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3;K892.25
页数: 4
页码: 616-619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生活习俗情况。包括服饰、饮食、居住、器具、出行。
关键词: 郴州市 服饰 饮食 风俗习惯

内容

一、服饰
  发型 清代,男人留发梳辫。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有的剃光头,有的留平头、分头等。小孩前留挞子后留“鬈”。妇女挽发髻、留短发,姑娘梳长辫,少女理刘海式发型。
  70年代后,青壮年妇女烫发盛行,少女多梳成一束秀发披后。男青年烫发也逐渐增多。80年代,男女青年,多剪飞机头、浪板头、狮子头等发型。
  首饰 1949年前妇女有戴耳环、戒指、手镯、头簪、钗的习俗。富家以金、银、玉为质,普通百姓以银、铜为质。儿童多戴银质颈圈、脚圈、手圈,胸佩长命锁,头戴帽沿镶有18尊银质罗汉的小风帽。50~70年代,市民多以戴手表为饰。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衣着 清末民国时期,贫富人家衣着差异甚大。富家豪绅,男的多穿宽袖长袍长衫,外罩马褂,头戴瓜皮小帽;女的穿旗袍,高领小袖。衣料多是绩罗绸缎,衬以狐皮、羊皮或丝棉等。贫民男人穿的多为短袄和抄头单裤,腰系长帕,热天赤膊短裤;女人为大襟衣和抄头便裤。衣料为粗棉布、蓝棉布、青光布、夏布。新中国成立初,男多着中山装、和平装、学生装、青年装、工作服装。女的盛着列宁装、春秋装、女裙。80年代,穿戴讲究漂亮,服装颜色鲜艳,款式多样,有西装、猎装、连衣裙、三角裙、背带裙、旗袍、宇宙服、皮夹克、绣花衣、牛仔裤、呢大衣、风雪衣等服装。
  二、饮食
  饮料 自汉代以来,市境民众便有饮茶、喝水酒的习惯。城内设茶社酒店,城郊设茶摊酒摊。1949年前,居民有早饮酒、夜喝茶的习惯。俗曰:“早酒一盅,一天威风”。酒店兼营烧饼、油条、油粑子等点心,居民常以早点代早餐。晚间,老年和壮年人喜欢进茶社,端上两碟瓜子、花生,泡上一杯浓茶,谈天说书至深夜。甚至城郊农民上街,一般都要进酒店、上茶馆,才自感不空来城一趟。
  新中国成立后,市民平时多数饮用花茶、绿茶或其他细茶,少数人饮牛奶、豆浆、麦乳精。80年代开始饮用汽水、健力宝、可口可乐、汽酒、啤酒等,但茶仍为常用饮料。
  食俗 居民历以大米为主食,红薯、包谷、小麦次之。菜肴必有辣椒,并喜做坛子菜,如盐菜、白辣椒、剁红辣椒、浸酸菜、豆腐乳等。富者还腌制鸡、鸭、鱼、肉以待客。新中国成立后,居民膳食由温饱型逐步过渡到营养型。一日三餐大米饭,还常以面食、糕点等调剂生活,且日常肉食量增多。
  筵席 郴州人历来好客。俗曰:“买肉争秤,设客不论”。筵席十分讲究,风味习俗大同小异。婚丧喜庆酒席,出菜的顺序和菜肴十分讲究。婚嫁喜庆酒席,禁忌白豆腐和豆芽菜上席。一般以大杂烩为头碗菜,第六碗出扣肉并放鞭炮,新郎新娘沿席敬酒。最后一碗必出鱼,象征“余庆”,寓“年年有余”之意。丧葬酒席,俗称:“吃米粉肉”,故酒席上必备一碗米粉肉和以“白水豆腐”为主菜的水菜,示意白喜事。春节宴客,1952年前,普遍兴提盒菜碟五个以上,肠、肝脏、猪耳朵、腰子、花生米等。席上的鸡头、鸡尾锥、鸡肝敬老人,鸡腿让小孩,并美称鸡爪为“抓钱爪”,一般让给中年人吃。贵客临门,还要煎荷包蛋款待。席间家主历来有给客人挟菜(鱼肉)之习,以示诚意。酒过数巡,主宾互相敬酒后,即进入划拳,故有“不划拳不成酒席”之说。
  宴宾坐席也很讲究。新中国成立前,一般用大方桌,每桌坐八人,分上席、朝席、陪席。喜庆丧宴安席不一。男主人以房族长者为大,女主人以外氏亲属为大,结婚以冰判月老为大,均坐首席。席上由陪人敬酒,敬酒后再由客人回敬方辞杯。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筵席习俗依然如故,只是席上酒菜有所变化。城区以圆桌为主,随意入席,但贵宾用雅座以示区别。敬酒习俗和酒规沿用未变。
  风味食品 郴州人十分讲究口味。传统名菜肴和独特食品,历为外地人津津乐道。
  炒血鸭 子鸭炒子姜,合上卤芋荷杆及鸭血,其味鲜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都有杀鸭过节之习。曾有“郴州血鸭衡阳鸡”之说。
  米粉肉 猪肉佐以糯米粉、五香粉调料,拌和后蒸熟,桔黄油亮,香气扑鼻,鲜嫩味醇。农家莳田以吃米粉肉来预祝丰收;办丧事,也以米粉肉招待大力士。80年代的郴州市各招待所,都有此菜肴款待贵宾。
  豆制品 历有“郴州豆腐宜章酒”之说。居民喜做干豆腐、油豆腐、水豆腐霉豆腐,常吃“酿豆腐”,并以此菜肴招待贵宾。夏天,居民常以豆腐脑代作早餐。其质嫩细腻。《肖克诗选·乡情》诗云:“郴州豆腐宜章酒,六十年前闻名久。熊掌茅台信是真,何如土产亲如友”。
  桃环 用纯糯米加砂糖、芝麻等原料做成相扣的圆环,形似桃花。用茶油炸脆,香甜、味美,为民间春节必备的食品,且常以此宴客或送礼。
  唆螺 为市内常见的风味小吃。以螺蛳加姜丝、红辣椒等佐料炒熟,唆而食其肉,风味特佳。
  此外,卤辣椒、水酒、糖粑子、油粑子等食品也别具风味,深受市民喜爱。
  三、住居
  清末民国时期,城区人口大都聚集于河街、裕后街、干城街、龙骨井一带。九街十八巷,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式样有厅院式大屋、铺面屋。一般贫民住平房和土木茅房。郊区多为四缝三间青瓦房。富豪人家多住厅院式大屋,有的是前后2栋,6缝5间;有的是后2栋8缝7间,中间有天井、厅堂,外加耳房。清代鸡冠垛屋多。方位多坐北朝南,个别坐西朝东,俗称“前有朝门,后有靠山”。规模较大的建筑通常由许多院子组成。厅堂后墙正中设神堂,一般设“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宗祠立祖先牌位供奉;建筑物的梁枋、斗拱、檀椽均雕龙画凤;匾额、楹联、窗户、门棂格用艺术品装饰;檐下彩画多用蓝绿色,红色画檐,青白色屋身。整个建筑富丽堂皇。
  新中国成立后,房屋建筑统一规划。50~60年代,多为砖木结构。70~80年代,大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区楼房一般是五层以上,居民住宅多为“三室一厨”,室内通风明亮。郊区多为红砖青瓦房。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逐渐增多。宅基朝向仍为南北向。
  四、器具
  传统家庭生活器具有雕花床、棱花床、四角札柜、大衣柜、书桌、板箱、四方大桌、高矮条凳。新中国成立后,家具逐渐向高档次发展。60~70年代一般家庭有缝纫机等。80年代已发展为组合式家具,不少家庭已制作软沙发、转动桌椅。青年结婚多置席梦思床,许多居民家庭购置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空调器、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近年,家具又向配套式电气化发展。
  60年代前,居民一般使用铁制鼎锅、沙锅、木制瓢勺等炊具。盛饭、捞饭器具为竹制器。餐具一般以陶瓷器为主。60年代后,增有铝锅、高压锅、电饭煲及瓷碗、瓷杯、铝制盒、保温饭盒、高压热水瓶、玻璃酒盅、塑料饮具。
  五、行旅
  郴州人素有架桥修路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市境石板路、石桥遍布四周,桥路多为民间自发捐款筹资兴修。行旅工具,富者出门以骑马、乘轿为主,穷人步行。路规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行人靠右行。出门远行有“老不入川,少不游广”之说。走亲访友,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等禁忌。70年代后,人们多以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代步。行旅忌讳,多已破除。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