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1
页码: 63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唐初到新中国成立后佛教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郴州市 佛教 概况

内容

佛教于唐初传入郴州,逐渐形成“临济”、“云门”、“古爽”三派。元代,僧人购置地产,增建寺庙,郴州寺院大量增加。明代,佛教僧尼较多。僧人进入苏仙岭,另有专门应百姓邀请念经拜忏祈福消灾的和尚。民国18年(1929),市境内有寺院庵堂21座,多分布在风景胜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苏仙观,香火最盛,僧尼最多。民国21年在西塔街(今中山西街)成立佛教会,有会员38人。民国30年,有寺庵17座,僧尼2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苏仙观、王仙庵等8座寺、观、庵有僧尼居住,但多数青壮僧尼还俗成家。僧尼中,除个别人靠拜佛念经挣钱为生者外,大多数靠参加生产劳动维持生活。1955年,僧人释一亮被选为郴县政协委员。1959年,在杨家冲成立佛教生产队,有僧尼32人隶属市郊公社白鹿洞大队。1964年,撤销佛教生产队,有僧尼10余人回到苏仙中庵,成立劳动组,以种稻谷为主。1965年,劳动组解散。有的还俗参加工作,有的去林场种菜,仅留释一亮等几位老人在苏仙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庵被砸,僧尼被赶下山,少数年老僧尼靠人民政府救济为生。1978年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有少数僧尼参与佛事活动。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