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壤 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11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土壤 植被
分类号: S155;Q948.15+2
页数: 7
页码: 116-122
摘要: 本章记述郴县土壤分为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分布。植被记述县境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热带区域。天然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为垂直性、地带性分布特点。要分布马尾松群落、人工杉木落群、人工欧美杨群落、油茶群落及松、杉、檫、樟、楠竹等常绿阔叶混交群落。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地理

内容

第一节 土壤
  (①本节所用土壤面积,按土壤普查时的面积,减去已划出的安和、高码乡的面积。)1958年,郴县开展首次土壤普查工作。1981~1983年,县人民政府组织124人的专业队伍,采取干部、专业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挖主剖面4427个(其中水田2859个、旱土447个、山地1121个)、辅助剖面2231个,野外速测石灰反应、亚铁反应、酸碱度样品10556个,室内化验地块样4230个,绘出各种图591张,基本查清全县土壤类型、特征,提出了改良土壤的意见,编纂出《土壤志》。
  一、成土母质
  (一)花岗岩风化物
  花岗岩风化物,主要含氧化硅及正长石、云母等物质。由地热风化形成,风化物较厚,一般约6~7米;风化程度深,疏松而缺乏粘结能力,易剥蚀、滑坡、塌方。所形成的土壤土层厚、砂性重,含钾丰富,呈酸性反应。主要分布于芙蓉、永春、大塘、南溪、江口、月峰、廖家湾等乡,以及保和、鲁塘、良田、小溪等乡镇的部分村组。面积540503亩,占各成土母质总面积的22.85%。
  (二)石灰岩风化物
  石灰岩风化物,主要成分碳酸钙,质地粘重,通透性差。一般风化层不很厚。新风化的母质,有石灰反应,呈碱性;风化年代较早的老风化壳,钙质流失,无石灰反应,呈酸性。
  所发育的土壤厚薄不一,养分含量低,土体呈红色或鲜红色。除芙蓉、永春、南溪、江口、大塘等5个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面积523426亩,占总母质的22.13%。
  (三)砂岩风化物
  砂岩风化物主要成分为石英砂粒及泥土,较粗松,多呈棕黄、红色。所发育的土壤土层较厚,质地较轻,通透性好,养分含量较低,多呈酸性反应。除芙蓉、永春、南溪、江口、大塘5乡外,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面积186286亩,占总母质的7.88%。
  (四)板页岩风化物
  板页岩风化物多呈灰、棕黄、红色,一般较粘重,透水性差,质软易于风化,风化程度较深。所形成的土壤一般质地较粘,养分含量较高,呈酸性反应。除芙蓉、永春江口、南溪、大塘等5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面积850060亩,占总母质的35.94%。
  (五)紫色砂页岩风化物
  紫色砂页岩风化物颜色为紫色,质脆,易物理风化,风化层不厚,易遭剥蚀冲刷。所形成的土壤土层较薄,土体中夹有半风化的岩石碎片,富含钙、钾、磷,呈微酸性。主要分布在太平、五里牌、廖王坪、栖凤渡、岗脚等乡镇及桥口镇部分地方。面积196313亩,占总母质的8.28%。
  (六)第四纪红土
  第四纪红土一般覆盖于低丘陵的紫色砂页岩上,具有红白相间的网纹层和白石井层。
  所形成的土壤质地粘重,养分含量低,呈酸性反应,主要分布在西北低丘陵顶部,面积24992亩,占总母质的1.1%。
  (七)河流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沉积层较厚,机械组成多为壤土至粘壤土。所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养分含量全面,且较丰富,多呈微酸性至微碱性反应。主要分布于近代河流和山间溪流两岸的溪谷平原。面积43161亩,占总母质的1.82%。
  二、土壤类型
  按《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暂行方案(修改稿)》,全县土壤分为10个类,22个亚类,86个土属,223个土种,2个变种。其中稻田分为1个土类、6个亚类、27个土属、81个土种、2个变种;菜园土分为1个土类、1个亚类、1个土属、5个土种;旱土和山地分为8个土类、15个亚类、58个土属(旱土22个、山地36个)、 137个土种(旱土24个、山地113个)。
  (一)水稻土
  全县有水稻土294563亩。水稻土常年浸水和用犁耙耕作,其剖面形态与旱土、山地完全不同,一般存在耕作层(A)、犁底层(P)、潴育层(W)、底土层(C),有些还有漂洗层(E)、青泥层(G)、砂石层(S)。水稻土分6个亚类。淹育性水稻土,面积9033亩,占稻田总面积(下同)的3.07%;所处位置较高,水源较缺乏,灌溉条件差,淹水时间短,耕作层较浅,熟化程度低,养分含量较低。潴育性水稻土,面积237262亩,占80.55%。一般为二排田、垄田、洞田,地势开阔,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地下水位适中,土壤理化性状较佳,养分含量较高,属高产田。潜育性水稻土,面积26207亩,占8.89%,分布于冲垄低畦处,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体长期积水,使土壤成还原状态,土色灰青(有青泥层),透气性差,有机质恶性积累,潜在肥力高,速效养分低,易使禾苗翻秋或发生赤枯病。渗育性水稻土,443亩,占0.15%。土壤渗水程度强,土层中的铁锰等有色物质淋失,二氧化硅析出,土层发白、分散,相对变粘或变沙。沼泽性水稻土,2322亩,占0.79%,位于垄田最下部,地下水位多超过地表,终年积水,土壤成还原状态,亚铁等有毒物质多,土粒分散、糊烂,泥脚深,无犁底层,水冷泥温低,易使禾苗翻秋,有的还有溶灌现象。矿毒性水稻土19296亩,占6.55%,主要分布于矿山、工厂附近,白露塘镇、鲁塘乡较多,土壤受矿区尾砂或废水污染,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低,有的植株或籽粒带毒。
  (二)菜园土
  菜园土类仅596亩(此处的菜园土面积仅为华塘公社华塘大队、良田公社良田大队、鲁塘公社下鲁塘大队、栖凤渡公社畔冲大队、桥口公社龙湾大队的集约性经营的蔬菜生产基地,各农户分散的菜园土面积不在此列),占旱土、山地面积的0.03%,土壤因高度的精耕细作和大量施肥,旱耕熟化过程迅速代替原有的底土过程,耕作层深厚疏松,结构好,养分丰富,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
  (三)潮土
  潮土类面积9678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0.47%,主要分布于各大、小河流沿岸的台地、阶地,土层深厚。因水的分选作用,分层明显,河上游砂粒较粗,下游砂粒较细;离河近的砂粒较粗,含砂比例大,离河远的砂粒较细,含砂比例小。质地轻壤至砂壤。土壤中性至微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
  (四)红壤
  红壤为县内最大的土属,面积1045909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50.6%,分布在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土壤发育于各种成土母质。受高温多湿影响,岩石风化迅速彻底,土壤发育完整,具有明显的脱硅富铁铝化成土过程,土壤中灰分元素及养分随雨水淋溶,盐基呈不饱和状态。土体呈红色,质地粘细,多块状结构,心土层常见铁盘和铁锰结核。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PH值4~6。
  (五)山地黄壤
  山地黄壤面积333852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16.15%,分布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有明显的“黄化过程”,土体中的三氧化物和水分子相结合呈黄色,心土呈蜡黄色,土层一般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强酸性至酸性反应,PH值4.5~6。
  (六)黄棕壤
  黄棕壤面积293838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14.22%,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自然植被为灌丛茅草和阔叶林,腐殖质层下有一层黄棕色土层,矿物风化不彻底,粘土矿物以水化云母为主,土层深厚。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PH值5.5~6.5。
  (七)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面积73470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3.55%,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或山顶开阔地带,自然植被为茅草,草甸植被繁茂,覆盖度大,生草过程强烈,有明显的草根盘结层,腐殖质层较厚,土层较薄,岩片较多。
  (八)黑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面积65045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3.15%,零星分布于大奎上、白露塘、坳上、邓家塘等乡镇石灰岩山的顶部、岩隙及缓坡地带,土层浅薄,粒状结构,富含有机质和灰质,含氮、磷、钾较高,表土呈灰黑至灰棕色。有游离碳酸钙,呈中性至微碱性。
  (九)红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又称淋溶石灰土,面积101481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4.91%,零星分布于石灰岩山丘地区,多处于山麓坡地。上部土层碳酸盐被淋洗,下部有粘粒和铁锰的淀积,有时可见棕色胶膜和铁锰结核,呈黄红和红色,土层厚薄不一,植被稀疏,岩石露头多,粒状结构,质地为粘壤。一般无游离碳酸钙。土壤为酸性或微酸性,PH值6~6.5。
  (十)紫色土
  紫色土面积143075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6.92%,主要分布在栖凤渡、廖王坪、岗脚、太平、五里牌、桥口、马头岭、白露塘等乡镇。土壤发育于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一般呈均匀的紫色,但表皮腐殖质较多的皇暗紫色。土壤冲刷严重,土层较浅,抗旱力弱。富含磷、钾等成分,但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缺乏。
  三、分布
  土壤的形成受地形、母质、生物、气候、时间、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郴县山多,丘陵多,地形复杂,植被繁茂,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使土壤呈垂直分布、区域分布和梯田式分布。
  (一)垂直分布
  县内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降低,蒸发量递减,降雨量增多,湿度加大,植被类型改变。在不同海拔高度地段,其主要成土过程各不相同,各自形成生产特性差异大的各类土壤。随着地势由低到高,呈有规律的分布。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陵地区为红壤带,500~700米地区为黄红壤带,700~1000米地区为黄壤带,1000~1200米地区为黄棕壤带,12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带。
  (二)区域分布
  县内土壤受母质、地形、水文、地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全县土壤可分为4大区,以芙蓉、永春、大塘、南溪、江口、月峰乡为主的西南骑田岭中山花岗岩成土区,山地主要是花岗岩红壤、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缓坡为花岗岩耕性黄红土、黄棕壤旱土;稻田以黄、青、黑麻沙泥和麻沙泥为主。以太平、五里牌、岗脚、栖凤渡、廖王坪、桥口等乡镇为主的北部低丘紫色成土区,酸、中、碱性紫色土相间分布在岗地;酸、中、碱性紫色泥相间分布于稻田。以华塘、保和、同和、鲁塘、马头岭、荷叶坪、良田、坳上、小溪、大奎上、邓家塘、廖家湾、白露塘、塘溪等乡镇为主的东、西及中部、南部丘陵山区为石灰岩、板岩、页岩相间成土区。丘陵坡地从低到高,由板岩、页岩、石灰岩发育的红壤、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相间分布;冲垄田洞中的黄泥田、砂质黄泥田与灰泥田、灰黄泥田由东向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相间分布。河流两岸为冲积母质成土区。 自河岸到山脚,从急流至缓流段依次为河沙田、河沙泥、河潮泥。在大浪江、秧溪水沿岸受矿毒水污染成为混合金属矿毒田区。在鲁塘、华塘等煤矿附近,受矿毒水污染,成为煤炭矿毒田区。
  (三)梯田式分布
  受小地形变化、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成梯田式(又称V型复域式)分布,即丘陵、岗地的中上部及陡坡地段为各种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山地土壤,坡地及冲垄地段,大部分被人们开发利用为农用耕地,其中地势较高、水源缺乏的地段开垦为耕型旱土,有水源灌溉的山坡、冲垄,则开垦为水稻田。
  第二节 植被
  县境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热带区域。天然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为垂直性、地带性分布特点。植被由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带逐渐向高海拔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山顶灌丛和草丛发展。在海拔500米以下,主要分布马尾松群落、人工杉木落群、人工欧美杨群落、油茶群落及松、杉、檫、樟、楠竹等常绿阔叶混交群落。海拔500~800米,主要分布槠、栲类阴性常绿与阳性落叶阔叶混交群落、人工杉木群落以及杉、松和阳性落叶阔叶混交群落。海拔800~1000米,主要分布楠竹、黄山松、木荷和栎类等落叶常绿针阔混交群落。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分布耐寒的黄山松和杜鹃花、茅栗、山苍子、狗脊、蕨等落叶灌木群落。但在塘溪乡的山河、横垅、小溪、五马垅地区海拔800~1000米的群山中有人工杉木群落、松树群落和杉、松、楠竹阔叶混交群落。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和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脊主要分布山顶灌丛或草丛。但由于县境大部分地区天然植被已遭到较大破坏,植被垂直分布缺乏连续性与完整性,如低山的常绿阔叶林因人为影响而渗入落叶树,以致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界线难以截然区分。
  县内主要植被类型有7种。
  油茶——杉木——檫木混交林,主要树种为油茶、杉木、檫木,并伴生着桎木、映山红、铁芒萁、冬青、乌饭树、野漆树、白栗等。主要分布在栖凤渡、廖王坪、岗脚、马头岭、荷叶坪、同和、华塘、桥口、白露塘、良田、坳上、保和等乡镇。
  马尾松——油茶——杉木混交林,以马尾松、油茶、杉木为主,伴生着枫香、檫木、石楠、甜楠、茶叶等。主要分布在保和、坳上、华塘、小溪、邓家塘、塘溪、桥口、鲁塘、五里牌、太平等乡镇。
  楠竹——黄山松混交林,以楠竹、黄山松为主,伴生着甜楠、锥栗、黄檀、麻栎以及杜鹃花、茅栗等。主要分布在月峰、江口、南溪、永春、芙蓉、大奎上、塘溪、五盖山等地。
  杜鹃花——狗脊——蕨等落叶灌木群落,以杜鹃花、茅栗、山苍子、狗脊、蕨等落叶灌木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
  人工杉木、松木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五盖山林场和各乡镇、村林场。
  人工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地区农科所、县园艺场、县农科所和各乡镇村果园。
  农作物植被。以双季稻、一季稻、各种蔬菜、经济作物、冬种作物、旱粮等为主,分布在各地的耕地里。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