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65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8
页码: 109-116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州市嘉禾县种植业发展情况。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
关键词: 种植业 作物经济 嘉禾县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嘉禾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粮次之。1989年,粮食播种面积2.2586万公顷,水稻、旱粮播种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8.2%和21.8%。在旱粮中,红薯、大豆、小麦、玉米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8%、4.4%、3.1%、0.5%。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2.3606万公顷,总产13.6549万吨,其中稻谷、红薯、大豆、玉米播种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3.7%、12%、5.4%、4.9%。1998年,全县实施“6666公顷杂交早稻,6666公顷杂交玉米”工程,当年粮食播种面积26520公顷,总产14.4930万吨,其中杂交早稻6600公顷,占早稻面积的86.6%;杂交玉米3348公顷,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9.9%。1999年,粮食市场供应过剩,县委、县政府采取稳粮措施,以改良品种为突破口,调整粮食品种结构,调减早籼稻1333公顷,发展优质稻5533公顷、杂交玉米6000公顷,向“高产、高效、优质”发展。当年,粮食单产、总产稳定,品质提高。200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6146万公顷,总产15.7637万吨,其中稻谷1.518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的58.1%,产量10.673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7.79%;面积比1996年减少2526公顷,产量比1996年增加2.1088万吨,增产15%,粮食总产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一、水稻
  1989年,全县水稻种植17666公顷,其中:双季杂交早稻3220公顷、双季杂交晚稻8680公顷,总产96767万吨,亩产365公斤。杂交组合有威优49、35、402,汕优402、404,华联2号等品种。1995年,国家出台粮食保护价收购、优质优价收购政策,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是年,县政府利用国家粮食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吨粮田开发工程”,参与郴州地区成建制吨粮乡(镇)竞赛活动。石桥乡参赛面积866公顷,亩产1000.5公斤;田心乡参赛面积566公顷,亩产1002公斤,首次出现亩产过吨粮乡镇。1996年,袁家、泮头、肖家、塘村、石羔、坦坪、田心、石桥、广发、钟水等乡镇参加竞赛活动。经市吨粮田建设领导小组田间考察验收,石桥、田心保持亩产过吨粮乡镇,广发、坦坪、石羔、钟水、袁家成为新的亩产过吨粮乡镇。是年,全县过吨粮面积5866公顷,早、晚两季平均亩产1007.6公斤。全县早稻实现杂交化,良种覆盖率达90%,稻谷总产量达到11.9419万吨,比上年增加9165吨,增长8.3%。1997年,县农业局粮作站继续进行选育良种科研活动。石羔乡背底塘村水稻良种品比试验结果:“金优402”一季亩产550公斤;“威优947”一季亩产534.4公斤,为水稻竞选主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1999年,全县早稻面积调减533公顷,中稻面积增加1200公顷,发展优质稻5533公顷。2002年,稻谷播种面积15186公顷,其中早稻播种5786公顷、中稻播种1033公顷、晚稻播种8367公顷。稻谷播种面积中,杂交稻播种13298公顷(其中优质稻播种12486公顷)。
  二、玉米
  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1989年,玉米种植面积113公顷,亩产62公斤。多与红薯、花生套种或植于旱土边缘。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市场需求量扩大,玉米生产迅速发展。1996年,种植1173公顷,总产3528吨,单产200公斤。种植面积较大的龙潭乡408公顷、广发乡186公顷。是年,全县杂交玉米种植926.6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8.9%。龙潭乡社塘村民李牛仔种杂交玉米2.6亩,产量1.26吨,平均亩产484公斤,比本地品种增产1倍。当时,主推的玉米品种有“掖单13”、“掖单4号”和“农大60”等杂交组合。
  1996—1998年,县农业局连续3年在龙潭举办666公顷杂交玉米示范样板,推广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998年,县内实施6666公顷玉米开发工程。全县种植3713公顷,总产15960吨,亩产286公斤。其中龙潭镇种玉米668公顷,亩产350公斤,总产3507吨。2000年,引进试种“掖单2001”,亩产605.6公斤;“蠡玉15”,亩产608.8公斤;“农大108”,亩产600.4公斤。良种引进和推广,给玉米生产注入活力。2001年,龙潭镇大面积种植湖南省亚华公司提供的杂交玉米,因种子不纯,造成严重减产,该公司赔偿农民损失36万元。2002年,全县种玉米5093公顷,总产26407吨,亩产345公斤,玉米已成为全县粮食生产的第二大宗作物。
  三、薯类
  (一)红薯
  1989年,全县种植红薯2653公顷,总产5578吨,单产140.2公斤(按鲜薯折谷5∶1计算)。20世纪90年代初,红薯多为饲料用。县内红薯当家品种有“湘农红皮”、“洋市红薯”、“广东白皮”等。1990年引进“南薯双八”在龙潭乡王阳甫村试种,亩产899公斤,比本地薯增产30%。1991—1992年,“南薯双八”在龙潭、莲荷、广发、盘江等乡率先推广。1994年,县内种植2886公顷,总产9460吨。种植面积在200公顷以上的有龙潭、行廊、泮头、石桥、坦坪等乡镇;130公顷以上的有肖家、石羔、钟水、田心等乡镇。2000年,龙潭镇引进“香红薯”、“鸡蛋黄薯”、“紫色薯”等品种600公斤,种植66公顷,亩产440公斤。2001年,红薯种植3320公顷,总产1.71万吨。2002年种植3113公顷,总产1.6097万吨,亩产344公斤。
  (二)马铃薯
  1989年,全县种植2.4公顷,总产5吨。主要分布在龙潭、普满、车头、塘村等乡镇。12月至翌年1月播种,5月上旬收获。县内主要作蔬菜消费。2002年,全县种植225公顷,总产849吨,单产251公斤。
  四、大豆
  县内以春大豆为主,少量秋大豆。不榨油,仅作菜食。80%在旱土种植,20%实行豆——稻连作和秋季缺水田种植。1989年,全县种植986公顷,总产1142吨,单产77公斤。龙潭、行廊、肖家、坦坪、石桥等乡镇种植较多。主要品种有“湘春豆”、“湘豆11号”、“湘豆15号”和本地品种“六月黄”。1995年种植1446公顷,总产2802吨,单产109公斤。1996年,种植1286公顷,总产2357吨。2000年下降为1180公顷。2002年,全县种植1480公顷,总产3814吨,单产172公斤。
  五、小麦
  县内小麦产量低。由于稻谷丰收,加上外地麦类流入境内,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9年,全县种植700公顷,总产803吨,单产76公斤。主要分布在行廊、龙潭、石桥、田心、泮头等乡镇。1989—1990年,县农业局引进小麦良种“湘麦1号”、“湘麦2号”和“雅安早”,在行廊镇举办麦——稻——稻示范样板,面积46公顷,亩产125.4公斤;普满乡实施麦——烟——稻示范田20公顷,亩产115公斤。1995年,全县种植560公顷,2002年下滑到373公顷,总产825吨,亩产146公斤。
  在粮食作物中,高粱、荞麦、绿豆、红豆、豌豆、蚕豆、黑豆等有少量种植。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989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26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9%。其中花生720公顷、苎麻249公顷、烤烟4102公顷、甘蔗30公顷、其他25公顷。1996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09.9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其中油料作物1296公顷(含花生)、烤烟2538公顷、甘蔗55公顷、苎麻13公顷、棉花6.6公顷、其他1.3公顷。2002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143公顷,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9.6%。其中花生1779公顷,甘蔗114公顷、烤烟2165公顷(另设专章记述)、药材49公顷(在林业章记述)、其他36公顷。
  一、花生
  1989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720公顷,总产量1030吨,平均亩产95公斤。1990年,县农业局引进良种“粤油256”、“湘花生2号”、“海花5号”,在龙潭乡大泉村进行品比试验:“粤油256”亩产194公斤、“湘花2号”亩产183公斤、“海花5号”亩产187公斤,本地花生亩产169公斤。1991年,大泉村被定为百亩“粤油256”良种繁育点,当年生产良种20吨。次年在全县推广。1995年,县内花生播种面积增至1398公顷,总产3138吨,单产150公斤。1996年始,花生除本地加工食用油外,部分运往广东销售,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1年,全县播种面积1800公顷,总产4377吨,平均亩产163公斤。是年,石桥镇周家村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运往广东的花生4000吨。2002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1780公顷,总产4356吨,亩产164公斤。
  二、甘蔗
  境内甘蔗为鲜食蔗。1989年种植30公顷,总产814吨,亩产1793公斤。1993年,县内引进“纳印301”、“南菲310”优良蔗种,比本地品种单产高,经济效益好。1996年,全县种植55公顷,总产2450吨,亩产2951公斤。2001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16公顷,总产6480吨,亩产3704公斤。
  2002年,全县种植114公顷,总产6513吨,亩产3782公斤。
  第三节 其他作物
  一、蔬菜
  1989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362公顷,人均蔬菜面积0.07亩,多为农区种植。商品蔬菜41公顷,分布于钟水沿岸村庄。1990年,县城人口增多,县政府确定,在城关镇珠水村7、8、9组建立专业蔬菜基地,面积16公顷;田心乡黄甲村为二线基地,面积20公顷。为确保城镇蔬菜供应,县粮食部门给水田种蔬菜每亩补偿粮食800公斤,旱土种蔬菜每亩补偿粮食350公斤。当年蔬菜播种面积1787公顷。1991年,县农业局投资1.2万元,在城郊农技站架设3个塑料大棚。次年春,培育“湘研1号”辣椒,试种1.4亩,亩产2.5吨,亩产值3326元,产品提前40天上市。1995年4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发钟水乡沙仁村和石羔乡文家村专业蔬菜基地的通知》。1997年7月,县成立“蔬菜发展领导小组”,聘请山东省寿光县张华锋到嘉禾指导大棚蔬菜生产。当年投资21万元,分别在县农技站、钟水乡、林业苗圃、城关镇安宁村建塑料棚61个。10月,“嘉禾县蔬菜生产办公室”成立。县政府组织各乡镇长到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学习发展蔬菜生产经验。是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759公顷。1998年6月,县政府召开全县蔬菜工作会议,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蔬菜质量;9月,县民政局投资3万元,引进“南畔洲萝卜”、“晋菜三号”、“日本胡萝卜”和“西芹”等品种,扶助贫困户发展秋冬蔬菜生产;肖家镇肖家村与广东连州客商签订33公顷蔬菜种植、销售合同,首批种大肉包心芥菜10亩,总产65吨,产值1.3万元;订单蔬菜扩大到龙潭、石桥、普满、石羔、广发、莲荷等乡镇,面积73公顷,总产4400吨,总产值176万元;县农业局、钟水乡、县农办、水电局和农业开发办,合资创办嘉禾县辣制食品厂,当年生产剁辣椒5万公斤。1999年春,龙潭镇上宅村种植订单蔬菜20公顷。7月,石桥镇仙江村、钟水乡坦塘村、盘江乡广塘村、坦坪乡秀溪村、石羔乡下车村、田心乡黄甲村共种植订单蔬菜33公顷。其中大肉包心芥菜因干旱高温提前抽薹,夏阳白因受菜青虫和软腐病严重危害,当年订单蔬菜效益差。2001年10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的通知》,确定城关镇珠水行政村安宁自然村沿河16公顷、钟水乡沙仁村沿河23公顷、田心乡栗木枫村和黄甲村为无公害蔬菜基地。11月,县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蔬菜种植资料3000份,实用书50册,接待农民咨询300人次。当年种植蔬菜5051公顷。2002年11月,县政府贯彻《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全县保持塑料大棚25个,运用“春提早、秋延后和秋提早”蔬菜栽培技术,遮阳网覆盖面6.3公顷,小拱棚覆盖广泛被采用,黑色防虫网始被采用,地膜覆盖总面积100公顷。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021公顷,较有名气的品牌有黄甲村的萝卜、五百地的大白菜、栗木枫的莲藕、广发乡的辣椒和龙潭镇的韩国萝卜。此外,全县还有专业菜地41公顷,其中安宁村14.8公顷、沙仁村20公顷、文家村6.6公顷。全年蔬菜总产量12.6万吨。
  二、果用瓜
  县内果用瓜有西瓜、香瓜、菜瓜。西瓜生津止渴,香瓜香甜脆嫩,属夏季消暑降温瓜果,菜瓜用做菜食。1989年,全县果用瓜种植92公顷,其中西瓜61公顷,亩产1吨多,多植于旱土。1993年推广杂交西瓜,本地西瓜被淘汰。是年,种果用瓜310公顷,其中西瓜205公顷,亩产1.5吨。1994年始,西瓜改旱土种植为稻田种植,推广西瓜——晚稻连作;香瓜、菜瓜多与辣椒套种。盘江乡农技站推广西瓜嫁接技术,用葫芦瓜作砧木,是年嫁接20公顷,使西瓜瘟蔸问题得到解决。该乡利用地势高,温度低的区位优势,错开上市高峰期,8月初西瓜才成熟上市,比正常销售时间推迟一个月,经济效益提高3成。西瓜主推品种有“新澄1号”、“密宝”、“雪峰5号”、“新红宝”、“宝庆红2号”等。1995年引进“新农8号”、“日日本特大巨星王”。2000年,全县种西瓜350公顷,总产7150吨,亩产1.4吨。2002年,全县种西瓜494公顷、总产9672吨,香瓜108公顷、总产1929吨。西瓜主产盘江、坦坪、石桥、田心、钟水诸乡镇及钟水沿岸。
  三、绿肥 青饲料
  1989年,全县绿肥播种面积3053.3公顷,青饲料播种面积1920公顷。1991年5月,县农业局土肥站对全县有机肥料进行调查,有机肥以当季作物可利用力的大小归纳为5级,1级肥料——绿肥类,当年播种4586.9公顷,绿肥施用面积6093公顷,多用作早稻基肥。全县饲料播种面积2240公顷,主要品种有芥菜、泥菜、灰萝卜等。1992年,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增多,种植业劳动力减少,服役耕牛减少,绿肥播种面积下滑到3800公顷。1999年,县内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早稻调减533公顷,中稻播种面积由上年的200公顷提升到1400公顷,绿肥播种面积再次下滑到3326公顷,青饲料播种面积2200公顷。2002年,绿肥播种面积3266公顷,青饲料播种面积1526公顷。
  第四节 技术服务
  一、农技应用
  嘉禾县农业局把引进开发农作物新品种,加快良种及栽培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农业增收、增效的一项重要任务。1989年,县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站在普满乡枫木坠、龙潭乡塘下村实施优质烤烟示范栽培,面积21公顷,亩产优质干烟174.8公斤、亩产值615.8元,比对照区分别亩增25.9公斤、160.9元;烟叶质量在湖南省优质烟叶评比中获一等奖。主要栽培技术为:引进良种、营养袋育苗、带土带药带肥移栽、高垄单植、配方施肥、打顶抹荪。次年,全县推广栽培2000公顷。1990年,农业局粮作站对“多效唑”控制晚稻秧苗陡长实施多种浓度探索试验取得成功,当浓度为200PPM时,秧苗粗壮多蘖。“多效唑”的应用还辐射到花生、大豆、水果、烤烟等农作物。是年,农业局粮油站为筛选出优质高产红薯品种,对挑选出的5个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龙潭乡王阳甫村为试验基地,供试品种有“86—51”、“86—58”、“南薯88”和“82—45”。试验结果: “86—51”产量最高,亩产1085公斤;“南薯88”次之,亩产899公斤。1991年,龙潭、莲荷、广发、盘江等乡率先引种“南薯88”。1992年,全县红薯主推品种“86—51”、“南薯88”,种植面积933公顷。1995年,农业局粮油站在塘村镇尹郭村作水稻软盘旱育抛秧技术示范栽培,面积1.5亩,获得成功。
  1996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龙潭乡推广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春播433公顷,亩均401公斤,最高亩产484.6公斤,比对照区增产3倍。同年,全县推广早稻抛秧面积66公顷,亩均469.3公斤。塘村农技站站长周新焕在曲龙村抛秧栽培10.6公顷,亩均510公斤。5月,郴州市农技部门在塘村召开现场会,推广嘉禾抛秧经验。1997年,县粮油站在石羔乡背底塘村,对“金优402”、“威优404”等7个早稻组合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是:“金优402”生育期最短(112天)、产量较高、抗稻瘟病,成为县内杂交早稻当家品种。
  1998年,县农业局在龙潭镇、石羔乡创办大棚早稻育秧,实行商品化供秧,当年供秧插早稻15公顷。次年,全县14个农技站与864户粮农签订供秧合同,供秧插早稻139公顷。1999年,农业局推广水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经县科技局、统计局验收:抛秧田比手插田(对照区)均有增产。“汕优77”比对照区亩均增产9公斤、“汕优4480”比对照区亩均增产29.3公斤。2000年,县粮油站引进21个杂交玉米品种,在龙潭镇杉树下村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县内种植的品种有“掖单2011”、“玉15号”、“临奥2号”、“登海1号”四个优良品种,成为县内主推品种。是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车头镇平田村推广两系优质稻“香优68”。播种面积13.3公顷,平均亩产410.4公斤。2002年,农业局在石羔乡背底塘村、文家村、甫口村推行超级杂交稻66公顷示范片,亩均400公斤,为主攻单产提供科学依据。
  1989—2002年,全县推广主要农业技术16项,推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进程。
  二、植保植检
  (一)植物保护
  1989年,县植保植检站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为主。1990年起,植保业务拓宽到鼠害、草害防治。1990—2002年,全县设18个植物医院,先后培训植保技术员1568人次,“诊断、开方、卖药”一条龙,为农业生产服务。
  粮食作物病虫害
  1991年,全县红薯瘟发病面积200公顷;红薯小象鼻虫危害面积700公顷,塘村、坦坪、莲荷为主发区。当年城关镇沙岭村发现检疫对象——毒麦,面积3.9公顷。县植保站将毒麦作饲料处理后,再未发生。1994年,县内稻瘟病发病面积1666公顷;早、晚稻纹枯病发病面积8000公顷;晚稻细条病发病面积7333公顷;早、晚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并发面积9000公顷;早、晚稻二化螟发生面积7733公顷。红薯瘟在泮头、袁家、车头、龙潭等乡镇均有发生。全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近1000吨。1996年,晚稻细条病发病面积5066公顷,损失粮食580吨。2001年,坦坪乡西车村和钟水乡沙仁村种早稻200公顷,品种为“香两优68”,全部发生稻穗颈瘟。同年,县农业局引进“鸡蛋黄”、“香薯”等强抗性品种,红薯瘟得到控制。2002年,稻瘟病发病面积1286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10400公顷,二化螟发生面积8300公顷,稻曲病发病面积400公顷,全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稻谷800吨。1989—2002年,玉米纹枯病、大小叶斑病、玉米螟、蚜虫、粘虫等,在龙潭镇的大泉、梓木、马家坪等地,中等偏轻程度发生。农民采用“呋喃丹”拌煤灰从玉米喇叭口处撒入、用药液喷射喇叭口处,效果甚好。
  经济作物病虫害
  1990年,普满乡曾家、雷家、板贝等行政村,烤烟普遍发生青枯病。烟农采取清除渍水、增施钾肥等措施,病害得到遏制。1991年6月,城关镇安宁村95%的茄子被蟥螨危害,菜农拔出虫株集中烧毁,菜地用药后全部改种其他作物,蟥螨再未发生。石桥乡石门园艺场,发现柑橘溃疡病株,当即砍倒焚烧,病菌未能蔓延。1994年,县农科所3.3公顷烤烟遭花叶病危害。通过增施微肥、钾肥、喷射农药,控制住病害。1995年,钟水乡坦塘村、城关镇沙岭村的部分瓜果类作物,遭受病虫危害,部分丘块的西瓜、黄瓜、南瓜瓜叶被吃光,减产80%。同年,梨黑斑病、桃流胶病、枣疯病在少数地方有少量发生。2001年,坦坪乡峰塘村13公顷西瓜地,普遍发生三枯病,病株率达30%。2002年,行廊镇行廊村20公顷辣椒发生严重疫病,县植保站提出以高效低毒农药“克露”扑杀被采纳,挽回经济损失5万元。
  综合防治
  1989年,石羔乡文家、大坪岭和城关镇含田发现水稻赤枯病。农业局组织17个农技站植保人员进行调查,全县赤枯病发生面积2400公顷。采用亩施锌肥1公斤、钾肥2公斤,开沟排水露田,七天后,禾苗回生。1990年,县种子公司销售稻谷种子时,统配“强氯精”药剂350公斤,让农户进行种子消毒。同时,选用抗病力强的“金优402”、“金优404”、“汕优402”及“威优974”品种,淘汰易感稻瘟病的“香两优68”及“湘糯1号”。红薯品种选用“南薯88”、“香薯”、“鸡蛋黄”品种替代“广东白皮薯”、“湘农黄皮”和“永红1号”。1995年,县内各植物医院采用高效低毒农药2~3种以上配剂推广使用,达到病虫兼治效果。用“稻瘟灵”、“三环唑”控制稻瘟病扩散;以“井冈霉素”抑制纹枯病发展;用“强氯精”等药剂抑制细条病蔓延;以“扑虱灵”合剂歼杀稻飞虱;用“杀虫双”、“杀虫单”等杀灭各种螟虫,效果很好。当年,县财政拨1万元灭鼠专项资金,17个乡镇集资2.5万元,县植保站购进正宗“敌鼠钠盐”,每日分早、晚两次统一配制饵料,统一时间在全县老鼠频繁活动区投“料”,全县灭鼠116万只,挽回稻谷损失1720吨。1996年,县植保站先后引进“盖草能”、“草甘磷”、“精克草星”、“农达”等化学除草剂,推广使用后,效果很好。1998年,植保站购进机动喷雾器50部,率先在行廊、龙潭镇413公顷稻田示范,因省工省钱,受到干部群众欢迎;1999年,各乡镇农技站进行试点示范。2000年,泮头、行廊、龙潭、普满等乡镇为病虫统防统治片,统治面积3500公顷,通过抽样测产验收核算,与非统区比,亩均节省用工0.75个、降低防治成本8.5元,亩均增产稻谷19.9公斤。统防区累计节约防治成本44万元,增产稻谷1040吨。
  (二)植物检疫
  1991年,县植保植检站开展对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全县水稻细条病发病面积394公顷,占晚稻面积4.4%,17个乡镇均有发生;毒麦发生3.9公顷,病区仅城关镇沙岭;红薯瘟发生面积200公顷,主要分布在莲荷、龙潭、肖家、城关、钟水、坦坪、广发7个乡镇;柑橘溃疡病病区仅石桥石门园艺场。1995年,全县开展第四次植物检疫普查,对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烤烟、柑橘、辣椒等农作物进行检疫。发现水稻细条病4533公顷,分布在城关、塘村、坦坪、莲荷等乡镇;红薯瘟发病面积160公顷,分布在城关、塘村、坦坪、莲荷4乡镇;龙潭乡杉树下7.1亩柑橘,全部患溃疡病。该种苗从长沙引进时未经检疫,发病后,果农不愿作烧毁处理。直至2000年,该病蔓延到金塘、石陂头村一带,发病面积76公顷,经动员全部挖蔸烧毁。同年,植检人员在城关市场查获5000株带有溃疡病的橘苗出售,当即公开烧毁。2001年,县植保植检站组织各乡镇站开展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全县有7个乡镇发生柑橘溃疡病,其程度有加重趋势;水稻细条病仍在原发地出现。除就地处理病株外,还通报各乡镇站,严禁在疫区采种采枝。
  三、杂交稻制种
  1989年,县种子公司按照“地繁县制”的原则,负责全县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供应和管理。当年,全县制种146.6公顷。主要组合有“威优35、49、64”、“汕优64”和“协优6”。全县平均亩产159公斤,总产349.8吨。除满足县内需要外,少量外销。
  1993年,全县制种110公顷。为提高单产,推广“父本改单本为多本、组合改中迟熟稻为早迟熟稻、授粉改绳索赶粉为竹竿赶粉”,平均亩产197.7公斤。广发乡忠良村制种最高亩产350公斤。1994年,嘉禾县杂交水稻高产制种获郴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县农业局利用嘉禾杂交种子质量好、外销信誉高的制种优势,扩大制种面积。当年全县制种227公顷,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511.2吨,其中内需350吨、外销160吨。经县种子公司对种子质量抽查表明:纯度为96%、净度98%、水分低于12%、发芽率92%,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质量标准。为规范制种秩序,当年取缔钟水乡马托村和龙潭乡龙潭村自发制种面积26公顷的行为,确保种子质量信誉。1996—1998年,县种子公司连续被评为湖南省种子质量活动年先进单位。1999年起,制种主要组合由威优系列转为金优系列。
  2000年,县农业局在普满乡茶坞村和田心乡栗木枫村作“两系”法杂交秋季制种获得成功。制种面积8公顷,平均亩产200公斤。2002年,全县制种166公顷,平均亩产168公斤,总产420吨。主要组合有“金优80”、“金优253”、“金优404”、“中优402”和“新香优80”。制种区主要分布在广发、坦坪、莲荷等乡。
  四、耕作制度调整
  1989年,全县稻田10494公顷,稻—稻—肥制占稻田面积的33.4%,烟—稻制占稻田的19.7%,稻—稻—菜(含青饲料)制占稻田的29.6%,其他耕作制占稻田的17.3%,复种指数232%。普满乡、肖家镇、龙潭乡、石羔乡、广发乡以烟稻连作制为主;石桥乡、田心乡、坦坪乡以稻—稻—绿肥制为主;钟水乡、车头镇及钟水两岸以稻—稻—菜为主。全县旱土4224公顷,烤烟套红薯制占旱土的11%,豆套红薯制占旱土的25.2%,花生一熟制占旱土的17%,其他占46.8%。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2.4871万吨,人均384公斤,比1989年人均增加43公斤,耕作制度由粮肥结构向粮经结构转变。与1989年比,瓜—稻制面积增加116公顷、稻—菜制面积增加386公顷,双季稻面积增加186公顷,绿肥面积减少635公顷,冬板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为240%。1996—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逐年递增,早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行列,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2000年,稻—稻—肥制减少246公顷,烟—稻制减少134公顷,瓜—稻制增加344公顷,草莓—稻制40公顷,葡萄、甘蔗一年一熟制120公顷,双季稻面积减少2066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由上年的200公顷骤增到1333公顷,旱土蔬菜面积扩大,全年复种指数为265%。2002年,稻—稻—肥制占稻田面积的10.35%,烟—稻制占稻田面积的28.88%,稻—菜制占稻田面积的15.52%,稻—稻—饲料制占2.59%,瓜稻制31.95%,其他10.71%。在旱土中,玉米、红薯、小麦单作占旱土的8.6%,玉米套秋红薯占旱土的36.1%,豆薯制占旱土的30.3%,蔬菜占旱土的25%。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