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7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6.44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概述了嘉禾县的地理环境,土特产,嘉禾铸锻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素有“铸造之乡”、“锻造之乡”之称。经济发展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工业实力日渐增强。市场放开商贸活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体制和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扬长避短,加压奋进。
关键词: 嘉禾县 概述 湖南省

内容


  嘉禾县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西南部。周边从东北往东至东南与本市桂阳县、临武县接壤,由西南往西到西北和永州市蓝山县、宁远县、新田县毗邻。2002年,全县设8个镇、9个乡,下辖244个村民委员会、2076个村民小组,33个居民委员会;土地总面积695.9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33%,是全市总面积的3.61%;耕地18268.49公顷,人均耕地0.053公顷;人口34.17万人,每平方公里486人。是全省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县份之一。
  嘉禾县地形似枫叶,地貌区域明显。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群山屹立,海拔913.7米的南岭山尖峰岭耸立于西部,为县境群峰之巅。海拔448.5米的黄牛岭山脉从南向北在县境中部突起,成为嘉禾、行廊两盆地的自然分界线。钟水自县西南入境,沿黄牛岭西麓北泻,将县域切成东西两半。黄狮江从县东南入境,沿黄牛岭东麓北去。地形总趋势为东、南、西三面高,且自南向北渐低,形成“两山、两水、两盆地”的地貌特点,素称“两分耕地六分山,分半道路加村庄,其余半分是水面”。
  县内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年均日照1338.8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499.2毫米。境内地下资源丰富。煤炭储量1.435亿吨,占郴州市煤炭总储量的19.4%,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探明的矿藏还有锰、铁、铅、锌、铜、汞、耐火黏土、大理石、硅石、冰洲石等矿点75处。其中锰资源量1425万吨、铁资源量1968万吨、铜矿石100万吨。
  县域公路设施发展快,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公路密度大,省道1803线、1806线、322线穿越县境。全县现有公路总长1032.14公里,比1989年增长18%;公路硬化292.8公里, 占总里程的28.4%;有客货车辆3197辆,比1989年增长2.98倍。县境邮电事业发展迅猛。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连接城乡各地。2002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比1989年增长16.43倍;电信总收入比1989年增长30.98倍。
  嘉禾土特产久负盛誉。以“嘴甜、身辣、蒂香”闻名的嘉禾“三味辣椒”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已形成产业化经营。县内生产的“剁辣椒”、“腐乳王”分获第二届、第三届国际农博会银奖、金奖。以“清、香、纯”著称的嘉津牌茶油飘香中南诸省;作为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县,瘦肉型猪畅销港澳市场,综合饲养技术获国家农业部农业丰收项目奖;“神农牌”优质烟叶品牌,荣获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颁发的“黄金叶”奖牌。
  嘉禾铸锻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素有“铸造之乡”、“锻造之乡”之称。从事铸造、锻造的能工巧匠,除在本县兴业外,还到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创业。广西柳州市有嘉禾人开创的“铸造一条街”和“嘉禾锻造街”。广东省韶关、东莞、中山、珠海、番禺等地,嘉禾人办有300多户铸造企业。
  嘉禾铸造业以袁家镇经久不衰,锻造业以塘村镇最为发达。
  嘉禾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高举反清义旗的天地会首领尹尚英、被孙中山誉为“湖南最热心之革命同志”李国柱,到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湖南早期共产党员李庠、唐朝英,以及黄益善、李弼廷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再到名扬中外的共和国上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获得者萧克,他们为人民革命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英勇业绩可歌可泣。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嘉禾籍人在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英烈、科教人才、文体明星,如为革命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唐解义、李俊华、王六秀等烈士,著名女植保专家雷惠质,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古华,知名党务理论工作者李莎青,文艺工作者李沥青,在国际国内举重比赛中多次获奖的张友谊,著作颇丰的全国知名中青年作家肖建国,全国先进工作者雷井杏等,他们为国家及嘉禾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
  1989年以来,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共嘉禾县委、嘉禾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负重奋进,全县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2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283亿元,比1989年的2.178亿元增长7.85倍;人均5643万元,比1989年的719元增长6.85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富有嘉禾特色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结构特征,即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体各占1/3,从事务农、县内非农产业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体各占1/3,农民收入结构中种养收入、非农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大体各占1/3。煤炭、烤烟、铸造、锻造等一批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4年来,全县各项改革波澜壮阔,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在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双层经营责任制、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实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及农村税费改革,建立以科技兴农、物资供应和支持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在推行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经营体制改革基础上,逐步实行以破产重组、股份合作、兼并联合、“两个置换”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改制面达80%。国有商业、供销企业先后推行全员目标管理、“三定四自一包”、扩股增资、盘活资产、“两个置换”等形式的改革。粮食系统实行以“两线”运行、“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为主要形式的粮油体制改革。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党对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体、私营工商企业在全县工商领域中由次要位置上升到主体地位。
  这一时期,先后4次实施县乡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税务、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体制、工商体制、教育体制、医疗保险、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城镇住房制度等改革有序进行。同时,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环境的整治力度、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资金信贷、场地安排、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扶持和取消一批收费项目,为外来投资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02年末,全县共有外资企业16户,实际利用外资2913万美元,外贸出口9352万美元。
  调优农业生产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地位。1989年后,全县农村在完善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村、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全面提升农村经济,使农业逐步向农、林、牧、副、渔和工、商、运(输)、建(筑)、服(务)多元结构转变。1992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成为全地区首批消灭宜林荒山县。1994年全县农村全面摆脱贫困,实现温饱。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成为全市第二批绿化达标县。嘉禾县作为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5期农业开发共投资8005.29万元,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998年,全县农村达到小康县标准,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嘉禾县“小康县”奖牌。1999年嘉禾县被列为省丘陵地区现代农业试验区,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瘦肉型生猪为主导的养殖业快速发展,逐步占据嘉禾农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百县(市)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县。同时,全县形成15万亩优质稻、8万亩蔬菜、3万亩优质烟、40万头优质生猪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三味食品公司、瘦肉型生猪开发公司、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中心等龙头企业。这些工作和成就,有效地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为嘉禾向现代农业发展迈进奠定了新的基础。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69亿元,比1989年的1.4亿元增长5.2倍。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工业实力日渐增强。嘉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煤炭工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14年间,通过加强煤矿管理和创新生产技术,原煤年产量稳定在130万吨左右,为全县第一大财源。县属4家国有煤矿实现连续10年无亏损,创全国同行业良好水平。工业产品“飞箭牌”钢丝钳、小型发电机组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起,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成为嘉禾工业的主力军。至2002年末,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42家,其中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锻造、铸造、五金工具等特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产量形成规模,质量上升品牌,畅销国内外市场。进入21世纪,全县形成以煤炭开采、锻造铸造、建筑建材为支柱,各项加工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实力日渐增强。2002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3.945亿元,比1989年的8479万元增长15.45倍;乡镇企业总产值34.324亿元,比1989年的1.0436亿元增长32.5倍,实现销售收入33.02亿元,比1989年的1.025亿元增长31.23倍。
  市场放开商贸活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1990年后,县内个体商业日益增多,逐步占据商贸领域的主体地位;国营集体商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实施“两个置换”,逐步推向市场。随着集贸市场的扩大和商品交易的放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县商业贸易日益活跃。为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县内着力抓集贸市场建设。至2002年,全县每100人拥有集贸市场面积60平方米。分布全县的农村集市、专业市场、 自选超市,货纳百川,物畅其流。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809亿元,比1989年增长3.8倍。享有“湘南第一圩”美誉的塘村圩 ,年成交额达1.4亿元,荣登“全国文明集市”榜。
  全县个体私营商业发展到近5000户,年销售总额4.821亿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3%。14年间,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财源建设的扶持和服务力度。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煤炭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大力发展乡镇和民营企业、积极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实施“万千百十”工程、狠抓项目建设载体,形成国有、集体、民营经济并驾,农业、工业、商业齐驱,立体、多元、有后劲的县域财源体系,财政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364亿元,比1989年的1789万元增长7.63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1989年起,特别是1994年后,县委、县政府实施“小城镇、大战略”方略,改造旧城区,开发新城区。14年间,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6亿元,新建主干道28条,长16公里,构成“四纵六横加外环”的便利交通网。创建珠泉经济开发区,新增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县城区面积拓展到6.2平方公里,比1988年扩大2.4平方公里。市容市貌变化显著,城市功能大大增强,成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还形成了塘村、袁家、行廊、石桥等一批工业镇、中心镇、边贸镇。县内公路主要干道全部硬化,244个行政村公路硬化率为75%。县公路局龙潭道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县已完成观音山水库电站、农村电网改造、盘江水库低涵除险保安、电信718、政府上网等重点工程。城乡拥有固定电话3.02万户、移动电话4万户,电信网络覆盖率达99%。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目标,成为全国第一批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先进县。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农村的自来水供应网络,覆盖全县60%以上的人口;城区供水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投资370万元的盘江水库到县城饮用水工程,使城区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98%的居民用上自来水。
  坦塘工业园、桂嘉二级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工程相继动工,将为全县经济建设搭建高速发展的平台。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29元,比1989年增长5.52倍,人均住房面积26.65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16.8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年均消费5709元,比1989年增长63.99%;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11.16亿元。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98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全县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文明县,突出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交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省、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29个。县城被评为全省文明县城,嘉禾县被评为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县文明村镇建设和县交通规费征稽所行业文明建设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时6年修编、共27卷80万字的第一部《嘉禾县志》出版发行。总投资2000万元建成县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300W电视转播台,完成广播电视光纤联网,有线网络遍布城乡,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嘉禾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三套集成受到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表彰。城关镇、坦坪乡分获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的“民歌之乡”和“花灯之乡”称号。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教育顺利达到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合格县标准。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2002年,全县民办幼儿园17所,民办小学3所,民办中学2所,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科技工作先后开展科技推广年、技术创新年、引智引技引人才活动年和工业科技年活动,实施科技项目、人才、品牌战略。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群众性科普活动迅速发展,全县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061人,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19人,嘉禾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县、乡、村三级医疗组织形成网络,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相继建设成为二级甲等医院。嘉禾县被评为国家爱婴县。城关镇荣获国家卫生镇称号。体育设施建设逐年增加,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绩,在市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奖388人次,荣获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称号。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使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县人均寿命由1982年的68.09岁上升到2002年的73岁,人口死亡率由1989年的6.5‰下降为4.93‰。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14年来,县委组织开展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完善县、乡镇两级党校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改进了干部作风。抓党建奔小康、党建“先锋工程”活动和实施“鱼水工程”,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处理一批违纪干部,纯洁党员和干部队伍。结合扶贫建整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被授予湖南省“红旗村”的塘村镇英花村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广发乡白觉村党支部等先进集体。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党员达1.1万多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县,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历经4届的县党代表大会和县人大会议、县政协会议,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定重大事项,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决定重大事项、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县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党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更加密切,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巩固和发展。工会工作被评为全国模范;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不断改进。国防教育、“双拥”活动深入进行,民兵预备役建设全面加强。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依法治理矿业秩序被评为全国先进,“严打”整治、取缔处置邪教“法轮功”工作取得成效,全县边安内和,政治大局稳定。
  三
  过去的14年,是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高的时期,是嘉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但是,嘉禾是典型的内陆偏僻小县,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资源缺,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等基础设施先天不足;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发展不合理、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明显;全县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发展后劲不足,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加上社会不稳定因素难完全排除,境内边界纠纷械斗、安全生产事故、越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些负面因素,全县上下正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体制和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扬长避短,加压奋进。
  2002年9月召开的中共嘉禾县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人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向经济强县、向特色产业县、向生态环保县、向现代文明县的“四个新跨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37.5亿元;再用10~15年时间达到中等现代化水平。展望嘉禾的未来,前景光明,信心倍增。
  嘉禾人民将更好地弘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嘉禾更加和谐和美好的明天!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