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127.64
页数: 3
页码: 304-306
摘要: 本节郴县计划管理记述县计划委员会按照上级部署,先后编制十年规划5个、5年计划7个、年度计划34个。
关键词: 城经济综述 计划管理 综合管理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1954年5月,县人民政府设立计统科。1955年4月,建立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计划的编制、检查等工作。1957年前,计划管理采用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两种形式;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下达指令性指标;对农业、手工业及非国营企业实行间接计划,主要通过价格、税收、资金、供销合同等经济杠杆促进计划的完成。1958年后,坚持“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条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计划权限高度集中,各种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促进计划的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管理逐步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形式。至1988年,全县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化肥、成品油、钢材等15种重要物资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人口出生率下达指令性计划,粮食征购以合同形式下达指令性计划,其余下达指导性计划和实行市场调节。
  县计划委员会按照上级部署,先后编制十年规划5个、5年计划7个、年度计划34个。
  一、十年规划
  1956年5月,编制《以合作化为中心,1956~1967年的初步规划纲要》,主要目标:1956年冬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98%;1967年粮食总产量2.665亿公斤,生猪饲养数40万头,水产品产量6万担。规划的大部分目标期望值过高。执行结果,1956年冬入高级社农户95.05%;1967年粮食总产7877万公斤,只达计划的29.6%,生猪饲养数11.81万头,只达计划的29.5%,水产品产量0.836万担,仅达计划的13.9%。
  1963年6月,编制《1963~1972年郴县农业发展规划》,规划1972年粮食总产1.05亿公斤,生猪出栏9.5万头,水产品产量1.5万担。执行结果,1972年粮食总产1.048亿公斤,生猪出栏6.16万头,水产品产量1.028万担。
  1975年12月,编制《1975~1985年郴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草案)》。指导思想:围绕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促农业,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大办粮食。主要目标: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85年粮食总产2.55亿公斤,工业总产值0.4亿元(本节所述的工农业总产值均为县属工农业总产值,并按各时期不变价格计算),5年内普及初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以下。执行结果,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及5年内普及初中的目标因严重脱离实际,而未达到。1985年粮食总产1.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0.69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7.06‰。
  1988年8月,制订《郴县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1986~2000年)》。主要目标: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4.4亿元,科技人员数4136人,农民人平纯收入900元,职工人平工资2256元,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森林覆盖率60%,新上基本建设项目62个,总投资5.1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在9‰以内。
  1988年12月,制订《郴县国土——经济发展规划(1988~2000年)》,提出:打好农业基础,发挥地理、资源两个优势,加强能源交通、智力信息、深度加工三个环节,外引内联,综合开发。开发目标是建立十大商品基地(商品粮、茶叶、水果、畜牧、速生用材林、油茶、楠竹、烤烟、渔业、甘蔗)、九大重点项目(石面坦电站、长青水库配套、山河水库、青江电站、红旗岭锡矿、大理石开采加工、米机系列开发、黄沙岭煤矿、油脂化工系列开发)。
  二、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于1955年5月编制。指导思想:以增产粮食为主,全面发展农业经济。主要指标:1957年粮食总产0.918亿公斤,生猪饲养量7.5万头,工业总产值732万元。由于制定计划时,比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并重视综合平衡。1957年实际完成:粮食总产量0.708亿公斤,生猪饲养量7.32万头,工业总产值521万元,分别占计划的77.18%、97.6%、71.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于1958年7月编制。编制计划时受“左”的思想影响,不顾客观实际,提出一系列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高速度,执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和农业并举”的方针,计划1962年达到:工业总产值4.05亿元,农业总产值2.44亿元,粮食总产量10.8亿公斤,生猪饲养量75万头。因为指标订得过高,无法实现。1962年仅完成:工业总产值568万元,农业总产值1659万元,粮食总产量0.78亿公斤,生猪饲养量6.11万头。分别占计划的1.4%、6.8%、7.2%、8.1%。
  恢复时期和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70年),1964年2月,县计委编制《1964~1970年郴县农业生产长远规划(草案)》,制订计划时吸取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订得太高、无法实现的教训,从实际出发,提出今后7年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以粮食为纲、粮林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争取在短期内改变农业生产面貌,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规划到1970年:农业总产值3000万元,粮食总产量1.125亿公斤,生猪饲养10万头,棉花种植4500亩,产量5.6万公斤。执行结果:197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132万元,超过计划4%;粮食总产量1.048亿公斤,完成计划的93%;生猪饲养14万头,超过计划40%;棉花种植8000亩,产量10.9万公斤。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未编制。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于1975年编制,制订计划时,再次追求高指标,使计划脱离实际,计划1980年实现“农田水利化、大地园田化、荒山绿化、农业机械化”,粮食总产2.1亿公斤,生猪饲养量35万头。因指标过高,各项指标均完成较差。1980年实际完成:粮食总产量1.41亿公斤,占计划的67.14%;生猪饲养量19.39万头,占计划的55.4%;园田化建设10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42438千瓦。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1981、1982年执行1975年制订的十年规划,1982年12月重新修订,主要指标是: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3500万元(工业总产值5320万元,农业总产值8180万元),粮食总产量1.72亿公斤。实际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120万元(工业总产值6911万元,农业总产值8209万元),占计划的112%,粮食总产量1.3亿公斤,占计划的75.66%。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1986年12月编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切实加快农业、能源、矿业和智力开发,加强技术改造,发展加工工业,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6.4%、12.9%、9.9%、9.5%。1988年实际完成: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4.41%、12.43%、10%、13.6%。
  三、年度计划
  1955年开始,每年编制一次年度计划,初编制的年度计划,侧重于经济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社队企业生产、主要物资分配、商品流通、财政收支、科学试验重点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电力的分配及废钢铁回收、上调计划等项目。1980年起增加人口增长计划、商业计划、货币投放、信贷计划、教育计划等项目。1981年起,农业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并允许城镇个体所有制经济发展。1983年国民经济计划改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5年起,工业生产实行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计划,农副产品收购全部放开,不下达指令性计划。1986年起,年度计划增加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项目。
  多数年度计划的编制从实际出发,积极可靠、留有余地、讲究实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主要产值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但1958、1959年计划编制脱离实际,追求高指标,实际执行结果与计划相差很大,工业、农业总产值只分别完成计划的19.3%、17.4%。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