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220
颗粒名称: 第七篇 军事
分类号: E289.64
页数: 23
页码: 266-288
摘要: 本篇郴县军事记述兵备、兵役、地方武装、民兵、主要战事。
关键词: 军事 郴县 地方军事

内容

郴县扼湘粤咽喉,地理位置重要,进可攻,退可守,素为兵家注目。秦始皇进兵岭南,戍守五岭(道)。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屯兵于县境,东汉刘备挥军取荆州四郡,并任偏将军赵云为桂阳郡太守,控制南越。唐末黄巢起义军沿广东北江入郴,县人陈彦谦聚众响应,杀刺史,据郴城。南宋岳飞领兵驻郴。明末李自成部将郝摇旗与湖广总督何腾蛟联合抗清,退据郴城。清咸丰二年(1852),洪秀全率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郴城,并扩军整休。宣统三年(1911),同盟会员谢凤池组织民众起义,并敦促知州陈仰山反正。
  民国3年(1914),李国柱奉孙中山之命,在郴组织起义军反对袁世凯。民国15年,叶挺率北伐先遣部队途经郴县。是年,郴县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工农自卫武装遍布城乡。
  民国17年春,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以郴县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县内工农武装扩建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是时,杨得志、邓华在郴县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李林等领导的湘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抗日前线。为抗击日军侵略,保国卫乡,组织抗日武装,奋起抗战,直至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郴县人民积极参加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湘粤赣边纵队湘南支队,与国民党军警和匪特进行顽强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县。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郴县民兵支队部,1951年改为郴县人民武装部,组建民兵组织,配合驻县部队,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1953年起,县人民武装部工作重点转向民兵建设和兵役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民兵成为兴修铁路、公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抢险救灾,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突击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民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科学,学技术,发展商品生产,为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县内兵员征集工作进展顺利,历年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郴县人民为加强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章 兵备
  第一节 机构
  中华民国初年,郴县无专门军事机构。民国25年(1936)5月,县成立社会军事训练总队部,各区、乡、保设立区、分、小队。是年8月,县政府设兵役科。同年冬,增设民众训练总队部。民国28年4月,民众训练总队部被裁撤,改为组训科。同年,组训科并入兵役科,更名征训科。翌年2月,县社会军事训练总队部及征训科被撤销,县政府设军事科,负责征集兵员。另成立国民兵团,办理国民兵组织和训练事宜。民国32年春,国民兵团被撤销。民国35年8月,军事科改为警保科,掌理国民兵组织和训练、在乡军人管理、征兵、警察保安等事务。民国36年4月,警保科仍改军事科,主管兵役、国民兵组织和训练、军事征用等业务。民国38年,军事科与民政科合并,称县政府第一科,至10月郴县解放时止。
  1950年7月县设民兵支队部,下置军事、政治工作2股。全县5个行政区设民兵中队部。1951年8月,县民兵支队部、各行政区民兵中队部同时改称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武装部仍设军事和政治工作2股。1954年7月,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县兵役局,仍保留人民武装部名称,实为一套人员两个机构。局内设组织动员科(第1科)、预备役军官科(第2科)、预备役士兵科(第3科)、征集科(第4科)、民兵科(第5科),定编26人。县内10个区人民武装部被裁撤。1957年11月,县兵役局第2科和第3科,改设复员退伍预备役军官科和预备役士兵民兵训练科。1958年,县内8个人民公社设武装委员。1959年3月,县兵役局改县人民武装部。7月,撤销原来第1科、第2科序号,改设军事科、政治工作科。1961年10月,县内置区,区党委设武装委员;缩小人民公社规模,人民公社和驻县县团级以上厂矿均设立人民武装部。1966年11月,县人民武装部正式编入军队序列,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郴县人民武装部,下设军事科和政工科。1969年,县人民武装部增设后勤科。1984年,公社人民武装部改为乡(镇)人民武装部。1986年4月22日,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称郴县人民武装部,为中共郴县县委军事工作部、县人民政府兵役机关,受郴州军分区和中共郴县县委、郴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定为副县级单位,工作性质、任务不变。1988年,县人民武装部增设办公室,定编3科1室21人,即: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办公室。全县21个乡、5个镇、10个厂矿设人民武装部,配备部长28名,副部长9名,干事3名。
  第二节 设施
  一、城池
  西汉汉王五年(前202),桂阳郡太守杨璆始筑城墙。后周显德三年(956)增筑子城。宋淳熙十六年(1189),太守丁逢始建城楼。明洪武二年(1369)刘保加筑巩固。明景泰年间(1450~1456),千户高景春重修城池,立四门:东朝阳(今地区公安处),南迎薰(湖南通志曰镇南,今中山北街地区建设银行附近),西瞻极(今军分区西侧围墙),北仙桂(今行署后墙);建三楼:东来鹤,南迎薰,西爽极。明正德七年(1512),千户胡勋增修城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赵恂创筑外城,东、西、南三门皆立月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五次修葺城墙和城楼。时城墙周长630丈有奇,垛口466个,高2丈,厚8尺;城壕深5尺,宽8尺。嗣后战乱破坏,未再修复,至民国38年成残垣断壁。新中国建立后发展城市建设,城墙被全部拆除。
  二、塘汛
  清时,县境内有塘汛7处,均设于水陆通道险要处,南陆路有南卡塘、走马岭塘、良田塘;北陆路有株木山塘、中火铺塘;东水路有箭头塘、瓦窑坪塘。
  三、关隘
  清时,县境有关隘10处:石头城关,在县东二里;武昌关,在县西五里;香山坳关,在县南五里;曹王寨,在县北四十里郴江口;桥口市,在县东五十里;石陂镇,在县西八十里,与桂阳、临武交界处;壕石镇在城郊;良田市镇在县南四十里;瓦窑坪,在县北四十里;清浦滩水卡,在县北八十里,郴县与永兴交界处。
  四、教场
  明代,直隶郴州建教场于郴城东门外(今市一中操场),为练兵演武场所。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州范廷谋捐建演武厅于场北端。
  五、碉堡
  民国23年(1934),郴县政府奉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命令,为“围剿”境内共产党,堵击长征红军,强征民工,摊派砖石材料,在城乡通衢险要处构筑碉堡。坳上、堆上、陈家湾、鲁塘、栖凤渡等大村集镇的豪绅,也以护村为名,在村内外修筑碉堡。全县共筑碉堡200余座,今全部毁圯。
  六、飞机场
  栖凤渡机场
  民国15年(1926)4月,国民党政府为战争需要,在栖凤渡瓦灶村附近修筑衡阳、武汉大飞机场的备用机场,占地200余亩,征集郴县800余民工施工,于是年8月竣工。仅降落飞机一次。因机场规模小,且东西长,南北短,临河靠村,很不安全,停止使用。1954年改作他用。
  郴县机场
  民国23年(1934)4月,蒋介石为了加紧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命令“湘南修筑800米(跑道长)飞机场10处”,郴县机场为其一。5月,从郴县、宜章、桂阳、临武、蓝山、嘉禾、新田、道县、酃县共征集民工1.44万人施工,其中郴县0.3万人。令民工自带粮食、工具,汇集郴县城。东起岗善社,西至竹叶冲水府庙,南起五里堆,北至北湖边,在方圆10余里地域内,挖山填坑。耗资30万银元,省府补助7万银元,另23万银元由郴桂10县按田赋比例征派,每两田赋正供派款2.15银元,郴县派款26670银元。时值湘南旱灾,民力凋敝,救死不遑。但何键仍以“巩固湘防”为由,严令施工。7月,蒋介石从江西南昌行营派员至郴督修。经数月辛劳后,因财力不支,工程被迫中断。再经省府督促,机场基础才于年底竣工,长1000米,宽750米,占地75万平方米。民国28年衡阳空军总站在郴县建立航空第五十四站,再次强征民工千余人,历时1年,修成2条跑道与滑行道,设置指挥台、升降标志、油料仓库、弹药仓库和2间办公房。机场主管白懋霖。民国29年12月,4架援华抗日的苏联战斗机降落郴县机场,翌日凌晨,遭9架日军飞机偷袭,苏机2架起飞离去,另2架被炸毁。民国33年,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驻郴,所需物资均空运至郴县机场。抗日战争胜利后,机场留有备用飞机2架,并有警卫队驻守。
  民国37年,陆军六十九师九十九旅二九六团一营在郴县机场挖掘构筑演习工事,经报武汉行辕后制止;接着,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电令郴县政府督促县内驻军填补机场。解放后,为运输救灾薯苗,民航飞机在郴县机场降落。1959年,机场废弃处理,移交地方作他用。
  七、防空工事
  民国26年(1937),按省政府规定,郴县设防空指挥分所,建立防空哨,备有望远镜、手摇警报器及通讯器材。在县城内外挖筑防空壕700条,防空洞30个。翌年,县政府在郴县火车站附近建设里建有一个20余平方米的地下室,用于防空指挥。这些均为临时性建筑,抗战胜利后全部废弃。
  196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驻城县属机关和单位开始构筑防空洞,至1970年11月,共构筑防空洞1748个,2098平方米。此后又经1971~1977年、1978~1979年两次扩建延伸。1988年共有防空工事6812平方米,多为混凝土结构。80年代初,贯彻“平战结合”方针,人民防空工事被开发利用。初是县林业局防空工事贮存梓树种子,被省人民防空办公室评为先进单位。继而县电影院用防空洞办冷饮室,县委院内用防空洞种蘑菇、天麻等。至1988年,县内人防工程30%的面积被开发利用。
  第三节 驻军
  一、清代驻军
  顺治四年(1647),郴州设额兵300名,以守备统之,兼防州属六县及临武、蓝山、嘉禾、桂阳等地。顺治十年守备司改设宜郴营于宜章,派防千总一员率兵驻郴。以后驻兵逐年裁减。嘉庆二十年(1815),宜郴营分防郴县兵72名。其中驻县城兵34名;协防良田市外委把总1员,领汛兵6名;陆路,驻走马岭塘兵5名,驻南卡塘兵5名,驻株木山塘兵5名,驻中伙铺塘兵5名;水路,驻箭头塘哨船一只,兵5名,驻瓦窑坪哨船一只,兵6名。
  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巡防营南路(后改后路)一个队驻防郴县,有兵300名,受永州府统领张其煌管辖。
  二、中华民国驻军
  民国6年(1917),湖南护法军总司令员程潜率护法军进驻郴县,抗击北洋军。
  民国8年7月,谭延闿取得湘南政权,迫使程潜辞职出走,谭部从永州移驻郴县,设行署,与长沙张敬尧对峙。民国9年5月,移防永州。
  民国9年9月,谭延闿令湘军第七区司令部司令陈嘉佑率部驻郴,负责郴县、宜章、临武、嘉禾、桂阳、新田等县防务。民国11年撤离。
  民国11年(1922),湘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叶开鑫率部驻防郴县。
  民国12年3月,湖南陆军第一师第十团团长汪磊率团部驻郴。11月,赵恒惕部第三师(师长叶开鑫)、第四师(师长唐生智)追击谭延闿部第二军(鲁涤平)至郴县,谭部败走。
  民国13年9月,唐生智任湘南督办,率湘军第四师驻郴。15年3月,北伐离郴。
  民国16年11月,湘军何键派王东原教导团驻郴县。翌年1月,该团扩充为教导师。2月,朱德、陈毅率工农革命军进军郴州,王东原部逃离。
  民国17年4月,第十六军第四十六师师长范石生率部进驻县城,攻击湘南起义部队。
  民国28年,驻湘高炮部队令炮兵第四十一团第七连一排、第四十二团第十连一排驻防郴县城,防日机轰炸。空军衡阳第六总站在县城设第五十四站。日军陷郴前撤走。
  民国33年6~11月,新编第二十师由嘉禾移驻安仁抗日,一度驻防郴县。后退驻汝城及桂阳清和墟等地。
  民国35年1月,青年军五0二师一团团长李蔚汉率部驻县城义帝庙;陆军第五十二师九十九团团长高元承率部驻中山西街。翌年3月,李部开赴广东乐昌;9月,高部开往长沙。
  民国36年11月,湖南省保安四旅十一团团长李可才率部驻郴县,于38年移驻汝城。
  民国38年4月,第九十三军从江防前线败退至郴,盘踞县城。10月4日,弃城向桂阳方向逃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县大队驻县城。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二、一六五师进驻县城。12月26日,该两师部分人员与湘南支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郴县军分区。
  195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县军分区独立第八团驻郴县华塘,官兵2322人,同年调海南岛。
  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战士出版社部队进驻郴县,创办五三八厂。1978年,该厂交郴州地区管辖,改名红旗造纸厂。
  196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分区后勤部所属五三七一一部队驻郴县。
  196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军马研究所、军马防治队驻郴县。1975年7月迁郴州市。
  197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所属部队七三二0工厂由广州迁至郴县。
  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后勤部所属五四0二六部队驻县。
  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后勤部所属五四0三四部队驻县。
  1972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后勤部所属五四0二七部队驻县。
  1975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后勤部所属五四四二五部队驻县。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募兵制
  北宋康定年间(1040~1041)始,至元、明代实行募兵制。
  后金天命年间(1616~1626)实行世袭兵役制,八旗子弟方能为兵。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开始招募汉人当兵,但仍以世袭兵役为主。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克郴后,屯兵郴城休整扩军,在城内龙骨井天主教堂设募兵站。郴县有1.5万农民及矿工应募入伍。其中挖煤工人被编入“土营”,百余童子兵组成天王洪秀全的卫队。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世袭兵役制,专行募兵。应募之兵服常备役三年,续备役三年,后备役四年,期满退役为平民。
  民国初年,郴县成为军阀“拉锯”战区。驻郴军阀四处收勇招兵,以扩充实力争权夺地。
  民国15年(1926),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郴县。为招募兵员,建立招募机构,强调招募纪律,制有《招募委员会规则》、《募兵员章程》等规章,设置招募处,出示招募广告,广为宣传,启发自愿应募,应募者不少。至民国24年(1935)仍实行募兵制。各路驻军至县内各墟场竖旗募兵。郴县应募兵数无考。百姓除生活所迫从军外,皆不愿应募为军阀当兵。军队募兵不足时,便强抓滥捕。
  第二节 国民兵役制
  民国25年(1936)执行国民政府《征兵令》,改募兵制为征兵制。凡年满18岁至45岁的兵役适龄男子,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其兵役分为常备役和国民兵役两种:常备役分现役(3年)、正役(6年)、续役(至40岁止)、余役(至45岁止)四段;国民兵役分初期(2年)、前期(5年)、中期(15年)、后期(5年)。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兵员征拨频繁,除月度配额外,尚有加征、预征、特征等,后又施行一甲一兵。民国27~29年,郴县征兵额分别为2520人、2554人、2370人。此后几年,郴县征兵额都在2500人左右。民国34年抗日战争结束,停止征兵一年。民国35年9月,蒋介石集团为发动内战,又恢复征兵,先是按人口万分之十四,继按万分之二十七分配兵额。百姓视其兵役为“兵疫”,不愿为国民党反动派充当内战炮灰,纷纷抵制征兵,当局便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躲兵、逃役比比皆是。民国27~38年,全县共征兵29944人。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1928年2月,湘南起义以郴县为中心展开。朱德、陈毅领导郴县建立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采用志愿兵役制扩充兵力。城乡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在郴县板子楼修公路的杨得志带领25名修路工人一道参军,杨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城内工人纠察队队员邓华带头参军,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工人唐昌陆参军后,又返回家乡三壁冲,一下邀集五六十个青年一起参加工农革命军。这些战士,在对敌作战中表现得十分勇敢。
  1950年,继续实行志愿兵役制。1950~1953年,郴县有5.4万人次申请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将军家乡鲁塘,1950年有152名青年咬破手指联名写血书给志愿军总部,要求加入志愿军赴朝鲜前线。全县经身体检查和政治审查后,有2809人被批准参加志愿军,其中83人牺牲在朝鲜战场,36人次荣立特等功,1230人次受到各种荣誉奖励。1953年,停止实行志愿兵役制。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1955年7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始行义务兵役制。义务兵役制分现役和预备役两类。1984年,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通过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实行以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全县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受教育程度,有义务依法服兵役,并有义务参加民兵组织,登记服预备役和接受军事训练。兵役仍分现役和预备役。义务兵的现役期限为:陆军3年,海军和空军四年;预备役由退出现役的复员退伍军人、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人员组成,其中基干民兵和18~28岁的复员退伍军人为第一类士兵预备役,普通民兵和29~35岁的复员退伍军人为第二类士兵预备役。郴县征集义务兵从1955年起,除1957年、1966年、1967年、1975年、1988年5个年度未征集外,历年征集均完成任务。1988年止,共征集义务兵9710人。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团练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郴州直隶州议定团练章程,开始组织团练,以防止会党起事和镇压农民起义。咸丰二年(1852)境内6个乡普办团练,初组编31团,后扩编为49团,武器多为刀矛。民国初废除团练。
  第二节 民团
  一、“挨户团”
  民国3年(1914),成立土著小队。民国4年11月,土著小队改为郴县警备队。民国16年冬,警备队改编为“挨户团”,县长谢屏藩兼主任,廖镜廷为副主任。因枪支甚少,实力极微。翌年1月,湘南起义爆发,“挨户团”溃散。7月,县重设“挨户团”总局,辖常备队1个,官兵50余人;各区组设“挨户团”分局,各自购枪建区常备队。民国18年4月,廖镜廷调集各区常备队共678人于县城,编成10个常备队,嗣因经费支绌,缩编为5个队,每队官兵109人。总局设主任、副主任、副官、文牍等职,县长罗植乾兼主任,廖镜廷任副主任,各区分局设主任,由区长兼主任。同时,将无枪之民用“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之法,组织“挨户团守望队”。民国19年5月,改称“县挨户团局”。
  二、“铲共义勇队”
  民国19年(1930)9月,“挨户团守望队”改为“铲共义勇队”,“围剿”共产党人。县设“铲共义勇总队部”,各区组编支(分)队部。总队部设总队长、副总队长,由县长兼任总队长。“义勇队”分常驻和普通二类,县府规定:“常驻义勇队”大区40人,中区30人,小区20人,全县共150余人;“普通义勇队”全县计5万余人。民国20年4月,将区支(分)队部裁撤,每区留侦缉兵6人,设助理员1人。民国23年“铲共义勇队”分常备队和临时搜剿队二类,常备队分布5区,其兵100余人,临时搜剿队90人。
  三、保安大队
  民国20年(1931)6月,县“挨户团常备队”改为甲种保安大队,廖镜廷任大队长。保安大队辖5个分队,有官兵559人。民国22年1月,廖锦成任大队长。是年7月,县保安大队编为湖南保安第五区第五团,团长李世英。此后,保安团归郴州保安司令部辖。
  四、抗日自卫团
  民国27年(1938)10月,县成立抗日自卫团,设团长、副团长。团部设县城北街崇义堂。自卫团辖常备自卫大队1个,自卫中队4个,乡(镇)自卫队12个,保队部300余个。
  此外,尚有青年战时服务队10多人。民国28年4月,自卫队并入组训科,不设机关,仅存名义,所辖自卫队武装归组训科辖。民国29年2月,全国实行国民兵役制,组训科撤消,改名县国民兵团,县长兼任团长,原组训科所辖武装编成2个常备队,每队90人枪,各乡镇设自卫大队。
  五、自卫总队
  民国36年(1947)11月,县政府罗织失业军官、在乡军人等组成自卫总队,县长田俊杰兼总队长。总队部设参谋、督训、副官、军需、书记五室,辖常备自卫中队2个,约100人枪。自卫总队的饷械等由县政府饷饷械筹监委员会筹措。民国38年,县长周庚星兼任总队长。2~7月,县内8乡1镇先后成立普通自卫队,近300人枪。9月,永宁乡(今鲁塘乡)、光华乡(今大奎上乡)自卫队各60人被人民解放军瓦解。10月初,自卫总队部及常备中队随周庚星逃至华塘塘昌,后向县人民办事处缴械投诚。
  第三节 工农武装
  一、工人纠察队
  1926年11月,县总工会成立后,组织工人纠察队,队长梁少榜,队员50余人,枪20余枝。翌年5月“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右派掀起反共高潮,工人纠察队被迫解散。
  二、农民自卫队(军)
  1926年,县内农民运动高涨,12月22日,全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县农民协会,并组建农民自卫队,队长李才佳,队员2万余人,枪370余枝,梭镖16780把。翌年3月,在农民自卫队的基础上成立农民自卫军常备队,曾子彬任队长,520人枪。5月底,国民党右派掀起反共高潮,自卫军队伍被迫解散。
  三、郴县赤色游击队
  1927年10月,中共郴县县委决定举行年关暴动,组织六个暴动队。12月18日,暴动队骨干集中,组成郴县赤色游击队,队长陈鹏,党代表萧光月,全队120余人枪。1928年1月,中共郴县县委按照朱德、陈毅的意见,将赤色游击队改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连。
  四、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
  1928年2月4日,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占领郴县,设指挥部于县城,领导湘南起义。7日,中共郴县县委、郴县苏维埃政府在朱德、陈毅的帮助下,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连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师长邓允庭,党代表夏明震(县委书记,在“白带子反水事件”中牺牲,蔡协民继任),参谋长刘之至,下辖5个团。师部设县城赵公祠(今郴州市兴隆街),全师共有官兵6300余人,步枪1700余枝,大刀2000多把,梭镖4900余杆。4月初,国民党军南北夹击郴州,第七师随朱德向井冈山转移。中旬,与毛泽东部会合,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长邓允庭(十一师副师长兼),党代表邝朱权。5月中旬,三十三团由王继武任团长,李用之任党代表,奉命返回郴县活动。三十三团返郴后,行动意见不一,未建立根据地,除陈鹏、黄庭芳率一个营至骑田岭活动外,其他营于永兴县油榨墟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击溃,王继武后被捕遇害。9月中旬,陈鹏率部于大奎上乡来洋洞与国民党第十六军一部交战,激战终日,弹尽粮绝,陈鹏等牺牲,队伍溃散。
  五、瑶族游击队
  (一)子坪赤色游击队
  1928年2月,湘南起义高潮中,聚在月峰子坪的瑶族人民起来参加武装斗争,在成立乡苏维埃政府的同时,组建子坪赤色游击队,队员17人,队长邓富云。游击队杀掉横行霸道的岭主赵见合,宣布取消赵家岭主对瑶胞私定的3条“法规”,把竹山、杉山分给贫苦大众。该队后编入郴县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一团三营二连,参加攻打桂阳和平息县城“白带子反水事件”的战斗。在资兴对敌作战时,瑶族战士2人牺牲,5人随部上井冈山。
  (二)棉花垄赤色游击队
  1928年2月初,朱德、陈毅在宜章发动湘南起义后,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向郴州进军。部队进入良田时,棉花垄的瑶头盘岭固逃往宜章莽山。寨上瑶族人民在成立乡苏维埃政府的同时,组建棉花垄赤色游击队,队员24人,队长盘金山。盘岭固的枪兵12人中有7人向游击队投诚。该队后编入郴县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二团二营三连二排,盘金山任排长,参加过折岭的战斗。原决定队伍随朱德上井冈山,途经酃县水口整编时,奉命返回原地坚持斗争,其中5名战士牺牲。
  六、湘南游击队
  1928年4月,郴县党政军随朱德、陈毅向井冈山转移后,11月,中共郴县县委将留下的人员及返郴的三十三团失散人员组成湘南游击队,队长黄福岗。翌年5月,国民党驻军和“县挨户团”“围剿”共产党和游击队,中共郴县县委遂决定暂停游击暴动,除留部分人员就地隐蔽外,大部分向粤北山区转移,保存力量。1930年5月,李鄂奉中共湘南特委指示,以湘南游击队为基础组成湘南游击大队,大队长李鄂,政委陈韬,全队近600人。6月,被国民党郴州保安司令部组织9县联防,集5个保安团“围剿”,游击大队损失严重,后化整为零,分散活动。1931年春,再次组织湘南游击大队。8月,改为湘南赤色游击队,队长李鄂,政委陈韬(陈任县委书记后,蒋月任政委)。1932年,游击队三次攻打大奎上,李鄂在战斗中牺牲,谢汉接任队长。6月下旬,湘南特委命李林接替谢汉职务,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湘南游击队,队长李林、政委蒋月。1934年4月,江西苏区派李宗保率红四团700人枪至郴县与李林部合编为湘南游击师,李林部为第一支队,李宗保部为第二、第三支队,活动于江口龙广洞苏区。5月,郴州保安司令欧冠调集6个县的保安团围攻龙广洞苏区,游击队因腹背受敌,不宜强守,李宗保部退往广东,李林部退至赣南。6月,李林率队重返郴县活动。1935年初,李林等收集队伍,成立湘南红军独立大队。1938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李林率湘南红军独立大队120人与耒阳刘厚总游击队汇合,开赴安徽新四军驻地,编为新四军特务营,李林任副营长。
  七、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所属郴县游击队
  (一)南区指挥所
  1949年6月,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在郴县建立南区指挥所,萧昶任指挥员,李楚、黄俊如任政委,50余人,负责指挥所属一、三、五大队的军事行动。是年12月,部队集中整编,指挥所部分人员被编入四野所属部队,部分人员被安排到地方工作。
  (二)第一大队
  1949年6月,经谷子元同意,萧昶率王云、朱建民、王德林等人,收编桂东方捷三的队伍,旋发动群众参军,组成第一大队,大队长方捷三,副大队长萧一平、郭名香,政委王云。辖3个中队,125人枪。活动于县内塘溪、五盖山等地。是年12月,该大队整编为郴县县大队。
  (三)第五大队
  1948年10月,段韬奉中共湘南工委指示,以小溪“锄头会”为基础,组成骑田岭武工队。1949年6月,骑田岭武工队与栖凤渡杨国雄武工队会合组成湘南游击司令部第五大队,大队长段韬,政委李达海。是月,五大队进军黄茅(今永春),收编黄翠芳自卫队35人枪,组成第二中队。7月上旬,策动安善乡自卫队73人投诚,编为第三中队。全大队近200人,168枝枪。主要活动于良田、坳上、永春、栖凤渡一带。是年12月,该大队参加整编,部分人员送教导队学习和转地方工作,部分人员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
  (四)直属三中队
  1949年6月,中共栖凤渡区委书记李达海等策动栖凤渡乡公所乡长段阳春率自卫队投诚。7月13日,被编为湘南游击司令部直属三中队,中队长曹崇礼,指导员谷安周,第二任指导员曹修竹。队伍发展到120余人,80余枝枪。主要活动于栖凤渡、马头岭一带。是年12月,部队整编时,该大队受编于郴县县大队和直属安乐区中队,少数人转地方工作。
  (五)南区指挥所直属中队
  1949年5月下旬,曹廉、李昌奎等收缴民间及地主枪支30余枝,组成游击队。6月5日,在贤良乡柳下李家正式成立,命名为郴县武工队,队长唐廉,指导员李昌奎。7月,李楚、黄俊如将其改编为南区指挥所直属中队,任命唐廉为中队长,邓名佐为指导员,李昌奎为联络员。全队50余人枪。是年12月,该队人员分别编入独立七团新六连和四野四九六团。
  (六)第六大队第三中队
  1949年7月,在鲁塘成立郴县起义队,何善腾任队长,何楚雄、何昌才任副队长。8月,收编为湘游六大队第三中队,中队长何昌才,指导员何纯熙。全队66人枪,主要活动于鲁塘、桂阳一带。是年冬,该队被编入桂阳县县大队。
  (七)郴桂边中队
  1949年6月,中共郴县华塘支部组织群众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和征夫的斗争,建立郴桂边中队,直属南区指挥所领导,中队长谢万福,党代表谢邦材,全队30余人枪。
  八、中国人民解放军湘粤赣边纵队湘南支队
  (以下简称湘南支队)所属郴县游击队
  (一)第一大队郴县独立中队
  1949年农历五月,王永槐于良田铺下村组建游击队,旋策划王槐仙自卫队起义。湘南支队参谋长耿俊猛将其命名为湘南游击支队第一大队郴县独立中队,中队长王永槐,副中队长王槐仙,指导员胡渊,66人枪。主要活动于良田、坳上、江口一带。是年冬,分队长以上干部受编于郴州军分区,其余回原籍。
  (二)第一大队第四中队
  1949年5月中旬,陈虎等在良田向阳村下垄江组建游击队,6月受编为杨乡部郴宜武工队四分队。7月中旬,收编为湘南支队第一大队第四中队,中队长陈虎,代理指导员廖星华,全队26人。是年冬,该队5人被编入汝城县县大队,大部分回原籍。
  (三)郴县独立大队
  1949年4月,李明成、段信位等在坳上牛坪村组建游击队,湘南支队司令员刘亚球、副司令员李林授其番号,称湘南支队郴县独立大队,大队长李明成(后为段信位),副大队长李世庸,全队35人。活动于坳上、走马岭、水龙一带。是年冬,被编入郴县永丰区中队。
  (四)郴县游击队
  1949年5月,湘南支队副司令员李林率部围攻光华乡(今大奎上)公所,迫使乡长朱福国投诚,在湘南支队参谋长耿俊猛帮助下组建游击队,命名为光华乡武工队。7月,湘南支队派宋有才率队至光华乡,将武工队改编为湘南支队郴县游击队,队长朱福国,指导员宋有才,全队共102人,70余枝枪。主要活动于大奎上、坳上、板桥一带。是年冬,该队部分被编入人民解放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部分人员被动员回原籍生产。
  (五)直属武工队
  1949年7月,廖周、陈正于邓家塘南水界组建贤良武工队。中旬,湘南支队司令员刘亚球、副司令员李林将其编为湘南支队司令部直属武工队,队长廖周,指导员陈正,全队20人。主要活动于邓家塘、南水界、廖家湾一带。是年冬,该队被编入郴县县大队。
  (六)郴、桂、资、宜武工队
  1949年2月,李明才、廖自力、黄泽书等于廖家湾扶塘组建郴县游击队,6月,李林将其收编为湘南支队所属一个排。7月,李林复命其为郴、桂、资、宜武工队,队长李运山,全队39人枪。是年冬接受整编,大部分编入汝城县县大队,少部分回原籍。
  (七)独立大队第二中队
  1949年7月,何仰之串联鲁塘自卫队副队长何善腾及何良佑、何楚雄等起义,广东连江支队副司令员马林将其改编,命名为郴县起义队。马林返广东后,交湘南支队领导,改编为湘南支队独立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何善腾,副中队长何震之,全队66人,50余枝枪。主要活动于郴县鲁塘、临武、桂阳等地。是年冬,该队被编入临武县县大队。
  九、县大队
  1949年7月,谷子元、何大群、谭祉繁等在郴县组织30余人的农民武装,8月扩大到90余人,组成警卫大队。10月25日,警卫大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郴县大队,大队长谭祉繁,副大队长萧一平,全队130余人。11月,人民解放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进入县境,为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将该团部分人员调入郴县大队,与原来之33个中队合编为2个连。
  1950年2月,县大队增加人员,设立永丰、贤良、吉宁、安乐4个区中队。1951年1~4月,郴县军分区整编部队,县大队人员有所变动。10月,郴县军分区第二次整编部队,县大队只辖2个直属排和4个区中队共179人。1952年1月,县大队和区中队被裁撤。
  第四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950年5月,民兵工作由地方政府移交给军队。7月,成立县民兵支队部,区设民兵大队部,乡设民兵中队部,全县编成1个支队5个大队。1951年8月,民兵支队部改为人民武装部,同时对原有的群众武装进行整顿。1953年,县内各乡村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分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全县编成1个基干民兵团、5个营。是年冬,撤销团、营建制,原编之连、排、班改为中队、分队和小队。1954年冬,召开全县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1958年全国大办民兵师,10月10日,郴县民兵师成立,辖17个团、5个独立营。师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各民兵团设参谋处、政治处和后勤处。县内凡16岁至50岁的男女公民,除地、富、反、坏、右分子及残疾人员外,均编入民兵组织,其中16岁至30岁政治、身体合格者为基干民兵。基干民兵中又编组部分武装基干民兵。全县共有民兵11万余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四十。1959年春,整顿民兵组织,纠正民兵组织与行政组织不分的问题。
  12月,召开全县第二次民兵代表大会。1960年春,县成立民兵工作组,领导民兵工作。
  1961年12月,县民兵工作组改为县人民武装委员会。1962年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及《民兵工作条例》,继续整顿民兵组织,民兵数量减少近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县人民武装部受到冲击,民兵工作受到影响,组织建设停顿。1969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民兵工作恢复。
  1970年县内组建2个民兵独立营。1972年6月,重建县民兵师,辖27个民兵团,281个营、1000个连,共有民兵90122人,其中基干民兵12237人。是年,召开全县第三次民兵代表大会。1973年,民兵独立营和武装基干民兵统一编成武装基干民兵团。1978年9月,召开全县第四次民兵代表大会,与会代表400人。1981年,再次调整民兵组织,取消武装基干民兵建制。全县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精减为40115人,其中基干民兵4926人,共编281个普通民兵营,34个基干民兵连。1983年3月,召开全县第五次民兵代表大会,与会代表436人。1984年执行国家修改后公布的《兵役法》,恢复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基干民兵编为第一类士兵预备役,普通民兵编为第二类士兵预备役。1988年,全县共有民兵43329人,其中基干民兵4822人,编成32个基干连;普通民兵38507人,编成257个营。
  第二节 政治教育
  1951~1957年,民兵训练以政治教育为主,旨在提高民兵的政治思想觉悟。教育内容有回忆对比,进行阶级教育,提高民兵紧握枪杆,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觉悟;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民兵志愿参军,踊跃捐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兵役法》,进行国防教育,使民兵懂得“依照法律服兵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增强参加义务兵应征入伍的光荣感和积极性。1958年,民兵训练实行军政并举,重点学习周恩来总理对台湾海峡局势的声明和国防部长彭德怀两次《告台湾同胞书》,进行战备形势教育;结合大办民兵师,进行人民战争思想教育。1962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及《民兵工作条例》,进行“三落实”教育,顺利完成民兵整顿组织的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兵政治教育,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指导,偏离正确的方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恢复民兵政治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80年代初期,加强民兵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组织民兵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秩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养;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争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向民兵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勤劳致富的教育,发挥民兵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在对民兵的政治思想教育中,还坚持请老赤卫队员、老红军讲革命斗争故事,参观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50年代组织学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60年代学雷锋,激发民兵的爱国英雄主义,在各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1960年,郴县优秀民兵代表曹名久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受奖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枝。80年代在民兵中开展“学先进、创先进、赶先进”活动。1983年在郴县第五次民兵代表会上,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武部表扬奖励40个先进民兵组织和54名优秀民兵及民兵干部。
  第三节 军事训练
  50年代初,组织民兵学习民兵基本知识,民兵军事训练科目为站岗放哨、抓匪特等一般战斗战术,每年3~5天,分散实施。1958年,民兵训练主要对象是民兵干部和武装基干民兵,训练内容增加反空降、防暴乱等科目。1961~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停训。1964年,民兵掀起练兵热潮,组队参加郴州军分区组织的民兵比武。1969年训练时间增至15天。1973年,实施解放军总参谋部颁发的《1973~1975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民兵干部和民兵教员集中至县训练,民兵则以公社或大队集中,训练内容增加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科目。1973年,县组建武装基干民兵团,并增加通信、侦察、六0迫击炮、重机枪和高射机枪等专业技术兵种。1970~1975年,全县共训民兵14400人次,民兵干部10325人次。1975年,县组织公社和厂矿千余民兵在东风广场汇操比武。
  1977年,执行中央军委批转的《1977~1980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四年为一个训练周期。
  1980年,训练改革,对已参加过训练的不再重训,只训未经训练的基干民兵,每年15天,二年为一周期。1983年后,改为年度训练,不分周期,每年30天,训练形式以公社或厂、矿联片集中。1984年县筹建民兵训练基地,民兵军事训练逐步过渡到集中基地训练,正规化程度提高。1986年,组训改革,只训高射机枪、通信、步兵、坦克修理、枪械修理5个专业。1982年共训2209人,1983年和1984年共训1749人,1985年训684人,1986~1988年每年训250人。
  第四节 主要活动
  一、维护社会治安
  新中国建立初期,组织民兵站岗放哨,查路条,搜捕逃窜的阶级敌人,斗争地主恶霸,禁赌、禁娼。同时,组织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侦察匪踪、搜捕土匪,作战数十次,捉匪首167人、匪徒237人,缴获枪700多枝。第四区塘昌乡民兵查出匪特地下军的线索后,主动搜山,捉住匪副大队长周庆祺等8名土匪,缴获长短枪13枝。第五区铜坑湖乡牛角井村出动全村民兵,擒获台湾国民党大陆执行部派遣的特务、湘东军事联络专员陈戈。土地改革时,民兵配合公安部门,镇压反革命和恶霸地主。此后,执行管制“四类分子”任务。
  80年代,组织民兵协助政法部门侦破刑事案件,打击刑事犯罪。1982年,邓家圹公社组织120多名基干民兵协助公安部门追踪侦察,破获盗窃案36件,摧毁盗窃铁路货物团伙4个,抓获罪犯25人,追回赃物130多件。1983年,良田供销社基干民兵坚持夜间放哨巡逻,先后抓住盗窃犯3名。
  二、守卫重要设施
  1962年,永春仰天湖设立防空哨,哨所执勤任务由永春公社武装基干民兵担任。1968~1969年,五里牌、邓家圹公社武装基干民兵分别防守京广线上本公社境内婆婆岩及廖家湾铁路隧道。1979年,驻县部队调赴前线参战,其营防由驻地民兵负责保卫。
  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民兵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1969年7月,县内组织2600人的民兵团,参加坪(石)~梅(田)铁路修筑工程建设,历时四个月,43人立功受奖,2人牺牲。70年代,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成建制的民兵队伍兴修水利骨干工程高峰水库、长青水库,改造板桥东河等。1976年,全县组织以民兵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完成塘坝工程143处,土石方65万立方米,伐木4000多立方米,挖山1000亩,开荒田1283亩、开荒土2025亩,旱土改田1513亩,建设田园化11006亩,改造低产田26709亩,修渠296条,总长27.39万米。是年,全县参加科学种田小组的民兵2743人,种实验田4729亩。各时期,全县民兵在植树造林、兴修公路、抗旱排涝、防火护林、抢险救灾等活动中,都充分发挥突击队的作用。
  同时,中共郴县县委领导民兵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0年代起,组织民兵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文明礼貌月”活动,民兵先后建立学雷锋小组、帮工扶贫小组、尊老敬贤小组,积极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华塘镇吴山村民兵营组织全村民兵成立10个学雷锋小组,2个帮工扶贫小组,5个尊老敬贤小组,仅1988年民兵利用业余时间共义务修水渠1500米、公路2000米、桥梁3座;帮困难户运肥2500担,耕田140亩,抢收早稻抢插晚稻130亩。桥口镇白溪村民兵营与驻军共建文明村,开展“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建设,1988年共义务清水沟24条、垃圾80堆,修好公路涵洞2个,铺设公路6公里。并建立房前屋后卫生“三包”制度,全村形成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新风尚,被评为全县“文明单位”。岗脚乡岗脚村民兵李明岗,从1972年起,坚持十多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孤老安度晚年。1983年李明岗被评为出席县的优秀民兵,受到中共郴县县委的表彰。
  四、发展商品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民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头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办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企业、商业饮食服务企业,发展商品生产,脱贫致富。1988年,全县各种“专业户”、“重点户”中民兵占75%,乡村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民兵占76.8%。80年代,华塘镇1000多名民兵参加镇农民技术学校专业技术培训班,学习种植、养殖、加工、农技、农机等技术知识,涌现一大批种烤烟、种蘑菇、种水果、养家禽、家畜、粮食加工等专业户。以民兵为主体的良田镇水泥厂、坳上冶炼厂、桥口河沙场、芙蓉大理石厂等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中的骨干企业。
  第五章 主要战事
  第一节 太平军攻占郴城
  清咸丰二年六月二十九日(1852·8·14),太平军克桂阳州后,随即向郴城进军。在郴州天地会配合下,由桂阳州经保和墟、安和墟驻兵七里洞。七月三日(8·17),洪秀全命太平军分二路攻城:一路经五里堆、三里田、李家湾、燕泉至开元寺(址今文化路);一路经坪上、皂角树、南塔、山川塘抵陈家坪(址今西街),击毙知州孙恩保。入城后,设天王府于陈家坪,各营分屯州署(址今行署)、西街、龙骨井、北街、城隍庙(址今文化路)、开元寺等地。郴县农民和矿工1.5万余人加入太平军;郴州天地会刘代伟余部全部加入,队伍扩充至6万余人。新招矿工善挖坑道,遂组“土营”两支,约3400人。七月十一日(8·25),洪秀全命萧朝贵、李开芳、林凤祥率兵数千由郴县北进,翌日克永兴,兵锋直逼长沙。
  七月下旬,清钦差大臣赛尚阿、湖广总督程矞采坐镇衡阳,认为太平军主力在郴州,令总兵和春率清军万众驻陈家楼,以挡东北路;令知府朱启仁率部驻扎窝泥坪(香山坪),以挡东路;令总兵王锦绣统兵挡南路,三路合攻郴县城。七月二十六日(9·9),和春、江忠源领清兵猛扑州城北株木山。洪秀全获悉,令守军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同时,令杨秀清率主力隐蔽前进,分二路夹击清军:一路出东门口,经苏仙桥、白鹿洞、卜里坪至营盘洞(今市一纸厂);一路出西门,经马家坪、下湄桥,至株木山迎战清军。太平军士气旺盛,奋勇杀敌。次日,清军退走。太平军兵分三路,互为犄角,此后清军再不敢进犯郴州城,直至八月十一、十二日(9·24、25)太平军全部离开郴州北上。
  清咸丰六年(1856)九月,太平天国发生杨、韦内讧事件,翼王石达开率部远征。咸丰九年二月八日(1859·3·12),石达开攻克宜章县城,联合郴州天地会众,向郴州进军。二月十一日(3·15),石部将傅忠信探悉知州胡镛督团勇设防折岭,改由间道抄后路扑营,败诸生曹玉衡团勇于良田,曹玉衡毙命。石部乘其不意,杀巡检卢铨,于十三日攻占郴州城。
  石达开部号称数十万,胡镛闻风溃逃,太平军乘胜向桂阳州进发。
  第二节 天地会起义
  清咸丰二年(1852)三月十四日(5·2),刘代伟率领会众雨夜攻入郴州城,杀郴州知州胡礼箴,从狱中救出萧榜仁等5人。翌日退往永兴油榨墟起义。四月,湖广总督程需采即从衡阳派兵至郴,会同永兴地方团勇围攻油榨墟,刘代伟等70余人被俘牺牲,余部退避郴县马头岭等地,起义被扼杀。
  郴州天地会首领邱昌道(又名朱九涛,郴县五里牌人),在衡州建立“广东老万山山堂”,发展组织,准备反清起义,事泄潜回郴州,与王大才等在郴州、兴宁、永兴边境活动。
  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邱昌道率会众千余人起义,立国号“天德”,自称“天德王”,毙团总喻德拉,俘武监生喻云会,十二月十五日(1854·1·13),占领永兴。以油榨墟为基地,队伍增至数千人。咸丰四年二月(1854·2),湖南巡抚骆秉章派兵猛攻油榨墟会军营地,会军失利,向兴宁撤退。咸丰五年二月(1855·3),邱昌道在兴宁周源山被诱捕牺牲。
  清咸丰五年四月十五日(1855·5·30),广东乐昌天地会首领邓象、王二潮率会军万余人,击败郴州候补知州赵启玉所率民团数百人。四月二十一日(6·5),败道员王葆生与李辅朝、积拉明阿,斩巡检谢德庆,克宜章县城,逼郴州。五月三日,会军进至州城南草鞋岭,遭通判周金城与李辅朝伏击。十日,分兵三路出击,又败于五里亭。于是,分两路折返:一路经黄茅(今永春),被知州戚天保及团勇层层堵击,王二潮战死;一路趋嘉禾。
  咸丰五年五月二十日,广东天地会何禄率会军数千由坪石北进郴州,邓象余部与之会合。三十日,何禄会军与王葆生所率清军战于州城南五里亭、,且战且退,诱敌至良田,另分兵千余,乘虚袭取郴州城。七月,广东另支会军来郴,兴宁焦玉晶(焦三),郴州王大才、许月桂、萧元发,桂阳州李石保等亦聚众数千加入,会军势力大增,扩及安仁、茶陵、永兴、桂阳等地。十一月二十六日(1856·1·3),湘军统领王鑫、江西候补知府刘长佑协同知州戚天保,率清军及郴州、桂阳团勇十余万人联合攻郴,何禄会军自动放弃郴州城,取道桂阳(今汝城)、宜章、临武,向广东连州退却。
  第三节 工农革命军攻克郴县
  1928年1月,朱德、陈毅在宜章发动湘南起义后,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北进郴县。2月4日拂晓,消灭折岭守军1个营,上午进入良田,研究围歼据守大铺桥王东原部两加强营之策,下午工农革命军与郴县地方武装统一行动,兵分三路向大铺桥进军;朱德率主力从中路进攻,隐蔽于敌人两营接合处前沿阵地;王尔琢率2个连从东路穿插到大铺桥叉路口截击守敌;蔡协民率1个连从西路直插大铺桥后山。战斗一打响,朱德命东、西两路向敌人猛攻,吸引敌人将兵力向东、西侧收缩。朱德乘机率部从中部突然猛烈进攻,将敌分割包围。敌军指挥失灵,惊慌失措,四散逃窜,纷纷缴械投降,营长周澜被击毙。此次战斗,俘敌600余人,缴获枪600余枝。工农革命军乘胜追歼逃敌,向郴县城逼进。城内王东原1个守备营不战而溃,弃城北逃。工农革命军先遣部队追至铜坑湖,再歼敌1个连。是日傍晚,朱德、陈毅率工农革命军大部队经磨心塘、南关上开进郴县城,设湘南起义总指挥部于县城北街考棚。
  3月底,蒋介石调集湘、粤军范石生、许克祥等部南北夹击,“围剿”湘南革命势力。朱德令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和赤卫队掩护中共湘南特委、中共郴县县委、郴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党政机关人员向井冈山战略转移。4月3日起,中共郴县县委书记陈毅组织人员分三路东撤,一路经板桥、桥口,一路经五盖山、大奎上,一路经瓦窑坪、东江,三路于资兴县彭公庙集结。独立第七师第一团负责东撤人员沿途警卫,第三团与部分宜章县农军负责掩护在城机关转移,其余3个团兵力与部分宜章县农军及秀良区赤卫队前往郴、宜两县交界处折岭阻击追兵。其中良田、邓家塘、黄家湾、廖家湾赤卫队配合第七师二团阻击中路敌军,黄茅、竹视水一带赤卫队配合第七师独立团阻击左路敌军,秀良区赤卫队配合第七师四团阻击右路敌军。三路部队近千人,分别与敌人激战三昼夜,掩护中共湘南特委及郴县党政机关人员跟随陈毅于4月7日全部安全撤离郴县。
  第四节 工农红军攻郴
  1928年7月中旬,朱德率中国工农红军(原工农革命军改编)第四军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和军部特务营,由江西宁冈攻打茶陵和酃县。部队打下酃县时,以宜章农军为主的二十九团,由于严重的乡土观念,要求打回湘南老家,中共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及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开明附和二十九团的思想,同意进攻郴州。17日,部队从酃县出发,经资兴进攻郴县城,24日,击败城防部队,占据郴县城。傍晚,遭国民党第十六军2个师和许克祥独立师反扑。由于力量悬殊,红军撤出县城。二十九团大部撤往宜章,余部编入二十八团,由朱德率领从东波瑶林,经宜章、汝城撤往桂东,由毛泽东迎还井冈山。
  第五节 红军游击队的斗争
  1930年夏,李鄂率湘南游击大队600余人枪在郴县、宜章边境活动。6月,郴宜永团防区指挥陈龙、许君洵组织九县联防,调集5个保安团“围剿”湘南游击队。游击队顽强抵抗,终因力量悬殊,伤亡很大,最后只剩下五六十人由李鄂率领转移粤北一带活动。
  1932年,李鄂率中国工农红军湘南赤色游击队200多人枪,三次攻打瑶林特区“挨户团”,歼敌1个连,缴枪120多枝、银元1400余块。战斗中,队长李鄂牺牲。“挨户团”增派兵力“进剿”,游击队伤亡严重。谢汉率队突围。
  1934年1月22日,国民党郴州保安部队何崇汉连进攻江口龙广洞革命根据地。李林率游击队配合龙广洞“二、六”区赤卫队围攻该连,毙敌数十人,缴枪60多枝、马1匹,何崇汉率残部逃走。3月上旬,郴州保安司令欧冠所部1个连,约100人,由连长欧尧领队,从黄茅出发,骚扰打鸟坳后经江口回良田,李林率游击队80多人,先于江口坦卡坂下设伏,未见敌人,旋移至雷打石埋伏,遇敌交战,游击队毙敌8人,伤敌20人,俘敌30人,缴获枪72枝。5月底,郴州保安司令部调集郴县、宜章、临武、资兴等6个县的保安团“围剿”江口龙广洞苏区,2个营自竹视水向龙广洞进犯。李宗保、李林率湘南游击师于功德岭迎击。激战一上午,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毙敌指挥官。下午,敌另2个营自黄茅、保和向功德岭增援,游击师腹背受敌,弹药奇缺,伤亡亦重,难以强守,为保存力量,乘夜色向五盖山突围,旋退往资兴山区,龙广洞苏区被敌占领。
  第六节 人民解放军游击队活动
  一、巧炸军火
  1949年春,国民党白崇禧部向南溃退,集1700吨军火于郴州火车站货物站台上,企图作垂死挣扎。中共湘南工委指示郴县党组织,坚决将其炸毁。4月14日,中共郴县在城区支部书记、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南区指挥所联络员谷安昌在火车站搬运工人的掩护下,利用敌军值班人员交接班时间,乔装搬运工人,将炸药放于黄花菜麻袋内,与工人们一道扛货进入火车站货场,引爆弹药,将其军火全部炸毁,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二、智取光华乡
  1949年5月23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司令员刘亚球、副司令员李林率游击队30多人,身着便衣,携带武器,至大奎上黄甲山,迅速包围光华乡公所,拘捕其乡干事及乡丁,二人供出乡长朱福国正在小坌赴宴。游击队派胡渊等3人,由乡丁带路,直奔小坌,以“专员公署有要事通知”的名义,将朱福国“请”回乡公所。刘亚球、李林向朱福国亮明身份,讲清解放战争胜利形势和共产党的既往不咎的政策,朱福国愿意缴械投诚,立功赎罪。当即由朱福国写条子通知自卫队携枪至乡公所,并派人持朱的通知到各保收缴枪支。不几天,共收缴乡、保自卫队枪支30多枝。然后,将县仓存放当地的300多石公粮,发放给穷苦农民渡夏荒。6月上旬,建立光华乡军事管制委员会,组建湘南支队郴县游击队。光华乡成为郴县第一个解放的乡。
  三、攻打良田
  1949年6月6日,湘南支队司令员刘亚球、副司令员李林指挥湘南支队郴宜武工队、郴县游击队等武装攻打良田警察所和自卫队。部队于当晚出发,凌晨抵达良田,迅速割断电话线,布置好铁路警戒,分头包围两个攻击目标。郴县游击队首先进攻上街的警察所,4挺机枪和所有步枪同时开火,随即发起冲锋,攻入警察所,共俘虏警察20余人,缴获枪20多枝,手榴弹40多枚。驻下街水星楼的自卫队听到枪声,有所准备,待游击队靠近楼下,即居高临下射击,游击队员1人牺牲,4人受伤,暂时撤出战斗。10多分钟后,游击队重新组织力量,再次发起进攻,楼上自卫队通过民房逃跑。
  四、夜袭寸石口
  1949年夏,湘南支队和湘南游击司令部南区指挥所在东边山区建立根据地,加强游击活动。驻县国民党九十三军害怕游击队突袭县城,派出1个连驻守城东贺家村,并在窝泥坪、寸石口建立哨所,互为犄角,扼守东路入城咽喉。8月16日晚,湘南支队郴县游击队和湘南游击司令部第一大队共同部署,联合行动,从根据地出发,至板桥高竹山,兵分四路:一路主攻寸石口哨所,一路扼守大板桥,防敌向板桥方向逃窜,另两路阻击贺家和窝泥坪敌人,防其增援。各路到达指定地点后,主攻队突然向寸石口哨所发起攻击,敌兵不知所措,丢下武器,向后山树林里逃跑,战斗迅速结束。毙敌1人,俘敌4人,缴获步枪8枝,子弹1000多发。贺家和窝泥坪守敌不明情况,不敢贸然行动,连夜撤回县城。
  五、解放郴县城
  1949年10月初,白崇禧所部在衡宝战役中节节败退。解放大军迅速南下。4日,永兴解放。盘踞在郴县的白崇禧残部及保安第十团、交警三旅纷纷向桂阳、嘉禾、蓝山方向逃窜。6日,县长周庚星率县政府部分人员及自卫队、警察中队近200人,逃往华塘塘昌铺。
  7日,湘南游击司令部南区指挥所指挥员萧昶、政委李楚率所属一、三、五大队及直属中队和直属三中队从塘溪、乌岭等驻地出发,向县城进军,在白水张家村,部署攻城,至城郊兵分三路:一路经苏仙桥,沿铁路,占领火车站;一路经南塔、五里堆、直奔汽车站,后转入西街;一路经曹家坪,过牙石桥,进城区中心;占领县政府、专员公署。三路队伍同时突击。同天,湘南支队郴县游击队及直属武工队也突入县城。没来得及逃窜的城防守敌以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先头部队至郴,仓皇向桂阳方向溃逃。游击队占领县城。是役缴获小钢炮4门、重机枪4挺、步枪8枝、军用吉普车2辆、军需物资仓库1座、弹药库2座以及大批其他军用物资。郴县县城胜利解放。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