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田肥料
分类号: F327.64
页数: 2
页码: 331-332
摘要: 本节郴县农田肥料记述家肥、土杂肥、绿肥、化学肥料。
关键词: 农业 农田肥料 生产条件

内容

一、家肥、土杂肥
  清末、民国时期,县内农田肥料以家肥、土杂肥为主,一季中稻亩施10多担,旱土作物施用稍少。民国26年(1937)抽样调查,稻田各项肥料用量(按价格计算)为:人粪尿30.
  7%、畜肥27.4%、堆肥(火土灰为主)14.6%、石灰11.7%、枯饼6.6%、绿肥(山青为主)5.6%、草木灰1.1%、其它2.3%。1956年推广醴陵“四勤八有”(勤扫、勤垫、勤出、勤烧,牛有栏、猪有圈、灰有屋、粪有池、人有厕所、鸡鸭有埘、四季有粪凼、田里有绿肥)的积肥、保肥经验,新建和整修一些厕所、猪牛栏、鸡鸭埘,加强保肥工作;并推行割山青、冬青,清垃圾,刨草皮,烧火土灰,挑塘泥等积肥方法。1958年结合搞“三光”(田埂刨光、田坎割光、禾蔸拔光)积肥。之后,生猪饲养量上升,家肥、土杂肥积制逐年增加。1971年,双季稻种植面积剧增,为解决晚稻肥料,推广早稻稻草还田。1982年后,化肥供应量增加,农民从事副业的时间增多,烧火土灰,刨草皮,割山青、冬青等方式积肥减少。1988年亩平施用家肥、土杂肥约20担。
  绿肥民国26年(1937),试种满园花和油菜等绿肥,民国28年,种植9463亩。1953年,试种蓝花草子(苕子)成功。翌年又引进红花草子(紫云英)。红花草子生育期短,适宜稻——稻——肥连作,后大面积推广,成为种植绿肥的主要品种。1966年,种植绿肥12.65万亩,1974年上升到16.94万亩。1978年试种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田菁等夏季绿肥,因有碍田间作业,未能推广。1981年引进细绿萍,因细绿萍在郴县稻田中渡夏、越冬困难,推广面积约1万亩。1982年后,一些农户对耕牛放牧管理不善,乱牧的耕牛危害绿肥,加上红花草子种价格提高,稻田种烤烟、西瓜面积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减少,1988年种植绿肥4.15万亩。
  化学肥料民国35年(1946),湖南省善后救济分署分配郴县2.24万公斤硫酸铵,在2980亩稻田施用,为县内施用化学肥料之始。1952年,施用硫酸铵0.5万公斤,1956年,用量增至24.3万公斤,亩平(按耕地面积计算,下同)0.6公斤。50年代末,施用尿素。
  1962年,始施用过磷酸钙,后磷肥品种增加钙镁磷和磷矿粉,磷肥施用后增产效果显著,施用量逐年增加。1968年开始施用碳酸氢铵。1970年,全县化肥用量612万公斤(氮肥217万公斤,磷肥395万公斤)。1971年始施用氯化钾、磷酸二氢钾和氮磷钾复合肥。1973年,县氮肥厂投产后,碳酸氢铵施用量大增。1975~1977年,部分公社开办土化肥厂,土法生产“五四○六”、腐殖酸铵、氨水等土化肥。1978年,全县化肥施用量2458万公斤(氮肥1279万公斤,磷肥1170万公斤,钾肥9万公斤),平64公斤。80年代,逐步按农作物生长需要施用化学肥料,钾肥施用量增加,“九二○”、锌、硼、钼、稀土、增产灵、三十烷醇、多效唑、叶面宝等微量元素肥料和生物激素得到推广。1988年,全县化肥施用量2106万公斤,亩平63公斤,其中氮肥1211万公斤(其中尿素240万公斤),磷肥657万公斤,钾肥167万公斤,其它(包括氮磷钾复合肥、微量元素肥)71万公斤。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