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劳动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9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劳动卫生
分类号: R13
页数: 2
页码: 580-581
摘要: 本节郴州市公共卫生劳动卫生概括了1949年前至1989年,全市共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84个,职工4万余人。已建立劳动卫生技术档案的工业企业28个,职工3.66万人,生产工人2.54万人,建立劳动技术档案人数占职工总数的91%。其中接触粉尘工人1.18万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46.46%;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工人3083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12.13%;物理因素工人6672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26.26%。
关键词: 劳动卫生 医药卫生 公共卫生

内容

1949年前,市境主要是传统手工业生产,职业病危害不严重,无劳动保护措施,亦无章法可循。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至1989年,全市共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84个,职工4万余人。已建立劳动卫生技术档案的工业企业28个,职工3.66万人,生产工人2.54万人,建立劳动技术档案人数占职工总数的91%。其中接触粉尘工人1.18万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46.46%;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工人3083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12.13%;物理因素工人6672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26.26%。
  一、尘肺防治
  1960年起,市境逐步开展尘肺普查。至1989年,对接触各类尘害的工人共投照胸片1.88万人次,累计检出各期尘肺患者243人,年最高检出率为12.56%,最低检出率为0.3%。其中以许家洞煤矿的尘肺危害最为严重。1960年,在该矿发现第一例矽肺患者,1967年增至22例,1977年增至78例。1987年激增至223例,占全市尘肺患者的91.77%。
  1974年始,镇卫生防疫站对有粉尘危害的单位开展粉尘监测。1978~1989年,共测样品1826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者942份,合格率为51.59%,不少单位粉尘浓度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市玻璃厂和料车间粉尘浓度达417.44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7.7倍。超标最严重的许家洞煤矿一工区五一斜井采煤工作面,1981年2月,粉尘最高浓度达4233.3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422.3倍。
  从60年代初起,许家洞煤矿等单位就在粉尘作业场所推行湿式作业、机械通风、工艺革新、密闭抽尘等综合性防尘措施。1979~1980年,郴州纺织器材厂,在全厂72个接尘点全部安装吸尘器,木尘最高浓度由安装前的59.0毫克/立方米,降到21.5毫克/立方米,合格率达80%以上。至1989年,全市114个接尘厂矿企业有51个单位在尘害车间安装除尘设备。
  二、职业中毒防治
  70年代起,镇卫生防疫站陆续开展对有害气体的浓度测定。至1989年底,共测样品423份,符合国家规定控制标准的276份,合格率为65.25%。在超标的有害气体中,以市冶炼厂的铅烟最为严重,据1982年5月测定,最高浓度为4.69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55.3倍。
  1974年,镇防疫站开始对接毒工人进行健康检查。至1989年,受检工人达6320人次,其中发现各种职业中毒患者91人,检出率为1.44%。其中铅中毒者53人,苯中毒者16人,三硝基甲苯中毒者5人,四乙基铅中毒者17人。此外,尚有毒吸收和观察对象267人。
  1975年起,各厂矿企业加强对职业中毒的预防。至1989年,全市118个有毒有害车间,有47个车间安装排毒柜、排毒罩、排气风扇,占有毒有害车间的39.8%。市农药厂、化肥厂、化工厂的有毒有害车间,实现管道化、自动化、密闭化生产。1986年以来,这3家工厂未发生一例职业中毒病例。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