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78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
分类号: F123
页数: 4
页码: 243-246
摘要: 本章嘉禾县经济综合管理计划记述计划编制与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其他管理等介绍。计划管理职能主要是加强对经济运行动态的预警、监测、分析和经济信息的发布,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综合协调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
关键词: 嘉禾县 经济 综合管理

内容

1989年以前,县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管理范围涉及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社会事业,直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990年,计划工作重点由年度计划转到中长期计划的研究和制定。1991年始,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计划管理逐渐放开。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计划管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1995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计划管理职能主要是加强对经济运行动态的预警、监测、分析和经济信息的发布,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综合协调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
  第一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一、中长期计划
  1989—2002年,除继续执行1986—1990年的“七五”计划外,共编制三个中、长期计划。具体是:《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嘉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及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嘉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纲要》。
  (一)《嘉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89年、1990年是“七五”计划的后两年。
  按当年价计算,199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138亿元(现价,下同),是1985年的2.4倍,年均增长28%;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8761亿元,比1985年增长140%,年均增长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2亿元,比1985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5.2%;财政总收入1844.1万元,是1985年的2.3倍,年均增长24.8%。
  (二)《嘉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八五”期间,是全县实现国民经济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消费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重要时期。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及国家计委要求,把治理整顿目标作为“八五”计划的第一任务,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作为制订规划的指导方针,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指导思想,把改革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县“八五”计划制订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到1995年,社会总产值实现5亿元,年均增长6.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6.6%;财政收入实现2452万元,年均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1995年末控制在9.5内以。‰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按当年价计算,下同)7.751亿元,是1990年的3.3倍,年均增长46.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6211亿元,是1990年的2.2倍,年均增长25.8%;财政总收入实现5281万元,是1990年的2.9倍,年均增长37.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78元,比计划多278元,增加34%。1991—1995年,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66‰、5.76‰、3.21‰、5.05‰、4.55‰。
  (三)《嘉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及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纲要的主要目标是:“九五”期间要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规模达到撤县建市的标准。
  全县“九五”计划及2010年目标纲要的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11亿元,年均增长17%;2010年41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4%,比“八五”期末增长3.7倍。工农业总产值——2000年17亿元,年均增长17%;2010年89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8%,比“八五”期末增长5倍。
  乡镇企业——2000年36亿元,年均增长25%;2010年223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2000年1亿元,年均增长18%;2010年3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2500元,年均增长20%;2010年10000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5%。人口增长——“九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00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33.75万人以内;后十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九五”计划执行情况: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下同)15.1834亿元,年均增长19.2%;工农业总产值19.0327亿元,年均增长10.5%;乡镇企业总产值27.9361亿元,年均增长27.7%;财政总收入1.1758亿元,年均增长24.4%;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年均增长28%。
  1996—2000年,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33‰、4.90‰、5.40‰、5.01‰、6.09‰。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3.64万人。
  (四)《嘉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十五”计划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全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战略: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科教兴嘉。发展重点:农业、工业、商贸业、小城镇建设。主要经济指标:到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53亿元,年均增长8%;农业总产值10.99亿元,年均增长6%;工业总产值48.6亿元,年均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11亿元,年均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55.34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1.72亿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年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2005年末总人口控制在35万人左右。到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下同)19.2825亿元,年增长13.5%;工农业总产值22.6349亿元,年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7.88亿元,年增长11.0%;乡镇企业总产值34.3242亿元,年增长11.4%;财政总收入1.364亿元,年增长8.01%;农民人均纯收入3029元,年增长7.8%。人口自然增长率5.40‰年末,总人口34.17万人。
  二、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内容包括工业生产计划、农业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计划、统配物资分配计划(1993年以前)、乡镇企业发展计划、财政收支计划、商品流转计划、对外经济贸易计划、科技事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招生计划、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计划等。主要的有工业生产计划、农业生产计划、商品流转计划和财政收支计划。
  (一)工业生产计划
  内容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
  1993年以前,工业生产计划包括县属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产值和产品产量发展计划。考核的主要产品有原煤、水泥、发电量、木材、布匹、钢丝钳、交流发电机、日用陶瓷器、混配饲料、倒缸酒、皮鞋、碳酸氢氨等。1993年以后,工业生产计划进行较大的调整,仅对县属国有工业进行计划和考核,工业产品计划考核9个,除去了混配饲料、日用陶瓷器和碳酸氢氨。1998年,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纳入计划和考核。到2002年,纳入计划和考核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民营规模企业)达到40户。
  (二)农业生产计划
  内容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1989—1992年间,农业生产计划指标较多,考核的农业产品有稻谷(早中晚稻)、烤烟、水果、玉米、红薯、花生、芝麻、大豆、生猪、水产品等20多个品种。1993年以后,农业生产计划实行比较大的调整,从调整农业结构出发,只考核几宗大的农副产品,如粮食、烤烟、水果、生猪、水产品等。当年起,年度计划改由综合指标、分解指标和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三部分构成。综合指标项目与中长期计划项目相对应,分解指标是对部门、系统和乡镇一级的指导性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是由各单位部门申报,经计划部门审核后立项安排。
  (三)商品流转计划
  1989—1992年,商品流转计划包括:主要商品(生猪、烤烟等)收购调拨计划、农副产品收购计划、统配物资(钢材、生铁、铜、水泥、化肥、成品油等)预安排计划、煤炭调拨计划、卷烟销售计划等。1993年,取消除烤烟以外的主要商品收购调拨计划、农副产品收购计划、统配物资预安排计划、煤炭调拨计划、卷烟销售计划等。当年起,除烤烟和爆炸危险品等少数专营商品以及国家明文禁止销售的物品外,全部放开计划,进入市场。
  (四)财政收支计划
  由县财政局编制。每年初,根据上级下达的财政收支指标,结合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收入立足于实有财源和经济增长点进行科学测算,编制切实可行的收入预算计划;同时,本着“量入为出,量财办事”和“保工资、保重点、保运行、保平衡”的原则,按原基数编制财政支出预算安排。预算草案经县政府同意并向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由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1989—2002年,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8.4146亿元,上划中央“两税”共计1.1460亿元,全县财政收入总计9.5606亿元,年均递增14.46%;同期,全县财政预算支出总计10.6229亿元,年均递增14.7%。由于加强财政收支计划管理,促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和宏观调控,加上国家计划内的适当补贴,全县财政连续14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建设项目管理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自1988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清理后,县内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从紧的方针政策。为控制投资规模,每年出台新的政策规定。1989年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建和改造工程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纳入计划管理,集体和个体投资规模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1990年规定,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停止征收建筑税,严格新开工项目审批手续,还规定全民基建和扩改项目10万元以上的按计划部门程序审批。1991年规定,全民和集体上万元以上项目、个体2万元以上项目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并对新开工项目实行许可证制度。1992年规定,投资2万元以上项目都必须实行计划管理。在此投资政策环境下,1989—199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偏低,四年累计为1.4634亿元。
  从1993年起,国家改革投资政策,按照加强和改善对投资总量、结构和程序的宏观调控,保证重点需要,保持固定资产规模适度增加的原则。当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357亿元,是1989年的3.6倍。200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002亿元,是1989年的12倍。14年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4513亿元。
  二、重点建设项目管理
  在编制中、长期计划时,重点建设项目列入中、长期建设规划;在编制年度计划时,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年度建设计划。1992年8月,县成立“项目办公室”,1996年更名为“重点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申报、审核到争取上级计划部门立项,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八五”计划期间,全县列入的重点项目80项,计划总投资2.0868亿元,其中工业交通30项、投资9292万元,农林水利38项、投资1.0082亿元,文教卫11项、投资1011万元,财贸1项、投资483万元。“九五”期间,列入的重点项目51项,计划总投资28.11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项、投资2.1485亿元,第二产业22项、投资23.0217亿元,第三产业18项、投资2.946亿元。主要项目有:嘉禾县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观音山水库电站、盘江水库和泮头水库枢纽保安工程、嘉禾县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泮(头)—袁(家)—塘(村)”公路建设、改建“嘉(县城)—车(头)—塘(村)三镇—廊”公路工程、兴建东塔路、龙(潭)—普(满)公路油化等。“十五”期间,列入的重点建设项目23项,计划总投资9.3386亿元。主要项目有:农村电网改造、盘江水库枢纽除险保安、三味椒食品系列开发、瘦肉型生猪基地、5000公顷中低改稻田、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建设、省道1806线桂阳至嘉禾二级公路、袁家煤矿接替井基建、百泉溪综合整治、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第二供水厂、县城园林绿化、坦塘工业园、珠泉商贸城等。
  第三节 其他管理
  其他计划管理包括经济信息管理、第三产业管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农转非”管理等。“农转非”管理列“政法篇”(公安章)记述。
  一、经济信息管理
  1989年11月2日,嘉禾县经济信息中心成立,与嘉禾县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合署办公,为副局级事业单位,归口县计委领导。县经济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汇总、发布,为县委、县政府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依法监督管理和规范全县经济信息市场,负责县内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调联系工作。1990年10月,县经济信息中心在各乡镇、县属厂矿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聘请特约信息员57名,建立“人工信息网”。
  11月,填报1990年《〈湖南工业产品数据库)表》31户,完成全县“1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据采集并纳入国家数据库”的试行工作。同月,开始编写《嘉禾计划信息》(简报),不定期印送有关领导和部门。1991年,湖南省计委、湖南省经济研究信息中心投资嘉禾设立“嘉禾县经济信息中心服务部”。1992年8月4日,成立“嘉禾县项目办公室”,与嘉禾县经济信息中心合署办公,直属县政府领导。1993年3月28日,县项目办公室与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合署办公,县经济信息中心和县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划给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1996年4月28日,县经济信息中心从外经贸委划归县计划物价局领导和管理,为副局级事业单位。1999年4月,县经济信息中心编发《嘉禾经济信息》(简报)。至2001年8月,共编发20期、经济信息180余条。2001年9月,印发《嘉禾县宏观经济主要指标》。2002年6月起,每月印发《嘉禾县经济景气分析》,至12月共印发7期。通过搜集和印发信息资料,为全县和部门经济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二、第三产业管理
  1989年以前,县内第三产业未列入正规管理。
  1990年起,第三产业进入报表统计。1995年,在制订全县“九五”计划时,把第三产业列入发展计划。预期目标是:第三产业增加值2000年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000年达到35%;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一、二产业的增幅。1997年12月24日,县设第三产业办公室,归口县计划物价局。到2000年,全县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1348亿元,年均增长14.4%。整个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34∶31∶35调整到2000年的28∶42∶30。在制订全县“十五”计划时,把第三产业列为发展计划的重点。其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2%;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1∶33∶36调整为2005年的22∶35∶43。2002年,一、二、三产业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8%、31.4%、40.8%。
  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1989年,县政府制定《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的若干规定》,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及工、农、科、教等基层单位工作。规定:国家计划内招收的毕业生,实行指令性计划分配;定向收费毕业生,按合同定向分配到县以下单位;委培毕业生,按合同分配就业;国家计划内自费生,实行自主择业,计划部门办理分配手续。从1998年起,用人单位可自行考察接收计划分配的50%,毕业生分配部门统一调配50%。1989——2000年,全县共安置计划内招收的统配大中专毕业生3380人,其中师范类毕业生1688人、非师范类毕业生1692人;按层次分,共安置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156人、专科毕业生1057人、中专毕业生2167人。2001年起,安排并轨毕业生(国家从1997年起改革招生制度,将过去的统招统分生、定向生、委培生、计内自费生、自主择业生等招生形式,合并为一种招生形式,毕业生称为并轨毕业生)。并轨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择业期限3年,毕业生自行联系接收单位,与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然后由毕业生分配部门办理各种手续。至2002年,全县共接收并轨毕业生340人,其中师范类101人、非师范类239人。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嘉禾县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