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6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6.4
页数: 4
页码: 559-562
摘要: 本章文物名胜古建筑介绍了观楼祠庙、道桥亭塔等介绍。
关键词: 郴州市 文物名胜 古建筑

内容

第一节 观楼祠庙
  苏仙观
  位于城东苏仙岭顶端,座北面南,占地南北长82.2米,东西宽41.5米。原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三进庑殿道观建筑。唐杜光庭著《洞天福地说》记载:苏仙观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天下第十八福地”。曾受历代皇朝多次敕封。自“唐开元十九年(731),诏有司饰其祠宇”起,宋代累经修葺,元末毁于兵灾,明代复加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正殿,后又多次修葺。每次修建,均保持正殿高于厢房,两厢为二层楼房。正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的建筑风格。其选点定位、建筑风格、规模、结构均有精心考究。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其中殿前山门、旋马坪、化财炉、金刚大士门房及大殿两旁香客留宿房共为603.8平方米,大殿为405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厅排列。殿西为西湖,门厅、上下客房、过道、开水房、升仙祠等,建筑面积570.6平方米。正殿南名南海,设有观音堂、食堂、住房、客房、杂房等建筑物,面积为884.6平方米。
  1978年,市革委根据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与要求,投资59.3万元,经省建委主任孟起等领导亲临考察,委派省建筑设计院古建筑专家曾子泉来郴现场勘察设计,按照“不洋、不土、不俗”的原则和宋式营造法式,不更动原主体建筑基础,在细部作了科学处理,改土木结构为钢筋混泥土仿木结构,修复面积2050平方米。将山门至大殿一段,更改为83平方米的观景台,回廊环绕,形成“雄州新貌争供眼,南岭风光尽入堂”的仿古建筑风格。山门改为西向宋式牌坊建筑,门额上横书“天下第十八福地”,两旁书“云雾岩巉下,乾坤指点间”门联。整个建筑较前更为雄伟壮观,展现出“金碧楼台倚半空”,“白云深处是仙关”的壮丽图景。
  景星观
  位于苏仙岭西坡山腰,又名云中观,俗称中庵。始建于唐,为唐代道士廖正法修炼之处。修复前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上下两厅,中有天井,子屋四间,厢房两间。四周古松环绕,观前门额楷书“景星观”,两旁有“山高常见雾,树密不知晴”楹联。民国时期有尼姑居住。“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3年9月,按原貌修复。次年9月竣工,面积473.32平方米。观前增塑白水泥雄狮一对,中厅增置汉白玉石《唐韩愈送廖道士序》碑刻。
  桃花居
  又名乳仙宫、下观、俗名脚庵。位于苏仙岭风景区入口处,面积141.94平方米。砖木结构,一进三间二层民居清代建筑,青砖粉墙,硬山顶,小青瓦。丛桂荫门,清流界道。解放初期,按原貌修葺,旁增建平房一栋,拨给林场使用。1978年,划归城建部门,拨款2万元改造,按原乳仙宫屋基复原貌,辟为贵宾接待室,定名玉溪山庄。建筑面积606.8平方米。旁设饮食、小卖部,能容百人一次用餐。1981年,更名桃花居。为市境仿古园林小品建筑之始。
  北楼
  原位于北湖韩昌黎祠侧。唐李晔建,久废。《昌黎集》云“宴州楼之豁达,众管啾而并奏”即此。唐李吉甫在郴为官,登此楼有十韵之作。柳宗元经郴登楼,写下了古五言《和杨尚书(于陵)于郴州追和故友李中书(吉甫)登北楼》(详见本志附录)。
  来鹤楼
  原址东门口(今地区公安处门前),1951年拓宽街道拆除。《古诗源》一书载:苏耽成仙三百年后,思母心切,化鹤归来,停在郡东城楼,小孩用弓弹打,鹤以爪书《苏耽歌》后离去。此楼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千户高景春修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州范廷谋修葺。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州吕正音重修。嘉庆十一年到十六年(1806~1811),知州朱偓补修。同治初年(1867),州牧杨昌江拓展旧制,增建三层,顶层设大铁钟。楼前有“来鹤楼”三大字,字大如箩。
  四牌楼 原为明代建筑,始建于城外大街。圮后移至十字街(今中山东、南、西、北街交接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州李元拭增修为三层楼亭,供奎星像,后毁于火。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州朱偓重修,砖木结构。顶楼置大铜钟,与南塔钟声相呼应。楼下四街通行,楼上对街开窗,1951年拓宽街道被拆除。
  郴州旅舍 北宋词人秦观于绍圣三年(1096)被贬来郴,住在郴州旅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后旅舍被毁。1989年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建筑风格重建于苏仙岭山脚玉溪桥旁。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五间展室,外建三墙门楼。门楼横额“郴州旅舍”,系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书。展室门额篆刻“淮海遗芳”及楹联,为秦观33代孙、扬州师院教授秦子卿撰并书。展室置秦观半身胸像及其在郴遗作23件,展出全国部分书法名家条幅字画33幅。
  义帝祠 又名义帝庙,元改护碑祠。位于文化路西侧的义帝陵侧。始建于汉,历代曾多次修葺更位,均为简陋砖木结构。1957年,拨专款修葺。1969年“破四旧”中,被拆毁。
  濂溪祠 南宋绍兴元年(1131),为祭祀两任郴令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而建,原名元公濂溪夫子祠。元、明、清,曾多次修葺更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署州事谢允文捐俸迁建祠于城隍庙东(今中山西街九完小校内)。建正厅三间,东西两廊各设厢房,有大门、甬道;厅前筑爱莲池,池中建君子亭。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葺。民国时期被毁。
  文庙 宋名先师庙,明称文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旧址在郡城东隅。宋乾道四年(1168)迁城西义帝陵下(今燕泉路地区计量局院内),长148.33米,宽90.3米,面积13394.2平方米。南宋理学家张栻为其撰《儒学记》。宋至清代历经14次大修葺。有钦赐御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四块金匾,悬于大成殿上方。殿前为丹墀、白石栏杆;两庑设四座钟鼓亭、三间名宦祠、三间乡贤祠、三开间大成门、三座牌坊和泮池照墙、礼门、义路;殿后有崇圣祠、忠孝祠、节孝祠和三间讲堂等。为一年四祀的庙堂,是历代城内最大的建筑群体和建筑规模居全省前列。民国时期外地迁郴学校借用,解放初期为私立适存中学校舍。1960年为烟厂厂房。1973年4月烟厂搬迁后,地区计量局等单位占用。全部建筑物今已无存。
  城隍庙 旧址位于今西街市副食品公司店后。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清至民国年间,多次重修,增建殿堂,为城内群众活动重要场所。大革命时期至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50年代初期,因扩街建房拆除。
  第二节 道桥亭塔
  骡迹古道 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90里大道。始建于秦赢政三十三年(前214)。
  石板路面,宽2~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货物全赖人工肩挑或骡马托运。骡马背负重荷,终年如一,年年依旧,形成骡迹。现存三、四公里骡迹路,深度一至两公分,排列有序。为市道路史上的珍迹,是郴州古城历史悠久的见证。
  苏仙桥 位于市人民东路东端。横跨郴江,是勾通郴(州)酃(县)公路的干线桥,因郴有苏仙而得名。始为明正德十二年(1517)由郴人、工部左侍郎崔岩筹资建的五拱石桥,高7米,长80余米,宽5.3米。桥上有亭,遮日蔽雨,桥两头分别有碑刻《崔岩记》及捐资人名。嘉靖十九年(1540)七月,被洪水冲毁。州同知庄壬春募资,委请崔侍郎子公卓主持重建。次年落成,较前桥增高5.3米,增宽3米,桥面去亭,跨郴江而若长虹。清代,曾多次维修。1964年,镇人委拨专款改建为公路桥,翌年3月,中南局书记陶铸书“郴江桥”名。1986年,为与新建的东门口立交桥平接,再次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长90.8米,宽15米,高9.2米。1988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复名“苏仙桥”。
  叉鱼亭 位于北湖西北湖面。唐贞元十九年(803),唐代文学家韩愈,因上书德宗皇帝,而触犯京兆尹李实,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时与被贬临武任县令的张署,同经郴州赴任。贞元二十一年,两人获赦,又同寓郴待命。郴州刺史李伯康,邀其泛舟北湖。入夜,郡民驾舟举火叉鱼者众。韩愈诗兴大发,即席赋五言排律《叉鱼诗》,描述郴州春夜北湖叉鱼的盛景。后人为纪念韩愈咏诗叉鱼佳作,遂创草亭,名叉鱼亭。元皇庆二年(1313)六月,通议大夫三山本斋王都中受命为郴州路总管,重修此亭。明、清,历加修葺。民国年间,倾圮。
  1985~1987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24万元,在北湖西北距湖岸37米的湖心岛上,仿唐代建筑风格,新建“叉鱼亭”,面积200平方米,两层楼亭,飞檐翘角,六角攒尖顶,回纹窗,红漆黄瓦。楼檐正额横匾阴刻湖南书法协会主席、女书法家周昭怡手书“叉鱼亭”。亭楼正壁置韩愈《叉鱼诗》180字碑刻。1987年,铸塑韩愈铜像,立于亭前,背西面东。亭周环以麻石栏杆,绿荫环绕,需乘游艇登亭。
  乳仙亭 旧址在苏仙岭下白鹿洞前。明万历三年(1575),知州胡汉闻知此洞为苏仙鹤覆鹿乳处,故于洞前建亭,匾曰“鹤鹿遗踪”。万历三十二年(1604),郴人袁子训(雷州府同知)再作修葺,并作记立碑。清知州陈邦器重修,名乳仙亭。民国时毁。
  南塔 位于南塔岭(原名文明山)顶端。始建宋代以前。久废。现存古塔为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名南塔。塔基青石平砌,直径8.99米。底层四门,南北门宽0.85米,东西门宽0.76米。塔身砖石结构,七层八方,中空无楼,方攒尖石顶,高24.8米,直径7.93米,墙厚0.27米。各层檐板以雕石支撑,角脊红石凿成。靠顶三层四角挂铁钟,有风则鸣,音韵幽扬,民国时期掉落。正南向各层券门上嵌红石楷书阴刻横匾,现存五层“文成五色”、六层“彩焕六成”匾额,余均落佚。塔内从夹墙螺旋级上升至四层,以上为假券门。立于四层券门观景,古城新貌尽收眼底。入夜登塔,极富“万家灯火望中收”的绮丽风光,为郴阳八古景之一,曰“南塔钟声”。1980年11月10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而倾斜。
  东塔 位于东塔岭山顶。为郴阳古八景之一,曰“东山一览”。建筑物早废。清光绪年间建东塔,为七层八方,砖石结构,底层四门,中空无楼,方攒尖石顶,高20余米,各层设假券门。1970年5月,市第一中学因防空洞被护缺砖,而毁塔取砖。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