)是县内传统养殖项目,以养鸡、鸭为主,每户养几只;太平、五里牌等地有养棚鸭的习惯,棚鸭多为蛋鸭,每棚鸭100只以上,流动放养。民国38年,饲养家禽36.18万只,出笼18.1万只。后因粮食增产,家禽疫病防治技术提高,家禽发展。
  1957年,饲养82.74万只,出笼41.6万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集体开办禽场,家庭养禽受到限制,1960、1961年粮食减产,禽饲养量减少,1960年养禽48.45万只,出笼26万只。1962年起鼓励家庭养禽,养禽得到发展。1964年养禽112.55万只,出笼56.55万只。1964年冬,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养禽受到限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私人养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进行批判,1971年饲养量降至64.83万只,出笼32万只。
  1972年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同时部分生产队办起集体鸭场,养鸭防治水稻病虫,是年禽饲养量上升至78.9万只,出笼39.43万只。1975年再次限制农户养禽数量,禽饲养量降至50.46万只,出笼25.23万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禽饲养量上升,同时出现养禽专业户、重点户。1981年,鲁塘兽医站何纯雄养三黄鸡3万只,出笼2.5万只。1983年全县养禽84.85万只(鸡62.38万只,鸭21万只,鹅1.47万只)。出笼44.2万只(鸡34.3万只,鸭8.8万只,鹅1.1万只)。其中养鸡专业户、重点户达160户,养鸡23.7万只。后因饲料价格上涨和鸡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养鸡专业户减少,但因粮食增产,各农户养禽数量上升。1988年全县养禽126.73万只,出笼40.8万只;其中养鸡76.97万只,出笼18.2万只;养鸭43.5万只,出笼19.1万只;养鹅6.26万只,出笼3.5万只。
  二、品种
  县内鸡的品种,以湘南黄鸡为主。1970年后,陆续引进白洛克、九斤黄、星布罗、红布罗、洛岛红、桃源鸡、长沙黄鸡、AA鸡、星杂288、来航鸡、新浦东鸡、罗期鸡等品种。
  鸭的品种历史上以麻鸭(土鸭)、瘤头鸭(洋鸭)和淮鸭为主。1970年起,相继引进北京鸭、苏州鸭、澳大利亚狄高鸭、英国樱桃谷鸭、卡叽——康贝尔鸭等品种。
  鹅的品种有白鹅、灰鹅两种。
  三、疫病防治
  县内流行的禽病主要有鸡新城疫(鸡瘟)、禽霍乱、鸭瘟、鸡马立克式病、鸡白痢、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等,以鸡新城疫、禽霍乱、鸭瘟危害最大。1953年开始使用鸡瘟疫苗预防鸡瘟,1962年使用禽霍乱疫苗接种预防禽霍乱,但两种疫苗的注射面欠广。至1988年,鸡新城疫和禽霍乱仍有发生。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