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095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地理
分类号: K296.44
页数: 58
页码: 73-130
摘要: 本篇郴县地理分为建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
关键词: 郴县 地理 郴州市

内容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境域
  郴县地处湖南省南部、郴州地区中部,湘江支流耒水上游。位于东经112°41′35″~113°16′19″,北纬25°25′28″~26°03′29″。东西跨57.7公里;南北跨74公里。北与永兴县接壤,东与资兴市相连,南与宜章县为界,西与桂阳县相交,西南与临武县为邻,中心环抱郴州市。全县总面积1901.31平方公里,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0.9%,占郴州地区总面积的9.8%。县级机关驻郴州市。县城北至长沙322公里,南至广州374公里。
  县境域变动频繁。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县域广阔,包括今宜章县、资兴市、汝城县、桂东县、桂阳县和嘉禾县的一部分。
  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县境东部(今资兴市、汝城、桂东县地)置汉宁县。西晋建兴三年(315),陶侃分郴县西部置平阳县(今桂阳、嘉禾县地)。
  南北朝,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省便县(今永兴县)入郴县。齐高帝建元二年(480),撤晋宁县(今资兴市)入郴县。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原晋宁县域被析出。陈武帝永定三年(559),析出原便县域,省晋宁县入郴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平阳县、便县入郴县,析原晋宁县域置晋宁县(大业三年改称晋兴县)。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析县境南部置义章县(今宜章县),析县西部复置平阳县。
  唐武德七年(624),废义章县、平阳县入郴县。武德八年,原义章、平阳县域被析出。太宗贞观八年(634),废晋兴县入郴县。高宗咸亨三年(672),析原晋兴县域置资兴县。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析县境北部置安陵县(今永兴县)。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划资兴碑记入郴县。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撤资兴县设资兴寨,隶郴县。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析资兴寨置泰县。
  宋,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废泰县入郴县。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析程水、资兴二乡置资兴县。
  1950年1月,析永康乡归资兴县辖(因故暂未划出)。1952年3月,析碑松、高石2乡(原永康乡)归资兴县辖。
  1953年2月,划桂阳县第五区香草坪乡入郴县。
  1954年5月,析上坪乡归宜章县辖。
  1955年秋,郴县与桂阳县互调部分插花地。11月,划桂阳县城东区芦村乡核桃山村和山口、十寺2村部分自然村入郴县。是月,划宜章县赤石区太平头乡入郴县。
  1956年7月,划永兴县油市乡塘下村87户、307人入郴县。
  1959年3月,撤销资兴县,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郴县。
  1959年11月,划郴县郴州市和郴县市郊、板桥、马头岭3个人民公社建立县级郴州市。
  1960年1月,划坳上公社的唐家湾、走马岭生产大队入郴州市。
  1961年5月,划郴州市的板桥公社(已分为板桥、塘溪、东波、大奎上公社)、马头岭公社(已分为马头岭、和平公社)和槐树下公社(从原市郊公社分设的)唐家湾、走马岭大队回郴县。是年7月,析出原资兴县域,复设资兴县。
  1962年5月,划坳上公社的田家湾生产大队入郴州市。
  1963年4月,划郴州市的市郊公社、许家洞公社(从原市郊公社分设的)的大部分和槐树下公社全部归郴县。是年5月,撤销郴州市,以其区域设立郴县郴州镇,但仍保留市级建制。
  1965年6月,划郴县市郊、许家洞2个公社入郴州镇。
  1977年12月,郴县郴州镇改为郴州市。
  1979年7月,析安和公社塘尾大队归郴州市。
  1984年4月,析安和公社10个大队109个生产队归郴州市。
  1984年12月,析高码乡9个村88个村民小组归资兴市。
  第二节 沿革
  春秋战国时,境地属楚国。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郴县,属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郴县隶荆州桂阳郡,其县城为郡治。自此后,郴县县城均为郡、州、军、路、府、区治。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郴县易名宣凤县。郡治迁南平亭(今耒阳)。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南平郡复名桂阳郡,宣凤县复名郴县,隶荆州桂阳郡。
  郡治还郴县县城。
  三国(220~280),郴县建置同东汉,隶吴国荆州桂阳郡。
  晋(265~420),仍为郴县,隶湘州桂阳郡。
  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改桂阳郡为郴州(郴州之名始于此)。不久,复称桂阳郡,郴县隶衡州桂阳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炀帝大业三年(607),郴州复称桂阳郡。大业十二年(616),桂阳郡又改郴州。大业十三年(617),郴州复称桂阳郡。郴县隶潭州桂阳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桂阳郡改为郴州。武德七年(624),复称桂阳郡。开元二十二年(734),桂阳郡又改郴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郴州改桂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桂阳郡再改郴州,州治迁往平阳亭。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州治复迁回郴县县城。唐代,郴州、桂阳郡先后隶潭州、江南道、江南西道、潭州。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因避庙讳,郴州易名敦州,郴县改名敦化县。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敦州复为郴州,敦化县复为郴县。郴县隶潭州郴州。
  宋,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郴州改为郴州军,郴县隶荆湖南路郴州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郴州军改为郴州,郴县改名郴阳县。十四年(1277),郴州改为郴州路,郴阳县隶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郴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郴州路改为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郴州府改为郴州直隶州,隶湖广行省;撤销郴阳县,县域入郴州直隶州,为州直辖地。
  清代,郴县建置同明,隶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2年(1913)9月,废郴州直隶州,划州直辖地复置郴县,隶衡永郴桂道,翌年属衡阳道。民国11年,湖南省废道制,郴县直属省。民国26年12月,郴县隶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三行政督察区,郴县隶之。
  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由衡阳专区代管。是年11月,郴县隶郴县专区。1950年11月,隶郴州专区。1952年11月,隶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隶郴县专区。1960年7月隶郴州专区。1967年3月,隶郴州地区。
  第三节 政区
  明朝前,郴县行政区划无考。明万历四年(1576)前,郴州本州(即今郴县),编为坊厢和6乡38里,明万历四年编为在城里和6乡12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增编5里,共计18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编为在城1里、6乡17里和外设2里(见表)。清咸丰二年(1852),乡以下废里设团,设在城和6乡31团。不久,31个团分为49个团。
  民国2年(1913),以乡改区,设11区3特别区51团,在城区分正南、上南、下南、东、西等5隅为5团,西凤乡分为安善、丰乐区,秀才乡分为秀贤、秀良区,永丰乡分为永一、永二区,凤德乡分为凤鸣、凤翙区,永宁乡、吉阳乡分别改为永宁区、吉阳区。原秀才乡的“徵”字团改为瑶林特别区,永丰乡的“数”字团改为永数特别区,永宁乡的安源团改为安源特别区。原来其它团的设置不变。
  民国19年2月,实行区域自治,3个特别区复改为3个团,其他团的设置不变。全县分为5自治区54团,在城区为第一自治区,辖5团;并永一、永二、永数区为第二自治区,区治桥口,辖6团;并秀良、秀贤、瑶林区为第三自治区,区治良田,辖10团;并永宁、凤鸣、凤翙、吉阳、安源区为第四自治区,区治华塘铺,辖21团;并安善、丰乐区为第五自治区,区治栖凤渡,辖12团。
  民国24年2月,省民政厅与省保安司令部联合颁布保甲规程,限令各县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共设5区、49乡5镇、437保、4719甲。区沿旧制,团改为乡,其中县城5团改设为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中兴5镇。
  民国27年,废区并乡,全县分为1镇15乡431保4693甲。第一区改为在城镇(民国34年改升平镇),第二区分为永一、永二、永数乡,第三区分为集贤、良佐、良佑、瑶林乡,第四区分为永宁、凤鸣、凤翙、吉阳乡,第五区分为栖凤、五市、恭惠、四明乡。民国28年,并为261保3143甲。民国30年,并为216保2779甲。
  民国36年3月,并乡,设1镇8乡119保1364甲。升平镇,镇治赵公祠,辖12保202甲;并永一、永二乡为永丰乡,乡治桥口,辖16保149甲;并集贤、良佐、良佑乡为贤良乡,乡治良田,辖22保265甲;并凤鸣、凤翙、吉阳乡为吉凤乡,乡治华塘,辖16保199甲;永宁乡,乡治包公祠,辖9保78甲;永数乡改名永康乡,乡治碑记台,辖6保61甲;并栖凤、恭惠乡为丰乐乡,乡治栖凤渡,辖16保182甲;并四明、五市乡为安善乡,乡治五里牌,辖16保169甲;瑶林乡改名光华乡,乡治黄甲山,辖6保59甲。
  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全县设1镇7乡,将原永康乡并入永丰乡,其他1镇6乡沿旧。是年12月,进行划区建政,全县划成5区22乡113保1364甲。城关区,原升平镇,区治县城,辖12保;贤良区,原贤良乡、光华乡及永宁乡第六保,区治良田,辖5乡23保;安乐区,原安善乡、丰乐乡及吉凤乡第十六保,区治栖凤渡,辖6乡31保;永丰区,原永丰乡及安善乡第十保,区治桥口,辖6乡24保;吉宁区,原永宁乡、吉凤乡,区治华塘,辖5乡23保。
  1950年3月,实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建立村、组。7月,缩小乡级规模,全县设5区57乡479村。
  1952年2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小区乡行政区域的规定,全县划为10区87乡1镇。10个区为:城关区、一区(桥口)、二区(雅市)、三区(坳上)、四区(良田)、五区(两湾洞)、六区(鲁塘)、七区(华塘)、八区(马头岭)、九区(栖凤渡),良田设乡级镇。1953年1月,再次缩小乡级规模,全县分成10个区150个乡(其中一个乡级镇)。4月,城关区改城关镇。是年冬,城关镇改为第一区,桥口区改为第十区,其余各区未变。
  1955年5月,区的名称取消数字称呼,一律按地名称呼。
  1956年5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小乡并大乡,撤销区的组织,加强乡级组织领导”的指示精神,进行撤区并乡,良田镇改良田乡,全县设1镇26乡:城关镇和环城、许家洞、桥口、文昌阁、板桥、长冲、坳上、走马岭、良田、黄茅、江口、两湾洞、大奎上、廖家湾、鲁塘、芙蓉洞、南溪、华塘、保和、安和、小溪、马头岭、和平、岗脚、栖凤渡、五里牌乡。1957年2月,设3个办事处和6个基点乡:桥口、鲁塘、良田办事处,管辖13个乡;板桥、走马岭、华塘、栖凤渡、马头岭、城关镇6个基点乡,管辖13乡1镇。
  1958年6月,撤销环城乡,该乡所属17个农业社除蕉冲社划入许家洞乡外,其余16个社均划入城关镇。8月29日,划城关镇、许家洞乡等地成立郴县郴州市。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全县设8个人民公社68个大队340个生产队。红旗人民公社,由坳上、走马岭、小溪等乡并成,社治(公社机关驻地,下同)坳上,辖8个大队40个生产队;市郊人民公社,,由原环城乡和许家洞乡并成,辖7个大队35个生产队;钢铁人民公社,由板桥、长冲、大奎上等乡并成,社治板桥,辖8个大队40个生产队;五星人民公社,由桥口、文昌阁等乡并成,社治桥口,辖6个大队30个生产队;邓家塘人民公社,由良田、两湾洞、廖家湾、江口、黄茅等乡并成,社治良田,辖11个大队55个生产队;上游人民公社,由鲁塘、南溪、芙蓉洞等乡并成,社治鲁塘,辖7个大队35个生产队;东风人民公社,由华塘、保和、安和等乡并成,社治华塘,辖9个大队45个生产队;先锋人民公社,由栖凤渡、岗脚、五里牌、马头岭、和平等乡并成,社治栖凤渡,辖12个大队60个生产队。
  1959年2月,贯彻中共湖南省委关于人民公社应以地名命名的指示精神,将红旗、钢铁、五星、上游、东风、先锋、邓家塘人民公社分别改名为坳上、板桥、桥口、鲁塘、华塘、栖凤渡、良田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撤销资兴县,划所辖彭市、兰市、青市、浓溪、东坪、黄草、渡头、滁口、城厢、蓼市、木根桥等11个公社96个大队596个生产队归郴县辖。是年5月,栖凤渡公社分成栖凤渡、五里牌、马头岭公社。
  1959年11月,坳上公社并入良田公社,郴县郴州市升为县级郴州市。同时,成立郴县东江市,区域包括原资兴县木根桥、蓼市公社和郴县桥口公社的江背、桥口、文昌阁、鲤鱼江大队。1960年1月,划板桥公社、马头岭公社和坳上公社的唐家湾、走马岭大队归郴州市。
  1960年6月,郴州市将板桥公社分为板桥公社和东波城市公社。1961年2月,郴州市将板桥公社分为板桥、塘溪、大奎上公社;将马头岭公社分为马头岭、和平公社。是年4月,缩小人民公社规模,华塘公社分为华塘、保和、同和、月峰、安和公社;鲁塘公社分为鲁塘、南溪、芙蓉公社;良田公社分为良田、坳上、小溪、江口、两湾洞、廖家湾、黄茅公社。5月,划郴州市的板桥、大奎上、塘溪、马头岭、和平、东波公社和槐树下公社的走马岭、唐家湾大队归郴县辖。7月,析出原资兴县所属公社,恢复资兴县建制。同时,东江市升为县级市,设鲤鱼江、三都、东江、高码4个公社。8月,县下设区,实行区管社,全县设鲁塘、华塘、栖凤渡、良田、板桥5个区。是月,分栖凤渡公社为栖凤渡、岗脚、草田铺公社;分五里牌公社为五里牌、太平、街洞公社。是年底,全县设5个区、28个人民公社、262个生产大队。
  1962年5月,撤销5个区,将东波公社并入板桥公社;析坳上公社田家湾大队归郴州市市郊公社辖。11月,撤销东江市,划高码公社归郴县辖。
  1963年5月,撤销郴州市,以其行政区域设立郴县郴州镇(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但仍保留市级建置。
  1965年7月,将草田铺、岗脚公社并入栖凤渡公社,将和平公社并入马头岭公社,将街洞、太平公社并入五里牌公社,将同和公社并入华塘公社,将小溪公社并入坳上公社,将塘溪公社并入板桥公社,将高码公社并入桥口公社,保和、月峰公社并为宝峰公社,两湾洞、廖家湾公社并为新市公社,黄茅公社改名为永春公社。时,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206个大队、1906个生产队。
  1978年9月,将华塘公社分为华塘、同和公社,10月,将桥口公社分为桥口、高码公社,11月,将板桥公社分为板桥、塘溪公社。1980年12月,撤销宝峰公社,恢复保和、月峰公社,将新市公社分为新市、廖家湾公社,将五里牌公社分为五里牌、太平公社,将马头岭公社分为马头岭、和平公社,将栖凤渡公社分为栖凤渡、岗脚、廖王坪(原草田铺)公社,将坳上公社分为坳上、小溪公社。年底,全县设27个公社、269个大队、2709个生产队。
  1981年8月,板桥、新市、和平公社分别改名为香山坪、邓家塘、荷叶坪公社。9月,划糖厂与桥口公社的龙湾、高家塘大队和香山坪公社的秧溪、雅市、金田大队设糖厂公社(1983年8月改为雅市坪公社)。
  1982年12月,建立华塘镇、栖凤渡镇、桥口镇,恢复良田镇。良田镇设良田居民委员会,6个居民小组,划良田公社良田大队归良田镇辖。华塘镇,设华塘、招旅2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划华塘公社华塘大队归华塘镇辖。栖凤渡镇,设火车站、栖凤渡、街洞煤矿3个居民委员会、9个居民小组,将栖凤渡大队划归栖凤渡镇辖。桥口镇,设桥口、农科所、铅锌矿3个居民委员会,12个居民小组,划桥口公社桥口大队归桥口镇辖。
  1983年2月,中共郴县县委在香山坪公社进行政社分开试点工作,6月,香山坪公社率先改为香山坪乡。是年7月,建立白露塘镇。白露塘镇设柿竹园、东波、野鸡尾3个居民委员会、17个居民小组,划香山坪公社的白露塘、东波、柿竹园3个大队归白露塘镇辖。
  1984年3月,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以公社建乡、以大队建村、以生产队建村民小组,撤销良田、华塘、栖凤渡、桥口4个乡,其行政区域分别归良田、华塘、栖凤渡、桥口4个镇辖。4月,全县共有24个乡、5个镇,267个村、12个居民委员会,2819个村民小组。
  1984年10月,月峰乡改建为月峰瑶族乡。1986年12月,撤销雅市坪乡,将金田村、雅市村、秧溪村划归香山坪乡,将高家塘村、龙湾村划归桥口镇。1987年1月,划芙蓉乡的大塘、宽洞、渣梨洞、西江4个村42个村民小组建立大塘瑶族乡。撤销香山坪乡,其行政区域归白露塘镇辖。
  1988年底,全县共设5镇21乡,254个村、14个居民委员会,2716个村民小组。
  第四节 乡镇
  一、桥口镇
  桥口镇位于县东北部。东部和北部界资兴市鲤鱼江镇、木根桥乡、高码乡,南连白露塘镇、塘溪乡,西北部与五里牌乡隔河相望,西南与郴州市许家洞镇相交。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资(资兴)许(许家洞)铁路、郴资公路横越镇东西。东江从镇中流过,东江流域的瓦窑坪至黄泥滩河段,两岸为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优美,人称“小桂林”。矿藏资源主要有铅、锌、褐铁、赤铁、锰。河沙丰富,储量达1亿多立方米。农业基础较好,是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之一。水能资源丰富,1978年建成的雷溪坝电站,装机1500千瓦,年发电量在750万千瓦小时以上。1988年,全镇面积(包括境内的中央、省、地、县属企事业单位,下同)126.77平方公里。辖桥口、黄泥滩、瓦窑坪、清江、鸦江、高椅岭、石河、排塘、宝安岭、白溪、下渡、幸福、高家塘、龙湾、小禾塘等15个村和桥口、铅锌矿、农科所等3个居民委员会,133个村民小组。共4137户、17858人,其中农业人口3373户、14949人。耕地面积20524亩,其中水田1747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40亩,总产量8306吨。
  工农业总产值72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66万元。境内驻有郴州地区农科所、地区农校、地区水科所、地区氮肥厂,县三中、县桥口铅锌矿、县糖厂、县鱼苗鱼种场、县园艺场。镇政府驻桥口圩,南距县城27公里(公路里程,下同)。
  二、白露塘镇
  白露塘镇位于县东部。东邻塘溪乡,南接大奎上、坳上乡、五盖山林场,西界郴州市市郊乡、许家洞镇,北连桥口镇。大浪江(又称东河)、秧溪水(俗称西河)纵贯全镇,上白水村的“相山瀑布”,甚为壮观,古为郴州八景之一。郴资、香(香山坪)三(三口洞)、白(白露塘)塘(塘溪)公路沟通全镇,资许铁路横越镇北端。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金属矿107种,总储量达800万余吨,是县有色金属矿藏主产地,主要矿种有铅、锌、铁、锰、钨、铋钼等,其中柿竹园特大型多金属矿藏闻名于全世界。镇内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0.78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5个,总装机1670千瓦,年发电量960万千瓦小时。1988年,全镇面积142.81平方公里。辖香山坪、塘湾、腊树下、仙溪冲、坪田、板桥、朱江桥、秧溪、上白水、下白水、观山洞、柿竹园、东波、金田、雅市、白露塘等16个村和白露塘、柿竹园、东波、野鸡尾4个居民委员会,160个村民小组,共6052户、24030人,其中农业人口3738户、17158人;耕地24935亩,其中水田23397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879亩,总产9933吨,是县粮食主产区之一;工农业总产值118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45万元。境内驻有柿竹园有色金属矿,地区红旗造纸厂,板桥大米厂,板桥饲料厂,县苗圃、县农垦场,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镇政府驻香山坪刘家,西距县城11公里。
  三、塘溪乡
  塘溪乡位于县东部。东界资兴市清江乡,南靠大奎上乡和宜章县长策乡,西连白露塘镇和柿竹园有色金属矿,北接桥口镇。西、北部以丘陵、岗地为主,东、南部为低山、中山。
  有林地117529亩,为县重点林区,亦多雨区,年降水量约1700~1900毫米,水能资源充足。矿藏主要有铅、锌、钨、锡、铜、铁,其中铅、锌含量丰富,品位高。1988年,全乡面积153.53平方公里,辖珠堆、麻田、石虎铺、长冲、高坪、塘溪、和平、山河、横垅、小溪、五马垅11个村,99个村民小组;共2027户、9136人,其中农业人口2019户、8980人;耕地16975亩,其中水田16578亩,人平水田1.846亩,为全县之首,是县粮食主产区之一,所产稻米,质量较优。198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067亩,总产6840吨;工农业总产值58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3万元。乡政府驻和平村龙塘,西距县城27公里。
  四、大奎上乡
  大奎上乡位于县东南部。东部和南部与宜章县长策乡、平和乡交界,西连坳上乡、五盖山林场,北邻白露塘镇、塘溪乡和柿竹园有色金属矿,西南交邓家塘乡。地貌以中山、低山为主,山体高峻雄伟,平均海拔高达800米,其中狮子口海拔1913.8米,为全县最高峰,是大浪江、秧溪水和田头水的发源地。境内有铅、锌、锑、钨、锡、铋、硫铁、花岗岩、大理石等矿藏,盛产马铃薯、药材。乡南部栗木水、小坌、三口洞、上埂、铁甲坪等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乡北部的凉伞坪、大奎上、太平头等村气候较寒冷,少雨。1988年,全乡面积119.5平方公里,辖8个村87个村民小组;共2012户、8392人,其中农业人口1881户、8110人;耕地10199亩,其中水田700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998亩,总产3817吨;工农业总产值72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93万元。境内筑有高峰水库。乡政府驻大奎上,西北距县城35公里。
  五、良田镇
  良田镇位于县南部。东界五盖山林场,南连邓家塘、廖家湾乡,西靠江口乡,北邻坳上、小溪乡,西南交永春乡。中部以丘陵为主,东部和西南部为中山。矿藏资源主要有铅、锌、钛铁砂、褐铁、铜、钨、银、镉、石灰石、花岗岩,尤以钛铁砂矿储量丰富。良田为湘粤通道,京广铁路、国道107公路纵贯镇南北。是全县商品粮基地、杉木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之一。主要物产有稻谷、烤烟、茶叶、水泥。其中镇水泥厂生产的岭东牌425#、5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为部优产品。对水能资源利用较好,已建成九级梯形小水电站10个,装机容量1633千瓦,年发电量650万千瓦小时。良田是革命老区,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良田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先后有290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在良田村建郴县革命烈士祠,1977年建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1988年全镇面积80.33平方公里,辖向阳、百丈、桥头、麦田、视石塘、良田、铺下、堆上、陈家湾、塘了坪、高雅岭、井冲、鲁塘岭、二渡水、大虾尾15个村和街上、麦田2个居民委员会,180个村民小组;共4719户、20835人,其中农业人口4367户、17894人;耕地20256亩,其中水田17055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525亩,总产7807吨;工农业总产值6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70万元。境内驻有县水泥厂、县二中。镇政府驻良田圩,北距县城21公里。
  六、坳上乡
  坳上乡位于县南部。北交白露塘镇和郴州市市郊乡,东靠五盖山林场,南连良田镇,西交小溪乡,东北接大奎上乡。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矿藏主要有锰、铁、铅、锌、锡、钨、铜,尤以锰矿资源丰富。五盖山云雾茶在省内享有盛名。郴江横越乡南北。田家湾村曾家浪会胜寺侧的圆泉,享有“天下第十八泉”的美誉,古为郴州八景之一。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农民踊跃参加革命,其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260余人。坳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横贯南北,国道107公路经过乡西。该乡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建起8个电站,总装机容量1769千瓦,年发电量355万千瓦小时。1988年全乡面积172.26平方公里,辖苏木头、大开湾、东市、水头、水塘、新丰、坳上、沙江、水龙、万岁桥、走马岭、黄泥坳、田家湾、青龙首、牛坪15个村,187个村民小组;共4736户、19450人,其中农业人口4469户、18282人;耕地24260亩,其中水田2153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259亩,总产量11241吨;工农业总产值109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00万元。境内驻有地区玛瑙山锰矿,县五盖山林场、天字号锰矿。乡政府驻坳上圩,北距县城20公里。
  七、小溪乡
  小溪乡位于县南部。东邻坳上乡,南连良田镇,西南靠江口乡,西北接郴州市安和乡,北界郴州市城前岭开发区。全乡以丘陵、低山为主。主要物产有稻谷、烤烟、畜禽、木材等。石盖塘的烟叶,清代被列为贡品,久负盛名。矿藏主要有白钨、铅、锌、银、铜、褐铁、锰、钼、白云石等,新田岭蕴藏特大型白钨矿床。国道107公路经过乡东部。1988年,全乡面积46.53平方公里,辖白石岭、小溪、光明、、大溪、板田脚、五星、石盖塘7个村68个村民小组;共1684户、7240人,其中农业人口1680户、7144人;耕地9641亩,其中水田8116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975亩,总产2756吨;工农业总产值25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6万元。乡政府驻小溪,东北距县城17公里。1993年,乡政府迁至石盖塘,北至县城12公里。
  八、邓家塘乡
  邓家塘乡位于县南部。南部和东部界宜章县沙坪乡、平和乡,西连廖家湾乡,北交良田镇、五盖山林场,东北靠大奎上乡。境内丘陵、低山、中山兼备。矿藏主要有褐铁、石灰石、花岗石、水晶石,尤以石灰石储量丰富富,造成溶洞多,水资源较缺。国道107公路经过乡西。1988年,全乡面积55.94平方公里,辖萧家山、太平头、南水界、江南村、两湾洞、邓家塘6个村68个村民小组;共1748户、76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29户、7096人;耕地10230亩,其中旱土4410亩,人平旱土0.62亩,为全县之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068亩,总产2110吨;工农业总产值28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2万元。乡政府驻邓家塘圩,北距县城26公里。
  九、廖家湾乡
  廖家湾乡位于县南部。东连邓家塘乡,南界宜章县沙坪乡,西靠永春乡,北交良田镇。
  东部以丘陵、低山为主,西部为骑田岭山脉,河流有荒塘水、黄家水,落差大,水能蕴藏量达5000千瓦,已建有3级电站,装机容量3670千瓦,年发电量1700万千瓦小时。矿藏有金银、石灰石、铅、锌、花岗岩、粘土等。有雪梨、禾花鱼等优质农产品。京广铁路、国道107公路横贯乡南北。1988年,全乡面积55.33平方公里,辖廖家湾、黄家湾、扶塘、下洞、菜岭、新村、上洞、东边岭、吴溪、大竹山10个村126个村民小组;共2881户、12125人,其中农业人口2842户、11920人;耕地12348亩,其中水田1055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210亩,总产5641吨;工农业总产值47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86万元。乡政府驻廖家湾,北距县城28公里。
  十、永春乡
  永春乡位于县西南部。东交廖家湾乡,南界宜章县城南乡,西靠芙蓉乡、南溪乡,北交江口乡、良田镇。全乡以中山、中低山为主,一般海拔700米以上。山上多产楠竹,为县楠竹基地乡之一。草山面积宽阔,适宜发展畜牧业。矿产资源主要有钾长石、铁、锡、铅、锌、硅石。农产品以禾花鱼、辣椒、楠竹、魔芋、生姜著名。河流有黄茅水、田池洞水,落差大。
  1988年,全乡面积77.99平方公里,辖红花、瑞金、瑞丰、永春、才口水、田池洞、新竹山、打鸟坳、青山 9个村105个村民小组;共2367户、9959人,其中农业人口2342户、9752人;耕地7980亩,其中水田7095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07亩,总产3347吨;工农业总产值32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98万元。乡政府驻永春圩,东北距县城51公里。
  十一、芙蓉乡
  芙蓉乡位于县西南部。东接永春乡,南界宜章县麻田乡、骑田岭林场,西与临武县接龙乡接壤,北靠大塘乡。地形以中山、中低山为主,最高处二尖峰海拔1654米。全乡春季阴雨连绵,夏秋凉爽,冬季雾露笼罩。矿藏资源主要有锡、大理石、铅、锌、砷、钨、铜、石墨,尤以锡、大理石蕴藏量大。农副产品主要有冬笋、玉兰片、禾花鱼、魔芋。1988年,全乡面积71.35平方公里,、辖芙蓉、长源、廖家洞、桃源、安源、梨树下6个村53个村民小组;共1656户、7313人,其中农业人口1506户、6750人;耕地5072亩,其中水田447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97亩,总产2135吨;工农业总产值31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3万元。乡政府驻芙蓉,北距县城71公里。
  十二、大塘瑶族乡
  大塘瑶族乡位于县西南部。东邻永春乡,东南连芙蓉乡,南界临武县金江镇,西交鲁塘乡,北靠南溪乡。地形以中山、中低山为主,海拔800~1200米。年平均气温14℃,为全县气温最低乡之一。春季阴雨连绵,夏秋凉爽,冬季雾露笼罩。境内大理石资源丰富,楠竹、生姜、干笋出名。1988年,全乡面积28.6平方公里,辖渣梨洞、西江、大塘、宽洞4个村40个村民小织;共915户、4128人,其中农业人口906户、4072人;总人口中瑶族786人;耕地2631亩,其中水田2064亩,人平水田0.51亩,为全县人平水田最少的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87亩,总产1160吨;工农业总产值84万元,均系农业产值,人平203.5元,为全县人平工农业产值最低的乡。乡政府驻大塘,东北距县城74公里。
  十三、江口乡
  江口乡位于县西南部。东临良田镇,南靠永春乡,西交南溪、月峰乡,北界保和乡和郴州市安和乡,东北连小溪乡。地形以中低山为主,西部、南部为中山,山体高大雄伟,狗肚山是郴江的发源地。龙广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解放后被定为革命纪念地。矿藏资源有稀土、花岗石、萤石、钾长石、铅、锌、钛、硅等。1988年全乡面积40.14平方公里,辖江口、枫木岭、龙广洞、新屋、竹视水、上垅、下垅、高塘、白菊塘、功德岭10个村85个村民小组;共1936户、8165人,其中农业人口1925户、7926人;耕地7143亩,其中水田6319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364亩,总产3165吨;工农业总产值35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0万元,乡政府驻江口村,东北距县城33公里。
  十四、南溪乡
  南溪乡位于县西南部。东邻江口、永春乡,南靠大塘乡,西北界桂阳县清和乡,西南连鲁塘乡,北交月峰乡。地形以中低山、中山为主,海拔800~1000米。山上多楠竹。境内有古迹。东溪村的芙蓉寨,有清末将领魏明信筑的石城墙遗址。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僧人在长塘村莲蓬岭建莲蓬庵,此庵为郴县、桂阳、宜章3县48庵的祖庵。境内花岗岩资源丰富。1988年全乡面积41.06平方公里,辖东溪、南溪、红星、前途、粗石园、长塘、自愿、蒋家洞8个村56个村民小组;共1191户、4764人,其中农业人口1169户、4664人;耕地3861亩,其中水田335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64亩、总产1703吨;工农业总产值13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2万元;乡政府驻下东溪,东北距县城70公里。
  十五、鲁塘乡
  鲁塘乡位于县西南部,境域分成两块。东与南溪乡、月峰乡为邻,东南界大塘瑶族乡和桂阳县荷叶乡,西邻桂阳县太和乡,北靠桂阳县正和乡,中间夹着桂阳县清和乡。地形东部以中山、低山为主,群山连绵;西部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地势低平开阔。矿藏种类多,主要有石墨、煤、锰、钨、钼、钛铁砂、锡、铅、锌、银、石灰石,其中石墨矿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乡石墨制粉厂生产的各型号无定型石墨粉质地优良,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日本、美国、德国等国。1988年,全乡面积70.52平方公里,辖太山里、太洞、水车洞、上鲁塘、下鲁塘、碧潭、冷水、天堂、前进、焦塘、村头、仁和、鲤鱼湾、陂附、同祥、双元16个村150个村民小组;共5126户、21859人,其中农业人口4575户、19672人;耕地18157亩,其中水田15107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176亩,总产6907吨,工农业总产值133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52万元。境内驻有鲁塘石墨矿,县华塘煤矿黄沙岭工区。乡政府驻同祥圩,东北距县城58公里。
  十六、月峰瑶族乡
  月峰瑶族乡位于县西南部。东邻江口乡,南靠南溪乡,西连鲁塘乡,北交保和乡,西南和西北界桂阳县。地形以中低山为主,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上多楠竹。矿藏资源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煤、石墨。著名土特产有干笋、石蛙、竹编织品。1988年,全乡面积45.35平方公里。辖月峰、十寺、盖木山、正冲、茶园、太阳、桃仁、黄花岭8个村92个村民小组;共1419户、6372人,其中农业人口1404户、6270人,总人口中瑶族1522人。耕地5844亩,其中水田5184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3亩,总产2664吨;工农业总产值18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5万元。乡政府驻月峰圩,东北距县城34公里。
  十七、保和乡
  保和乡位于县西部。东界郴州市安和乡,南靠月峰乡,西界桂阳县正和乡,北连华塘镇,东南交江口乡。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山、丘陵。矿藏有锡、大理石、钼、稀土、铜、铁、锰、铅、锌、石灰石。农产品生姜、辣椒、魔芋著名于县。1988年,全乡面积57.66平方公里。辖保和、新华、小埠、花园、顶上、大律、宋家洞、太白洞、长坪、乘马坪10个村95个村民小组;共2168户、9252人,其中农业人口2131户、9046人;耕地11758亩,其中水田9216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891亩,总产4553吨;工农业总产值3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37万元。境内筑有四清水库。乡政府驻保和圩,东距县城28公里。
  十八、华塘镇
  华塘镇位于县西部。东界郴州市市郊乡,南连保和乡,西接桂阳县城郊,北交同和乡、荷叶坪乡。地形以丘陵为主,西河两岸分布着溪谷平原,是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有林地100018亩,是县重点林区之一。矿藏主要有煤、铁、锰等,郴嘉(禾)铁路、郴桂(阳)公路横贯镇东西,各村都有公路相连,交通方便。农产品烤烟闻名全县。华塘镇对教育十分重视,并以农、科、教三位一体模式发展教育。1988年,全镇面积120.59平方公里,辖华塘、吴山、招旅、三合、石山头、太排冲、腊下、塔水、油山、土坑下、南岸、塘昌、大泉头、毫里14个村和华塘、招旅2个居民委员会,146个村民小组;共5318户、22028人,其中农业人口4820户、20233人;耕地25156亩,其中水田20332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504亩,总产11301吨;工农业总产值93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7万元。境内驻有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08地质勘探队、县华塘煤矿、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县职业中专、县卫校。镇政府驻华塘圩,东距县城16公里。
  十九、同和乡
  同和乡位于县西部。东邻荷叶坪乡,南连华塘镇,西部和北部界桂阳县团结圩乡。境内地形,丘陵、岗地、平原兼有。西河贯通乡境南北,两岸为溪谷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主要物产有稻谷、烤烟、木材、茶油、花生、芦笋。矿藏主要有锰、硅石、铀、煤、金。
  烤烟质优,为县烟叶出口基地乡之一。1988年,全乡面积50.11平方公里。辖潮田、茅坪、同和、梨园、长廊、曹家田、年西冲7个村58个村民小组;共1667户、7359人,其中农业人口1638户、7230人;耕地9164亩,其中水田7439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67亩,总产3879吨;工农业总产值22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0万元。乡政府驻同和圩,东距县城28公里。
  二十、荷叶坪乡
  荷叶坪乡位于县西部。东接马头岭乡,东南界郴州市市郊乡,南连华塘镇,西邻同和乡、桂阳县东城乡,北交岗脚乡、马头岭乡。境内森林繁茂,覆盖率达60%,是全县油茶林、楠竹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之一。有油茶林47451亩,是县内茶油主产区之一。西河流贯西东,境内筑有长青水库。矿藏主要有煤、锰等。1988年,全乡面积80.74平方公里,辖洪棠、董家、海棠、板屋、长青、大禾、和平、高冲、兰王庙9个村94个村民小组;共2314户、9638人,其中农业人口2237户、9449人;耕地10803亩,其中水田9337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879亩,总产5212吨;工农业总产值50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1万元。乡政府驻荷叶坪,东距县城18公里。
  二十一、马头岭乡
  马头岭乡位于县北部。东邻五里牌乡,南界郴州市许家洞镇和市郊乡,西连荷叶坪乡,北交岗脚乡和栖凤渡镇。东部以丘陵、岗地为主,西部多溪谷平原和岗地。西河流贯南北。
  有油茶林51200亩,为县内茶油主产区之一。矿藏主要有锰、铜、煤、铁、石灰石。国道107公路横贯乡南北。1988年,全乡面积55.17平方公里,辖荷叶塘、马头岭、板子楼、七洲、株梓塘、钟家、太和7个村68个村民小组;共2460户、9787人,其中农业人口2317户、9469人;耕地10105亩,其中水田859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133亩,总产5177吨;工农业总产值39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6万元。乡政府驻马头岭,南距县城15公里。
  二十二、栖凤渡镇
  栖凤渡镇位于县北部。东邻五里牌乡、太平乡,南接马头岭乡,西连岗脚乡,北界永兴县,西北交廖王坪乡。全镇以岗地和溪谷平原为主,平原20228亩,占总面积33.98%,是县内平原面积最大的乡镇。主产稻谷、鱼类,是县内商品粮基地之一。矿藏资源主要有煤矿、钛铁砂矿。西河、京广铁路、国道107公路贯通镇南北,交通方便。1988年,全镇面积39.68平方公里,辖枫塘、南香、瓦灶、太阳坌、新庄、畔冲、大丘铺、枫树下、庄门、栖凤渡10个村和栖凤渡、火车站、街洞3个居民委员会,146个村民小组;共6309户、25527人,其中农业人口3785户、15813人。每平方公里643人,为全县人口密度最大的乡镇。耕地14512亩,其中水田13013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682亩,总产8620吨;工农业总产值72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83万元。境内驻有白沙矿务局街洞煤矿、地区栖凤渡煤矿、地区煤机厂、县六中、县第二医院、县农药化工厂。镇政府驻栖凤渡圩,南距县城25公里。
  二十三、岗脚乡
  岗脚乡位于县西北部。东邻栖凤渡镇,南接马头岭乡、荷叶坪乡,西界桂阳县东城乡和永兴县洋塘乡、油市乡,北靠廖王坪乡。地形岗地、丘陵、平原兼有。西河流贯乡南北。
  有油茶林36493亩,为县内茶油主产区之一。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锰、赤铁、石灰石。年降雨量约1300毫米,为县内少雨区之一。1988年,全乡面积37.39平方公里,辖岗脚、河头、湾塘、云凤、南楼、樊家、香草坪7个村65个村民小组;共2344户、9147人,其中农业人口2315户、9041人;耕地7601亩,其中水田659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832亩,总产4160吨;工农业总产值36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90万元。乡政府驻大栗洞,南距县城32公里。
  二十四、廖王坪乡
  廖王坪乡位于县西北部。东邻栖凤渡镇,南连岗脚乡,西部、北部界永兴县。地形为岗地、丘陵、平原,无山地。年降水量约1300毫米,为县少雨区之一。境内筑有柳泉水库。矿藏主要有煤、铁、锰。主要物产有稻谷、茶油、铁锅、鞭炮和鞭炮引线,其中铁锅、鞭炮引线为著名的传统产品。京广铁路、国道107公路纵贯乡南北,交通方便。1988年,全乡面积27.39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小的乡。全乡辖廖王坪、草田铺、三塘下、思田、朱家湾、余家、正源、凉源8个村97个村民小组;共2921户、11767人,其中农业人口2884户、11612人。耕地9082亩,其中水田805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907亩,总产5118吨;工农业总产值3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94万元。乡政府驻诸葛冲,东南距县城33公里。
  二十五、五里牌乡
  五里牌乡位于县北部。东与桥口镇隔江相望,南界郴州市许家洞镇,西交马头岭乡、栖凤渡镇,北靠太平乡,东北接资兴市高码乡。平原、岗地、丘陵兼有。矿藏主要有煤矿。
  东江横贯乡南北,在鳌头岭村石面坦建有石面坦水轮泵水电站。全乡有山塘500多口,农民向有养鱼习惯,为鲜鱼主产区之一。1988年,全乡面积70.93平方公里,辖红五星、张家冲、鳌头岭、秧塘、洞尾、罗家、街洞、舒源、柘源、牛形坳、湾门前、老铺上12个村160个村民小组;共5005户、20227人,其中农业人口4458户、18827人;耕地23490亩,其中水田20547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845亩,总产12188吨;工农业总产值58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75万元。乡政府驻五里牌圩,南距县城27公里。
  二十六、太平乡
  太平乡位于县北部。东界资兴市高码乡,南连五里牌乡,西接栖凤渡镇和永兴县湘阴渡镇,北接永兴县碧塘乡。西部以平原、岗地为主,东部多丘陵。东江流经乡东南。西河出口处联星村洗金滩,海拔104米,是全县最低处。矿藏资源主要有铜,农产品鲜鱼、家禽较多。1988年,全乡面积33.64平方公里,辖新塘、洞庭湖、界牌、太平、碧冲、联星6个村98个村民小组;共2768户、11616人,其中农业人口2762户、11478人;耕地12370亩,其中水田10806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96亩,总产7050吨;工农业总产值4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82万元。境内筑有大头垅水库。乡政府驻太平,南距县城38公里。
  第二章 地质
  郴县地质发展经历了长期、复杂、多期、多次构造岩浆活动,自加里东期至喜山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尤以前震旦纪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构造运动较为显著。这些构造运动形成了内生金属矿床。
  五盖山、狮子口及铁屎垄一带,见有震旦系和寒武系连续沉积,沉积建造为碎屑岩系,厚度大于4395米,反映元古代地槽存在。加里东运动结束县内地质史上的“地槽型沉积史”。从寒武纪末至早泥盆纪,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县域上升为陆地。在经历长期上升剥蚀后,从中泥盆纪到早三迭纪进入县域第二个地质历史发展阶段的“地台型海相沉积史”,沉积物厚达3500~4200米,以碳酸岩建造为主,包括含煤建造、砂页岩砾石建造、石英砂岩建造。巨厚的盖层沉积,使基底——加里东构造较少出露。加里东构造时期,地壳以振荡运动为主,使滨海平原含煤建造与浅海盆地碳酸盐建造和砂页岩建造交替反复出现。早中三迭纪末期,出现了席卷县域及湘南广大地域的印支运动,海相沉积基本结束,南北构造出现。中生代含煤盆地的沉积受控,上三迭统至下侏罗统与下伏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
  中泥盆纪至早三迭纪,岩浆活动频繁,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并伴有大型花岗岩体侵入,如骑田岭、王仙岭岩体。印支运动使县域隆起上升为陆地,结束了“地台型”沉积史。从晚三迭纪至早侏罗纪,地壳进一步活化,由浅海相进入内陆湖沼相沉积史,如观音坐莲断陷盆地。早侏罗纪沉积了厚1955~2000米山间盆地型含煤建造和砂页岩建造。
  早侏罗纪末期,开始燕山运动第一幕。白要纪与下伏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有强烈多期多次花岗岩侵入活动,如千里山岩体,是燕山主体期岩浆岩产物。继之,多处出现补充期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后期的岩浆活动,与成矿有密切联系。白垩系完全为“陆相沉积型”,由含铜砂岩建造、红色砂岩建造组成。白垩纪末期,发生燕山运动的第二幕。燕山晚期酸性岩脉侵入于早侏罗纪地层,发育并沿着北东30度挤压破裂面,出现广泛浅至喷出相的酸性岩类岩脉侵入。燕山运动末,湖盆消亡,湖水向北退缩,奠定现代地貌的雏形。
  喜山期,县内地层表现为全面上升,伴有断裂活动,河谷中有少量沉淀出现。
  第一节 地层
  郴县出露的地层,除奥陶系,志留系,下泥盆统,上、中三迭统,上、中侏罗统和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以泥盆系、石炭系和二迭系出露最广,侏罗系出露最少。地层总厚度为10135~15233米。
  一、震旦系
  震旦系分为上、中、下3组。下组,出露于五盖山、塘溪乡东部。由细粒石英砂岩、灰绿色板岩、砂质板岩等组成。厚度大于871米。中组,分布于桥口镇宝安岭、塘溪乡五马垄和横垄东南部。以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砂质板岩、硅质岩为主。厚约479~705米。上组,主要分布于西山一带。由板岩、硅质板岩、硅质岩等组成。
  二、寒武系
  寒武系分为上、中、下3组。下组,出露于桥口镇宝安岭、塘溪乡横垄东南部、大奎上乡上埂东北部。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碳质板岩组成。含海绵骨针、无绞纲腕足类化石。厚547米。中组,主要出露于桥口镇宝安岭一带。以石英砂岩、板岩、碳质板岩、砂质板岩为主,含海绵骨针化石。厚度1936米。上组,分布于县东部与资兴市交界地带。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碳质板岩组成。未见顶,厚381米。
  三、泥盆系
  泥盆系中统,主要出露于五盖山一带,按岩性分为两组。跳马涧组,主要为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砾岩,产鱼类、腕足类及珊瑚碎片化石。厚78~300米。棋梓桥组,为浅海相碳酸盐类沉积,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微粒结晶灰岩、泥质灰岩、页岩。盛产珊瑚、层孔虫等化石,另有腕足类、苔藓虫、瓣鳃类等化石。厚270~451米。泥盆系上统,主要分布于大开湾——苏木头——桥头——太平头、观山洞——朱江桥——白露塘——柿竹园和大奎上——凉伞坪一带。分为两组,佘田桥组,由灰岩、粉砂岩、泥质灰岩、泥质页岩、钙质页岩组成,盛产珊瑚化石。厚113~257米。锡矿山组,由白云质灰岩、隐晶质灰岩、砂质灰岩、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粉砂岩、含铁石英砂岩、砂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组成,富含腕足类化石,石燕贝和小嘴贝尤多。厚160~456米。
  四、石炭系
  石炭系大面积出露于县域中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下统,分两阶。岩关阶,由隐晶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组成。其上段富含个体较大的海百合茎化石。厚约131~465米。大塘阶,由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结晶白云石、结晶灰岩组成,产腕足类和植物化石,厚513~756米,含煤丰富。中上统壶天群,由结晶白云岩、致密灰岩等组成,局部能见腕足类和海百合茎化石。
  厚约293~762米。
  五、二迭系
  二迭系广泛分布于县域的中部和西部,多呈南北向展布,属浅海碳酸盐类及滨海沼泽含煤碎屑沉积。下统,分两组。栖霞组,由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及微粒灰岩组成,以含泥质条带及火遂石结核为特征,上部以腕足、珊瑚、苔藓虫为主,下部以〓类化石为主。厚130~180米。当冲组,主要为硅质页岩、泥质页岩、钙质页岩组成,产菊石、腕足类化石。
  厚12~22米。上统,分两组。龙潭组,属滨海相含煤沼泽沉积,由砂质页岩、石英砂岩、页岩等组成,厚600~800米。是县内重要含煤地层,全县95%以上的可采煤均含于此层。长兴组,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硅质灰岩,产头足类化石和菊石。厚80~100米。
  六、三迭系
  三迭系仅见于廖王坪乡正源村、岗脚乡岗脚村和华塘镇太排冲一带。下统大冶组,由泥质灰岩、致密灰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组成,厚度大于200米。
  七、侏罗系
  侏罗系下统主要分布于五里牌乡的街洞和大奎上乡的小坌。主要为泥质灰岩、长石石英砂岩、页岩、含砾砂岩、粉砂岩组成,厚646~1429米。夹煤2~3层。
  八、白垩系
  白垩系为中生代晚期拗陷盆地的陆相碎屑沉积,主要出露在北部的太平、五里牌、桥口、栖凤渡、马头岭等乡镇。下统,主要为泥灰岩、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砾岩、页岩等,产孢粉化石。厚465~2314米。上统,由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等组成,厚2500米。
  九、第四系
  第四系是冲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混合物,主要发育于河流、溪谷及溶蚀盆地等处,分布于栖凤渡镇、廖王坪乡一带。下统,由砾石、砂质粘土组成,厚0~45米。中统,主要为棕红色砂土、夹透镜体砾石,厚0~10米。上统,由砾石、砂泥组成,厚0~2米。全新统,由砾石、砂泥组成,含沙锡矿、钛铁矿等,厚0~10米。
  第二节 构造
  郴县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北缘。自元古界震旦系以来,县境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尤以印支、燕山运动影响最为强烈,致使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及新华厦系构造比较明显。
  一、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具有如下的特点:境内东西向构造不成脉状,而以时断时续的形式出现,褶皱欠发育,岩浆岩多呈东西向带状伸展,且分布零散。
  岩浆岩体或岩带多为加里东期的花岗斑岩墙,如东波地区。
  桂阳——郴县——雷公仙东西向构造亚带横贯境内中部,在东波与雷公仙之间发育着一系列东西向冲断层,紧密形褶皱,倒转背向斜等构造。
  县境南部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于古生界中泥盆统至下石炭统地层中,发育着系列的断层、褶皱。如:秋家冲——关海——脚庵逆冲断层,它横切于坳上——良田——邓家塘断褶带,座落在路湾里——下水倒转背斜与百丈——瓦窑头向斜接合部位,呈东西向(93°——    273°)展布,倾向173°——185°,倾角71°——80°。
  二、南北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带在县境内比较发育,是县境内的重要构造形迹。其构造有: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其南段斜贯县境,为县境南北向构造的主体。由下古生界至新生界第三系地层组成,定型于印支期,但燕山期仍有活动,在境内发育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复背斜及复向斜、断裂带及南北向花岗岩带。如:西山背斜;东波——月枚复式向斜;田岭——五盖山背斜,南北延伸长12公里,东西宽1~5.5公里,呈北宽南窄展布,背斜核部为震旦系;枫树下向斜;王仙岭背斜。南北向花岗岩带,如千里山、骑田岭等花岗岩带。
  五盖山——狮子口南北向构造带,由下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加里东褶皱及南北向压性断裂组成。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于加里东期形成以后仍有活动,在十分强烈的褶皱中并伴有大量的岩浆活动。
  与褶皱相伴而生的南北向断裂带主要有:
  牛头岭——大岭上逆断层,全长17公里,断层南段走向近南北,中段为北340°西,北段折向北25°东,断层东盘地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向西逆冲到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第二段上,西盘岩层产状倒转至平卧,东盘靠近断裂岩层产状直立至倒转,再向东渐变正常,推测断裂面应倾向东。
  郴县东部的江背——郴州大断裂,岩子岭——曹田大断裂之间狭长地带,长80公里,宽22公里,中部为Z——S组成背斜轴。为湘东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三个条带之一,由震旦系——志留系地层组成,褶皱强烈,盖层为泥盆系——二迭系地层,但有局限性。
  三、新华厦系构造
  境内新华厦系构造广为发育,几乎遍布全县,为中古代以来的主要构造骨架,主体呈北北东向,构造特点明显:1、构造形迹发育较好,明显易辨。一般呈北17°~40°东向,主要由一组北北东、北东向的线性褶皱及断裂组成,其中包含一些规模不大的北北东向的含煤构造盆地及红色盆地。2、褶皱、断裂发育明显,对境内燕山期以来岩浆成矿带的走向起着控制作用。构造形迹多样:南北走向的褶皱有桥口至东波向斜、西山背斜;北东走向的褶皱有梧桐坪至黄花水复向斜;北东走向的断层有大律至渣梨洞断层,太平头至萧家山断层,千秋桥至良田逆冲断层。
  第三节 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深成侵入、活动频繁、分布集中,主要出露于西南部和东南部。大小岩体103个,总出露面积441.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3.21%。
  一、骑田岭花岗岩体
  骑田岭花岗岩体,位于县西南部和宜章、临武交界处的骑田岭,呈中深成相岩基产出,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郴县392.17平方公里)。侵入石炭系至下三迭统地层中,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为1.86~1.89亿年及2.02亿年,属印支期侵入体。岩性以中细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与主体呈穿插关系的小侵入体,为印支期第二次侵入。岩体含钨、锡、钼、铜、铅、锌、砷、铀等矿物,以锡矿为主。
  二、王仙岭花岗岩体
  王仙岭花岗岩体,位于县东部,与千里山岩体西侧相距2.5公里。出露面积26平方公里,为印支期侵入体。岩性主要为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其次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三、千里山花岗岩体
  千里山花岗岩体,位于县东南部。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岩体出露面积9.5平方公里,属燕山早期侵入体。按岩体特征和穿插关系,岩浆活动可分为4次,第一次活动构成千里山岩体的主体,岩体出露面积8.7平方公里,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72亿年。第二次活动形成深部岩石的主体,在地表出露0.8平方公里。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细粒微斑花岗岩。它明显地切割第一次形成的花岗岩及跟第一次花岗岩体有关的含矿矽卡岩和云英岩脉。第三次和第四次活动分别形成花岗斑岩岩脉和辉绿岩岩脉。靠近岩体的围岩遭受角岩化、硅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蚀变,矽卡岩化伴随有钨、锡、铋、钼、铜、铅、锌等矿化,形成矿床。
  第三章 地貌
  第一节 特征
  郴县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北麓。东南、西南群山屹立,西北低平开阔,形成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个朝北倾斜的地势。
  东南部由西山、五盖山两大山体组成,山势高峻,山体庞大,山脉走向近南北向,纵向并列,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狮子口海拔1913.8米。西南部由海拔1000米以上的七姊石、曾家背、白石岭、天湖岭、平头寨、二尖峰等山峰构成的骑田岭山体,山势雄伟,山体群峰林立,地表起伏大,山体多呈北东——西南走向。骑田岭和五盖山成为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沿着骑田岭——五盖山脊线,南面溪河南流入珠江,北面溪河北去注湘江。西山、五盖山、骑田岭三大山体之间形成南北走向的谷地,西山与五盖山之间的大奎上谷地,五盖山与骑田岭之间的坳上、良田、廖家湾谷地,骑田岭与香花岭之间的鲁塘谷地,三条谷地平行排列,成为农业生产的耕作区和由湖南向广东的交通要道。
  中部大多是波浪起伏的低山、丘陵,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相间分布。“湘南型”岩溶地貌发育,良田、邓家塘、保和等地分布着大量的地下河及漏斗、溶洞。
  东北与西北地势低平开阔,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地面起伏和缓,坡度在5~10度之间,最低处在西河出口处洗金滩,海拔104米。河流两岸的溪谷平原呈串珠状分布在河道两侧低平处,并以河床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形成一、二、三级阶地。
  县内最高点狮子口与最低点洗金滩的海拔差1809.8米,由南向北的平均坡降为24.13‰。
  第二节 类型
  一、山地
  全县山地面积114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24%。按形态可分为低山、中低山和中山。
  (一)分布
  低山 海拔300~500米的起伏山地,比高200~400米,切割深80~150米。低山面积216.6平方公里,古山地面积18.9%。依岩性可分成5类。砂、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岗脚、马头岭、良田、坳上、华塘、同和等乡镇。其母岩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较厚,养分含量齐全,地形呈波状起伏,脉络清晰,走向近南北,冲垄、沟谷走向与山脉平行,底部多发育成“U”型,现代地貌以风化剥蚀为主。石灰岩低山,分布于邓家塘、良田、坳上等乡镇。基岩出露面积大,植被少,光山多。在溪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典型的喀斯特低山地貌,如著名的良田至宜章平和溶洞,长达几千米。石灰岩残积物低山分布于荷叶坪、同和、华塘、小溪、保和等乡镇。地表风化壳厚1米以上。红砂岩低山主要分布于五里牌牛形坳到桥口镇黄泥滩一带。因母岩的坚硬度不一和岩石的节理发育,受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形成小平台和巷状冲沟,成为塔台状的丹霞地貌。花岗岩低山分布在良田镇陈家湾一带。
  中低山 海拔500~800米,比高400~600米,坡度30度以上,地势较高,山脊较长,切割中等,以线状侵蚀为主,谷底多呈“V”型。面积80.36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7%。主要分布于鲁塘、月峰、良田、邓家塘、大奎上等乡镇。
  中山 海拔800米以上,比高600米以上,坡度30度以上,切割深度大于400米。群山密集,沟谷纵横,谷深脊窄。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河谷的下切侵蚀及溯源侵蚀仍在进行。“V”型谷发育宽窄不一,宽的数十米,窄的10余米。中山面积848.54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74.1%,按物质组成分为5类。花岗岩中山主要分布于永春、芙蓉、大塘、南溪、江口、月峰、鲁塘、保和、小溪、良田、廖家湾和王仙岭、千里山,因受强烈的流水冲刷切割,山体破碎,高低不一,形成的土壤砂多泥少, “V”、“U”型谷发育,成北东——南西走向。
  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砂、页岩中山主要分布在五盖山山体西部。岩石较坚硬,风化壳薄,一般小于0.5米,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土壤为黄壤。变质岩中山主要分布在桥口、塘溪、白露塘、大奎上等乡镇及五盖山。岩石致密坚硬,较难风化,山坡陡峻,山峰尖峭,河谷深遽,土壤和植被呈垂直分布。山体脉络清楚,走向近南北向。现代地貌过程,地表以风化剥蚀、流水侵蚀为主,沟谷以流水底蚀和溯源侵蚀为主。石灰岩中山主要分布于大奎上乡。岩石经溶蚀作用,形成许多石峰、石林、石芽、石沟、溶盘、溶洼、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溶洼、溶盘发育着大小不同的溶蚀平原。冰川谷为第四纪冰蚀地貌残迹,位于斋公塘花岗岩中山区谷中,冰川山谷流动所形成的槽形谷地,横断面呈“U”形,至今保持较好。谷中残存着棕色泥砾或冰川沉积物,是郴州地区冰川地貌的典型区。
  (二)山脉
  郴县山多。据1982年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统计:海拔200米以上的山有418座,其中200400米的177座,400~600米的71座,600~800米的30座,800~1000米的36座,1000~1200米的38座,1200米以上的66座,山脉主要有西山、五盖山、骑田岭3支,分布于东、东南、西南部,山势高峻,分别向东北、西北延伸。
  西山山脉
  雄踞于东南部,南起大奎上乡小坌村背首,分两条支脉自南向北平行延伸,横越大奎上乡、塘溪乡,止于桥口镇宝安岭、白溪村,长约36.4公里,峰峦叠嶂,山势陡峭险峻,地貌主要为变质岩侵蚀构造山地。是郴县与宜章县、资兴市的界山。主要山峰有;凤凰山(山峰海拔1040米)、老虎坳(1188米)、狮子口(1913.8米)、青岗松(1435米)、青岗杉(1370.4米)、鸡冠石(1255.9米)、天子地(1345米)、榄车岭(1317米)、太和仙(1149.4米)、高垄山(1284米)、木字塘(1528米)、宝安岭(752米)、百砂垄(1238.1米)、五十四坳(1349米)等。
  五盖山山脉 位于东南部,南起邓家塘乡太平头村,往北延伸,经五盖山林场、坳上乡东市村、王仙岭,蜿蜒至白露塘镇,长约23.75公里。王仙岭为花岗岩地貌,其余山多为变质岩侵蚀地貌。主要山峰有:漏天地(811米)、五盖山(1619.9米)、萧家山(936米)、珍珠岭(761.4米)、狮子庵(789米)、玛瑙山(742米)、十里山(1130.4米)、偷营山(761.4米)、王仙岭(993米)、人心岭(682米)等。
  骑田岭山脉 属南岭山脉之一。山体雄伟,气势磅礴,危崖峭壁,周围绵亘190余公里。形成郴县、宜章县、临武县、桂阳县的天然屏障。地貌为花岗岩侵入构成的山地,不呈山脉状,山地地面切割破碎,冲垄沟谷纵横,山岭一般呈锯齿形,有侵蚀很深的山谷。由郴县、宜章县交界处的二尖峰入境,往北逶迤至仰天湖,然后山体一分为三,分别向东、西、北扩展。往东经永春、廖家湾乡至良田镇;至西经大塘乡至鲁塘乡;北跨南溪、月峰、江口、小溪达保和。主要山峰有:二尖峰(1654米)、平头寨(1582米)、邓家山(1454米)、黑山里(1380米)、尖嘴岭(1380米)、蜈蚣形(1264米)、高云山(1220米)、仰天湖(1430米)、荒塘岭(1125米)、东边岭(1053.9米)、菜岭(755米)、仙上(1088米)、圣公岭(1097米)、同观坳(1255米)、沙帽岭(1251米)、马脑上(1017.6米)、金仙寨(1277米)、杨鸟寨(1381米)、五雷击鼓(840米)、芙蓉寨(1090米)、两头塘(1090米)、白虎坳(1202.2米)、十八归(1324米)、曾家背(1345.5米)、白石岭(1054米)、李王寨(979米)、七姊石(1100米)、笔架岭(791.8米)等。
  二、丘陵
  全县丘陵面积30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83%,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丘陵常呈孤立状,丘顶浑圆,丘体脉络不明显,地表分割破碎,溪谷多,是山地和岗地之间的转折区。按形态特征分为低丘陵和高丘陵。
  (一)低丘陵
  低丘陵比高60~150米,坡度15~20度,多与高岗和高丘相间分布。面积152.95平方公里。按地表组成物质分成砂页岩、石灰岩、红岩、石灰石红土和花岗岩低丘陵,主要分布在良田、坳上、小溪、桥口、五里牌、月峰等乡镇。
  (二)高丘陵
  高丘陵丘体有明显的短条状山脊,起伏较大,比高150~200米,坡度20~25度。面积148.01平方公里。按地表组成物质分为砂页岩、红岩、石灰岩、石灰岩红土、花岗岩高丘陵等5类。主要分布在岗脚、马头岭、荷叶坪、同和、华塘、五里牌、太平、栖凤渡、良田、邓家塘、保和等乡镇。
  三、岗地
  岗地面积16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2%,主要分布在北部红岩地区和溪谷、溶蚀平原的后缘。按坡度、比高差异分为低岗地、高岗地。
  (一)低岗地
  低岗地同平原接壤,微向平原倾斜。地表略有起伏,切割较微弱,有轻度片蚀。坡度5~   10度,比高10~30米。面积85.77平方公里。按物质组成分为石灰岩红土、红岩、石灰岩和砂页岩低岗地。主要分布于栖凤渡、桥口、白露塘、华塘、良田、五里牌、太平、小溪、邓家塘、同和、荷叶坪、廖王坪等乡镇。
  (二)高岗地
  高岗地紧接低岗地,地表起伏较大,切割较深,片蚀明显。坡度10~15度,比高30~60米。面积81.83平方公里。按地表物质组成分成红岩、石灰岩红土、石灰岩、花岗岩4类。主要分布于栖凤渡、廖王坪、五里牌、太平、岗脚、荷叶坪、马头岭、同和、华塘、小溪、良田、邓家塘等乡镇。
  四、平原
  全县平原面积244.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86%。按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可分成溪谷平原和溶蚀平原。
  (一)溪谷平原
  溪谷平原主要分布在东江、西河、郴江及大浪江两岸,面积200.18平方公里,从大山体上冲洗下来的大量松散物在山麓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洪积平原(白露塘镇观山洞一带3000余亩砂滩为洪积扇平原,鲁塘乡的下鲁塘到前进一带为洪积平原),较细的泥沙被搬运到较远的河道平缓回流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溪谷平原。平原地表,由河道中心向两岸逐渐形成2~3个高差约1~3米的阶地。沉积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及分选性,从下而上分别为砂砾层、细砂层、沙泥层;土层厚1至数米,土壤肥沃,绝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用地,是水稻的主要产区。
  (二)溶蚀平原
  溶蚀平原分布在石灰岩发育的溶蚀洼地里,面积44.24平方公里。地面稍向洼地、盆地中心倾斜,坡度约5度,比高稍大于10米。地面组成物质无二元结构和明显的分选性。
  地表层常为红褐色坡积、残积土或石灰性红土,偶有小片石芽出露,土层厚约1~2米,最大厚度可达10米以上。
  五、水域
  全县河流、水库、山塘等水域面积42.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其中河流13.70平方公里,水库5.87平方公里,坑、塘16.54平方公里,沟渠、堤坝、滩涂等6.72平方公里。
  第四章 气候
  (①本章所用数据,除注明地点时间的外,都为郴州地区气象站1952~1988年在郴县城测得的数据。)
  第一节 气候特征
  郴县处于东亚季风区内,受季风环流影响,大陆度为54,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按气候学以候(5天)平均气温划分季节:22℃以上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10°~22℃之间各为春秋季。郴县春季一般从3月2日始,5月16日进入夏季,9月28日进入秋季,11月27日进入冬季。春季75天,夏季135天,秋季60天,冬季95天。四季气候基本特点是:春温多变日照少,夏热前涝后多旱,初秋湿热晚秋凉,冬有霜雪严寒短。
  春季,受南北气流的影响,北下的冷空气和南上的暖湿气流频繁交绥,在南岭的阻挡下,经常形成静止锋,县内天气变化快,寒潮频繁,雨多风大,阴雨时间长, 日照少,阴雨日数比湘北还要多。降水量占全年的37.2%。
  夏初,县境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升高,雨量增多。6月底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县境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雨季结束,进入温高湿小、久晴无雨的盛夏多旱季节,此时如有冷空气入侵,便发生雷雨大风。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0.8%初秋,县境上空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地面受蒙古冷高压影响,当极地大陆气团临县时,形成秋季寒潮。寒潮过后,地面为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中旬以后,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退出大陆,南支急流出现,冷空气南下,常在南岭一带形成静止锋,秋风秋雨天气出现。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6.9%。
  冬季,县境高空受南北支西风急流辐合点阴影区的影响,地面受蒙古高压所散发的干冷气流控制,以偏北风为主,天气大多晴朗稳定,微风,早晨多雾或霜,当西伯利亚及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南下时,北风大增,气温突降,出现阴雨或风雪交加的天气。降水量占全年的15.1%。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太阳辐射和日照
  据1954~1988年资料统计,郴县平均年太阳辐射量为75505千瓦/平方米,相当于每天每小时(按平均1天有10小时日照计算)地面可接受约20千瓦/平方米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1年中以7月最多,为11165千瓦/平方米;1月最少,为3775千瓦/平方米,月振辐7390千瓦/平方米。1年中总辐射量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冬季最少。
  郴县处于川、贵日照区低值中心边缘, 日照偏少。年日照时数(一个地方太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数量)平均为1568.6小时。1963年最多,达2072.1小时。1985年最少,仅1277.0小时,年振辐795.1小时。夏季各月日照较长,7月达267.2小时。春冬季各月日照较短,2月只56.7小时。 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一个地方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数)之比]平均为36%,最高的1963年为47%,最低的1985年只29%。
  县境受南岭山地影响,云量较多。全年平均总云量为7.6(成),1年中平均总云量以2、3月最多,均为8.5(成);7月最少,仅6.7(成)。在1年中,冬日午夜到清晨云最多,夏日午后较多。从云状看,冬季以层积云、碎云为主;夏季以积云和积雨云为主,层积云次之;秋季以层积云为主,碎云和淡积云次之。全年晴天日数平均为27.6天,阴天日数则有156.2天,雨天181.2天。
  境内受南岭山地影响,雾日较多,1年中平均雾日45.4天。雾日以冬季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少。雾日系数因海拔高度、地形差异而有不同,南岭的高度与雾日系数为0.959,递增率为18.9天/100米。在500~800米间,各山地有一个雾日急剧增多层,南岭800米雾日数为500米雾日数的1.95倍。到海拔1000米处,雾日一般占全年日数的44~49%。
  二、气温
  (一)平均气温
  县境年平均气温17.8℃。1963年最高,为18.7℃,1956年最低,为17.2℃。年平均气温,东南、西南部山区低于中部、北部平原丘陵区,永春年平均气温为15.2℃。平均气温1年中以1月最低,为5.9℃,7月最高,达29.3℃,年较差23.4℃。山区年平均气温年较差低于平原,永春年较差为20.7℃ 。
  (二)极端气温1952~1988年,县境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的日数仅3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1.3℃(1953年8月12日)。全年日最高气温大于和等于35℃的日数平均为32.2天,主要出现在7、8月。 日极端最低气温小于和等于-5℃的日数历年共出现26天,年均0.7天,主要出现在1、2月,极端最低气温为-9℃(1955年1月11日)。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海拔1913.8米的狮子口,极端最低气温-17℃ (1972年2月4日)。
  (三)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1952~1988年,郴县年平均气温以1963年最高,为18.7℃, 1956年最低,为17.2℃。
  年际变化范围为17.2~18.7℃,年较差1.5℃,平均距平为0.3℃。一日中,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早晨日出之前,最高气温多出现在下午2点钟前后。县境各月平均日较差7.2~9.8℃,以8月最大,为9.8℃;2月最小,为7.2℃。全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8.6℃。历年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1963年1月28日,达25.9℃。
  (五)霜期
  郴县平均有霜期75天,无霜期290天。无霜期,1953年最长达358天,1969年最短为232天;县北部一般290~300天,中部丘陵区一般270~290天,东南、西南山区一般不足250天。县城平均初霜日为12月7日,最早是1980年10月26日;平均终霜期为2月18日,最迟是1969年4月6日。有霜期内平均霜日16.5天,1975年有霜日最多,为35天。
  霜日主要集中在12月、1月,占全部霜日的70%。
  (六)结冰期
  郴县结冰持续期平均为5.5天,结冰初日一般自12月中、下旬始,至次年2月中、下旬止。结冰初日最早是1987年11月29日,终日最晚是1957年3月14日。东南、西南山区结冰初日出现较早,结冰终日较迟,冰冻期较长,结冰现象最长可连续20天以上。
  三、降水
  郴县地处南岭多雨区,雨水充沛。根据郴州地区气象站资料记载,历年平均降水日181.2天,平均降水量1466.5毫米,1975年最多达2247.6毫米,1958年最少仅901.6毫米。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受地形影响而不同,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西南向西北递减,东部的塘溪、白露塘、大奎上、五盖山一带为多雨区,达1600~1900毫米;西南山区次之,为1500~1700毫米;栖凤渡、廖王坪、岗脚、马头岭、荷叶坪、同和一带为少雨区,小于1400毫米。
  全年降水分配不均,呈双峰型。4~6月为降水高峰,8月为次高峰。1~3月降水量为310.1毫米,降水日数51.6天,分别占全年的21%和28.5%。4~6月降水量为604.7毫米,降水日数53.4天,分别占全年的41%和29.5%。7~9月降水量为334.1毫米,降水日数为37.0天,分别占全年的23%和20.4%。10~12月降水量为217.5毫米,降水日数为39.2天,分别占全年的15%和21.6%。
  一日最大降水量180.0毫米(1954年6月9日),月最大降水量达456.5毫米(1961年6月)。1952~1988年, 日降水量≥100毫米的日数共出现14天,主要出现在5~8月;日降水量≥50毫米的日数除2月没有出现外,其它各月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5~8月,尤以6月最多。
  县境年平均降雪日数6.4天,主要集中在1~2月,降雪的平均初日12月30日,最早初雪日为11月22日(1977年);平均终雪日2月21日,最晚终雪日在3月13日(1957年)。1951~1988年,38年中,无雪的年度有1974~1975年、1980~1981年、1981~1982年,其他年度均有降雪发生,频率为90%。降雪天数最多的年度是1963~1964年和1976~1977年,均为15天。历年平均积雪天为4.0天,积雪的平均初日为1月15日,最早初日为11月29日(1987年);平均终日为1月30日,最晚终日为3月1日(1986年),出现积雪的频率为76%。积雪天数最多的年度是1963~1964年,为15天。一次最长积雪时间可持续13天(1964年2月17~29日)。最深积雪深度20厘米(1975年12月14日)。积雪天数和积雪深度随海拔升高而加多,山区多于平丘区。
  四、湿度与蒸发
  (一)湿度
  郴县年平均绝对湿度(用水汽压表示)为17.6百帕。一年中平均绝对湿度以8月最大,为27.8百帕;1月最小,为7.8百帕。12~2月平均绝对湿度为8.5百帕,3~5月为17.0
  百帕,6~8月为27.1百帕,9~11月为17.9百帕。历年最大绝对湿度为36.5百帕(1953年6月28日和1987年6月28日)。历年最小绝对湿度为2.1百帕(1973年12月24日和1981年12月11日)。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以2月最大,为85%,7月最小,为69%。各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春季82%、夏季74%、秋季81%、冬季83%。历年最小相对湿度为7%(1963年1月28日)。
  (二)蒸发
  县境年平均蒸发量1526.7毫米,最多年蒸发量达1989.8毫米(1963年),最少年蒸发量为1135.0毫米(1953年)。月平均蒸发量各季不同,冬季48.4毫米,春季114.5毫米,夏季241.3毫米,秋季104.6毫米。一年中以7月蒸发量最大,平均为303.9毫米;1月最小,平均为45.3毫米。历年最大月蒸发量423.1毫米(1983年7月),最小月蒸发量仅15.2毫米(1954年1月)。
  五、气压与风
  (一)气压
  县境年平均气压为993.7百帕。气压值受季节和天气系统影响而发生变化,一年中变化呈一峰一谷型,高峰出现在1月,峰值为1003百帕,低谷出现在7月,为983百帕。1月以后,气压值开始下降,到7月达最低值;后又逐渐上升,到1月达到最高值。历年极端最高气压1021.4百帕(1955年1月10日);极端最低气压967.9百帕(1969年7月29日)。
  气压在一昼夜之中,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气压日变化呈两峰两谷型,最高值出现在上午10时许,次高值出现在晚上10时左右;高值出现的时间,夏季略早,冬季略迟。最低值出现在15~17时,次低值出现在4~5时;其低值出现时间,夏季偏迟,冬季偏早。
  (二)风
  郴县受季风影响,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盛行北风,频率为39%。春季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变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偏南风比冬季增多,但仍以冬季风占优势,偏北风频率为23%,偏南风的频率为18%。夏季盛行偏南风,频率35%。6~7月,偏南风翻越南岭后下沉,增温减湿,产生焚风效应,形成干热风(俗称火南风),影响中稻生长。干热风约90%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以7月中旬出现的频率最大,达79%。维持时间60%在10天以下,干热风以白露塘、坳上、保和、同和等乡镇以北比较显著。秋季为冬夏季风的转换季节,风向多变,以偏北风为主,频率为41%。偏东风和偏西风在各月中出现频率均较小,在5%以下。
  全年平均风速为1.6米/秒。月平均风速以7月最大,达2.3米/秒,9、10月最小,仅1.1米/秒。
  全年出现17米/秒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为3.3天,出现大风天气的年际变化很大,1957年出现大风日数量多达14天。不少年份无大风日,出现大风机率最多的月份是4月和7月,平均大风日分别为0.8天和0.6天。寒潮大风平均每年出现0.9天,多发生于春、冬两季。雷雨大风平均每年发生0.8天,多发生于盛夏午后,台风大风平均每年出现0.6天,多在8~10月。台风影响我县时,常伴有大风或暴雨。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一、低温寒害
  (一)倒春寒
  3月下旬及4月份,冷空气频繁活动,造成较长时间连续阴雨低温的倒春寒,影响早稻播种育秧。1952~1988年,有18个年份出现倒春寒,平均每2年出现一次。1972年和1976年都在4月上旬出现倒春寒,造成全县早稻大面积烂种烂秧。
  (二)五月低温
  5月上旬,连续3天或3天以上的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5℃的低温影响早稻分蘖;5月中、下旬,连续5天或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20℃的低温影响早稻幼德分化,导致早稻减产。1952~1988年的37年中,有12年出现5月低温,平均每3年出现1次。5月低温一般维持4~6天,最长的达10天(1956年5月10~19日)。
  (三)寒露风
  郴县境内,历年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出现寒露风。1952~1988年间,出现寒露风的平均日期是10月3日,最早是1967年的9月11日;最晚是1953年10月20日;一般则出现于9月中、下旬或10月上旬,占这时期年数的79%。其中,对常规种晚稻有较大影响的寒露风主要是出现在9月中、下旬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20C的低温阴雨天气,约占38%;对杂交种晚稻有较大影响的寒露风,主要是9月上、中旬连续出现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22℃的低温阴雨天气,约占38%。
  二、干旱
  1952~1988年,郴县共发生不同程度干旱35年,平均0.95年一遇。无旱年只有1952、1957年2年。在35年旱灾中,小旱(连续20~39天降水量小于30毫米)13年,中旱(连续40~60天降水量小于40毫米或两次旱灾总天数达61~75天)13年(1956、1957、1958、1959、1960、1962、1966、1968、1971、1978、1980、1981、1983年),大旱(连续61~75天降水量小于50毫米或两次旱灾总天数达76~90天)6年(1954、1955、1963、1965、1979、1984年),特大旱(连续76天以上降水量小于60毫米或两次旱灾总天数达91天以上)3年(1967、1974、1986年)。按旱灾发生的季节分:夏旱31年,平均0.84年一遇,以1984年6月3日~7月31日连续旱59天为最久;秋旱26年,平均0.7年一遇,以1974年8月15日~10月19日连续旱66天为最长;夏秋均有旱22年,平均0.59年一遇,其中夏秋连旱7年,以1986年7月14日~9月14日、9月16日~10月25日两次连续旱103天为最久。旱日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总的分布趋势是平原、盆地、谷地多于丘陵、山地。县内受干旱威胁严重、最易发生干旱的地区有邓家塘、良田、坳上一带,次为栖凤渡、五里牌一带。
  三、暴雨与洪涝
  1952~1988年,郴县出现的日降水量≥50毫米或以上的暴雨次数为108次,年均2.9次,除1966年没有出现暴雨外,其它年份均有发生,最多年份有暴雨6次(1961、1975、1980年)。历年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14次,其中日降水量1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2次,一日最大降水量180毫米(1954年6月9日)。历年中暴雨出现最多的月份为6月,有30次,占28%;其次是8月,出现18次,占17%。暴雨发生呈明显的地域性,塘溪、大奎上、白露塘、大浪江一带为中心的多雨区和西南山区暴雨日数多, 日降暴雨量大。
  1984年8月30日~9月1日,南溪乡58小时降雨600.7毫米;高峰水文站测定,1985年8月24日9时至25日22时,37小时降雨364.8毫米,其中25日0~4时,降雨161.4毫米。暴雨造成洪涝,按照任意10天降水量≥200毫米为洪涝的标准,37年中出现23次比较明显的洪涝时段,洪涝机率62%。洪涝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1961年);最迟出现在8月下旬(1985年)。洪涝时段出现的频率是:4月占4%,5月占12%,6月占44%,7月占9%,8月占31%。
  四、冰雹
  郴县属少冰雹地区。1952~1988年,共降雹15次,年均0.4次。冰雹一般出现在1~6月,以2月最多,达6次,占40%,3月3次,占20%,4月、5月各2次,1月、6月各1次。冰雹直径一般为5~15毫米,最大直径20毫米(1956年3月25日)。鲁塘、华塘、小溪等乡镇和沿西南山区的边缘地带为多雹地区。冰雹路径大多由桂阳县进入郴县,一路沿西河向下游移动,一路沿郴桂公路向东移动,一路沿西南山区北缘移动。
  五、冰冻
  1952~1988年的37年中,有26年出现冰冻,冰冻率为70%;共出现冰冻204天,年平均冰冻5.5天。冰冻出现时段以1月和2月最多,分别占冰冻天数的47%和39%。冰冻最早始于11月29日(1987年),最晚终于3月14日(1957年),最长连续冰冻11天(1954年12月28日~1955年1月7日),最大结冰直径47毫米(1972年2月8日)。1次持续1~3天的轻度冰冻占53%,持续4~6天的中等冰冻占35%,7天以上的严重冰冻占12%。冰冻初日随海拔升高而提早,终日随海拔升高而推迟。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冰冻初日比县城要早20~30天,终日要迟20~30天。海拔1913.8米的狮子口,冰冻最早出现在11月上旬,最迟结束在4月上旬,最长持续时间40多天,最大厚度达130~160毫米(1972年2月4日)。
  附:自然灾害年表唐景龙元年(707),七月大风,塌屋拔树。
  宋建隆四年(963),北湖水溢。
  宋崇宁元年(1102),旱。
  宋绍兴二年(1132),旱、饥。
  宋淳熙元年(1174),旱,饥甚。
  宋嘉泰二年(1202),春旱至夏秋,乏食。
  宋景定五年(1264),大旱。
  元大德三年(1299),七月旱。
  明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地震声如雷。
  明嘉靖八年(1529),八月螟虫食禾,五日尽,山泽草木皆无。
  明嘉靖十年(1531),大旱,饥,人相食。
  明嘉靖十九年(1540),七月大水,漂没民舍。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正月雨至四月,五月不雨,秋大饥。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夏,蝗虫害。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
  明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
  明天启四年(1624),四至七月无雨,江流俱绝,民食蕨根竹实。
  明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积雪经月,池冰坚数寸。冬夜地震,卧者坠地。
  清顺治三年(1646),初夏大雨雹。
  清顺治五年(1648),夏大水,清顺治八年(1651),五月大水。
  清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大雨,崩山淹舍,岁大饥。
  清顺治十四年(1657),旱,秋疫。
  清康熙八年(1669),大水。
  清康熙十三年(1674),春至秋旱,岁大饥馑。
  清康熙十六年(1677),水患。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大雪,冰厚数尺,次年二月始释。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雨下如注,西南大水,至栖凤渡一带,浮屋漂畜,人多淹没。
  永宁乡太阳岭发生泥石流。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雨下如注,西南大水,永宁乡太阳岭山洪陡发,水如泉涌,至栖凤渡一带,浮屋淹畜,人多灭顶。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不雨至次年,旱七月。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至五月旱,五月末始雨,不能下种,次年大饥。
  清雍正元年(1723),正月大雪,凡四旬,冰厚盈尺,树木多拔。
  清乾隆七年(1742),六月虫,饥。
  清乾隆八年(1743),正月大水,城内水深二、三尺,墙垣尽倾,淹死人畜甚众。
  清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晦日,风雹大作。
  清乾隆十六年(1751),七月大水。
  清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初五日雨雪。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七月大雨雹,伤西凤、永宁二乡禾稼,杀池鱼。
  清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不雨至十二月。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旱,先年九月至本年三月无雨。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闰五月二十一日大雨,水发西南乡,冲陷村居田亩,州城清淑桥圯,溺死12人,冲塌民房市店百余间。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七月大雨雹,伤西凤、永宁二乡禾稼,池鱼尽毙。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六月二十四日大水,冲坏田庐,溺死者无算,苏仙桥圯二拱。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三月地震。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旱,饥民食草根树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旱,饥。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二月二十四日大雨雪。
  清嘉庆十三年(1808),四月初一大雪。
  清嘉庆十九年(1814),闰二月大雪,雪深百年所未见。四月螟,半月始尽。
  清嘉庆二十年(1815),旱。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四月始旱,七月方雨。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旱,江流几绝。
  清道光十五年(1835),飞蝗蔽天,早、中、晚稻俱枯稿,啮尽无数。大旱,民大饥。
  清光绪二年(1876),夏大水,饥。
  清光绪四年(1878),八月大水,迟稻无收。
  民国10年(1921),春长期不雨,早稻不能下种,米价昂贵。
  民国11年(1922),山洪为灾。
  民国13年(1924),春夏之交,阴雨连绵,麦粮霉腐,收成异常歉薄。五月,淫雨大作,山僻庄居及沿江土筑屋宇多半浸倒,并溺死人口,漂流牲畜。农田禾苗被泥沙压埋者,所在皆是,永二区损失谷种二万八九千石。
  民国18年(1929),春旱。
  民国20年(1931),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淫雨连绵,山洪暴发,河水陡长,水势泛滥,山崩地裂,屋宇倾圯,淹没禾苗约万亩,漂流牲畜不可胜计。
  民国22年(1933),六月~八月初,亢旱,时发东风,螟虫肆虐。
  民国23年(1934),自夏迄秋,久晴不雨,溪坝断流,禾苗枯萎。斗米价2元,民多掘食草根树皮。
  民国25年(1936),立秋前后,大雨倾盆,突发山洪。山洪过处,田亩被扫洗一空,损失巨大。
  民国26年(1937),八月中旬,大雨倾盆,山洪暴发,酿成巨灾。
  民国34年(1945),春夏之际,不雨52天。
  民国36年(1947),惊蛰后发生虫灾,大饥。
  1950年,水灾,旱灾,稻田受灾面积5.55万亩。
  1951年,水灾,稻田受灾面积9.2万亩。
  1954年,6月9~13日发生水灾,稻田受灾2.27万亩,冲毁稻田1.12万亩、水利工程451处,死7人。
  1955年,6月18~23日,大雨成灾。秋大旱。
  1956年,3月25日4时56分至5时01分降雹,雹最大直径20毫米。6月16日大暴雨成灾。夏秋旱。
  1958年,秋大旱。
  1959年,4~6月发生4次水灾,其中6月7日~12日的水灾,造成5.52万亩农田受灾,2.83万亩成灾,死5人。
  1960年,秋大旱。
  1961年,6月8~14日,大水灾,冲垮梅山水库(小Ⅱ型), 17.69万亩稻田受灾,死8人。
  1963年,夏秋连续70多天干旱,30万亩耕地受灾。
  1964年,6月14、19、22日连续3次洪灾。其中6月19日降水量105毫米,郴江水位陡涨至4.85米。3.1万亩稻田受灾,淹死3人,倒塌房屋64间。
  1967年,5月1日15时,坳上、良田公社降冰雹,持续约一小时,同时伴有大风。
  夏大旱。
  1968年,6月初降暴雨,月雨量400~600毫米。6月18日凌晨,鲁塘公社塔下水库垮坝,大水冲向同祥圩,同祥圩倒房屋48栋,死128人,伤58人,冲走粮食0.77万公斤,冲毁稻田530亩。
  1969年,2月24日20时31~35分降雹。
  1970年,1月14日9时44分~10时6分降雹。
  1972年8月18日,受9号台风影响,14时30分,大奎上乡一带突降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41.7毫米,造成山洪暴发,入高峰水库(正在修建中)水量高达386立方米/秒。19日5时35分,高峰水库溢洪,7时50分,左导墙倒塌,子堤被冲垮,大坝右端决口。
  是年,稻纵卷叶螟第二代幼虫大发生,最多的高达47.4万条/亩,成灾稻田1万亩。
  1973年,4月5日16时22分至54分降雹。4~6月雨多,水灾。
  1974年,暴发稻飞虱,成灾面3.36万亩,平均每百蔸禾有虫1.2万只,损失稻谷186万公斤。
  是年,夏、秋大旱。
  1975年,3~8月降7次暴雨。
  1976年,稻田病虫成灾面积1.74万亩,其中稻飞虱成灾0.87万亩。
  1977年,从上年12月至是年2月上旬,县内名地先后出现大雪、冰冻,总冰冻天数约20天。
  是年,稻田病虫成灾面积2.03万亩,其中稻瘟病成灾0.34万亩。
  1978年,5月,山洪、水灾。
  1979年,稻纵卷叶虫大发生,成灾面积2.53万亩。
  是年,夏秋旱。
  1980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天旱,塘库干涸,溪河断流。
  1981年,3月29日,安和公社和小溪公社5个大队降雹,最大的冰雹有鸡蛋大。
  是年4月14~15日降水量127.7毫米,损失早稻种子39.59万公斤。垮山塘211口、垮坝214座,倒房146栋405间,死1人,伤5人。
  是年7月20~25日,受7号台风影响,县大部分地方降暴雨,大新水库(小Ⅰ型)垮坝。
  是年8月6日~9月21日,旱47天,仅降雨37.8毫米,晚稻受旱5.64万亩。
  1982年,4月13日降雨83.8毫米,水灾。
  是年4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春寒,早稻烂种25.5万公斤。
  1983年,6月中旬~8月中旬持续干旱,受旱236个大队2340个生产队,362条小溪断流,3054口山塘干涸,小Ⅱ型水库的水几乎全部放干,12.75万亩稻田受灾。
  1984年,6月2日~8月27日干旱,2.94万人饮水困难,20.34万亩稻田受灾,有2.44万亩稻田因无水未插上晚稻,6.1万亩旱土受灾。
  是年8月31日~9月1日,受11号台风影响,连降暴雨,南溪乡58小时降雨600.7毫米,西南山区14个乡46个村480个村民小组严重受灾,倒塌房屋3878间,死20人,伤24人,水冲沙压稻田9468亩,损失粮食280万公斤;冲走煤炭7430吨、石墨1700多吨。
  经济损失670.2万元。
  1985年8月下旬,降暴雨,高峰水文站测定,8月24日9时至25日22时降雨364.8毫米,其中25日零时至4时,、降雨161.4毫米。暴雨造成多处成灾。特别是东波有色金属矿野鸡尾工区库容150万立方米的尾砂坝倒塌,200多万吨有毒废渣直冲而下,造成重大损失。全县26个乡镇219个村1976个村民小组遭受洪灾,其中重灾地有东波有色金属矿和大奎上、塘溪、白露塘、香山坪、桥口等乡镇。全县因洪灾死亡86人,重伤50人,被洪水卷走5个自然村;农作物受灾面积12.86万亩,损失粮食678万公斤,冲毁稻田1.59万亩;倒房245栋810间,压死冲走耕牛146头、生猪424头;冲毁东河水利工程1处、水库2座、山塘520口、鱼塘1486口、公路91条214公里、桥梁57座、电站15个、矿井57处;冲走汽车7部、拖拉机6台、木材2990立方米、矿石8147吨。此次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33万元。
  是年,各种病虫害成灾面积14450亩。其中穗颈稻瘟成灾7680亩、纹枯病成灾4700亩。损失粮食374.3万公斤。
  1986年,夏秋大旱。
  第五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全县共有溪河237条,流域面积1901.31平方公里。以五盖山和骑田岭为界,岭北为湘江水系,向北流入湘江;岭南为珠江水系,向南流入珠江。河长5公里以上或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57条,其中湘江水系44条,珠江水系13条。
  一、湘江支流
  郴县属湘江水系的河流共44条,流域面积1548.44平方公里,其中湘江一级支流耒水中段东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546.79平方公里;湘江一级支流春陵水流域面积1.65平方公里。东江发源于桂东县烟竹堡,流经桂东县、汝城县、资兴市,于资兴市鲤鱼江流入郴县。东江郴县段河道迂回,从鲤鱼江北行0.375公里至雷溪水河口,纳南来的雷溪水,向西北行11.6公里至谷雨塘,折向西南流至桥口,汇南来的桥口水,继续西流3.8公里至大浪江河口,接南来的大浪江水,再西行3.6公里至郴江河口,纳南来的郴江水,在郴江河口下游3公里处,建有郴县石面坦水轮泵水电站。东江从郴江河口曲折北流9.62公里至白果树下,汇西南来的鳌头岭水,再曲折北行3.51公里,在太平乡洞庭湖村的东部流入资兴市高码乡,再流入永兴县,至西河口处,西河(湖屯水)自南汇入。
  东江主流郴县境域内长32.51公里。东江流过之处地势平缓,县境内坡降0.33‰,总落差12米。河道两岸多溪谷冲积平原和岗地,桥口镇的瓦窑坪至黄泥滩河段两岸,为风景秀丽的丹霞地貌风景区。
  东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毫米,主要集中在4~6月。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66.4毫米,径流深分布与降水量分布相似,上游大于下游。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4.9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产水量25.89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4.85立方米/秒,1973年最大达231.93立方米/秒,1963年最小为62.1立方米/秒。
  东江水质硬度在8.4~9.6德度之间,PH值在7~7.4之间。
  东江郴县境内段一级支流有雷溪水、桥口水、鸦江水、大浪江、郴江、鳌头岭水、西河等7条,其中较大的有雷溪水、大浪江、郴江和西河。
  (一)郴江
  郴江,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江口乡狗肚山,流至江口,纳南来上垅水,继续向东北经过良田镇鲁塘岭村,流至小溪乡光明村宋家湾,汇西来小溪水,再向东北流至坳上乡万岁桥村,纳南来二渡水,继续向东北流至坳上乡新丰村谭家,纳南来的兆吉洞水,继续向东北行至坳上乡水塘村廖家,纳东来的多木冲水,向东北流至坳上乡田家湾村俞家,纳南来的合石洞水,于浪石河口向西行约260米流入郴州市,在郴州市内曲折行35.42公里至秧溪水(当地群众俗称西河)口,纳东南来的秧溪水,再向东北行约1.3公里于郴县桥口镇瓦窑坪村流入郴县境内,再流1.43公里汇入东江。
  郴江全长73.48公里,总流域面积778.75平方公里,坡降3.75‰,总落差982米,河口海拔108米,大小支流13条。其中,郴县境内长37.77公里,流域面积368.22平方公里。郴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07.7毫米,水面蒸发量多年平均1495.5毫米。历年最高水位达5.31米(1972年8月19日),最低水位0.52米(1979年7月21日)。多年平均年径流深873.3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2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产水量5.552亿立方米。一般4~6月流量最大,达16.78~19.87立方米/秒,10月~翌年2月最小,为3.49~4立方米/秒。洪峰一般出现在6月或8月,历年最大一次洪峰和最高水位均出现在1972年8月19日,流量达630立方米/秒,水位达5.31米。
  (二)西河
  西河,又称栖河、湖屯水、桂江或桂水,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南溪乡安乐洞,向西流至南溪乡东溪村,纳南来东溪水,再西流至岭脚下入桂阳县,在桂阳县行约6公里,于鲁塘乡前进村与焦塘村交界处流入郴县,纳西南来的鲁塘水后再次流入桂阳县,在桂阳县北行约26.26公里,于华塘镇土坡洞进入郴县,汇东南来的土坡洞水,再向东北流至三合村,纳东南来的塔水后第三次流入桂阳县,再从华塘镇招旅西部进入郴县,向北流至同和乡同和村,纳西北来的长廊水,再向东北行,流至荷叶坪乡和平村,汇南来的和平水,流至兰王庙村,纳东来的兰王水,继续北流至马头岭乡太和圩,纳西来的太和水,再北流经岗脚乡流至栖凤渡镇马家园村岭下洞,纳南来的岭下洞水,继续向北流至南香村扯渡河,汇东北来的九三河(泥河)水,于太平乡洗金滩处进入永兴县,再流入东江。
  西河全长136公里,流域面积1618平方公里。其中,郴县境内长76.18公里,流域面积610.13平方公里,坡降1.2‰,总落差1106米,有支流19条。西河上游河床落差大,河道浅窄,汛期常易发水灾;下游河道变宽,水势平缓,落差小,可通小船。西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440.6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781.2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75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产水量8.788亿立方米。
  (三)大浪江
  大浪江,又称东河,东江一级支流。源于大奎上乡坪头岭,向西北流经东波,转北流经白露塘镇、柿竹园矿综合畜牧场后,向西北流至塘溪乡麻田村,纳东南来的麻田水后,继续向北过县农垦场、白露塘镇秧溪村、县园艺场、县农科所、桥口镇龙湾村,于龙湾村大面洲处流入东江。
  大浪江全长32.98公里,流域面积117.36平方公里,坡降9.03‰,总落差989米,河口海拔111米。流域内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778.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118.2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产水量2.087亿立方米。大浪江上游有柿竹园矿,选矿尾砂水造成大浪江污染严重,水中含有锌、钼、氰化物、硫化物、砷、铅等多种有毒物质,其中含硫量超标10倍多。
  (四)雷溪水
  雷溪水,东江一级支流。源于狮子口,向西北行至塘溪乡横龙村上两江口,纳南来的小西河水,行至小溪村下两江口,汇东南来的小溪水,继续向北行至桥口镇下渡村周子塘口入东江。
  雷溪水全长35.69公里,流域面积138.735平方公里。其中,郴县境内长133.04平方公里,坡降17.27‰,总落差1202米,河口海拔118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793.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138.7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1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产水量2.385亿立方米。
  二、珠江支流
  郴县属珠江水系的河流共13条,流域面积352.87平方公里,均为北江干流武水支流。
  境内的武水支流有:二级4条、三级8条、四级1条。流域内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60.6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22.1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24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产水量5.506亿立方米。所属河道县境内部分大都狭窄,落差大,河道两岸多为高山,汛期易暴发洪水。境内属武水二级支流的有章溪水、田头水、罗家水、玉溪水等4条。
  (一)章溪水
  章溪水又称章水、白沙水、白石渡水,源于仰天湖,向东北流至永春乡,汇北来的黄茅水,再向东流经廖家湾乡,于廖家湾村薛家流经宜章县,达广东坪石白沙桥,注入武水。章溪水郴县境内长21.13公里,流域面积71.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4立方米/秒,坡降33.24‰,总落差1002米,有支流4条。
  (二)田头水
  田头水又称来洋洞水、鱼溪河,发源于狮子口,向东南流经大奎上乡上更村下山龙,再流至小坌村下鱼岱,纳西来的上更水,向东南流经宜章县,达广东乐昌县,入武水。田头水郴县境内长12.44公里,流域面积48.72平方公里,坡降55.8‰,总落差1150米。
  (三)罗家水
  罗家水又称野牛洞水,发源于仰天湖,从源头向西流经芙蓉乡、大塘乡,于大塘乡渣梨洞老屋场入临武县。罗家水郴县境内长10.55公里,流域面积27.27平方公里,坡降44.17‰,总落差605米,多年平均流量4.8立方米/秒,有支流2条。
  (四)玉溪水
  玉溪水又称宜章水、廖家洞水,发源于永春大冲里,流经长源、廖家洞至志山坪,再流经宜章县,达广东坪石三里坪注入武水。玉溪水郴县境内长9.24公里,流域面积30.08平方公里,坡降55.2‰,总落差507米,多年平均流量5.2立方米/秒。
  第二节 地下水
  郴县属地下水丰富区域,地下水受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所控制。
  地下水的补给以降水为主,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丰富,旱季贫乏。岩石的裂缝及岩溶的发育强度决定岩组富水性,碎屑岩中裂隙发育的比不发育的富水性强,碳酸盐中溶洞发育的比不发育的富水性强。全县枯水期地下水径流量13595万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渗入补给量48305万立方米。按地下水的赋存与运移特征,县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风化构造裂隙水3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桥口镇、白露塘镇一带,面积33.21平方公里,枯水期地下水径流量110万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地下水径流量258万立方米。碳酸盐岩岩溶水分布范围广,除五里牌、栖凤渡一带外,其它各地都有,面积646.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98%,水量丰富,枯水期地下水径流量8902万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渗入补给量36959万立方米。基岩风化构造裂隙水,按岩性可分为红色碎屑岩裂隙水、砂质岩裂隙水、浅变质岩裂隙水、岩浆岩裂隙水4个亚类,分布在全县各地,、面积1222.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27%,但富水性较差,枯水期地下水径流量4583万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渗入补给量11088万立方米。
  1982年,调查境内382处泉水,总流量1407.86升/秒,其中上升泉仅38处。泉水点的分布,最低标高为110米,最高标高为1650米,分布在海拔110~300米的209处,300~1650米的173处。泉水出露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区的有4处,总流量0.85升/秒;出露于基岩裂隙水分布区的有210处,总流量为215.31升/秒;出露于碳酸盐岩岩溶水分布区的168处,总流量1191.70升/秒。
  第六章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土壤
  (①本节所用土壤面积,按土壤普查时的面积,减去已划出的安和、高码乡的面积。)1958年,郴县开展首次土壤普查工作。1981~1983年,县人民政府组织124人的专业队伍,采取干部、专业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挖主剖面4427个(其中水田2859个、旱土447个、山地1121个)、辅助剖面2231个,野外速测石灰反应、亚铁反应、酸碱度样品10556个,室内化验地块样4230个,绘出各种图591张,基本查清全县土壤类型、特征,提出了改良土壤的意见,编纂出《土壤志》。
  一、成土母质
  (一)花岗岩风化物
  花岗岩风化物,主要含氧化硅及正长石、云母等物质。由地热风化形成,风化物较厚,一般约6~7米;风化程度深,疏松而缺乏粘结能力,易剥蚀、滑坡、塌方。所形成的土壤土层厚、砂性重,含钾丰富,呈酸性反应。主要分布于芙蓉、永春、大塘、南溪、江口、月峰、廖家湾等乡,以及保和、鲁塘、良田、小溪等乡镇的部分村组。面积540503亩,占各成土母质总面积的22.85%。
  (二)石灰岩风化物
  石灰岩风化物,主要成分碳酸钙,质地粘重,通透性差。一般风化层不很厚。新风化的母质,有石灰反应,呈碱性;风化年代较早的老风化壳,钙质流失,无石灰反应,呈酸性。
  所发育的土壤厚薄不一,养分含量低,土体呈红色或鲜红色。除芙蓉、永春、南溪、江口、大塘等5个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面积523426亩,占总母质的22.13%。
  (三)砂岩风化物
  砂岩风化物主要成分为石英砂粒及泥土,较粗松,多呈棕黄、红色。所发育的土壤土层较厚,质地较轻,通透性好,养分含量较低,多呈酸性反应。除芙蓉、永春、南溪、江口、大塘5乡外,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面积186286亩,占总母质的7.88%。
  (四)板页岩风化物
  板页岩风化物多呈灰、棕黄、红色,一般较粘重,透水性差,质软易于风化,风化程度较深。所形成的土壤一般质地较粘,养分含量较高,呈酸性反应。除芙蓉、永春江口、南溪、大塘等5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面积850060亩,占总母质的35.94%。
  (五)紫色砂页岩风化物
  紫色砂页岩风化物颜色为紫色,质脆,易物理风化,风化层不厚,易遭剥蚀冲刷。所形成的土壤土层较薄,土体中夹有半风化的岩石碎片,富含钙、钾、磷,呈微酸性。主要分布在太平、五里牌、廖王坪、栖凤渡、岗脚等乡镇及桥口镇部分地方。面积196313亩,占总母质的8.28%。
  (六)第四纪红土
  第四纪红土一般覆盖于低丘陵的紫色砂页岩上,具有红白相间的网纹层和白石井层。
  所形成的土壤质地粘重,养分含量低,呈酸性反应,主要分布在西北低丘陵顶部,面积24992亩,占总母质的1.1%。
  (七)河流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沉积层较厚,机械组成多为壤土至粘壤土。所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养分含量全面,且较丰富,多呈微酸性至微碱性反应。主要分布于近代河流和山间溪流两岸的溪谷平原。面积43161亩,占总母质的1.82%。
  二、土壤类型
  按《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暂行方案(修改稿)》,全县土壤分为10个类,22个亚类,86个土属,223个土种,2个变种。其中稻田分为1个土类、6个亚类、27个土属、81个土种、2个变种;菜园土分为1个土类、1个亚类、1个土属、5个土种;旱土和山地分为8个土类、15个亚类、58个土属(旱土22个、山地36个)、 137个土种(旱土24个、山地113个)。
  (一)水稻土
  全县有水稻土294563亩。水稻土常年浸水和用犁耙耕作,其剖面形态与旱土、山地完全不同,一般存在耕作层(A)、犁底层(P)、潴育层(W)、底土层(C),有些还有漂洗层(E)、青泥层(G)、砂石层(S)。水稻土分6个亚类。淹育性水稻土,面积9033亩,占稻田总面积(下同)的3.07%;所处位置较高,水源较缺乏,灌溉条件差,淹水时间短,耕作层较浅,熟化程度低,养分含量较低。潴育性水稻土,面积237262亩,占80.55%。一般为二排田、垄田、洞田,地势开阔,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地下水位适中,土壤理化性状较佳,养分含量较高,属高产田。潜育性水稻土,面积26207亩,占8.89%,分布于冲垄低畦处,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体长期积水,使土壤成还原状态,土色灰青(有青泥层),透气性差,有机质恶性积累,潜在肥力高,速效养分低,易使禾苗翻秋或发生赤枯病。渗育性水稻土,443亩,占0.15%。土壤渗水程度强,土层中的铁锰等有色物质淋失,二氧化硅析出,土层发白、分散,相对变粘或变沙。沼泽性水稻土,2322亩,占0.79%,位于垄田最下部,地下水位多超过地表,终年积水,土壤成还原状态,亚铁等有毒物质多,土粒分散、糊烂,泥脚深,无犁底层,水冷泥温低,易使禾苗翻秋,有的还有溶灌现象。矿毒性水稻土19296亩,占6.55%,主要分布于矿山、工厂附近,白露塘镇、鲁塘乡较多,土壤受矿区尾砂或废水污染,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低,有的植株或籽粒带毒。
  (二)菜园土
  菜园土类仅596亩(此处的菜园土面积仅为华塘公社华塘大队、良田公社良田大队、鲁塘公社下鲁塘大队、栖凤渡公社畔冲大队、桥口公社龙湾大队的集约性经营的蔬菜生产基地,各农户分散的菜园土面积不在此列),占旱土、山地面积的0.03%,土壤因高度的精耕细作和大量施肥,旱耕熟化过程迅速代替原有的底土过程,耕作层深厚疏松,结构好,养分丰富,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
  (三)潮土
  潮土类面积9678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0.47%,主要分布于各大、小河流沿岸的台地、阶地,土层深厚。因水的分选作用,分层明显,河上游砂粒较粗,下游砂粒较细;离河近的砂粒较粗,含砂比例大,离河远的砂粒较细,含砂比例小。质地轻壤至砂壤。土壤中性至微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
  (四)红壤
  红壤为县内最大的土属,面积1045909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50.6%,分布在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土壤发育于各种成土母质。受高温多湿影响,岩石风化迅速彻底,土壤发育完整,具有明显的脱硅富铁铝化成土过程,土壤中灰分元素及养分随雨水淋溶,盐基呈不饱和状态。土体呈红色,质地粘细,多块状结构,心土层常见铁盘和铁锰结核。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PH值4~6。
  (五)山地黄壤
  山地黄壤面积333852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16.15%,分布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有明显的“黄化过程”,土体中的三氧化物和水分子相结合呈黄色,心土呈蜡黄色,土层一般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强酸性至酸性反应,PH值4.5~6。
  (六)黄棕壤
  黄棕壤面积293838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14.22%,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自然植被为灌丛茅草和阔叶林,腐殖质层下有一层黄棕色土层,矿物风化不彻底,粘土矿物以水化云母为主,土层深厚。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PH值5.5~6.5。
  (七)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面积73470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3.55%,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或山顶开阔地带,自然植被为茅草,草甸植被繁茂,覆盖度大,生草过程强烈,有明显的草根盘结层,腐殖质层较厚,土层较薄,岩片较多。
  (八)黑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面积65045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3.15%,零星分布于大奎上、白露塘、坳上、邓家塘等乡镇石灰岩山的顶部、岩隙及缓坡地带,土层浅薄,粒状结构,富含有机质和灰质,含氮、磷、钾较高,表土呈灰黑至灰棕色。有游离碳酸钙,呈中性至微碱性。
  (九)红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又称淋溶石灰土,面积101481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4.91%,零星分布于石灰岩山丘地区,多处于山麓坡地。上部土层碳酸盐被淋洗,下部有粘粒和铁锰的淀积,有时可见棕色胶膜和铁锰结核,呈黄红和红色,土层厚薄不一,植被稀疏,岩石露头多,粒状结构,质地为粘壤。一般无游离碳酸钙。土壤为酸性或微酸性,PH值6~6.5。
  (十)紫色土
  紫色土面积143075亩,占旱土、山地面积的6.92%,主要分布在栖凤渡、廖王坪、岗脚、太平、五里牌、桥口、马头岭、白露塘等乡镇。土壤发育于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一般呈均匀的紫色,但表皮腐殖质较多的皇暗紫色。土壤冲刷严重,土层较浅,抗旱力弱。富含磷、钾等成分,但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缺乏。
  三、分布
  土壤的形成受地形、母质、生物、气候、时间、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郴县山多,丘陵多,地形复杂,植被繁茂,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使土壤呈垂直分布、区域分布和梯田式分布。
  (一)垂直分布
  县内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降低,蒸发量递减,降雨量增多,湿度加大,植被类型改变。在不同海拔高度地段,其主要成土过程各不相同,各自形成生产特性差异大的各类土壤。随着地势由低到高,呈有规律的分布。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陵地区为红壤带,500~700米地区为黄红壤带,700~1000米地区为黄壤带,1000~1200米地区为黄棕壤带,12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带。
  (二)区域分布
  县内土壤受母质、地形、水文、地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全县土壤可分为4大区,以芙蓉、永春、大塘、南溪、江口、月峰乡为主的西南骑田岭中山花岗岩成土区,山地主要是花岗岩红壤、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缓坡为花岗岩耕性黄红土、黄棕壤旱土;稻田以黄、青、黑麻沙泥和麻沙泥为主。以太平、五里牌、岗脚、栖凤渡、廖王坪、桥口等乡镇为主的北部低丘紫色成土区,酸、中、碱性紫色土相间分布在岗地;酸、中、碱性紫色泥相间分布于稻田。以华塘、保和、同和、鲁塘、马头岭、荷叶坪、良田、坳上、小溪、大奎上、邓家塘、廖家湾、白露塘、塘溪等乡镇为主的东、西及中部、南部丘陵山区为石灰岩、板岩、页岩相间成土区。丘陵坡地从低到高,由板岩、页岩、石灰岩发育的红壤、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相间分布;冲垄田洞中的黄泥田、砂质黄泥田与灰泥田、灰黄泥田由东向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相间分布。河流两岸为冲积母质成土区。 自河岸到山脚,从急流至缓流段依次为河沙田、河沙泥、河潮泥。在大浪江、秧溪水沿岸受矿毒水污染成为混合金属矿毒田区。在鲁塘、华塘等煤矿附近,受矿毒水污染,成为煤炭矿毒田区。
  (三)梯田式分布
  受小地形变化、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成梯田式(又称V型复域式)分布,即丘陵、岗地的中上部及陡坡地段为各种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山地土壤,坡地及冲垄地段,大部分被人们开发利用为农用耕地,其中地势较高、水源缺乏的地段开垦为耕型旱土,有水源灌溉的山坡、冲垄,则开垦为水稻田。
  第二节 植被
  县境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热带区域。天然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为垂直性、地带性分布特点。植被由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带逐渐向高海拔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山顶灌丛和草丛发展。在海拔500米以下,主要分布马尾松群落、人工杉木落群、人工欧美杨群落、油茶群落及松、杉、檫、樟、楠竹等常绿阔叶混交群落。海拔500~800米,主要分布槠、栲类阴性常绿与阳性落叶阔叶混交群落、人工杉木群落以及杉、松和阳性落叶阔叶混交群落。海拔800~1000米,主要分布楠竹、黄山松、木荷和栎类等落叶常绿针阔混交群落。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分布耐寒的黄山松和杜鹃花、茅栗、山苍子、狗脊、蕨等落叶灌木群落。但在塘溪乡的山河、横垅、小溪、五马垅地区海拔800~1000米的群山中有人工杉木群落、松树群落和杉、松、楠竹阔叶混交群落。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和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脊主要分布山顶灌丛或草丛。但由于县境大部分地区天然植被已遭到较大破坏,植被垂直分布缺乏连续性与完整性,如低山的常绿阔叶林因人为影响而渗入落叶树,以致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界线难以截然区分。
  县内主要植被类型有7种。
  油茶——杉木——檫木混交林,主要树种为油茶、杉木、檫木,并伴生着桎木、映山红、铁芒萁、冬青、乌饭树、野漆树、白栗等。主要分布在栖凤渡、廖王坪、岗脚、马头岭、荷叶坪、同和、华塘、桥口、白露塘、良田、坳上、保和等乡镇。
  马尾松——油茶——杉木混交林,以马尾松、油茶、杉木为主,伴生着枫香、檫木、石楠、甜楠、茶叶等。主要分布在保和、坳上、华塘、小溪、邓家塘、塘溪、桥口、鲁塘、五里牌、太平等乡镇。
  楠竹——黄山松混交林,以楠竹、黄山松为主,伴生着甜楠、锥栗、黄檀、麻栎以及杜鹃花、茅栗等。主要分布在月峰、江口、南溪、永春、芙蓉、大奎上、塘溪、五盖山等地。
  杜鹃花——狗脊——蕨等落叶灌木群落,以杜鹃花、茅栗、山苍子、狗脊、蕨等落叶灌木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
  人工杉木、松木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五盖山林场和各乡镇、村林场。
  人工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地区农科所、县园艺场、县农科所和各乡镇村果园。
  农作物植被。以双季稻、一季稻、各种蔬菜、经济作物、冬种作物、旱粮等为主,分布在各地的耕地里。
  第七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982年,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3060158亩,1984年划出安和乡90872亩,1985年划出高码乡117317亩。1988年全县土地总面积2851969亩(土地构成见下表)。
  第二节 水资源
  一、水量
  县境多年平均降水量1466.5毫米,比湖南省1432.4毫米多32.1毫米,比全国660毫米多806.5毫米。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892.6毫米,比湖南省743毫米多149.6毫米,比全国273毫米多619.6毫米。径流系数0.58,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28.3升/秒。年均地表水径流量17.009亿立方米,外县流入客水52.224亿立方米,县内径流总量加上客水共计69.233亿立方米。按县内径流总量17.009亿立方米计算,1988年全县人平水量5224立方米,比全省人平水量4421立方米多803立方米,比全国人平水量2780立方米多2444立方米,为世界人平水量8368立方米的62.4%。年均地下水径流量(枯水期)1.36亿立方米,人均地下水量418立方米。全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69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拥有量5641立方米。平均每亩土地拥有水量644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水量5462立方米。
  境内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度变化较大,年降水变率为17%,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414。
  据郴州水文站观测,县境年径流深的年际变化大,最大年份达1765.5毫米(1961年),最小年份只有310.7毫米(1958年)。径流量年内分配具有明显的夏雨型特征,3~6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4.1%。
  二、水质
  县境主要河流水质平均硬度多在8.4~9.6德度。酸碱度在7~7.4之间。随着河流两岸厂矿的建立和发展,境内的厂矿、单位每年排入河中的废水2011万吨,废渣116万吨,河水污染日趋严重。
  县内地下水主要为HCO3—Ca型,HCO3—CaMg型,次为HCO3—NaCa型、HCO3—NaMg型。矿化度基本上小于0.5克/升。酸碱度多在7左右,属中性至弱酸性水。水质好,除东部的铁屎垄、野鸡尾地下水中硫元素超标外,其余各地地下水均合乎饮用标准。
  县内地下水灌溉系数都大于18,均可用于农田灌溉,但作工业用水时需作适当处理。
  据抽取20个地下水样品化验结果,属锅垢很少(锅垢总量小于125毫克/升)的样品4个,占20%;属锅垢少(锅垢总量125~250毫克/升)的样品3个,占15%;属锅垢多(锅垢总量250~500毫克/升)的样品5个,占25%;属锅垢很多(锅垢总量大于500毫克/升)的样品8个,占40%。按起泡系数算,起泡系数小于60的不起泡水占75%,起泡系数60~200的半起泡水占25%。所有地下水均为半腐蚀性水。
  三、水能
  县内水能资源丰富。各大水系的自然落差总计25134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多年平均值)15.6万千瓦,按 1988年的人口人平500瓦,为全省人平290瓦的1.7倍;其中湘江流域12.1万千瓦,占77.6%;珠江流域3.5万千瓦,占22.4%。据测算,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330处、13.2万千瓦。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
  郴县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和野生植物生长繁殖。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加,生产发展,生态环境受到损害,加上乱砍滥伐和滥猎,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渐趋减少。
  一、野生动物
  1988年,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水鹿、金钱豹、大鲵(娃娃鱼),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穿山甲、锦鸡;属省级保护的有水獭、刺猬、蝙蝠、啄木鸟、猫头鹰等。
  (一)野兽
  野兽主要有虎、豹、狼、野猪、山牛、獐、麂、野兔、獾、水獭、黄鼬(黄鼠狼)、豪猪、狐、刺猬、穿山甲、水鹿、果子狸、田鼠、家鼠、中华竹鼠(冬茅鼠)、蝙蝠、野牛等。
  (二)野禽
  野禽主要有家燕、喜鹊、野鸭、苍鹰、环颈雉(野鸡)、竹鸡、锦鸡、布谷鸟、猫头鹰、啄木鸟、云雀、白头翁、八哥、百舌、画眉、大山雀、山麻雀、树麻雀(家雀、麻雀)、金翅雀、白鹭、鸢(老鹰)、珠颈斑鸩、雀鹰(鹞子)、杜鹃、黄莺、乌鸦等。
  (三)鱼类
  境内鱼类共8科15目48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鳙鱼、鳅鱼(泥鳅)、鳝鱼、黄尾锢、翅嘴、红鲌、鲫鱼、乌鳢、金鱼、鲂(三角鲂)、马口鱼、鳊鱼、青鱼、银鲤鱼等。
  (四)节肢、两栖、爬行类
  节肢动物有虾、蟹等。两栖动物有大鲵、大蟾蜍(癞蛤蟆)、黑斑蛙(青蛙)、虎纹蛙(泥蛙)等。爬行类动物有乌龟、鳖(脚鱼)、多疣壁虎、蜥蜴(四脚蛇)、赤链蛇、小头蛇、滑鼠蛇(水律)、乌梢蛇、水蛇、银环蛇、眼镜蛇、尖吻蝮(五步蛇)、蝮蛇、竹叶青(青竹蛇)。
  软体动物有田螺、河蚌、蜗牛、石螺等。环节类动物有蚯蚓、蚂蟥等。
  (五)昆虫
  昆虫主要有蜻蜓、蝗螂、瓢虫、蜂、蝗虫、螟虫(种类较多)、蚁(蚂蚁、白蚁)、蚜虫、蝼蛄、蝉、飞虱、甲虫、蛉虫、臭虫、蝇、蚊、蜂螂、粘虫、菜青虫、夜蛾、蜘蛛、地老虎、天牛蚧、松毛虫、尺蠖、椿牛、牛虻、象鼻虫、蝴蝶、萤火虫、蟋蟀、灶鸡等。
  二、野生植物
  1984年全县树木种源普查,查得全县木本植物82科222属504种,其中乔木55科214种。
  裸子植物门8科: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粗榧科、红豆杉科。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56科:杨柳科、杨梅科、胡桃科、桦木科、壳斗科、榆科、桑科、山龙眼科、铁青树科、桑寄生科、毛茛科、木通科、小聚科、防己科、木兰科、樟科、钟萼木科、虎耳草科、海桐科、金缕梅科、蔷薇科、豆科、古柯科、芸香科、苦木科、楝科、远志科、大戟科、虎皮楠科、黄杨科、马桑科、漆树科、冬青科、卫茅科、省沽油科、槭树科、无患子科、清风藤科、鼠李科、葡萄科、杜英科、椴树科、锦葵科、猕猴桃科、梧桐科、山茶科、瑞香科、胡颓子科、大风子科、千屈菜科、石榴科、紫树科、八角枫科、桃金娘科、五加科、山茱萸科。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被亚纲16科:山柳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柿树科、山矾科、野茉莉科、木犀科、马钱科、夹竹桃科、马鞭草科、茄科、玄参科、紫威科、茜草科、忍冬科、菝葜科。
  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2科:棕榈科、禾本科。
  主要树种有:杉、马尾松、油茶、楠竹、黄山松、柏木、三尖杉、垂柳、河柳、旱柳、杨梅、化香、枫杨、光皮桦、大穗鹅耳枥、板栗、锥栗、茅栗、米槠、甜槠、苦储、栲树、钩栗、水青冈、石栎、多穗石栎、小叶青冈、大叶青冈、青冈栎、多脉青冈、云山青冈、青桐、青檀、黄檀、山黄麻、榔榆、光叶榉、白桂木、红桂木、构树、无花果、珍珠莲、紫麻、红叶树、青皮木、山木通、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鹅掌秋、凹叶厚朴、白玉兰、厚朴、木莲、红花木莲、火力楠、观光木、八角茴香、蜡梅、猴樟、樟树、山胡椒、豹皮樟、木姜子、刨花楠、楠木、伯乐树、长柄双花木、马蹄荷、大果马蹄荷、杜仲、山楂、胡枝子、槐树、鸡血藤、葛藤、臭椿、香椿、毛红椿、油桐、算盘子、重阳木、交让木、黄连木、漆树、冬青、银鹊树、伞花木、拐枣、酸枣、猕猴桃、梧桐、乌饭树、木荷、兰果树、半枫荷、马蹄参、杜鹃花、柿树、银钟花、木瓜红、棕榈、石楠、四川红淡、杨梅蚊母树、云母树、薯豆、女贞、冬瓜木、柃木、枫树、株树、檫树、小樱桃、千年桐等。
  第四节 矿藏资源
  郴县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有20多个地质单位至县进行槽探、钻探,开展普查找矿工作,其中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08地质勘探队和湘南地质队工作的时间最长,获得的资料最多。1988年止,经勘探查明,全县矿藏资源主要分布在三个矿带:东波——玛瑙山矿带,以钨、锡、钼、铋、铅、锌、铁、锰等金属矿为主,走向北北东,长约12公里,宽2~3公里;街洞——华塘矿带,以无烟煤为主,走向北北东,长16~17公里,宽2~3公里;鲁塘矿带,以无烟煤、石墨为主,走向北东,长10公里,宽2~3公里。县内主要矿种有:钨、锡、钼、铋、铅、锌、铜、锑、银、镉、铍、镓、铀、钛铁矿、菱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锰、砷、莹石、黄铁矿、硫、 硅、钾长石、高岭土、石墨、无烟煤、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石、石棉等33种。有矿床、矿点、矿化点(成矿条件差、矿化微弱、不具工业意义的矿化现象)共337处,其中特大型矿床4处,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11处,小型矿床33处,矿点和矿化点286处。尤以有色金属钨、锡、钼、 铋、铅、锌蕴藏量丰富,被称为有色金属乡中之乡。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床,含有143种矿产,其中钨锡钼铋矿储量大,矿石品位高,是世界特大型钨锡铋钼矿床,有“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之称;矿体呈巨大平缓凸透镜体,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15~20°,矿体走向长1000米,宽700米,平均厚度150米,最大厚度350米,矿体向东南北逐渐变薄至尖、灭;矿石储量3.2亿吨,金属总储量144万吨,其中钨70万吨,钼9万吨,铋23万吨,铅、锌、锡、锑等42万吨。
  一、金属矿藏
  (一)铅锌矿
  铅锌矿为郴县主要矿藏之一,已发现矿产地104处,其中中型矿床3处(金狮岭、铁屎垅、南风坳),小型矿床12处(野鸡尾、金船塘、红旗岭、蛇形坪、百步窿、柴山、东波山、横山岭、黄家坝、山河、锡砂岭、安源),矿点和矿化点89处。矿石平均品位:铅3.1~6.65%,锌2.83~3.98%。已探明保有储量:铅35.6万吨,锌26.1万吨,有开采价值的矿床、矿点主要分布于县区东南一带,其中塘溪乡横垅村14处、山河村4处,白露塘镇柿竹园村5处、东波村3处、观山洞村3处,大奎上乡凉伞坪村8处、大奎上村1处,坳上乡东市村3处、水头村1处;目前无开采价值的62处矿点、矿化点主要分布于县区西南一带的良田、江口、永春、芙蓉等地。
  (二)钨矿
  钨矿为郴县主要矿藏之一,多为白钨。已知矿产地15处,其中特大型矿床2处(柿竹园、新田岭),小型矿床4处(人形岭、总江龙、刘下冲、大吉岭),矿点和矿化点9处(二字塘、黄泥坳、西边龙、水湖里、邓家仙、顶上黄家、龙渡岭、廖家洞、早田冲)。已探明钨保有金属储量91.47万吨,矿石平均品位0.37~1.35%。
  (三)锡矿
  已探明锡矿产地15处,其中特大型矿床1处(柿竹园),中型矿床3处(红旗岭、大浪江、水湖里),小型矿床6处(外坑、安源、野鸡窝、后塘、龙塘、赵家垄),矿点和矿化点5处。矿石平均品位:柿竹园0.168%,红旗岭0.552%,安源1.22%,其它小型矿床、矿点0.21~1.65%,已探明保有金属储量30.4万吨。
  (四)钼铋矿
  县内钼铋矿无单独的矿体,主要伴生在钨、锡、磁铁矿中。已探明矿产地7处,其中特大型矿床1处(柿竹园),中型矿床1处(水湖里),小型矿床2处(赵家垄、东波山),矿点3处。矿石平均品位:钼 0.138~0.25%,铋0.123~0.47%。已探明保有金属储量:钼 9.26万吨,铋 29.14万吨。
  (五)铜矿
  县内铜矿无单独的矿体。已发现的矿产地6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野鸡尾),矿点和矿化点5处(白露塘、天鹅塘、红旗岭、铜金岭、良田桥头)。矿产品位0.12~0.35%,已探明金属储量4.41万吨。
  (六)锑矿
  已探明锑矿产地10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南风坳),矿点、矿化点9处,集中分布于大奎上和邓家塘乡。南风坳属伴生矿,矿体较大、品位较高;其它各处矿点矿体小,不具规模,品位变化大。矿石品位:最高46.67%,最低仅1.14%。
  (七)铁矿
  已探明各种铁矿点16处,矿石类型有褐铁矿、磁铁矿、赤铁矿、钛铁矿、菱铁矿。主要分布于金船塘、水湖里、赵家垄、梅子垄、金狮岭、背首、桥口、良田等地。矿石品位:铁30~65%,平均45~50%。矿石储量800万吨。
  (八)锰矿
  县内已探明锰矿产地28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玛瑙山),小型矿床1处(天字号),矿点26处。主要分布于玛瑙山、天字号一带,另在马头岭、荷叶坪、岗脚、小溪、华塘等地有少量分布。矿石类型有软锰矿、硬锰矿、少量化工锰和碳酸锰等,矿石品位15~42%,矿石储量252万吨。
  (九)铀矿
  已探明铀矿产地2处,其中矿点1处(白露塘镇东波村的金狮岭),矿化点1处(良田镇高雅岭村的朱木界),目前无开采价值。
  二、非金属矿藏
  (一)黄铁矿
  已探明黄铁矿产地7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金狮岭),小型矿床1处(赵家垄),矿点5处(野鸡窝、天字号、滑石板、千里山、后塘)。矿石品位硫15~40%,平均品位25%。矿石储量290.5万吨。
  (二)无烟煤
  已探明无烟煤矿产地52处,其中小型矿床4处(街洞、栖凤渡、华塘、鲁塘),矿点48处(鲁塘41处、栖凤渡1处、廖王坪1处、荷叶坪2处、华塘2处、白露塘1处)。保有储量7000万吨。具有工业意义的煤田,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层数4~9层,可采层4~6层,单层厚0.2~19.7米,一般为1~3.5米。
  (三)石墨
  已探明石墨矿产地24处,其中中型矿床2处(鲁塘石墨矿、黄沙岭),矿点22处。石墨矿集中分布于鲁塘乡的东南面,矿体位于骑田岭花岗岩的外接触带,与岩体距离约1.5公里。原矿品位63.5~89%,平均75%,矿厚0.07~10.8米,保有矿石储量887万吨。
  (四)大理石
  已探明大理石矿产地4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矿点3处。主要分布于芙蓉乡安源村等地,矿石质量好,可露天开采。矿点远景储量1.9亿立方米,矿山块段储量70万立方米。
  (五)花岗石
  县内花岗石十分丰富,较大岩体有3个:骑田岭、王仙岭和千里山。小岩体、岩脉上百个。总储量上百亿立方米。作建筑材料质量较好的花岗石主要分布于月峰乡和东波的千里山。
  (六)白云石
  县内白云石分布较广,以小溪、坳上、良田一带最丰。其中坳上乡万寿桥村旁的白云石有害杂质含量低,质量最优,矿石平均品位:氧化镁20%、氧化钙31%;该处保有储量1600万吨,远景储量5000万吨。
  (七)石灰岩
  县内石灰岩分布广,储量大,质量好,矿产地达20多处,主要分布于县东南部和西部,储量上百亿吨。
  (八)莹石矿
  已探明莹石矿产地3处,均为矿点。玛瑙山锰矿的刘下冲1处,伴生于白钨矿中,矿石品位氟化钙55~70%,矿石量约1.5万吨;小溪乡白石岭1处,矿石品位氟化钙70~95%,储量约1.2万吨;江口乡枫木岭1处,矿石品位氟化钙65~85%,估算储量0.8万吨。
  (九)高岭土矿
  已探明高岭土矿点1处,位于坳上乡苏木头村新塘下,属风化残积型矿床,矿石储量不清。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