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农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643
颗粒名称: 第六篇 农业经济
分类号: F320.2
页数: 36
页码: 99-134
摘要: 本篇记述了郴州市嘉禾县1990年到2002年农业经济建设发展的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综合开发、种植业、烤烟等内容。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经济改革 嘉禾县

内容

第六篇 农业经济
  1990年,嘉禾县农业总产值1.648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527万元、畜牧业产值6261万元、林业产值410万元、渔业产值290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7.8%、37.97%、2.48%、1.75%。全县农业净产值9575万元(现行价),农业商品产值9317万元。粮食总产量11.06万吨,人均354公斤。1994年,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总产值3.1427亿元,种植业、畜牧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1.8%、42.7%,种植业、畜牧业比重由1990年的1.5比1调整为1.2比1。1996年,全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产值2.7396亿元,畜牧业产值2.8743亿元,林业、渔业产值2419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6.8%、49.1%、4.1%,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为0.95∶1,畜牧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产值。全县农业增加值3.5427亿元,农业商品产值4.2856亿元。1998年,县内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开发项目,主要有烤烟生产、辣制食品加工、蔬菜种销合同生产、瘦肉型生猪基地建设。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5780亿元,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2%、53.4%,畜牧业产值高于种植业产值11个百分点。1999年,粮食品种结构向高产、高效、优质发展,畜牧业经营规模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5.3亿吨,人均457公斤;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基本持平。2002年,全县农业结构调整转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当年推广杂交稻5000公顷、优质稻4266公顷、杂交玉米5066公顷;发展农村沼气池1500个,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完善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推出优质无公害畜产品工程;整修原有水利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建设;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开展群众性的春季造林大行动,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当年农业总产值8.6902亿元(现行价),其中种植业产值4.2624亿元、畜牧业产值4.0224亿元、林业产值2422万元、渔业产值1632万元。粮食总产量15.8万吨,人均461公斤。全县农业增加值5.3024亿元,农业商品产值5.5905亿元。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完善双层经营责任制
  1988年1月,县委抽调420名干部深入农村贯彻落实《关于完善双层经营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全县17个乡镇分别成立经济联合社,清查出家庭联产承包遗留的经济尾欠82万元,兑现68万元,收缴土地补偿费和罚款45万元。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2.1万个异动人口的责任田进行调整,对责、权、利不明的2700份合同进行补订,对争执不清、未能兑现的1059份合同进行仲裁。调整结果:村组两级共提留统一经营田932公顷、统经土78公顷、统经山1306公顷、统经果园166个(占地77公顷),新办企业123个、开标承包到人。1989年,全县7.7877万农户,承包责任田1万公顷、责任土3866公顷。1990年,县、乡镇干部1000余名进村入户,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责任制,发动群众兴办村组企业。至年底,全县共兴办村组企业1610个。1992年2月,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农村合作经济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建立签订、鉴证、检查、办案、回访、建档、收费、奖惩八个方面的制度。1996年5月,郴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工作队在龙潭乡进行延长土地承包期、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试点。12月,县委下发《关于延长耕地承包期和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若干问题的规定》,并统一制定合同书和土地承包经营证书各8.2万份。至1997年底,全县签订合同7.53万份,占应签合同的93%。龙潭乡、石羔乡土地承包经营证书全部发放到户,其余15个乡镇承包证书留乡镇未发。2002年,全县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村244个、8.63万农户,承包耕地面积128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2%;实行集体经营的耕地面积93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全县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240个村、1.89万户、31250人,面积2813公顷,其中水田1080公顷、土373公顷、山1360公顷。
  第二节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1990—1995年,全县农村围绕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乡村合作组织为基础,建立联系千家万户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县、乡(镇)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农机、畜牧、供销、信用、经管、乡镇企业十大服务部门,分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殖供应体系、饲料生产供应体系、病虫防治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农机供应修理服务体系、水利建设管理体系、林业科技生态建设体系、企业管理服务体系、供销服务体系等。1996年,全县落实乡镇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管理站、气象站、农机站、畜牧站、经管站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1996—2000年,上述“七站”得到恢复和发展。它们与村建的服务组织,常年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服务。2002年,全县有农业专业协会210个、龙头企业15个、专业户3800户、科技示范户109户。这些服务组织、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县三味辣制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辣椒生产基地、对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辣椒等措施,调动椒农的生产积极性。至2002年,全县基本形成以科技兴农、物资供应和支持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服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农机部门提供机耕、排灌、加工、农运、脱粒、烘烤等方面的服务;农业部门推广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水果套袋、无公害蔬菜栽培、高香气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等实用技术30项;畜牧部门推广良种母猪2500头,严格监控畜禽产品质量,优质无公害产品在广东深圳销路畅通;气象部门的汛期气象服务、春播气象服务,深受农民欢迎;水利部门搞好防汛调度、抗旱调度和推行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林业部门实施良种育苗工程建设,先后调进优良林木种子1.44吨,并对全县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有利水土保持,服务农业生产。物资供应体系:1989—2002年,县供销系统共提供化肥19.63万吨、农药1492吨,农用专膜459吨,经营渠道减少,费用降低。每逢旱洪灾害,实行让利销售,保护农民利益。支农保护体系:1989—2002年,县农村信用系统共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组织贷款1.024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3.55%,扶持民营企业、支援种养大户;县劳动部门通过落实政策、组织协调,培训服务、信息咨询、维护权益等措施,引导全县7.2万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税务、工商部门采取优惠政策吸引近3000户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在税收、审批和管理上,给予优惠和方便;粮食部门以每50公斤58元的保护价收购粮食,保护粮农利益;县财政14年对农业的投入9346.2万元,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供电部门实施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4004万元,种植业占52%、畜牧业占43.6%、林业占2.9%、渔业占1.5%。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次之。1990—1993年,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从单兵作战状态向规模经营发展。次年,全县出现养猪专业户514户,养殖业逐步由小户养殖向规模养殖过渡。1998年2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确定开发三味辣椒、生猪、烤烟等产业。明确实施单位,并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4月,县农村办、农业局、水电局、农业开发办、经管局和钟水乡政府,共同投资50万元,合股创办“三味食品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县政府对养殖业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植。县财政投入195万元,扶植种、养大户和专业户;印发《关于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工作的通知》,强制淘汰不合格猪种。同时,建立石桥、坦坪、石羔3个生猪生产基地;组织以行廊茶场、种猪场和运销大户为主的营销队伍,推进生猪销售。当年全县有运猪车54台、从业550人,年外销肉猪35万头,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化的形成。1999年,全县按照区域布局、专业生产、集约经营、社会服务的原则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种植业结构,经济作物重点发展优质烤烟和商品蔬菜;养殖业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全年发展优质杂交二元母猪5000头、生产三元杂交猪25万头,提高生猪市场竞争力。为搞活产品流通,全年新建、改建农村集贸市场面积1.3万平方米。全县有农民运销组织20个,其中生猪运销大户12户。同年4月,龙潭镇政府与广东省天城果菜有限公司签订40公顷蔬菜种植合同;7月签订200公顷马铃薯种植合同。县蔬菜办与广东两家蔬菜公司签订80公顷蔬菜种植合同,“订单农业”应运而生。
  2000年,县财政为“三味食品公司”解决流动资金30万元;县农村办、县农业开发办组织三味食品公司申报国家农业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得到国家农业开发办公室支持,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3月,县成立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中心。当年组织运销农产品近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全年改建、扩建农贸市场5个,面积1.1万平方米。同时巩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重点是普满乡、肖家镇烤烟基地,龙潭、田心、石桥蔬菜基地,行廊茶场养殖场,县种猪场生猪基地,莲荷、广发、坦坪“三味椒”基地。
  2002年,全县重点扶持三味食品公司、优质无公害生猪开发有限公司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发中心。全县有年产值过2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带动经营农户8.6万户,实现销售额1.3亿元,实现税收1487万元。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雏形的有:
  瘦肉型生猪生产县 建立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乡镇建立防疫站、204个村建立疫病防疫点,全面推行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嘉禾成为可提供深圳市肉食品基地县,年外销生猪50万头。
  三味辣椒生产 三味食品有限公司聘请30名技术员,长驻广发、莲荷、坦坪等乡,为1400公顷辣椒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公司以“订单”形式向生产基地收购辣椒。在第三届国际农博会上,公司生产的“腐乳王”获金奖,年生产量4000吨,年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税201万元。
  “订单农业” 全县“订单农业”形式有:县内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建立产销关系。县行廊茶场、种猪场与农户签订2000公顷玉米种植合同;县种子公司与2000农户签订266公顷杂交稻制种合同。乡镇企业办与县外企业签订产销合同。龙潭镇、石桥镇与5家县外企业签订蔬菜种植合同400公顷。营销大户和农村经济能人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县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中心依托营销大户,与县内农户签订2666公顷花生、大豆、南瓜种植合同。县有关部门协调开拓外销市场,在广东东莞、深圳设立销售网点。全县外销农产品中,70%的生猪、80%的花生和大豆、40%的蔬菜销往粤港澳市场。“订单农业”面积共计8173公顷,带动3.5万农户进入产销行列。
  烤烟生产 全县开发的“神农牌”烤烟,进入优质烟行列,获得常德卷烟厂、山东青州烟厂、安徽徐州烟厂的青睐。在生产、收购、销售上形成较完整的产业化经营。(详见第五章烤烟)。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
  1989—2001年,全县农业税计税面积13666公顷,计税常年产量3.5135万吨(稻谷),平均税率10.89%,依率计征税额436.3吨(稻谷)。
  2002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省、市农村税费改革会议精神,县成立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县长李世栋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抽调业务专干51名,组建税费改革工作队,经培训分赴17个乡镇,协助乡镇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各乡镇成立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在宣传发动工作期间,全县出动巡回宣传车87台次,县领导电视讲话8人次、电视台新闻报道48条,书写标语、横幅1800条,出专刊325期,印发宣传资料15万份,举办培训班21期。乡镇村通过广播会、党员会、户主会进行宣传。县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调查研究、数据测算、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嘉禾县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方案》。经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后报市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6月,核实农业税计税面积。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农户,逐户落实。以1998—2002年5年平均产量核定计税常年产量。8月,先将各户农业税计税面积、常年产量、税额三榜公布、经户主认可;再按新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收政策,逐户落实税收任务,造具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收手册,并实施“纳税登记证”、“纳税通知书”、“农民负担卡”三到户。9月,各乡镇成立农税分局,开展农业税征收工作。税费改革后,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制订兴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和筹劳办法,规定在3年内逐步取消农民积累工和义务工,规定新增农业税全部留给乡镇,12%用于村级开支。村账乡管工作随即全面展开。经过改革,全县核定农业税计税面积9600公顷,计税产量10.339万吨(稻谷),农业正税税率7%,农业正税及附加779.65万元。当年完成农业税731万元,与1998年比,人均减负140元。
  第二章 农村经营管理
  第一节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990年8月,县政府成立减轻农民负担领导小组,副县长雷倩任组长。减负办公室设于县经营管理站。1991年5月,县减负办与有关部门配合,对全县中小学收费进行检查、整改。年底,全县中学生人均比上学期减少35.84元;小学生人均比上学期减少14.41元。10月,全县建立乡镇村提留预算方案审批制度,对当年乡统筹、村提留预算进行补审,核减超范围、超标准的统筹提留金额。当年,统筹提留总额473万元,人均16.86元,比预算人均减少5.65元。县政府颁发《嘉禾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布告》,加大宣传力度。1992年3月,县政府翻印国务院下达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1700份,发至全县乡镇村组。1993年,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撤销、停止执行、暂缓执行、修改后执行的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的通知》,全县撤销21个文件、暂缓执行3个文件。5月,县减负办组织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对“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进行清理。共查处86个单位,清理出乱收费项目116个、违纪金额160万元,其中:乱集资摊派35.5万元、乱罚款4.4万元。退赔金额76.79万元。1994年,县政府印发《减轻农民负担文件汇编》5000册,发到乡镇村组。1995年,县内推行统筹提留预决算方案、农民负担卡、农村集资审批、涉农收费文件会签、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五项制度,实行凭卡收费。当年发放负担卡8万份。全县统筹提留总额791万元,人均27元。占上年人平纯收入的2.3%。1996年,农民对减负认识提高,信访、上访增多,县减负办及时受理查处。9月,对坦坪乡秀溪村因水费、水粮问题上访进行调查。全年共受理涉农减负事件5起,及时按政策平息事态。1997年3月,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是当地减轻农民负担第一责任人。1998年,全面推行乡统筹村提留专用收款收据制度,废止财政部门印制的收据发票;村民委员会开展农户家庭记账试点,减负政策深入人心。2001年,全县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落实农民负担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当年乡村统筹提留人均负担28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0.9%。税务部门在龙潭镇、石羔乡开展费改税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行。2002年,县内全面推行费改税后,农民人均负担30元,比上年人均负担减少40元(含统筹提留、集资和农业四税)。
  第二节 农村财务管理
  1989年,全县有村组会计2310人,年初,县农经局举办一期会计培训班,培训144人。11月,举办一期审计培训班,参训41人,经考试考核合格,由县政府颁发审计证书。1990—1994年,县、乡(镇)两级共审计25个农村经济组织,查出违纪金额12.67万元。钟水、塘村、行廊、肖家、普满、坦坪等乡镇经管站实行审计收费制度,当年收费5000元。1994年各村组废止收付记账法,推行借贷记账法。1995年,全县有村组会计2323人(其中持会计证75人),当年培训30次,参训1224人。是年,全县审计农村经济组织38个,审计金额150万元。1998年8月,县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农村普遍实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召开各乡镇副乡(镇)长、经管站站长会议,研讨财务公开工作,并参观肖家镇、石羔乡财务公开试点村。各乡镇成立财务公开领导小组,村民委员会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财务公开工作全面铺开。2000年,全县有村组会计2308人(其中持会计证的160人),培训村组会计16次、460人。
  10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工作队,对全县244个村民委员会开展财务清理,审计1992—1999年农村财务金额6800万元,查出违纪金额210万元、清退村组干部占用款50万元。纪律处分村组干部18人,移交检察机关处理3人。2002年,全县有村组会计2311人(其中持会计证的200人)。当年组织培训18次,培训560人。经管站全年审计69个农村经济组织,审计金额2200万元,查出违纪金额120万元,其中贪污2起、贪污金额12万元。11月底,召开各乡镇长、经管站长、财政所长动员大会,全面推行村账乡(镇)代管工作。
  第三节 农村收入分配
  1989年,全县农村经济含家庭经营、经济联合体、集体统一经营、乡(镇)村企业和其他经营收入,共计总收入2.0031亿元。按产业结构分,粮食作物收入4608万元、经济作物收入3447万元、林业收入359万元、畜牧业收入4562万元、副业收入465万元、渔业收入110万元、工业收入4203万元、交通运输业收入736万元、建筑业收入746万元、商业饮食业收入315万元、服务业收入224万元、其他收入256万元。总开支费用7221万元。
  其中:生产费用6394万元、管理费和其他费用827万元。净收入1.2810亿元。上交税金538万元、集体提留558万元。农民经营所得1.1725亿元,加上从集体分配145万元,农民所得总额1.187亿元,人均422元。199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3.8019亿元。其中:乡镇办企业收入2.3346亿元、村组集体经营收入7395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10.3792亿元、其他收入3486万元。与1989年比,农、林、牧、渔业收入分别增长75.1%、67.3%、75.1%、87.4%;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92.1%、91.5%、94.3%、89.5%、94%。开支总费用9.2162亿元,其中:生产费7.2592亿元、管理费1.0040亿元。净收入4.5857亿元,加上投资收入132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6298万元,可分配净收入5.2287亿元。
  上交国家税金3135万元、上交有关部门739万元、外来投资分红239万元、外来人员带走劳务收入1066万元、企业各项留利858万元、乡镇村提留923万元。农民经营所得总额8.8095亿元,人均3008元。2002年,县委、县政府重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7486亿元,总开支费用13.7793亿元,净收入7.9693亿元,加上外出劳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可分配净收入11.0616亿元,农民所得总额9.8953亿元,人均所得3323元,比2000年增长9.5%。同年,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取消乡镇统筹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集资。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
  第一节 开发资金
  1989年6月,国务院批准嘉禾县为第一期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1989—1991年,开发项目总投资1812.7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8.52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05万元,地区财政配套资金7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93.14万元,农业银行专项贷款353.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32.43万元。
  政府投资方向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重点,适当开垦宜农荒地;以新增粮食、油料、肉类等重要农产品为目标。总投资中,投向土地治理项目1287.11万元、多种经营项目525.68万元。1992—1994年,嘉禾为第二期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总投资1519.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44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15.3万元,地区财政配套资金24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22.5万元,农业银行专项贷款4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64万元。该期项目投资除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土和水利设施建设外,重点开发生猪、水果商品生产基地。资金投向:土地治理项目852.8万元、多种经营项目667万元。
  1995—1997年,嘉禾为第三期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总投资2213.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47万元,省、市、县财政配套资金518.5万元,农行贷款565.2万元,群众自筹583万元。资金投向以开发瘦肉型生猪生产为主体,兼顾荒山造林绿化。
  1998年,改分期项目开发为年度项目开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轮空制度。是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嘉禾轮空,仅安排地方多种经营项目一个。省财政投入资金5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40万元,集中投向“三味”辣制食品加工项目。
  2001年,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2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93万元,省、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43.5万元,农行贷款200万元,县属各单位及群众自筹资金247.5万元。该期资金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三味”辣制食品加工。2002年,嘉禾县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次轮空。地方立项投资12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50万元,市、县财政资金40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元,集中用于“曲香梨”、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建设
  第二节 开发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
  1989—1991年,嘉禾县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岭头、圳头、泮桥洞三个项目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简称中低改),采取开挖沟渠、水土保持、配方施肥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4140公顷。大岭头项目区是该期开发重点,涉及城关、钟水、坦坪、莲荷、盘江、田心6个乡镇及园艺场、种猪场。经三年奋战,投入资金141.5万元,开发总面积680公顷。1991年与1989年比,新增粮食产量3950吨。
  1992—1994年,实施寿竹洞和泮头水库灌区、盘江水库灌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完成改造任务3706公顷。寿竹洞项目区涉及普满乡10个行政村、119个村民小组、1.3475万人。该项目1993年冬开始实施,1994年9月全面竣工,完成低产田改造900公顷,并相应调整种植业结构,实行烟稻连作,新增粮食产量2050吨,烟叶300吨,创产值761万元,人均增收219元。
  2001年,立项开发横洞项目区,涉及车头镇11个行政村,15196万人。该项目10月开工,2002年4月全面完成。投资428万元,高标准衬砌田间排灌渠道64.92公里,修建机耕道12公里,项目区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目标。实施开发项目前后比,年新增粮食产量3080吨、产值493万元,区内农户人均增收153元。
  二、农田水利建设
  1989年起,县委、县政府按照“湘南开发,农业先行,农业开发,粮食为主,粮食开发,水利先行”的方针,对原有水利工程进行配套挖潜。第一期开发完成中型水库配套2处、小型水库配套9处,修建电灌站39处、塘坝48处,高标准护砌排灌渠244.9公里,新增水量1916万立方米。盘江水库渠系配套工程是开发重点项目,投资421万元,完成干渠、支渠的高标准防渗74.6公里、渡槽269.6米、隧洞1000米、倒虹吸管1200米,增加有效水量973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586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906公顷。
  1995—1997年为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全县新建和配套水利工程8处,其中中型水库配套1处、小型水库配套4处、新建电灌站1处、改造水泵站1处、更换机组1处、衬砌排灌渠170公里。期间新建肖家大窝岭隧洞,长910米,完成土石方68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3.3万立方米,新增水量1096万立方米。1995年,广发项目区用空心预制水泥块替代块石作砌体材料,1997年获嘉禾县科技进步奖。2001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完成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1座、衬砌排灌渠64.92公里,完成土石方31万立方米,混凝土1973立方米,投工12万个。
  三、开荒造地
  1988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开发性农业生产的若干规定》,实行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鼓励集体、个体联营,采取租赁、入股和联合经营等形式开发荒地、荒山,新开发的土地,从受益之年起,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3年。1989—1991年,开垦荒地746公顷。在大岭头开发项目区,县委领导带动机关干部3万人次上工地劳动,经三年努力,完成开荒造地346公顷。1992—1994年,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开荒造地340公顷。龙潭乡罗家塘行政村统水山自然村,自1992年冬始,历经两年,筹资26.5万元,投工3.8万个,完成开荒造地42公顷。
  四、多种经营
  (一)畜牧水产
  1990年8月,县种猪场扩建工程被列为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77万元,扩建种猪场面积2941.53平方米。年新增出栏瘦肉型商品猪1500头、种猪500头,年创产值114万元、利润18万元。1992—1994年,主要项目为:兴建一条瘦肉型生猪集约化生产线和扶持养殖大户400户,年出栏瘦肉型生猪2.1万头;开发水面206公顷。县行廊茶场兴建5000头生猪生产线、改造33公顷茶园、种植33公顷优质水果。经省、地验收,认定为“猪、茶、果”综合经营的立体生态模式,受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验收组专家好评,被誉为湘南红土开发典范。1995—1997年,主要是建设县种猪场、石桥乡岐峰和白珠生猪生产基地,开发大水面253公顷,改造千家洞“湘嘉鱼”精养鱼池1.3公顷,年均出栏生猪6.8万头、优质水产品105吨。
  (二)经济林开发
  1989—1991年,综合开发经济林500公顷。以县属农林场所和袁家镇为主建立4个基地:县园艺场200公顷优质柑橘基地,县种猪场33公顷板栗示范基地,南岭林场17公顷冰糖橙、杨梅示范基地,袁家镇33公顷糖枣基地。1992年,南岭国有林场从广西桂林林科所引进银杏嫁接苗、从慈利县江垭林场引进粗皮杜仲等药用经济林做试验示范,种杜仲84公顷、银杏16公顷,建立2个1公顷银杏示范园。1993年11月,从省园艺研究所引进优质脐橙,并投资16万元,在龙潭乡杉树下建立脐橙基地,采取承包经营方式种植脐橙93公顷,由该所专家于伏波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1992—1994年全县开发经济林666公顷。2002年投资120万元,在塘村镇曲龙、英花、邓林行政村,建立40公顷曲香梨基地。
  (三)农副产品加工
  1992—1994年,重点扶持嘉禾酒厂扩建改造,该项目投资100万元,建成年产酒500吨的规模生产线,1994年创利税近20万元。2001年,扶持“三味”辣制食品加工项目,新建厂房2200平方米,购置设备31台套;建立三味辣椒、大头菜生产基地333公顷;安置农村剩余劳力1500余人。
  五、沼气利用
  1989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成立,拟定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开展能源开发和节能工作;协调生态农业建设和沼气池建设。1990—2000年,全县共推广节煤省柴灶8.6万台(套),节约燃煤12.9万吨,节省开支1500万元。2001年,能源办工作重点转移到利用沼气,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当年,全县有449户农户推广使用“上浮式”沼气池,年产气量16.16万立方米,年户均360立方米。其中,实施综合利用的381户,综合经济效益达67万元。车头镇荫溪村民李日峰建成沼气池后,使用沼渣喂鱼,增强鱼类抗病能力;用沼液作肥料,果树落果少,产量高。他当年承包2亩鱼池、10亩果树,用肥节支2600元。2002年,全县推广“上浮式”沼气池的632户,年产气量22.75万立方米。实施综合利用的433户,其中结合“改浴、改栏、改厕”的221户,综合经济效益达94万元。石桥镇南岸村民李志平自筹资金2200元,建10立方米“上浮式”沼气池一口,用沼气煮饭、照明,沼渣、沼液作肥料,既减少生产、生活支出,又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节 开发效益
  1989—1991年,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改造中低产田4080公顷、开垦宜农荒地746公顷,营造水源林480公顷、经济林550公顷。水利建设方面,新增有效水量1916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906公顷、改善除涝面积1913公顷。1999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000公顷、营造水源林133公顷。在水利建设上,新增有效水量245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400公顷、改善除涝面积600公顷。在多种经营项目区,年新增生猪出栏5000头。2001年,农业综合开发区改善灌溉、除涝面积共999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000公顷。项目区初步形成灌溉自流、机械耕作、区域种植、科学管理的现代农业雏形,为发展高效农业起到示范作用。2002年,县农业综合开发轮空,仅开发经济林40公顷。14年中,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产量65690吨、优质烟叶4950吨;新增农业总产值2.17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263元。14年投入农业开发劳力734.5万个,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途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期间,嘉禾县获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二等、三等奖各一次,奖励项目资金95万元,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经国家级验收,荣获“优良项目县”称号。
  第四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嘉禾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粮次之。1989年,粮食播种面积2.2586万公顷,水稻、旱粮播种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8.2%和21.8%。在旱粮中,红薯、大豆、小麦、玉米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8%、4.4%、3.1%、0.5%。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2.3606万公顷,总产13.6549万吨,其中稻谷、红薯、大豆、玉米播种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3.7%、12%、5.4%、4.9%。1998年,全县实施“6666公顷杂交早稻,6666公顷杂交玉米”工程,当年粮食播种面积26520公顷,总产14.4930万吨,其中杂交早稻6600公顷,占早稻面积的86.6%;杂交玉米3348公顷,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9.9%。1999年,粮食市场供应过剩,县委、县政府采取稳粮措施,以改良品种为突破口,调整粮食品种结构,调减早籼稻1333公顷,发展优质稻5533公顷、杂交玉米6000公顷,向“高产、高效、优质”发展。当年,粮食单产、总产稳定,品质提高。200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6146万公顷,总产15.7637万吨,其中稻谷1.518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的58.1%,产量10.673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7.79%;面积比1996年减少2526公顷,产量比1996年增加2.1088万吨,增产15%,粮食总产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一、水稻
  1989年,全县水稻种植17666公顷,其中:双季杂交早稻3220公顷、双季杂交晚稻8680公顷,总产96767万吨,亩产365公斤。杂交组合有威优49、35、402,汕优402、404,华联2号等品种。1995年,国家出台粮食保护价收购、优质优价收购政策,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是年,县政府利用国家粮食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吨粮田开发工程”,参与郴州地区成建制吨粮乡(镇)竞赛活动。石桥乡参赛面积866公顷,亩产1000.5公斤;田心乡参赛面积566公顷,亩产1002公斤,首次出现亩产过吨粮乡镇。1996年,袁家、泮头、肖家、塘村、石羔、坦坪、田心、石桥、广发、钟水等乡镇参加竞赛活动。经市吨粮田建设领导小组田间考察验收,石桥、田心保持亩产过吨粮乡镇,广发、坦坪、石羔、钟水、袁家成为新的亩产过吨粮乡镇。是年,全县过吨粮面积5866公顷,早、晚两季平均亩产1007.6公斤。全县早稻实现杂交化,良种覆盖率达90%,稻谷总产量达到11.9419万吨,比上年增加9165吨,增长8.3%。1997年,县农业局粮作站继续进行选育良种科研活动。石羔乡背底塘村水稻良种品比试验结果:“金优402”一季亩产550公斤;“威优947”一季亩产534.4公斤,为水稻竞选主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1999年,全县早稻面积调减533公顷,中稻面积增加1200公顷,发展优质稻5533公顷。2002年,稻谷播种面积15186公顷,其中早稻播种5786公顷、中稻播种1033公顷、晚稻播种8367公顷。稻谷播种面积中,杂交稻播种13298公顷(其中优质稻播种12486公顷)。
  二、玉米
  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1989年,玉米种植面积113公顷,亩产62公斤。多与红薯、花生套种或植于旱土边缘。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市场需求量扩大,玉米生产迅速发展。1996年,种植1173公顷,总产3528吨,单产200公斤。种植面积较大的龙潭乡408公顷、广发乡186公顷。是年,全县杂交玉米种植926.6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8.9%。龙潭乡社塘村民李牛仔种杂交玉米2.6亩,产量1.26吨,平均亩产484公斤,比本地品种增产1倍。当时,主推的玉米品种有“掖单13”、“掖单4号”和“农大60”等杂交组合。
  1996—1998年,县农业局连续3年在龙潭举办666公顷杂交玉米示范样板,推广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998年,县内实施6666公顷玉米开发工程。全县种植3713公顷,总产15960吨,亩产286公斤。其中龙潭镇种玉米668公顷,亩产350公斤,总产3507吨。2000年,引进试种“掖单2001”,亩产605.6公斤;“蠡玉15”,亩产608.8公斤;“农大108”,亩产600.4公斤。良种引进和推广,给玉米生产注入活力。2001年,龙潭镇大面积种植湖南省亚华公司提供的杂交玉米,因种子不纯,造成严重减产,该公司赔偿农民损失36万元。2002年,全县种玉米5093公顷,总产26407吨,亩产345公斤,玉米已成为全县粮食生产的第二大宗作物。
  三、薯类
  (一)红薯
  1989年,全县种植红薯2653公顷,总产5578吨,单产140.2公斤(按鲜薯折谷5∶1计算)。20世纪90年代初,红薯多为饲料用。县内红薯当家品种有“湘农红皮”、“洋市红薯”、“广东白皮”等。1990年引进“南薯双八”在龙潭乡王阳甫村试种,亩产899公斤,比本地薯增产30%。1991—1992年,“南薯双八”在龙潭、莲荷、广发、盘江等乡率先推广。1994年,县内种植2886公顷,总产9460吨。种植面积在200公顷以上的有龙潭、行廊、泮头、石桥、坦坪等乡镇;130公顷以上的有肖家、石羔、钟水、田心等乡镇。2000年,龙潭镇引进“香红薯”、“鸡蛋黄薯”、“紫色薯”等品种600公斤,种植66公顷,亩产440公斤。2001年,红薯种植3320公顷,总产1.71万吨。2002年种植3113公顷,总产1.6097万吨,亩产344公斤。
  (二)马铃薯
  1989年,全县种植2.4公顷,总产5吨。主要分布在龙潭、普满、车头、塘村等乡镇。12月至翌年1月播种,5月上旬收获。县内主要作蔬菜消费。2002年,全县种植225公顷,总产849吨,单产251公斤。
  四、大豆
  县内以春大豆为主,少量秋大豆。不榨油,仅作菜食。80%在旱土种植,20%实行豆——稻连作和秋季缺水田种植。1989年,全县种植986公顷,总产1142吨,单产77公斤。龙潭、行廊、肖家、坦坪、石桥等乡镇种植较多。主要品种有“湘春豆”、“湘豆11号”、“湘豆15号”和本地品种“六月黄”。1995年种植1446公顷,总产2802吨,单产109公斤。1996年,种植1286公顷,总产2357吨。2000年下降为1180公顷。2002年,全县种植1480公顷,总产3814吨,单产172公斤。
  五、小麦
  县内小麦产量低。由于稻谷丰收,加上外地麦类流入境内,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9年,全县种植700公顷,总产803吨,单产76公斤。主要分布在行廊、龙潭、石桥、田心、泮头等乡镇。1989—1990年,县农业局引进小麦良种“湘麦1号”、“湘麦2号”和“雅安早”,在行廊镇举办麦——稻——稻示范样板,面积46公顷,亩产125.4公斤;普满乡实施麦——烟——稻示范田20公顷,亩产115公斤。1995年,全县种植560公顷,2002年下滑到373公顷,总产825吨,亩产146公斤。
  在粮食作物中,高粱、荞麦、绿豆、红豆、豌豆、蚕豆、黑豆等有少量种植。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989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26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9%。其中花生720公顷、苎麻249公顷、烤烟4102公顷、甘蔗30公顷、其他25公顷。1996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09.9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其中油料作物1296公顷(含花生)、烤烟2538公顷、甘蔗55公顷、苎麻13公顷、棉花6.6公顷、其他1.3公顷。2002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143公顷,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9.6%。其中花生1779公顷,甘蔗114公顷、烤烟2165公顷(另设专章记述)、药材49公顷(在林业章记述)、其他36公顷。
  一、花生
  1989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720公顷,总产量1030吨,平均亩产95公斤。1990年,县农业局引进良种“粤油256”、“湘花生2号”、“海花5号”,在龙潭乡大泉村进行品比试验:“粤油256”亩产194公斤、“湘花2号”亩产183公斤、“海花5号”亩产187公斤,本地花生亩产169公斤。1991年,大泉村被定为百亩“粤油256”良种繁育点,当年生产良种20吨。次年在全县推广。1995年,县内花生播种面积增至1398公顷,总产3138吨,单产150公斤。1996年始,花生除本地加工食用油外,部分运往广东销售,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1年,全县播种面积1800公顷,总产4377吨,平均亩产163公斤。是年,石桥镇周家村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运往广东的花生4000吨。2002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1780公顷,总产4356吨,亩产164公斤。
  二、甘蔗
  境内甘蔗为鲜食蔗。1989年种植30公顷,总产814吨,亩产1793公斤。1993年,县内引进“纳印301”、“南菲310”优良蔗种,比本地品种单产高,经济效益好。1996年,全县种植55公顷,总产2450吨,亩产2951公斤。2001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16公顷,总产6480吨,亩产3704公斤。
  2002年,全县种植114公顷,总产6513吨,亩产3782公斤。
  第三节 其他作物
  一、蔬菜
  1989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362公顷,人均蔬菜面积0.07亩,多为农区种植。商品蔬菜41公顷,分布于钟水沿岸村庄。1990年,县城人口增多,县政府确定,在城关镇珠水村7、8、9组建立专业蔬菜基地,面积16公顷;田心乡黄甲村为二线基地,面积20公顷。为确保城镇蔬菜供应,县粮食部门给水田种蔬菜每亩补偿粮食800公斤,旱土种蔬菜每亩补偿粮食350公斤。当年蔬菜播种面积1787公顷。1991年,县农业局投资1.2万元,在城郊农技站架设3个塑料大棚。次年春,培育“湘研1号”辣椒,试种1.4亩,亩产2.5吨,亩产值3326元,产品提前40天上市。1995年4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发钟水乡沙仁村和石羔乡文家村专业蔬菜基地的通知》。1997年7月,县成立“蔬菜发展领导小组”,聘请山东省寿光县张华锋到嘉禾指导大棚蔬菜生产。当年投资21万元,分别在县农技站、钟水乡、林业苗圃、城关镇安宁村建塑料棚61个。10月,“嘉禾县蔬菜生产办公室”成立。县政府组织各乡镇长到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学习发展蔬菜生产经验。是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759公顷。1998年6月,县政府召开全县蔬菜工作会议,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蔬菜质量;9月,县民政局投资3万元,引进“南畔洲萝卜”、“晋菜三号”、“日本胡萝卜”和“西芹”等品种,扶助贫困户发展秋冬蔬菜生产;肖家镇肖家村与广东连州客商签订33公顷蔬菜种植、销售合同,首批种大肉包心芥菜10亩,总产65吨,产值1.3万元;订单蔬菜扩大到龙潭、石桥、普满、石羔、广发、莲荷等乡镇,面积73公顷,总产4400吨,总产值176万元;县农业局、钟水乡、县农办、水电局和农业开发办,合资创办嘉禾县辣制食品厂,当年生产剁辣椒5万公斤。1999年春,龙潭镇上宅村种植订单蔬菜20公顷。7月,石桥镇仙江村、钟水乡坦塘村、盘江乡广塘村、坦坪乡秀溪村、石羔乡下车村、田心乡黄甲村共种植订单蔬菜33公顷。其中大肉包心芥菜因干旱高温提前抽薹,夏阳白因受菜青虫和软腐病严重危害,当年订单蔬菜效益差。2001年10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的通知》,确定城关镇珠水行政村安宁自然村沿河16公顷、钟水乡沙仁村沿河23公顷、田心乡栗木枫村和黄甲村为无公害蔬菜基地。11月,县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蔬菜种植资料3000份,实用书50册,接待农民咨询300人次。当年种植蔬菜5051公顷。2002年11月,县政府贯彻《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全县保持塑料大棚25个,运用“春提早、秋延后和秋提早”蔬菜栽培技术,遮阳网覆盖面6.3公顷,小拱棚覆盖广泛被采用,黑色防虫网始被采用,地膜覆盖总面积100公顷。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021公顷,较有名气的品牌有黄甲村的萝卜、五百地的大白菜、栗木枫的莲藕、广发乡的辣椒和龙潭镇的韩国萝卜。此外,全县还有专业菜地41公顷,其中安宁村14.8公顷、沙仁村20公顷、文家村6.6公顷。全年蔬菜总产量12.6万吨。
  二、果用瓜
  县内果用瓜有西瓜、香瓜、菜瓜。西瓜生津止渴,香瓜香甜脆嫩,属夏季消暑降温瓜果,菜瓜用做菜食。1989年,全县果用瓜种植92公顷,其中西瓜61公顷,亩产1吨多,多植于旱土。1993年推广杂交西瓜,本地西瓜被淘汰。是年,种果用瓜310公顷,其中西瓜205公顷,亩产1.5吨。1994年始,西瓜改旱土种植为稻田种植,推广西瓜——晚稻连作;香瓜、菜瓜多与辣椒套种。盘江乡农技站推广西瓜嫁接技术,用葫芦瓜作砧木,是年嫁接20公顷,使西瓜瘟蔸问题得到解决。该乡利用地势高,温度低的区位优势,错开上市高峰期,8月初西瓜才成熟上市,比正常销售时间推迟一个月,经济效益提高3成。西瓜主推品种有“新澄1号”、“密宝”、“雪峰5号”、“新红宝”、“宝庆红2号”等。1995年引进“新农8号”、“日日本特大巨星王”。2000年,全县种西瓜350公顷,总产7150吨,亩产1.4吨。2002年,全县种西瓜494公顷、总产9672吨,香瓜108公顷、总产1929吨。西瓜主产盘江、坦坪、石桥、田心、钟水诸乡镇及钟水沿岸。
  三、绿肥 青饲料
  1989年,全县绿肥播种面积3053.3公顷,青饲料播种面积1920公顷。1991年5月,县农业局土肥站对全县有机肥料进行调查,有机肥以当季作物可利用力的大小归纳为5级,1级肥料——绿肥类,当年播种4586.9公顷,绿肥施用面积6093公顷,多用作早稻基肥。全县饲料播种面积2240公顷,主要品种有芥菜、泥菜、灰萝卜等。1992年,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增多,种植业劳动力减少,服役耕牛减少,绿肥播种面积下滑到3800公顷。1999年,县内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早稻调减533公顷,中稻播种面积由上年的200公顷提升到1400公顷,绿肥播种面积再次下滑到3326公顷,青饲料播种面积2200公顷。2002年,绿肥播种面积3266公顷,青饲料播种面积1526公顷。
  第四节 技术服务
  一、农技应用
  嘉禾县农业局把引进开发农作物新品种,加快良种及栽培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农业增收、增效的一项重要任务。1989年,县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站在普满乡枫木坠、龙潭乡塘下村实施优质烤烟示范栽培,面积21公顷,亩产优质干烟174.8公斤、亩产值615.8元,比对照区分别亩增25.9公斤、160.9元;烟叶质量在湖南省优质烟叶评比中获一等奖。主要栽培技术为:引进良种、营养袋育苗、带土带药带肥移栽、高垄单植、配方施肥、打顶抹荪。次年,全县推广栽培2000公顷。1990年,农业局粮作站对“多效唑”控制晚稻秧苗陡长实施多种浓度探索试验取得成功,当浓度为200PPM时,秧苗粗壮多蘖。“多效唑”的应用还辐射到花生、大豆、水果、烤烟等农作物。是年,农业局粮油站为筛选出优质高产红薯品种,对挑选出的5个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龙潭乡王阳甫村为试验基地,供试品种有“86—51”、“86—58”、“南薯88”和“82—45”。试验结果: “86—51”产量最高,亩产1085公斤;“南薯88”次之,亩产899公斤。1991年,龙潭、莲荷、广发、盘江等乡率先引种“南薯88”。1992年,全县红薯主推品种“86—51”、“南薯88”,种植面积933公顷。1995年,农业局粮油站在塘村镇尹郭村作水稻软盘旱育抛秧技术示范栽培,面积1.5亩,获得成功。
  1996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龙潭乡推广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春播433公顷,亩均401公斤,最高亩产484.6公斤,比对照区增产3倍。同年,全县推广早稻抛秧面积66公顷,亩均469.3公斤。塘村农技站站长周新焕在曲龙村抛秧栽培10.6公顷,亩均510公斤。5月,郴州市农技部门在塘村召开现场会,推广嘉禾抛秧经验。1997年,县粮油站在石羔乡背底塘村,对“金优402”、“威优404”等7个早稻组合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是:“金优402”生育期最短(112天)、产量较高、抗稻瘟病,成为县内杂交早稻当家品种。
  1998年,县农业局在龙潭镇、石羔乡创办大棚早稻育秧,实行商品化供秧,当年供秧插早稻15公顷。次年,全县14个农技站与864户粮农签订供秧合同,供秧插早稻139公顷。1999年,农业局推广水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经县科技局、统计局验收:抛秧田比手插田(对照区)均有增产。“汕优77”比对照区亩均增产9公斤、“汕优4480”比对照区亩均增产29.3公斤。2000年,县粮油站引进21个杂交玉米品种,在龙潭镇杉树下村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县内种植的品种有“掖单2011”、“玉15号”、“临奥2号”、“登海1号”四个优良品种,成为县内主推品种。是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车头镇平田村推广两系优质稻“香优68”。播种面积13.3公顷,平均亩产410.4公斤。2002年,农业局在石羔乡背底塘村、文家村、甫口村推行超级杂交稻66公顷示范片,亩均400公斤,为主攻单产提供科学依据。
  1989—2002年,全县推广主要农业技术16项,推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进程。
  二、植保植检
  (一)植物保护
  1989年,县植保植检站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为主。1990年起,植保业务拓宽到鼠害、草害防治。1990—2002年,全县设18个植物医院,先后培训植保技术员1568人次,“诊断、开方、卖药”一条龙,为农业生产服务。
  粮食作物病虫害
  1991年,全县红薯瘟发病面积200公顷;红薯小象鼻虫危害面积700公顷,塘村、坦坪、莲荷为主发区。当年城关镇沙岭村发现检疫对象——毒麦,面积3.9公顷。县植保站将毒麦作饲料处理后,再未发生。1994年,县内稻瘟病发病面积1666公顷;早、晚稻纹枯病发病面积8000公顷;晚稻细条病发病面积7333公顷;早、晚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并发面积9000公顷;早、晚稻二化螟发生面积7733公顷。红薯瘟在泮头、袁家、车头、龙潭等乡镇均有发生。全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近1000吨。1996年,晚稻细条病发病面积5066公顷,损失粮食580吨。2001年,坦坪乡西车村和钟水乡沙仁村种早稻200公顷,品种为“香两优68”,全部发生稻穗颈瘟。同年,县农业局引进“鸡蛋黄”、“香薯”等强抗性品种,红薯瘟得到控制。2002年,稻瘟病发病面积1286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10400公顷,二化螟发生面积8300公顷,稻曲病发病面积400公顷,全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稻谷800吨。1989—2002年,玉米纹枯病、大小叶斑病、玉米螟、蚜虫、粘虫等,在龙潭镇的大泉、梓木、马家坪等地,中等偏轻程度发生。农民采用“呋喃丹”拌煤灰从玉米喇叭口处撒入、用药液喷射喇叭口处,效果甚好。
  经济作物病虫害
  1990年,普满乡曾家、雷家、板贝等行政村,烤烟普遍发生青枯病。烟农采取清除渍水、增施钾肥等措施,病害得到遏制。1991年6月,城关镇安宁村95%的茄子被蟥螨危害,菜农拔出虫株集中烧毁,菜地用药后全部改种其他作物,蟥螨再未发生。石桥乡石门园艺场,发现柑橘溃疡病株,当即砍倒焚烧,病菌未能蔓延。1994年,县农科所3.3公顷烤烟遭花叶病危害。通过增施微肥、钾肥、喷射农药,控制住病害。1995年,钟水乡坦塘村、城关镇沙岭村的部分瓜果类作物,遭受病虫危害,部分丘块的西瓜、黄瓜、南瓜瓜叶被吃光,减产80%。同年,梨黑斑病、桃流胶病、枣疯病在少数地方有少量发生。2001年,坦坪乡峰塘村13公顷西瓜地,普遍发生三枯病,病株率达30%。2002年,行廊镇行廊村20公顷辣椒发生严重疫病,县植保站提出以高效低毒农药“克露”扑杀被采纳,挽回经济损失5万元。
  综合防治
  1989年,石羔乡文家、大坪岭和城关镇含田发现水稻赤枯病。农业局组织17个农技站植保人员进行调查,全县赤枯病发生面积2400公顷。采用亩施锌肥1公斤、钾肥2公斤,开沟排水露田,七天后,禾苗回生。1990年,县种子公司销售稻谷种子时,统配“强氯精”药剂350公斤,让农户进行种子消毒。同时,选用抗病力强的“金优402”、“金优404”、“汕优402”及“威优974”品种,淘汰易感稻瘟病的“香两优68”及“湘糯1号”。红薯品种选用“南薯88”、“香薯”、“鸡蛋黄”品种替代“广东白皮薯”、“湘农黄皮”和“永红1号”。1995年,县内各植物医院采用高效低毒农药2~3种以上配剂推广使用,达到病虫兼治效果。用“稻瘟灵”、“三环唑”控制稻瘟病扩散;以“井冈霉素”抑制纹枯病发展;用“强氯精”等药剂抑制细条病蔓延;以“扑虱灵”合剂歼杀稻飞虱;用“杀虫双”、“杀虫单”等杀灭各种螟虫,效果很好。当年,县财政拨1万元灭鼠专项资金,17个乡镇集资2.5万元,县植保站购进正宗“敌鼠钠盐”,每日分早、晚两次统一配制饵料,统一时间在全县老鼠频繁活动区投“料”,全县灭鼠116万只,挽回稻谷损失1720吨。1996年,县植保站先后引进“盖草能”、“草甘磷”、“精克草星”、“农达”等化学除草剂,推广使用后,效果很好。1998年,植保站购进机动喷雾器50部,率先在行廊、龙潭镇413公顷稻田示范,因省工省钱,受到干部群众欢迎;1999年,各乡镇农技站进行试点示范。2000年,泮头、行廊、龙潭、普满等乡镇为病虫统防统治片,统治面积3500公顷,通过抽样测产验收核算,与非统区比,亩均节省用工0.75个、降低防治成本8.5元,亩均增产稻谷19.9公斤。统防区累计节约防治成本44万元,增产稻谷1040吨。
  (二)植物检疫
  1991年,县植保植检站开展对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全县水稻细条病发病面积394公顷,占晚稻面积4.4%,17个乡镇均有发生;毒麦发生3.9公顷,病区仅城关镇沙岭;红薯瘟发生面积200公顷,主要分布在莲荷、龙潭、肖家、城关、钟水、坦坪、广发7个乡镇;柑橘溃疡病病区仅石桥石门园艺场。1995年,全县开展第四次植物检疫普查,对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烤烟、柑橘、辣椒等农作物进行检疫。发现水稻细条病4533公顷,分布在城关、塘村、坦坪、莲荷等乡镇;红薯瘟发病面积160公顷,分布在城关、塘村、坦坪、莲荷4乡镇;龙潭乡杉树下7.1亩柑橘,全部患溃疡病。该种苗从长沙引进时未经检疫,发病后,果农不愿作烧毁处理。直至2000年,该病蔓延到金塘、石陂头村一带,发病面积76公顷,经动员全部挖蔸烧毁。同年,植检人员在城关市场查获5000株带有溃疡病的橘苗出售,当即公开烧毁。2001年,县植保植检站组织各乡镇站开展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全县有7个乡镇发生柑橘溃疡病,其程度有加重趋势;水稻细条病仍在原发地出现。除就地处理病株外,还通报各乡镇站,严禁在疫区采种采枝。
  三、杂交稻制种
  1989年,县种子公司按照“地繁县制”的原则,负责全县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供应和管理。当年,全县制种146.6公顷。主要组合有“威优35、49、64”、“汕优64”和“协优6”。全县平均亩产159公斤,总产349.8吨。除满足县内需要外,少量外销。
  1993年,全县制种110公顷。为提高单产,推广“父本改单本为多本、组合改中迟熟稻为早迟熟稻、授粉改绳索赶粉为竹竿赶粉”,平均亩产197.7公斤。广发乡忠良村制种最高亩产350公斤。1994年,嘉禾县杂交水稻高产制种获郴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县农业局利用嘉禾杂交种子质量好、外销信誉高的制种优势,扩大制种面积。当年全县制种227公顷,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511.2吨,其中内需350吨、外销160吨。经县种子公司对种子质量抽查表明:纯度为96%、净度98%、水分低于12%、发芽率92%,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质量标准。为规范制种秩序,当年取缔钟水乡马托村和龙潭乡龙潭村自发制种面积26公顷的行为,确保种子质量信誉。1996—1998年,县种子公司连续被评为湖南省种子质量活动年先进单位。1999年起,制种主要组合由威优系列转为金优系列。
  2000年,县农业局在普满乡茶坞村和田心乡栗木枫村作“两系”法杂交秋季制种获得成功。制种面积8公顷,平均亩产200公斤。2002年,全县制种166公顷,平均亩产168公斤,总产420吨。主要组合有“金优80”、“金优253”、“金优404”、“中优402”和“新香优80”。制种区主要分布在广发、坦坪、莲荷等乡。
  四、耕作制度调整
  1989年,全县稻田10494公顷,稻—稻—肥制占稻田面积的33.4%,烟—稻制占稻田的19.7%,稻—稻—菜(含青饲料)制占稻田的29.6%,其他耕作制占稻田的17.3%,复种指数232%。普满乡、肖家镇、龙潭乡、石羔乡、广发乡以烟稻连作制为主;石桥乡、田心乡、坦坪乡以稻—稻—绿肥制为主;钟水乡、车头镇及钟水两岸以稻—稻—菜为主。全县旱土4224公顷,烤烟套红薯制占旱土的11%,豆套红薯制占旱土的25.2%,花生一熟制占旱土的17%,其他占46.8%。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2.4871万吨,人均384公斤,比1989年人均增加43公斤,耕作制度由粮肥结构向粮经结构转变。与1989年比,瓜—稻制面积增加116公顷、稻—菜制面积增加386公顷,双季稻面积增加186公顷,绿肥面积减少635公顷,冬板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为240%。1996—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逐年递增,早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行列,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2000年,稻—稻—肥制减少246公顷,烟—稻制减少134公顷,瓜—稻制增加344公顷,草莓—稻制40公顷,葡萄、甘蔗一年一熟制120公顷,双季稻面积减少2066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由上年的200公顷骤增到1333公顷,旱土蔬菜面积扩大,全年复种指数为265%。2002年,稻—稻—肥制占稻田面积的10.35%,烟—稻制占稻田面积的28.88%,稻—菜制占稻田面积的15.52%,稻—稻—饲料制占2.59%,瓜稻制31.95%,其他10.71%。在旱土中,玉米、红薯、小麦单作占旱土的8.6%,玉米套秋红薯占旱土的36.1%,豆薯制占旱土的30.3%,蔬菜占旱土的25%。
  第五章 烤烟
  第一节 烤烟生产
  1989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4102公顷,烟叶总产量6968吨,亩产111公斤。品种以“G140”、“金星6007”为主。烟农大多采用母田育苗法,重点烟区试行两段育苗法:母床播种,子床假植。普满乡烟农采用带土带肥移栽,秧苗无还苗期;采用高垄单行栽培,大田生长态势均衡。当年,该乡烟叶质量列全省前茅。1992年,县内烟农受烟叶收购价格攀升刺激,种烟4653公顷,总产9236吨,为历史之最。当时,机烘房受烟农普遍欢迎。
  1992—1994年,全县推广机烘房1203间。1994年,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扬幅度大,种烟效益相对下降,当年种烟2726公顷。1995年,县政府制定产前扶持政策:烟农与县烟草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每亩补给扶持费50元;全年无偿供应烟籽99.5公斤。县烟草公司着力优质烟开发,确定普满乡石角塘村为调香型主料烟示范区,播种面积66公顷,亩均烟叶165.5公斤,上中等烟占83.1%,亩均产值1654元。全村烟农收入18.33万元、人均298.6元。当年全县种烟1913公顷,产烟叶4306吨。1996年,调香型烤烟开发增至9个点,36个蹲点干部与烟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县种烟2536公顷,总产5744吨,亩产151公斤。1997年,烟草公司、农业局总结点上经验,实施“八推行”耕作制:存优汰劣,确定“K326”、“G80”为当家品种,淘汰“G140”、“Ne89”、“金星6007”;实行高垄单行移栽;连片种植;营养假植育苗,带土带肥带药移栽,淘汰直栽秧苗法;推广双层施肥,两段育苗,化学除草,叶面施肥,地膜覆盖技术;打顶抹荪后涂抑芽敏;精耕细作;推行“宝丰式”烤房及“三段式”烘烤技术。当年种烟3935公顷,总产9188吨,亩产烟叶155公斤。1998年推广大棚育苗,重点烟区试行大棚飘浮育苗。2000年,烤烟生产收购狠抓三项工程:甫口国际型高香气优质烟开发工程;普满乡寿竹洞万亩烟田开发工程;中心库皮带轮封闭式交验工程。1998—2000年,全县共改造不合格烤房1.88万间,占烤房总数的90%。2002年,县政府把烤烟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建立优质烟开发领导机构,打造优质“神农叶”品牌。烟草公司与常德烟厂、山东青州烟厂、安徽滁州烟厂签订种植1400公顷优质烤烟协议。全县建集约化育苗大棚248座,其中飘浮育苗大棚50座。漂浮育苗由2个乡镇扩大到5个乡镇,种烟面积由666公顷扩大到1000公顷。普满乡寿竹洞优质烤烟基地,当年投资20万元,实施稻田掺土改良土壤。全县种烟2166公顷,总产5457吨,亩产168公斤。中上等烟达97.1%,等级合格率81.2%,烟叶化学成分可与津巴布韦烟叶媲美,在全省优质烟叶评比中定为二档。
  第二节 烤烟购销
  1989年,烤烟收购执行全国统一的15级标准。烟叶经营实行“一条鞭”管理。基层烟草站为报账单位,县烟草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独立核算单位。1990年推行甲型15级标准,普满乡试行39级制收购标准。公司在产区建立9个烟草收购站、70个收购点,公开验级过磅,争议公开处理,群众满意。烟叶按省、市指令性计划调拨,即按分公司计划调地区烟叶购销公司,或按计划直调烟厂。1991年起,烟叶调拨销售全由县烟草公司经营。1992年,龙潭中心烟叶仓库和行廊、肖家、坦坪、广发4座烟叶仓库建成,仓库内配置防潮、控温设备。1993年4月,公司与常德卷烟厂签订“厂县挂钩联合开发优质烤烟长期定向合同”。全县烟叶普遍执行40级制收购标准。7月,烟草、公安、工商、财政、税务等部门抽调36人,组成烤烟稽查队,查处违法收购烤烟事件22起,罚款1.37万元;捣毁非法收购烤烟黑窝点1个,没收烤烟打包机1台。1994年2月,公司下发《烤烟收购十不准纪律,四公开制度》,收购人员人手一册。3月,公司改设普满、肖家、行廊、龙潭、塘村、石桥、石羔、城关、广发、莲荷、坦坪11个烟草站,便利烟农交售。5—6月,公司举办三段式烘烤工艺培训班8期,参训1636人次;40级制收购标准培训班1期,有烟草站站长、验级员、收购点负责人计80人参训;培训仓库消防队员140人次,添置消防器材。12月,公司制定《烟叶收购、调拨、销售结算实施办法》,完善购销机制。1995年2月,原11个站合并为城关、肖家、普满、坦坪、广发、行廊6个站。4月,公司再次举办烤烟40级制收购标准培训班7期,参训1122人次。8月24日,公司在龙潭中心库召开烤烟收购调拨质量标准研讨会,邀请省、市、县及长沙、郴州烟厂领导共60人参加,为收购调拨打开局面。同时邀请上海、安徽、江苏、四川及省内著名烟厂负责人来县商讨,为烟叶销售疏通渠道。全年收购烟叶2240吨,中上等烟占98.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7月,稽查队查处违法运烟44起、违法收购烟叶133吨,罚款25.5万元。12月,县烟草公司调拨烟叶2186吨,占收购任务的98.1%,回笼资金2600万元,被评为省烤烟生产、收购、调拨先进县。1996年,公司抽调36名技术人员到5个乡的8个村指导调香型优质烟开发。县政府实施省烟草局规定的扶持政策,从新烟上市起,在执行国家现行烤烟收购价的同时,每50公斤烟叶增加优质烟奖励270元,生产资料补贴30元;对调香型主料烟,省烟草局给予特别奖,对一、二、三档烟叶,每50公斤分别奖给60元、40元、20元。县政府还规定扶植措施:当年新建烤房,每间奖80元,改建每间奖20元。县烟草公司当年投入400万元扶持烤烟生产。各乡镇还制订一些扶持措施。坦坪乡扶植措施为:对交售烟叶625公斤的农户奖励50元,交售1250公斤的农户奖励100元;新、改建烤房分别奖给20元、10元。7月,公司与广州第一、第二卷烟厂,云南的玉溪、昆明、曲靖等烟厂建立业务往来,同时,巩固与上海、韶关等烟厂的联系。
  1997年2月,公司成立整顿基层烟草站领导小组,对普满、行廊、龙潭站及中心仓库进行整顿,对收购过程中的“提等级、掺杂质、以次充好、乱开假票等行为进行治理,重建内部管理制度”。7月,公司下属普满、肖家、行廊三站,试行全封闭收购,其他各站实行半封闭收购。1999年3月,公司下发《关于整顿基层烟草站实施方案》。7月1日,烤烟收购启动,普满1点和2点、肖家中心点、行廊中心点实行全封闭收购,其余各点为半封闭收购。11月,郴州市两烟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兑现1999年全市烤烟生产和收购工作目标管理的通报》,肖家站获奖金3184元,坦坪站获奖金2173元。同年,全县投入200万元,开发高香气国际型主料烟,每亩补贴肥料款50元。2000年3月,公司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烟草站收购人员工资与收购任务挂钩。4月,嘉禾县治理整顿烟草市场领导小组成立。5月,举办收购分级培训班和三段五步式低温慢变黄烘烤技术培训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2001—2002年,县烟草公司审核发放烤烟收购许可证33份;查处非法收购烤烟182人次,罚没金额6.74万元;查处违法运输烤烟26吨。2002年,全县收购烤烟3000吨。
  第六章 养殖业
  1994年,县内养殖业开始由小户养殖向规模养殖过渡,全县生猪年出栏10头以上专业户有514户。养殖结构发生变化,县内首次引进奶牛两头;年出栏羊70只;网箱养鱼8口,实现网箱养鱼零的突破;牛蛙养殖户96户,年产牛蛙15吨;鹌鹑养殖8户,年底存栏1.5万只。全年养殖业产值1341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6%。1996年,国家农业部牧业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瘦肉型猪规范化饲养配套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品种改良全面实施,以养猪为主体的畜牧业出现鼎盛时期。当年畜牧业产值2874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畜牧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98年,全县畜牧业产值404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4%。形成以石桥镇、坦坪乡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以盘江乡、广发乡为主的渔业生产基地,以普满乡、肖家镇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县农科所、莲荷乡为主的家禽生产基地。2000年,县委、县政府把草食性牲畜的发展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当年改良可利用牧草地400公顷。2002年,优质无公害畜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县乡(镇)采取措施,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严格畜产品监控、规范饲养技术,县内畜产品在广东深圳及沿海城市成为热销产品。
  第一节 畜禽业
  一、家畜
  (一)猪
  生猪生产是嘉禾养殖业的重点产业。1989—1993年,以家庭养殖为主。饲料多采用薯类、瓜菜、谷糠,煮熟饲喂。出栏一头猪需8—12个月,发展速度缓慢。品种以本地种选育为基础,专业部门通过品种间、品系间杂交,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生猪生产的经济效益。母猪品种多采用本地母猪与外地公猪杂交后进行选育,大约克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生产大嘉母猪、长白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生产长嘉母猪。由于种公猪未普及,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均不高。1989年,全县出栏生猪16.25万头,存栏生猪16.31万头,生猪产值2002万元。1991年,市场放开生猪购销价格,形成多渠道经营,促进生猪生产的发展。但出栏肉猪中,普遍存在“猪头大、猪肚大、四肢大、肥肉多、瘦肉率低”的状况,不符合市场需求,缺乏竞争力。11月,郴州地区进行全区种公猪普查,嘉禾有存栏公猪123头,其中大约克59头、长白1头、杜洛克2头、汉普夏1头、良杂29头、土杂1头。当年淘汰劣杂公猪30头、新增大约克公猪15头。1992年,因干旱影响饲料价格上涨,加上肉品市场消费疲软,生猪生产效益下滑。是年全县宰杀母猪2100头,占存栏母猪的26.5%。据年底统计:全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仅3户,比上年少27户。1993年,县内再次引进优良品种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等种猪24头,母猪逐渐向大嘉、长嘉母猪过渡。年底,土良二化杂种母猪已占总母猪的47%;商品猪多为大约克、长白种公猪与大嘉、长嘉母猪杂交后生产的大大嘉、长长嘉商品猪;还有部分杜洛克种公猪与大嘉、长嘉母猪杂交后生产的杜大嘉、杜长嘉三元杂交商品猪。改良后的商品猪,每生产90公斤体重出栏时间由改良前的220天减少到190天,瘦肉率由改良前的45%上升到52%。但农户不愿饲养良种猪,原因是饲养技术高、饲料成本大。当年,全县出栏生猪21.12万头、存栏生猪18.45万头。1994年,全县经济形势好转,生猪养殖复苏。据年底统计:境内有养猪专业户514户,其中饲养100头以上的6户,以石桥乡、龙潭乡发展最快。全县长嘉、大嘉二元母猪占存栏母猪的55%,年底出栏生猪24.45万头,比1989年增长50.5%。
  1995年,嘉禾县被列为湖南省瘦肉型猪基地县。县委、县政府下达《关于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的决定》,建设以县种猪场为主体的核心群、以大型专业户为主体的繁殖群、以中小专业户为主体的生产群及县乡(镇)村人工授精网络,初步形成生猪繁育体系。畜牧部门开展种公猪、种母猪普查,淘汰老弱公猪52头、母猪2400头。县种猪场扩建750平方米种猪生产猪舍,确保全县种猪供应。年底,全县生猪养殖专业户1020户,出栏生猪30万头,生猪产值占养殖业产值的51.4%。1996年,全县推广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瘦肉型猪综合饲养配套技术”,改单一饲料饲养为混合饲料饲养、改熟食为生食、改栏内积肥为栏外积肥、改分段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劣种为良种,提高养殖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据调研信息表明:当年广州市生猪自给量仅为30%;在运输上,嘉禾县至广州具有朝发夕至的区位优势;加上北方玉米、豆类连年丰收,饲料价格稳中有降,嘉禾生猪生产效益骤升。全县年底出栏万头生猪的专业村8个;出栏5000头生猪的养猪场4个;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的专业户14户,100头以上的专业户328户,20头以上的专业户252户。石桥乡刘革平生猪饲养场年出栏生猪6000头,被郴州市政府评为“养猪大户”,获国家神农科教奖。同年,县种猪场筹资180万元,新建栏舍面积4400平方米,年种猪存栏467头,年供种猪达千头。全县种公猪实现90%的纯外血良种、10%的二元杂交种;85%的种母猪实现二元化,其中长大良杂母猪占30%。全年出栏生猪38.68万头、存栏生猪26万头、生猪产值1.32亿元,瘦肉型商品猪瘦肉率达53%。1997年,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工作的通知》。县畜牧水产局养殖业开发技术服务中心成立养猪协会,对“瘦肉型猪综合饲养技术”进行全面总结,年内进行多点对比试验。12月,省农业厅、郴州市农业丰收办在嘉禾现场测产验收:良种母猪年头均产2.1窝、窝均10.7头、仔猪成活率93.5%;“杜长大”商品猪料肉比为3.1∶1、“杜长嘉”料肉比为3.5∶1、“杜长大”瘦肉率为60.1%、“长大嘉”瘦肉率为58.5%;饲养周期由195天减少到180天,二月龄以上生猪死亡率由20%下降到1%,三元杂交商品猪占存栏猪的50%,40%的农户使用混合饲料。验收人员对嘉禾生猪生产和质量的提高给予充分肯定。当年,“瘦肉型猪综合饲养技术”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猪场2户、5000头以上的4户、1000头以上的22户、100头以上的450户、20头以上的3250户。嘉禾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百县(市)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县”。是年,全县共出栏生猪47.02万头、存栏生猪26.16万头,年产值1.64亿元。
  1999年,受全省生猪供大于求影响,生猪白肉价格由1997年的每公斤9.6元下降到5.6元,跌幅41%;市场仔猪每公斤2元,农村出现第二次大量宰杀母猪的现象。当年宰杀母猪7300头,占母猪总数的28%。规模较小的养殖户纷纷倒闭。全县生猪出栏由1998年的51.7万头下降到50万头,养殖户出现二元分化:一些有远见、有资本的养殖户低价收购母猪,向规模集约化发展;另一些养殖户弃农从工、从商,散养户逐渐减少。2000年,生猪价格稳中有升,养殖大户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改良生猪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塘村镇邓林村有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专业户4户、500头以上的4户,成为县内生猪发展样板村。同年9月,县内实施“良种化配套、标准化饲养、模式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和规模化生产”的瘦肉型生猪规范化饲养配套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一等奖。
  全县良种母猪覆盖率由实施前的59.2%提高到81.6%,良种公猪覆盖率达100%,优良品种入户率88%,生喂入户率74%,栏外积肥入户率79%。生猪从出生到90公斤出栏只需165天,适时出栏率97%,瘦肉率达53%的生猪占总量的72%,生猪常年防疫密度保持在95%以上,生猪外销率80%,仔猪死亡率在1%以下。生猪品种改良项目获省亚华杯农业“十二大”工程竞赛先进单位奖,并获得省畜牧水产局授予的“品改工作”先进县称号。2001年,嘉禾在全市率先实施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县建立动物疫病诊断中心;17个乡(镇)设防疫站,204个村设疫病防疫点。采用配挂免疫标志,强制免疫注射,销毁假劣药物,尿样定期送检,饲料添加剂定期抽检,加强生猪防疫。县畜牧部门还建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检测室,严禁使用违禁药物,规范准用药物使用,减少有害药物残留量,实施生猪生产无害化。2002年,全县出栏生猪56.97万头,存栏生猪33.71万头,年生猪产值1.84亿元。嘉禾畜产品在深圳市肉食品两次检测中,均未发现残留“瘦肉精”成分产品,成为湖南省20个可提供深圳市肉食品基地县之一。
  (二)牛
  1989年,县内饲牛以役用为主。年末存栏1.14万头,出栏450头,出栏率3.8%。奶牛生产始于1994年,当年引进2头,饲养于城关镇农技站。1995年,全县牛存栏8100头(其中奶牛4头),出栏2300头,出栏率22.16%。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与普及,部分役用牛的作用被农用机械取代,养牛业由役用向肉用转变。县内一些有识之士,投资养牛业,把退役的老、弱、残牛集中饲养,通过治疗、阉割、肥育,然后上市交易,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广发乡白觉村廖巨宽投资100万元,建设场地、改良草地、实行秸秆氨化,饲养牛300头,年出栏100头、产值21万元,获纯利5万元。1997年被评为郴州市全市养牛大户。是年,全县牛存栏1.4万头(其中奶牛9头),出栏4000头,出栏率22.22%。
  2001年,县畜牧水产局对全县种公牛进行普查,1200头合格种公牛挂牌发证,78头劣种公牛被阉割淘汰,规范种畜管理;并利用地方良种牛优势,开展杂交优势利用。袁家镇唐柏成从安徽蒙山引进优质水牛69头进行肉牛改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各乡镇还推广人工授精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耕牛后代肉质,减少疾病传播。是年,县畜牧水产部门引进良种冷冻精液200颗,组织技术培训56人次,推广人工诱导同期发情,传授人工冷配、秸秆氨化、青料微贮、疾病诊断等技术。全年人工授精170胎次。2002年,全县牛存栏1.66万头,出栏1.31万头,出栏率44.1%,比1996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县有奶牛32头,年产奶64吨。
  养牛业从单一役用向乳、肉、役多用途方向发展。
  (三)羊
  1989—1992年,乡镇有少量散养羊。1993年,全县存栏羊108只。1994年,存栏羊300只,出栏70只,出栏率18.92%。县内养羊多为私有私养,以放牧为主。1999年,生猪饲料价格上涨,发展草食牲畜被人们重视。普满、石桥一带,草山、草坡资源丰富,成为养羊业发展较快的乡镇。但由于品种不优,生长发育缓慢,疫病防治不到位,死亡率高,全年出栏仅5300只。2000年,县畜牧水产局从资兴市、临武县引进马头黑山羊17只、江南黄羊32只、波尔山羊1只,经杂交改良,提高肉食品质量。发展最快的南岭林场,当年存栏50头以上的专业户10户,灌木林草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年底,全县有存栏羊3800头,出栏8400头。2002年,全县有养羊专业户62户,年存栏羊1.06万头,出栏1.02万头。
  二、家禽
  1989年,县内家禽以散养为主,饲料多为米糠、红薯、青菜。每只母鸡年产蛋80~100枚、母鸭年产蛋100~120枚。鸡以衡阳鸡为主,鸭多为麻鸭。是年,全县家禽出笼29.78万羽。1995年发展到43.55万羽。1996年,农民市场意识增强,加上配合饲料的推广,防疫技术的普及,良种的引进和改良,专门从事家禽养殖者增多。全县养禽百羽以上的专业户210户、千羽以上的专业户16户、万羽以上的专业户2户。饲养品种有AA鸡、红波罗、艾维菌、北京鸭等肉用品种。从孵出到2公斤出笼只需50—60天,具有生长快、周期短、效益高的优势,唯食用口感较差。1997年,鸡的养殖品种向惠州二黄鸡发展;鸭的品种以引进良种与本地鸭的杂交优势为主,既保持良种禽生长快的优势,又保持本地禽的肉食口感,适应市场需求。是年家禽出笼98.84万羽。1999年4月,县畜牧水产局从浙江引进绍兴蛋鸭3000羽,在荞麦塘小涵洞水库内饲养。6月始产蛋,盛产期产蛋率高达97%。坦坪乡周金勇租用县麻科所公房创办养鸡场,年出笼肉鸡20万羽。是年,全县出笼家禽177.89万羽,为1996年的2.2倍。2000年后,人们对肉鸡的需求又倾向本地鸡,市场行情看好,每公斤高出良种鸡8元。2002年,全县家禽出笼259.92万羽,比1999年增长7.72倍。
  第二节 水产业
  一、常规鱼养殖
  1989年,全县养鱼面积1000公顷,放养鱼种以草鱼、鲤鱼、鲢鱼、鱅鱼为主。除池塘打草饲养外,其余均系人放天养,防疫意识淡薄,死亡率高,水体利用率低,养殖效益差,养鱼业发展缓慢,全年水产品产量550吨。1993年,全县池塘养鱼433公顷,水库养鱼556公顷,鱼苗、鱼种池16公顷,年产量690吨。1994年,鱼塘、水库实行专业承包,全县有放养水面10亩以上的养鱼户120户。为克服养殖水面不足的矛盾,推广133公顷垄栽稻、萍、鱼和高垄低沟稻田养鱼技术,亩均增加鱼产量54公斤,增收300元。同期发展网箱养鱼8口,面积0.35亩。是年,全县水产品产量750吨。1995年,县内加强养鱼业管理,养鱼效益提高,当年养鱼面积增加到1759公顷,其中池塘养鱼500公顷、水库养鱼593公顷、稻田养鱼666公顷。1996年,池塘立体养殖、饲料养殖、化肥养殖得到应用,草鱼免疫注射在农户中逐渐认可,养鱼水平提高,产量随之提升。盘江乡李土生有养殖水面4公顷,年产鱼200吨,成为养鱼大户。1997年,全县掀起承包塘库养鱼热,塘、库水域大多实行专业承包,中型库水域养殖实行股份制经营,全年成鱼产量1316吨,比1994年增长1.9倍。1998年,“湘云鲤”在资兴市东江水库培育成功,县内引种42万尾,推广养殖面积2公顷,比常规鱼每亩增收1200元。次年“湘云鲤”养殖面积增加到2.8公顷。2000年,县农业开发办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在车头镇油涵铺村发展高效渔业,利用自然水体开发养殖水面20公顷,成为县内鱼种、鱼苗主产区和科技示范小区。2002年,全县年产鲜鱼2590吨、年产值1632万元(现行价)。
  二、特种水产养殖
  1989—1993年,县内先后引进革胡子鲶鱼、淡水白鲳、加州鲈鱼、南方大口鲶等特种小水产及美国青蛙、古巴牛蛙、中华鳖、绿毛龟等。1994年,全县有蛙类、甲鱼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户101户,其中养殖甲鱼的5户、年产甲鱼300公斤,养殖蛙类的96户,年产商品蛙15吨。莲荷乡小凤村李建雄投资2.5万元,创办牛蛙养殖场,面积5.8亩,年收入近20万元;后扩建养鳖池1.4亩,年出池成鳖80只、幼鳖7000只。经两年滚动经营,1996年饲养面积达1.3公顷,年产值40万元,成为郴州市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场。1998年后,特种水产品价格下降,发展缓慢。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一、疫病防治
  (一)疫病种类
  据1989年县畜禽疫病普查资料记载:全县畜禽疫病、寄生虫病和非传染病共266种,其中畜禽传染病32种、寄生虫病82种、畜禽内外产科病152种。
  1.畜禽共患疫病
  主要有口蹄疫、狂犬病、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破伤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猪、牛、兔)、钩端螺旋体病、痘病、流感(猪、牛、兔、禽)、流行性肠炎。寄生虫病有球虫、弓形虫、姜片吸虫、华枝罩吸虫、肝片吸虫、孢带涤虫、犬钩虫、巨肉孢子虫。
  2.猪的疫病
  主要有猪瘟、丹毒、肺疫、猪链球菌病、猪梭菌性肠炎、气喘病、传染性水泡病、乙型脑炎、仔猪黄、白痢、仔猪副伤寒、仔猪水肿病、日射病、亚硝酸中毒。寄生虫病有猪蛔虫、猪鞭虫布氏姜片虫、有齿结节虫、后园肺线虫、细劲襄、尾蚴虫等21种。
  3.牛的疫病
  主要有放线菌病、牛布氏杆菌病、传染性角膜炎、牛片热、坏死杆菌病、有机磷中毒、辨胃阻塞、寄生虫病、肝片吸虫、同盘科吸虫、腹袋科吸虫、裂叶吸虫、殖盘吸虫、扩展莫氏绦虫等22种。
  4.羊的疫病
  有羊肠毒血症、羊痘、羊大肠杆菌病。
  畜禽体外寄生虫有牛血虱、牛管虱、山羊毛虱、猪血虱、鸭体虱、鸡羽虱、鸡线虱、鸡头虱、人虱、羽管螨、尾突牛鼻、牛皮蝇。
  5.家禽疫病
  主要有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葡萄球菌病、鸡痘、鸡白痢、鸭瘟;寄生虫病有卷棘绦吸虫、纠小膜钩绦虫、鸡蛔虫、毛细线虫等28种。
  (二)疫病流行
  县畜牧水产局1989年疫情报表统计:全县猪瘟死亡数占猪死亡总数的30%、肺疫死亡数占总数的10.5%、链球菌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1991年,对4个乡镇、43窝、429头哺乳仔猪的猪瘟病案追查中发现:死于猪瘟的10日龄内哺乳仔猪209头,占追查数的48.7%;售出后情况不明的98头,占22.9%;存活122头,占28.4%。鸡新城疫和鸭瘟仍是危害家禽的主要疫病,占家禽总死亡数的62%。
  口蹄疫呈间断性复发。1990年,全县有7个乡镇发生口蹄疫,148头牲畜发病。1992年有10个乡镇发生猪口蹄疫1588头、牛口蹄疫28头。1993年,4个乡镇发生口蹄疫,发病猪75头;1995年有5个乡镇,发病猪150头;1996年有1个乡镇,发病猪25头、发病牛29头。坦坪乡潭湾行政村水窝塘自然村、普满乡路下坪行政村田美自然村、肖家镇坌头村因发生牛口蹄疫,直接影响农田耕作。2000年4月,县种猪场采取伪狂犬病血样送检,呈阳性。2001年12月,有3个乡镇采集210羽鸡鸭血样送检,检出禽流感阳性。2002年,有5个乡镇11个村25户发生猪口蹄疫病110头,全部进行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县政府出资扶持受损户资金1.18万元。
  (三)防疫
  1989年,县内开展mm~3基因工程苗预防仔猪黄白痢取得良好的效果。试验母猪仔520窝、仔猪5263头,保护率为86%,发病率由上年的76%下降到45%,成活率提高6.9%,仔猪头均增重7公斤。县举办训练班全面推广。1990年始,县畜牧水产局进行猪瘟免疫新程序技术推广。每年春防、秋防时普注一次,每月对满双月的小猪于出栏前10天进行注射疫苗。凡上市交易的生猪,一律补注猪瘟疫苗,并以卡耳作猪瘟的免疫标志,未卡耳的,除补注疫苗外,还双倍收取防疫费。1995年,全县猪疫注射率达95%,感染率5%,死亡率下降到0.5%。猪瘟免疫新程序技术推广获县第二届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县内牲畜防疫重点转向口蹄疫防疫。由于牲畜饲养分散,加上口蹄疫疫苗注射后,有时因应激反应造成生猪死亡,农民对注射有抵触情绪。是年,农村非病区注射率约为30%~40%;老疫区、专业户、集贸市场、交通要道及城乡结合部口蹄疫苗注射率达80%。为加强检疫,县城新建屠宰场,实行集中屠宰,县畜牧水产局安排4名检疫员集中检疫。199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制度。县内对外预防口蹄疫实行“五强制”,即强制免疫、强制防疫、强制捕杀、强制封锁、强制消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县内加大对口蹄疫防治经费投入。“五号病苗”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负担,不要农民负担。对捕杀的病畜,按照大小、种用和非种用给予不同补助,种公、母猪每头补助500元、商品猪每头200~400元、牛每头500~800元、羊每只100~200元。是年,口蹄疫疫苗注射率达95%。为加强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县畜牧水产局对全县防疫员进行培训,结业后,有75人获得诊疗、检验许可证资格。2002年10月,全县开始推行免疫标志制度。免疫标志由免疫证、免疫耳标和免疫档案组成。全县共发出免疫注射证2.5万张,养猪专业户使用免疫标志的占80%,外销生猪实施免疫标志的占95%。为确保出栏牲畜不带疫出栏,县动物检疫站在石羔、石桥、龙潭、塘村4个出境要道设立临时查验点,严防动物外疫流入或带疫出境。1998—2002年,全县共查处染病动物170头,补检、重检动物3700头。2002年,全县5个乡镇、11个村的25户发生生猪口蹄疫110头,当即进行捕杀和无害化处理,县乡共补助农户1.18万元。对老疫区、高发疫区及交通沿线威胁区,限期强制消毒、强制免疫,预防交叉感染。
  二、兽药管理
  1985年,嘉禾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成立,开展兽药管理。1990年,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配合工商、公安部门在全县开展两次商品质量打假活动,查处经营假劣兽药的15户,没收、销毁假劣兽药4194包,罚款6093元。为规范兽药经营秩序,全年共核发兽药经营许可证13份;市场巡回检查60次,查出无证生产经营兽药21家,其中外地来县经营11家。以曾三仔为首的贩药团伙7人,在车头镇阻碍检查并殴打兽药监督员,车头派出所对其拘留两天,令其退出全部违法所得。1991年8月,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成立“兽药监督检验站”,对全县兽药市场进行全面摸底:39户经营户中,办证的26户,未办证的13户,“三证”入户率仅20%;10户游动摊位逃避检查,且兽药、副食混销。对未办证的,当年分期办理经营许可证,并首次进行年检换证。1994年核发许可证30份,销毁假药7大类18个品种、3200包,假疫苗176瓶。1996年,查处违法经营案件5起,假劣药品1000包,罚款470元。1998年,销毁假药粉剂5件、42个品种,价值1000元,年检换证50份。
  2001年8月,全县开展畜牧业生产资料专项打假活动。查处违法经营种猪案件1例,经营假劣饲料1.2吨、价值1500元;销毁劣质兽药6大类10件,价值780元;查处非法销售使用违禁药物“瘦肉精”1例。2002年底,全县有兽药经营合法户35户、饲料经营户63户。
  第七章 林业
  198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一年消灭荒山、三年绿化嘉禾的决定》。当时全县有宜林荒山2200公顷。1990年造林413公顷,1991年造林1808公顷,基本消灭宜林荒山。199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实现全面绿化,发展高效林业的决定》,采取“部门分工责任制”,对林业、水利、交通、城镇、学校、乡镇等单位提出具体要求。至1997年,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13项指标全部达标,成为郴州市第二批绿化达标县。年底,全县新一轮土地承包续签合同,经营状况良好的99个乡村林场,继续保持承包经营形式。1998年,县委、县政府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林地,经调处后核发权属证明。同时推进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全县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企业单位、机关团体,通过承包、租赁、联营、转让等形式参与林业开发,林地流转面积714公顷。1999年,国有南岭林场实施责、权、利相统一,管资源、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发展多种经营,推行企业化管理。
  2000年,嘉禾实施项目造林。严格按营造速生丰产林省级标准进行造林,林业部门提供优质苗,实行专业队承包造林、专人签订合同管护的方式,依造林、育林程序验收付款。当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106公顷。2001年,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全县林业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8866公顷,分布于钟水和黄狮江沿岸,按公益事业进行管理,县财政对公益林列入预算,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21066公顷,包括黄牛岭、枫岗岭山系为主的集体林区和以南岭山为主的国营林区,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2002年,全县实施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造林133公顷,通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阔叶林和混交林比重,增强森林生态效益,嘉禾林业跨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
  第一节 造林绿化
  一、林木种子
  1989年,全县采集杉、松种子750公斤,为消灭宜林荒山做准备。1991年,全县采种625公斤,为疏林地改造培育树苗。县内无采种基地,母树林条件差,造林对种子质量要求高,此后,采种量逐年下降。1993年,县林业部门采取外调引进良种为主,自采种为辅,当年采种300公斤。1996年,省政府要求各地实施良种育苗工程,育苗造林良种化,县内停止自行采种。1996—2002年,省、市给嘉禾调配林木种子1282公斤,其中松种929公斤、杉种325公斤、其他树种28公斤。县内还调进墨西哥柏、速生柏和优良杉种160公斤。
  二、林木育苗
  1989年,全县育苗8公顷,年产苗木180万株。因沿用传统育苗方法,苗木质量差,移植后成活率仅75%。1990年,县苗圃职工刘菲对大床育出的小苗发出真叶后,将主根切断,再移植到营养苗床。当年育苗45平方米,产苗5000株,幼苗须根发育,定植成活率达90%。1997年冬,县苗圃采用容器育苗,自制塑料薄膜袋,袋装营养土,一袋撒种子2~3粒,保持正常湿度。这种方法育苗期100天,成苗率95%,幼苗造林成活率95%。199年,县苗圃出圃马尾松容器苗1.2万袋,定植于广发乡老儒峰村,立地条件虽差,成活率仍达90%。1999年,县苗圃马尾松切根育苗1.5亩,产苗6.6万株;2000年切根育苗2.5亩,产苗11万株;2002年,切根育苗1.5亩,产苗13.2万株,占全县苗木总量9%。1999—2002年,县苗圃出圃容器苗36.7万袋,个体育苗户出圃40万袋,大都用于疏林地补植。
  三、人工造林
  1989年9月,湖南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对县内宜林荒山进行普查,全县计2200公顷。为加快造林步伐,县内提高煤炭育林基金征收率,由每产一吨煤征0.2元上升到0.5元,筹集资金造林。1990年造林413公顷,迹地更新133公顷,零星植树80万株。1991年,全县共筹集资金285万元,其中煤炭育林基金35万元。造林1808公顷、成活率85%,迹地更新206公顷,零星植树300万株,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国营南岭林场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经营方针,当年种植杜仲45公顷。1994年,县、乡(镇)、村、组层层签订绿化达标责任状,逐一排查疏林迹地、荒山死角,具体分工到人到组,层层有专人负责。当年迹地更新450公顷,零星植树17.2万株。到1997年,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达98.3%、未成林造林地保存率100%、疏林地改造率100%、难利用地绿化率78.1%、224个行政村绿化率23.88%、县城绿化率22.7%、县城人均绿地1.89平方米、建制镇绿化率24.3%;县直属机关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单位10个、市级园林式单位16个;省道宜林段绿化率93.4%、郴嘉窄轨铁路绿化率90%、四级以上县乡公路宜林里程绿化率84.3%;盘江、泮头两中型水库集雨面积可绿化地段绿化率91.4%、干渠宜林绿化率85.7%、支渠宜林绿化率83.9%;矿山绿化率60%。10月,郴州市绿化委员会对嘉禾县绿化达标检查验收,认定嘉禾实现全面绿化达标。1998年,县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承包荒山造林,营造速生丰产林。针对山地分户经营特点,采用分户连片造林。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签约管护,谁造谁有。在造林质量上采用带垦整地、大穴深栽。由于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资金扶植,钟水乡马托村郭有恒等4户承包村里荒山10公顷,投资10万元,年内全部种上板栗。全县造林348公顷、迹地更新369公顷。1999年,林业局在莲荷乡大田岭村和广发乡老儒峰村租山53公顷营造马尾松、在水头岭农场租山32公顷造油茶林,每亩年租金10~11元。是年,全县造林222公顷。
  2000年,县内由基地造林过渡到项目造林,成立以县长李世栋为组长的项目造林领导小组。县林业局局长为项目建设负责人,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服务、种苗提供、验收建档。农村集体造林,使用林业局提供的良种容器苗、切根苗,推广应用生根粉GGR系列。县乡组织专业队承包造林,专业户签约管理。同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80.13万元,进行丘岗山地造林。袁家镇租山16公顷,每亩年租金10元,建成老虎冲林场,营造速生丰产林。
  当年,全县完成项目造林167公顷。2001年,袁家、钟水、普满、石桥、肖家、田心、坦坪、莲荷、广发等乡镇和南岭林场实施世行贷款项目造林。与此同时,县乡先后安排800人组成13个造林专业队,分类进行培训,为项目造林定点服务。2002年,实施工程造林,国家投资36万元。坦坪乡新谢家村民谢井成承包荒山53公顷,率先争取到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以下简称长防林)工程造林项目,并与林业局联营,林业局出资金顾请专业队造林抚育,谢井成负责长期管理,成材后收益各半。当年,全县造林317公顷。
  四、封山育林
  1989年,县林业局把封山育林纳入林业发展和消灭荒山规划之列,并筹集资金补助封山育林,每封禁1亩成林补助1元,当年补助7500元。全县有石山面积4343公顷,同年封育1500公顷。1995年,林业部下达《关于抓紧搞好封山育林工作的通知》,县政府把封山育林作为恢复嘉禾天然植被的主要措施,将任务落实到乡(镇)到村到山头,并制订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办法。到1997年止,新封山面积2520公顷,其中新封石山720公顷、疏林地1800公顷,全县累计封山育林面积7520公顷。1998年起,石山面积较多的城关、坦坪、广发、石桥等乡镇,实行封、造结合。石山有土层的地段种植柏树、木荷,加快封山育林进程。乡(镇)村严明村规民约,田心、肖家、石桥、普满等乡镇立碑山头,区内严禁割草、砍柴、烧炭、盗伐,违者原物退回,酌情罚款。2002年底,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时表明:全县封山育林总面积8973公顷,其中石山封育4010公顷、疏林地封育4963公顷。
  五、全民义务植树
  1989年3月,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带领干部、职工400余人,在丙穴公园义务植树;学校动员师生绿化校园;农村采取划定山头作义务植树点,用义务工和积累工造林,将工日和造林任务分配到人,超过有奖,不完成受罚。全年四旁义务植树43万株。1994年,全县集资2万元,购买泡桐苗20万株,义务植树18万株。1995—1998年,全县涌现一批义务植树先进乡村,石羔、田心、盘江乡为郴州市造林绿化“十佳乡”;广发乡白觉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石仙、瑶冲、老儒峰、长田尾、茶坞、桥田、定里、上洞庄、平世、潭湾、泮头、大泉等20个行政村评为郴州市造林绿化“百佳村”。4年完成义务植树347.9万株。按照县政府关于“对不能完成单位内部绿化,又不能为公共绿化做贡献的单位,按应参加义务植树人员交纳绿化费”的规定,1998—2001年,全县收缴绿化费4.148万元。2002年,全县参加义务植树19万人次,投入义务植树工日58万个,义务植树89万株。
  第二节 森林保护
  一、病虫害防治
  1991年,县林业局设病虫害防治站,并举办森林病虫害图片展览。是年,全县设虫情调查点28个,15个标准地块、10个线路踏查点,虫情调查面积356公顷,进行虫情预测预报。7月,广发乡马峰、盘江乡广塘等8个行政村、180公顷松林遭松毛虫危害,县林业局租用衡阳市农用飞机两架次飞喷药杀,死虫率95%,抑制第二代和越冬代的幼虫密度,亩均成本0.95元。1992年9月,全县进行森林病虫害第二次普查:杉苗有立枯病;杉木有黄化病、叶枯病;油茶有烟煤病、炭疽病。主要虫害有杉白蚁、杉天牛、杉梢螟,松毛虫、松梢小卷叶娥,竹蝗、楠竹夜蛾,油茶尺蠖等。新发病种有:袁家镇东溪、大岭村的枣树枣疯病、南岭林场的泡桐丛枝病。1996年,县林业局病虫害防治站改为森林保护站,设检疫室、标本室、办公室;配备恒温箱、显微镜、喷烟和喷雾器等设备。1997年,南岭林场发生竹蝗,用丹毒粉喷杀效果好。同年,松毛虫再度猖獗,全县使用白僵菌1.5吨,防治面积195公顷。1999年,全县开展植物检疫对象普查。盘江乡关冲村发现马尾松落针病,面积30公顷;南岭林场黄牛坳果园、龙潭镇杉树下村发现柑橘溃疡病,面积14公顷;袁家镇上洞庄村发生枣疯病,面积18公顷;普满乡下坞坪村发现板栗疫病,危害面积18公顷。上述疫情在县内呈间断性发生。林业局通报各乡镇,严禁在疫区采种、采枝繁殖,以防扩散。2000年,嘉禾县被列为国家松毛虫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县,工程包括石桥镇、盘江乡、广发乡的11个村,治理面积3000公顷。县与乡镇村签订限期防治松毛虫合同。防治措施:封山育林1333公顷,培育阔叶林树种,改善森林群落结构,提高对松毛虫危害的自控能力;生物防治1213公顷,松林普遍施放白僵菌;化学防治,对越冬后的4龄幼虫和第一代2~3龄幼虫用2.5%灭幼脲Ⅲ号悬剂喷杀,收效甚好。同年3—8月,再次进行检疫调查:广发乡、龙潭镇、肖家镇、石桥镇发现萧氏松茎象,面积480公顷,平均危害率45%。2001年,乡镇林业站指导林农薰烟雾剂、撒药,人工防治松毛虫面积666公顷;对防治难度大的广发、盘江两乡133公顷松林,再次启用飞机喷阿维菌素,次日检查,死虫率88%。2000—2002年,全县林业综合治理工程共投资135万元,其中省林业厅45万元、市林业局45万元,县财政局、林业局45万元。治理工程经省、市林业部门检查验收合格。
  二、森林防火
  1991年,嘉禾县石桥乡、肖家镇与桂阳县塔水乡召开森林防火联防会议;蓝山、嘉禾两县的南岭林场及盘江、石羔、土市、洪观等乡镇在嘉禾南岭林场召开联防会议,对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扑火力量、通信联络、火情监测、后勤保障、火灾查处等问题,制订预案,付诸实施。1992年3月,县政府下发《关于清明期间管好用火的通告》,印发《湖南省防火实施办法》,利用电视、广播大力宣传,并出动12台宣传车分赴17个乡镇巡回宣传。当年,全县修复防火线30公里、维修林道75公里。全年发生火灾21次,过火面积37公顷、毁林25公顷。1994年,森林防火贯彻“以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方针。立春后,县人民政府召开森林防火会议,对在防火工作中实行风险责任制的石桥乡、肖家镇、普满乡各奖励400元,全年计发各类奖金5000元;对领导不力、玩忽职守造成火灾事故的2个村,分别予以处罚;同时签订1995年度防火责任状。会后,龙潭、普满等乡镇对林缘附近的田土登记造册,重点管理,严禁林地烧灰、烧木炭、放鞭炮、丢烟头。还规定,因造林需要小面积烧山,报林管员批准;对林缘田埂上的植被,只能刀砍,不能火烧。9月,县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秋冬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防火办24小时轮流值班,县广播电台全日开机,常备手机对讲,应付突发事件。当年发生火灾1次,过火面积35公顷。1996年9月,沿省道1806线车头至石陂头路段、南岭林场和重点林区路口,新立长期性防火宣传碑30块。县成立森林消防队、54人,8个义务消防队、115人;136名专职护林员坚持日夜巡逻;新建防火林带10.24公里、新修防火线20公里、瞭望台增至3座;添置望远镜、防火车和风力灭火机。全年共发生火灾2起、火警1起,烧毁有林地9公顷、幼树1980株。1998年,县政府加强防火队伍建设。县森林消防队由54人增至95人;各乡镇、林场、厂矿义务消防队增至18个,队员515人;专业护林员增至200人,兼职护林员450人;新置子母机、传真机、摩托车、消防特用车各一台;新建生物防火林带1.4公里。共投入专项资金15.2万元。全年发生火警5起、一般性火灾3起,受灾面积18公顷,烧毁幼树1156株、成林材积68立方米。肇事者被刑事拘留2人、逮捕2人、治安拘留11人、行政处罚3人。
  2001年春,17个乡镇分别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和专业消防队、民兵应急分队18个(360人)、义务扑火队19个(480人)。全年发生火警1次,一般火灾5次,均予查处。2002年初,县防火指挥部与17个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乡镇共交纳森林防火责任金1.8万元。4月4日,石羔乡雷公井村大岭山失火,县乡值班室接到火警,指挥部通知扑火队直奔现场,30名扑火队员扑救一天一夜。经森林公安侦破,肇事责任人李某移送森林检察股,县人民法院林业审判庭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二年,赔偿4.5926万元。9月,县政府发布《森林防火戒严令》。县林业局首次组建30人的扑火专业队,县人武部组建有100名基干民兵的扑火应急分队,进行1次扑火演习。2002年底,全县防火设施有:瞭望台3座、望远镜3部、电话线10公里、防火隔离带192公里、图文传真机1部、微型计算机1部、无线电短波1部、对讲机2对、子母机41部、森林防火指挥车和宣传车各1台、风力灭火机4部、2号灭火工具140件。
  三、制止乱砍滥伐
  (一)滥伐现象
  1989年,周边县个别村村民受不法分子煽动,刮起一股偷盗哄抢林木风。1—6月,蓝山县正市乡甘溪村先后有700人次涌入嘉禾南岭林场五里窝工区凤形窝、黑子窝、苦竹园,盗伐杉木800余株。6月13日,甘溪村200余人,分三路向大石脚、黑子窝山场进发,盗伐杉木100余根,护林员李物达等3人被打成重伤住院。以上累计,在小里毛、五里窝工区山场近33公顷森林中,被盗走木材2979立方米,打伤林场职工6人,焚烧护林点1个。当年9月,石羔乡星罗村19人盗树被抓,其中2人被拘留罚款。普满乡太平村王某,无证采伐木材101.7立方米,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全年共发生乱砍盗伐125次,损失材积4750立方米。1993年,全县发生乱砍滥伐案件14起,消耗木材275立方米。肖家镇双珠村干部雷某,因建校批伐木材40立方米,实际砍伐233.9立方米,无证采伐木材193.9立方米。1994年,普满乡桃源坪村雷某等在承包山内超额采伐56立方米。1996年,全县发生乱砍滥伐25起,其中超限额采伐16起,消耗木材33立方米。1997—1998年,普满乡曾家行政村干贝塘村民越界采伐林木180立方米,有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制止措施
  1989—1993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依法治林,打击毁林犯罪。4年共侦破林业刑事案件23起、林业治安案件193起,挖出毁林犯罪团伙5个、涉及732人,其中捕判21人、治安处罚378人、其他处罚33人。1994年,林业检察股恢复建制。1995年,县内开展“林区严打整治专项斗争”。4月,县政法委召开林业、公安、检察、法院责任人会议,制订严打整治行动方案。县乡(镇)成立严打领导小组。县政府印发《关于开展林区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的通告》500份,培训班学习资料3000份,并出动2台宣传车,深入林区乡村宣传。当月,县领导小组收到群众举报信18封,随即组织联合工作队,对滥伐、盗伐林木、殴打护林人员、哄抢林场木材的林业案件进行重点查办。全年查处刑事案件4起林区,治安案件8起。1998年,县内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林区”活动,对滥伐盗砍木材的村民进行清查,震慑犯罪分子,林区治安稳定,受到郴州市人民政府表彰。1989—2002年,全县共查处林业刑事案件61起、林业治安案件259起,摧毁犯罪团伙9个。同时,对林业公安部门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的案件直接立案侦查,逮捕判刑2人。
  四、保护野生动物
  1991年4月5日,县政府副县长雷倩发表电视讲话,号召全县人民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1993年,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郴州行署《关于严厉打击非法扑杀贩卖野生动物的紧急通知》。县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由林业、工商、经贸、公安、教育、宣传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制订保护野生动物方案;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6月,林业局组织检查组检查集贸市场,全县有近200公斤被列入保护的野生动物非法上市,一些部门、企业、宾馆、酒店违法收购、运输、经营野生动物案件时有发生。1994年4月,全县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1997年,县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禁止非法收购、宰杀、加工、出售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通告》。规定:凡经营有益或有重大经济价值、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必须向林业行政部门申请核发《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按国家规定交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违者罚款,重者给予刑事处分。“爱鸟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安排宣传车赴乡镇村组宣传,印发宣传资料1000份;对非法行为进行查处,没收土枪1支、气枪5支、作案猎豹车辆1台,收缴蛇类10公斤、蛙类35公斤、蜂猴3只,拘捕犯罪嫌疑人2人。1998年,县政府印发《关于严厉打击非法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通知》;林业部门查获野生动物110公斤,查处违法捕猎、偷运案1起;清理县城酒楼、宾馆25家,收取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8000元。1999年7月,县林业公安、检察、工商、宣传部门联合行动,全面清理经营市场,查处无证经营野生动物3起、非法收购经营野生动物案1起,对涉案10人做出处理。8月16日,将没收的一级保护动物蟒蛇4条放归莽山自然保护区,其他600条(只)水生动物放入盘江水库。2000年4—5月,不定期开展托运货物检查,查处新田县人到嘉禾贩卖蛇类案3起,查获各类野生动物200公斤。2001年,县森林公安分局、森保站和县工商局在县城农贸市场没收蛙类500只、蛇类150条、豺狗1只,一并放生。
  第三节 林产品生产与经营
  一、木材生产经营
  (一)采伐
  1989年,全县采伐木材7100立方米。1990年,南岭林场始用电动锯采伐,采伐方式以皆伐为主;乡镇林场提倡开源节流,全树利用,降低伐根,改斧砍为锯伐、盘蔸采伐;凭证采伐木材共5220立方米。1992年,全县限额采伐16600立方米,比上年增长两倍。1998年限额采伐11000立方米。2002年,国营南岭林场坚持主伐作业设计,杉木、马尾松采伐树龄为21年,轮伐期22年;国外松工业原料林采伐期16年、轮伐期17年。坚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主伐成熟林、过熟林以皆伐为主;生态公益林采用单株择伐;抚育间伐的幼林郁闭度保持0.8以上,天然林0.7以上。全场年采伐53公顷,出材7650立方米。
  (二)运输
  1989年,南岭林场对木材出山多采用滑道下山,架设栈道木桥,两人共一副索钩,将木条拖至平缓地段,再用板车或农用车运至集材场,分级归楞入库。乡村林场多采用滑道下山,伐区人抬肩扛。全县有林区小车道90公里,以板车和农用车运输为主。1995年,全县林间小车道增至100公里。2002年,全县林区小车道157公里。
  (三)加工
  1989年,全县有个体木材加工厂83家。塘村镇木材加工发展快,镇内有木材加工厂15家。该镇西溪村为木制家具专业村。全村213户,580个劳力中,从事家具生产的116人,年产值72万元。1995年,全县木材加工厂增至101家、锯材厂15家,木材加工大户6户。塘村镇村民周继柏,每年从蓝山、临武、江华、汝城等地购进木材加工板料、方料,年纯收入过万元。全县年锯装修材、建筑材1000立方米以上的有南岭林场锯材厂、田心和顺加工厂、肖家木材加工厂、普满振盛加工厂,产品80%销往株洲、长沙等地。2002年底,全县有木材加工厂400家、锯材厂25家,从业人员1400人。
  (四)销售
  1989年,南岭国有林场销售木材4820立方米,计167.93万元,平均每立方米348元;上交税金24.57万元。1992年,全县销售木材5394立方米,计219.51万元,平均每立方米406元。自用材收费基价:杉木每立方米250~320元,松木每立方米200元。全年收取“两金一费”(育林基金、国有林价基金、维简费)12万元。由于木材市场放开,商品材收费标准为:以杉木每立方米350~500元、松木每立方米300~400元计价。按25%收取“两金一费”,当年实收个体经营户“两金一费”20万元,国有林价基金4.5万元。1995年,全年销售木材6366立方米,计319.44万元,平均每立方米501元。当年收取“两金一费”92.01万元,其中:育林基金59.4万元,国有林价基金3.01万元,维简费29.6万元。2000年,全年销售木材6861立方米、263.38万元,平均每立方米383元。全县林业税费收入147.76万元,其中:集体育林基金99.2万元,维简费36.16万元,林区保护建设费(林政管理费)5.46万元,国有林价基金1.13万元,植物检疫费(按销价0.2%收取)1.92万元,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和野生动物补偿费(按收购价5%收取)0.89万元,林地植被恢复费3万元。2002年,全年销售木材8426立方米,计331.62万元,平均每立方米393元。全年林业税费收入184.58万元,其中:育林基金109.72万元,维简费47.61万元,林业保护建设费7.53万元,国有林育林基金2万元,植物检疫费2.85万元,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和野生动物补偿费0.67万元,森林植物恢复费4.19万元,绿化费10.01万元。
  二、林果生产
  1989年,县内有果园面积325公顷,年产果1013吨,人均4公斤。1991年,嘉禾县优质水果基地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县苗圃大力培育柑橘、桃、李果苗,供乡村种植。全县17个乡镇、6个农林场所均种有果树,主要有柑橘、板栗、梨、枣、李、桃,次为枇杷、杨梅、柿等。1992—1993年,县苗圃调入枳壳苗30万株、冰糖橙苗1.5万株、橘桔苗45万株;县科技示范户李春生从湖北武汉引进黄花梨、椪柑800株,种植1.3公顷,发展优质林果生产。1993年底,全县果园面积1063公顷(其中柑橘756公顷、梨46公顷、枣桃等261公顷),总产量2625吨(其中柑橘2025吨、梨120吨、鲜枣203吨、桃118吨、其他159吨)。次年,全县种植板栗42公顷、枣6.6公顷、柿3公顷。1995年,全县新扩种板栗69公顷、枣7.3公顷。年底,县水果办对全县果林进行详查,共有果树面积2066公顷,总产2948吨。1996年,全县种板栗54公顷。1999年,坦坪乡托山村李良松引进永兴冰糖橙高接换种套袋成功,在全县推广。袁家镇的珍珠枣、木枣年产达83吨,主产东溪、大岭和上洞庄。2001年,农业局在塘村镇曲龙村进行黄花梨与曲香梨高位嫁接换冠和梨果套袋试验,均获得成功。2002年,塘村镇曲龙村曲香梨发展到100公顷,成为县内曲香梨示范基地。当年,全县有林果面积1198公顷、零星果树46.1万株,总产16607吨。按品种分:柑橘园面积782公顷、零星柑橘41.12万株,产柑1123吨、橘9113吨;梨园面积211公顷、零星梨树4.98万株,产梨1470吨;葡萄6.2公顷,产量3610吨;鲜枣31公顷,产量280吨;柿4.2公顷,产量207吨;板栗155公顷,产量10吨;杨梅8.6公顷,产量30吨;其他水果764吨。
  三、油茶
  1989年,全县有油茶林8666公顷,产油茶子2116吨、产油38吨。进入20世纪90年代,部分油茶林荒芜,茶子减产。1994年,广发乡瑞溪村用中包红球枝条进行高截枝换冠0.54公顷,成功率达96%。钟水乡爻山村建立13公顷油茶林高产试验片,以优质嫁接苗用生根粉(PPR)溶液浸根造林,成活率达98%;用生根粉溶液对成林喷冠6.6公顷,与对照区比,保花保果效果明显。2002年,全县有油茶林面积4536公顷,产油茶子2500吨。
  四、茶叶
  1989年,全县有茶园119公顷,产茶叶62吨。1990年始,林果业产品攀升,部分茶园逐步改种果木,对茶树放松培育,茶树逐年老化。行廊茶场40公顷茶园,年产茶叶由30吨降至1998年的15吨。2001年,该场果园发展到32公顷,茶园面积仅存6.6公顷。2002年,全县有茶园7.5公顷,产茶叶5吨。
  五、药材
  1992—1993年,南岭林场贷款70万元,种植杜仲84公顷、银杏32公顷。据该场青山工区调查:杜仲在山腰下的谷地生长良好,山脊风大易折断茎秆,不宜种植。1995年,杜仲仅存45公顷。同年,郴州市林业局与青山工区签订合同,种植银杏6.6公顷,因鼠害严重而受损;1997年仅存2公顷,合同终止。1997年,坦坪乡老谢家村李水清投资17万元,种植银杏大苗3公顷。县药材公司药材基地扩种杜仲3公顷、黄柏1.3公顷,黄栀子0.067公顷。2002年底,全县仅存木本药材面积49公顷。
  第四节 林政管理
  一、凭证采伐管理
  1989年,林业局林政股执行凭证采伐制度。郴州行署核定嘉禾县年采伐量1万立方米。县将采伐指标分解到乡镇,并印制木材采伐证,由乡镇林业工作站发到村户,凭证采伐。当年实际采伐7100立方米。1991—1995年,地区下达嘉禾县总采伐量6.5万立方米,5年实际采伐6.12万立方米。1997年,根据《湖南省林木采伐管理暂行办法》,县政府制订《林木限额采伐管理制度》,确定林业局一名副局长分管限额采伐,一支笔审批。生产单位根据需要申请采伐量,林业调查队和所在林业站实地调查后,填写采伐作业设计书。设计书包括采伐面积、方式、采伐量、地点、四至界线等内容,分管局长根据作业设计书审批采伐证。采伐期间,林政股和采伐区责任人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处理,采伐后组织验收。是年,全县伐区作业设计率99.2%,伐后验收率95.9%,凭证采伐率97.7%,全年限额采伐1.5984万立方米、实际批采1.3011万立方米。据1997—2000年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调查:2000年全县活立木蓄积81.663万立方米,比上年新增4.8891万立方米。根据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2001年6月,郴州市政府下达嘉禾县“十五”计划期间年均采伐量为3.8732万立方米,其中主伐1.7758万立方米、抚育采伐1.2807万立方米、其他采伐8167立方米。当年全县实际采伐1.7万立方米。2002年采伐1.9万立方米。
  二、凭证运输管理
  1989年,全县乱砍滥伐林木现象比较严重。4月,县设立龙潭、石桥竹木检查站,实施竹木运输执法检查,检查竹木运输证、检尺码单、植物检疫证等。当年过境木材3.654万立方米,其中无证运材700立方米、违章运材325立方米和楠竹890根;补交规费14.45万元,罚款1.78万元,没收木材1322立方米。1993年,检查站检查过境木材3.857万立方米,过境楠竹7.6896万根。其中违章运材600立方米、楠竹857根,无证运材703立方米,超载运材638立方米,超标运材120立方米,补交规费14.5万元。对无证运输木材,处没收木材价款10%的罚款,当年共罚款1.82万元;检查木材来历不明,逾期不补办木材运输证的15车次,共没收木材150.8立方米。1996年,设立车头木材检查站。次年,县林业局加强对车头木材检查站的建设,给检查站颁发《行政处罚授权证书》,检查人员经省、市培训获《岗位培训证书》,并配汽车一台、摩托车2台,实行24小时轮岗执法检查。全年检查无证运输木材6立方米、罚款1500元。1998年,县政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治理“三乱”的通知精神,成立治理“三乱”领导小组,公布举报电话,11月对全县木材站进行检查。当年过境木材3.6064万立方米,其中违章运材375立方米、无证运材392立方米,没收木材109立方米。1999年,省市检查组抽查车头木材检查站,该站无乱搭车检查、无乱收费、无乱罚款行为,被评为无“三乱”检查站。
  三、林政执法管理
  1989年,乡村林场和农户自产木材,凭销售证在木材市场销售。商品材销售,凭郴州地区统一印制的木材销售证,统一由县木材公司收购,不准私人贩卖贩运。5月,县林业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木材经营单位和以木材为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全县查处林政案件105起,其中无证收购木材216立方米、无证销售木材315立方米、无证加工木材158立方米。1991年,林政执法人员先后4次清查城关木材市场。当年查处林政案121件,其中无证收购木材257立方米、无证销售木材114立方米、无证加工木材185立方米;补交规费9.51万元,罚款3100元,吊销执照1户,征收木材36立方米,没收木材7立方米,处罚109人。1992年,木材经营由木材公司一家收购的政策不变,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不变,禁止私人倒卖贩运木材的政策不变。县林业局出动宣传车2台,城乡巡回宣传18天。对塘村镇木材市场进行定期监督管理。全年共清理非法经营收购木材92起,补交规费13万元;清理无证加工厂4家,其中吊销执照1家、补发加工许可证3家。1993年,清理无证经营木材750立方米,没收木材41立方米,征收木材39立方米,补收规费33.29万元。1996年,全县对木材加工行业进行第二次清理整顿,历时3个月。共清理木材加工单位81家,其中违规23家、无证经营6家,没收木材15立方米,罚款4万元。全年查处林政案212件,其中无证收购木材212立方米、无证销售木材382立方米、无证加工木材385立方米;木材加工年审发证20本,补交规费16万元,吊销营业执照3户,征收木材36立方米,没收木材28立方米。1998年,贯彻执行新《森林法》,允许集体和个人进入林区产销见面。8月,对全县木材加工行业进行第三次清理,共清理64家,补交林业规费和罚款共2.3万元。2002年,县林业局资源林政股对煤矿乱收坑木进行清理。清理袁家等23个煤矿,计收无证坑木1.5万立方米,补交规费4.88万元。
  附:林场选介
  国有南岭林场 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5公里。1956年建场面积4600多公顷,多为荒山。至1979年,累计造林2734公顷,基本消灭荒山。1989年,经林业部中南林业勘测设计院核定林场经营面积2627公顷。1995年,林场有干部26人、职工201人,林地面积2039公顷,林木蓄积量15.547万立方米。1998年,全县开展森林二类资源调查统计:1994—1998年,全场森林年均生长量2.4774万立方米,年均消耗量1.4937万立方米。2002年,全场总人口480人,其中职工192人、干部28人、退休干部职工59人。场设5个工区、17个林班。商品林面积1303公顷,公益林面积1261公顷。1957—2002年共计造林4722公顷,现保存2554公顷,保存率54.09%。全场建筑面积2.7353万平方米,林区公路54公里,电信线路22.4公里,输电线路17.4公里,望台1座,小车2台、工具车1台。林场由单一营林生产发展到林业、采矿、加工、园艺等多种经营形式。建场46年,国家总投资160万元,按保存面积计算,亩综合成本52.3元。每立方米蓄积量综合成本10.29元。林业经济总收入4952.45万元,累计上交各项税收482.07万元。
  田心乡林场 创建于1969年,位于黄牛岭山中段,距县城12公里。当时经营面积75公顷。林场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实施林粮、林牧、林药、林副四结合,基本实现以场养场的目标。1989年,65公顷杉木郁闭成林,立木蓄积量达1万立方米。全场有员工11人,报酬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每人每月200元。1984—2002年,间伐、主伐木材5000立方米,创产值150万元。林场投入20万元,建房270平方米,修公路1公里,架高压线1公里、程控电话线2公里,修瞭望台1座。累计上交乡政府50万元。3次被省、市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石仙村林场 建于1968年,位于县城以北丘陵区,属石桥镇管辖。1990年,有员工14人,每人月工资200元,伙食补贴30元。1989—2002年,全场外销木材8000立方米,解决村民自用材2000立方米,仅林业收入达300万元。除维持林场生产开支外,还建房250平方米,修环山公路6公里、防火线10公里;用于行政村办学、农网改造、特困户补助、维收水利工程、安装自来水等公益事业的支出100万元。村民林业分配收入35万元。2002年底,林场有山林面积146公顷,其中杉木林86公顷、松杂混交林52公顷、楠竹8公顷。设3个工区,员工12人。
  第八章 气象服务
  1989年,县内气象信息接收采用气象专用传真机。1991年7月,县境开通农村气象警报服务网。1995年5月,县政府投资3万元建成气象信息微机终端。1997年7月,建成“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系统”,在嘉禾电视转播台开辟“嘉禾天气预报”栏目;8月,市、县联合建立“121”气象声讯服务系统,开通“121”气象电话。1999年7月,建成“9210”系统——气象地面卫星接收系统(单收站)。2000年5月前的观测数据上传业务通过电信、电报传输完成,5月始通过“121”声讯平台专用网络上传。2001年5月启用微机专用网络上传,之后成立“嘉禾防雷设施检测所”。2002年利用声讯系统开辟主信箱和1~9号分信箱,同时开发《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当年,地面气象测报错情率为0。各乡、镇建立13个雨量点和5个防灾减灾监测所,加强农村气象体系建设,为气象服务提供全方位业务平台。由于气象服务工作领域的拓宽,气象科技产业转向专业气象预报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
  第一节 春播气象服务
  1989—1997年,日常天气预报在县广播电台每天向公众广播3次。1997年7月影视系统建成后,改用县电视频道二套节目向公众传播。春播气象服务重点是每年3月21日至4月9日播种期。县气象局在气象预报过程中,实施长期不准中期补,中期不准情报补的服务方法。
  1998年2月,气象局做出全年天气趋势和春播期天气预报。内容是:“3月下旬至4月初的天气回暖,4月中旬、下旬有连阴雨,稳定通过11摄氏度在3月下旬末。”预报发出后,分时段进行专题预报服务。3月19日发出1号专题预报,内容为:“寒潮降水过程,低温维持5天左右……”;3月27日,作出“低温天气即将结束”预报;3月29日起,气温明显回升。至4月1日,全县早稻播种80%,5日全部扫尾。4月11日预测12日有强冷空气和雷雨大风伴大到暴雨出现,提前发出第4号专题预报。4月12日,全县6小时内降水38.2毫米。由于各地加强早稻护秧,全县秧苗正常生长,部分乡镇4月17日开插,比往年提早3天。
  2002年3月22日,全县受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降温幅度大。气象局于3月25日发出专题预报:“未来5天晴雨相间,气温偏高,有利早稻播种”。然实况有春旱露头迹象,经分析后与市气象台会商,于4月3日发布专题预报: “4月4—10日,以晴雨相间天气为主,总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7日前为锋前低槽阵性降水,气温较高;7日后有冷空气侵入,气温下降。”春播期间,印发宣传资料2200份,安排人员分别在塘村镇、城关镇设气象咨询服务台,答询250余人次;并连续4天组织8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秧苗生长情况。
  第二节 防汛抗旱服务
  1989年,县气象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85〕25号文件精神,开展为各行业提供专项气象有偿服务。1993年,县气象局与盘江水库合作,开展利用高炮为水库增雨有偿服务。所用设备是军用服役后的“37”高炮加改制的人工增雨弹。作业一次,用弹20发。作业区比非作业区平均增雨2~3成。
  1998年,全县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前期(4—6月)雨水偏少。6月17日,局预报小组向防汛指挥部提出:“雨季将结束,注意蓄水保水”。6月19日出现一场暴雨(降水68.2毫米),全县塘、库蓄水增加800万立方米,随后雨季结束。6月20日举办防灾、减灾监测培训班。7月8日,从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请来技师对盘江、泮头两炮点的高炮进行检修。7月9日,县局根据夏旱露头早的趋势向县政府呈上专题报告,全县由防汛转入防旱抗旱。7月28日,气象局就8月份天气预报作专题发布。8月26日,发出“干旱天气继续维持”的预报,县抗旱指挥部对盘江、泮头中型水库多次实施抗旱用水调度。抗旱期间,每天向抗旱指挥部汇报前一天的气温、降水、蒸发量和各乡镇的降雨情况。在抗旱救灾期间,利用高炮人工降雨,从8月5日进点到9月20日撤炮,历时47天,两个炮点共作业16次,降小雨9次、中雨5次、大雨1次,影响区比非影响区平均增雨59.9%,使5333公顷晚稻受益。为支援重旱区,在城关、普满设立移动炮点,进行有偿服务。
  2002年,全县汛期降雨量特多。6月30日下午4时30分,局预报组与市气象台会商后,作出“今晚到明天,全县预计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局部达100毫米”的专题预报。7月1日凌晨5点降雨量达50毫米后,每隔1小时向县防汛指挥长汇报一次雨情(含周边县降雨信息)。在已降120毫米雨量的情况下,作出“今天还有60毫米降雨”的预报。据此,县委下发“抗洪救灾”紧急通知。7月1日下午17时,又作出“2日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量级30~40毫米,局部50毫米(实况降水49.5毫米)”预报。8月7日暴雨,县气象局7次与钟水上游蓝山县气象局联系,获取最新雨情,为沿河群众转移赢得时间。整个汛期发送预报3000份,专题预报7次;在预报3次大暴雨服务中,与市气象台联系23次,请求永州台雷达观测7次,接待来电询问170余次。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