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5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医
分类号: R21
页数: 3
页码: 592-594
摘要: 本节郴州市医药卫生医疗中医概括了发展概况、临床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医疗 中医

内容

一、发展概况
  市境中医,历史悠久,代不乏人。唐代名医韩宗绍,仕至翰林医官。明代,何孟春著《群方续钞》。清末,中医有进一步发展。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在郴城创办公立国医学堂,培训中医人才,李赓唐、李云松、陈静斋等许多郴州名医,都曾就读于该学堂。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偏重西医,市境中医减少。据民国35年(1946)郴县中医师公会统计,城区仅有中医师18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发展很快。50年代中期,城区在中医联合诊所的基础上,组建郴县中医院,设病床50张,为市境中医开设病床的起端。1959年,郴县中医院划归郴州市,更名为郴州市中医院。1987年更名郴州中医院。至1989年,已初步建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善的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有病床174张,设有内科、骨伤科、妇科、五官科、儿科、皮肤科、痔瘘科、理疗科等8个中医临床科室以及放射、化验、制剂等辅助科室。购置200毫安爱克斯光机、心电图、脑血流图、超声显像仪、电脑型体外反搏治疗仪等一批医疗设备,结束中医单纯靠“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的历史。除中医院外,地区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等综合医院也开设中医科,设立中医病床。1989年,全市有中医病床301张,中医、药各类技术人员269人,其中中医、中西结合医师121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66人,医师46人)。
  二、临床
  内科
  1949年前,中医应诊均不分科,包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中医院成立后,开始单设骨伤科,其他仍沿袭传统的大内科范畴,医师诊病仍以传统的望(色)、闻(气味)、问(症)、切(脉)为手段,无其他诊断设施。但一批名老中医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内科学方面,努力弘扬古代“经方”之所长,扩大应用范围。郴州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邵英伟,在医疗实践中深入领会各“经方”的原理及适应症的病理机制,使“经方”做到一方广用,异病同治。他以“五芩散”加减,治疗内科中常见的黄疸、水肿、胃脘痛、呕吐、淋症、痹症等多种疾病,都取得满意的效果。60年代中期,该院开始引进现代医疗设备,开设化验室,开展血、粪、尿三大常规化验。后又相继开设心电图室、爱克斯光室,使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有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但诊疗范围仍限于以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对危重症很少收治,危重病人的转院率高达95%。1984年,中医院将大内科析为内、妇、儿三科,并陆续购进200毫安爱克斯光机、B超仪、呼吸机、体外反搏治疗仪等一批检测治疗仪器,还开展细菌培养及各种生化检查,使内科诊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诊疗水平亦得到相应提高。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较,诊断符合率由81.40%提高到96.70%,治愈好转率由73%提高到96.50%。1986年,该院组建急诊室,实行24小时急诊值班制。1986~1989年,共抢救脑溢血昏迷、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跳呼吸骤停、休克等多种危重病人53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危重病人的转院率由1984年以前的95%下降到1989年的5%。
  骨伤科
  60年代初期,市中医院设立草医骨伤科门诊,治疗一般跌打损伤及腰腿痛的病人,一律不收住院。60年代末期,设立骨伤科病床,也仅收治腰椎病和一般的四肢骨折。70年代后,治疗病种增多,难度加大,不仅能治闭合性骨折,而且能进行骨折开放性手术复位,还能较好地开展骨牵引及清创术。1987年,该院还发明用“四点挤压垫”加三角巾外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较好地解决了髌骨骨折后易于移位的难题。
  妇科
  1982年,市中医院正式开设中医妇科。此前,由内科兼看妇科门诊。该院在治疗月经不调、滑胎、胎动不安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尤以治疗崩漏更为突出。桂阳县患者钟苏,阴道经常有少量流血,在当地卫生院经中西医治疗数月,未见好转。后经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检查,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以西医治疗两月余,也未见好转。1980年3月,钟到中医院向邓向东医师求诊。当时,患者阴道流血、色淡红,伴头昏、心慌、周身乏力,脉沉细。诊断为漏症,系心脾两虚所致。邓采取补养心脾、摄血之法,方用“归脾汤”加五倍子、野南瓜等治之。三剂后,阴道流血即消除,再以原方去五倍子三剂而调理,巩固疗效,再未复发。
  儿科
  中医院中医师梁明焜从医50余年,根据小儿“脏腑柔弱、脏腑全心未壮”的生理特点及其“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总结出一套以五脏病理、生理学为纲的儿科辨证施治方法,主张以柔润、调理和扶正为本,力戒妄攻、误下和峻补。他尤其擅长于小儿麻科,治疗原则是:初期潮热,以宣透为主,选方用“宣毒发表汤”;已现潮热,以解毒为主,选方用“葛根疏邪汤”;已收潮热,以滋阴为主,选方用“生地骨皮汤”。晚年,他总结经验,编著《麻疹验方歌括》。
  痔瘘科
  郴州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都设立中医痔瘘科,以第二人民医院痔瘘科尤具特色。该院从1966年起,便开展痔瘘门诊。开始用枯痔液治疗痔疮,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病人疼痛厉害,烧灼感重,副作用大。60年代末,枯痔疗法基本被淘汰。1971年后,改用结扎注射法治疗内痔,一般三至五天脱线干枯,五至七天后创面愈合,自觉症状消失,无副作用。1977年后,该院还先后推广使用挂线疗法治疗肛瘘,明矾注射液治疗脱肛,均取得良好疗效。
  针灸理疗
  1959年,市中医院开设针灸、理疗门诊。当时,仅有火罐、热敷袋、银针、激光灯等简陋设备。70年代后,针灸理疗科有较大的发展,先后添置红外线灯、牵引床、超声治疗仪、微波理疗机、超短波治疗仪、针麻机、直流感应电疗机、神灯、针灸治疗机、骨质增生治疗机等设备。80年代,该院用“新九针”治疗外感风邪、中风口歪、肩周炎、疳积、神经性头痛、腰背肌劳损、息肉、神经衰弱、小儿麻痹后遗症、淋巴结核、化脓性乳腺炎、扁平疣等多种慢性病,有效率达90.20%。老中医潘翰铭世传的药条灸(麝香、苍术、艾叶、僵蚕、全蝎等20余种药物组成),治疗面神经麻痹,治愈率达98%。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