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07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分类号: K820.864
页数: 6
页码: 504-509
摘要: 本章详细介绍了郴州市嘉禾县朱有平、高微芳、黄侠、胡祥生、马国东等11位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传记 人物 嘉禾县

内容

本次续志立传11人(含补遗2人)。除补遗的放后记述外,均以出生年月先后为序。
  朱有平
  朱有平(1904—2002)四川省平昌县金龙村人。1904年8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学。1933年6月在四川省巴中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长征。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警备旅独立一团二营炮兵连班长,陕甘宁边区警卫旅七团代理排长,吉东十四旅连副指导员,第四野战军一三六师师部炮兵营三连连长、指导员。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多次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黑山阻击战中受到立功表彰,曾荣获解放战争勋章。
  1949年12月,由部队转业到嘉禾县工作。历任嘉禾县第一区区长、第五区区长、区委书记,嘉禾县民政科科长、税务局局长、人事科科长,蓝嘉县综合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嘉禾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等职。朱有平工作兢兢业业,作风深入。离休后,不顾年事已高,仍积极参加党组织和政府的有关活动。每年抽出时间到乡镇、农林场、水库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1989年,嘉禾县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朱被聘为顾问。朱利用“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深入学校、机关、厂矿,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深受群众的尊敬,多次被评为地、县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朱有平淡泊名利,生活艰苦朴素,注重身体保健,1988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
  2002年4月9日病逝,享年99岁。其骨灰安葬在嘉禾县烈士陵园。
  高微芳
  高微芳(1908—1999)陕西省靖边县青阳岔乡天子介村人。1908年11月出生于贫苦家庭,兄妹四人,排行第二。10岁时父亲去世。为生活所迫,14岁和长兄外出谋生,到安塞县一地主家做长工。1935年10月,在安塞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靖边独立团副班长、靖边独立旅班长、华北五十二旅某排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六军一六三师四○六团副连长、连长等职。参加过保卫延安的战斗。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完成任务出色,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多次受到嘉奖。解放战争中,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手臂、手腕、小腿和下巴多处受伤,致使40多岁牙齿就全部脱落。
  1950年初,由部队转业到嘉禾县工作。历任第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嘉禾县人民发电厂厂长、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等职。高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参加革命工作60多年,只在母亲病危时回过一次陕北老家。在任电厂厂长期间,一次出差到西安,原打算顺便回老家探望,但因单位有事又急忙赶回电厂。
  离休以后,随着年事增长,身体健康状况逐日下降。但仍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和党支部的有关活动,即使拄着拐杖也不缺席会议。高微芳按时交纳党费,住院时也要托人交纳。关心青少年成长是高微芳一生中的乐事。每逢重大节日,机关、厂矿、学校、幼儿园是他向青少年和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1989年,嘉禾县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高微芳担任顾问。
  1999年5月4日病逝,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嘉禾县烈士陵园。
  雷惠质
  雷惠质(1921—1996)女,行廊镇小湖村人。1946年湖北农学院毕业后,就职于湖南省农业改进所病虫害组。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系副主任、农技师、植保所虫害研究室主任、植保所副所长、所长、院技术顾问、研究员。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植保学会理事长,湖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南推广种植双季稻。当时,水稻病虫害蔓延。雷惠质通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褐蝽象等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控制水稻病虫害的蔓延。50年代中期,褐飞虱成为水稻的主要虫害,也是全世界水稻中的特大虫害。为了解褐飞虱的越冬方式,1955年,雷惠质在田间地头发现晚稻收割后,一遇霜冻,褐飞虱就不见踪影,怀疑其有卵过冬。于是割下十多丛不同条件的杂草,分别放在温室培养。实验证明褐飞虱在稻田边的游草根部产卵越冬。次年春天,雷继续跟踪调查,制定以抗性品种为主的一整套科学防治方法,有效地保证全省双季稻的推广。雷惠质利用“ASDT”抗源,培育出高抗褐飞虱、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晚籼1号”累计种植500余万亩,荣获湖南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58年,雷惠质带领一个工作小组到宜章县蹲点,一干三年,使这个多虫害的县连续三年没有发生虫灾,水稻获得丰收,被国务院授予“无虫害县”称号。
  关于褐飞虱越冬的规律问题,在我国曾出现过“天派”和“地派”之争。“天派”否定雷惠质的“本地虫源,能在本地越冬”的观点。1977年广州昆虫学会学术研讨会中,宣读的40多篇论文,全是天派的“迁飞说”。面对挑战,她继续深入研究。通过10多个基地的反复实践,证实褐飞虱并非单一食性,进一步查明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的不同活动规律,再次证实自己的观点。1979年,国务院给雷惠质颁发一等奖。同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派人来参观学习,并在《水稻病虫研究》一书中,收入这一科研成果。1987年,雷惠质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保护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中国杂交稻害虫的种群消长》。
  20世纪80年代,雷参加主持国家重点科学攻关项目——国家五大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具体负责洞庭湖区的研究工作。雷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采取“以农田措施为基础,抗性品种为中心,保护天敌”的综合防治技术,取得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此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雷对杂交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及抗性品种评价和利用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主要著作有《湖南水稻白翅叶蝉研究》、《褐飞虱的防治研究》、《扑虱灵对稻飞虱及黑尾叶蝉的药效》,参与编写《杂交稻病虫害》、《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六章)、《中国稻作学》(第十三章“稻虫”)、《中国水稻病虫测报图册》、《新编农药手册》、《湖南森林昆虫图鉴》等。
  雷惠质曾荣获4次国家级发明奖、5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黄侠
  黄侠(1924—1984)1924年10月出生于袁家镇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10月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在校参加过进步社团读书会,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49年6月中山大学毕业,8月受聘至蓝山县兴夏中学任教。1950年春,与友人一道将兴夏中学从蓝山县锡楼迁至嘉禾县塘村境内,次年3月,任该校校长。1952年,嘉禾县人民政府接管兴夏中学,黄侠继任校长。1953年,兴夏中学与嘉禾县一中高中部合并为嘉禾县一中,黄侠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1956年,当选为嘉禾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0年12月,当选为蓝嘉县副县长;1961年任嘉禾县副县长,均主管县政府文教工作。1970年调任郴州地区水电局小水电浇灌管理站站长。1980年7月调任嘉禾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在嘉禾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县长。1984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嘉禾县首届委员会主席。是湖南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嘉禾县第二、四、五、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四、五届嘉禾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黄侠在各个职务任期内,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所辖部门改进工作方法,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在筹建县幼儿园时,从资金筹集到建筑设计、施工管理都亲自督办。直到病重住院还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念念不忘嘉禾教育事业的振兴建设。黄侠参加过泮头水库、嘉坦公路等工程的指挥工作。
  黄侠心胸豁达,为人正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生活艰苦朴素。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预备党员,1984年8月病逝前经中共嘉禾县委特别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胡祥生
  胡祥生(1937—1998)1937年7月生,盘江乡井塘村长竹洞人。1962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62年9月至1966年12月在嘉禾县一中、二中任教。曾任教导员、副校长。1968年12月至1971年10月,任县革命委员会(下称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干事、县四中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至1973年7月,任县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副组长。1973年8月至1976年7月,任中共嘉禾县委宣传部干事。1976年8月至1980年12月,先后任县“五·七”学校革委会主任、县一中校长。1980年12月至1983年12月,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3年12月至1987年1月,任中共嘉禾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1987年1月至1995年6月,任县委常委(1992年10月免)、县政协主席。1995年7月至1998年3月,任县人民政府调研员。1998年4月退休。
  胡祥生重视教育文化工作,在任县长期间,曾从县长基金中拨出10万元,输送10名高中毕业生到湖南师范学院接受县内高中教师委培;积极支持新建县图书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重修珠泉亭工作。在担任县政协领导期间,亲自做港台同胞的联谊工作,解除他们的忧虑,动员他们回乡观光和资助家乡建设,取得好的效果。台胞雷子文乐捐23.8万元,建县一中实验大楼,捐38万元建肖家镇山口凤小学。台胞邝靖捐资20万元建行廊镇邝家小学。台胞胡久世捐资建莲荷乡石丘小学。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港台同胞为家乡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出力。从县领导岗位退下后,胡祥生虽身患重病,仍关心县里的各项建设事业,尽力开展调研工作,为县委和县政府当参谋。1998年12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马国东
  马国东(1945—1989)1945年5月出生于永兴县湘阴乡胜利村。196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永兴县湘阴公社胜利大队党支部书记。1971年参加工作。1972年,任永兴县县委常委、团县委书记。1975年1月,任永兴县委常委、黄泥公社党委书记。1977年3月,任永兴县委副书记。1984年12月,调任中共嘉禾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书记。马国东勤于思考,办事果断,善于以点带面开展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开发曾一度被人忽视,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打开这一局面,他派人到外地学习农业开发经验。听取汇报后,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决定在全县掀起大种果木、开荒造林、整修水利基础设施的热潮。马国东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到县园艺场挖坑种果木,办起800亩果木示范基地,并召开现场会,推动全面。仅一个冬春期间,全县开荒植树、种植果木10万余亩。为搞好完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工作,马国东定点肖家镇,自带被子住入镇村,办好试点,带动全面。
  马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团结同志,善于听取他人意见。1985年,他得知广发乡水稻病虫害严重,并有蔓延之势,遂立即赶往广发了解情况。身边工作人员建议召开常委会研究对策,被他采纳。县委常委会决定,立即部署全县抓灭虫工作,并把原定的一个全县性大会停下来,抽调大批干部下乡动员和指导群众灭虫,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虫害在全县的蔓延。
  马国东对工作认真负责,而对自身健康往往忽视,虽身患多种疾病,却坚持工作,直到吐血才住院治疗。1989年8月9日,因病情恶化,治疗无效,马国东在长沙去世。其骨灰安葬在嘉禾县烈士陵园。
  唐继兴
  唐继兴(1951—2001)生于1951年10月,临武县汾市乡腊水村人,大学文化。197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共临武县汾市公社腊水大队党支部书记,临武县县委宣传部理教干事,临武县汾市公社党委副书记、花塘乡党委书记,临武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嘉禾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嘉禾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嘉禾县县委副书记,郴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97年3月,补选为嘉禾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1998年1月,当选为嘉禾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
  唐继兴对工作认真负责,勤恳敬业。在任副县长期间,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分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帮助部门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在县纪委书记岗位上,敢于碰硬,认真抓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主管政法工作期间,重视政法队伍建设,亲自处理各类纠纷矛盾,严格依法办事。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不久,发现身患绝症,仍然坚持工作。主持制定和完善县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个案监督办法、人大代表依法辞职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和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代表评议、述职评议等监督工作。
  唐继兴为人朴实、正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广发乡有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因家境困难,无法上大学,唐继兴把这位学生作为自己支持帮助的对象,直到这位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王六秀
  王六秀(1953—1996)女,行廊镇新屋场村人。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民小组长,村妇代会委员、妇代会主任,团支部书记,农技员。曾当选为行廊镇第四届、第九届党代会代表,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先后三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6月8日下午5时许,她去蔬菜地施肥,途经一个打砖留下的水坑附近时,见本村一个6岁的女孩掉入坑内,正在水中挣扎,她奋不顾身,跳入三米多深的水坑中抢救出落水儿童。而她终因不识水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3岁。
  王六秀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她长期无微不至地关心五保老人,竭力支持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她正直无私,艰苦朴素,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和良好形象;她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以自己的英雄行为谱写人生绚丽的篇章。她是在实践党建“先锋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王六秀牺牲后,中共嘉禾县委、中共郴州市委先后追认她为“模范共产党员”,省、市妇联追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王六秀为烈士。
  对王六秀的英雄事迹,《郴州日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多次予以报道。嘉禾县人民政府和湖南省电视台以她的优秀事迹为原型,联合摄制题为《村女》的电视剧,先后在中央和省级多家电视台播放。
  李俊华
  李俊华(1971—1992)田心乡白鹿洞村人。1990年3月参军入伍,199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家店舰船器材仓库保管勤务队副班长。1992年10月8日,李俊华和仓库业务处战士张震宏奉命从北京押运一批重要军用物资去广州。11日21时35分,列车行至河南信阳周家湾车站临时停车,突然有两名冒充铁路公安的歹徒强行扒车,企图抢劫军用物资。面对持刀的歹徒,李俊华临危不惧,和战友一起与歹徒英勇搏斗,先后四次将歹徒推下车箱,保护了军需物资的安全。但是,当列车徐徐启动后,穷凶极恶的歹徒眼看抢劫不能得逞,第五次爬上列车,突然对着手无寸铁的李俊华右颈部猛刺一刀,李俊华倒在血泊之中。歹徒跳车逃跑(后被抓获)。列车到达信阳站后,李俊华被迅速送往铁路医院。但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俊华用自己的英勇行为,实践了他生前“做党的好战士,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谱写出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李俊华从小受到革命传统熏陶,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常年为村里五保户、烈军属挑水砍柴,放牛割草。曾经奋力抢救过一名落水儿童,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入伍后,五次调换工作岗位,当过警卫员、饲养员、生产员、炊事员、保管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勇挑重担,埋头苦干,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多次受到部队嘉奖,被评为先进战士、优秀共青团员。
  李俊华英勇牺牲后,海军装备修理部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号召海军全体官兵和职工向李俊华学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海军报》、《湖南日报》等报纸都刊登了李俊华的英勇事迹。
  雷飞鹏
  (资料补遗)雷飞鹏(1863—1933)早年即有忧国忧民的热情,常思救国之道,以拯民于水火为己任。清光绪十四年(1888),广东举人康有为在广州讲学,他闻讯前往,师从康有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反对《马关条约》的“万言书”上签名。次年,协助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长沙襄理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大力鼓动维新运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及以后的同盟会。是同盟会辽东支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雷飞鹏因才华出众,曾被清政府派任知县、县令等职。他利用职务之便,积极为民主革命提供活动场所和筹集资金。在东北任职多年,其积蓄全部用于革命活动,分文未寄家中。在西安(今吉林省辽源市)任知县时,开办“天合德”货栈,为革命筹措经费,并为往返于吉林、奉天(今辽宁)和关内的革命志士提供联络处所。同时还令在辽宁源州(今吉林省双辽县)任警务长的族侄雷洪畴开设“得得当”典当行,除为革命提供资金外,还作奉天、吉林、齐齐哈尔三地的中转联络站。宣统三年(1911)6月,同盟会辽东支部为支援南方革命活动筹集了一笔巨款,雷飞鹏指派专人解送南方。1911年12月,东北地区民主革命团体“中华革命联合急进会”成立,雷飞鹏任经理部长兼《东三省日报》总编。该报为当时奉天省仅有的一种日报,以提倡共和独立为办报宗旨,宣传革命,唤醒民众,影响很大。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当月中华革命联合急进会接到北伐军司令部的紧急通知,要求迅速筹集一笔军饷送到大连,接应革命军登陆。时任广宁府盐务委员的雷飞鹏遵照“急进会”的决议,从盐务局金库中先垫付三万小银元,于16日亲自押解去大连。正是此行,使他幸免于难,但是遭到革职通缉。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后,“天合德”货栈和“得得当”典当行被查封没收,湖南督军还到定里村查抄雷飞鹏的老家。因无长物,便将其60余亩祖业遗产田没收变卖。雷飞鹏虽身处逆境,但革命意志没有动摇。同年10月,他冒着危险复入东北,继续与当地革命者密切联系,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直至1919年返回湖南。
  雷孟炎(补遗)
  雷孟炎(1914—1959)行廊镇定里村人。1914年1月26日出生于小康之家。5岁入私塾,继而读小学。1926—1931年,在衡阳、长沙读中学。1932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经济系。1935年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求学。
  在日期间,被中国国民党海外特别党部吸收为国民党党员,并参加国民党人组织的政治活动。因表现突出,受到国民党CC系的重视,回南京时曾受到陈立夫、陈果夫的单独召见。
  1937年“七七”事变后,雷中断在日留学,回到国内。先在CC控制的中央调查统计局任职。1938年,雷被派往西安,在程潜主持的西北行营及第一战区长官部任少校巡视员。1939年秋调重庆,在战时内迁的江苏医学院任训育长兼教授。1941年,任南岳工专训育长。1942年被湖南省政府任命为祁阳县县长。1943年夏秋间,改任晃县县长。1947年9月,辞去晃县县长,在CC系的支持下,准备竞选立法委员。后因派系斗争激烈,放弃竞选。1948年春,雷被湖南省政府任命为醴陵县县长。到任不久,因受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和省内一些留日同学(地下共产党员)的影响,在醴陵策划武装起义。由于事机泄密,1949年4月被撤去县长职务。后因对雷的“谋反”查无实据,于当年6月被任命为临武县县长。
  雷孟炎到临武任县长之前,曾多次与中共湖南省工委有关组织联系,请求派人领导武装起义。后经中共湖南省工委策反小组研究决定,派陈新民等3人前往临武领导武装起义。根据省工委策反小组关于“时机成熟即可起义”的指示,1949年6月24日,雷孟炎等率县警察大队、县自卫队和县政府官员共计300余人到达麦市圩,随即召开大会,宣布起义。起义部队番号自定为“湖南人民解放军湘南军区司令部”,雷孟炎为司令员,陈新民为政治委员。起义后,部队主要在嘉禾、临武、蓝山和桂阳四县活动,伺机打击流窜的国民党交警部队和各县自卫队。经过战斗和整训,队伍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1949年8月,湖南人民解放军湘南军区司令部在临武县沙田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改编,番号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独立团”,雷孟炎任团长。独立团继续在临武、桂阳、嘉禾一带围剿国民党残余部队。1949年11月,奉中共郴州地委之命,独立团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六军第一三六师四○六团到嘉禾、蓝山一带剿匪。1950年1月,湘南支队独立团800余人奉命到耒阳接受第一三六师整编。部队整编后,雷孟炎奉命先后到湖南军政大学和武汉中原大学学习,并参加湖北省的土改工作。1951年夏,雷回长沙等待分配工作。同年11月,被湖南省公安厅以“历史反革命罪”逮捕,后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1959年5月,因病去世。
  1981年6月21日,中共嘉禾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及中共湖南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印发“批转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关于湘南支队独立团(原湖南人民解放军湘南军区司令部)的情况调查报告》的通知”,提出对该部队的定性意见,经当时中共郴州地委六号办公室审定同意,认定:雷孟炎等“于1949年6月在临武县麦市圩宣布起义,成立‘湖南人民解放军湘南军区司令部’,该部应定为与我党有联系的地方武装。1949年8月,该部在临武沙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独立团’后,至1950年1月接受我军一三六师整编前,应定为我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根据党对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1981年10月22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对雷孟炎的刑事判决。接着,有关部门认定雷孟炎为起义人员。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