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境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0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境域
分类号: K296.44
页数: 2
页码: 73-74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地理境域变动频繁,西汉高祖元年(前206)至1984年12月的变迁。
关键词: 郴县 地理 境域

内容

郴县地处湖南省南部、郴州地区中部,湘江支流耒水上游。位于东经112°41′35″~113°16′19″,北纬25°25′28″~26°03′29″。东西跨57.7公里;南北跨74公里。北与永兴县接壤,东与资兴市相连,南与宜章县为界,西与桂阳县相交,西南与临武县为邻,中心环抱郴州市。全县总面积1901.31平方公里,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0.9%,占郴州地区总面积的9.8%。县级机关驻郴州市。县城北至长沙322公里,南至广州374公里。
  县境域变动频繁。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县域广阔,包括今宜章县、资兴市、汝城县、桂东县、桂阳县和嘉禾县的一部分。
  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县境东部(今资兴市、汝城、桂东县地)置汉宁县。西晋建兴三年(315),陶侃分郴县西部置平阳县(今桂阳、嘉禾县地)。
  南北朝,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省便县(今永兴县)入郴县。齐高帝建元二年(480),撤晋宁县(今资兴市)入郴县。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原晋宁县域被析出。陈武帝永定三年(559),析出原便县域,省晋宁县入郴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平阳县、便县入郴县,析原晋宁县域置晋宁县(大业三年改称晋兴县)。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析县境南部置义章县(今宜章县),析县西部复置平阳县。
  唐武德七年(624),废义章县、平阳县入郴县。武德八年,原义章、平阳县域被析出。太宗贞观八年(634),废晋兴县入郴县。高宗咸亨三年(672),析原晋兴县域置资兴县。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析县境北部置安陵县(今永兴县)。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划资兴碑记入郴县。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撤资兴县设资兴寨,隶郴县。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析资兴寨置泰县。
  宋,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废泰县入郴县。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析程水、资兴二乡置资兴县。
  1950年1月,析永康乡归资兴县辖(因故暂未划出)。1952年3月,析碑松、高石2乡(原永康乡)归资兴县辖。
  1953年2月,划桂阳县第五区香草坪乡入郴县。
  1954年5月,析上坪乡归宜章县辖。
  1955年秋,郴县与桂阳县互调部分插花地。11月,划桂阳县城东区芦村乡核桃山村和山口、十寺2村部分自然村入郴县。是月,划宜章县赤石区太平头乡入郴县。
  1956年7月,划永兴县油市乡塘下村87户、307人入郴县。
  1959年3月,撤销资兴县,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郴县。
  1959年11月,划郴县郴州市和郴县市郊、板桥、马头岭3个人民公社建立县级郴州市。
  1960年1月,划坳上公社的唐家湾、走马岭生产大队入郴州市。
  1961年5月,划郴州市的板桥公社(已分为板桥、塘溪、东波、大奎上公社)、马头岭公社(已分为马头岭、和平公社)和槐树下公社(从原市郊公社分设的)唐家湾、走马岭大队回郴县。是年7月,析出原资兴县域,复设资兴县。
  1962年5月,划坳上公社的田家湾生产大队入郴州市。
  1963年4月,划郴州市的市郊公社、许家洞公社(从原市郊公社分设的)的大部分和槐树下公社全部归郴县。是年5月,撤销郴州市,以其区域设立郴县郴州镇,但仍保留市级建制。
  1965年6月,划郴县市郊、许家洞2个公社入郴州镇。
  1977年12月,郴县郴州镇改为郴州市。
  1979年7月,析安和公社塘尾大队归郴州市。
  1984年4月,析安和公社10个大队109个生产队归郴州市。
  1984年12月,析高码乡9个村88个村民小组归资兴市。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