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国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8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爱国卫生
分类号: R126.4
页数: 2
页码: 576-577
摘要: 本节郴州市医药卫生公共卫生记述了爱国卫生1940年-1989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爱国卫生 医药卫生 公共卫生

内容

民国时期,郴州城区环境卫生差,臭水横流,以致疾患成灾。民国29~35年(1940~1946),郴县政府虽组织过几次卫生清扫,但多是在疫病流行时采取的应急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着手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脏乱污秽状况进行整治。1951年2月16日,郴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以治理和改造环境、整顿市容为重点的清洁大扫除运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治理蚊蝇孳生场所,基本消灭跳蚤、臭虫、虱子,并涌现出一批卫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设里居民委员会被评为省及中南区卫生模范单位。
  1959年建市后,市人民委员会制定、颁发一系列卫生制度和法规,广泛开展“城市卫生学佛山、农村卫生学稷山”的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跃成为全省卫生红旗城市。1960年5月5日,《湖南日报》以“学郴州、赶郴州、改变城市卫生面貌”的通栏标题,报导郴州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并发表社论,号召全省各个城市都象郴州市一样,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动员群众,标本兼施,迅速改变城市卫生面貌。1963年12月10日,《新湖南报》又以整版篇幅,发表题为“古城新貌”的通讯报导,赞扬郴州市爱国卫生运动所取得的成就。
  1965年始,镇卫生防疫站在群众性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臭虫)的基础上,对“四害”种类及其习性、活动规律等开展调查。全镇共采集鼠类标本500余份,蝇类标本960余份,蚊类标本2.12万余份。经分类鉴定,镇内发现的鼠类有4科20种,蝇类3科8属20种,蚊类5属36种,为进一步制订除“四害”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6~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镇爱国卫生机构处于瘫痪状态。各项卫生制度基本废驰,大部分卫生设施遭破坏,卫生水平急剧下降,疫病流行呈上升趋势。
  1969年7月,周恩来总理重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镇革命委员会根据省、地指示,重建爱国卫生运动机构,逐步恢复各项卫生制度,坚持在重大节日开展卫生清洁大扫除活动,爱国卫生工作重新出现生机。1973年8月7日,镇委、镇革委会召开全镇爱国卫生运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为97个先进集体颁发奖旗。
  1976年10月,在治理脏、乱、差的基础上,镇爱国卫生运动逐步朝着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变人治为法治,变被动管理为目标责任制管理,变治标为治本,变轰轰烈烈为精心组织、科学管理等4大转变。1984年后,全市开展创文明卫生单位竞赛活动,参赛单位共488个。1985~1989年,有161个单位获得市文明卫生单位称号,占参赛单位的33%。有63个单位获省级文明卫生单位称号,占参赛单位的13%。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