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民俗 方言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3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篇 民俗 方言 宗教
分类号: K892.464;H07;B92
页数: 21
页码: 615-635
摘要: 本篇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的民俗习惯、方言文化、宗教概况。
关键词: 郴州市 民俗 方言 宗教

内容

第一章 民俗
  郴州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极少,民俗近同郴县。清嘉庆《郴县志》记载:其民“勤俭、劲悍、质朴、热情、淳古,士尚礼义,守己自重,文物华蕃,有楚舜遗风。”随着社会进步,市境民俗迭有变迁。
  第一节 劳动习俗
  一、商业
  郴州城素为湘南物资集散中心。商业繁荣,商贾众多。清末民国时期,从商者讲究经商运气,尊重顾客,注重商业信誉,以招徕生意。每逢开张、开业、过年、过节,商贾都要虔诚祭祀,祈求财神爷赐福保祐,以为“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还有许多禁忌习俗,如店铺门槛禁忌踩踏或坐,算盘禁忌玩弄和反搁,铺柜禁忌坐卧或躺睡,店伙计不能面朝天、背朝店门坐着,扫地要从入门口扫进,不能往门口方向扫出,厅堂只能白天扫出,夜晚扫入,不准店员在店门口打呵欠、伸懒腰等,俗以为会把财神挡在门外,不利经商。药店、棺材店的经营者,忌讳说“再来”。新中国成立后,商业忌讳逐渐消失。店铺开张多是张灯结彩,鸣放鞭炮,宴请佳宾,招揽生意。经商者讲究职业道德、礼貌待客,文明经商成为社会新风。
  二、工艺
  抗日战争前,郴州城金工、木工、石工、泥工、革工、丝棉工、裁缝工以外地人居多,本地人甚少。抗日战争后,受外地人影响,本地人从事工艺者增多。
  工艺各行业,有尊奉祖师习俗。建筑匠、木匠敬鲁班,铁匠奉李老君,银匠奉尉迟公。每吃饭端酒,必先沥酒虔师。建房奠基,木工架工马(台板支架),均需杀鸡敬祖师。
  各行各业拜师学艺,徒弟三年无酬,尚需侍奉师傅。师傅授艺,非得意门徒不传“秘诀”。祖传技艺“绝招”,素有传儿不传婿、传媳不传女之习。手艺工匠,各有行规、暗语。走乡串户叫生意,铁匠喊:“起炉呵!”补锅者喊:“补锅啰!”圆木工喊:“整桶啰!”新中国成立后,徒弟尊敬师傅之俗沿续至今,艺匠陋习逐渐减少。
  三、农业
  旧志载郴俗有“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事农务本”的传统习惯。许家洞、安和、槐树下、七里洞等远郊以种水稻、红薯为主,小麦、高粱、玉米、豆类次之。桐梓坪、白鹿洞、曹家坪一带近郊以种蔬菜为主。清朝民国时期,“五衢三园”最为出名,有“桐梓坪的萝卜,曹家坪的白菜,白鹿洞的芋头”之说。郊区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向来按常规耕作,有“过了惊蛰节,农民有气歇”的农谚。“惊蛰早,清明迟,春分播种正当时”;“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到了立夏节,下午就割麦”;“六月六,稻谷熟”;“芒种芒种,忙忙种”;“七月葱,八月蒜”;“处暑乔麦白露菜”;“十月种麦有得说”。按季节种收,习以成俗,并在生产管理中,积累了一整套经验。“隔年冬了田,当着下层肥”;“禾好不如秧好,秧好不如田好”;“要想禾苗好,薅田要扯草”;“要想粮食多,三犁四耙细耕作”;“冬泡冷浸田,中耕要晒田”等,均已成为农事活动中的俗规。
  新中国成立后,水稻推广双季稻。农事活动打破一些常规,种田讲科学,种菜讲技术,耕种季节提前,有新谚:“插完早稻过‘五一’,插完晚稻过‘八一’”;“种菜先晒土,蔬菜长得猛”;“春抓早,夏抓好,秋抓多,冬抓巧”等。科学技术、现代农业家用机械不断进入市郊农家。
  四、林业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为郴州人优良传统。郊区农民历来都爱在村前村后栽树育林。“后山青,家业兴;后山坏,家业败”的俗语,代代相传。城郊农家户户都有油茶林,还有在山边土旁、屋前屋后种植油桐树、棕树、果树的习惯,有“家有千棕万桐,永世不穷”和“家有百棵树,不愁吃穿住”的俗语。城区居民则在公路、街道两旁植树,“路边树栽满,走路不打伞”。故郴州城历以林邑著称,80年代被誉为“京广线上一点绿”。
  第二节 生活习俗
  一、服饰
  发型 清代,男人留发梳辫。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有的剃光头,有的留平头、分头等。小孩前留挞子后留“鬈”。妇女挽发髻、留短发,姑娘梳长辫,少女理刘海式发型。
  70年代后,青壮年妇女烫发盛行,少女多梳成一束秀发披后。男青年烫发也逐渐增多。80年代,男女青年,多剪飞机头、浪板头、狮子头等发型。
  首饰 1949年前妇女有戴耳环、戒指、手镯、头簪、钗的习俗。富家以金、银、玉为质,普通百姓以银、铜为质。儿童多戴银质颈圈、脚圈、手圈,胸佩长命锁,头戴帽沿镶有18尊银质罗汉的小风帽。50~70年代,市民多以戴手表为饰。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衣着 清末民国时期,贫富人家衣着差异甚大。富家豪绅,男的多穿宽袖长袍长衫,外罩马褂,头戴瓜皮小帽;女的穿旗袍,高领小袖。衣料多是绩罗绸缎,衬以狐皮、羊皮或丝棉等。贫民男人穿的多为短袄和抄头单裤,腰系长帕,热天赤膊短裤;女人为大襟衣和抄头便裤。衣料为粗棉布、蓝棉布、青光布、夏布。新中国成立初,男多着中山装、和平装、学生装、青年装、工作服装。女的盛着列宁装、春秋装、女裙。80年代,穿戴讲究漂亮,服装颜色鲜艳,款式多样,有西装、猎装、连衣裙、三角裙、背带裙、旗袍、宇宙服、皮夹克、绣花衣、牛仔裤、呢大衣、风雪衣等服装。
  二、饮食
  饮料 自汉代以来,市境民众便有饮茶、喝水酒的习惯。城内设茶社酒店,城郊设茶摊酒摊。1949年前,居民有早饮酒、夜喝茶的习惯。俗曰:“早酒一盅,一天威风”。酒店兼营烧饼、油条、油粑子等点心,居民常以早点代早餐。晚间,老年和壮年人喜欢进茶社,端上两碟瓜子、花生,泡上一杯浓茶,谈天说书至深夜。甚至城郊农民上街,一般都要进酒店、上茶馆,才自感不空来城一趟。
  新中国成立后,市民平时多数饮用花茶、绿茶或其他细茶,少数人饮牛奶、豆浆、麦乳精。80年代开始饮用汽水、健力宝、可口可乐、汽酒、啤酒等,但茶仍为常用饮料。
  食俗 居民历以大米为主食,红薯、包谷、小麦次之。菜肴必有辣椒,并喜做坛子菜,如盐菜、白辣椒、剁红辣椒、浸酸菜、豆腐乳等。富者还腌制鸡、鸭、鱼、肉以待客。新中国成立后,居民膳食由温饱型逐步过渡到营养型。一日三餐大米饭,还常以面食、糕点等调剂生活,且日常肉食量增多。
  筵席 郴州人历来好客。俗曰:“买肉争秤,设客不论”。筵席十分讲究,风味习俗大同小异。婚丧喜庆酒席,出菜的顺序和菜肴十分讲究。婚嫁喜庆酒席,禁忌白豆腐和豆芽菜上席。一般以大杂烩为头碗菜,第六碗出扣肉并放鞭炮,新郎新娘沿席敬酒。最后一碗必出鱼,象征“余庆”,寓“年年有余”之意。丧葬酒席,俗称:“吃米粉肉”,故酒席上必备一碗米粉肉和以“白水豆腐”为主菜的水菜,示意白喜事。春节宴客,1952年前,普遍兴提盒菜碟五个以上,肠、肝脏、猪耳朵、腰子、花生米等。席上的鸡头、鸡尾锥、鸡肝敬老人,鸡腿让小孩,并美称鸡爪为“抓钱爪”,一般让给中年人吃。贵客临门,还要煎荷包蛋款待。席间家主历来有给客人挟菜(鱼肉)之习,以示诚意。酒过数巡,主宾互相敬酒后,即进入划拳,故有“不划拳不成酒席”之说。
  宴宾坐席也很讲究。新中国成立前,一般用大方桌,每桌坐八人,分上席、朝席、陪席。喜庆丧宴安席不一。男主人以房族长者为大,女主人以外氏亲属为大,结婚以冰判月老为大,均坐首席。席上由陪人敬酒,敬酒后再由客人回敬方辞杯。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筵席习俗依然如故,只是席上酒菜有所变化。城区以圆桌为主,随意入席,但贵宾用雅座以示区别。敬酒习俗和酒规沿用未变。
  风味食品 郴州人十分讲究口味。传统名菜肴和独特食品,历为外地人津津乐道。
  炒血鸭 子鸭炒子姜,合上卤芋荷杆及鸭血,其味鲜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都有杀鸭过节之习。曾有“郴州血鸭衡阳鸡”之说。
  米粉肉 猪肉佐以糯米粉、五香粉调料,拌和后蒸熟,桔黄油亮,香气扑鼻,鲜嫩味醇。农家莳田以吃米粉肉来预祝丰收;办丧事,也以米粉肉招待大力士。80年代的郴州市各招待所,都有此菜肴款待贵宾。
  豆制品 历有“郴州豆腐宜章酒”之说。居民喜做干豆腐、油豆腐、水豆腐霉豆腐,常吃“酿豆腐”,并以此菜肴招待贵宾。夏天,居民常以豆腐脑代作早餐。其质嫩细腻。《肖克诗选·乡情》诗云:“郴州豆腐宜章酒,六十年前闻名久。熊掌茅台信是真,何如土产亲如友”。
  桃环 用纯糯米加砂糖、芝麻等原料做成相扣的圆环,形似桃花。用茶油炸脆,香甜、味美,为民间春节必备的食品,且常以此宴客或送礼。
  唆螺 为市内常见的风味小吃。以螺蛳加姜丝、红辣椒等佐料炒熟,唆而食其肉,风味特佳。
  此外,卤辣椒、水酒、糖粑子、油粑子等食品也别具风味,深受市民喜爱。
  三、住居
  清末民国时期,城区人口大都聚集于河街、裕后街、干城街、龙骨井一带。九街十八巷,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式样有厅院式大屋、铺面屋。一般贫民住平房和土木茅房。郊区多为四缝三间青瓦房。富豪人家多住厅院式大屋,有的是前后2栋,6缝5间;有的是后2栋8缝7间,中间有天井、厅堂,外加耳房。清代鸡冠垛屋多。方位多坐北朝南,个别坐西朝东,俗称“前有朝门,后有靠山”。规模较大的建筑通常由许多院子组成。厅堂后墙正中设神堂,一般设“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宗祠立祖先牌位供奉;建筑物的梁枋、斗拱、檀椽均雕龙画凤;匾额、楹联、窗户、门棂格用艺术品装饰;檐下彩画多用蓝绿色,红色画檐,青白色屋身。整个建筑富丽堂皇。
  新中国成立后,房屋建筑统一规划。50~60年代,多为砖木结构。70~80年代,大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区楼房一般是五层以上,居民住宅多为“三室一厨”,室内通风明亮。郊区多为红砖青瓦房。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逐渐增多。宅基朝向仍为南北向。
  四、器具
  传统家庭生活器具有雕花床、棱花床、四角札柜、大衣柜、书桌、板箱、四方大桌、高矮条凳。新中国成立后,家具逐渐向高档次发展。60~70年代一般家庭有缝纫机等。80年代已发展为组合式家具,不少家庭已制作软沙发、转动桌椅。青年结婚多置席梦思床,许多居民家庭购置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空调器、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近年,家具又向配套式电气化发展。
  60年代前,居民一般使用铁制鼎锅、沙锅、木制瓢勺等炊具。盛饭、捞饭器具为竹制器。餐具一般以陶瓷器为主。60年代后,增有铝锅、高压锅、电饭煲及瓷碗、瓷杯、铝制盒、保温饭盒、高压热水瓶、玻璃酒盅、塑料饮具。
  五、行旅
  郴州人素有架桥修路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市境石板路、石桥遍布四周,桥路多为民间自发捐款筹资兴修。行旅工具,富者出门以骑马、乘轿为主,穷人步行。路规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行人靠右行。出门远行有“老不入川,少不游广”之说。走亲访友,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等禁忌。70年代后,人们多以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代步。行旅忌讳,多已破除。
  第三节 礼仪习俗
  一、喜庆
  婚嫁 清代,婚嫁沿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礼。民国时期,政府虽明文禁止婚嫁陋习,但仍相沿未改。
  订婚 多由父母作主,媒人说合。选择对象,媒人先取得男女双方生庚八字,互给对方(换庚)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八字”相合,双方互送信物(定庚)。男方送往女方家一般为金银首饰、钱币、衣物、布料,外加一双男方鞋样。女方则按鞋样做布鞋、鞋垫、袜底等回敬。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时都要给女方家送礼物。
  结婚 仪式最繁,先由男方请明书先生择定迎娶吉日,并给女方置办嫁奁钱款。婚日由男方抬着彩礼、花轿迎亲。新娘“离家不穿娘家衣,上轿不踏娘家地”。禁穿缎子(与“断子”偕音)衣服。上轿由长辈(侍娘婆)或兄弟背入花轿。新娘上轿有哭嫁习俗,要在轿内哭念父母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女方陪奁视贫富而定。贫者一两套铺盖,富者耗资无度。民国时期,市内陈家大屋一次嫁女,除为新娘置办全套妆奁外,还送2000多担出租田、2间店铺、2个丫环、2个伴娘。故有“上等之家贴钱嫁女,中等之家量钱嫁女,贫穷人家卖儿卖女”的民谣。新娘花轿到男家时,首先斩雄鸡接轿,鸣炮相迎,然后由明书先生焚香秉烛,呈献果盒接轿,主持唱礼,引新娘到厅堂与新郎拜堂。跪拜仪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然后新郎新娘互拜。进入洞房后,新郎与新娘并肩坐床沿,男左女右饮交杯酒。新婚之夜,洞房花烛。亲友“闹新房”,直至半夜。第二天早晨行拜礼,先拜父母,再拜亲朋,受拜者都要馈赠“拜礼”红包之类。第三日早餐为发客酒,酒后鸣炮送客。
  婚后三日(或到次年)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俗称“回门”。回门时,男方备一桌“水席”送给女方,并给女方各位亲戚猪肉一块,重者10多斤,轻者3至5斤。女方则回送粑子、桃环等。有不少贫穷之家,因娶媳妇不易而收童养媳,也有少数男人到女家“入赘”作“过门郎”。童养媳和入赘者,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
  新中国建立后,民间的封建陈陋婚礼基本革除,按照婚姻法实行结婚自愿,离婚自由,男女终身大事自己作主。鳏夫再娶,寡妇再嫁,完全自由,入赘不受歧视。50年代,婚礼形式简朴,不合“八字”,不讲彩礼,只须熟人介绍相识,经过相互了解,情投意合,即行结婚登记。60年代,始有索彩礼者,但数额不大。80年代,随着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结婚费用逐渐增多。首先,成婚礼物中,单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成为嫁妆必需品。农村中有的女家还要男方送巨额礼金。后来,大操大办风气更盛,成婚礼物中,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及黄金首饰和高档衣物。还娶时,多数用汽车,有的用小吉普或者小轿车。女方嫁妆也日益阔绰,家用电器是常见品。结婚费用少则几千元,多达万余元。也有不少先进青年,带头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送请贴、不设酒席、不兴彩礼,选定“元旦”、“三八”、“五一”、“国庆”等法定节日,由工会、共青团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用茶点招待亲友。还有的男女实行旅行结婚,回家后再邀集亲友设宴庆贺。
  生育 妇女生小孩后,民间有“看喜”、“做满月酒”和“周岁酒”的习俗。亲朋要购备礼物,前往祝贺。其中以女方娘家礼物最丰。产妇“坐月”吃的,婴儿穿的用的,均由外婆家送来。新中国成立后,贺生之俗仍存,礼物日逐时髦。
  祝寿 又称“做生日”。一般从30岁开始,60岁礼仪最隆。花甲之年,为“大生日”,亲朋、儿女大办贺礼(谓之送饭),女婿贺礼最盛。先天夜晚鸣炮暖寿,次日清早鸣炮祝寿。客气人家布置寿堂,在厅堂左边挂着“寿”字,桌上点燃寿烛,陈列寿桃寿面寿果品等,并举行拜寿仪式。寿星夫妻双双端坐堂前,接受儿女晚辈叩拜。但一般人家仪式从简,尤其农村更不多见。此俗相沿至今,唯叩拜礼已降,礼仪从简,贺礼则更盛。
  其他喜庆 新屋落成与乔迁新居,均有宴请帮工、亲朋、邻居之俗。此外,晋职、升学、开张、开业,也有办酒席,放鞭炮,宴请亲友、同事者。对喜庆主家,则由客人赠物、送匾、封红包以示祝贺。此俗至今仍相当普遍。
  二、丧葬
  清朝民国时期,郴州通行土葬,且“重殓厚葬”之风盛行,礼仪盛繁。死者弥留之际,家属须全部到场,在外儿女亦应日夜兼程赶回。临终时,要为死者烧落地钱,点七星灯,叩拜土地,沐尸穿寿衣。寿衣穿单不穿双,一般3~7层。孝子分头向亲友报丧,并披麻戴孝。其他平辈、晚辈也要戴白,孙辈则在白布上缀红,以示父母健在。报丧,死者是男则以家族长者为大,女则以外氏为大,待亲临检视无误,方能移尸入棺。停柩在堂期间,孝男及亲属昼夜轮流守灵,富者还要做“道场”超度亡灵。安葬前一天晚上,请丧夫唱孝歌闹亡灵,以示追悼。行殡葬时,丧家亲友都参加送葬,还雇人扶孝子、抬灵柩、举帏幛,沿途施“开路纸钱”,孝子手持孝棍,身着麻衣,躬腰走在前面,一路叩拜,送往坟地,择朝向风水入葬。第三天“圆坟”。第二年逢春社要挂“社坟”,连续挂三年。未满15周岁的死者,丧葬从简,一般用匣子埋葬。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中进行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教育,陋习基本上破除。人死后,一般由单位或基层组织主持开追悼会,缅怀死者生平。70年代以后,市里实行殡葬改革,废除土葬,推行火葬。但丧事大办之风,仍时有发生。
  第四节 岁节习俗
  春节 俗称“过大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过年前,家家户户喜做“桃环”、宰“过年猪”、磨豆腐、搞卫生、购年货、贴春联、门前栽“摇钱树”,晚辈向长辈辞年送礼。“三十晚上”敬天地,在外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家吃团年饭。晚上,富家大门口悬两盏大彩灯,标示“红灯高照”。贫民则门口点一盏小油灯,讨个吉利。有的家里通宵点灯,炉火旺盛,家人久坐“守岁”,大人给小孩“压岁钱”。晚上睡觉前,要鸣放鞭炮“封财门”。大年初一凌晨起床后,由男户主鸣放鞭炮开财门。早饭后,人们穿着一新。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打发小孩“红包”。拜年的常规为“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互相走访,请客吃饭,恭贺新禧。
  民间过年忌讳颇多。过小年后忌讳骂小孩、吃药。大年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扫地和往外泼水,说会“财气外流”。初二至十五日忌洗涮被单、床单。
  新中国建立后,陋习逐步革除,但从吃团年饭到午夜新旧岁交接,至次日“开财门”,新增三个燃放烟花爆竹高潮。亲友借节日之机团聚宴饮,增进情谊,有盛无衰。机关单位和团体,在大年初一举行团拜活动,以示道喜慰问。各级干部向当地军烈属拜年,以示慰问和祝贺。
  元宵节 郴城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俗。元宵之晨,家家户户吃“元宵”。新年舞龙、耍狮、唱花灯等活动到这天最盛。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长鸣,焰火五光十色冲天而起,人们身穿五彩衣,头戴假面具,敲锣打鼓,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脚,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盛极一时。近年,还举行迎春灯展和各种文娱活动以添欢乐。
  清明节 节日前后,无论贫富,家家户户有扫墓祭祖之俗。1949年前,大户宗族以户族为单位集体上坟扫墓。祖辈留有“公田”的氏族,还发上坟钱,男丁集中到祠堂“吃清明会酒”,并按男丁分谷分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仍在清明节前后开展扫墓活动。学校、机关、团体,多到烈士纪念碑前献花圈,进行悼念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阳节),又名蒲节。家家户户早晨吃粽子,正午吃雄黄酒。傍晚用艾、姜蒲炆水洗澡暖筋骨、避瘟疫。小孩身上佩戴药物香荷包,以避邪保健。晚餐,亲友互邀过节。旧时,还在郴江开展龙舟竞渡活动。
  中元节 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七月半节”、“鬼节”。各家各户都要“接”已故祖先的神灵回家,设酒、菜、饭供奉。七月十四日晚上焚烧纸衣、冥钱、香烛,洒奠血酒(鸡血、鸭血均可)“送”归阴府。新中国成立后,此俗逐渐消失,近年又有抬头。
  中秋节 “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为郴州人传统习俗。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杀鸭,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来团圆聚餐。晚上赏月,吃月饼、糍粑、之类。边吃边思亲人,话旧情,念故乡。建国后,赏月兴致更浓,当月亮升起时,合家欢聚,共坐庭园赏月,食月饼、果品,远方亲人未到,也要留一块月饼以示念亲思团圆。
  冬至节 是日,城里都有吃猪肉炖罗卜汤,烘冬至腊肉,晒冬至粉的习惯。
  此外,境内还流行一些传统风俗,如农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四月初八敬鸟饭,六月初六夏伏节,煮新米嚐新;七月初七名七香节,翻晒衣被、书籍,九月初九登高野游,蒸糯米酒,俗称“重阳蒸酒桂花香”等。
  新中国建立后除上述夏历节日(传统的)外,还有法定公历节日(新节日):元旦节(元月1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护士节(5月12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此外,还有农历九月初九老年节。节日期间,机关单位均组织相应的庆祝活动。
  第五节 交际习俗
  称呼 旧时平辈相见,男人拱手问好,女人裣衽。见长辈则须跪拜。称呼均为“先生”、“女士”、“老爷”、“少爷”、“小姐”、“太太”等尊称。在职任官多称官衔。新中国建立后,礼节革新,男女平等,同志间相见握手问好,握手时忌戴手套,一般先伸右手求握,以示友好、尊重。
  走亲访友 进门前先敲门。与长者坐,不架二郎腿,不将脚伸到别人面前。交谈时,不粗声粗气,诙谐笑语。临别时,主人起身送行,客人则与主人握手告别,并说“请留步”、“再见”等客气话。
  待客 亲戚、朋友、同事登门做客,见面时,递烟上茶,双手递奉。对贵客、稀客,常杀鸡宰鸭设宴款待。客人告辞,主人婉言相留,对带来礼品的亲朋或来访客人,以相当价值的物品回赠,不能让亲朋空手回去。送客时一般要送出家门,对远客贵客要送上路或送上车。来客时,忌讳与家人争吵,客人面前不打小孩、不扫地,免有逐客之嫌。
  新婚志喜 男婚女嫁,亲疏贺礼不一,一般吃男婚酒多“封红包”以钱代礼。吃嫁女酒,主要送些衣服或床上用品。80年代,此俗尤盛,礼品多以封钱为主,数额越来越大。
  寿辰志贺 祝贺寿辰,其亲属礼品最重,置备衣物、生日蛋糕或寿屏、寿匾等。80年代后,此俗更盛。
  探病 探望病人一般带些慰问礼品。送的礼品,根据对象和病情而定,一般以水果、糕点。老人病多送滋补药品。探望小孩多送糖果、饼干之类。职工生病住院,除亲朋探望外,单位领导、同事,一般都带上礼品到医院探望,以示慰问关怀。
  吊丧 亲戚朋友去世后,吊丧者,多携带祭幛、挽联。情谊深厚者还赠钱为“奠仪”。不能亲自前往者则以电报、信件表示吊唁。职工去世,所在单位都敬献花圈,以示哀悼。参加追悼会都佩戴“白花”或佩戴黑纱,以寄托哀思。
  民间吊丧忌讳较多。参加吊丧,忌嘻嘻哈哈和表现出无所谓的神情,忌穿红着绿。安葬后切忌再送挽联奠仪、祭品。此俗延续至今。
  第二章 方言
  郴州市四周与郴县相邻,方言与郴县话相同。全市虽地处湘境,由于众多历史原因,其方言音系都不属湘方言,而属西南官话。声调分阴阳上去四类。古全浊声清化,辅音韵尾少,没有卷舌音,古入声全部归为阳平,调值趋向于中、低音,升降幅度不大,但平仄分明。词汇、语法亦近同郴县话。
  第一节 语音
  一、声母
  郴州话中有声母20个。其中声母字的读音和发音近同郴县话,与北京话比较,尚有它不同之处。即没有卷舌音[〓]、[〓‘]、[〓]、[]。且[ts]、[ts‘]、[s]与[〓]、[〓]、[〓]这两套声母在郴州话中都混为一套,[〓]、[〓]、[〓]读成舌尖前音[ts]、[ts‘]、[s]。如“诗人”[〓〓〓nen]读成“私人”[s〓〓nen],“资源”——“支援”;“粗布”——“初步”,“资、支”和“粗、初”两组字都分别读成舌尖前音[ts〓]、[ts‘u]。
  声母r[Z]在郴州话中没有,一般用n、〓〓〓等代替“日、人、热”的声母。如
  “人”字北京念[n],而郴州却念[nen]。
  古浊音和塞擦声母在郴州话里大都清化,即古平声全浊声母变为送气的清声母,如:头[t‘ou],旁[q‘a]、才[ts‘ai];而上去声全浊声母则变为不送气声母,如:败[pai]、跪[kuei]概为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古“见”母、“匣”母开口一二等字相混。开口二等字“皆、解、戒、届、谐、鞋、械、懈”的读法,郴州话多读成一等字,不同于北京话。如:“街、鞋”二字,北京话读成[ie]、[ie],而郴州话却读成[kai]、[xai]。
  n与1在市区西、南大多能分,而在北部大都相混。总之,分混不一。其基本规律是:洪音不分细音分。
  f和x在郴州话中大都能区分。市区以北分混不一,主要是u韵前是f的,如“胡”念成“扶”[fu];其它韵前f和x不混。
  北京话开口零声母字在郴州市区一般是鼻韵声母,如一;如“额”[è]读成[〓]。北京撮口呼零声母在郴州市区一律为零声母字。如“鱼”[y]、“月”[yε]。
  二、韵母
  郴州市方言有32个韵母。其中单韵母7个,复韵母15个,鼻音韵母10个。郴州话中少有卷舌元音一i[〓],没有重鼻音韵母eng[〓]、ing[i]、ueng[u〓]和ang[a]、iang[ia]、uang[ua]。这些重鼻音韵母,在郴州话里分别由轻鼻音韵母[en]、[in]、[uen]和[an]、[ian]、[uan]所代替。如:班、邦都音[pan],根、耕都音[ken],心、星都音[in],昂、安都音[an],羊、盐都音[ian],压、弯都音[uan]。
  市区方言中有转韵现象,如元音[ε]。郴州话作单韵母的较多,“儿、尔、二”北京音都是特别韵母[〓〓〓],而郴州话却很少有卷舌音[〓〓],多读作[ε],如:“去”字在郴州市区方言中读成[k‘ε。还有郴州话虽四呼具全,但有的字没有u韵头,如:多[to]33、果[ko]53、锅[ko]33、窝[o]33、饿[o]21、我[o]53等。北京话中的声母n和1后面有ei而无uei韵,如:内[nei]、擂[lei],而郴州话在n、1声母后面没有[uei]而没有[ei],如:内、擂都是nei。
  郴州话没有古入声韵和儿化韵。
  三、声调
  郴州市汉语方言声调,平分阴阳、入声消失;入声全入阳平。全部字音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调值通常采用汉语声调“五度标记法”标记。
  郴州话里没有儿化音,语助词、连词等也不念轻声。
  郴州话的变调规则与普通话有异,其变调表现在双音词调的第二音节上,一般规律:阳平或去声变阴平,如:“叔叔”,或上声变阳平。
  市区声调调类、调值都相同。以“五度制”记值。阴平调,声音中而平,由3度到3度,系中平调;第二声阳平调,声音由次低2度降到低的1度,属低降调;第三声上声调,声音由5度下降到中平3度,系高降调;第四声去声调,声音由低1度升到中平3度,为低升调。图例如下:
  第二节 词汇
  市境方言词汇跟郴县方言词汇基本相同,与普通话词汇相比,也是大同小异,只有少数词在发展过程中,在词义和结构上产生了某些差异,尚保存少数的古汉语词。
  一、特点
  (一)、普通话带“儿”尾词,郴州话却以“子”作词尾。如:(侄儿)侄子,(饺儿)饺子,(歌儿)歌子,(孩儿)孩子,(样儿)样子,(影儿)影子等。而郴州话有些不带词尾“子”的词,普通话却带上“子”词尾。如:鞋(鞋子),梳(梳子),刀(刀子),锤(锤子),凳(凳子),桶(桶子)。
  (二)、普通话和郴州话都有双音词和单音词,不同的是普通话有的双音词,在郴州话里却是单音词。如:(儿子)崽、(女婿)郎、(面条)面、(稀饭)粥、(玩耍)搞、(大米)米。而普通话里的有些单音词,在郴州话里却是双音词,如(头)脑壳、(虾)虾公、(狼)豺狗、(鹰)岩鹰、(雁)天鹅。
  (三)、郴州话里常用“古”、“拐”、“得”作词尾。
  “古”作词尾。如:石头古(石头)、拳头古(拳头)、膝头古(膝盖)、永兴古(永兴人)。
  “拐”作词尾。如麻拐(泥蛙)、蛇拐(蛇)、哑拐(哑巴)、饱死拐(蝌蚪)。
  “得”作词尾,有表示应承、爱称、肯定、提问等作用。如:要得(可以)、姑得(姑母)、一下得(一会儿)、是他得(是他的)、怎么搞得(怎么做的)。
  (四)、普通话的有些词,在郴州话里其词义或被扩大、或被缩小、或被转移。例如:细——普通话里的“细”和“粗”相对,“大”和“小”相对。而郴州话里的“细”兼有“小”的意思,“小孩”叫“细人得”。
  吃——普通话“吃”、“喝”、“吸”分别用在不同场合,如“吃饭”、“喝酒”、“吸烟”。而郴州话一般没有这个区别,都称为“吃饭”、“吃酒”、“吃烟”。
  买——在普通话里即为“购买”,而在郴州话里却转移为“打”、“扯”、“称”、“砍”等词意。如打酒(买酒)、扯布(买布)、称盐(买盐)、砍肉(买肉)。
  (五)郴州话里至今尚保留有少数古楚语词或其他古方言词。如:[xu]53,来自《方言》中“南楚凡相推搏日揔。”今市民口语中有“揔他两棍”(打他两棍)和“惚他两拐耳”(打他两耳光)之说。
  [iε]21,来自《楚辞》“〓,饭窒”,今郴州话中有“吃饭〓倒了”和“吃饭防〓、走路防跌”之说。
  沤〓[ou],来自《考工记注》“楚人曰沤”。郴州人有“沤淤”、“沤气”、“沤被窝”的说法。
  二、市区方言词汇选
  普通话 郴州话 汉语音标
  天刚亮 乌丝光得[u]33[si]53[kuan]33[tε]21
  闪电 打耀火 [tA]53[iau]21[xo]53
  天旱 天干 [t‘iεn]33[kan]33
  白天 日昼间 [i]21[tsi]13[kan]33
  结冰 结令构 [ti]21[lin]13[kou]21
  晚上 夜晚先 [iε]13[uan]53[〓n]21
  卵石 马卵古 [mA]53[lu]21[ku]53
  热水 滚水 [kuen]53[suei]53
  开水 炼水 [liεn]13[suei]53
  烫 〓 [lai]21
  湿透了 加湿地 [tiA]33[Sε]21[ti]13
  鳖 团鱼 [t‘uan]21[y]21
  蝙蝠 檐老鼠 [ian]21[lau]53[su]21
  荸荠 慈姑 [ts‘i]21[ku]53
  苍蝇 饭蜢 [fan]21[mo]33
  松树 枞树 [ts‘o]21[su]13
  蛙 麻拐 [mA]21[kuai]53
  老鼠 米鸡;号子 [mi]53[ti]3;3[xau]21[tsi]53
  蝌蚪 哈蚂令子 [K‘A]21[mA]21[lin]33[tsi]53
  蜗牛 涯螺狮 [iε]33[lo]21[si]33
  蝴蝶 辣里婆 [lA]21[li]13[p‘o]21
  穿山甲 鳞嘎 [lin]21[kA]21
  玉米 蕃薯 [fan]33[su]21
  马铃薯 冒皮芋 [mau]13[p‘i]21[y]13
  南瓜 金瓜 [tin]33[kuA]33
  祖父 爹爹 [tiε]33[tiε]21
  祖母 娭毑 [ai]33[tiε]21
  父亲 爷爷 [iε]33[iε]21
  母亲 姬毑 [ti]53[tiε]21
  丈夫 老公 [lau]53[ko]]33
  妻子 妇娘 [xu]33[lia]21
  弟弟 老弟 [lau]53[ti]21
  姐姐 姐得 [tiA]53[tε]21
  叔父 满满 [man]53[man]21
  舅父 舅得 [tiou]13[tε]21
  舅母 舅母娘 [tiou]13[mu]53[lian]21
  女婿 郎 [lan]21
  小孩 细人得 [i]13[nen]21[tε]21
  豆子崽得 [tou]13[tsi]21[tsai]53[tε]21
  医生 郎中 [lan]21[tso]33
  男孩 徕泼 [lai]53[po]21
  男(未婚) 徕得尕 [lai]53[tε]21[KA]33
  女(未婚) 妹得尕 [mei]13[tε]21[kA]33
  白酒 烧酒 [sau]33[tiou]53
  瘦肉 精肉 [tin]33[lu]21
  厨房 灶屋 [tsau]13[u]21
  天花板 倒板 [tau]21[pau]53
  墙壁 壁头 [pi]21[t‘ou]13
  厕所 茅茨 [mau]21[si]21
  地方(处) 垱上 [tan]13[san]13
  土箕 畚箕 [f〓n]21[ti]13
  剩饭 现饭 [ian]21[fan]13
  全胶鞋 套鞋 [t‘au13[iε]21
  涎布 口水夹 [kou]53[suei]53[kA]21
  尿布 片 [p‘ian]21
  缝衣服 连衣裳 [lian]21[i]33[san]21
  凸起 鼓起 [ku]53[t‘i]53
  肥 壮 [tsuan]21
  稠 浓格的 [lo]21[kuε]21[ti]13
  很黑 墨黑 [mε]33[xε]21
  很白 白浦的 [pε]21[p‘u]33[ti]13
  圆的 栾的 [luan]21[ti]13 斜坡 撇坂 [p‘iε]53[pan]53
  刚才 倾刻得 [tin]53[kε]21[tε21
  始初 暴暴的 [pau]13[pau]13[tε]21
  突然 默时嘎 [mε]21[si]21[kA]21 明日 门日 [men]21[lu]21
  这里 咯里 [ko]53[li]53
  建房子 起屋 [t‘i]53[u]21
  怀孕 巴肚 [pA]33[tu]21
  说谎 强口白舌 [tiεn]21[kou]53][pε]21[s〓]21
  胡言乱语 打满念、讲乱的 [tA]53[man]53[li]21
  讲 哇 [uA]21
  观看 打曼 [tA]53[man]21
  牲畜发瘟 发灾 [fA]21[tsai]33
  发疟疾 打摆子 [tA]53[pai]53[tsi]53
  休息 歇力 [iε]21[li]21
  跑步 打飞脚 [tA]53[fen]33[tio]21
  质量差 假古 [tia]53[ku]21
  圆圈 块块 [k‘uai]33[k‘uai]33
  做梦 打梦铳 [tA]53[mo]21[tso]21
  思量 默神 [mε]21[s〓n]21
  扯谈 练牙个 [lin]33[iA]53[kuo]21
  小心点 好生的 [xau]53[s〓n]33[ti]13
  打盹 打眼眯 [tA]53[an]53[mi]21
  玩 搞 [kau]53 勤快 麻溜 [mA]21[liou]3
  乖 在行 [tsai]21[xan]21
  跌跤 绊跤 [pan]53[kau]33
  作伴 打夹 [tA]53[kA]21
  理发 剃脑 [t‘i]13[nau]53
  这样 惯的 [kuan]21[ti]21
  第三节 语法
  郴州市境内方言语法跟郴县话、普通话的语法结构多数一样,少数不同,一般表现在少数词的构成和随之相应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变化上。
  一、词法
  (一)词的结构
  郴州市区方言中的词汇大都是现代汉语的合成词,又使用了现代汉语词汇的重叠、并列、偏正、动宾、动补、带词头或带词尾等组词方法。如下列括号内方言词的组成:
  漂亮大方[体面]、周围[方园]——并列
  响动[动静]、反正[来回]——对立
  肺病[痨病]、月亮[月光]——偏正
  暗指[点水]、行时[走运]——动宾
  懂事、乖[在行]、不拖踏[撇脱]——动补
  掌柜[老板]、最小的舅舅[满舅]——带词头
  纸币[票子]、太阳[日头]——带词尾
  (二)词类
  郴州市区方言中较有特色的词类主要有7类
  1.代词类:
  人称代词在表示复数时。一般不用“们”而用“[kA]”。如:①这是大家[kA]的事(这是大家的事)。②他[kA]湾里的人都来看戏嘀(他们村里的人都来看戏了)。普通话里的指代词“这”,在郴州话里则为“果[ko]”。如:这里[果里];这个[果个];这些[果些]还有普通话里表示提问的“什么”,在郴州话时则是“红么?”普通话里用以回答的“这样的”,在郴州话里却是“贯的个”。
  2.动词类:
  动词:“搞”在郴州话里的用法广,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玩、做、拿、煮、弄等词。如:
  (1)你到哪里去搞?(玩)
  (2)今天你[k‘ε]搞什么?(做)
  (3)请搞个锤子给我。(拿)
  (4)你妈搞好了饭。(煮)
  (5)搞他一下。(弄)
  “得”在郴州话里可作动词“给”、“拿”使用。如“(1)得我书钱。(给)(2)得张纸来。(拿)
  “起”作动词词尾,在郴州话里可表示动作的持续。如:“板起脸摆起一副臭架子。”还可修饰补充其他动词。如:(1)肉是炒起吃还是炖起吃?(2)不坐车,走起[k‘ε]。又可表示动作的完成。如:(1)衣服破了补起再穿(补好了)。(2)作业做起了(做完了)。(3)关起门、点起灯(关上门、点燃灯)。(4)他又写起一篇文章(写成了)。
  同动式的助动词“倒”在郴州话里可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完成,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着”。如:(1)坐倒吃(坐着吃)。(2)跟倒做(跟着做)。(3)拿倒玩(拿着玩)。(4)他被开水烫倒了(烫着了)。
  动词“要”、“会”、“下”重叠后可作状语修饰其他动词。例如:(1)他要要来(经常来)。(2)毛毛会会得哭(时时哭)。(3)他下下得想走(时刻想走)。
  3.形容词类
  郴州市民口语中把形容词“蛮”作副词“很”去修饰其他形容词。如“蛮好;蛮快;蛮高大;蛮冷”。其中的“蛮”都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很”。口语中也常把形容词“好”作副词,表示程度,相当普通话的“很”。如:(1)他好喜欢我。(2)他身材好高大。
  郴州话里表示“小”时,除用普通话里的“小”以外。还常用“细”、“崽得”来形容。如“(1)细人得(小孩子)。(2)凳崽得(小凳子)。(3)猴子崽得(小猴)。
  在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上,有不同于普通话之处,最典型的是“个”这个词。它在普通话中只表示物量。而郴州话里除等同普通话量词“个”外,还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头、匹、口、条、座、棵、张、把、支、枚、顶、首、件、只”等量词。
  郴州市民口语中的量词还有“只”(注:“只”古读音扎)。相当于“个”、“条”、“只”的意思。如:“(1)我家养倒5只鸡。(2)他买回3只鱼。(3)杀了一只狗还剩一只狗。
  5.副词类:
  郴州话里,副词常常重叠放在形容词后面,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普通话里的“很甜”、“很慢”、“很红”、“很黑”,在郴州话里分别是“甜蜜蜜”、“慢吞吞”、“红〓〓”、“黑墨墨”。
  “捞共”是郴州话里的常用副词,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总是”。如:他捞共是病。
  “不过”、“死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副词。表示程度,都相当普通话里的副词“很”。如:(1)天气热不过(热得很)。(2)实在笑死人(很笑人)。
  “冒”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如:“冒来”(没来);冒讲(没讲)。
  6.助词类:
  “唠”、“呱唠”在郴州话既是时态助词,又是语气助词,相当普通话里的“了”、“完了”。如:(1)今天的作业做呱唠(完了)。(2)那篇文章写完好几天唠(了)。
  “得”作结构助词,用法同普通话,但它与补语可插人名词;还可用在称谓名词后面,表示亲呢。如:(1)今年他没考得起大学。(2)她是我的妹得。
  7.介词类:
  郴州话最常用的介词有“把”,即普通话里的“拿”。如:(1)把书还给他(2)把鱼给养起。
  二、句法
  郴州话的句子词序、句子结构成份等方面的句法跟普通话大同小异。
  (一)状语常放在谓语后面
  有些形容性词语,郴州话和普通话词序不同。普通话是状语加谓语,如:“雪白”、“绯红”、“喷臭”,而郴州话却说成“白浦的”、“红绯的”、“臭喷的”。
  (二)省略谓语
  1.在祈使句中省略谓语。如:“你莫要啰!”(“要”后面省掉了“讲”、“做”等谓语。)
  2.反问句、兼语式后一个谓语可省。如:“哪个要你——?”(谁要你干?自讨苦吃。)
  3.感叹句中有省略谓语的。如:“我要你莫——”(要你莫干,现造成恶果,怪你自己。)
  (三)双宾语的位置与普通话相反
  普通话双宾语句。总是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郴州话正好相反,指物的宾语在前,指人的宾语在后,而且两个宾语前都加同样的动词谓语。如:
  1.得本书得我(给本书给我)。
  2.得咯本书得我(给这本书给我)。
  3.得支笔得我(给我支笔)。
  第三章 宗教
  市境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于汉代传入,盛于唐宋,明末、清初衰落。佛教于唐代传入,盛于明、清,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基督教、天主教于清末传入,仅流传城区,影响较小。
  建市后,市委、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方针,废除宗教特权,清除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教徒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宗教被当作“四旧”批判,宗教组织解散,寺庙被拆毁、占用,各种宗教活动停止。1978年后,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各种宗教组织均有恢复和发展,教徒的正当权益和宗教活动得到保障,并选派代表,参加市政协,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工作。
  第一节 道教
  汉代,道教传入郴州城区,唐、宋盛行,明末、清初衰微。
  郴州城区著名的道观有橘井观、苏仙上观、苏仙中观、苏仙下观。著名道人有唐代廖正法。据清《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郴州道教分为“黄冠家”、“巫尪家”、“采战家”三派,共有道士三百多人。至清末,道教极度衰落,很多道观无人居住。为维持殿宇,召请和尚主持,逐成佛教活动场所。苏仙岭的上观、中观、下观亦如此。
  第二节 佛教
  佛教于唐初传入郴州,逐渐形成“临济”、“云门”、“古爽”三派。元代,僧人购置地产,增建寺庙,郴州寺院大量增加。明代,佛教僧尼较多。僧人进入苏仙岭,另有专门应百姓邀请念经拜忏祈福消灾的和尚。民国18年(1929),市境内有寺院庵堂21座,多分布在风景胜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苏仙观,香火最盛,僧尼最多。民国21年在西塔街(今中山西街)成立佛教会,有会员38人。民国30年,有寺庵17座,僧尼2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苏仙观、王仙庵等8座寺、观、庵有僧尼居住,但多数青壮僧尼还俗成家。僧尼中,除个别人靠拜佛念经挣钱为生者外,大多数靠参加生产劳动维持生活。1955年,僧人释一亮被选为郴县政协委员。1959年,在杨家冲成立佛教生产队,有僧尼32人隶属市郊公社白鹿洞大队。1964年,撤销佛教生产队,有僧尼10余人回到苏仙中庵,成立劳动组,以种稻谷为主。1965年,劳动组解散。有的还俗参加工作,有的去林场种菜,仅留释一亮等几位老人在苏仙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庵被砸,僧尼被赶下山,少数年老僧尼靠人民政府救济为生。1978年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有少数僧尼参与佛事活动。
  第三节 基督教
  基督教在郴州有长老会、循道公会、真耶稣教会三个教派。1949年以前,长老会、循道公会为国外教会所控制。1950年,城区基督教爱国人士号召教徒开展“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活动。1953年7月,城区召开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动员大会,又称第一届基督教信徒代表大会,并成立“三自”革新运动筹备委员会。1954年和1957年,分别召开第二届和第三届信徒代表大会。1954年11月,“三自”革新运动筹备委员会改为“三自”爱国运动筹备委员会。1958年,被迫停止宗教活动,教堂改作他用。1978年起,落实宗教政策,清理、归还教会房产。1983年,归还中山北街福音堂作基督教堂。郴州市中华基督教会和真耶稣教会联合恢复教会活动,有教徒20多人。1986年6月,召开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四届信徒代表大会,选举钟复生、李帮文为“三自”会正副主席,梁彦明为秘书长。1989年9月,召开市第五届信徒代表大会,成立市基督教协会,选举钟复生、梁彦明为市“三自”会正、副主席,选举陈郅、李帮文为市基督教协会正、副会长。自1983年恢复教会活动以后,教徒人数不断增多。1989年,教徒发展到190人。教徒在“主日”或“安息日”参加礼拜,星期三(1989年10月开始)参加查经会。
  一、长老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北美长老会梅知礼、柳威士牧师受湖南长老会的邀请来郴州传教。首先落脚于东塔街码头石“文明旅馆”,后结识晚清秀才罗廷江,并在其家开展宗教活动。后在东塔街租得一间店铺,改作临时教堂。与此同时,美籍传教士凌格尔来郴州协助传教。翌年秋,美国牧师凌霄志、窦加理夫妇来郴与梅、柳一道传教。光绪三十一年,他们在罗廷江的协助下,购买东门外苏仙桥40余亩土地兴建教堂、宿舍。为传教,是年创办新华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在东门口兴建郴州惠爱医院。宣统二年(1910),又在东门口创办涉仪女子学堂。民国6年(1917),在东门口创办幼稚园和家政学校(后更名庭院妇女学校)。民国16年,长老会在华各教派,联合组成“中华基督教会”,故长老会又称中华基督教会。次年,苏维埃少年先锋队郴县大队的少先队员们怀着对美帝国主义在郴州实施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的极大不满放火烧毁了教堂和学校,美国牧师离郴回国。下半年,美国牧师文美莉、葛积德及窦建德、宋维兰、丁安、施美中、帮济时等人来郴继续传教,重建教堂,成立基督教会,有教徒120人。堂会分典礼、布道、事务、教育、慈善5组。20年代,在中山北街购地建福音堂,作为对外布道和小型聚会的场所。民国35年(1946)夏,为培养义务传道人员,在新华学堂内开设“教会义工训练班”和“儿童保育院”。民国37年底至翌年上半年,帮济时、麦威兼、文美莉、戴克等牧师先后离郴返美。
  二、循道公会
  郴县循道公会,隶属英国循道公会差会,属循道宗,以循规蹈矩而得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英国传教士古永福在华人李泰楷、李尚志的陪同下,来郴传教。翌年,英人任修本在西门坳(今文化路)购地建教堂、办学校。根据民国7年(1918)基督教中华续行委办会“睦谊大纲”协议规定,各差会的势力范围,他差会应予承认。循道公会于当年退出郴州,将教会和财产移交给长老会,至此停止活动。
  三、真耶稣教会
  民国25年(1936),郴州人黄李侠女士在哈尔滨接受真耶稣教义,回郴后租彭姓祠堂布道,创办教会。后来,教徒捐资在田家巷购地建教堂。教徒大多数是小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和乡村农民。1952年,郴州城区有教堂、祈祷所各一个,有信徒250人;乡村堂点五处,信徒255人。活动经费由信徒奉献。主要活动是从善兴办医院、幼稚园、儿童保育所和学校。1955年后,该教会自行消失。
  第四节 天主教
  民国3年(1914),意大利教徒在衡阳天主教会意人柏主领下,来郴县传教。民国7年,成立郴县天主教会,逐成为境内传教中心。民国12年,艾松年在城区龙骨井建天主教堂,有教徒100人。民国23年春,意大利籍耿神甫、衡阳沙神甫来郴州传教。民国34年,日军侵占郴州地区,意大利神甫离郴,教徒人数随之减少。1950年,天主教由万次章主领布道,由郭则谦神甫传道,有教徒58人。1955年10月,教会中因出现万次章反革命集团,遂停止活动,教堂被占用,后被拆。1978年后,贯彻落实宗教政策,教徒又开始自发地聚会,但仍无教堂和神甫。至1989年,有教徒30余人。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