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文物 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01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文物 胜迹
分类号: K928.706.4
页数: 4
页码: 458-461
摘要: 本节嘉禾县文物记述文物保护、文物发掘、文物收藏。胜迹记述丙穴、鳌峰塔、普济寺等的介绍。
关键词: 文物 文化 嘉禾县

内容

一、文物
  (一)文物保护
  1989年4月,嘉禾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综合协调文物保护工作。5月,成立“嘉禾县文物管理所”(以下简称“文物所”),负责管理本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还有乡镇文化专干协助管理辖区内文物工作。是年,县政府公布下列县级保护文物单位:狗背岭商代遗址、水溪岭西周遗址、下江边东周遗址、东家窝东周遗址、富寿庵明代石雕造像、丙穴石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因建设施工破坏文物事件时有发生。1990年,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必要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标志说明、有科学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专人管理)工作逐步完善。5月下旬,县文物所与公安部门配合,破获一起文物倒卖走私案,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追缴12件文物。是年,县文物所被评为全省“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文物保护法》颁布10周年,副县长李一伦作《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电视讲话。
  1993年2月,鉴于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县政府印发《关于基本建设保护地下文物的通知》,其中规定收取文物勘探调查费,标准为每亩30~60元(实际只能酌情收取)。11月,副县长刘米莎作《增强保护文物历史责任感》的电视讲话。当年,文物所开展“我爱家乡的文物”征文活动,收到稿件80余篇,并与县委宣传部联合拍摄《历史的足迹——嘉禾文物》电视专题片在县电视转播台播放。1994年3月,县委、县政府召开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文物座谈会,印发《嘉禾县文物座谈会纪要》,协调和部署文物保护的有关事项。
  是年,县文化局举办文物保护知识竞赛和文物法知识培训,文化系统100余人参加。县财政拨款4000元,为文物保护单位树碑,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全部完成。同时,县政府发文,对1986年和1989年公布的12处保护文物单位调整为9处,即:珠泉亭、丙穴石刻、风宪牌坊、红军墓、李国柱墓、尹子韶墓、革命烈士纪念碑、狗背岭商代遗址、水溪岭西周遗址。1997年3月,县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1998年4月,毁掉多年的古建筑鳌峰塔由城关镇政府负责,多方筹资,在原址重建;县自来水公司投资30余万元,在珠泉亭周围增设护栏,兴建一个休闲花园;普满乡茶坞村村民集资维修一座宋代古墓——雷天锡墓。当年,根据上级文物保护“五纳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工作)文件精神,坚持县、乡镇、村结合,县文物所与文物保护所在地村委会签订文物管理责任合同。1999年,县政府召开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协调会,与会单位有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县国土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等单位,形成《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纪要”对文物工作“五纳入”、文物部门先行介入建设工程进行文物勘探调查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之后,县文物所制定“嘉禾县建设(生产)工程情况调查表”,印发文物法规知识950册,在县城及重要集镇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咨询12次,到工地宣传14次,出宣传专刊22期、书写张贴宣传标语500条。当年,县文物所被评为全省“文物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11月,县政府公布普满乡路下坪村“刘氏宗祠”为第三批县级保护文物单位。
  2002年3月,县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将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文物部门先介入基建工程进行文物调查的保护机制和费用的收取、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经费投入及加大文物执法力度、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等管理措施步入规范化轨道。
  5月,“风宪牌坊”和“刘氏宗祠”被省列为省级保护文物。6月,文物工作列为全省农村法制周宣传内容,县文物管理部门印发宣传资料1万份,副县长李水福作《与时俱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的电视讲话。9月,县委、县政府就嘉禾一中新址建设工地的文物调查勘探事宜召开有关各方协调会,形成《会议纪要》,对工程建设保护地下文物起到积极作用。是年,由县政协牵头并多方筹集资金,毁坏多年的千年古刹——普济寺,在石羔乡大坪岭村附近的大砠凹重新修建。至此,县内共有省级保护文物2处,县级保护文物8处。
  1989—2002年,全县共举办各类文物、图片展53次,印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摄制播放电视专题片5集、文物专题新闻9条,书写固定宣传标语30条。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80万元,收文物调查勘探费6.5万元,文物保护经费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投入机制。
  (二)文物发掘
  1989年,在城关镇含田村背后基建工地发掘青铜剑、青铜矛、青铜范、石斧等8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1990年12月底,在钟水中学建设工地发掘东汉砖式墓3座,出土青铜铃、五铢钱、陶釜、陶罐等器物数件。1991年7月,对“狗背岭商代遗址”、“水溪岭西周遗址”、“下江边东周遗址”、“东家窝东周遗址”4处古文化遗址进行试探性发掘,编写发掘报告送地区文物工作队。1992年,在县公用型车站施工现场发现汉代、宋代古墓5座,发掘东汉墓3座,出土陶器5件。1993年,对珠泉经济开发区等3个基建工地的20公顷土地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县公安局基建工地发掘东汉墓3座。全年发现古墓20座、古遗址和古窑址各1处;发掘古墓葬8座,出土豆圈足菊花碗等重要文物残片150余件、陶釜2件。1994年,对30个单位、12公顷建设工地考古调查,发现古墓8座。
  在坦坪乡沈溪村发现宋代窑址1处,发掘文物800余件。1996年对珠泉经济开发区丙穴小区、金田路区等建设工地进行考古调查。2001年,配合省考古研究所,对“桂嘉二级公路”嘉禾路段16.5公里进行实地勘查,印证1986年文物普查成果:沿线行廊茶场范围有东周遗址,上泥田村与新移民村有一古墓群,坦塘附近有陶片、陶制鸡等古文物。
  2002年,对嘉禾一中新址等9处基建工地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古墓5座,发掘汉墓2座、出土器物12件。自1990年至2002年,县文物所对全县300多个基建工地共40公顷土地,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各时代的墓葬60座、窑址1处,发掘墓葬20座、出土文物900多件。
  (三)文物收藏
  1993年,征集方格网纹陶缸、陶釜2件。1994年,征集流散文物7件,其中民国34年(1945)由嘉禾县县长李仲明撰、周显宗书的《重修珠泉亭记》木刻碑文1块。1997年7月始,在全县范围征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1998年底,共征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70多个品种、90件(套),其中有1953年“湖南省嘉禾县土地房产所有证”和丝织“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像”等50余件较珍贵的文物。2002年9月,城关镇含田村3组李宜顺等4人,在修建房屋时,发现宋代魂瓶两个,上交文物所。11月,城关镇北正街86岁的雷星发老人在自家修建房屋时发现清代铁炮一门,上交文物所。1990年至2002年底止,县文物管理所通过征集和发掘共收藏文物300余件,其中三级文物3件,分别为铜范(春秋战国)、陶香盂(宋代)、瓷花瓶(清代)。
  附:保护文物选介
  刘氏宗祠 地处普满乡路下坪村。清道光十年(1830)修复,建筑面积836平方米。祠堂为砖木结构,由戏台和中堂、神堂、走廊组成,前后三进。大门由一正门和两侧门组成,硬山青瓦顶,马头式封火墙三层翘角。大门两旁是耳房。大门过梁雕有二狮戏珠,大门门槛等刻有花卉,正门上书“刘氏宗祠”,为白底黑字。两侧门左为“穆门”,右为“昭户”,门上分别绘有八仙图案,彩墨依稀。
  正门前两根5.4米高的石柱上镌刻楹联一副:“驷马跄跄光世德;鹿车拥拥振家声”。正门有对联一副:“奕寝堂统序群昭群穆;广门户宏开公子公孙”。进入正门,即为戏台,石木结构,造型朴素。戏台前左右两根石柱高5.72米,横卧5.74米长的石梁,由两只石狮抬起,横梁和石柱均刻有各类图案,如“连升三级”等图形。石柱上刻对联一副。戏台面阔6.4米,纵深5.3米,距地面高2.2米。戏台顶为覆盆藻井、四角攒尖的歇山顶式,总高11米。两旁耳房为二层楼房,单檐瓦顶。
  第二进为中堂,面阔14米,进深8.2米,单檐硬山青瓦顶。脊顶正中置葫芦宝瓶,封火墙上饰蝙蝠、麒麟、太阳和“寿”字,寓意“福禄寿”。中堂与神堂两旁交界处分别镶有两块石碑,刻有本族人于清道光十年捐银、捐物建祠堂的名单。中堂六根石柱高约7米,有四根石柱刻有对联两副。
  第三进为神主堂,面阔14米,进深9.8米,单檐硬山瓦顶,脊顶正中置葫芦宝瓶。封火墙上饰麒麟、蝙蝠和一把利剑,象征宗族的威严与权力。神堂正中原为石雕刻祭祀神台(现已毁),神堂四根石柱高6米,刻有两副对联。
  中堂与神堂之间有宽3.4米、长5.4米的天井,供采光和排水用。
  戏台与中堂之间是一个宽阔的平台,面阔12米,纵深15.3米,大部分用平整方石铺面。两旁为走廊,长21米,宽4米。二层为观戏台(1966年改建办“普满农业中学”),是人们观戏和进行其他公共活动的场所。
  青砖、青瓦、青石是刘氏宗祠建筑特点,刻意的雕琢又赋予祠堂神圣与威严。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尤其是祠堂内的12根石柱上镌刻的六副不同文体的对联,是该祠堂封建宗族等级制的真实写照。2000年,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保护文物单位。2002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单位。
  二、胜迹
  (一)丙穴
  丙穴位于县城西九老峰山麓。洞穴冬暖夏凉,长约里许,可容千人。冬季水涸,人可携光而入,从石羔背山洞出。穴内溪水流入县城,形成多处瀑布。水中有鱼,是美味佳肴,古人称之为“丙穴瀑练”、“丙穴佳鱼”,是嘉禾旧八景之一。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中有皇帝楼,上有金銮殿、金交椅、金鸡埘。相传,天降嘉禾,神农教耕于丙穴前的禾仓堡(嘉禾县城始名禾仓堡),夜宿皇帝楼。五行中丙丁属火,神农以火德王,又称炎帝。天降嘉禾,神农教耕,世人乃知谷食。为纪念神农,后人便将山洞命名为丙穴又叫神农洞。清光绪乙未仲冬,皖北人刘羲,时任嘉禾知县,为该洞题名“丙穴”,并撰写碑文。石壁上还有历代文人学士题写的诗文数首。198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鳌峰塔
  又名魁星塔、东塔,因坐落在县城东面钟水河边的鳌鱼岭,且塔顶有一泥塑魁星神像而得名。该塔建于清光绪年间。塔身为六角型,七层,以青石垒砌而成。塔高19米,塔内直径4.2米。民间传说,魁星是主宰文章的神,旧时县内儒生赶考之前,必到神像前拜祭。20世纪60年代,因建朝庭凹水轮泵站,毁塔取石建机坑、机房墙和渠道。
  鳌峰塔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至今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进入20世纪90年代,群众要求修复鳌峰塔的呼声日高。1997年,县人民政府指令城关镇人民政府修复鳌峰塔,并开辟鳌峰(东塔)公园。新塔于1998年4月16日奠基,同年12月竣工。
  新塔承袭古塔风貌,但比旧塔更雄伟。塔身用水泥砖垒砌而成,七层六角形,每层6个面各置一拱窗。七层塔檐,覆盖金色琉璃瓦,檐角高挑,均挂铜铃一个。塔尖覆以金黄色琉璃宝顶。塔座至第七层檐高为33米,寓意为当年嘉禾县33万人口。
  塔基至塔顶尖端为38.5米,塔内径为11.3米,塔座内径为19.97米(寓意为1997年设计)。塔内各层有环形台阶,可逐级上至顶层。
  (三)普济寺
  原普济寺又名含田寺,位于含田村旁(现县人民政府院内)。该寺始建于唐代,经宋、元、明、清各朝代数次扩建。主体建筑由前殿(观音阁)、中殿(大雄宝殿)、后殿(湘山殿)组成。观音阁内二阶正中塑一尊千手观音像,高3丈。寺内悬挂一直径5尺余铁铸古钟。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尤其是九月十九日(传说为观音涅槃日),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人们称该寺为“湘南第三佛地”,是嘉禾旧八景之一。
  1965年,在破四旧(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时观音塑像被毁,寺院因建楼房拆除。
  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各界人士从开发嘉禾旅游资源、弘扬佛教文化出发,倡议修复普济寺。
  2001年初,由县政协牵头,筹备运作重建事宜。
  2001年8月6日,省宗教局行文批复,同意在石羔乡大坪岭村附近的大砠凹重建普济寺。2002年1月10日,重建工程奠基,随即首期工程观音殿和山门开工(次年9月,观音殿和山门竣工)。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