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12.764
页数: 3
页码: 606-608
摘要: 本章郴州市体育学校体育概括了中小学体育、业余体校等。
关键词: 郴州市 体育 学校体育

内容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郴城高等小学堂开设体操课,教习兵操。民国初年,郴郡联合中学和北湖高等小学堂,每周上2节体育课,主要开设柔软操、哑铃操、踢毽子、跳绳、国术等项目。民国12年(1923),始有田径、球类、游泳等教学内容,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民国20~24年,由郴郡县立中学校长邹升恒牵头,举办4届“郴、永、宜、资、汝、桂”6县学生联合运动会,其中第一届(民国20年)、第四届(民国24年)在郴城举行,特别是第四届规模宏壮,被省列为甲级运动会。民国22年5月,郴郡县立中学教职员发起举行第二届学生运动会,赛场设在城区公共体育场。民国29年,初级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增设童子军课,教习列队、行军、野营等项目。民国32年,郴县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在耒阳举行的全省第十六届学生运动会,有运动员25名(男22名,女3名),男子篮球胜茶陵队。当年,郴城有公、私立中学8所,小学11所,仅有4名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设施简陋,器械奇缺,体育教学仅限于球类。
  新中国建立后,贯彻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育教学受到重视。1950年4月,市境各校认真执行省教育厅在全省第一届教育行政会上的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上4节唱游课,3~4年级每周上2节体育课,中学每周上2节体育课,课外辅以广播体操和文体活动。但因教师多为兼职,且无统一教材,体育教学内容各异,收效不一。
  1953年,郴城各中小学参照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基本统一,教学趋向规范化,课外活动和业余体育训练也同步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始有显著进步。
  1954年5月4日,国家体委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全区首先在郴州一中推行。第一批试点8个班,经过一年试行,对354人进行测验,有315人达到及格,占总人数的88.98%。1955年下期起,“劳卫制”在各校普遍推行。同年8月25日,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小学中推行少年广播操的联合指示》,郴城第一、二、三、四、五完小和第六、七、八初级小学普遍推行。“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体育课停止。1968年后,中小学体育课多被投弹、刺杀、操练队形等军事训练所取代。
  1978年,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颁布《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编定出中小学体育教材,体育教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各级学校坚持每周2节体育课,每日上午1次课间操1次眼保健操,每周2次课外活动。1982年,各校普遍实施《国家锻炼标准》,采取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达标”训练。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通知》下达后,学校体育进一步加强。同年,成立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并定期举办体育教学公开课,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不少体育教师撰写体育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同时,还经常承担省、地、市级比赛的裁判工作和地、市各体育代表队集训教练。是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按照省、地、市统一部署,确定市一中、市五中为省重点项目布局学校,市五中、三〇二队子弟学校为地区重点项目布局学校,市一完小、市三完小、国营七一一矿子弟学校为市传统项目布局学校。全市各中小学普遍成立校代表队,进行专项训练,选拔有体育专长的教师进行指导,并每年举办一次校田径运动会。1984~1987年,市一中还与嘉禾县一中、宜章县一中、永兴县一中4所省重点项目布局学校,每年依次轮流各主办一次田径邀请赛。
  在学校体育中,市一中的体育成绩较为显著。该校共有专职体育教师6人,其中本科毕业4人,专科毕业2人。1979年以来,学校连续被评为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先进单位。1983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输送到体育院校和体育系(科)的学生达38人,培养出178名等级运动员,76名等级裁判员。该校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田径队队员,在参加市、地、省和全国比赛中,多人次取得冠军和前6名。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84.36%。1987年,体育教师李主义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工作者。
  1989年,全市84所中小学共有专职体育教师90人。中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84.4%,小学生达标率为83.77%。1959~1989年,全市中小学共向省体育工作大队输送运动员32名。
  第二节 业余体校
  市业余体校 建于1963年。1978年8月16日,经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市委批准,改为市重点业余体校,址设北湖公园内。有专职教练6人,兼职教练11人。办学形式为“三集中”,即学生集中在校吃、住、训练。训练项目有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游泳、跳水等,其中排球、田径、游泳为省重点项目。1980年,因兴建体育训练基地,体校迁人民东路竹棚灯光球场训练和学习。1983年9月,因竹棚灯光球场被列入危房和一级防火单位而拆除,体校无校舍,办学形式由“三集中”改为集中训练,在家吃住。1963~1989年,共举办训练班18期,招收学员900余人。通过训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参加全省少年排球赛,该校女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7年,参加湖南省第四届运动会,游泳队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队获团体总分第三名,男排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共获奖牌55枚。至1989年,市体校向省体育工作大队、省体校输送运动员115名,其中排球10名、田径15名、游泳10名、其它项目80名。
  地区体育学校
  1977年11月,由地区体委、地区教育局联合创办,设市一中校内,时称业余体校。其办学宗旨是:在保证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按设置的体育项目抓好体育训练,为上级体育部门和体育院校选拔、培养、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体育骨干。招收学员对象系15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办学形式为“三集中”。文化学习设置初中一、二、三年级课程。
  1981年8月,体校迁入苏仙北路41号新校舍,领导班子进一步健全,教学和训练进一步走上正轨,校名改为郴州地区体育学校。配备专职教练员和文化教师各10名。项目设置有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射击、田径、无线电测向等,共有学生120人。1986~1988年,增设柔道、摔跤、举重、拳击4个项目和残疾人运动员训练班。11年来,输送省以上运动员30人,考入全国各高等院校25人。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