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候要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1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气候要素
分类号: P468
页数: 7
页码: 100-106
摘要: 本节郴县气候要素记述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详细介绍了平均气温、极端气温、降水、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霜期、结冰期。湿度与蒸发、气压与风。
关键词: 气候要素 气候 地理

内容

一、太阳辐射和日照
  据1954~1988年资料统计,郴县平均年太阳辐射量为75505千瓦/平方米,相当于每天每小时(按平均1天有10小时日照计算)地面可接受约20千瓦/平方米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1年中以7月最多,为11165千瓦/平方米;1月最少,为3775千瓦/平方米,月振辐7390千瓦/平方米。1年中总辐射量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冬季最少。
  郴县处于川、贵日照区低值中心边缘, 日照偏少。年日照时数(一个地方太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数量)平均为1568.6小时。1963年最多,达2072.1小时。1985年最少,仅1277.0小时,年振辐795.1小时。夏季各月日照较长,7月达267.2小时。春冬季各月日照较短,2月只56.7小时。 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一个地方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数)之比]平均为36%,最高的1963年为47%,最低的1985年只29%。
  县境受南岭山地影响,云量较多。全年平均总云量为7.6(成),1年中平均总云量以2、3月最多,均为8.5(成);7月最少,仅6.7(成)。在1年中,冬日午夜到清晨云最多,夏日午后较多。从云状看,冬季以层积云、碎云为主;夏季以积云和积雨云为主,层积云次之;秋季以层积云为主,碎云和淡积云次之。全年晴天日数平均为27.6天,阴天日数则有156.2天,雨天181.2天。
  境内受南岭山地影响,雾日较多,1年中平均雾日45.4天。雾日以冬季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少。雾日系数因海拔高度、地形差异而有不同,南岭的高度与雾日系数为0.959,递增率为18.9天/100米。在500~800米间,各山地有一个雾日急剧增多层,南岭800米雾日数为500米雾日数的1.95倍。到海拔1000米处,雾日一般占全年日数的44~49%。
  二、气温
  (一)平均气温
  县境年平均气温17.8℃。1963年最高,为18.7℃,1956年最低,为17.2℃。年平均气温,东南、西南部山区低于中部、北部平原丘陵区,永春年平均气温为15.2℃。平均气温1年中以1月最低,为5.9℃,7月最高,达29.3℃,年较差23.4℃。山区年平均气温年较差低于平原,永春年较差为20.7℃ 。
  (二)极端气温1952~1988年,县境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的日数仅3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1.3℃(1953年8月12日)。全年日最高气温大于和等于35℃的日数平均为32.2天,主要出现在7、8月。 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和等于-5℃的日数历年共出现26天,年均0.7天,主要出现在1、2月,极端最低气温为-9℃(1955年1月11日)。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海拔1913.8米的狮子口,极端最低气温-17℃ (1972年2月4日)。
  (三)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1952~1988年,郴县年平均气温以1963年最高,为18.7℃, 1956年最低,为17.2℃。
  年际变化范围为17.2~18.7℃,年较差1.5℃,平均距平为0.3℃。一日中,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早晨日出之前,最高气温多出现在下午2点钟前后。县境各月平均日较差7.2~9.8℃,以8月最大,为9.8℃;2月最小,为7.2℃。全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8.6℃。历年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1963年1月28日,达25.9℃。
  (五)霜期
  郴县平均有霜期75天,无霜期290天。无霜期,1953年最长达358天,1969年最短为232天;县北部一般290~300天,中部丘陵区一般270~290天,东南、西南山区一般不足250天。县城平均初霜日为12月7日,最早是1980年10月26日;平均终霜期为2月18日,最迟是1969年4月6日。有霜期内平均霜日16.5天,1975年有霜日最多,为35天。
  霜日主要集中在12月、1月,占全部霜日的70%。
  (六)结冰期
  郴县结冰持续期平均为5.5天,结冰初日一般自12月中、下旬始,至次年2月中、下旬止。结冰初日最早是1987年11月29日,终日最晚是1957年3月14日。东南、西南山区结冰初日出现较早,结冰终日较迟,冰冻期较长,结冰现象最长可连续20天以上。
  三、降水
  郴县地处南岭多雨区,雨水充沛。根据郴州地区气象站资料记载,历年平均降水日181.2天,平均降水量1466.5毫米,1975年最多达2247.6毫米,1958年最少仅901.6毫米。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受地形影响而不同,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西南向西北递减,东部的塘溪、白露塘、大奎上、五盖山一带为多雨区,达1600~1900毫米;西南山区次之,为1500~1700毫米;栖凤渡、廖王坪、岗脚、马头岭、荷叶坪、同和一带为少雨区,小于1400毫米。
  全年降水分配不均,呈双峰型。4~6月为降水高峰,8月为次高峰。1~3月降水量为310.1毫米,降水日数51.6天,分别占全年的21%和28.5%。4~6月降水量为604.7毫米,降水日数53.4天,分别占全年的41%和29.5%。7~9月降水量为334.1毫米,降水日数为37.0天,分别占全年的23%和20.4%。10~12月降水量为217.5毫米,降水日数为39.2天,分别占全年的15%和21.6%。
  一日最大降水量180.0毫米(1954年6月9日),月最大降水量达456.5毫米(1961年6月)。1952~1988年, 日降水量≥100毫米的日数共出现14天,主要出现在5~8月;日降水量≥50毫米的日数除2月没有出现外,其它各月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5~8月,尤以6月最多。
  县境年平均降雪日数6.4天,主要集中在1~2月,降雪的平均初日12月30日,最早初雪日为11月22日(1977年);平均终雪日2月21日,最晚终雪日在3月13日(1957年)。1951~1988年,38年中,无雪的年度有1974~1975年、1980~1981年、1981~1982年,其他年度均有降雪发生,频率为90%。降雪天数最多的年度是1963~1964年和1976~1977年,均为15天。历年平均积雪天为4.0天,积雪的平均初日为1月15日,最早初日为11月29日(1987年);平均终日为1月30日,最晚终日为3月1日(1986年),出现积雪的频率为76%。积雪天数最多的年度是1963~1964年,为15天。一次最长积雪时间可持续13天(1964年2月17~29日)。最深积雪深度20厘米(1975年12月14日)。积雪天数和积雪深度随海拔升高而加多,山区多于平丘区。
  四、湿度与蒸发
  (一)湿度
  郴县年平均绝对湿度(用水汽压表示)为17.6百帕。一年中平均绝对湿度以8月最大,为27.8百帕;1月最小,为7.8百帕。12~2月平均绝对湿度为8.5百帕,3~5月为17.0
  百帕,6~8月为27.1百帕,9~11月为17.9百帕。历年最大绝对湿度为36.5百帕(1953年6月28日和1987年6月28日)。历年最小绝对湿度为2.1百帕(1973年12月24日和1981年12月11日)。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以2月最大,为85%,7月最小,为69%。各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春季82%、夏季74%、秋季81%、冬季83%。历年最小相对湿度为7%(1963年1月28日)。
  (二)蒸发
  县境年平均蒸发量1526.7毫米,最多年蒸发量达1989.8毫米(1963年),最少年蒸发量为1135.0毫米(1953年)。月平均蒸发量各季不同,冬季48.4毫米,春季114.5毫米,夏季241.3毫米,秋季104.6毫米。一年中以7月蒸发量最大,平均为303.9毫米;1月最小,平均为45.3毫米。历年最大月蒸发量423.1毫米(1983年7月),最小月蒸发量仅15.2毫米(1954年1月)。
  五、气压与风
  (一)气压
  县境年平均气压为993.7百帕。气压值受季节和天气系统影响而发生变化,一年中变化呈一峰一谷型,高峰出现在1月,峰值为1003百帕,低谷出现在7月,为983百帕。1月以后,气压值开始下降,到7月达最低值;后又逐渐上升,到1月达到最高值。历年极端最高气压1021.4百帕(1955年1月10日);极端最低气压967.9百帕(1969年7月29日)。
  气压在一昼夜之中,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气压日变化呈两峰两谷型,最高值出现在上午10时许,次高值出现在晚上10时左右;高值出现的时间,夏季略早,冬季略迟。最低值出现在15~17时,次低值出现在4~5时;其低值出现时间,夏季偏迟,冬季偏早。
  (二)风
  郴县受季风影响,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盛行北风,频率为39%。春季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变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偏南风比冬季增多,但仍以冬季风占优势,偏北风频率为23%,偏南风的频率为18%。夏季盛行偏南风,频率35%。6~7月,偏南风翻越南岭后下沉,增温减湿,产生焚风效应,形成干热风(俗称火南风),影响中稻生长。干热风约90%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以7月中旬出现的频率最大,达79%。维持时间60%在10天以下,干热风以白露塘、坳上、保和、同和等乡镇以北比较显著。秋季为冬夏季风的转换季节,风向多变,以偏北风为主,频率为41%。偏东风和偏西风在各月中出现频率均较小,在5%以下。
  全年平均风速为1.6米/秒。月平均风速以7月最大,达2.3米/秒,9、10月最小,仅1.1米/秒。
  全年出现17米/秒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为3.3天,出现大风天气的年际变化很大,1957年出现大风日数量多达14天。不少年份无大风日,出现大风机率最多的月份是4月和7月,平均大风日分别为0.8天和0.6天。寒潮大风平均每年出现0.9天,多发生于春、冬两季。雷雨大风平均每年发生0.8天,多发生于盛夏午后,台风大风平均每年出现0.6天,多在8~10月。台风影响我县时,常伴有大风或暴雨。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