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10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质
分类号: P562.64
页数: 6
页码: 90-95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地质发展经历了长期、复杂、多期、多次构造岩浆活动,自加里东期至喜山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尤以前震旦纪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构造运动较为显著。这些构造运动形成了内生金属矿床。
关键词: 郴县 地理 地质

内容

郴县地质发展经历了长期、复杂、多期、多次构造岩浆活动,自加里东期至喜山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尤以前震旦纪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构造运动较为显著。这些构造运动形成了内生金属矿床。
  五盖山、狮子口及铁屎垄一带,见有震旦系和寒武系连续沉积,沉积建造为碎屑岩系,厚度大于4395米,反映元古代地槽存在。加里东运动结束县内地质史上的“地槽型沉积史”。从寒武纪末至早泥盆纪,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县域上升为陆地。在经历长期上升剥蚀后,从中泥盆纪到早三迭纪进入县域第二个地质历史发展阶段的“地台型海相沉积史”,沉积物厚达3500~4200米,以碳酸岩建造为主,包括含煤建造、砂页岩砾石建造、石英砂岩建造。巨厚的盖层沉积,使基底——加里东构造较少出露。加里东构造时期,地壳以振荡运动为主,使滨海平原含煤建造与浅海盆地碳酸盐建造和砂页岩建造交替反复出现。早中三迭纪末期,出现了席卷县域及湘南广大地域的印支运动,海相沉积基本结束,南北构造出现。中生代含煤盆地的沉积受控,上三迭统至下侏罗统与下伏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
  中泥盆纪至早三迭纪,岩浆活动频繁,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并伴有大型花岗岩体侵入,如骑田岭、王仙岭岩体。印支运动使县域隆起上升为陆地,结束了“地台型”沉积史。从晚三迭纪至早侏罗纪,地壳进一步活化,由浅海相进入内陆湖沼相沉积史,如观音坐莲断陷盆地。早侏罗纪沉积了厚1955~2000米山间盆地型含煤建造和砂页岩建造。
  早侏罗纪末期,开始燕山运动第一幕。白要纪与下伏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有强烈多期多次花岗岩侵入活动,如千里山岩体,是燕山主体期岩浆岩产物。继之,多处出现补充期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后期的岩浆活动,与成矿有密切联系。白垩系完全为“陆相沉积型”,由含铜砂岩建造、红色砂岩建造组成。白垩纪末期,发生燕山运动的第二幕。燕山晚期酸性岩脉侵入于早侏罗纪地层,发育并沿着北东30度挤压破裂面,出现广泛浅至喷出相的酸性岩类岩脉侵入。燕山运动末,湖盆消亡,湖水向北退缩,奠定现代地貌的雏形。
  喜山期,县内地层表现为全面上升,伴有断裂活动,河谷中有少量沉淀出现。
  第一节 地层
  郴县出露的地层,除奥陶系,志留系,下泥盆统,上、中三迭统,上、中侏罗统和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以泥盆系、石炭系和二迭系出露最广,侏罗系出露最少。地层总厚度为10135~15233米。
  一、震旦系
  震旦系分为上、中、下3组。下组,出露于五盖山、塘溪乡东部。由细粒石英砂岩、灰绿色板岩、砂质板岩等组成。厚度大于871米。中组,分布于桥口镇宝安岭、塘溪乡五马垄和横垄东南部。以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砂质板岩、硅质岩为主。厚约479~705米。上组,主要分布于西山一带。由板岩、硅质板岩、硅质岩等组成。
  二、寒武系
  寒武系分为上、中、下3组。下组,出露于桥口镇宝安岭、塘溪乡横垄东南部、大奎上乡上埂东北部。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碳质板岩组成。含海绵骨针、无绞纲腕足类化石。厚547米。中组,主要出露于桥口镇宝安岭一带。以石英砂岩、板岩、碳质板岩、砂质板岩为主,含海绵骨针化石。厚度1936米。上组,分布于县东部与资兴市交界地带。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碳质板岩组成。未见顶,厚381米。
  三、泥盆系
  泥盆系中统,主要出露于五盖山一带,按岩性分为两组。跳马涧组,主要为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砾岩,产鱼类、腕足类及珊瑚碎片化石。厚78~300米。棋梓桥组,为浅海相碳酸盐类沉积,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微粒结晶灰岩、泥质灰岩、页岩。盛产珊瑚、层孔虫等化石,另有腕足类、苔藓虫、瓣鳃类等化石。厚270~451米。泥盆系上统,主要分布于大开湾——苏木头——桥头——太平头、观山洞——朱江桥——白露塘——柿竹园和大奎上——凉伞坪一带。分为两组,佘田桥组,由灰岩、粉砂岩、泥质灰岩、泥质页岩、钙质页岩组成,盛产珊瑚化石。厚113~257米。锡矿山组,由白云质灰岩、隐晶质灰岩、砂质灰岩、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粉砂岩、含铁石英砂岩、砂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组成,富含腕足类化石,石燕贝和小嘴贝尤多。厚160~456米。
  四、石炭系
  石炭系大面积出露于县域中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下统,分两阶。岩关阶,由隐晶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组成。其上段富含个体较大的海百合茎化石。厚约131~465米。大塘阶,由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结晶白云石、结晶灰岩组成,产腕足类和植物化石,厚513~756米,含煤丰富。中上统壶天群,由结晶白云岩、致密灰岩等组成,局部能见腕足类和海百合茎化石。
  厚约293~762米。
  五、二迭系
  二迭系广泛分布于县域的中部和西部,多呈南北向展布,属浅海碳酸盐类及滨海沼泽含煤碎屑沉积。下统,分两组。栖霞组,由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及微粒灰岩组成,以含泥质条带及火遂石结核为特征,上部以腕足、珊瑚、苔藓虫为主,下部以〓类化石为主。厚130~180米。当冲组,主要为硅质页岩、泥质页岩、钙质页岩组成,产菊石、腕足类化石。
  厚12~22米。上统,分两组。龙潭组,属滨海相含煤沼泽沉积,由砂质页岩、石英砂岩、页岩等组成,厚600~800米。是县内重要含煤地层,全县95%以上的可采煤均含于此层。长兴组,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硅质灰岩,产头足类化石和菊石。厚80~100米。
  六、三迭系
  三迭系仅见于廖王坪乡正源村、岗脚乡岗脚村和华塘镇太排冲一带。下统大冶组,由泥质灰岩、致密灰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组成,厚度大于200米。
  七、侏罗系
  侏罗系下统主要分布于五里牌乡的街洞和大奎上乡的小坌。主要为泥质灰岩、长石石英砂岩、页岩、含砾砂岩、粉砂岩组成,厚646~1429米。夹煤2~3层。
  八、白垩系
  白垩系为中生代晚期拗陷盆地的陆相碎屑沉积,主要出露在北部的太平、五里牌、桥口、栖凤渡、马头岭等乡镇。下统,主要为泥灰岩、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砾岩、页岩等,产孢粉化石。厚465~2314米。上统,由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等组成,厚2500米。
  九、第四系
  第四系是冲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混合物,主要发育于河流、溪谷及溶蚀盆地等处,分布于栖凤渡镇、廖王坪乡一带。下统,由砾石、砂质粘土组成,厚0~45米。中统,主要为棕红色砂土、夹透镜体砾石,厚0~10米。上统,由砾石、砂泥组成,厚0~2米。全新统,由砾石、砂泥组成,含沙锡矿、钛铁矿等,厚0~10米。
  第二节 构造
  郴县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北缘。自元古界震旦系以来,县境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尤以印支、燕山运动影响最为强烈,致使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及新华厦系构造比较明显。
  一、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具有如下的特点:境内东西向构造不成脉状,而以时断时续的形式出现,褶皱欠发育,岩浆岩多呈东西向带状伸展,且分布零散。
  岩浆岩体或岩带多为加里东期的花岗斑岩墙,如东波地区。
  桂阳——郴县——雷公仙东西向构造亚带横贯境内中部,在东波与雷公仙之间发育着一系列东西向冲断层,紧密形褶皱,倒转背向斜等构造。
  县境南部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于古生界中泥盆统至下石炭统地层中,发育着系列的断层、褶皱。如:秋家冲——关海——脚庵逆冲断层,它横切于坳上——良田——邓家塘断褶带,座落在路湾里——下水倒转背斜与百丈——瓦窑头向斜接合部位,呈东西向(93°——    273°)展布,倾向173°——185°,倾角71°——80°。
  二、南北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带在县境内比较发育,是县境内的重要构造形迹。其构造有: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其南段斜贯县境,为县境南北向构造的主体。由下古生界至新生界第三系地层组成,定型于印支期,但燕山期仍有活动,在境内发育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复背斜及复向斜、断裂带及南北向花岗岩带。如:西山背斜;东波——月枚复式向斜;田岭——五盖山背斜,南北延伸长12公里,东西宽1~5.5公里,呈北宽南窄展布,背斜核部为震旦系;枫树下向斜;王仙岭背斜。南北向花岗岩带,如千里山、骑田岭等花岗岩带。
  五盖山——狮子口南北向构造带,由下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加里东褶皱及南北向压性断裂组成。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于加里东期形成以后仍有活动,在十分强烈的褶皱中并伴有大量的岩浆活动。
  与褶皱相伴而生的南北向断裂带主要有:
  牛头岭——大岭上逆断层,全长17公里,断层南段走向近南北,中段为北340°西,北段折向北25°东,断层东盘地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向西逆冲到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第二段上,西盘岩层产状倒转至平卧,东盘靠近断裂岩层产状直立至倒转,再向东渐变正常,推测断裂面应倾向东。
  郴县东部的江背——郴州大断裂,岩子岭——曹田大断裂之间狭长地带,长80公里,宽22公里,中部为Z——S组成背斜轴。为湘东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三个条带之一,由震旦系——志留系地层组成,褶皱强烈,盖层为泥盆系——二迭系地层,但有局限性。
  三、新华厦系构造
  境内新华厦系构造广为发育,几乎遍布全县,为中古代以来的主要构造骨架,主体呈北北东向,构造特点明显:1、构造形迹发育较好,明显易辨。一般呈北17°~40°东向,主要由一组北北东、北东向的线性褶皱及断裂组成,其中包含一些规模不大的北北东向的含煤构造盆地及红色盆地。2、褶皱、断裂发育明显,对境内燕山期以来岩浆成矿带的走向起着控制作用。构造形迹多样:南北走向的褶皱有桥口至东波向斜、西山背斜;北东走向的褶皱有梧桐坪至黄花水复向斜;北东走向的断层有大律至渣梨洞断层,太平头至萧家山断层,千秋桥至良田逆冲断层。
  第三节 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深成侵入、活动频繁、分布集中,主要出露于西南部和东南部。大小岩体103个,总出露面积441.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3.21%。
  一、骑田岭花岗岩体
  骑田岭花岗岩体,位于县西南部和宜章、临武交界处的骑田岭,呈中深成相岩基产出,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郴县392.17平方公里)。侵入石炭系至下三迭统地层中,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为1.86~1.89亿年及2.02亿年,属印支期侵入体。岩性以中细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与主体呈穿插关系的小侵入体,为印支期第二次侵入。岩体含钨、锡、钼、铜、铅、锌、砷、铀等矿物,以锡矿为主。
  二、王仙岭花岗岩体
  王仙岭花岗岩体,位于县东部,与千里山岩体西侧相距2.5公里。出露面积26平方公里,为印支期侵入体。岩性主要为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其次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三、千里山花岗岩体
  千里山花岗岩体,位于县东南部。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岩体出露面积9.5平方公里,属燕山早期侵入体。按岩体特征和穿插关系,岩浆活动可分为4次,第一次活动构成千里山岩体的主体,岩体出露面积8.7平方公里,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72亿年。第二次活动形成深部岩石的主体,在地表出露0.8平方公里。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细粒微斑花岗岩。它明显地切割第一次形成的花岗岩及跟第一次花岗岩体有关的含矿矽卡岩和云英岩脉。第三次和第四次活动分别形成花岗斑岩岩脉和辉绿岩岩脉。靠近岩体的围岩遭受角岩化、硅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蚀变,矽卡岩化伴随有钨、锡、铋、钼、铜、铅、锌等矿化,形成矿床。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