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技术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6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技术服务
分类号: F323.3
页数: 4
页码: 113-116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嘉禾县农业技术服务发展情况。包括技术应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杂交稻制种、耕作制度调整。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技术经济 嘉禾县

内容

一、农技应用
  嘉禾县农业局把引进开发农作物新品种,加快良种及栽培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农业增收、增效的一项重要任务。1989年,县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站在普满乡枫木坠、龙潭乡塘下村实施优质烤烟示范栽培,面积21公顷,亩产优质干烟174.8公斤、亩产值615.8元,比对照区分别亩增25.9公斤、160.9元;烟叶质量在湖南省优质烟叶评比中获一等奖。主要栽培技术为:引进良种、营养袋育苗、带土带药带肥移栽、高垄单植、配方施肥、打顶抹荪。次年,全县推广栽培2000公顷。1990年,农业局粮作站对“多效唑”控制晚稻秧苗陡长实施多种浓度探索试验取得成功,当浓度为200PPM时,秧苗粗壮多蘖。“多效唑”的应用还辐射到花生、大豆、水果、烤烟等农作物。是年,农业局粮油站为筛选出优质高产红薯品种,对挑选出的5个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龙潭乡王阳甫村为试验基地,供试品种有“86—51”、“86—58”、“南薯88”和“82—45”。试验结果: “86—51”产量最高,亩产1085公斤;“南薯88”次之,亩产899公斤。1991年,龙潭、莲荷、广发、盘江等乡率先引种“南薯88”。1992年,全县红薯主推品种“86—51”、“南薯88”,种植面积933公顷。1995年,农业局粮油站在塘村镇尹郭村作水稻软盘旱育抛秧技术示范栽培,面积1.5亩,获得成功。
  1996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龙潭乡推广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春播433公顷,亩均401公斤,最高亩产484.6公斤,比对照区增产3倍。同年,全县推广早稻抛秧面积66公顷,亩均469.3公斤。塘村农技站站长周新焕在曲龙村抛秧栽培10.6公顷,亩均510公斤。5月,郴州市农技部门在塘村召开现场会,推广嘉禾抛秧经验。1997年,县粮油站在石羔乡背底塘村,对“金优402”、“威优404”等7个早稻组合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是:“金优402”生育期最短(112天)、产量较高、抗稻瘟病,成为县内杂交早稻当家品种。
  1998年,县农业局在龙潭镇、石羔乡创办大棚早稻育秧,实行商品化供秧,当年供秧插早稻15公顷。次年,全县14个农技站与864户粮农签订供秧合同,供秧插早稻139公顷。1999年,农业局推广水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经县科技局、统计局验收:抛秧田比手插田(对照区)均有增产。“汕优77”比对照区亩均增产9公斤、“汕优4480”比对照区亩均增产29.3公斤。2000年,县粮油站引进21个杂交玉米品种,在龙潭镇杉树下村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县内种植的品种有“掖单2011”、“玉15号”、“临奥2号”、“登海1号”四个优良品种,成为县内主推品种。是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车头镇平田村推广两系优质稻“香优68”。播种面积13.3公顷,平均亩产410.4公斤。2002年,农业局在石羔乡背底塘村、文家村、甫口村推行超级杂交稻66公顷示范片,亩均400公斤,为主攻单产提供科学依据。
  1989—2002年,全县推广主要农业技术16项,推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进程。
  二、植保植检
  (一)植物保护
  1989年,县植保植检站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为主。1990年起,植保业务拓宽到鼠害、草害防治。1990—2002年,全县设18个植物医院,先后培训植保技术员1568人次,“诊断、开方、卖药”一条龙,为农业生产服务。
  粮食作物病虫害
  1991年,全县红薯瘟发病面积200公顷;红薯小象鼻虫危害面积700公顷,塘村、坦坪、莲荷为主发区。当年城关镇沙岭村发现检疫对象——毒麦,面积3.9公顷。县植保站将毒麦作饲料处理后,再未发生。1994年,县内稻瘟病发病面积1666公顷;早、晚稻纹枯病发病面积8000公顷;晚稻细条病发病面积7333公顷;早、晚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并发面积9000公顷;早、晚稻二化螟发生面积7733公顷。红薯瘟在泮头、袁家、车头、龙潭等乡镇均有发生。全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近1000吨。1996年,晚稻细条病发病面积5066公顷,损失粮食580吨。2001年,坦坪乡西车村和钟水乡沙仁村种早稻200公顷,品种为“香两优68”,全部发生稻穗颈瘟。同年,县农业局引进“鸡蛋黄”、“香薯”等强抗性品种,红薯瘟得到控制。2002年,稻瘟病发病面积1286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10400公顷,二化螟发生面积8300公顷,稻曲病发病面积400公顷,全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稻谷800吨。1989—2002年,玉米纹枯病、大小叶斑病、玉米螟、蚜虫、粘虫等,在龙潭镇的大泉、梓木、马家坪等地,中等偏轻程度发生。农民采用“呋喃丹”拌煤灰从玉米喇叭口处撒入、用药液喷射喇叭口处,效果甚好。
  经济作物病虫害
  1990年,普满乡曾家、雷家、板贝等行政村,烤烟普遍发生青枯病。烟农采取清除渍水、增施钾肥等措施,病害得到遏制。1991年6月,城关镇安宁村95%的茄子被蟥螨危害,菜农拔出虫株集中烧毁,菜地用药后全部改种其他作物,蟥螨再未发生。石桥乡石门园艺场,发现柑橘溃疡病株,当即砍倒焚烧,病菌未能蔓延。1994年,县农科所3.3公顷烤烟遭花叶病危害。通过增施微肥、钾肥、喷射农药,控制住病害。1995年,钟水乡坦塘村、城关镇沙岭村的部分瓜果类作物,遭受病虫危害,部分丘块的西瓜、黄瓜、南瓜瓜叶被吃光,减产80%。同年,梨黑斑病、桃流胶病、枣疯病在少数地方有少量发生。2001年,坦坪乡峰塘村13公顷西瓜地,普遍发生三枯病,病株率达30%。2002年,行廊镇行廊村20公顷辣椒发生严重疫病,县植保站提出以高效低毒农药“克露”扑杀被采纳,挽回经济损失5万元。
  综合防治
  1989年,石羔乡文家、大坪岭和城关镇含田发现水稻赤枯病。农业局组织17个农技站植保人员进行调查,全县赤枯病发生面积2400公顷。采用亩施锌肥1公斤、钾肥2公斤,开沟排水露田,七天后,禾苗回生。1990年,县种子公司销售稻谷种子时,统配“强氯精”药剂350公斤,让农户进行种子消毒。同时,选用抗病力强的“金优402”、“金优404”、“汕优402”及“威优974”品种,淘汰易感稻瘟病的“香两优68”及“湘糯1号”。红薯品种选用“南薯88”、“香薯”、“鸡蛋黄”品种替代“广东白皮薯”、“湘农黄皮”和“永红1号”。1995年,县内各植物医院采用高效低毒农药2~3种以上配剂推广使用,达到病虫兼治效果。用“稻瘟灵”、“三环唑”控制稻瘟病扩散;以“井冈霉素”抑制纹枯病发展;用“强氯精”等药剂抑制细条病蔓延;以“扑虱灵”合剂歼杀稻飞虱;用“杀虫双”、“杀虫单”等杀灭各种螟虫,效果很好。当年,县财政拨1万元灭鼠专项资金,17个乡镇集资2.5万元,县植保站购进正宗“敌鼠钠盐”,每日分早、晚两次统一配制饵料,统一时间在全县老鼠频繁活动区投“料”,全县灭鼠116万只,挽回稻谷损失1720吨。1996年,县植保站先后引进“盖草能”、“草甘磷”、“精克草星”、“农达”等化学除草剂,推广使用后,效果很好。1998年,植保站购进机动喷雾器50部,率先在行廊、龙潭镇413公顷稻田示范,因省工省钱,受到干部群众欢迎;1999年,各乡镇农技站进行试点示范。2000年,泮头、行廊、龙潭、普满等乡镇为病虫统防统治片,统治面积3500公顷,通过抽样测产验收核算,与非统区比,亩均节省用工0.75个、降低防治成本8.5元,亩均增产稻谷19.9公斤。统防区累计节约防治成本44万元,增产稻谷1040吨。
  (二)植物检疫
  1991年,县植保植检站开展对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全县水稻细条病发病面积394公顷,占晚稻面积4.4%,17个乡镇均有发生;毒麦发生3.9公顷,病区仅城关镇沙岭;红薯瘟发生面积200公顷,主要分布在莲荷、龙潭、肖家、城关、钟水、坦坪、广发7个乡镇;柑橘溃疡病病区仅石桥石门园艺场。1995年,全县开展第四次植物检疫普查,对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烤烟、柑橘、辣椒等农作物进行检疫。发现水稻细条病4533公顷,分布在城关、塘村、坦坪、莲荷等乡镇;红薯瘟发病面积160公顷,分布在城关、塘村、坦坪、莲荷4乡镇;龙潭乡杉树下7.1亩柑橘,全部患溃疡病。该种苗从长沙引进时未经检疫,发病后,果农不愿作烧毁处理。直至2000年,该病蔓延到金塘、石陂头村一带,发病面积76公顷,经动员全部挖蔸烧毁。同年,植检人员在城关市场查获5000株带有溃疡病的橘苗出售,当即公开烧毁。2001年,县植保植检站组织各乡镇站开展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全县有7个乡镇发生柑橘溃疡病,其程度有加重趋势;水稻细条病仍在原发地出现。除就地处理病株外,还通报各乡镇站,严禁在疫区采种采枝。
  三、杂交稻制种
  1989年,县种子公司按照“地繁县制”的原则,负责全县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供应和管理。当年,全县制种146.6公顷。主要组合有“威优35、49、64”、“汕优64”和“协优6”。全县平均亩产159公斤,总产349.8吨。除满足县内需要外,少量外销。
  1993年,全县制种110公顷。为提高单产,推广“父本改单本为多本、组合改中迟熟稻为早迟熟稻、授粉改绳索赶粉为竹竿赶粉”,平均亩产197.7公斤。广发乡忠良村制种最高亩产350公斤。1994年,嘉禾县杂交水稻高产制种获郴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县农业局利用嘉禾杂交种子质量好、外销信誉高的制种优势,扩大制种面积。当年全县制种227公顷,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511.2吨,其中内需350吨、外销160吨。经县种子公司对种子质量抽查表明:纯度为96%、净度98%、水分低于12%、发芽率92%,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质量标准。为规范制种秩序,当年取缔钟水乡马托村和龙潭乡龙潭村自发制种面积26公顷的行为,确保种子质量信誉。1996—1998年,县种子公司连续被评为湖南省种子质量活动年先进单位。1999年起,制种主要组合由威优系列转为金优系列。
  2000年,县农业局在普满乡茶坞村和田心乡栗木枫村作“两系”法杂交秋季制种获得成功。制种面积8公顷,平均亩产200公斤。2002年,全县制种166公顷,平均亩产168公斤,总产420吨。主要组合有“金优80”、“金优253”、“金优404”、“中优402”和“新香优80”。制种区主要分布在广发、坦坪、莲荷等乡。
  四、耕作制度调整
  1989年,全县稻田10494公顷,稻—稻—肥制占稻田面积的33.4%,烟—稻制占稻田的19.7%,稻—稻—菜(含青饲料)制占稻田的29.6%,其他耕作制占稻田的17.3%,复种指数232%。普满乡、肖家镇、龙潭乡、石羔乡、广发乡以烟稻连作制为主;石桥乡、田心乡、坦坪乡以稻—稻—绿肥制为主;钟水乡、车头镇及钟水两岸以稻—稻—菜为主。全县旱土4224公顷,烤烟套红薯制占旱土的11%,豆套红薯制占旱土的25.2%,花生一熟制占旱土的17%,其他占46.8%。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2.4871万吨,人均384公斤,比1989年人均增加43公斤,耕作制度由粮肥结构向粮经结构转变。与1989年比,瓜—稻制面积增加116公顷、稻—菜制面积增加386公顷,双季稻面积增加186公顷,绿肥面积减少635公顷,冬板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为240%。1996—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逐年递增,早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行列,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2000年,稻—稻—肥制减少246公顷,烟—稻制减少134公顷,瓜—稻制增加344公顷,草莓—稻制40公顷,葡萄、甘蔗一年一熟制120公顷,双季稻面积减少2066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由上年的200公顷骤增到1333公顷,旱土蔬菜面积扩大,全年复种指数为265%。2002年,稻—稻—肥制占稻田面积的10.35%,烟—稻制占稻田面积的28.88%,稻—菜制占稻田面积的15.52%,稻—稻—饲料制占2.59%,瓜稻制31.95%,其他10.71%。在旱土中,玉米、红薯、小麦单作占旱土的8.6%,玉米套秋红薯占旱土的36.1%,豆薯制占旱土的30.3%,蔬菜占旱土的25%。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