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风景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8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风景名胜
分类号: F590.3
页数: 5
页码: 570-574
摘要: 本章郴州市文物名胜风景名胜概括了苏仙岭风景区、万华岩风景区、北湖公园、黄草风景资源区、其他名胜。
关键词: 郴州市 风景名胜 文物名胜

内容

第一节 苏仙岭风景区
  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又名马岭山。位于市区东部,距市中心1.5公里。因晋代葛洪著《神仙传》中有“郴人苏耽于西汉文帝三年五月十五日,从绝顶沉香石跨鹤升仙”的记载,改名苏仙岭。
  1977年,郴州镇革委会将苏仙岭辟为风景区。1987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苏仙岭海拔标高525.8米,方圆17平方公里。山势峻拔,林木苍郁。山腰常有一条淡淡的雾带缠绕,形成“山高常见雾,树密不知晴”的独特景观。从半山至山顶之间,有一大片傍山依石的古松,伸向苏母故居,恰似苏耽在俯望家乡,思念亲娘,故称“望母松”,,又称“苏岭云松”,为郴阳古八景之一。
  苏仙岭有三组始建于唐代的主体古建筑。绝顶苏仙观规模宏大,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站在此可俯瞰郴城全貌。清康熙年间,郴州知州范廷谋曾于此手书“江山同一览,风景并千秋”楹联。1937年冬,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囚禁于苏仙观。山腰有景星观,明万历十五年(1587),诗人袁子让在此读书时曾写过苏山十二景诗。山脚有下观,又名乳仙宫,因傍桃花溪水而建,故今又取名为桃花居。
  风景区中,还有众多的崖刻、绘画、雕塑。崖刻多居于山顶,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字字遒劲有力,集诸家书法特色于一地。接近山脚,在天然石壁上刻有北宋秦观作词、苏轼作跋、米芾书的“三绝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绘画、雕塑分为山顶、山脚两大群。山顶以绘画为主,有苏耽跨鹤升仙图、大型画卷“苏仙传说”以及苏仙塑像等。雕塑以山脚为主,有白鹿雕塑群、白鹤雕塑群以及秦少游铜像等。这些雕塑和绘画,造型新颖,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苏仙岭被辟为风景区后,市园林部门以其秀山奇树、悬崖古木、翠竹清泉为依托,新建8处古朴典雅、造型各异的风景点:即秀峰亭、飞升亭、摘云楼、听涛亭、报春亭、碧虚亭(又名红枫亭)、护碑亭,“郴州旅舍”等。还营建了6.66公顷专供游客观赏的湘南树木园。修筑了通往山顶的盘山水泥公路、停车场、三条游道,配有交通工具,设有招待所、会议室、饮食店、服务部。
  1987年3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与铁道部部长丁关根等来郴视察,到护碑亭览读秦词、陶词后,面对秀丽的山景,赞道:“这个地方不错,值得一游!”
  第二节 万华岩风景区万 华岩风景区,位于安和乡坦山村。距市中心17公里。1979年开发,1987年2月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风景名胜区。3月成立万华岩风景区管理处,5月对外开放。至1989年,共投资288万元,占地面积8.13公顷。主要开发万华岩溶洞主洞。修通了洞内洞外游道和市区至风景区的柏油公路,设有停车场、服务部、休息室等设施。已接待中外游客30余万人。
  万华岩溶洞为风景区主要景点,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岩溶地貌地下洞穴,有进出口三处。主洞长2245米,有河,河长1550米,水面8000平方米。支洞河长5000余米。
  主洞口,有50多米高的峭壁,瀑布飞流直下,构成“洞口飞帘”的奇特景观。通过洞门一对两米多高的绿漫石笋,进入天然洞厅。厅顶有南宋李朴所书“万华岩”三个大字,石笋下有南宋赵不退撰文的“劝农碑”等多处石刻。从厅旁登舟,溯河行200余米,登岸进入主通道。沿途彩灯流水辉映,景随步移,目不暇接。主通道有13个大厅,厅厅相连。大厅高度一般为10~20米,最高一厅为30余米;厅宽一般为5~20米,最宽一厅为70米,可容纳数千人。岩洞内洞洞有景,景观各异,有由钟乳形成的大小石坝、石田、石瀑、石幔、石笋、石柱、石人、石狮、石象、石鹤、石蟒,形象逼真,宛若一条长长的雕塑画廊。
  支洞尚未全部探清。1988年3月,中国地矿部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与美国洞穴研究基金会12名洞穴探险专家,组成中美联合考察队,对支洞进行历时7天的探险,前进4500米,已知洞宽3~18米,高12~28米,河面宽1.5~6米,水深0.5~2米,自然景观较主洞更具千姿百态,奇特艳丽。前进终止处的“洞中瀑布”,有一个长30米,宽40米的大厅,地下河水从厅西北方向的裂隙流出,落入深潭,形成一幅13米高,3米多宽,如白色珠帘,声若雷鸣,奇特壮观的洞中瀑布。美国专家赞不绝口:“类此规模宏大的洞中瀑布,为世界已知洞穴所罕见。”万华岩溶洞具有很高的岩溶科研价值。经专家学者多方考察测定,已发现有30多种次生化学沉积物,占国内已知种类30%。其中,“水钙膜”与“水下晶锥”,是国内第一次发现,世界第二次发现的珍品(第一次在美国发现)。美国专家看后惊呼:“万华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洞穴之一,不出全世界溶洞十名之外。”地矿部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原所长、高级工程师朱学稳与高工汪训一等所撰《湖南郴州万华岩洞穴的特征与发育》的学术论文,在1989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第十届国际洞穴大会宣读后,引起国际岩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万华岩又由于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在洞内黑岩至河上岩一段,还留存有古代砌筑的碉堡、炮台等遗迹。
  第三节 北湖公园
  北湖公园,位于人民西路与同心路之间。始建于1975年。占地面积31.6公顷,北部为水面,面积12.47公顷。湖水清平如镜,岸柳成行。入夜,月色水光,倒影如画,故有“北湖水月”之称,为郴阳古八景之一。唐代,湖心建有草亭,系李伯康邀请韩愈来此饮酒赋诗,观赏郡民举火叉鱼而筑,韩愈即席赋五言排律《叉鱼诗》。后人将亭取名为叉鱼亭、景韩亭。已废甚久。1987年,市人民政府重修水上叉鱼亭,亭内嵌叉鱼诗石刻,亭前竖韩愈铜像。立于亭楼,可饱览四周美景。湖面新建有波浪式单拱桥、九曲桥、湖心亭、水上浮苑等园林小品建筑。南部陆地为文化娱乐与儿童游乐区,遍植树木、花卉、绿篱,绿草如茵,景色宜人。儿童游乐区,设有秋千、电动飞机、游龙戏水、猴笼假山、碰碰车等娱乐设施。中部桂花林中,1989年竖中国女排“拼搏”群体铜像。1989年止,共接待游人700余万人次。已成为闹市中心区闹中有静,环境清幽,老少皆宜,初具规模的综合性群众文化、娱乐、休息场所。
  第四节 黄草风景资源区
  位于许家洞镇黄草、清泉村一带,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沿郴江两岸,均为紫红色砂岩与砂砾岩地貌,是自然景观优美,尚未开发建设的自然风景资源区。区内山奇水秀,古寨林立,形态各异,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素有“郴州小桂林”之称。明崇祯十年(1637)四月十一日,徐霞客至此,在《楚游日记》中载“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无寸土不丽。志称有曹王寨,山极险峻,暮不及登,亦无路登也。”从许家洞镇至黄草、清泉的5公里地段,有十多个大小不等各自独立的山寨,四周悬岩陡壁,凿石为路,寨顶均有古树名木环绕覆盖。
  在诸寨中,喻家寨最为瑰丽和壮观,海拔180.7米,绝顶面积0.25平方公里。古名仙台上、天飞山、云秋山。寨上有仙坛兴元观,传为苏仙修炼之处,后为道教与佛教的庵坛。明崇祯举人,喻国人在此创办同仁书院并执教,后将寨名更为喻家寨。清乾隆十九年,署州事郑之侨,因僧故庵空,改建成白莲书院。寨门崖壁上,有多处明清题刻,字大者近二米。寨中有天然石池,泉从石窦出,水花形似盛开的白莲花,四时不涸,史名“白莲池”。寨北有天然石桥,高50余米,宽40余米,上下均能通行。桥上两侧石壁有“天生巨眼”、“大地津梁”石刻和浅浮雕画像。寨麓有“同仁泉”,长12米,宽3米,深2米。泉靠危壁,供寨上村民饮用。壁上刻有泉铭:“仁山泉喷,仁天水生。潜龙在渊,仁蟠时行。放夫四海,四海永清。沐日浴月,万古流馨。”198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景区的黄泥滩凤形山,发现4处古代水文岩刻,长约百米,最早年代为南宋建炎四年(1130),最晚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分5次记载了东江洪水上涨水位,最高达40米。在河旁峭壁上,有悬棺绝景多处,险奇壮观。
  由于黄草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富积,诗词、游记史籍记载颇多,虽未开发开放,每年来此寻奇探胜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
  第五节 其他名胜
  橘井
  位于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凿于汉,井为竖井,旁栽橘树一株。传说苏耽升天前,嘱其母云:“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叶救之。”后果疫,苏母施以水叶,立瘥。故有“橘井泉香”的典故,并流传全国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国家。唐代诗人杜甫、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均有题咏。唐开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集灵观”,“橘井观”。1927年,在此创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后因学校扩建,旧房陆续拆除。树尚存。1967年井被填,198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原井修复。
  跨鹤台
  位于苏仙岭升仙亭下一米见方的沉香石。相传西汉文帝三年(前177)五月十五日,郴人苏耽在此“跨仙鹤,随仙官飞升成仙”,跨鹤时在石上留下五个脚趾印。右上侧的平面石上,尚有苏仙与王仙对奕的围棋盘,中有一指孔,传说这是输方不服,手指点石成洞。
  穷泉
  位于原郴州学宫,今地区标准计量局院内。据《史记》、《汉书》记载:汉王二年(前205)十月,项羽阴令九江王英布追逐义帝于此。相传义帝势穷而被杀,故名穷泉。久废。
  剑泉
  位于原五通庙桥下,今地区人民医院门前河边。传说英布杀义帝后,来此将剑插入泥沙中,去其血污,拔剑时,甘泉随剑而出,故名。宋张舜民曾刻铭立碑于井旁,久废。1980年,公布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已修复为游览景点。《方舆览胜》有记:“水味甲州城诸水。”
  犀牛井
  位于干城街与裕后街交叉口处。甘泉从石窦中涌出,从不枯竭,水质净洁,冬暖夏凉。古人以条石砌井,成长方形,长3米,宽2米,深3米。因水清见底,井中横卧一长满苔鲜水草、貌似体壮毛丰犀牛的巨石,故名。据《湘中记》记载,犀牛喷出的泉水,“清冷甘美”、“人患疾,饮之即愈”,唐天宝年间改名愈泉。井旁有历代竖立多方石雕碑刻,多已剥蚀,辨认不清。
  燕泉井
  位于燕泉路东段南侧。明袁子让有赋。何孟春取以为号,有记:“泉仰喷砂石间,寒冽而甘,四时不涸,傍泉居人取汲。谓之燕者,春燕来时,汛滥东流,合三川水过游鱼,案入通陂堰,有灌田之利;燕去则否,南天秋雨多燕之去泉。”故名燕泉。
  “宋代析彦质谪郴时所居,号葆光居士,作引春亭于泉上,为流觞曲水,又作春和堂,日游宴其间。春(何孟春)故于兹泉号,是托。”《舆地纪胜》载:以此泉泡五盖山云雾茶,芳香扑鼻,杯中茶雾可见双燕飞翔状,叶片竖立,食之香泌心脾,有参汤之效,故又名燕子泉。今存。
  三绝碑
  在苏仙岭白鹿洞上方天然石上。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文学家苏轼跋,书法家米芾书,史称“三绝”。词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南宋咸淳二年(1266),郴州知军邹恭仿城中旧刻镌之石壁。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重视对三绝碑的保护管理。1956年始,省人委(省政府)先后4次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至湘视察,在接见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的谈话中,两次问及对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介绍讲解了秦观作词的历史背景及该词的艺术价值,嘱咐“要珍惜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1964年,地、镇主管部门修建了六角形护碑亭。1965年3月,中共中南局书记陶铸来郴视察,览读秦词后,即步原韵作《踏莎行》一阕。镇人委将其刻嵌于护碑亭正中的秦词右上方。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1980年,将米书秦词拓片放大,刻嵌于正壁,设有护栏,并立秦观铜像一座。1981和1991年又先后将陶词与原稿手迹刻碑,并列嵌于护碑亭右侧石墙。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