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10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5
页码: 95-99
摘要: 本章郴县地貌记述南岭山脉中段北麓。东南、西南群山屹立,西北低平开阔,形成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个朝北倾斜的地势。山地面积114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24%。按形态可分为低山、中低山和中山。
关键词: 地貌 郴县 地理

内容

第一节 特征
  郴县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北麓。东南、西南群山屹立,西北低平开阔,形成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个朝北倾斜的地势。
  东南部由西山、五盖山两大山体组成,山势高峻,山体庞大,山脉走向近南北向,纵向并列,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狮子口海拔1913.8米。西南部由海拔1000米以上的七姊石、曾家背、白石岭、天湖岭、平头寨、二尖峰等山峰构成的骑田岭山体,山势雄伟,山体群峰林立,地表起伏大,山体多呈北东——西南走向。骑田岭和五盖山成为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沿着骑田岭——五盖山脊线,南面溪河南流入珠江,北面溪河北去注湘江。西山、五盖山、骑田岭三大山体之间形成南北走向的谷地,西山与五盖山之间的大奎上谷地,五盖山与骑田岭之间的坳上、良田、廖家湾谷地,骑田岭与香花岭之间的鲁塘谷地,三条谷地平行排列,成为农业生产的耕作区和由湖南向广东的交通要道。
  中部大多是波浪起伏的低山、丘陵,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相间分布。“湘南型”岩溶地貌发育,良田、邓家塘、保和等地分布着大量的地下河及漏斗、溶洞。
  东北与西北地势低平开阔,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地面起伏和缓,坡度在5~10度之间,最低处在西河出口处洗金滩,海拔104米。河流两岸的溪谷平原呈串珠状分布在河道两侧低平处,并以河床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形成一、二、三级阶地。
  县内最高点狮子口与最低点洗金滩的海拔差1809.8米,由南向北的平均坡降为24.13‰。
  第二节 类型
  一、山地
  全县山地面积114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24%。按形态可分为低山、中低山和中山。
  (一)分布
  低山 海拔300~500米的起伏山地,比高200~400米,切割深80~150米。低山面积216.6平方公里,古山地面积18.9%。依岩性可分成5类。砂、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岗脚、马头岭、良田、坳上、华塘、同和等乡镇。其母岩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较厚,养分含量齐全,地形呈波状起伏,脉络清晰,走向近南北,冲垄、沟谷走向与山脉平行,底部多发育成“U”型,现代地貌以风化剥蚀为主。石灰岩低山,分布于邓家塘、良田、坳上等乡镇。基岩出露面积大,植被少,光山多。在溪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典型的喀斯特低山地貌,如著名的良田至宜章平和溶洞,长达几千米。石灰岩残积物低山分布于荷叶坪、同和、华塘、小溪、保和等乡镇。地表风化壳厚1米以上。红砂岩低山主要分布于五里牌牛形坳到桥口镇黄泥滩一带。因母岩的坚硬度不一和岩石的节理发育,受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形成小平台和巷状冲沟,成为塔台状的丹霞地貌。花岗岩低山分布在良田镇陈家湾一带。
  中低山 海拔500~800米,比高400~600米,坡度30度以上,地势较高,山脊较长,切割中等,以线状侵蚀为主,谷底多呈“V”型。面积80.36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7%。主要分布于鲁塘、月峰、良田、邓家塘、大奎上等乡镇。
  中山 海拔800米以上,比高600米以上,坡度30度以上,切割深度大于400米。群山密集,沟谷纵横,谷深脊窄。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河谷的下切侵蚀及溯源侵蚀仍在进行。“V”型谷发育宽窄不一,宽的数十米,窄的10余米。中山面积848.54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74.1%,按物质组成分为5类。花岗岩中山主要分布于永春、芙蓉、大塘、南溪、江口、月峰、鲁塘、保和、小溪、良田、廖家湾和王仙岭、千里山,因受强烈的流水冲刷切割,山体破碎,高低不一,形成的土壤砂多泥少, “V”、“U”型谷发育,成北东——南西走向。
  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砂、页岩中山主要分布在五盖山山体西部。岩石较坚硬,风化壳薄,一般小于0.5米,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土壤为黄壤。变质岩中山主要分布在桥口、塘溪、白露塘、大奎上等乡镇及五盖山。岩石致密坚硬,较难风化,山坡陡峻,山峰尖峭,河谷深遽,土壤和植被呈垂直分布。山体脉络清楚,走向近南北向。现代地貌过程,地表以风化剥蚀、流水侵蚀为主,沟谷以流水底蚀和溯源侵蚀为主。石灰岩中山主要分布于大奎上乡。岩石经溶蚀作用,形成许多石峰、石林、石芽、石沟、溶盘、溶洼、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溶洼、溶盘发育着大小不同的溶蚀平原。冰川谷为第四纪冰蚀地貌残迹,位于斋公塘花岗岩中山区谷中,冰川山谷流动所形成的槽形谷地,横断面呈“U”形,至今保持较好。谷中残存着棕色泥砾或冰川沉积物,是郴州地区冰川地貌的典型区。
  (二)山脉
  郴县山多。据1982年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统计:海拔200米以上的山有418座,其中200400米的177座,400~600米的71座,600~800米的30座,800~1000米的36座,1000~1200米的38座,1200米以上的66座,山脉主要有西山、五盖山、骑田岭3支,分布于东、东南、西南部,山势高峻,分别向东北、西北延伸。
  西山山脉
  雄踞于东南部,南起大奎上乡小坌村背首,分两条支脉自南向北平行延伸,横越大奎上乡、塘溪乡,止于桥口镇宝安岭、白溪村,长约36.4公里,峰峦叠嶂,山势陡峭险峻,地貌主要为变质岩侵蚀构造山地。是郴县与宜章县、资兴市的界山。主要山峰有;凤凰山(山峰海拔1040米)、老虎坳(1188米)、狮子口(1913.8米)、青岗松(1435米)、青岗杉(1370.4米)、鸡冠石(1255.9米)、天子地(1345米)、榄车岭(1317米)、太和仙(1149.4米)、高垄山(1284米)、木字塘(1528米)、宝安岭(752米)、百砂垄(1238.1米)、五十四坳(1349米)等。
  五盖山山脉 位于东南部,南起邓家塘乡太平头村,往北延伸,经五盖山林场、坳上乡东市村、王仙岭,蜿蜒至白露塘镇,长约23.75公里。王仙岭为花岗岩地貌,其余山多为变质岩侵蚀地貌。主要山峰有:漏天地(811米)、五盖山(1619.9米)、萧家山(936米)、珍珠岭(761.4米)、狮子庵(789米)、玛瑙山(742米)、十里山(1130.4米)、偷营山(761.4米)、王仙岭(993米)、人心岭(682米)等。
  骑田岭山脉 属南岭山脉之一。山体雄伟,气势磅礴,危崖峭壁,周围绵亘190余公里。形成郴县、宜章县、临武县、桂阳县的天然屏障。地貌为花岗岩侵入构成的山地,不呈山脉状,山地地面切割破碎,冲垄沟谷纵横,山岭一般呈锯齿形,有侵蚀很深的山谷。由郴县、宜章县交界处的二尖峰入境,往北逶迤至仰天湖,然后山体一分为三,分别向东、西、北扩展。往东经永春、廖家湾乡至良田镇;至西经大塘乡至鲁塘乡;北跨南溪、月峰、江口、小溪达保和。主要山峰有:二尖峰(1654米)、平头寨(1582米)、邓家山(1454米)、黑山里(1380米)、尖嘴岭(1380米)、蜈蚣形(1264米)、高云山(1220米)、仰天湖(1430米)、荒塘岭(1125米)、东边岭(1053.9米)、菜岭(755米)、仙上(1088米)、圣公岭(1097米)、同观坳(1255米)、沙帽岭(1251米)、马脑上(1017.6米)、金仙寨(1277米)、杨鸟寨(1381米)、五雷击鼓(840米)、芙蓉寨(1090米)、两头塘(1090米)、白虎坳(1202.2米)、十八归(1324米)、曾家背(1345.5米)、白石岭(1054米)、李王寨(979米)、七姊石(1100米)、笔架岭(791.8米)等。
  二、丘陵
  全县丘陵面积30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83%,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丘陵常呈孤立状,丘顶浑圆,丘体脉络不明显,地表分割破碎,溪谷多,是山地和岗地之间的转折区。按形态特征分为低丘陵和高丘陵。
  (一)低丘陵
  低丘陵比高60~150米,坡度15~20度,多与高岗和高丘相间分布。面积152.95平方公里。按地表组成物质分成砂页岩、石灰岩、红岩、石灰石红土和花岗岩低丘陵,主要分布在良田、坳上、小溪、桥口、五里牌、月峰等乡镇。
  (二)高丘陵
  高丘陵丘体有明显的短条状山脊,起伏较大,比高150~200米,坡度20~25度。面积148.01平方公里。按地表组成物质分为砂页岩、红岩、石灰岩、石灰岩红土、花岗岩高丘陵等5类。主要分布在岗脚、马头岭、荷叶坪、同和、华塘、五里牌、太平、栖凤渡、良田、邓家塘、保和等乡镇。
  三、岗地
  岗地面积16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2%,主要分布在北部红岩地区和溪谷、溶蚀平原的后缘。按坡度、比高差异分为低岗地、高岗地。
  (一)低岗地
  低岗地同平原接壤,微向平原倾斜。地表略有起伏,切割较微弱,有轻度片蚀。坡度5~   10度,比高10~30米。面积85.77平方公里。按物质组成分为石灰岩红土、红岩、石灰岩和砂页岩低岗地。主要分布于栖凤渡、桥口、白露塘、华塘、良田、五里牌、太平、小溪、邓家塘、同和、荷叶坪、廖王坪等乡镇。
  (二)高岗地
  高岗地紧接低岗地,地表起伏较大,切割较深,片蚀明显。坡度10~15度,比高30~60米。面积81.83平方公里。按地表物质组成分成红岩、石灰岩红土、石灰岩、花岗岩4类。主要分布于栖凤渡、廖王坪、五里牌、太平、岗脚、荷叶坪、马头岭、同和、华塘、小溪、良田、邓家塘等乡镇。
  四、平原
  全县平原面积244.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86%。按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可分成溪谷平原和溶蚀平原。
  (一)溪谷平原
  溪谷平原主要分布在东江、西河、郴江及大浪江两岸,面积200.18平方公里,从大山体上冲洗下来的大量松散物在山麓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洪积平原(白露塘镇观山洞一带3000余亩砂滩为洪积扇平原,鲁塘乡的下鲁塘到前进一带为洪积平原),较细的泥沙被搬运到较远的河道平缓回流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溪谷平原。平原地表,由河道中心向两岸逐渐形成2~3个高差约1~3米的阶地。沉积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及分选性,从下而上分别为砂砾层、细砂层、沙泥层;土层厚1至数米,土壤肥沃,绝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用地,是水稻的主要产区。
  (二)溶蚀平原
  溶蚀平原分布在石灰岩发育的溶蚀洼地里,面积44.24平方公里。地面稍向洼地、盆地中心倾斜,坡度约5度,比高稍大于10米。地面组成物质无二元结构和明显的分选性。
  地表层常为红褐色坡积、残积土或石灰性红土,偶有小片石芽出露,土层厚约1~2米,最大厚度可达10米以上。
  五、水域
  全县河流、水库、山塘等水域面积42.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其中河流13.70平方公里,水库5.87平方公里,坑、塘16.54平方公里,沟渠、堤坝、滩涂等6.72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