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9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1
页码: 588
摘要: 本节郴州市医药卫生疫病防治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概括了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
关键词: 疫病防治 医药卫生 自然疫源性疾病

内容

一、钩端螺旋体病
  1973年7月22日,卜里坪大队第四生产队首次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例。是年,全镇共发病29例,死亡2例,波及到市郊、郴江、许家洞公社的14个大队,22个生产队。1974年7月18日,槐树下大队城市下放农村女知识青年吴亚军,患钩端螺旋体病入医院治疗,仅14个小时,便急骤咯血而死。是年,全镇共发病25例,波及8个农村大队和1个城市居民委员会。高壁大队第六生产队为暴发流行疫点,8月中旬,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该队连续发生9例病人,其中1人死亡。1975年,全镇散在性发生5例病人,无1例死亡。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期间,镇、公社、大队三级都成立预防领导小组,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老鼠。卫生防疫部门在每年的4、5月份对易感染人群施行钩端螺旋体菌苗注射。1973~1975年,全镇共完成菌苗注射14.62万人次,有效地控制了疫情。1976年以来,全市未再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疫情。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市境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疫情,始于1953年。此后,乙脑疫情呈上升趋势。1960~1969年,全市共发生乙脑103例,死亡6例。1970年后,镇卫生防疫站在6个月至15周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接种乙脑灭毒活疫苗,并在城乡广泛开展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防蚊灭蚊措施,乙脑疫情逐年下降。1970~1979年,全市发生乙脑58例。1980年后,有4年未发生乙脑患者。
  市内乙脑流行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农村患者占发病总人数的93.85%;二是有明显的季节性,6、7、8三个月的患者占全年病人总数的92.53%;三是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占患者总数的88.81%。
  三、狂犬病
  民国时期,市境已有狂犬病发生。但首次见于疫情记载是1954年。是年,城关镇一居民患狂犬病死亡。70年代后,城乡养狗之风日盛,犬类伤人之事时有发生,狂犬病患者日渐增多。1980年,全市发病3人,死亡3人。1985年,发病1人,死亡1人。为控制狂犬病,1978年起,市人民政府多次发布预防狂犬病和在城区捕杀家犬的布告。1984年,全市共捕杀家犬200余只,犬类伤人事件明显减少。1986年后,狂犬病未再发生。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