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寄生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寄生虫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3
页码: 582-584
摘要: 本节郴州市医药卫生疫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概括了虐疾、丝虫病等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疫病防治 医药卫生 寄生虫病

内容

一、疟疾
  市境疟疾,流行甚久。三国时,有“南蛮之地多瘴气”的记述。唐贞元十年(815),监察御史刘禹锡贬官路过郴州,染上疟疾。他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写道:“自发郴州,便染瘴疟,扶策在道,不敢停留”。民国时,还广泛流传着“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民谣。
  1950年冬,湘雅医学院陈国杰教授、邓一韪教授率队在株木山、陈家楼一带农村及城区进行疟疾调查。农村调查小学生131人,疟原虫阳性者106人,阳性率80.92%。城区调查居民327人,疟原虫阳性者274人,阳性率83.79%;调查小学生674人,疟原虫阳性者405人,阳性率62.60%。翌年,省地方病防治实验委员会在许家洞设立疟疾防治研究所,连续进行11年的防治试验。1951~1954年,采取以消灭疟疾传播媒介——按蚊为主,结合治疗现症病人的防治措施,疟原虫率由1951年的51.91%下降到1954年的31.73%。1955~1956年,又采取灭蚊,治疗现症病人及在流行季节进行全民性预防服药的综合防治措施,疟原虫率下降到11.80%。1957~1959年,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突出抓好休止期根治,并系统治疗现症病人,疟原虫率下降到0.76%。
  在疟疾防治研究所的指导下,全市的疟疾防治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1961年疟疾总发病率由1951年的1881.51/万下降到27.85/万。
  1965年,省卫生厅副厅长赵建华来郴州地区蹲点,通过总结许家洞试验区及桂阳县疟疾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以消灭传染源为主,每年开展三大战役,对疟疾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一预防三根治”(预防服药,休止期根治、远期复发病人根治、流行期现症病人根治),集中力量围歼传染源的疟疾防治措施。是年起,全市开展对疟疾的全面防治工作,每年打好三大战役。第一战役(11月至次年2月),进行休止期根治和消灭越冬蚊;第二战役(3~4月),对远期复发病人及休止期根治不全和漏治者进行治疗;第三战役(5~10月),对现症病人根治,并做好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管好流动人口和灭蚊等工作。全市疟疾全面防治工作坚持11年,参加防治工作人员平均每年达300余人。对疟疾患者的治疗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服不走。至1975年,市境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0.32/万以下,实现基本消灭疟疾的要求。
  1976年后,全市灭疟工作进入巩固阶段,工作重点转向灭疟后期的管理与监测。建立以市卫生防疫站为主体,有乡镇卫生院及驻市有关医疗单位参加的疟疾监测系统,共有专、兼职监测人员124名。1980~1986年,全市在疟疾监测中,共血检发热病人9.51万人次,发现疟原虫阳性者89人,阳性率为0.09%;对外来外出人员投预防药4.44万人次。
  1981年11月,省卫生厅对郴州市基本消灭疟疾进行考核。考核组按照国家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和要求,抽查1个镇、1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的5个村(含居委会)及6所小学,认定郴州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86年,颁发验收合格证。
  二、丝虫病 市境丝虫病流行已久,属中度流行区。据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51~1956年在许家洞试点区的调查统计,农村人口微丝蚴阳性率为31.29%,总感染率达50.59%;城区居民微丝蚴蚴阳性率为13.52%,总感染率为20.41%。
  市境丝虫病的流行虫种主要为马来丝虫,占调查虫种的97.95%。此外兼有少量班氏丝虫及混合感染。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据丝虫病蚊媒自然感染率调查,中华按蚊感染率为48%,有感染期蚴虫者占12%,致乏库蚊感染率为0.4%,未发现有感染期蚴虫者。
  郴州市的丝虫病防治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1~1956年,为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对策的试点阶段。1951年,省寄生虫病研究所选择许家洞为防治丝虫病试点区,一面普查丝虫病患者,一面进行流行虫种和蚊媒自然感染率调查。对查出的微丝蚴阳性者采用海群生小剂量长疗程法进行治疗。这一阶段,不仅为全市积累了最早的丝虫病流行病学资料,也为基层培训了一批防治骨干。
  1959~1976年,为全面防治阶段。全市采用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开展6次全民普查普治,共血检38.78万人次,最高受检率为95.35%,最低受检率为87.4%。共治疗1.40万人次,最高治疗率为99.83%,最低治疗率为87.85%。通过6次普查普治,全市微丝蚴阳性率以大队(居民委员会)为单位,下降到0.57%以下。达到了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1977年起,为丝虫病防治净化阶段,重点是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和媒介蚊类的监测。
  1980年9月6~25日,国家卫生部从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江苏等8省抽调9名卫生防疫人员,对郴州市基本消灭丝虫病进行考核。考核组按照丝虫病感染率高、中、低3种不同类型地区,分层随机抽样。选择2个农村公社的6个大队及城区1个居民委员会进行考核调查,总人口为8493人,应检7652人,实检7576人,受检率为99%。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0人,阳性率平均为0.13%。10个阳性者,分布在4个大队,占调查大队(居委会)的57.14%,以大队(居委会)为单位计算,最高阳性率为0.32%。符合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由国家卫生部颁发验收合格证。
  1985年,省、地卫生防疫部门对郴州市消灭丝虫病后的净化监测工作进行联合调查,在许家洞镇血检4184人,解剖按蚊6000只,均未发现阳性。1986年,市卫生防疫站又对安和乡、市郊乡、郴江乡的136个村民小组进行传染源监测调查,血检7545人,亦未发现阳性。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巩固了灭丝成果。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