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经济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88
颗粒名称: 第三篇 经济综述
分类号: F272
页数: 9
页码: 68-76
摘要: 本篇记述了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1989~2002年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邮电、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各个行业都进行全面改革。改革促开放,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嘉禾县

内容

1989~2002年,嘉禾县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邮电、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各个行业都进行全面改革。改革促开放,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1998年,嘉禾在郴州市率先进入“小康县”行列,城镇居民、农村村民生活大有提高。
  第一章 经济发展和效益
  第一节 发展速度
  一、农业
  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4004亿元。1990年始,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全县烤烟年种植面积3~5万亩。1990—199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每年以增长一成以上的速度发展,其中1995年、1996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4%、33.94%。1997年,全县农村对土地实行延包,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2002年,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速度将近一成。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902亿元,比1989年增加7.2898亿元,增长5.2倍。农业总产值中,农业4.2624亿元、林业0.2422亿元、畜牧业4.0224亿元、渔业0.1632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4.85倍、4.9倍、5.57倍、7.32倍。
  二、工业
  198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4107户,工业总产值8479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起,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工业部门立足于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煤炭、建材、锻铸造、小五金等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92—1995年,每年以增长两成以上的速度发展。1996年始,县属工业企业进行改制,逐步推行依法破产、股份合作、兼并联合,直至实施“两个置换”。国有企业相对减少,民营企业随着农民进城办企业快速发展。1996—2002年,全县民营工业企业每年以近一成的速度发展。到2002年末,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6464户,工业总产值13.9447亿元(现行价)。
  三、商业
  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078亿元。1990年以后,商贸体制进行改革,国有商业、供销、粮食等企业逐步推行目标管理、承包经营、国有民营、“两个置换”。国有商业相对萎缩,个体民营商业发展较快,商业网点及餐饮业、服务行业遍及城乡。到200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089亿元,比1989年增长3.8倍。
  四、邮电通信业
  1989年,全县邮电通信收入104.38万元。1991年开通2000门史端桥交换机后,县内装机用户增加。1994年,开通新的5000门数字程控电话。年末邮电业务总量比1989年增长2.48倍。1998年9月,邮政电信实行分营;1999年,移动业务从电信局分离。2000年7月,中国联通在嘉禾组建营业部。2002年,全县有固定电话用户3.017万户,业务收入1405.34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加34.75倍和106.84倍;全县移动电话用户4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突破1万户。是年,全县报刊流转额173万元,比1989年增长2.15倍;邮政业务总量527.5万元,比1989年增长17.29倍。
  五、交通运输业
  1989年,县境公路总长871.84公里,全县有客货运输车辆802辆,其中客车53辆、货车749辆;公路客运量111.65万人次,7257.25万人公里;货运量76万吨,5228万吨公里。1990年以后,全县新修县道11.5公里、乡道19.9公里、乡村道33.1公里、村道67.9公里。到2002年,县境内公路总长1032.14公里,比1989年增长15.12%。全县有客货运输车辆3197辆,比1989年增长2.98倍,其中营运客车186辆、比1989年增长2.5倍;营运货车3011辆,货运量344万吨,分别比1989年增长5.87倍、5.37倍。
  第二节 经济效益
  一、国内生产总值分配
  198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分配:消费总额8464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85%,其中居民消费8015万元、占消费总额的94.69%,社会消费449万元、占消费总额的5.31%。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人均529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9元。1993—1994年,货物及服务净支出出现负增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总消费6.167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额的79.52%;资本形成总额1.2629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6.28%;货物及服务净支出3253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人均870元,比1989年增长6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59元,比1989年增长2.28倍。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配:总消费12.51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91%,其中居民消费9.4971亿元、占总消费的75.87%,社会消费3.0207亿元、占总消费的24.13%。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人均2791元,比1989年增长4.2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43元,比1989年增长6.85倍。
  二、行业经济效益
  (一)工业行业效益
  1989—1996年,全县预算内工业企业除4家国营煤矿(县印刷厂停产)外,国有工业企业全部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企业重组,主管部门对工业企业的效益考核发生变化,有的指标予以取消。1996年,全县工业行业中,煤炭生产发展较快;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发展缓慢;铸造、锻造工业迅速崛起,产品畅销国内外。2002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工业总产值13.9447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280万元,规模内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483.5万元;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141.22万吨、水泥11.4万吨、手工工具4123万把,分别比1989年增长1.35倍、2倍、16.25倍;产品销售利润7876万元,利税总额9421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29.85倍和27.16倍。
  (二)主要农产品商品率
  1989年,规模经营小,商品率不高。1992年,农产品经营逐步放开,农民市场意识增强,农产品商品率得到提高。当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553.33公顷,总产量11.0713万吨,商品率为37%;烤烟种植4652.07公顷,总产量9236吨,商品率91.2%;水果面积61.12公顷,总产量976吨,商品率75.6%;蔬菜77.67公顷,总产量38.92吨,商品率41.2%;出栏生猪18.31万头、牛1017头、家禽34.17万羽,肉类总产量1.29万吨,商品率78.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进,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200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5.7637万吨,商品率63.27%;烤烟5482吨,商品率93.4%;水果2.5024万吨,商品率78.2%;出栏生猪56.97万头、牛1.31万头、家禽出笼260.92万羽,商品率86.18%;水产品2590吨,商品率69.2%。
  三、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增长
  1989—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邮电业务量、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列表如下:
  第二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
  嘉禾是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高。198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4.9∶ 30.2∶24.9,第一产业居第一位,第二产业居第二位,第三产业居第三位。这一排位持续到1993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6年,第二产业上升到第一位,比重为34.5%;第三产业上升到第二位,比重为32.9%;第一产业下降到第三位,比重为32.6%。2002年末,第一产业居第三位,比重为27.8%;第二产业居第二位,比重为31.4%;第三产业上升到第一位,比重为40.8%。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一、农业所有制结构
  1989年,嘉禾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1990年,县委抽调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完善双层经营责任制。1996年12月,县委、县政府下发《嘉禾县关于延长耕地承包期和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若干问题的规定》,全县农村层层签订土地经营证书。之后,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者逐年增多,土地由以户经营转向劳力多、有丰富农事经验的家庭或集团经营。到2002年,全县继续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
  二、工业所有制结构
  1989年,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8479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3262万元、集体及个体所有制工业5217万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8.47%、61.53%。1990年起,为适应经济发展,县属预算内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对生产经营体制陈旧、机器设备老化、资金负债过多、银行贷款居高不下的厂矿企业,分期分批进行改制、转体、破产、重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到2002年,全县县属企业除4户煤矿和县印刷厂未转体外,其余国营和集体企业进行改体,实施“两个置换”(①“两个置换”:企业产权转让,置换企业的国有或县属集体企业性质;企业给员工一次性经济补偿,置换职工身份。),企业走向市场,成为股份或民营企业。2002年末,集体、个体及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3.372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5.9%;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572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
  三、商业所有制结构
  1989年起,国家除强化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计划调控外,实行放开商品价格,把企业经营推向市场。全县国有商业、供销系统的企业单位由目标管理、经营承包等经营形式逐步过渡到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两个置换”。随着钢材放开、粮价放开、石油放开,这些流通企业的产权脱离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个体、私营商业日渐增多, 日趋活跃,成为商贸领域的主体。1994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562户,从业人员1.5886万人,注册资金6357万元,商品零售总额1.3647亿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7.57%。到2002年,县供销系统“两个置换”全部完成;随后,商业系统在第二轮承包结束后实施“两个置换”。 2002年末,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8089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含国有、集体)9875万元,占17%;非公有制经济4.8214亿元,占83%。与1989年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8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下降和上升33.81%。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1989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23万元,主要是基建项目。1990—1995年,受国家治理整顿、宏观调控和压缩基建规模影响,全县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不快,集体、个体经济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1995年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604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037万元、占14%,集体经济单位投资8910万元、占41.2%,城乡个人投资9657万元、占44.8%。按产业分类,第一产业投资2089万元、占9.7%,第二产业投资5947万元、占27.5%,第三产业投资1.3568亿元、占62.8%。第三产业投资主要是增加住宅建设。
  1996—2000年,《嘉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及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投资空间扩宽,融资渠道增多,投资总额快速增长。2000年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亿元,其中国有投资1.0349亿元、占38.5%,集体投资7262万元、占27%,私营和个体投资9311万元、占34.5%。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采掘业、电力、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集体投资主要是基建、设备更新改造,私营和个体投资主要是住宅、厂房建设及技改工程。
  200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8002亿元,比1989年增长11.17倍。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1.9722亿元、占51.9%,集体投资8071万元、占21.2%,私营和个体投资1.0209亿元、占26.9%。在国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占52%,项目更新占23.9%,其他投资占24.1%。
  第三章 开放开发
  第一节 招商引资
  1992年6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对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有功者实行奖励的有关规定》。是年,县外经委引进中外合资企业——湖南嘉宇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由美国太平洋公司与嘉禾皮鞋厂合作创办,投资总额80万美元。经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属嘉禾县第一家外资企业。后由于美方投资未到位,合作创办未成。1993年,嘉禾县珠泉经济开发区与香港金明捷运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湖南顺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投资总额290万元人民币。1995年4月,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全面实施开放兴嘉,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1996年5月,县委书记、县长率嘉禾代表团,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深圳招商周”活动。期间,与外商签订3个合同、3个协议,合同利用外资148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1086亿美元。同年11月,由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宣布嘉禾为对外开放县。1997年,嘉禾县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个,实际到位资金27.4万美元,完成“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料制作和补偿贸易)资金650万美元。1999年,台湾商人林陆雄到龙潭镇购买龙潭中学旧校舍创建立裕针织品(郴州)有限公司,带动2名台商来嘉办厂。当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290.8万美元,完成“三来一补”资金2252.8万美元。2000—2001年,全县合同利用外资1752.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4.8万美元。到2002年末,全县有外资企业16户,共利用外资291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亿元。
  第二节 兴办开发区和工业小区
  一、省级开发区
  1992年12月17日,湖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嘉禾珠泉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到2002年,开发区征地77.31公顷,已开发建设69.3公顷,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00万元。期间,引进外资项目19个,资金8480万元;内资项目563个,资金3.66亿元。2002年9月,珠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重点转向坦塘工业园的开发建设。
  (详见《珠泉经济开发区》篇)
  二、市级工业小区
  塘村镇工业小区包括工业科技示范小区、镇北工贸小区、镇西工业小区、英花工贸小区和塘水工业园。1992年,塘村镇创办科技示范小区,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发展五金、钢锄等锻造工业。1998年,塘村镇先后开发镇西工业小区、英花工贸小区和塘水工业园,占地29.33公顷。1999年,创办镇北工贸小区,当年到小区办厂兴业和购地的企业50户,形成金利来家私城、废旧钢材市场。2000年,塘村镇工业小区有民营企业220户,从业人员1.28万人,其中市级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户;固定资产投入8300万元,其中新建、扩建年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21户,年产值过千万元、利税上百万元企业4户;为全县村镇级钢锄及五金出口创汇基地。同年2月29日,郴州市政府批准塘村镇工业小区为市级乡镇工业示范小区。到2002年末,塘村镇工业小区完成工业产值2.3亿元、利税2200万元。
  三、县乡(镇)工业小区
  1995年3月,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小区发展的暂行规定》。各乡镇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规定》,加快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到2002年,有县级工业小区6个,即城关镇城南和城北工业小区、袁家镇鸭婆山工业园、车头工业园、塘村工业园、坦塘工业园。6个小区(园)共有工业企业5594户,当年实现产值24.6亿元、利税3172万元,安排劳动就业人员3.0647万人。车头镇利用原县氮肥厂、县水电设备厂的闲置土地、房产资源,创办车头工业园。到2002年末,已从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引进工业企业13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其中外资260万元、内资740万元。工业园内已投产的企业10户,正在兴建厂房和进行安装设备的企业3户,主要是锻铸造、五金及有色金属加工等工业项目。同时,全县创办乡镇级工业小区10个。
  第三节 劳务经济
  嘉禾县人均耕地不足0.6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3万人。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1989年,全县输往广东的农民工4.5万人,在本县煤矿和企业就业的近1万人。1992年5月,嘉禾县劳动部门在广东省惠州市设立劳务办事处。1993年,在广东省深圳市设立劳动管理站。当年,全县劳务输出近6万人,在本县煤矿及企业就业的2万人。1996年6月,全县各乡镇分别成立劳动管理站,县城6个居委会设立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县劳动部门在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劳务办事处。县劳动技校举办培训班,为劳务输出培训人才。1998年7月,县成立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建立劳动信息计算机网络和人才资料库,并与广东省的东莞、深圳、惠州等市的劳动部门和100多个企业联网,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2.8万人。TCL集团、富士康集团有嘉禾籍劳力500多人。当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7万人,劳务收入4亿多元。年末统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投资2.1亿元,创办各类企业9320户,年创产值8.5亿元;外出务工人员支持和参与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00万元。1999年,湖南省政府把嘉禾列为全省十大劳务输出县之一。2001年,国家农村劳动力开发试点项目领导小组确定嘉禾县为国家21个鼓励扶持返乡创业试点县之一。当年7月,县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扶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的决定》。 2002年,全县共提供劳务信息500多条,提供就业岗位4800个;组织劳务输出2.6万人次,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发放有关“证卡”3万多份,使全县的劳务输出逐步达到“统一组织,定向输出,有序流动,跟踪管理”的要求;与当地劳动部门联手,解决劳动争议26起、涉及86人次。当年末,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8万人,直接经济收入4.8亿元;外出返乡创业人员达1.2万人,回流投资2.8亿元,创“回流型”企业9850户(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9户),开辟就业岗位4.8万个,年创产值9.8亿元。此外,全县还向7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劳务输出68人次。
  第四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1989年,全县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1960.6元,比1988年的1789.8元增加170.8元,增长9.54%;城镇居民每人年平均消费1229元,比1988年的1128元增加101元,增长8.95%。城镇及工矿私人建房3445户,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比1988年增加6.2平方米;储蓄存款人均516元。1992年,职工工资改革,年人均工资2606元,比1989年增长32.9%。同时,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公职人员由国家分配住房改为按工龄计算部分房价、国家让利等优惠办法,将住房销售给干部职工,以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居民就业门路逐步拓宽。1995年,实行工资改革,全县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达到7145元,比1989年增长2.64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2063元,比1989年增长67%1997年,县劳动部门通过执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组建再就业培训中心、创办劳务企业,扩大城镇居民就业门路。县政府出台再就业优惠措施,通过进一步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并实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使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稳定和提高。
  至2002年,全县共安置待业人员1172人、复员军人660人,乡镇以上居民创办集体、个体私营工业企业4899个,就业人数2.5万人。是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39万元,比1989年增长4.22倍;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0161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2816人。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5709元,比1989年增长3.64倍,其中商品性消费占71%、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占19.8%、住房及水电消费占9.2%。一般城镇居民家庭有彩电、冰箱、摩托车,住房为套间,明亮、宽敞、舒适。衣着讲究整洁、漂亮、大方。餐桌上荤素搭配,讲求营养。但有少数城镇居民收入少,生活仍陷于困境。
  第二节 农村村民生活
  198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4元,年末农村存款余额5330万元。县委和县政府决定,以小康建设总揽全局,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199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762亿元,比1989年增加6758万元,增长48.26%;农民人均纯收入621.01元,比1989年增长26.2%;年末农村存款余额7104万元,比1989年增长33.28%。随后,结合湘南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农民生活大有提高。199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郴州地区小康建设指标晋档升级统计考核方案(试行)》,重点考核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人均农民纯收入、人均村组积累、人均村办企业纯收入4个指标,考核结果,全县244个行政村,经济指标达标的4个,占1.6%;一档村12个,占4.8%;二档村28个,占11.5%;三档村57个,占23.6%;四档村142个,占58.5%。钟水乡水冲村主要指标达到农村小康标准,成为全县最早达标小康村。全县抽出600余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帮助接近小康村的村组创造条件进入小康,帮助贫困村加大力度接近小康村,支援驻点村扶贫资金270万元。199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4788亿元,比1989年增加4.0784亿元,增长2.9倍;农村人均纯收入2003元,比1989年增长3.07倍;人均住房面积19.02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9.2平方米;年末农村储蓄余额3.674亿元,人均112元,比1989年增长5.89倍。是年,郴州市小康建设检查组对塘村镇英花村、广发乡白觉村进行检查验收,确认为基本达标小康村。1998年2月,全市“十强乡镇百强村”竞赛活动检查验收,城关镇被评为郴州市“十强乡镇”。5月,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向广发乡白觉村学习活动的决定》,进一步促进全县农村的小康建设。同时,县委、县政府根据《湖南省农村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报表和自检方法,进行全面的小康统计监测,结果显示:有15个乡镇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占88.2%;有217个行政村和7.6245万户农户基本实现小康,分别占88.9%和92.6%。统计监测中6大类16个项目小康标准综合分为96.75分,基本达到小康县标准。6月下旬,湖南省小康县验收组对嘉禾县进行验收,综合评分92.63分。8月,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嘉禾县“小康县”奖牌。
  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902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029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6.65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96.7%。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生活大有提高。但是,仍有少数农民尚未脱贫。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