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桥亭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桥亭塔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2
页码: 561-562
摘要: 本节郴州市文物名胜道桥亭塔概括了骡迹古道、苏仙桥、叉鱼亭、乳仙亭、南塔、东塔。
关键词: 道桥亭塔 文物名胜 郴州市

内容

骡迹古道 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90里大道。始建于秦赢政三十三年(前214)。
  石板路面,宽2~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货物全赖人工肩挑或骡马托运。骡马背负重荷,终年如一,年年依旧,形成骡迹。现存三、四公里骡迹路,深度一至两公分,排列有序。为市道路史上的珍迹,是郴州古城历史悠久的见证。
  苏仙桥 位于市人民东路东端。横跨郴江,是勾通郴(州)酃(县)公路的干线桥,因郴有苏仙而得名。始为明正德十二年(1517)由郴人、工部左侍郎崔岩筹资建的五拱石桥,高7米,长80余米,宽5.3米。桥上有亭,遮日蔽雨,桥两头分别有碑刻《崔岩记》及捐资人名。嘉靖十九年(1540)七月,被洪水冲毁。州同知庄壬春募资,委请崔侍郎子公卓主持重建。次年落成,较前桥增高5.3米,增宽3米,桥面去亭,跨郴江而若长虹。清代,曾多次维修。1964年,镇人委拨专款改建为公路桥,翌年3月,中南局书记陶铸书“郴江桥”名。1986年,为与新建的东门口立交桥平接,再次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长90.8米,宽15米,高9.2米。1988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复名“苏仙桥”。
  叉鱼亭 位于北湖西北湖面。唐贞元十九年(803),唐代文学家韩愈,因上书德宗皇帝,而触犯京兆尹李实,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时与被贬临武任县令的张署,同经郴州赴任。贞元二十一年,两人获赦,又同寓郴待命。郴州刺史李伯康,邀其泛舟北湖。入夜,郡民驾舟举火叉鱼者众。韩愈诗兴大发,即席赋五言排律《叉鱼诗》,描述郴州春夜北湖叉鱼的盛景。后人为纪念韩愈咏诗叉鱼佳作,遂创草亭,名叉鱼亭。元皇庆二年(1313)六月,通议大夫三山本斋王都中受命为郴州路总管,重修此亭。明、清,历加修葺。民国年间,倾圮。
  1985~1987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24万元,在北湖西北距湖岸37米的湖心岛上,仿唐代建筑风格,新建“叉鱼亭”,面积200平方米,两层楼亭,飞檐翘角,六角攒尖顶,回纹窗,红漆黄瓦。楼檐正额横匾阴刻湖南书法协会主席、女书法家周昭怡手书“叉鱼亭”。亭楼正壁置韩愈《叉鱼诗》180字碑刻。1987年,铸塑韩愈铜像,立于亭前,背西面东。亭周环以麻石栏杆,绿荫环绕,需乘游艇登亭。
  乳仙亭 旧址在苏仙岭下白鹿洞前。明万历三年(1575),知州胡汉闻知此洞为苏仙鹤覆鹿乳处,故于洞前建亭,匾曰“鹤鹿遗踪”。万历三十二年(1604),郴人袁子训(雷州府同知)再作修葺,并作记立碑。清知州陈邦器重修,名乳仙亭。民国时毁。
  南塔 位于南塔岭(原名文明山)顶端。始建宋代以前。久废。现存古塔为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名南塔。塔基青石平砌,直径8.99米。底层四门,南北门宽0.85米,东西门宽0.76米。塔身砖石结构,七层八方,中空无楼,方攒尖石顶,高24.8米,直径7.93米,墙厚0.27米。各层檐板以雕石支撑,角脊红石凿成。靠顶三层四角挂铁钟,有风则鸣,音韵幽扬,民国时期掉落。正南向各层券门上嵌红石楷书阴刻横匾,现存五层“文成五色”、六层“彩焕六成”匾额,余均落佚。塔内从夹墙螺旋级上升至四层,以上为假券门。立于四层券门观景,古城新貌尽收眼底。入夜登塔,极富“万家灯火望中收”的绮丽风光,为郴阳八古景之一,曰“南塔钟声”。1980年11月10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而倾斜。
  东塔 位于东塔岭山顶。为郴阳古八景之一,曰“东山一览”。建筑物早废。清光绪年间建东塔,为七层八方,砖石结构,底层四门,中空无楼,方攒尖石顶,高20余米,各层设假券门。1970年5月,市第一中学因防空洞被护缺砖,而毁塔取砖。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