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1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构造
分类号: P562.64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北缘。自元古界震旦系以来,县境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尤以印支、燕山运动影响最为强烈,致使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及新华厦系构造比较明显。
关键词: 构造 地理 地质

内容

郴县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北缘。自元古界震旦系以来,县境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尤以印支、燕山运动影响最为强烈,致使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及新华厦系构造比较明显。
  一、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具有如下的特点:
  境内东西向构造不成脉状,而以时断时续的形式出现,褶皱欠发育,岩浆岩多呈东西向带状伸展,且分布零散。
  岩浆岩体或岩带多为加里东期的花岗斑岩墙,如东波地区。
  桂阳——郴县——雷公仙东西向构造亚带横贯境内中部,在东波与雷公仙之间发育着一系列东西向冲断层,紧密形褶皱,倒转背向斜等构造。
  县境南部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于古生界中泥盆统至下石炭统地层中,发育着系列的断层、褶皱。如:秋家冲——关海——脚庵逆冲断层,它横切于坳上——良田——邓家塘断褶带,座落在路湾里——下水倒转背斜与百丈——瓦窑头向斜接合部位,呈东西向(93°——    273°)展布,倾向173°——185°,倾角71°——80°。
  二、南北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带在县境内比较发育,是县境内的重要构造形迹。其构造有:
  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其南段斜贯县境,为县境南北向构造的主体。由下古生界至新生界第三系地层组成,定型于印支期,但燕山期仍有活动,在境内发育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复背斜及复向斜、断裂带及南北向花岗岩带。如:西山背斜;东波——月枚复式向斜;田岭——五盖山背斜,南北延伸长12公里,东西宽1~5.5公里,呈北宽南窄展布,背斜核部为震旦系;枫树下向斜;王仙岭背斜。南北向花岗岩带,如千里山、骑田岭等花岗岩带。
  五盖山——狮子口南北向构造带,由下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加里东褶皱及南北向压性断裂组成。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于加里东期形成以后仍有活动,在十分强烈的褶皱中并伴有大量的岩浆活动。
  与褶皱相伴而生的南北向断裂带主要有:
  牛头岭——大岭上逆断层,全长17公里,断层南段走向近南北,中段为北340°西,北段折向北25°东,断层东盘地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向西逆冲到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第二段上,西盘岩层产状倒转至平卧,东盘靠近断裂岩层产状直立至倒转,再向东渐变正常,推测断裂面应倾向东。
  郴县东部的江背——郴州大断裂,岩子岭——曹田大断裂之间狭长地带,长80公里,宽22公里,中部为Z——S组成背斜轴。为湘东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三个条带之一,由震旦系——志留系地层组成,褶皱强烈,盖层为泥盆系——二迭系地层,但有局限性。
  三、新华厦系构造
  境内新华厦系构造广为发育,几乎遍布全县,为中古代以来的主要构造骨架,主体呈北北东向,构造特点明显:1、构造形迹发育较好,明显易辨。一般呈北17°~40°东向,主要由一组北北东、北东向的线性褶皱及断裂组成,其中包含一些规模不大的北北东向的含煤构造盆地及红色盆地。2、褶皱、断裂发育明显,对境内燕山期以来岩浆成矿带的走向起着控制作用。构造形迹多样:南北走向的褶皱有桥口至东波向斜、西山背斜;北东走向的褶皱有梧桐坪至黄花水复向斜;北东走向的断层有大律至渣梨洞断层,太平头至萧家山断层,千秋桥至良田逆冲断层。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