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劳动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615-616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劳动习俗情况。包括商业、工艺、农业、林业等。
关键词: 郴州市 生产 风俗习惯

内容

一、商业
  郴州城素为湘南物资集散中心。商业繁荣,商贾众多。清末民国时期,从商者讲究经商运气,尊重顾客,注重商业信誉,以招徕生意。每逢开张、开业、过年、过节,商贾都要虔诚祭祀,祈求财神爷赐福保祐,以为“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还有许多禁忌习俗,如店铺门槛禁忌踩踏或坐,算盘禁忌玩弄和反搁,铺柜禁忌坐卧或躺睡,店伙计不能面朝天、背朝店门坐着,扫地要从入门口扫进,不能往门口方向扫出,厅堂只能白天扫出,夜晚扫入,不准店员在店门口打呵欠、伸懒腰等,俗以为会把财神挡在门外,不利经商。药店、棺材店的经营者,忌讳说“再来”。新中国成立后,商业忌讳逐渐消失。店铺开张多是张灯结彩,鸣放鞭炮,宴请佳宾,招揽生意。经商者讲究职业道德、礼貌待客,文明经商成为社会新风。
  二、工艺
  抗日战争前,郴州城金工、木工、石工、泥工、革工、丝棉工、裁缝工以外地人居多,本地人甚少。抗日战争后,受外地人影响,本地人从事工艺者增多。
  工艺各行业,有尊奉祖师习俗。建筑匠、木匠敬鲁班,铁匠奉李老君,银匠奉尉迟公。每吃饭端酒,必先沥酒虔师。建房奠基,木工架工马(台板支架),均需杀鸡敬祖师。
  各行各业拜师学艺,徒弟三年无酬,尚需侍奉师傅。师傅授艺,非得意门徒不传“秘诀”。祖传技艺“绝招”,素有传儿不传婿、传媳不传女之习。手艺工匠,各有行规、暗语。走乡串户叫生意,铁匠喊:“起炉呵!”补锅者喊:“补锅啰!”圆木工喊:“整桶啰!”新中国成立后,徒弟尊敬师傅之俗沿续至今,艺匠陋习逐渐减少。
  三、农业
  旧志载郴俗有“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事农务本”的传统习惯。许家洞、安和、槐树下、七里洞等远郊以种水稻、红薯为主,小麦、高粱、玉米、豆类次之。桐梓坪、白鹿洞、曹家坪一带近郊以种蔬菜为主。清朝民国时期,“五衢三园”最为出名,有“桐梓坪的萝卜,曹家坪的白菜,白鹿洞的芋头”之说。郊区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向来按常规耕作,有“过了惊蛰节,农民有气歇”的农谚。“惊蛰早,清明迟,春分播种正当时”;“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到了立夏节,下午就割麦”;“六月六,稻谷熟”;“芒种芒种,忙忙种”;“七月葱,八月蒜”;“处暑乔麦白露菜”;“十月种麦有得说”。按季节种收,习以成俗,并在生产管理中,积累了一整套经验。“隔年冬了田,当着下层肥”;“禾好不如秧好,秧好不如田好”;“要想禾苗好,薅田要扯草”;“要想粮食多,三犁四耙细耕作”;“冬泡冷浸田,中耕要晒田”等,均已成为农事活动中的俗规。
  新中国成立后,水稻推广双季稻。农事活动打破一些常规,种田讲科学,种菜讲技术,耕种季节提前,有新谚:“插完早稻过‘五一’,插完晚稻过‘八一’”;“种菜先晒土,蔬菜长得猛”;“春抓早,夏抓好,秋抓多,冬抓巧”等。科学技术、现代农业家用机械不断进入市郊农家。
  四、林业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为郴州人优良传统。郊区农民历来都爱在村前村后栽树育林。“后山青,家业兴;后山坏,家业败”的俗语,代代相传。城郊农家户户都有油茶林,还有在山边土旁、屋前屋后种植油桐树、棕树、果树的习惯,有“家有千棕万桐,永世不穷”和“家有百棵树,不愁吃穿住”的俗语。城区居民则在公路、街道两旁植树,“路边树栽满,走路不打伞”。故郴州城历以林邑著称,80年代被誉为“京广线上一点绿”。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