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56
颗粒名称: 第九篇 农业
分类号: F327.64
页数: 36
页码: 326-361
摘要: 本篇记述郴县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中,粮食为大宗产品;养殖业中,生猪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 农业 郴县 地方农业

内容

郴县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中,粮食为大宗产品;养殖业中,生猪占重要地位。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民国22年(1933),全县养猪5.3万头。民国27年,全县粮食总产4888万公斤,亩产167.7公斤。之后,县政府虽以工代赈,修筑塘坝,建立农业改进所,改良品种,但规模小,数量少,收效甚微。民国38年,全县粮食总产5194万公斤,亩产180公斤,农业总产值2429万元;生猪饲养量5.63万头,出栏3.19万头。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接着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农业由个体经营转为集体经营。
  县委、县政府分别设农村工作部、农林水利局、财会辅导科,负责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管理。
  动员和组织农民开荒造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学习先进耕作技术、试种双季稻和烤烟,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7084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36.4%,年平均递增3.96%;农业总产值3482万元,比1949年增长43.4%,年平均递增4.6%;生猪饲养量7.32万头,出栏3.24万头。
  1958年,县人委设农林水办公室和经营管理科,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和经营管理的指导。10月,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实行“五统一”制度,即生产资料统一使用,劳力统一调配,生产统一经营,收益统一分配,生活统一安排。同时“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泛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明显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640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800万元,分别比1957年减少9.8%、19.4%;生猪饲养量4.74万头、出栏1.48万头,分别比1957年减少35%、54%。1961年起,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农业新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量8880万公斤,比1957年增长25.4%,年平均递增2.86%;农业总产值4080万元,比1957年增长,年平均递增17.2%2.0%。生猪饲养15.15万头,出栏7.4万头,分别比1957年增长107%、128%。1966~1968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粮食连续3年减产。70年代起,增建一批中型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水稻品种实现矮秆化,平原、丘陵地区普及双季稻,试种、推广杂交稻,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粮食总产量14281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60.8%,年平均递增3.72%;农业总产值7915万元,比1965年增长94%,年平均递增5.23%;生猪饲养量19.88万头,出栏7.61万头,分别比1965年增长3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朝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方向全面发展,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意识普遍增强。1985年,国家取消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放开农副产品价格。1986年,郴县被国务院列为发展商品粮生产专项资金项目县。1988年,国务院将郴州地区列入国家开发湘南农业的计划后,全县农业开发向综合、优质、高效、商品化方向发展。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4703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3.0%,年平均递增0.29%,比1949年增长183.1%,年平均递增2.7%。农业总产值9344万元,比1978年增长18.1%,年平均递增1.67%,比1949年增长284.7%,年平均递增3.51%;生猪饲养量29.43万头,出栏14.41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8%、49%,分别比1949年增长426%、352%。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耕地
  一、耕地面积
  清康熙三十年(1691),境内耕地面积24.90万亩,其中水田23.95万亩,旱土0.95万亩。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有耕地24.93万亩,其中水田23.98万亩,旱土0.95万亩。
  民国31年(1942)6月,全县土地呈报结果,耕地增至25.63万亩,比清嘉庆二十三年增加0.70万亩。1949年,全县有耕地30.17万亩,其中水田26.25万亩,旱土3.92万亩,农业人口人平耕地1.98亩。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奖励垦荒,规定“生荒五年、熟荒三年,不负担公粮任务”,农民开垦部分土地。1952年查田定产统计,耕地(不含城关区的耕地)增至36.96万亩(其中水田34.75万亩),农业人口人平耕地2.5亩。1954~1957年农业合作化期间,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开垦荒地,1957年耕地(不含城关镇的耕地)达39.52万亩(其中水田35.26万亩),比1952年增加2.56万亩。1964~1965年,水利条件改善,两年中开垦不少荒地。
  1965年耕地增至40.47万亩(其中水田33.06万亩)。此后,虽陆续开垦一些荒地,但随着农民建房占地和工业、交通、水利等基本建设用地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83年,全县耕地面积37.71万亩(其中水田31.86万亩),比1957年减少1.81万亩,农业人口人平耕地1.29亩。1984、1985年共析出安和、高码两乡耕地3.03万亩(其中水田2.50万亩)。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33.62万亩(其中水田28.57万亩,旱土5.05万亩),农业人口人平耕地1.15亩。
  二、耕地改良
  清末、民国时期,农民采用掺客土(在粘土中掺沙土,在沙土中掺粘土),看土施肥(在冷浸田、深泥田中施茶枯、石灰)等方法改良低产耕地。
  新中国建立初,采用增施农家肥料、砍山荫、掺客土、开沟排水等措施改良低产田。
  1964年开始,全县开展以开三沟(围山沟、排水沟、灌水沟),排三水(黄水、冷浸水、地下水)为主的改造低产田运动。1972~1976年,进行排灌分家工程配套建设,共建设灌水渠、排水渠5876条,长1334公里,改造低产田3.9万亩。1974年起,在低产双季稻田中,推广豆——稻、烟——稻、瓜——稻等水旱轮作制,改良土壤理化性状。1981~1983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清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水害、瘠害、毒害、碱害,其中地下水位高的潜育化稻田5.4万亩,缺氮稻田8.4万亩,缺磷稻田14.3万亩,缺钾稻田8.4万亩,受矿毒水污染稻田1.9万亩,碱害田(pH值大于7.5)5.8万亩。之后,应用土壤普查成果,排除障碍因素,改良低产田;继续扩大水旱轮作,推广磷肥、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并对5.8万亩碱害田停止施用石灰。1985年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86年化验土样201个,运用土壤普查资料500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10.7万亩。1986年开始修建高标准排水沟,至1988年全县共修建高标准排水沟41条,长3.4公里(其中片石浆砌1.75公里),改良稻田1.59万亩。
  第二节 劳力
  郴县人民向以务农为本。民国18年(1929),全县共59324户,其中农业户40510户,占总户数68.3%;总人口238936人,其中农业人口168677人,占总人口的70.6%;农业劳力55669人,占农业人口的33%,每个劳力负担耕地5.1亩。民国30年,总人口213844人,其中农业人口150751人,占总人口70.3%;农业劳力63882人,占农业人口42.4%。
  农业劳力中,从事工矿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者共11372人,占农业劳力17.8%;从事农业者52510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5.4亩。1949年,全县总人口160835人,其中农业人口152485人,占总人口94.8%;农业劳力46050人,占农业人口30.2%,每个农业劳力负担耕地6.55亩。
  新中国建立后,妇女从家务事中解放出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业劳力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增加,耕地面积虽有扩大,但不如劳力增长快,每个劳力负担耕地量逐年减少。
  1952年,总人口156459人,其中农业人口146833人,占总人口93.8%,农业劳力58365人,占农业人口39.7%,每个农业劳力负担耕地6.3亩。1957年,总人口185071人,其中农业人口176140人,占总人口95.2%;农业劳力70566人,占农业人口40.1%,每个农业劳力负担耕地5.6亩。70年代,社队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从事社队企业劳力增多。1980年,总人口314388人,其中农业人口281330人,占总人口89.5%;农业劳力128754人,占农业人口45.8%。农业劳力中,从事社队企业的10515人,占农业劳力8.2%,从事农业生产的118239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3.2亩。之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大发展,从事乡镇企业的劳力迅速增加。1988年,总人口325591人,其中农业人口292837人,占总人口89.9%;农业劳力143165人,占农业人口48.9%。农业劳力中,从事乡镇企业的19272人(其中:工业企业12507人,农业企业876人,建筑企业1800人,交通运输企业2276人,商业、饮食服务业2073人),占农业劳力13.5%;从事农业生产的123893人,每人负担耕地2.7亩。
  第三节 农业机具
  新中国建立前,郴县沿用犁、耙、锄头、刮子、锹、铲和搭耙等传统农具。农业生产全靠人力、畜力,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1950~1957年,在改进传统农具的同时,开始引进新式农具,并由国家投资,引进排灌机械进行示范。1958年,县成立农具改革办公室,组织农具革新,土法上马制成改良农具上万件,因实用价值低,推广甚少。1959年开始用拖拉机耕地。之后,耕作、排灌、加工、运输、植保、脱粒、插秧和农用动力机械都有较快发展。但一些地方发展过急,资金、技术、管理难以适应。1981年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机工作贯彻“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及“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工具并举”的方针,农业机械向小型、适用、高效的方向发展,适于农民独户使用的手扶拖拉机、人力打稻机、手工喷雾器等小型机械发展较快。1988年,全县农村机械总动力达110万千瓦。
  一、耕作机具
  传统的水田耕整农具有犁、耙,旱土翻挖、整地的农具有锄头、搭耙、铁锹、铁铲等。
  50年代引进改良水田犁、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55型改良水田犁、孝感旱土犁、畜力圆盘耙、畜力铁叶蒲滚。其中双轮双铧犁、畜力圆盘耙在郴县不太适用而被淘汰。1959年开始陆续引进拖拉机、水田耕整机,并研制、使用机动蒲滚船(简称机滚船)。1978年,机耕总面积27.5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5%。1981年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户的责任田分布多处,不太适宜用拖拉机、机滚船耕地,加上机械耕田成本高,机械耕作面积逐年减少。1988年,机耕总面积5.27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4%。
  拖拉机1959年5月,县农场和县农科所购进捷克产皮爱夫6型手扶拖拉机4台,因耗油量大和故障多而退货。是月,县农科所又购进福克森——35型轮式拖拉机2台,苏家屯——45型轮式拖拉机1台,组建拖拉机站,开展代耕代运服务,是年耕地764亩。1963年,在雅市坪组建县拖拉机站,有拖拉机9台。是年,桥口公社下渡大队购进第一批国产手扶拖拉机。1968年,马头岭公社首先建立公社拖拉机站,后各公社相继建立拖拉机站,拖拉机逐渐增多。70年代,强调“农机务农”,各公社拖拉机站每年在春耕和双抢中组织全部拖拉机下田作业。1975年,有拖拉机487台。1978年,拖拉机增至887台,其中轮式拖拉机138台、链式拖拉机27台、手扶拖拉机722台。1981年后,农民独户购买拖拉机迅速增加,以从事运输为主。1986年,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局确定郴县为全国3个手扶拖拉机检测试点县之一,是年至1988年,省、地、县三级农机主管部门对郴县1053台手扶拖拉机进行技术检测、修复,检修后的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台提高功率0.97千瓦,每千瓦小时平均降低油耗37克。1988年,全县有拖拉机1623台、1.61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4台、0.31万千瓦,手扶拖拉机1549台、1.3万千瓦。
  机滚船1973年7月,县农机研究所和动力机械厂试制成功“郴县——1”型机滚船,用内燃机带动铁质蒲滚高速旋转将土块击碎。首批20台放到板桥等12个公社农机站使用,效果好。后逐步推广,以五里牌、太平、栖凤渡等公社较多。1981年,全县发展到960台。1988年,有机滚船342台,机滚船蒲晚稻田2.36万亩。
  水田耕整机1983年,马头岭、栖凤渡等公社购买水田耕整机57台。该机重量轻、体积小、功效高、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农户喜用。1987年,由汝城县机械厂、广东韶关农机配件厂提供样机,县农机局组织机手20余人在18个乡镇进行耕整机田间作业示范表演后,发展更快。1988年,全县有水田耕整机188台,耕地1.7万亩。
  二、插秧机械
  历史上插秧用手工。1959年,坳上公社引进人力插秧机。1960年和1970年,县农机部门两次组织推广插秧机,但使用不多。1970年,引进2台机动插秧机。1972年,全县有人力插秧机110台、机动插秧机21台。1979年,机动插秧机增至71台。人力、机动插秧机都因机械故障多,且与农艺不配套,因而逐年减少,1983年基本停止使用。
  三、植保机具
  1951年,省农林厅植物病虫害防治站湘南分站4名防治员到郴县栖凤渡乡首次用喷雾器喷杀水稻负泥虫和棉蚜虫,深受农民欢迎。1954年全县引进推广喷雾器12台,1955年增至53台。1956年各乡农技站购进一批喷雾(粉)器进行示范,并租给附近农民使用,该机得到发展。1973年,引进的机动喷雾器功效高、用药省,发展较快。1980年5月,全省机动植保机械技术推广座谈会在郴县召开,会议决定植保机械要从半机械化逐步向机械化过渡。是年,全县新增机动喷雾器72台,机动喷雾器总数达551台、648千瓦,机动喷药面积13.74万亩。人力喷雾器6104台。1982年后,机动喷雾器逐年减少,1988年仅存120台,机械喷雾器喷药面积仅0.6万亩。适合于农民独户购买、使用的人力喷雾器迅速增加到5.23万台。
  四、收割机具
  传统收割工具主要有禾镰、毛镰刀等。传统的脱粒工具主要有扮桶(木质结构,分圆桶、方桶两种)。1955年开始使用人力打稻机,因质量不高、效率低,推广不多。1959年,引进快速割禾器,但因工艺粗糙、刀口易锈和作业性能差,后停止使用。1963年后,逐步推广适合矮秆品种脱粒的737型人力打稻机。1970年,县农业机械厂试制一批立式条放收割机,亦因质量未过关而未能推广。1973年,县农业机械厂仿制电动打稻机,县内当年推广31台。地区农机研究所将人力打稻机装上小柴油机或小汽油机,改成简易机动打稻机,县农科所等地购买使用,因成本高,使用不多。1980年,动力打稻机增至396台,脱粒3.8万亩,人力打稻机7618台。1982年起,动力打稻机逐年减少,适合农户单家独户使用的人力打稻机增加。1988年,全县有动力打稻机65台,人力打稻机3.99万台。
  第四节 农田肥料
  一、家肥、土杂肥
  清末、民国时期,县内农田肥料以家肥、土杂肥为主,一季中稻亩施10多担,旱土作物施用稍少。民国26年(1937)抽样调查,稻田各项肥料用量(按价格计算)为:人粪尿30.7%、畜肥27.4%、堆肥(火土灰为主)14.6%、石灰11.7%、枯饼6.6%、绿肥(山青为主)5.6%、草木灰1.1%、其它2.3%。1956年推广醴陵“四勤八有”(勤扫、勤垫、勤出、勤烧,牛有栏、猪有圈、灰有屋、粪有池、人有厕所、鸡鸭有埘、四季有粪凼、田里有绿肥)的积肥、保肥经验,新建和整修一些厕所、猪牛栏、鸡鸭埘,加强保肥工作;并推行割山青、冬青,清垃圾,刨草皮,烧火土灰,挑塘泥等积肥方法。1958年结合搞“三光”(田埂刨光、田坎割光、禾蔸拔光)积肥。之后,生猪饲养量上升,家肥、土杂肥积制逐年增加。1971年,双季稻种植面积剧增,为解决晚稻肥料,推广早稻稻草还田。1982年后,化肥供应量增加,农民从事副业的时间增多,烧火土灰,刨草皮,割山青、冬青等方式积肥减少。1988年亩平施用家肥、土杂肥约20担。
  绿肥民国26年(1937),试种满园花和油菜等绿肥,民国28年,种植9463亩。1953年,试种蓝花草子(苕子)成功。翌年又引进红花草子(紫云英)。红花草子生育期短,适宜稻——稻——肥连作,后大面积推广,成为种植绿肥的主要品种。1966年,种植绿肥12.65万亩,1974年上升到16.94万亩。1978年试种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田菁等夏季绿肥,因有碍田间作业,未能推广。1981年引进细绿萍,因细绿萍在郴县稻田中渡夏、越冬困难,推广面积约1万亩。1982年后,一些农户对耕牛放牧管理不善,乱牧的耕牛危害绿肥,加上红花草子种价格提高,稻田种烤烟、西瓜面积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减少,1988年种植绿肥4.15万亩。
  化学肥料民国35年(1946),湖南省善后救济分署分配郴县2.24万公斤硫酸铵,在2980亩稻田施用,为县内施用化学肥料之始。1952年,施用硫酸铵0.5万公斤,1956年,用量增至24.3万公斤,亩平(按耕地面积计算,下同)0.6公斤。50年代末,施用尿素。
  1962年,始施用过磷酸钙,后磷肥品种增加钙镁磷和磷矿粉,磷肥施用后增产效果显著,施用量逐年增加。1968年开始施用碳酸氢铵。1970年,全县化肥用量612万公斤(氮肥217万公斤,磷肥395万公斤)。1971年始施用氯化钾、磷酸二氢钾和氮磷钾复合肥。1973年,县氮肥厂投产后,碳酸氢铵施用量大增。1975~1977年,部分公社开办土化肥厂,土法生产“五四○六”、腐殖酸铵、氨水等土化肥。1978年,全县化肥施用量2458万公斤(氮肥1279万公斤,磷肥1170万公斤,钾肥9万公斤),平64公斤。80年代,逐步按农作物生长需要施用化学肥料,钾肥施用量增加,“九二○”、锌、硼、钼、稀土、增产灵、三十烷醇、多效唑、叶面宝等微量元素肥料和生物激素得到推广。1988年,全县化肥施用量2106万公斤,亩平63公斤,其中氮肥1211万公斤(其中尿素240万公斤),磷肥657万公斤,钾肥167万公斤,其它(包括氮磷钾复合肥、微量元素肥)71万公斤。
  第五节 农业区划
  1982年4月,县人民政府成立郴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从有关部门抽调干部156人,组成19个组,开展全面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①此次调查中所用的农业户数、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数,系用1980年末统计数;耕地面积系按航空照片测绘计算的,与年报统计数差异较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区划。1985年1月,全县农业区划工作完成,经省、地区验收合格。这次区划,将全县分为5个综合农业经济区。
  一、东南部山地林粮牧药区
  东南部山地林粮牧药区,包括大奎上公社、五盖山林场的全部,及塘溪、桥口、坳上、邓家塘、良田、香山坪等公社的东南山区地段,共20个大队、185个生产队。该区农业户3469户,农业人口17055人,农业劳动力7373个。土地总面积60.53万亩,占全县总数的19.78%;其中耕地3.2万亩,农业人均1.88亩,略高于全县人均值(1.86亩)。区内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57.98万亩,占该区土地面积的95.79%,东部有全县最高山峰狮子口(海拔1913.8米)。耕地大多分布在海拔325~980米之间,其中稻田多分布于山谷地带。
  成土母质中:板页岩占41.1%,砂岩占27.7%,石灰岩占21.7%,花岗岩占6.4%,河流沉积物占2.5%,第四纪红土占0.6%。年平均气温小于17℃,大于等于10℃的积温在4900℃以下,水田种双季稻热量不足。平均降水量1500~1752毫米,为县内多雨区。但因区内石灰岩多,水利骨干工程少,容易受旱。秋季降水多,初秋高温高湿,易流行稻瘟病。
  区内有林地面积28.34万亩,其中用材林25.76万亩,占全县总数的29.61%。矿藏资源丰富,有大量有色金属矿,柿竹园有色金属矿即在该区,同时,铁锰矿也较多。草场面积6.76万亩,占全县总数的68%。
  该区农业向以种粮、养猪为主,还有种植烤烟、漂术、厚朴等经济作物的习惯,工副业方面能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和矿藏资源。但粮食单产低,且不稳定。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山地多的条件,大力发展林业,发展以松杉为主的用材林,杂木为主的水源涵养林,果树、厚朴、漆树为主的经济林。改善水利设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烤烟、生姜、漂术等经济作物。发挥草山多、旱土多的优势,巩固发展畜牧业,特别要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继续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和矿藏资源。
  二、西南部山地林粮牧区
  西南部山地林粮牧区包括永春、芙蓉、南溪、江口、月峰公社的全部及保和、安和、良田、鲁塘、小溪、廖家湾公社的西南山区地段,共63个大队、639个生产队。该区农业户11392户、54977人,劳动力23761个。土地总面积65.24万亩,占全县总数的21.32%。其中耕地8.45万亩,农业人均1.54亩。区内山地62.12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95.2%。耕地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60~1050米之间,其中稻田多分布在山坡。成土母质中:花岗岩占87.4%,砂岩占5.4%,石灰岩占5.4%,河流沉积物占1.4%,第四纪红土占0.4%。年平均气温小于16.5℃,大于等于10℃的积温小于5000℃,水田种双季稻热量欠缺。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基岩裂隙水丰富,冷浸田多。秋季降水多,初秋高温高湿,稻瘟病易流行。
  有林地28.94万亩,其中楠竹6.2万亩,占全县总数的44.6%,矿藏资源主要有大理石、花岗石、锡、钨、钼、铋、铅、锌等。
  该区农民向以种粮、养猪为主,经济作物较少,山地效益不高,人平农业总产值较低。
  有林地虽多,但因采伐过量,活立木蓄积量大幅度下降,加上不适地造林,山脊山顶造杉树,大部分成了“小老头”树,因此成林少,森林覆盖率低。由于降水量大、暴雨多,山坡陡、土壤松,加上乱开挖,水土流失严重。在工副业中,部分地方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较好。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应发挥土地较多、山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在管好现有山林的同时,对一、二类荒山造杉林、楠竹,三类荒山飞播黄山松,“四旁”种植雪花皮树、棕榈、油桐、核桃、梨、葡萄等。扩大复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利用花岗岩成土母质适宜栽种魔芋、生姜、党参、淮山、百合的条件,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利用草山多的有利条件,发展牛、羊、免等草食动物。发展造纸,兴办水电站,开采大理石、花岗岩、有色金属矿等矿产。
  三、南部和西部丘陵粮林牧烟茶果区
  南部和西部丘陵粮林牧烟茶果区包括华塘、安和、鲁塘、保和、坳上、小溪、良田、邓家塘、廖家湾等公社和县茶叶场,共70个大队、716个生产队。该区农业户17053户、79564人,劳动力36263个。土地总面积66.49万亩,占全县总数的21.72%;其中耕地14.76万亩,农业人均1.86亩。区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各占总面积的36%、27%。耕地大部分在海拔190~390米之间。成土母质中:石灰岩占35.1%,砂岩占22.0%,河流沉积物占20.9%,第四纪红土占16.6%,花岗岩占5.4%。区内年平均气温在16.5℃~17.5℃,大于等于10℃的积温达5000~5200℃,大部分地方适合于种双季稻。
  年均降水量1400~1500毫米,但因石灰岩多,地下溶洞多,水利骨干工程尚未全部配套,部分地方干旱较严重。以用材林、经济林(主要为油茶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较快,森林覆盖率48.96%。但不平衡,板页岩地区林木生长好,石灰岩地区林木生长欠佳。煤炭、石墨资源丰富。
  该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以烤烟、柑桔、梨为主的经济作物发展快,烤烟面积、柑桔面积分别占全县总数的83%、45%。部分地方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较好。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继续搞好水利建设,扩大复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发展松、杉为主的用材林和油茶、油桐为主的经济林,管好现有山林,因地制宜植树,消灭荒山。继续发展以烤烟、柑桔、梨为主的经济作物,扩种其他经济作物。建设好以县茶叶场为中心的红碎茶出口商品基地。充分利用煤炭、石墨、石灰石等矿藏资源,大力开办小煤窑,发展水泥、石灰、石灰乳、片石、碎石等建筑材料工业。
  四、东北部丘岗粮油桔蔗烟鱼林区
  东北部丘岗粮油桔蔗烟鱼林区包括香山坪、桥口、塘溪、高码、糖厂公社和县农垦场、园艺场、农科所,共45个大队、385个生产队。农业户8775户、41405人,劳动力19744个。土地总面积52.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23%,其中耕地10.85万亩,农业人均2.62亩,居全县5个区之首。区内以丘陵、岗地为主,丘陵、岗地面积各占总面积的35%、18%。耕地大多数在海拔115~210米之间,稻田沿河流两岸呈带状分布。成土母质中:河流沉积物占32.2%,红岩占25.7%,砂岩占19.6%,第四纪红土占10.8%,板页岩占7.2%,花岗岩占3.2%,石灰岩占1.3%。年平均气温17.5~18℃,大于等于10℃的积温达5200~5400℃,适宜于种双季稻。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加上水利条件较好,一般干旱不严重。但大浪江、雷溪河、东江、西河上游多暴雨,沿河两岸易发生洪涝。稻田多,但低产田也多,特别是受上游有色金属矿废渣、废水的影响,稻田受矿毒危害较重。以经济林、用材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较好,森林覆盖率45.43%。
  该区主产粮食,粮食总产占全县的22%,但经济作物(除甘蔗外)种植少。近几年林木被过量采伐,油茶出现荒芜。社队工副业发展不平衡,香山坪公社社队企业收入高,其他几个公社收入欠佳。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在粮食生产上,实行集约经营,改粗放耕作为精细耕作,下功夫改造低产田,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抓紧油茶林、楠竹林的培育,发展以松杉为主的、多种杂木混交的用材林。发展以甘蔗、柑桔、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并可将10~15%的低产水田改成鱼塘鱼池,发展养鱼。香山坪等地的矿藏资源多,应大力开采;东江、秧溪水、大浪江等河流沿岸河沙多,可开办河沙场。同时,开展小流域治理,综合发展,搞好水土保持。
  五、西北部丘岗粮油鱼果林区
  西北部丘岗粮油鱼果林区包括栖凤渡、岗脚、廖王坪、马头岭、荷叶坪、五里牌、太平、同和等公社,共69个大队、831个生产队。农业户10234户、88329人,劳动力41613个。土地总面积61.03万亩,占全县总数的19.95%,其中耕地14.35万亩,农业人均1.62亩。区内以丘陵、岗地为主,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38.5%、17.1%。耕地大多数在海拔110~220米之间。成土母质中:砂岩占32.1%,红岩占23.4%,河流沉积物占22.1%,第四纪红土占20.9%,石灰岩占1.5%。年平均气温17.5~18℃,大于等于10℃的积温5200~5400℃,有利双季稻的生长。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属县内少雨区。油茶林面积占全县的50%。水利工程较多,水利建设较好,减少了雨水少带来的危害。同和、荷叶坪、马头岭、街洞、廖王坪一带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西河沿岸多河沙、卵石。
  该区在县内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区内除一部分少水田、山冲田外,已基本实现双季稻化,农民种田水平较高,亩产居全县最高水平。山塘、水库、稻田中养鱼都多,且养鱼水平高,亩产居全县最高水平。以油茶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较快。因大部分公社缺少矿产资源,因此工副业发展欠佳。
  农业发展方向: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努力实现双季稻化,并充分利用冬季温光资源,扩大冬种绿肥、蚕雪豆、大麦播种面积。经营好油茶林,发展杉松用材林,搞好四旁绿化。
  继续抓好渔业为主的养殖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养鱼水平。提倡种植柑桔、桃、李、批杷、板栗等经济作物。发展小煤窑,发展建筑材料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业。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水稻
  一、发展概况
  水稻是郴县粮食作物的主要作物。历史上,水稻生产发展缓慢。民国时期,政府虽提倡兴修水利,增加籼稻、减少糯稻,推广优良品种,但规模不大,收效甚微。民国27年(1938),全县产稻谷4640万公斤。民国30年,产稻谷3132万公斤。民国38年,水稻面积25.86万亩,总产5010万公斤,亩产194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水稻生产。50年代,开展积肥运动,改良低产田,试种双季稻,部分天水田由种中稻改为种早稻,避开7、8月的规律性干旱,水稻总产量逐步提高。1959年,水稻播种面积34.99万亩,总产6779万公斤,亩产194公斤。60年代扩大双季稻面积,将高秆品种改成矮秆品种,增施化肥、农药。1969年水稻播种面积33.46万亩,总产7252万公斤,亩产217公斤,总产、亩产分别比1959年增长7%、12%。70年代,大面积推广双季稻,试种并扩大杂交稻。1979年,水稻播种面积47.36万亩,总产13611万公斤,亩产287公斤,分别比1969年增长42%、88%、32%。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稻谷收购价格,普及杂交稻,因地制宜种植双季稻,水稻产量稳步增长。1985年,省农业厅确定郴县为中低产田改良重点县,县成立中低产田改良领导小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水旱轮作、增施磷钾肥和选用良种等方法,改良中低产田12万亩。1988年,水稻播种面积38.34万亩,总产14064万公斤,亩产367公斤,总产、亩产分别比1979年增长3%、28%。
  双季稻推广
  民国24年(1935),湖南省拟定郴县为推广二熟稻示范县,民国27年及30~33年共五年时间,县内试种少量双季稻,后因产量低停种。
  1954年,在栖凤渡乡村头、草田铺乡和走马岭乡试种双季稻1783亩,早稻、晚稻亩产分别为58公斤、56公斤。1955年,总结双季稻生产经验教训,改进栽培技术,是年种植406亩,双季亩产共265公斤,获得成功。1956年,双季稻推广
  到20706亩,早稻、晚稻亩产分别为190公斤、78公斤。1957~1970年,双季稻面积在1~6万亩之间。1971年,双季稻种植面积剧增至14.97万亩。1977年,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9.99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62%,为双季稻种植最多的一年,早稻、晚稻亩产分别为247公斤、165公斤。但一些山区不切实际地种植双季稻,结果双季产量不如一季中稻产量。1971~1977年,永春、芙蓉、江口、南溪4个山区公社共种双季稻22839亩,双季平均亩产328公斤,比一季中稻亩产仅高0.5公斤,其中1976年双季亩产275公斤,比中稻亩产还低30公斤。1978年,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宜种双季稻的地方改种一季稻。双季稻面积减少,但亩产有较大提高。1988年,种早稻11.86万亩,总产4214万公斤,亩产355公斤,种双季晚稻13.59万亩,总产4336万公斤,亩产319公斤。
  矮秆品种推广
  1963年以前,全县栽培的水稻均是高秆品种,一般株高120~140厘米,不耐肥、且容易倒伏,增产潜力小。1963年,县农科所和桥口公社从广东引进矮秆品种矮脚南特号,试种160亩,亩产350公斤,比高秆当家品种亩产高170公斤。1964年春,中共郴州地委组织各县县委书记和公社书记到广东省韶关地区参观水稻矮秆良种珍珠矮,促进了水稻矮秆良种的推广。1965年,大面积推广矮脚南特号,并引进珍珠矮11号、农垦58、江矮52号、广陆矮4号、南高广、广解9号等矮秆品种。1970年,水稻基本上实现矮秆化。是年,水稻平均亩产260公斤,比1962年增加57公斤,增长28%。
  杂交稻推广
  1975年,板桥、良田、栖凤渡等公社引进杂交稻品种“南优3号”,作晚稻试验栽培3.8亩,亩产398.5公斤,比常规稻高74.5公斤。1976年2月,县成立“杂交水稻示范推广领导小组”,是年共推广杂交水稻16084亩,其中中稻884亩,亩产458公斤,晚稻1.52万亩,平均亩产245公斤,分别比常规中稻、晚稻平均亩产高139公斤、110公斤。1977年,杂交稻种植面积14.7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8%。1982年,杂交稻种植面积24.77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6.7%。1983年,县成立杂交水稻生产指挥部,地区农业局和县农业局在栖凤渡公社太阳坌大队马家园进行双季杂交稻早晚配套试验示范,种杂交早稻112.8亩,亩产534公斤,为推广杂交早稻创造了条件。是年,全县种植杂交早稻0.14万亩,杂交晚稻12.6万亩。1984年,杂交早稻扩大到1.6万亩。1988年,共种杂交稻32.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4.5%;其中种植双季杂交早稻7.4万亩,杂交中稻12万亩,杂交晚稻13万亩。地区农业局和县农业局在栖凤渡镇栖凤渡村办的805亩高产示范田,种植双季杂交稻,早稻亩产539公斤,晚稻亩产517公斤,双季杂交稻亩产共1056公斤,栖凤渡村成为郴州地区第一个双季稻亩产过吨粮村。
  二、耕作制度
  清末、民国初,县内水田耕作制度以中稻——冬闲制为主,农民收获中稻后即将稻田犁翻冬泡或冬干,冬泡冬干田犁得越早越好,俗有“七(农历月份,下同)金八银九铜十铁”之说。少部分农户在中稻收获后种蔬菜、红薯、豆、麦等作物。民国27年(1938),县内始试种双季稻。民国29年,在省农业改进所的倡导下,部分农户在中稻收获后种植满园花或油菜等绿肥,形成稻——绿肥耕作制。1949年,全县耕地30.17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9.58万亩,复种指数98.0%。
  1950~1953年,基本沿袭旧的种植制度。后来,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发生重大改革。1954年试种双季稻,后双季稻、稻——薯、稻——菜、稻——麦、稻——肥两熟制面积逐步扩大,并出现少量稻——稻——肥三熟制。
  1954~1970年,全县年平均耕地面积38.64万亩,农作物年平均播种面积55.45万亩(其中早稻4.62万亩,中稻28.07万亩,晚稻2.62万亩,其它农作物20.14万亩),年均复种指数为143.5%,比1949年高44.7个百分点。1971~1981年,强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双季稻和绿肥播种面积,同时将部分双季稻低产的冷浸田、深泥田、矿毒水污染田改为豆——稻、烟——稻、瓜——稻等水旱轮作。此阶段,年均耕地面积38.01万亩,农作物年均播种面积79.44万亩(其中早稻17.20万亩,中稻13.84万亩,晚稻17.01万亩,绿肥13.49万亩,其它农作物17.90万亩),年均复种指数为209.1%,比1949年高110.3个百分点。1982年起,调整产业结构,提倡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双季稻和绿肥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还有少量稻田改成鱼塘养鱼。1982~1988年,年均耕地面积35.29万亩,农作物年均播种面积57.22万亩(其中早稻12.18万亩,中稻14.06万亩,晚稻13.89万亩,绿肥4.79万亩,其它农作物12.3万亩),年均复种指数为162.2%,比1971~1981年年均降低46.9个百分点。
  三、品种
  良种推广
  清末,县内栽培的主要水稻品种有红粘、白粘、香禾粘、红米糯、白米糯、五爪糯、红壳糯等。民国31年(1942)7月,县选送参加省农产品展览会的稻种有:小南籼、花谷红米粘、麻粘、早早禾、百日早、大叶红脚早、麻阳红壳糯、白壳红糯等29种。民国27年,省农业改进所在郴县设工作站,负责良种推广工作。民国28~32年,县引进万利籼、黄金籼、胜利籼、南特号、菜子粘、帽子粘、茶粘1号、23~41等改良稻种15个。1950年,又引进满地红、解放籼、雷火粘等改良稻种,并推广万利籼、茶粘1号、早禾粘、广东禾等品种。1955年,全县种植良种面积17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8%。1956年,县繁育南特号1223亩,万利籼1404亩,满地红1337亩;当年收购种子:南特号2.89万公斤,万利籼6.69万公斤,满地红0.39万公斤。是年,引进粳稻品种老来青和青森5号,其中从吉林引进的早粳青森5号,在良田、雅市、桥口、栖凤渡、华塘、坳上、鲁塘、马头岭等8个乡镇种植326亩,插秧后10多天即抽穗,平均亩产只有40多公斤。1958年,又引进粳稻品种10509、浙场9号、松场281等,作晚稻栽培。1963年,从省农科院引进陆财号、矮脚南特号等矮秆品种,矮秆品种耐肥、抗倒伏、抗病虫害,得到迅速推广。1965年,引进农垦58、珍珠矮等品种,珍珠矮后来成为中稻当家品种。1970年,初步实现水稻品种矮秆化。1970~1975年,又先后引进湘矮早4号、5号、7号,青小金,二九青,广陆矮4号,广解9号,梅六早,原丰早等良种。1976、1977年引进湘矮早8号、9号,竹莲矮,桂朝2号,郴晚3号,竹系26,红410和杂交稻南优2号、3号。1978年,引进推广杂交稻威优6号。
  县农科所培育出耐低温、适应冷浸田种植的早稻中熟品种——郴辐1号。1982年农业区划调查,早熟早稻当家品种有原丰早、二九青,中熟早稻当家品种有竹系26、红410,迟熟早稻当家品种有湘矮早9号、梅六早;一季中稻当家品种有威优6号、汕优6号;双季晚稻当家品种为威优6号。之后,威优6号因连续栽培,优势下降,并易感稻瘟病。1983~1988年,逐步推广杂交稻汕优63、威优64、威优35、威优49、汕优64和常规稻湘矮早10号、二九丰、渐辐802、湘早籼1号、2号等。威优64、威优35、威优49、汕优64等品种因生育期较短,适宜于作早、晚稻连作和山区缺水田中稻栽培,推广面积较大。
  杂交水稻种繁制
  1975年6月,县农业局派31名技术干部和农民技术员组成郴县第一支南繁制种工作队,赴广西南宁租地进行杂交水稻的三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繁殖和杂交水稻制种,繁殖二九南A66亩、收获种子666公斤,繁殖V20A14亩、收获种子140公斤,制南优2号、南优3号杂交种50亩,收获种子1000公斤。1976年10月,南繁育种地点改为海南乐东。1975~1978年,县先后派出7批人员赴广西和海南育种,为县里生产一大批杂交种子,并培养一批杂交水稻种繁育、制种工作技术人员。1976年,由从广西回来的制种队员任技术员,在17个公社制种1万亩。1977年,县统一组成380人的杂交水稻制种队,在板桥公社板桥大队和桥口公社桥口大队建立制种基地1500亩,其它公社各自建立育种基地。1978年后,“三系”提纯复壮工作由省、地区负担,县仅管制种。1980年起,为保证种子纯度,杂交水稻制种统一由县种子公司安排基地生产。1982年起,杂交水稻制种改秋制为春制、夏制,并不断改进制种技术,产量逐步提高。1982年,杂交水稻制种8015亩,总产124.5万公斤,亩产155公斤。1988年,杂交水稻制种4179亩,总产67.8万公斤,亩产162公斤。种子质量好,纯度高,颇受县内外农户欢迎,除自用外还销往广东、湖北、江西、四川、贵州、福建等省。
  四、栽培技术
  播种
  一季中稻浸种,传统习惯以油桐树开花为候,俗云“穷人莫信富人哄,桐子打花浸谷种”。1954年推广双季稻,早稻播种期成为农业技术部门研究的重点。1954~1957年,早稻多在4月上旬播种。1958、1959年,提倡越早越好,大部分于3月上、中旬播完,因天气好,烂秧少。1960年,部分地方在2月初即播种,播后天气不好,烂秧严重。1961年起,以插完早稻过“五一”为原则,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1965年,推广薄膜盖秧后,3月中旬播小批,春分前后播大批,3月底播完。后来摸索出“抢暖尾冷头浸种催芽,冷尾暖头播种”的早稻育秧经验。1982年后,薄膜覆盖减少,早稻播种期推迟,3月下旬一小批,4月上旬一大批,4月中旬播完。
  漫种育秧
  传统方法,多用清水浸种,箩筐或扮桶盖稻草催芽,待谷芽长1分左右播种。秧田选择土质肥沃,背风向阳的冬泡田,做成大板秧田,重施肥,稀落谷,亩播谷种75公斤左右,俗有“宽作秧田窄作园”之说。水播水育,长期淹水,秧龄一般30天以上,谓之插满月秧。1953年推广泥水、盐水选种。1954年推广合式秧田育水秧,1958年推广湿润秧田。60年代推广在浸种前用福尔马林、西力生、赛力散等药剂处理种子。1964年,试用普通农用薄膜育秧。1966年,推广45℃的水预热谷种,“高温破胸,适温催芽”和用煤灰催芽。1967年,试用简易温室催芽,后温室催芽应用较广。70年代盐水选种代替泥水选种,杂交稻种则选种后再用清水漂洗。并推广泥浆塌谷,用覆盖物(煤灰、细火土灰或切碎的草子)盖秧。1971年,推广场地育秧或板田育秧,实行小苗带土移栽技术。1978年,推广“温室无泥育秧”。场地育秧、温室育秧成本高、费工多,推广面积不大。80年代初,推广用“401”、“402”药剂处理种子,推广用温水三起三落浸种催芽。80年代中期,提倡用强氯精处理种子,推广地膜育秧。1988年,早稻地膜育秧4000亩,占早稻秧田面积的25%。
  移植
  50年代初,插秧一般沿用“大蔸稀植”、“靠插不靠发”的传统作法。株行距密度一般为10×12(单位寸,下同)或9×11,亩插5000~6000蔸。1954年提倡适当密植,一般株行距8×9或7×8。“大跃进”期间,盛行“越密越好”,多为3×4,有的甚至插“挨挨蔸”(1×2),导致减产,1962年得到纠正。1963年,随着矮秆良种的推广,密度增加,早稻4×7.5、5×6、4×6,中稻6×8,晚稻4×6、3×6。1966年,始推广拉绳分厢插秧,厢间留人行道。70年代,普遍推广拉绳分厢插秧。部分地方使用划行器,株行距规范。华塘等地推广宽行窄株。80年代,推行“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常规早稻亩插2.2~2.5万蔸,25万基本苗;杂交早稻亩插2.5万蔸,7~8万基本苗;杂交中稻亩插1.7~2.2万蔸,4~8万基本苗;杂交晚稻亩插2.2~2.5万蔸,8~10万基本苗。
  中耕除草
  传统方法是在插后半个月和插后满月时各薅田一次,用脚松动禾间泥土,除去杂草。60年代推广矮秆品种后,禾苗密度增加,改用手抓两次。1978年,试用化学除草剂。但化学除草剂施用技术难掌握,成本高,施用面积不大,最高年份仅推广到4.25万亩。80年代初,又改用脚中耕,大多数地区只中耕一次,少数地方开始不中耕。
  灌溉
  县内农民种植水稻的传统灌溉方法,为保证禾苗不受旱,插秧后除踩田灌浅水、晒田排干水和成熟断水外,基本上是一丘水管到头。50年代中期,推广“寸水回青,浅水促分蘖,深水抑制分蘖”的灌溉法。推广矮秆品种后,晒田作为抑制无效分蘖的重要措施被广泛采用,特别是深泥冷浸田,农民有“禾晒扁草,越晒越好”的经验。70年代推广中期落水晒田和开丰产沟。种杂交水稻后,又采用返青期寸水灌溉,分蘖期多露多晒,齐穗后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的灌溉法。
  施肥
  传统施肥法多将家肥、土杂肥作基肥,在犁冬泡、冬干田或耖田时施下,部分地方用秧根蘸硫磺插翻秋田。一些地方插秧后,割山青施于禾行间,谓之“桠行淤”。化肥施用之始,多撤施作面肥。70年代,推广化肥深施以减少流失。作基肥的在耖田时边撒边耖,使之埋入泥中;作追肥的,将化肥与细土拌合制成球丸埋入苗间泥土中,此法费工,使用不广。同时提倡看苗施肥,追肥掌握前重、中控、后轻,使禾苗前期轰得起,中期稳得住,后期不早衰。70年代末,实行根外追肥(叶面施肥),将尿素、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肥(硼肥、锌肥、钼肥等)或“九二○”等激素配成溶液,喷施于水稻叶面。根外追肥用量少,见效快,效果好,但肥效期短,只作为辅助施肥法。
  五、病虫害防治
  (一)病虫种类
  清嘉庆十九年(1814),县内四月发生稻螟。道光十五年(1835),稻蝗大量发生。民国25年(1936),湖南第一农事试验场调查郴县水稻病虫,主要害虫有稻螟和稻蝗,危害面积1.01万亩,损失稻谷1050石。50年代,县内水稻病虫主要有稻瘟病、稻螟、稻飞虱、稻叶蝉、白叶枯病,稻蝗的发生、危害减轻。70年代起,危害较大的主要是四虫(螟虫、飞虱、叶蝉、纵卷叶螟)、四病(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1982年,农业区划调查,县内共有水稻病虫42种。
  螟虫
  俗称钻心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一年发生四代。1953年前有少量发生,种双季稻后发生量增大,1959年起大发生,成为水稻主要虫害之一。1974年危害最重,晚稻成灾5万多亩,损失稻谷343万公斤。1976年后发生量下降。二化螟,平原、丘陵区一年发生三代,山区一年发生二代。1975年前发生量少于三化螟,1976年起,发生量加大,80年代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年平均发生面积约12万亩,成灾面积0.3万亩。
  纵卷叶螟
  平原、丘陵区一年发生五代,山区一年发生三至四代。1966年前属间歇性发生,后迅速上升,1972年后成为水稻四大害虫之一。其中,发生量最大的一年,成灾面积3万余亩。
  稻飞虱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一年发生六至七代,世代重叠。50年代初危害较轻,1956年起,稻飞虱成为主要害虫,一般每年造成早、中稻倒禾0.6万亩,损失稻谷80多万公斤。
  稻叶蝉
  主要是黑尾叶蝉,白翅叶蝉次之。黑尾叶蝉一年发生六代,以7月上旬至8月中旬发生的第三、四代若虫发生量大,危害最烈。白翅叶蝉一年发生三代,世代重叠。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的第二代若虫发生量大,危害最重。50年代,稻叶蝉只在局部地区发生,60年代后逐年加重,并传播黄矮病和普通矮缩病。
  稻瘟病
  系真菌性病害。苗瘟、穗颈稻瘟和谷粒瘟在全县均有发生,以山区发生危害较重。50年代普遍发生,60年代发生量增加,危害加重。1971~1982年稻瘟病年均成灾面积4400余亩。1982年全县早、中稻发生稻瘟病2.42万亩,其中大奎上公社发生面积3337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6.5%,损失稻谷90万公斤。
  纹枯病
  系真菌性病害,俗称花脚病,50年代发生量小,未列入防治对象。60年代高肥田发生量大,70年代起,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80年代早、中、晚稻均普遍发生,晚稻重于早稻,1973、1980、1982、1987年为大发生年,最严重的1980年,发病蔸率早、中稻达63.3%,晚稻为50.8%。
  白叶枯病
  系细菌性病害,属检疫性病害。1959年从安仁县引进晚稻品种黄禾子时传入,是年传入栖凤渡、良田、华塘等地,之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以1964、1973、1975、1976、1977年发病严重。80年代,随着杂交稻的推广,白叶枯病发病减少。
  细菌性条斑病
  属检疫性病害,1980年从安仁县引进杂交稻种时传入,是年在栖凤渡镇南香村晚稻中发生。1988年,扩展至全县,但危害较轻。
  其他病虫害
  水稻其他病虫害还有稻苞虫、稻负泥虫、食根金花虫、稻蝽蟓、胡麻斑病、粘虫、稻秆潜蝇、青矮病等。
  (二)病虫预测预报
  1953年,省农林厅在郴县设虫情联络员,定期报告虫情。1954年,县农林水利局在栖凤渡建立虫情测报站,以点灯诱蛾法观察虫情,对虫情进行短期预报。1955年起,在华塘、栖凤渡、桥口、良田、坳上、鲁塘、板桥等片农技站安排技术员负责虫情测报工作。1959年,郴县“集体测报,逐丘鉴定,先查后治”的防治病虫经验在全省推广运用。1970年,县虫情测报站更名为病虫测报站,并在17个公社农科站配植保员负责病虫测报工作,形成病虫害测报网络。1971年,病虫测报站设系列观察田,定期对病虫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县植保站运用对比距期、历期和回归等方法对病虫发育程度和发生量进行中短期预测预报。各公社农科站负责当地病虫预测预报,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案,并将病虫情报和防治技术意见印发到各大队、生产队。1974年,全县217个大队2005个生产队均设植保站,形成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病虫测报网络。1978年,病虫测报站根据系统调查入冬病虫基数,结合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预测半年或一年病虫趋势。1980年后,病虫测报准确率提高,一般长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中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
  (三)防治方法
  清政府制定《大清捕蝗率例及户部则例》,责成地方官员督率乡民及时捕捉,但实施少,收效微。民国28年,省政府颁发《湖南省防治害虫办法》。民国36年,郴县被列为全省防治水稻害虫21个重点县之一,是年采用冬耕灌水、烧毁稻蔸、人工摘卵、捉幼虫、捕蛾、拔枯心苗、插烟秆等农业、人工防治法,防治螟虫和稻苞虫各2.3万余亩。
  新中国建立初,仍沿用农业、人工防治法防治虫害。1953年贯彻“防治并举,以防为主,土洋结合”的植保方针,农民摸索出用黄藤根防治负泥虫的经验。1954年,始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剂防治水稻害虫。之后,化学农药种类和施用量增加。1956年,水稻发生病虫面积11.9万亩,采用农业、人工防治8.29万亩,用化学农药防治3.27万亩。1958年,化学农药不能满足需要,群众用闹羊花、黄藤根、号筒秆、烟草粉、石灰、硫磺粉等自制土农药治虫。1959年,化学农药销量11.3万公斤,稻田亩平0.35公斤。1961年,化学农药供应减少,1961~1964年,年平均施用化学农药1.3万公斤,除继续施用土农药外,还采用深水灭蛹、点灯诱杀飞蛾等办法治虫。1965年后,化学农药供应好转,供应品种增加乐果、敌敌畏、苏化203、代森锌、代森铵、马拉硫磷、波尔多液等。1965~1969年,年均施用化学农药16.3万公斤。70年代,水稻病虫发生量增大,以化学防治为主,逐步实施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田间打涝浪渣、点黑光灯诱杀飞蛾、养鸭吃虫、保护青蛙和蜘蛛等害虫天敌。1970~1979年,年均施用化学农药88.8万公斤,并推广甲基申酸钙、退菌特、敌枯双、敌克松、杀螟松、杀虫双、稻瘟净等新农药。1980年起,坚持预防为主,推广综合防治措施。引进推广杀虫双、氨基甲酸酯类、除虫菊脂类、井冈霉素、富士一号、三环唑等低残留高效农药,取代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农药。在施用化学农药时,采用调整防治指标、选用对口农药、改进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1988年,水稻病虫发生面积127万亩次,因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仅施用化学农药23.2万公斤,挽回粮食损失1745万公斤。
  第二节 旱粮
  一、红薯
  面积产量
  红薯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县旱粮作物之首。清末、民国时,在一些水利条件差、田少土多的地方,农民多以红薯为食粮,俗有“红薯半年粮”之说。民国时期,全县常年栽培红薯2万亩左右。民国27年,栽培红薯2.17万亩,产红薯折谷(按5公斤鲜红薯折1公斤稻谷计算,下同)209万公斤。民国38年,红薯栽培面积2.29万亩,亩产71公斤,总产163万公斤,占当年旱粮总产的88%。
  新中国建立后,红薯种植面积在2~4万亩之间。1964年,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4.57万亩,亩产128公斤,总产585万公斤,占当年旱粮总产的51%。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部分旱土改为稻田,红薯栽培面积减少。1978年栽培3.07万亩,亩产175公斤,总产536万公斤。之后,部分旱土改种经济作物,红薯栽培面积减少。1988年,栽培2.44万亩,亩产144公斤,总产352万公斤,占当年旱粮总产的59%。
  品种
  红薯传统品种有秤它薯(俗称番国薯)、浏阳红皮(六十早)、黄心薯等。1950年引进胜利百号。1957~1962年先后引进广东白皮、红旗4号、洋市红皮、大众不论春、湘农黄皮等。70年代末,引进湘薯6号、湘薯7号。1980年后,以栽培湘农黄皮、湘薯6号、湘薯7号为主。
  栽培技术
  历史上,农民多在4月初露地育苗,5月底6月初剪苗,用压苗方式移栽。
  移栽时,施放厩肥。露地育苗出苗迟,移栽后易遇上干旱,影响薯苗生长。1956年推广温床育苗和薯苗密植,于3月上、中旬用牛栏淤等热性肥料作温床,育薯苗;移栽时适当密植,每亩插苗由过去的2000多蔸提高到3000~4000蔸,少部分地方试行不翻藤。1965年,从河北省唐县和湖南省新化县请来红薯师傅,推广红薯火坑育苗,出苗提早。60年代,农民还采用室内高温催芽、室外育苗的方法。温床育苗和室内高温催芽、室外育苗法运用广泛。
  病虫害防治
  境内红薯病虫害共13种,危害较重者有红薯瘟、红薯小象甲、龟甲金花虫,其次是黑斑病、软腐病、青霉病、灰霉病、花叶病、卷叶蛾、叶甲、金花虫、天蛾、金龟子。其中红薯瘟、红薯小象甲属检疫性病虫害。红薯瘟系1959年从宜章县引种时带入县内,1965年在全县大流行,以芙蓉、永春、大奎上等山区公社受害最重,发病严重的地块造成失收。红薯小象甲是1952年从广东省引进广东白皮薯种时传入县内的,开始在局部地区发生,1963年全县一半以上的公社发生,70年代起遍及全县。以1963、1966、1979年发生危害严重。
  防治红薯的病虫害,县农科部门作过较大努力,目前仍以换用抗病品种最为有效。
  二、小麦
  小麦,俗名面麦。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郴州知州胡汉写“劝农文”,教谕农民种麦,种麦者渐多。民国28年(1939),栽培小麦4657亩,总产14.3万公斤。民国38年,种小麦200亩,总产0.5万公斤。50年代,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加土地复种指数的号召下,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总产大幅度增加。至1955年,面积增加到2.17万亩,总产56.5万公斤,亩产26公斤。1958~1973年小麦种植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其中1965年面积最大,达5.02万亩)。因县内春季降雨较多,小麦易发生赤霉病,亩产在25~60公斤之间徘徊。之后,种植面积不断减少。1979年种植1万亩,总产46.5万公斤。1988年降至0.15万亩,总产9.5万公斤,亩产63公斤。
  小麦地方传统品种有红壳长芒红粒、红壳无芒红粒、白壳无芒红粒。50年代至60年代先后引进南大2419、吉利麦、阿波、阿夫、中大2509、友谊麦、扬麦3号、湘麦1号、湘麦2号等。
  小麦一般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播种方法多为点播,每穴播7~8粒,亩播量约5公斤。施肥以基肥为主,在播种时施入拌过人粪尿的火土灰。70年代推行条播,产量有所提高,但用种量增加。
  三、大豆
  县内农民历来习惯在旱土及田埂上种植大豆,少数地方入秋后,在中稻田中套种禾根豆和泥豆。民国时期,常年种植面积3500亩。民国28年(1939)种植大豆2313亩,总产10.4万公斤。民国38年种植1200亩,总产3.9万公斤,亩产32.5公斤。1965年种植0.92万亩,总产42.5万公斤,亩产52公斤。1973年,板桥公社在受矿毒水污染的稻田中试种豆——稻连作成功。1977年推广豆——稻连作制,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增加。1982年,全县种植2.75万亩,总产221万公斤,亩产80公斤。1988年种植1.92万亩,总产147万公斤,亩产77公斤。
  大豆地方传统品种有五月黄、六月黄、八月黄、五月黑、褐皮豆等。70年代引进湘豆3号、湘豆4号、矮脚早、湘豆5号、湘豆10号。80年代栽培品种以湘豆5号、湘豆10号为主。
  70年代以前,春大豆多种在田埂上,于插秧前后,用木棒在田埂上打一小洞,播上豆种或栽上豆秧,盖少量土杂肥,待长出五六片真叶后,再培一次田中肥泥。旱土种豆,一般浅耕5寸,播上豆种,施少量土杂肥。推行豆——稻连作制后,春大豆一般在春分至清明播种,播前精细整地,开好排水沟,每亩约施15担土杂肥和25公斤磷肥,株行距6×8寸,每穴播3~4粒,每亩播量约6公斤,齐苗后间苗,留苗2~3万株。80年代初推广“鲁保一号”防治大豆兔丝子。
  四、玉米
  玉米,俗名番黍、苞谷。民国时期,常年种植3000亩。民国28年(1939),种植2518亩,总产20.8万公斤。1956年扩大到1.84万亩,亩产37公斤,总产68万公斤。1970年种植1.22万亩,总产116万公斤,亩产95公斤。1972年后,种植面积下降到5000亩以下。1988年种植0.37万亩,亩产81公斤,总产30万公斤。
  玉米地方传统品种有百日早、金皇玉等。80年代引进成单4号、苏单1号、七三单交、掖单4号等。
  五、高粱
  民国29年(1940),种植高粱2142亩,总产8万公斤。1956~1970年高粱种植较多,其中1956年种植0.79万亩,总产16万公斤,亩产20公斤。1970年种植2.02万亩,总产94万公斤,亩产46.5公斤。因高粱为耗地力较大的作物,且产量不高,后种植面积减少。
  1988年种植800亩,总产9万公斤,亩产112.5公斤。
  高粱地方传统品种有粘高粱。60年代引进矮子糯高粱。70年代末引进杂交高粱原杂10号、永糯杂1号等。
  六、马铃薯
  民国时期,马铃薯栽培面积较少。民国38年栽培3434亩,产马铃薯折谷23万公斤(按5公斤鲜马铃薯折1公斤稻谷计算,下同),亩产67公斤。1955年,执行中共湖南省委发出的《关于扩种秋马铃薯的指示》,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1957年种植1.07万亩,总产116万公斤,亩产108公斤。80年代初,大奎上公社等高原山区推广马铃薯良种,获得高产,且种性比平地难于退化。山区马铃薯面积扩大。1988年,全县种马铃薯0.52万亩,总产73万公斤,亩产140公斤,其中大奎上乡种植0.11万亩。
  七、荞麦
  荞麦,俗名花麦、三角麦。生育期70余天,农民习惯于将其作填闲作物。民国29年(1940),种植3006亩,总产7万公斤,亩产23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历年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下。荞麦因适口性差,农民多将其果实或青苗作饲料。
  八、其他
  其他旱粮作物有粟、子、蚕豆、雪豆、绿豆、饭豆、大麦等,多为零星种植,栽培面积不大,产量不多。
  第三节 经济作物
  一、烟草
  (一)晒烟
  晒烟,俗名旱烟、土烟、生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前后,县境城区五里堆、白鹿洞等地开始种植晒烟,所产烟叶大而肥厚,香口好,品质优。19世纪末,晒烟种植面积扩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郴州(包括郴县境、桂阳、宜章)烟叶年输出3万余担,销往广东、长沙、益阳及汉口等地。清光绪年间,郴州烟叶被列为贡品,并出口英国、日本、土耳其等国。英国驻汉口的商务机构向英国政府呈送的1882~1891年贸易报告中称:“最好的烟叶来自湖南,中国人认为,郴州所产烟叶最佳,这种烟叶大而肥厚,不作其它配制,味很香”。之后,受战争影响,加上外国卷烟进口增加,晒烟种植面积剧减。民国24年,种植晒烟3000亩,产量6000担。1949年,种植670亩,总产3.7万公斤,亩产55公斤。
  新中国建立初,发展晒烟生产。1954年,种植1220亩,总产7.3万公斤,亩产60公斤。1965年后,烤烟生产大发展,其经济效益优于晒烟,晒烟种植面积日渐减少。1972年,降至491亩,总产1.9万公斤,亩产39公斤。此后,只零星种植。1988年种植108亩,产量0.7万公斤,亩产65公斤。
  (二)烤烟
  面积、产量
  1952年,在城关区五里堆、白鹿洞等地试种烤烟106亩,收干烟叶0.3万公斤,亩产28公斤。因不熟悉栽培和烤制技术,等外级干烟叶达0.2万公斤。此后12年只有零星种植。1963年,县人民委员会鼓励种植烤烟,将烤烟生产正式纳入农业生产计划,逐级下达种植任务。并实行投资建烤烟房,交售烤烟奖售化肥、棉布等工业品的政策。
  1964年秋,中共湖南省委常务书记王延春带队在华塘大队茅坪生产队蹲点,要求郴县发展烤烟生产,并从物资、技术、政策上给以扶植。1965年,他组织该队开荒、种植烤烟80亩,平均亩产干烟叶75公斤,其中他试种的2亩烤烟亩产干烟叶150公斤。是年,县供销合作社设立培植股,配备专职烤烟培植员,并从河南请来4名烤烟师傅,培训培植员和烟农。
  1966年,种植烤烟4578亩,亩产68公斤,总产31.8万公斤。1974年,郴县被定为烤烟生产基地县,县成立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层层举办烤烟培训班,对烟农给予经济和技术扶植。
  1975年起,聘请农民技术员负责烤烟生产技术指导,1977年试种烟——稻连作成功,解决了粮烟争地的矛盾。1981年,县政府为鼓励农户多种烤烟,将50%烤烟产品税一次性返回给种烟农户,烤烟生产得到大发展。1982年种植2.98万亩,亩产156公斤,总产463万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创历史纪录。之后因收购价格不稳定,粮、烟争地,种植面积减少,1987年降至1.11万亩。1988年回升至1.99万亩,亩产118公斤,总产234万公斤。
  品种
  60年代引进螺丝头、乔庄黑苗、长脖黄。70年代引进金黄柳、巧庄多叶、红花大金元、金星6007、革新5号。80年代引进桂单1号、中烟15号、G140、G28、NC89、K326、G80等品种。
  栽培技术
  60年代初,烤烟于先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稻田作苗床,施足基肥(发酵腐熟的人类尿和土杂肥),播种后搭盖草棚遮风避雨。烟苗长至3~4片真叶时,间苗。3月底、4月初移栽,低垄双行,亩约栽1700~1900蔸,施肥以氮肥为主,并进行打顶抹荪,适时采收烤制。1964年后,推广薄膜覆盖育烟秧,播种期推迟至12月上、中旬,并重视增施磷肥和复合肥。实行烟——稻连作后,提前至3月中下旬移栽。80年代,推行高垄单行,亩栽1200余株,并重视氮磷钾肥料配合施用和烤制技术的提高。
  二、棉花
  面积、产量
  清末、民国时期,县内棉花种植面积不多。民国22年种植1700亩,亩产15公斤(皮棉,下同),总产2.55万公斤。因棉花开花结桃时,郴县多雨,所产棉花绒质粗短,不能纺织10支以上细纱,仅能作织粗布、絮棉原料。民国35年种植600亩,亩产15公斤,总产0.89万公斤。民国38年种植300余亩,总产0.5万公斤。1950~1962年种植面积都在400亩以下。1965年,提倡大种棉花,县分配各公社、大队种植任务。是年种植1.41万亩,亩产19公斤,总产27.23万公斤。1966年从湖北省新洲、广济两县聘请农民植棉师傅28人至县作技术指导。是年种棉2.76万亩,亩产24公斤,总产65.48万公斤。因受气候影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76年,种0.31万亩。1982年后,均在40亩以下。
  1988年,仅植棉38亩,亩产25公斤,总产950公斤。
  品种
  民国时期,棉花传统品种有“白籽棉”等,30年代引进美国陆地棉(俗称“洋棉”)。
  40年代引进常紫1号种植。1950~1961年基本种植常紫1号。1962~1988年,引进推广的主要品种有洞庭1号、岱字棉15号、鄂光棉、岱红岱等。
  三、水果
  (一)生产沿革
  郴县栽培果树历史悠久,唐代文学家韩愈著作中有“兹地在湘南,……家自种黄桔”的记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县内栽种的果树有桃、李、梨、杏、梅、枣、板栗、桔、柿、橙、银杏、枇杷、石榴、葡萄10余种,多为农民在房前屋后栽培。民国时期,栽培水果以桃、李、梨、柑桔、枇杷为主,部分村庄形成小规模果园。
  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栽果树不多。1950~1957年,年产水果5~10万公斤。1958~1963年,在“左”倾思想影响下,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砍掉一些果树。1964年冬,培育酸橙、渣梨、积壳、毛桃等苗木300多亩。1964~1967年,从外地引进柑桔、梨、桃、李、苹果等苗木40万株,1967年,果树面积达2700亩。但引进的4.5万株苹果树栽培后,因不适应本地气候,开花少,果实小。1960~1969年,共产水果138万公斤,年均13.8万公斤。1969~1971年,因开荒造田,搞农田基本建设,部分果树被砍。1971年仅存果树面积1300亩。1972~1977年重点发展梨子、柑桔、桃子、板栗等水果,1977年,果树面积4060亩。1970~1979年,共产水果391万公斤,其中梨子、柑桔分别为181万公斤、122万公斤。1977年,县农产品公司再次从辽宁省引进大国光等13个品种的苹果树苗5万株,在永春、芙蓉建立苹果场,因挂果小而少,部分苹果树被砍伐。1978~1982年以发展无核蜜桔为主,引进温州等地蜜桔苗进行栽培。1982年,农业区划调查,全县有果树1.69万亩,其中柑桔树1.11万亩,梨树2926亩,桃树764亩,苹果树770亩,李树362亩,板栗树460亩,杨梅树195亩,枣树145亩,其它果树143亩。年产水果105万公斤,其中梨56万公斤,桃16万公斤,李12万公斤,柑桔12万公斤(柑桔因新栽的多,大部分尚未挂果)。
  1985~1988年,水果生产大发展,引进哈姆林、脐橙、冰糖橙、碰柑等甜橙良种和奈李、芙蓉李、黄桃、巨峰葡萄等优良品种,全县建立重点水果基地20个,有11个乡果树面积在千亩以上。1988年,全县果树面积达3.35万亩,其中柑桔1.85万亩;共产水果102万公斤,其中柑桔76万公斤,梨子21万公斤。
  (二)主要品种
  柑桔
  主要品种有温州无核蜜桔的尾张、宫川、龟井、南柑20、松木、石川、立间等,以及南丰蜜桔、本地早、碰柑、沙田柚、安江香柚、华脐、冰糖橙、大红甜橙、哈姆林、蓝山金桔、浏阳金桔等,其中以温州蜜桔的尾张最多,栽培面积约1.01万亩。全县除大奎上、江口、永春、芙蓉、南溪、大塘、月峰只零星栽植外,其它各乡镇均有连片种植,尤以桥口、华塘、栖凤渡、邓家塘等乡镇和地区农科所、县农科所、园艺场、农垦场等地种植面积大。
  梨
  主要地方优良品种有白糖梨、甜青梨、冰糖梨、短把早、长把早、大青梨、糖梨、早禾梨、雪梨等。引进品种有天津褐色鸭梨、今村秋、二宫白、长十朗、波多青、香蕉梨、苹果梨等。
  主要栽培区有华塘、良田、廖家湾、永春、江口、坳上,其它乡镇有零星分布。
  李
  主要地方品种有石灰李、五月李、大李、朱红李等。80年代引进奈李、芙蓉李。全县各乡镇均有零星分布,以小溪、桥口、大奎上、栖凤渡等乡镇较多。
  桃
  主要地方品种有毛桃、弯果桃、杨梅桃、甜桃等。引进品种有上海水蜜桃、天津水蜜桃、蟠桃、玉露桃、黄桃等。全县各乡镇均有零星栽培,其中邓家塘、坳上、小溪、良田、华塘、保和、栖凤渡等乡镇有小面积连片栽培。
  四、茶叶
  (一)生产沿革
  县内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地有塘昌铺、骆仙岭,次要产地有五盖山、瑶山里、石泉铺、梯子岭、南塔岭等地。明代,五盖山米茶因品质甚佳,曾被列为贡品。清初时,县境茶叶年产量已达25万余公斤。茶叶外销南洋一带,获利颇丰,种茶、采茶者日多。民国5年(1916),全县有茶农3700余户,茶庄23家。经郴州输出的青茶18.5万公斤,粗茶52万公斤,茶片35.5万公斤。后因制作不精,茶户、商贩、茶庄次第掺杂使假,加上印度、锡兰、日本等国茶叶兴起,外销不畅,茶叶产量日渐减少。民国22年,产茶叶25万公斤。日军侵华后,茶叶价格猛跌,“升米(1.2斤)4斤茶叶”。大面积茶园被抛荒和改种其它作物,茶叶产量锐减。民国38年,仅产茶叶2万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茶叶生产,提高茶叶收购价格,荒芜的茶园被逐渐开垦,茶叶产量不断提高。1957年,有茶园3200亩,产茶叶5.7万公斤。1958年,在华塘建立县茶叶场。1965年,建立社办茶场6个,全县产茶叶8万公斤。70年代,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部分中小学兴办一批小茶叶场。1980年,地区农业局、县农业局在良田公社茶叶场恢复试制历史名茶“五盖山米茶”,获得成功,同时还试制了“郴州碧云茶”,1981年10月此两种茶叶均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1986年,农业部将郴县华塘茶叶场定为全国十大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之一,国家投资100万元,建设良种苗圃50亩,新种良种(品系)70多个,建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实现加工机械化,年加工能力100吨。1987年,县华塘茶叶场更名为郴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1988年,全县有茶园2400亩,产茶叶3.54万公斤;其中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有茶园800亩,产茶叶2.16万公斤。
  (二)品种
  茶叶地方传统品种有中叶型,小叶型。县茶叶场先后引进云南大叶茶、广东水仙、安徽祁门早、四川大叶种、福建大白茶、高桥早、槠叶齐、江华苦茶、湘波绿等。
  五、蔬菜
  县内蔬菜品种较多,清代栽培的有辣椒、茄子、萝卜、胡萝卜、白菜、油菜苔、冬瓜、蕹菜、大菜、肥菜、茼蒿、苋菜、茭白、蕌头、南瓜、黄瓜、丝瓜、苦瓜、瓠瓜、豆角、扁豆、菜豆、刀豆、生姜、葱、蒜、韭菜、青菜、藕、芥菜、波菜、冬寒菜、芋头、黄花菜、芹菜、魔芋等。农民种菜除自食外,还有少量上市交易。民国35年(1946),种萝卜2400亩,油菜苔2000亩,黄芽白1400亩,波菜720亩,芥菜850亩。民国36年,产生姜50万公斤,其中销往长沙等地25万公斤。民国38年,蔬菜播种面积5447亩。
  新中国建立后,陆续引进西红柿、榨菜、包菜、花菜、芥蓝头等新种。1955年后,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万亩以上,农民种菜仍以自食为主,少量上市销售。1976年,为解决城镇、厂矿居民蔬菜供应问题,在华塘铺、良田下街、鲁塘黄沙岭、栖凤渡畔冲、桥口龙湾建立5个蔬菜基地,落实专业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并从长沙请来种菜师傅传授种菜技术。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菜农按照市场行情种植各种蔬菜,自产自销;农民种菜积极性增加,亦将剩余蔬菜上市销售。1988年,新增白露塘村第四组为蔬菜专业组。
  是年,全县种蔬菜27630亩,比1949年增长4.1倍,其中生姜1098亩,产量49.5万公斤,辣椒4321亩,产干辣椒21.4万公斤。
  六、其他经济作物
  县内种植较多的经济作物还有苎麻、花生、油菜、甘蔗、果用瓜、向日葵、蓝靛等。
  苎麻
  郴县栽培苎麻历史悠久,传统苎麻品种有白脚麻和本地麻。宋代初年有“郴州土产白纻布”的记载。民国年间,常年产量1500担(折7.5万公斤)。日军侵华后,苎麻生产下降。民国38年栽培100亩,总产0.3万公斤。1950~1986年,苎麻栽培面积100~800亩,总产在0.3~2.5万公斤之间。1986年,苎麻价格猛涨,1987年引进黄壳早、芦竹青等品种,全县栽培苎麻1.1万亩,是年秋,苎麻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而猛跌,苎麻销售受阻,产品积压。1988年栽培苎麻874亩,产苎麻2.6万公斤。
  花生
  花生,又称“落花生”,县内种植面积不大,多作副食用。民国时期,常年种植300余亩,总产2.3万公斤。新中国建立后,花生生产稍有发展,1950~1982年,种植面积在0.1~0.4万亩之间,总产在5.5~28.5万公斤之间。1982年,廖家湾公社廖家湾大队试种花生——稻连作制成功。1984年起,花生由粮食部门单一经营改为多渠道经营,价格提高。花生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88年,种植0.66万亩,总产42.6万公斤。花生地方传统品种有大子、小子(六月子)和弯弓子。80年代,引进粤油551、粤油58、粤油551——166、粤油187和海花1号。
  甘蔗
  1957年,县内栽培甘蔗26亩,总产6万公斤。1958、1959两年栽培上千亩,所产甘蔗主要为农户自家熬糖。1961~1971年每年栽培面积在200亩以下。1972年,县糖厂建立,县政府安排板桥、桥口、塘溪等公社栽培甘蔗,供糖厂作榨糖原料。是年种甘蔗1935亩,总产514万公斤,亩产2656公斤。之后,栽培面积稳定在2500~7000亩之间。栽培甘蔗多用蔗秆作种和宿根蔗繁殖。1972年起先后引进台糖134、川蔗6号、粤蔗7号、印度419、纳印310、东乡72——12、赣南75——65、赣蔗1号、7号、8号、桂糖12号等品种。其中赣蔗1号、8号两品种生育期短、成熟早、含糖量一般为10~12%,在土壤和肥水条件较好时,亩产可高达8、9吨,成为80年代种植的主要品种。1988年,甘蔗栽培5487亩,总产2341万公斤,亩产4266公斤。
  油菜
  县内油菜一般作为绿肥用,收籽油菜多为零星种植,面积较少。传统品种有白菜型田油菜、白油菜。1950年种植300亩,产籽0.4万公斤,亩产13公斤。1958年引进甘蓝型胜利油菜。1951~1964年种植面积在400~3400亩之间。1965年“四清”运动中提倡发展油菜,是年种植0.87万亩,产籽36万公斤。因菜籽销路不畅,1967年后,种植面积减少。70年代中期引进湘油5号。1979年保和公社新华大队第一生产队实行中稻——油菜二熟耕作制,种油菜22.5亩,亩平产籽42.5公斤。1981年地区农业局和县农业局在廖家湾公社试行油菜——稻复种,种油菜320亩,亩平产籽52公斤。80年代中期引进湘油11号。
  1988年全县种植油菜830亩,产籽3.3万公斤,亩平39公斤。
  果用瓜
  县内果用瓜主要有西瓜、甜瓜(俗称香瓜),西瓜占80%以上。70年代以前种植较少,且多种在旱土里。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需求加大,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果用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除在旱土种植外,还在稻田里种植。并推广瓜——稻连作。
  1982年种植1078亩,总产76万公斤。1988年种植5040亩,比1982年增长3.7倍。
  向日葵
  县内农民历史上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多种于旱地作物四周,面积、产量均不多。70年代,传播花粉的蜜蜂等昆虫减少,向日葵籽空壳率提高,种植减少。80年代,从北方大量调入葵花籽,县内种植更少。
  蓝靛
  清末、民国时,不少农户种植蓝靛。清光绪年间(1875~1908),县境年销往衡州等处蓝靛六七百担。之后,外国棉布、“洋靛”(化学染料)传入,蓝靛销路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国产化学染料日益增加,蓝靛需求萎缩,1953年停止种植。
  第三章 养殖业
  第一节 家畜
  一、猪
  (一)发展概况
  养猪,历来为郴县畜牧业的重点项目和农家的传统养殖项目。民国22年(1933),全县养猪5.3万头,除自食和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广东2000头。民国38年,全县养猪5.63万头,出栏肥猪3.19万头。
  新中国建立后,生猪生产受养猪政策和粮食丰歉的影响,出现起伏发展。1950年,生猪私有私养,银行发放贷款,支持贫困农户购买仔猪。1953年11月,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给每头猪留饲料粮50公斤。1954年,贯彻生猪“私有私养公助”的方针,并实行生猪派购政策,每派购一头猪发放预购定金15元,奖饲料粮20公斤(后加到50公斤)。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将饲养母猪的任务作为指令性计划分配到乡、村、组。是年,生猪饲养量由1950年的6.34万头增至8.66万头,出栏3.96万头。农业合作化后,划耕地的5~8%给社员作饲料地。1957年,粮食减产,生猪饲养量减至7.32万头,出栏3.24万头。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取消自留地,社员口粮定量,吃饭在公共食堂,农户无条件养猪,强调集体饲养生猪。1959年,开展公社办万头猪场,大队办千头猪场,生产队办百头猪场的群众运动,生猪饲养量增至8.46万头,其中集体猪场410个,养猪3.38万头,各公共食堂养猪5.08万头。但出栏少,当年仅出栏3.21万头。之后因粮食歉收、饲料奇缺、猪场设备差、管理不善、疫病流行,生猪生产下降。1961年,生猪饲养4.75万头、出栏1.48万头,分别比1957年减少35%、54%。
  1963年,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鼓励社员私人养猪,重新划自留地,多养不多购,开放生猪交易市场,实行收购生猪奖售棉布等工业品,生猪生产得到恢复。1965年,生猪饲养量15.15万头,出栏7.4万头。1966~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粮食减产,生猪饲养受到制约,年均饲养量降至11万多头,年均出栏降至4万多头。
  1970年粮食增产,生猪得到发展。1971年,关闭猪肉市场,集体和社员养的猪只能上交国家和自宰分食,不准上市交易。1972年,再次提倡大办集体猪场,要求每个生产队都要办一个集体猪场,并把社员私人多养猪当作资本主义批判。1976年集体猪场2011个,养猪5.34万头。因管理不善,猪一般要养一年多才出栏,多数猪场亏本。1977年集体猪场开始减少,农户私养生猪量增加。1978年,生猪饲养量19.88万头,出栏7.61万头,分别比1961年增加3.2倍、4.1倍。其中集体猪场1673个,养猪4.22万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生猪逐步转向私有私养,1982年,集体猪场全部撤销。1984年开始出现养猪专业户、重点户。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开放肉食市场,产品多渠道销售,加上粮食增产,生猪发展迅速。1988年,生猪饲养量、出栏肥猪各为29.43万头、14.41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加48%、89%。其中养猪专业户81户,共养猪2850头;养猪重点户450户,共养猪7515头。
  (二)品种
  县内饲养的生猪多为湘南花猪,也有少量的黑猪、宁乡猪、沙子岭猪。后经多年引进优良猪种,进行杂交配种,繁育出增重快、瘦肉率高的杂交二代、三代。1953年,设在白露塘大浪江的省农林厅畜牧试验场,引进中型约克夏、大型约克夏、苏联大白猪,繁殖仔猪向附近农村出售,并用引进上述良种公猪与本地母猪进行杂交改良,更新生猪品种。1955年在白露塘开始生猪人工授精,1958年和1959年,两年人工授精母猪2500头次,受胎900胎次,产仔猪5100头。1957年引进四川金华猪,1965年引进宁乡猪、沙子岭猪。1965年下半年,县农业局与县肉食水产公司合作,引进10头大约克夏和中约克夏种公猪,分别放在新市、坳上、鲁塘、华塘、栖凤渡5个食品站,开展生猪杂交和生猪人工授精。新市食品站1971~1975年,人工授精母猪1540胎次,产仔猪1.15万头。1985~1988年,引进杜洛克、汉普夏、大约克夏、中约克夏,在坳上、桥口、白露塘、鲁塘、荷叶坪、五里牌等乡镇设人工输精点,生猪人工授精4000多胎次,产杂交小猪2.4万头。1987年2月,县畜牧兽医总站从桃源县引进60头桃源母猪,其中44头放在坳上乡良种场饲养,用长白、杜洛克公猪分别进行杂交,提供瘦肉型二元杂交仔猪。
  (三)饲养
  农民养猪讲究“栏干食饱”。70年代前长期沿用“栏养、熟食”的饲养方法,70年代起试验推广生食饲喂法。公猪、母猪、仔猪、育肥猪的饲养方法各异。
  公猪
  独关一栏,以青饲料加大米、玉米、黄豆为主食,配种期间日精料1公斤以上,并增喂2~4个鸡蛋,或鱼虾粉等高蛋白饲料。
  母猪
  一栏关一猪,配种前与肥猪一样饲养;配种后,逐渐增加精料,产前10天内以精料为主。产仔时,饲养员日夜守护;产后,让母猪嚼谷催乳,人工协助哺初乳。哺乳期,以精饲料为主。
  仔猪
  在3~4周龄开食,日食多餐,以大米、大豆等精料为主,辅以优质青饲料,满双月出售,只重8~15公斤。80年代,推广在周龄时喂全价配合饲料,只重15~20公斤。
  育肥猪
  60年代以前,多用分段育肥法,仔猪进栏后,精饲料为主约喂一月后,开始“吊架子”,以青、粗饲料为主,辅以少量精饲料,喂至40公斤左右开始催肥,加喂红薯、米糠、大米等精料,约饲养一年达80公斤左右出栏。70年代起,一些农户改进饲养方法,从仔猪进栏至出栏,均以青、粗、精饲料搭配饲养,改栏内积肥为栏外积肥,改喂熟食为喂生食,育肥期缩短1~2个月。1979年起,部分农户使用配(混)合饲料养猪,生猪长得快,6个月可达100公斤。
  (四)饲料
  青饲料 以红薯藤、牛皮菜、油菜、萝卜、莴苣、南瓜、灰萝卜、荞麦、紫云英等种植饲料为主,辅以野菊花、艾、苦买菜、夏枯草、败浆草、葛藤、车前草、地菜、竹叶草、鸭舌草、扁浪丝、浮萍等多种野生植物。1957年开始引进水浮莲,后陆续引进水花生、水葫芦、聚合草、细绿萍等。农家将一时用不完的青饲料进行干贮或青贮,以备冬天饲用。
  粗饲料 谷糠、酒糟为传统粗饲料。60年代农村推广粉碎机后,秕谷、豆秆、豆壳、花生苗、花生壳、玉米秆、稻草等亦粉碎作饲料。70年代,曾推广发酵饲料和糖化饲料。
  精饲料 精饲料以大米、红薯、芋头、荞麦、小麦、玉米、高粱、麦麸等能量饲料为主,辅以大豆、豆腐渣、菜饼、猪骨粉、鱼粉、血粉等蛋白类饲料。80年代,开始以玉米、麦麸、鱼粉、统糠等为主生产配(混)合饲料。
  (五)疫病防治
  疫病种类 境内危害生猪的主要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亚硝酸中毒等。历年来,危害较大的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仔猪黄白痢等5种。猪瘟又叫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流行时,不分品种、年龄、公母、大小,一律感染,发病后死亡率高。1949~1988年共发病78461头,发病率1.38%,死亡76388头。
  猪丹毒,俗称鬼打印,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和小猪。此病一旦发生,传染迅速,治疗不及时者,死亡率高。1949~1988年,共发病33976头,发病率0.6%,死亡12546头。其中1949~1965年发病23023头,1966年后发病减少。猪肺疫,又称锁喉症,是由多杀性巴代杆菌引起的传染病。1949~1988年,共发病17509头,死亡5090头。猪喘气病,又称猪气喘,1963年在栖凤渡发生,后逐渐蔓延到全县,1963~1988年,共发病11245头,死亡2339头。仔猪黄白痢,发病范围广,传染快,1949~1988年共发病77667头,发病率1.37%,死亡25533头。
  防治方法
  清末、民国时期,防治生猪疫病主要采用中草药和剪耳朵、剪尾巴放血、针灸等土方法,遇传染性病则无法医治。新中国成立后,坚持预防为主方针。1953年,培训兽医人员,对猪瘟进行防疫注射,并对上市的畜产品进行检疫检验。1954年兽医分片包干,对猪疫病及时防治。1955年后,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进行春、秋两次防疫注射。60年代,对生猪实行三包(包防疫、包治疗、包去势)。1970~1981年,实行合作防治制度,县设防疫站,公社有兽医站,大队有赤脚兽医,生产队有防疫员,包生猪防疫、治疗、去势,养猪户每出栏一头肥猪交合作防治费1元。1982年改“三包”为“二包”(包防疫、包去势),每头猪收费0.8元,治疗另收现金。1985年元月起,取消“二包”,兽医进行一切防治活动直接收现金。是年,实行仔猪窝边注射猪瘟疫苗。1988年,全县共26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兽医97人,注射猪瘟疫苗13.2万头,占存栏15.02万头的87.9%,注射猪丹毒疫苗4.85万头、猪肺疫苗4.7万头、仔猪副伤寒疫苗3.7万头,加上及时治疗,有效地控制生猪疫病。是年因疫病死亡猪11538头(传染病6689头、寄生虫病399头、中毒病2278头、普通病2173头),死亡率3.91%。
  二、牛
  (一)发展概况
  郴县农户以牛为耕地主动力,有条件者均饲养,并爱护备至。民国22年(1933)有牛2.1万头。民国32年,发生牛瘟,死牛5309头。民国34年,日军侵郴时,抢杀耕牛6266头。至民国38年,县内耕牛降至1.04万头,其中劳役牛1.01万头,平均每头牛(劳役牛,下同)负担水田26亩。
  新中国建立后,各级人民政府严厉打击乱杀耕牛和故意破坏耕牛者。1950年,发放耕牛贷款,扶持农户养牛。1952年,县、区、乡均建立护牛委员会,督促实施各项护牛措施。
  1956~1957年,保险公司对部分耕牛实行保险。1957年,耕牛增至2.97万头,其中劳役牛1.84万头,每头牛负担水田19亩。1958年,耕牛归生产大队所有,集中饲养,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加上部分队重用轻养、草料不足、饲养员不稳定或责任心不强,造成耕牛死亡。
  1960年,畜牧兽医站解散,牛病无人医,耕牛死亡增多。1962年,耕牛降至2.32万头,其中劳役牛1.51万头,每头牛负担水田21亩。1962年底,耕牛所有权下放到生产队,各生产队采取集体放牧、分户管养,或包给专人饲养的方法,加强护养和繁殖工作。1964年,县颁发《关于发展耕牛生产的布告》,对耕牛的管养提出具体要求,并规定每头耕牛留稻谷50公斤;每头黄牛留稻草1250公斤,每头水牛留稻草1500公斤;劳役的牛每头备干红薯藤50公斤。之后,耕牛稳步发展,1980年有耕牛3.55万头,比1962年增加1.23万头,其中劳役牛2.1万头,每头牛负担水田15亩。1981年、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部分生产队耕牛养护责任制不落实,出现多户共一头牛和轮户饲养、使役的情况,少量耕牛因管理不善和劳役过度而死亡。1982年有耕牛3.34万头,比1980年减少0.21万头。之后将牛分到户饲养,各户对牛加强管养,加上开放牛的交易市场,牛发展较快。1988年有牛4.12万头,比1982年增加0.78万头,其中劳役牛2.82万头,每头牛负担水田10亩。
  1979年永春公社在仰天湖办牛场,养牛146头。1980年此场被列入地区、县牧业试点,开始引种牧草,1982年此场被列入省种草养畜开发项目,1984年被列入农业部万亩牧草飞播点。至1988年,国家、省、地共拨款102.87万元建设牧场,建成职工宿舍3栋1000平方米、牛栏3栋2400平方米、人工草场2万亩,青贮窖3个、围栏草山2万亩、建鱼池20亩,购置小型风力发电机、微型水力发电机。1979~1988年,仰天湖牧场共养牛1143头,出栏548头,养羊441只,出栏生猪978头,出栏鹅189只,产鲜鱼75担。但因场地权属发生争执,影响牛场的发展。
  (二)品种
  水牛
  县内饲养的水牛属滨湖水牛,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经长期自繁,品性逐步退化。水牛日耕田能力和使用年限优于黄牛,劳役年限15~18年。其数量占牛总数的比重逐步上升:1949年为21%,1965年为28%,1978年为33%,1988年达36%。
  黄牛
  县内饲养的黄牛属湘南黄牛,因长期公母混牧,近亲繁殖,饲养粗放,品性逐步退化,体形矮小,成牛头重一般只有100~250公斤。黄牛体质强健,行动灵活,一般3岁开教,可劳役到14岁左右,县内各地均有饲养。为增大黄牛的个体和使役能力,县畜牧部门多次引进外地良种牛,改良本地黄牛品性。1954~1964年,设在白露塘大浪江的省畜牧试验场引入短角牛、辛地红牛、荷兰黑白花奶牛等种牛9头(公牛6头、母牛3头)饲养繁殖。1964年,县农业局与省畜牧试验场合办板桥黄牛改良站,将板桥公社白露塘、金田、雅市三个大队的公牛全部去势,用短角公牛的精液给母牛人工授精,到1967年,共产杂交仔牛240多头。1972年在栖凤渡建立配种站,引进山河牛、南洋牛、辛地红牛、荷兰牛等4个品种9头公牛,至1975年共给栖凤渡、马头岭、五里牌3个公社110头母黄牛配种,产杂交牛81头。1975年,栖凤渡配种站迁到坳上公社林场,开展少量杂交配种工作,至1982年撤销。1980年,永春仰天湖牛场从省畜牧研究所取回西门塔尔公牛冷冻精液,开展人工授精工作,至1988年用牛冷冻精液给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共614头次,产杂交仔牛431头。
  (三)疫病防治
  县内牛的疫病主要有牛瘟、牛炭疽、牛巴代杆菌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结核病、牛焦虫病、牛流行热、牛钩端螺旋体病、牛肝片吸虫病、牛平腹吸虫病、牛肿脚烂蹄病、牛甘薯黑斑病等十余种。
  清末、民国时期,主要用土方和草药进行治疗牛病,遇牛瘟等传染性疾病,则束手无策。民国32年,栖凤、五市、四明、丰乐等乡发生牛瘟,虽经省农业改进兽医组第三兽医防治队用血清或脏器苗作牛瘟预防注射,牛瘟仍未得到控制,死亡5309头。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建立防治制度和推广新技术等措施,预防治疗牛病。
  1950年7月,省农林厅在郴县城关区和一、二区进行牛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试验,注射2551头,效果较好。是年冬,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基层畜牧人员全力抓牛瘟扑疫工作,给全县的耕牛全部注射牛瘟疫苗,并采取隔离封锁病牛、妥善处理病牛尸体、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牛瘟。1951年起,开展牛炭疽、牛出败、牛巴代杆菌病等菌苗免疫注射。1954年,全县消灭牛瘟,牛炭疽、牛出败等病也减少。1955年,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耕牛合同保健工作。1970年,实行合作防治制度,所有耕牛全由公社兽医站承包防疫治病,1973年消灭牛炭疽病,其它传染性疾病减少。1982年起,实行牲畜保健责任制。
  三、羊、兔
  羊
  历史上,县内饲养山羊,但量甚少,只邓家塘、良田、桥口、华塘等地极少数农户饲养麂古羊。1954年,养羊54只。以后,渐有发展,1978年达820只。1979年,县号召发展草食动物,1981年羊增至980只。1987年仰天湖牧场引进马头羊27只。1988年,全县养羊1530只,出栏321只。
  兔 清末、民国时,县内有少数农户饲养肉用兔。新中国成立后,兔有一定发展。1961年,全县养兔4.4万只,其中五里牌公社1.1万只。1965年后,饲养减少,年均养兔千只左右。1978年春,良田、马头岭等公社从浙江嘉兴引进中国长毛兔2518只饲养繁殖。时,出售小兔和兔毛经济效益可观,发展迅速,年底全县有长毛兔8244只,其中集体兔场42个,养兔5040只。1982年,长毛兔发展到1.39万只,但兔毛价格骤跌,1983年养兔量下降到8413只。1986年,桥口镇引进西德长毛兔、日本大耳兔。1988年,存笼兔仅772只。
  四、其他家畜
  县内饲养的家畜还有马、驴、骡、狗、猫等。
  60年代以前,马、骡、驴为重要运输动力。1959年,全县有马、骡、驴123匹。后,机动车运输增加,马、骡、驴渐减,年均约40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的农户购大牲畜搞运输,马、骡、驴饲养量有所增加,1988年共105匹。
  一般农户习惯饲养猫、狗,养猫捕鼠,养狗看家及捕猎。60年代推广药物灭鼠后,猫食毒死鼠产生二次中毒死亡,饲养量减少。80年代,狗肉价格上涨,养狗数量增加。
  第二节 家禽
  一、发展概况
  饲养家禽(鸡、鸭、鹅)是县内传统养殖项目,以养鸡、鸭为主,每户养几只;太平、五里牌等地有养棚鸭的习惯,棚鸭多为蛋鸭,每棚鸭100只以上,流动放养。民国38年,饲养家禽36.18万只,出笼18.1万只。后因粮食增产,家禽疫病防治技术提高,家禽发展。
  1957年,饲养82.74万只,出笼41.6万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集体开办禽场,家庭养禽受到限制,1960、1961年粮食减产,禽饲养量减少,1960年养禽48.45万只,出笼26万只。1962年起鼓励家庭养禽,养禽得到发展。1964年养禽112.55万只,出笼56.55万只。1964年冬,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养禽受到限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私人养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进行批判,1971年饲养量降至64.83万只,出笼32万只。
  1972年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同时部分生产队办起集体鸭场,养鸭防治水稻病虫,是年禽饲养量上升至78.9万只,出笼39.43万只。1975年再次限制农户养禽数量,禽饲养量降至50.46万只,出笼25.23万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禽饲养量上升,同时出现养禽专业户、重点户。1981年,鲁塘兽医站何纯雄养三黄鸡3万只,出笼2.5万只。1983年全县养禽84.85万只(鸡62.38万只,鸭21万只,鹅1.47万只)。出笼44.2万只(鸡34.3万只,鸭8.8万只,鹅1.1万只)。其中养鸡专业户、重点户达160户,养鸡23.7万只。后因饲料价格上涨和鸡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养鸡专业户减少,但因粮食增产,各农户养禽数量上升。1988年全县养禽126.73万只,出笼40.8万只;其中养鸡76.97万只,出笼18.2万只;养鸭43.5万只,出笼19.1万只;养鹅6.26万只,出笼3.5万只。
  二、品种
  县内鸡的品种,以湘南黄鸡为主。1970年后,陆续引进白洛克、九斤黄、星布罗、红布罗、洛岛红、桃源鸡、长沙黄鸡、AA鸡、星杂288、来航鸡、新浦东鸡、罗期鸡等品种。
  鸭的品种历史上以麻鸭(土鸭)、瘤头鸭(洋鸭)和淮鸭为主。1970年起,相继引进北京鸭、苏州鸭、澳大利亚狄高鸭、英国樱桃谷鸭、卡叽——康贝尔鸭等品种。
  鹅的品种有白鹅、灰鹅两种。
  三、疫病防治
  县内流行的禽病主要有鸡新城疫(鸡瘟)、禽霍乱、鸭瘟、鸡马立克式病、鸡白痢、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等,以鸡新城疫、禽霍乱、鸭瘟危害最大。1953年开始使用鸡瘟疫苗预防鸡瘟,1962年使用禽霍乱疫苗接种预防禽霍乱,但两种疫苗的注射面欠广。至1988年,鸡新城疫和禽霍乱仍有发生。
  第三节 水产
  县内水产业以渔业为主。汉代前,渔业生产基本上是天然捕捞。汉代开始山塘养鱼,三国时开始稻田养鱼。但渔业生产发展缓慢。民国38年,全县放养面积2.3万亩,产鲜鱼86吨。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山塘、水库的兴建,养殖水面不断扩大。1957年,全县产鲜鱼460吨,其中放养面积3.46万亩,产鲜鱼325吨。1958~1978年,山塘、水库、稻田由集体养鱼,加上单一抓粮食生产,年均产鲜鱼440吨,其中人工养殖354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鱼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开放市场,鱼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养鱼生产积极性提高,渔业生产大发展。1988年,全县产鲜鱼1904吨,其中养殖面积6.2万亩,产鱼1855吨。
  一、人工放养
  鱼苗鱼种培育
  三国时期(220~280),县内农民从河中采集天然鲤鱼卵和人为选择鲤亲鱼于稻田繁殖鱼苗,供稻田和池塘养殖。之后,世代相传。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鱼种则向衡阳、岳阳及湖北等地鱼苗埠头采购。购回的鱼苗放在育苗池进行短期培育后再分塘饲养。1965年,全县在长江流域采购各种鱼苗约5000万尾。1972年,在五里牌公社渔场开展家鱼人工孵化试验,孵出草鱼苗100万尾。1978年,鱼苗孵化场增至5个,孵化鱼苗5000万尾。1979年后,增加亲鱼数量,扩大孵化规模,完善孵化设施。1980年孵化鱼苗8000万尾,鱼苗大部分自给。1987年,县农科所改为县鱼苗鱼种场,开鱼塘146亩,添置孵化鱼苗设施,1987年孵化草鱼200万尾、孑子鱼苗100万尾。1988年,全县孵化鱼苗1.5亿尾,达到自繁自养。
  山塘养鱼
  山塘养鱼是郴县养鱼的主要形式。五里牌、太平、栖凤渡一带山塘多,农民历来有在山塘养鱼的习惯。1949年,全县山塘养鱼面积3000亩。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后,山塘由农业社统一养鱼。1957年,山塘养鱼面积6500亩,产鱼299.5吨,亩产46公斤。1958~1978年,山塘养鱼面积长期徘徊在0.5~0.8万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部分低产田改塘养鱼。1980~1987年,田改塘3341亩,山塘养鱼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些养鱼能手从事专业养鱼,建成一批精养鱼塘,采用投放大规格鱼种,合理密放,立体搭配混养,轮捕轮放,投放配合饲料等养鱼新技术。1982年,有养鱼专业户126户,养鱼水面1286亩,产鱼248吨,亩产193公斤,比全县山塘养鱼平均亩产高65公斤。1988年,全县山塘养鱼面积20550亩,产鱼1406吨,亩产68.4公斤。其中精养鱼塘面积3000亩,栖凤渡镇栖凤渡村第六组村民陈子清1.4亩精养鱼塘,产鲜鱼806公斤,亩产576公斤。
  稻田养鱼
  县内农民从三国时期起即利用稻田养鱼,后稻田养鱼成为山区农民养鱼的主要方式,大都以鲤鱼为养殖对象。禾花落水,鱼吃后,长得肥而嫩。黄茅的禾花鱼一度成为朝廷贡品。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开展稻田养鱼,稻田养鱼面积、产量逐年提高。1952年养鱼2.7万亩,产鱼49吨,亩产1.8公斤;1960年养鱼3.44万亩,产鱼104.9吨,亩产3公斤;1965年养鱼3.94万亩,产鱼198.1吨,亩产5公斤。1966年起,稻田普及矮秆双季稻,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养鱼受到一些影响,加之“文化大革命”中,单一抓粮食生产,稻田养鱼减少。1966年养鱼7500亩,产鱼38吨,亩产5公斤;1977年养鱼面积降至3700亩,产鱼10.9吨,亩产2.9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稻田养鱼实行联产承包或大包干责任制,农民养鱼积极性提高,县水产部门和农民一起试验,创造出了秧——鱼、稻——鱼、秧——稻——鱼等多种轮作养鱼方式和在养鱼稻田里开井字沟的新技术,并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稻田养鱼得到迅速发展。1982年,养鱼3万亩,产鱼225吨,亩产7.5公斤;1988年,养成鱼4.2万亩,产鱼358吨,亩产8.5公斤,还用0.8万亩稻田培育鱼种600万尾。
  水库养鱼
  1953年建起第一座小Ⅰ型水库(小谷仓水库),养鱼420亩,产鱼1.55吨,亩产3.7公斤。随着新建水库增加,水库养鱼面积逐渐扩大。1960年养鱼2800亩,产鱼10.5吨,亩产3.8公斤。之后,水库养鱼向实行科学技术养鱼和提高单产上下功夫。1976年,中型水库增至5个,养鱼面积扩大到0.5万亩,产鱼75吨,亩产15公斤。1982年渔业区划调查,全县有水库43座,最大面积1.15万亩,可养鱼水面5943亩。1988年,水库养鱼5200亩,产鱼91吨,亩产17.5公斤。
  鱼病防治
  县内常见鱼病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赤皮病和泛池等。传统的方法主要采用生石灰、茶枯清塘消毒预防鱼病,和用中草药治疗鱼病。但由于防治水平不高,造成不少损失。新中国建立后,鱼病防治除用传统方法外,还重视其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60年代后,推广漂白粉清塘消毒;用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化学农药喷入水中杀死病原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鱼类寄生虫;用西药黄胺胍、井岗枚素和海蚌含珠、大蒜、苦楝树皮、辣蓼等中草药防治鱼病。1980年,开始试验草鱼免疫注射。1983年,县水产站在30户养鱼户中开展草鱼出血病疫苗注射,免疫注射草鱼3万尾剂,草鱼成活率提高17%。之后逐渐推广,1988年,免疫注射草鱼12万尾剂。
  二、天然捕捞
  历史上,县内天然捕捞业兴旺,专业和兼业捕捞者千人左右,年捕捞量在千担以上,以地处东江、西河两岸的桥口、五里牌、栖凤渡等地捕捞者多、捕捞量大。民国38年,天然捕捞水产品产量86.5吨。新中国建立后,稻田、池塘养鱼发展,因洪水冲溢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流入溪河的各种鱼类增多,天然捕捞产量增加,1957年达135吨,1960年增加到210吨。后因稻田、山塘养鱼减少,水利建设时,沿河兴建河坝、拦水坝,从下游上溯产卵的鱼受阻,加上用炸药炸鱼、毒药毒鱼、电打鱼等行为泛滥,江河中的可捕鱼减少,天然捕捞量迅速下降,1970年降至25吨,1972年降至1吨。1980年后,随着稻田、山塘、水库养鱼增多,溪河内鱼量上升,天然捕捞量又有增加,1988年天然捕捞水产品产量49吨。
  第四节 其他
  一、蜜峰
  境内养蜂历史悠久,以塘溪乡等山区较多。农民将收捕的野蜂置于方格叠式蜂箱(农民称为豆腐格蜂箱)或普通木箱内饲养,取蜜用刀割、布拧。1956年,引进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使用活动框蜂箱,人工加础造脾饲养,机械摇蜜。1958年,县商业局、农业局和良田公社先后办起养蜂场,3个蜂场共养蜂489箱,追花放养。1960年,意蜂受小蜂蟥为害,养蜂数量减少,县商业局、农业局两蜂场停办,良田公社蜂场迁入县农科所养蜂队。1974年,农科所养蜂队有蜂600箱,并将蜂群分给县园艺场,后因管理不善和中蜂遭受囊状幼虫为害,蜂群逐年减少。1988年全县养蜂490箱,其中县园艺场养蜂队153箱。
  二、鸟类
  县内人工养殖的鸟类主要有:鸬鹚、鸽子、鹌鹑,均为零星饲养。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