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 文物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65
颗粒名称: 第二十篇 文物名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9
页码: 556-574
摘要: 本篇郴州市文物名胜概括了古遗址、古陵墓、雕刻、古建筑、馆藏文物、革命纪念地、风景名胜。
关键词: 郴州市 文物 名胜

内容

早在旧石器时代,市境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郴州古属楚地,因山多林茂,得名为郴。《余冬叙录》云:“吾州制字郴,以多木名,由林邑二字合成,系林中之城之意。”自秦以来,郴州城为历代郡、州、军、府、路、区及县治地。楼、台、亭、廓、庙等古建筑颇多。
  郴州地处楚南边陲,古时为流放贬谪之所,曾被称为“南蛮之地”,但却因其古老的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郴环山而为州”的秀丽景色,使历代来郴州的骚人墨客、达官名宦吟咏不绝。名相王陵、程异、张九龄、寇准;名将周勃、马援、岳飞;文化名人沈佺期,宋之问、刘长卿、韩愈、柳宗元、秦观、阮阅、王船山;理学家周敦颐、张栻;地理学家李吉甫、徐霞客等;近代洪秀全、谭延闿、程潜等均曾在郴州驻足。1928年2月,朱德、陈毅以郴州城区为中心,发动震惊全国的湘南起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郴州的文物名胜。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无专门管理机构,只任其自生自灭,故破坏损失颇多,存留甚少。
  新中国建立后,文物名胜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设有专门管理保护机构,配有专人进行文物普查登记,征集呈报,制定落实保护管理措施。1956~1959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先后公布义帝陵、义帝碑、三绝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11月,成立市文化科,配有专职人员,进一步加强对文物名胜的保护管理。“文化大革命”中,文物古迹被视为“旧文化”,惨遭破坏。1978年后,文物工作受到重视,人民政府先后拨款500余万元,分期分项修复苏仙观、景星观、桃花居、三绝碑、北湖公园、义帝陵、叉鱼亭、郴州旅舍等,新建湘南起义纪念碑;开发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区和北湖公园及进行其配套项目的建设,使市内的风景名胜旧貌换新颜。1988年3月,省人民政府公布郴州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又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
  第一章 古遗址 古陵墓
  旧志记载,市境共有古遗址、古陵墓81处。1985年,文物普查仅发现残存古墓46处。
  第一节 古遗址
  一、古城遗址
  郴州城始创于汉。城址在今市人民东路与中山北街交岔口一带,即今行署、公安处、军分区、市第六中学、地区粮食局、县印刷厂的范围内。初为夯土城,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由桂阳郡太守杨璆肇建。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重筑子城。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春,太守丁逢重筑并建城楼,浚隍潴水。嘉定三年(1210),太守叶崇作卫头。明洪武二年(1369),展筑新城,建重楼5座,城门4座。景泰间(1450~1456),千户高景春重修并筑城壕。正德七年(1512),千户胡勋增修城廓及廊。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赵恂加建外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维修。尔后,因多年失修,战争破坏,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仅存东南二门。至1980年,残留东城墙,长50米,高3米;南向月城墙残存长7米,高4米。
  二、唐相刘瞻故居
  刘瞻,郴州城区人,唐代两度出任宰相。后人念其为官清廉,不畏权豪,自奉俭约,死后在其故居——河街乌石矶建祠祀奉。故居进门左侧墙上,嵌“刘平章故里”唐代楷书阴刻石碑。后改为娘娘庙,已圮。
  三、新田岭冶炼遗址
  位于市安和乡新田岭村五马垄。1985年7月文物普查发现,该遗址面积1.6万平方米,遗存冶炼砒矿炉10个,圆孔炉门,保存较好。《文献通考》载,此遗址始于西汉元狩四年(前119),为冶炼铅锌银的原址。后因历代官府实行矿禁政策,时采时停。南宋庆元六年(1200),新田岭银冶终止。《湖南通志·矿厂》记载,现存遗址为清康熙十四年(1675)放松矿禁政策后,为民间自行开采的炼砒遗址。
  第二节 古陵墓
  一、义帝陵
  义帝,姓熊名心,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孙。秦灭楚后,流落民间牧羊。秦末农民战争中,项梁立其为王,仍称楚怀王。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佯尊熊心为义帝,徙都于长沙郴县,暗中命英布追杀于郴。汉王二年(前205),刘邦遣使为其发丧。卜葬于后山,是为义帝陵。该陵位于市文化路西侧高坡。原为土墓,冢高3米,底直径4米。墓前有“义帝陵”碑,“旁有祠,绘帝像”。民国七年(1918),曾被驻郴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盗掘,得陶杯十余个,随复原状,并加修葺。墓前竖华表一对,上书楹联石刻“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1956年7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镇人委拨款重修,砌以砖围,保持原冢高度,陵前立汉白玉“义帝陵”石碑,偏东建祠护碑。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再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2月,竖立保护标志碑。
  1966年,地区煤炭局在陵园内新建办公、宿舍用房,将陵冢铲平,在陵地上新建平房。1981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修复义帝陵的决定。1983年,经地、市党政领导协商,确定保护地域范围为:南北长88.8米,东西宽38米,总保护面积3374.4平方米。1988年,地区煤炭局拆除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当年,由市地方财政拨款10万元,交市文化局修复。1989年,第一期修复工程竣工,沿汉制复堆陵冢,高5.2米,底8.5米,陵前立汉白玉碑“义帝之墓”。四周用麻石砌护坡台阶及甬道,阶下复原竖一对6.4米高的大理石华表及联刻。义帝陵墓前20米处两侧,新建汉白玉石双层六边形护碑亭2座,高7.8米,基宽每边4.8米,存放义帝碑原刻和复制的新碑。
  二、古代墓葬
  市境古代墓葬多数已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基建施工中毁坏。1985年,列入市《文物概况一览表》(包括已发掘和还存有封土堆的)的,城区有楚墓群14座,城郊有汉墓26座,宋墓2座,明墓4座,清墓1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有黄泥塘汉墓3座,南塔岭汉墓3座,万花冲东汉墓10座,刘家冲东汉墓5座等墓群。余均无存。
  楚墓群
  位于城区马家坪、和平里、高山背。1956~1973年,省、地文物部门先后清理发掘14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葬,出土过陶制的鬲、钵、罐等文物。形状、花纹装饰与长沙出土早期楚墓中的陶器相同。
  西汉苏母潘氏元君墓
  位于今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原墓前有“苏仙母潘氏元君墓”宋代墓碑。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州范廷谋重加修整立碑。冢大而圆。“文化大革命”初期,墓平毁,碑佚。
  东汉交州刺史邓君墓
  位于今市郊乡槐树下黄泥塘村后,三座汉墓中的北墓。封土堆高9米,底径21米。经文物普查考证属东汉墓冢,保存完好。
  北宋纪国夫人墓
  位于今橘井路郴县东风商店屋下。明郴州志载:“纪国夫人墓,在州北旧乾明寺北。绍圣中(1094~1098),洪给事之子彦绅,为郴州军事推官,其夫人卒,葬于此。”20世纪50年代,郴县征地建东风商店时,施工中将大型封土堆铲平,现墓室埋于房下,无存。
  明袁子让墓
  位于市郴江乡梨树山村东陂岭。封土堆残高1.6米,底径2.2米。原墓前有墓碑、享堂、华表、石狮,俱失。清《郴县志》载:“袁子让字孜肩,郴州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赐进士第,知嘉定州,升兵部员外郎。著有《字学元元》、《香海棠集》。”
  第二章 古建筑
  第一节 观楼祠庙
  苏仙观
  位于城东苏仙岭顶端,座北面南,占地南北长82.2米,东西宽41.5米。原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三进庑殿道观建筑。唐杜光庭著《洞天福地说》记载:苏仙观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天下第十八福地”。曾受历代皇朝多次敕封。自“唐开元十九年(731),诏有司饰其祠宇”起,宋代累经修葺,元末毁于兵灾,明代复加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正殿,后又多次修葺。每次修建,均保持正殿高于厢房,两厢为二层楼房。正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的建筑风格。其选点定位、建筑风格、规模、结构均有精心考究。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其中殿前山门、旋马坪、化财炉、金刚大士门房及大殿两旁香客留宿房共为603.8平方米,大殿为405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厅排列。殿西为西湖,门厅、上下客房、过道、开水房、升仙祠等,建筑面积570.6平方米。正殿南名南海,设有观音堂、食堂、住房、客房、杂房等建筑物,面积为884.6平方米。
  1978年,市革委根据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与要求,投资59.3万元,经省建委主任孟起等领导亲临考察,委派省建筑设计院古建筑专家曾子泉来郴现场勘察设计,按照“不洋、不土、不俗”的原则和宋式营造法式,不更动原主体建筑基础,在细部作了科学处理,改土木结构为钢筋混泥土仿木结构,修复面积2050平方米。将山门至大殿一段,更改为83平方米的观景台,回廊环绕,形成“雄州新貌争供眼,南岭风光尽入堂”的仿古建筑风格。山门改为西向宋式牌坊建筑,门额上横书“天下第十八福地”,两旁书“云雾岩巉下,乾坤指点间”门联。整个建筑较前更为雄伟壮观,展现出“金碧楼台倚半空”,“白云深处是仙关”的壮丽图景。
  景星观
  位于苏仙岭西坡山腰,又名云中观,俗称中庵。始建于唐,为唐代道士廖正法修炼之处。修复前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上下两厅,中有天井,子屋四间,厢房两间。四周古松环绕,观前门额楷书“景星观”,两旁有“山高常见雾,树密不知晴”楹联。民国时期有尼姑居住。“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3年9月,按原貌修复。次年9月竣工,面积473.32平方米。观前增塑白水泥雄狮一对,中厅增置汉白玉石《唐韩愈送廖道士序》碑刻。
  桃花居
  又名乳仙宫、下观、俗名脚庵。位于苏仙岭风景区入口处,面积141.94平方米。砖木结构,一进三间二层民居清代建筑,青砖粉墙,硬山顶,小青瓦。丛桂荫门,清流界道。解放初期,按原貌修葺,旁增建平房一栋,拨给林场使用。1978年,划归城建部门,拨款2万元改造,按原乳仙宫屋基复原貌,辟为贵宾接待室,定名玉溪山庄。建筑面积606.8平方米。旁设饮食、小卖部,能容百人一次用餐。1981年,更名桃花居。为市境仿古园林小品建筑之始。
  北楼
  原位于北湖韩昌黎祠侧。唐李晔建,久废。《昌黎集》云“宴州楼之豁达,众管啾而并奏”即此。唐李吉甫在郴为官,登此楼有十韵之作。柳宗元经郴登楼,写下了古五言《和杨尚书(于陵)于郴州追和故友李中书(吉甫)登北楼》(详见本志附录)。
  来鹤楼
  原址东门口(今地区公安处门前),1951年拓宽街道拆除。《古诗源》一书载:苏耽成仙三百年后,思母心切,化鹤归来,停在郡东城楼,小孩用弓弹打,鹤以爪书《苏耽歌》后离去。此楼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千户高景春修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州范廷谋修葺。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州吕正音重修。嘉庆十一年到十六年(1806~1811),知州朱偓补修。同治初年(1867),州牧杨昌江拓展旧制,增建三层,顶层设大铁钟。楼前有“来鹤楼”三大字,字大如箩。
  四牌楼 原为明代建筑,始建于城外大街。圮后移至十字街(今中山东、南、西、北街交接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州李元拭增修为三层楼亭,供奎星像,后毁于火。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州朱偓重修,砖木结构。顶楼置大铜钟,与南塔钟声相呼应。楼下四街通行,楼上对街开窗,1951年拓宽街道被拆除。
  郴州旅舍 北宋词人秦观于绍圣三年(1096)被贬来郴,住在郴州旅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后旅舍被毁。1989年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建筑风格重建于苏仙岭山脚玉溪桥旁。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五间展室,外建三墙门楼。门楼横额“郴州旅舍”,系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书。展室门额篆刻“淮海遗芳”及楹联,为秦观33代孙、扬州师院教授秦子卿撰并书。展室置秦观半身胸像及其在郴遗作23件,展出全国部分书法名家条幅字画33幅。
  义帝祠 又名义帝庙,元改护碑祠。位于文化路西侧的义帝陵侧。始建于汉,历代曾多次修葺更位,均为简陋砖木结构。1957年,拨专款修葺。1969年“破四旧”中,被拆毁。
  濂溪祠 南宋绍兴元年(1131),为祭祀两任郴令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而建,原名元公濂溪夫子祠。元、明、清,曾多次修葺更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署州事谢允文捐俸迁建祠于城隍庙东(今中山西街九完小校内)。建正厅三间,东西两廊各设厢房,有大门、甬道;厅前筑爱莲池,池中建君子亭。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葺。民国时期被毁。
  文庙 宋名先师庙,明称文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旧址在郡城东隅。宋乾道四年(1168)迁城西义帝陵下(今燕泉路地区计量局院内),长148.33米,宽90.3米,面积13394.2平方米。南宋理学家张栻为其撰《儒学记》。宋至清代历经14次大修葺。有钦赐御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四块金匾,悬于大成殿上方。殿前为丹墀、白石栏杆;两庑设四座钟鼓亭、三间名宦祠、三间乡贤祠、三开间大成门、三座牌坊和泮池照墙、礼门、义路;殿后有崇圣祠、忠孝祠、节孝祠和三间讲堂等。为一年四祀的庙堂,是历代城内最大的建筑群体和建筑规模居全省前列。民国时期外地迁郴学校借用,解放初期为私立适存中学校舍。1960年为烟厂厂房。1973年4月烟厂搬迁后,地区计量局等单位占用。全部建筑物今已无存。
  城隍庙 旧址位于今西街市副食品公司店后。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清至民国年间,多次重修,增建殿堂,为城内群众活动重要场所。大革命时期至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50年代初期,因扩街建房拆除。
  第二节 道桥亭塔
  骡迹古道 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90里大道。始建于秦赢政三十三年(前214)。
  石板路面,宽2~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货物全赖人工肩挑或骡马托运。骡马背负重荷,终年如一,年年依旧,形成骡迹。现存三、四公里骡迹路,深度一至两公分,排列有序。为市道路史上的珍迹,是郴州古城历史悠久的见证。
  苏仙桥 位于市人民东路东端。横跨郴江,是勾通郴(州)酃(县)公路的干线桥,因郴有苏仙而得名。始为明正德十二年(1517)由郴人、工部左侍郎崔岩筹资建的五拱石桥,高7米,长80余米,宽5.3米。桥上有亭,遮日蔽雨,桥两头分别有碑刻《崔岩记》及捐资人名。嘉靖十九年(1540)七月,被洪水冲毁。州同知庄壬春募资,委请崔侍郎子公卓主持重建。次年落成,较前桥增高5.3米,增宽3米,桥面去亭,跨郴江而若长虹。清代,曾多次维修。1964年,镇人委拨专款改建为公路桥,翌年3月,中南局书记陶铸书“郴江桥”名。1986年,为与新建的东门口立交桥平接,再次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长90.8米,宽15米,高9.2米。1988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复名“苏仙桥”。
  叉鱼亭 位于北湖西北湖面。唐贞元十九年(803),唐代文学家韩愈,因上书德宗皇帝,而触犯京兆尹李实,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时与被贬临武任县令的张署,同经郴州赴任。贞元二十一年,两人获赦,又同寓郴待命。郴州刺史李伯康,邀其泛舟北湖。入夜,郡民驾舟举火叉鱼者众。韩愈诗兴大发,即席赋五言排律《叉鱼诗》,描述郴州春夜北湖叉鱼的盛景。后人为纪念韩愈咏诗叉鱼佳作,遂创草亭,名叉鱼亭。元皇庆二年(1313)六月,通议大夫三山本斋王都中受命为郴州路总管,重修此亭。明、清,历加修葺。民国年间,倾圮。
  1985~1987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24万元,在北湖西北距湖岸37米的湖心岛上,仿唐代建筑风格,新建“叉鱼亭”,面积200平方米,两层楼亭,飞檐翘角,六角攒尖顶,回纹窗,红漆黄瓦。楼檐正额横匾阴刻湖南书法协会主席、女书法家周昭怡手书“叉鱼亭”。亭楼正壁置韩愈《叉鱼诗》180字碑刻。1987年,铸塑韩愈铜像,立于亭前,背西面东。亭周环以麻石栏杆,绿荫环绕,需乘游艇登亭。
  乳仙亭 旧址在苏仙岭下白鹿洞前。明万历三年(1575),知州胡汉闻知此洞为苏仙鹤覆鹿乳处,故于洞前建亭,匾曰“鹤鹿遗踪”。万历三十二年(1604),郴人袁子训(雷州府同知)再作修葺,并作记立碑。清知州陈邦器重修,名乳仙亭。民国时毁。
  南塔 位于南塔岭(原名文明山)顶端。始建宋代以前。久废。现存古塔为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名南塔。塔基青石平砌,直径8.99米。底层四门,南北门宽0.85米,东西门宽0.76米。塔身砖石结构,七层八方,中空无楼,方攒尖石顶,高24.8米,直径7.93米,墙厚0.27米。各层檐板以雕石支撑,角脊红石凿成。靠顶三层四角挂铁钟,有风则鸣,音韵幽扬,民国时期掉落。正南向各层券门上嵌红石楷书阴刻横匾,现存五层“文成五色”、六层“彩焕六成”匾额,余均落佚。塔内从夹墙螺旋级上升至四层,以上为假券门。立于四层券门观景,古城新貌尽收眼底。入夜登塔,极富“万家灯火望中收”的绮丽风光,为郴阳八古景之一,曰“南塔钟声”。1980年11月10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而倾斜。
  东塔 位于东塔岭山顶。为郴阳古八景之一,曰“东山一览”。建筑物早废。清光绪年间建东塔,为七层八方,砖石结构,底层四门,中空无楼,方攒尖石顶,高20余米,各层设假券门。1970年5月,市第一中学因防空洞被护缺砖,而毁塔取砖。
  第三章 雕刻
  市境雕刻,有碑碣、崖刻、石雕、墓志铭等,集诗文、书法、石刻艺术于一体。1985年普查,尚存碑碣13处,摩崖题刻18处,石雕4座,墓志铭4方。
  第一节 石刻 一、碑刻
  义帝碑
  位于义帝陵围墙内。北宋嘉佑四年(1059)十一月立,红砂石质,高2.65米,宽1.16米,厚0.18米,下有碑座。碑文风化剥蚀严重,部分字迹不清。1959年1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正、背、左三面分别有宋、元、清三刻:正面系宋刻《义帝新碑》。北宋蜀客张俞撰文,将仕郎守郴县令陈叔献书,文林郎权知军事推官刘良肱篆额,每字径22×21厘米。碑文21行,每行41字,共861字,楷书。
  碑面风化,字多剥蚀不清,其大意是叙述陈胜起兵亡秦及项羽徙义帝熊心杀于郴、葬于此的经过。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四周有龙凤花边,存史价值高,是郴州历史悠久的佐证。
  背面系元刻《重修义帝庙记》。史籍记载,此前曾刻“义帝陵碑”,系元人磨去,于至正五年(1345),重刻《重修义帝庙记》篆额,字径11×11厘米。长沙县丞陈元明撰文,楷书32行,每行56字,共1792字,每字径2.5×2.7厘米。其中正文能辨者914字。
  主要叙述秦亡后,楚汉相争,项羽徙杀义帝而葬于此,以及修建义帝庙的经过。
  左面系清刻《满江红》词。清道光十八年(1838),郴州知州胡钧为悼义帝而撰刻93字,加词题、小注、落款等共150字,字径2×2厘米,中有20余字剥蚀不清。
  剑泉碑
  位于五通庙桥下剑泉井旁。宋元丰年间(1078~1085),张舜民刻铭于井旁。
  久废。现新刻长方形汉白玉石碑及市人民政府保护标志置于原碑处。上刻“剑泉”二字,隶书阴刻,字径15×15厘米。1980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仙观门额御碑
  置于苏仙观正殿门额。南宋景定五年(1264),理宗皇帝御书:“敕封苏仙昭德真君”,为汉白玉石盘龙御碑,长100厘米,宽50厘米,字径5×6厘米,直书,楷书阴刻。至今完好。
  “天下第十八福地”碑
  据明《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四月初十日,“持盖为苏仙之游。入山即有穹碑,书‘天下第十八福地’”。其书刻人名、年代、毁于何时,不详。
  橘井观碑
  位于市第一中学进门右侧。1949年尚存碑多方。“文化大革命”中,观舍被拆毁,井被填平,碑被毁,现仅存残碑三方。
  坦山万华岩叙碑
  位于万华岩风景区洞口左侧。清咸丰十年(1860)三月立。廪生候选训导黄中理、畅茂李柏盛撰,碑文800字。横额直书阴刻正楷。字迹清晰无剥蚀。
  苏仙岭登山路亭门额 苏仙岭登山古道,古代建有两座石屋路亭。拱门上方分别嵌有汉白玉石门额:“初登仙镜,共步云梯”;“蓬莱在望,仙阙可攀”。字径14×11厘米,楷书横列阴刻。无剥蚀。始刻年代不详。
  韩愈送廖道士序碑 置苏仙岭景星观中厅。系1984年修复景星观时,按旧志所载原文刻置。汉白玉石,高123厘米,宽57.5厘米,厚10厘米。阴刻横列楷书282字,字径2.5×3厘米。
  二、摩崖石刻
  沉香石 位于苏仙观北侧三米多高的突额巨石上,旧志记载为苏仙跨鹤升仙处。峭壁上有唐代石刻“跨鹤台”三大字,横列楷书阴刻,遒劲有力,字径30×30厘米,未著姓名年月。下为元刻“升仙石”,旁注“泰定三年(1326)完者秃”,石刻横列正楷,字径25×25厘米。右侧石壁有明刻“紫云”,横列楷书阴刻,字径30×25厘米,旁注小字,除“万历”二字外,余皆不清。两侧石壁还有元刻“湘南胜地”横列楷书,阴刻;“寿山”大字阳刻,直列楷书,字径为55×45厘米,旁注“寿山福地”四字镌于石壁,“福地”二字尚未找到。明末清初的石刻“龙旭霄雾鹤云朝鶱”、民国时期的“南天一览”等多处崖刻,大字完好,落款小字有剥蚀。
  三绝碑 位于苏仙岭白鹿洞上方崖壁。共81字,直列行书,11行,每行7~8字不等。系南宋咸淳二年(1266),郴州知军邹恭将城中旧刻“三绝碑”拓片命工匠镌之石壁。
  崖刻二截:上截米芾书,框高35厘米,宽55厘米,直列阴刻;下截刻邹恭跋语。历代曾筑亭保护,书迹清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存多处历代游人诗词题刻。
  坦山岩劝农记 位于万华岩洞入口处。高170厘米,宽130厘米。刻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二月十八日。篆额横列,字径10×10厘米。碑文直列23行,约630字,楷书阴刻,字径横直2.5厘米。南宋郴州知军赵不退,奉旨“敦劝农桑”,命门人安世隆撰文并书。
  “万华岩”石刻 刻于入口洞厅顶壁,距地面高33.3米。阴文直列楷书,字径1×1.2米,沉雄遒劲,镌刻险绝。两旁有落款,左为“郡守杨昌子立”,右为“通守李朴书”,字径10厘米,字迹清晰。李朴为元至元前期(1265~1274)朝散郎通判郴阳兼管劝农营田事。杨昌子为至元三年(1266)郴州路总管。
  万华岩洞外二崖刻 一为南宋陈深甫书“万华岩”三字于洞口左侧石壁,字径8×8厘米,正楷直列。一为1988年市万华岩风景区管理处,将洞厅顶壁三大字影印放大,字径2.4×1.42米,镌刻洞外40余米高的峭壁,雄伟壮观。
  白鹿洞摩崖石刻 位于苏仙岭白鹿洞崖壁。旧有唐、宋、明代四处石刻,现仅存宋刻。
  洞口左侧有祷雨题名石刻,为南宋“淳熙九年(1182)六月四日,浚仪赵昌言、永嘉宋仲温、吴郡郑处厚并门生张仲处,祷雨憩此”题刻。四行,行八字,字径17×14厘米,楷书直列阴刻,铁画银钩,苍劲有力,字迹清晰完好。1980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顶端原有悬石,上书“白鹿洞”三字,字大如斗,楷书直列阴刻。20世纪70年代挖防空洞时毁原刻。洞口右侧原有郴人唐宰相刘瞻手笔题刻。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镌刻“白鹿洞”三字时被毁。
  洞外崖壁原有明刻《苏山十二景诗》,为郴人袁子让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在景星观读书所作,镌刻于壁。万历二十二年,郴人汪楫济,读书于桃花洞,步袁韵奉和,并刻于壁。上二刻均已剥脱。
  “天下第十八泉”石刻 位于市南郊七公里的田家湾旧会胜寺旁。有泉从石窦出,故名圆泉,为郴阳古八景之一,名“圆泉香雪”。唐代,茶圣陆羽,以圆泉水煎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茶经》品水目二十),将此泉定为第十八水。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郴州知州万俟侣手书“天下第十八泉”,刻于泉后崖壁,字甚遒劲清晰,直列楷书阴刻,字径17×14厘米。明万历四十年(1612),梁南鹤庆杨世华题“湖南甘谷”四字刻于左旁。
  下有横镌“可用汲”三字,楷书,落款剥蚀难辨。
  喻家寨崖刻 位于许家洞镇清泉村。喻家寨旧名仙台山、云秋山、天飞山。上有白莲池。寨门外石壁镌有“胜境”、“白莲奇观”、“天飞山”、“同仁书院”;寨后有“大地津梁”、“天生巨眼”等明代大字石刻。崖刻面积10平方米,最大字径“天飞山”为80×120厘米阴刻,行书。旁注最早书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次为万历年间(1573~1620)。大字书刻完好,旁注剥蚀不清。
  寨南天然石拱下有明武太守于嘉靖三年(1524)为其父母雕刻石像两尊,上有横额。
  像旁刻楹联和诗,诗云:“当年未遂临水愿,此日空怀刻木心。无由报答先亲德,仅借东岩尽子情。”像有损坏,书刻完好。
  三、墓志铭刻
  市境馆藏墓志铭刻3方。唐代一方,明代二方。现状完整。分藏于地、市文物部门。
  曹璀墓志铭 1988年从武昌山出土,为唐大中十三年(859)石刻。墓主长子礼屏书铭传。无盖。首行铭“曹府君墓志”。志文阴刻28行,每行16字,楷书。
  高远墓志铭 系明弘治十年(1497)石刻。1979年,在市立医院基建工地出土。长41.5厘米,宽42厘米。无盖。正书“武德将军高侯墓志”。志文阴刻20行,行20字,楷书。
  崔鉴墓志铭 明弘治十三年(1500)刻。1980年,在市升桥铺出土。藏市文化馆。青石,长53厘米,宽52厘米,阴刻正书,32行,每行32字,中有40余字缺损。盖题篆刻“明故和州判官封奉政大夫户部郎中崔君鉴墓志铭”。山东布政司参政太原王琼撰文,副使西平王表书并篆。现保藏完好。
  第二节 石雕
  孔子画像 置于原文庙大成殿内(今燕泉路地区计量局院内)。为汉白玉石碑,高2.36米,宽1.04米,厚0.17米。碑额行书“至圣遗像”四字。画像阴刻,像高1.6米,头巾盖顶,水平抚掌,剑柄在后,袖口无花纹,绅端饰一花。左镌序言,右镌(唐)“吴道子笔”四字行书。1969年毁。
  舍利塔浮雕 市境存有二。一在许家洞镇联盟村,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九月十八日。三层浮雕狮、猴、牛、马等图象,栩栩如生。一在苏仙岭北面小苏仙山,雕刻与前相同。
  跨鹤图 置苏仙观北侧飞升亭内。民国23年(1934),由郴籍上海香祖书画社创办人画家王兰,请中国名画家王震作白描《苏仙跨鹤图》,刻于青石碑上,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12.5厘米。像旁刻七绝:流芳桔井诵苏仙,未肯飘然绝俗缘。闻说当年应召去,一天白鹤舞翩翩。落款为:吴兴王震绘。原刻于1967年毁。1980年,按原拓片复制,为汉白玉石碑。
  第四章 馆藏文物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郴州学会创办郴州博物院,收藏土产、花卉、草木、虫鱼、泥沙等可资考古研究的标本。次年,随维新变法失败而裁撤。民初,国会议员陈九韶,不惜重金收集文物一批。日军犯郴时,精选八大箱寄藏市郊老家,后因外出未归而失散。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有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1956~1973年,在省、地文物考古工作者指导下,市文化部门配合城市基建,在城区马家坪等地,发掘清理14座楚墓,出土一批珍贵随葬品。1985年,后又在市境进行多次文物普查,逐件登记整理成“文物概况一览表”。至1989年,地市共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市境出土文物,除上调省收藏的珍品4类9件外,尚藏文物160余件。
  第一节 出土文物
  一、省馆收藏
  市境出土文物,均系1972~1979年发掘清理出来的。现藏省以上博物馆的珍品有:
  象牙化石类2块 1977年修仙岭水库渠道时在七里洞挖出。经专家鉴定,为旧石器时代的文物珍品。对研究郴州历史有重要价值。
  铜器类3件 银斑剑,战国时期兵器。在市和平砖瓦厂出土。剑上有银斑,是出土文物中所见不多的珍品。铜提梁壶,东汉时代用具。1975年2月27日,地区建材厂工人张顺芽,在下湄桥取土场挖出。三脚架铜镜,宋代用具。规格17毫米,为少见珍品,1972年8月1日出土于高山背。
  陶器类3件 东汉文物。陶制猪圈一个,圈中置陶猪两只,形象逼真。1979年8月30日,从万花冲出土。
  木刻线装书1部 1978年8月18日,在地区制药厂下湄桥基建工地出土。是明代喻正中墓的随葬品。书名《刘向新传》,上下两册,装璜工整。封面书有“明故承德郎通判江西赣州府事喻公”正楷毛笔字。
  二、地市馆收藏
  出土文物中,由地、市收藏的,共有6类207件。郴州市因未建立博物馆,借藏于地区文物队。墓志铭及石碑则由市文化馆收藏。
  陶器类藏品10件 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网坠,西汉陶纺轮,东汉陶楼、陶灶、陶钵、双耳壶、博山炉,唐代口盆,宋代魂瓶等件。以东汉陶楼制造工艺最精细,长225毫米,宽280毫米,高300毫米;内有厅堂、厢房、走廊等,并塑有人物活动形象,构思独具匠心,造型栩栩如生,为全省出土文物少见的珍品。
  瓷器类藏品7件 有东汉大瓷碗、小瓷碗,唐代青瓷碗(2个)与、椰枣纹壶,宋代青瓷小罐等。
  铜铁器类藏品29件
  其中铜镜12件,器具7件,兵器10件。铜镜中以汉代四神兽规矩铜镜、见日之光镜、清质以昭明镜为珍品;还有南北朝仿周蕉叶纹豆镜,浮雕人物镜,唐代葡萄镜,宋代长命富贵镜,元代金鸟眉目镜。在铜制家用器具中,有仿周的〓、铜甬钟、铜提梁卤,东汉铜匜、铜币大泉五十、铜制捕鼠器等。兵器中,出土战国时期铜矛5件,最长180毫米,短的27毫米;铜剑4把,长520~615毫米;还有铜戈、铜斧、铜凿各1把;宋代铁刀1把,长196毫米。
  玉器珠宝藏品148件
  均系随葬品。其中晚周玉块2件,清代口含白玉、白色玉带扣、绿玉片各1件。珠有红绿白三色,清代产品。4颗大绿珠,为许家洞镇黄草五组喻姓的祖传之物。
  随葬生活用品13件
  1980年,从升桥铺明代崔鉴夫妇合葬墓中出土。有布鞋、布袜、梳妆盒,内装二龙戏珠镜、六瓣镜、银簪、木梳、贴金折扇等物。
  第二节 馆藏文献
  郴州市为近代革命活动的中心地之一,在此产生和形成了许多重要历史文献。现有馆藏的重要文献资料7件,是研究郴州人民革命斗争史的佐证。
  太平天国军收领贡谷执照
  清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太平天国军驻郴期间,号召民众向天朝进献贡谷,交谷者发给一纸收到贡谷的执照。执照长52公分,宽48公分,皮纸,木板印刷,仿宋体字。盖长方形二龙戏珠朱印,印文为“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印”。在执照两半张中缝,盖方形朱印,印文为“太平天国典贡”。照文个别字迹不清,余皆完整。此件是省博物馆徐鑫龄在郴州城内旧书店中征集。持照人为湖南省郴州香花井(今市郊乡)乡民周文经,填发时间为太平天国壬子贰年八月初八日(1852年9月21日)。
  照文中有“自行虔具礼物,进贡谷贰佰斤。天朝业经圣库查收,注籍在案。四海升平,查明册籍,以为异日合符之凭。收执准此。”原件藏省博物馆,为馆藏文物珍品。
  郴州学生救国团成立通电
  清末、民国初,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激起郴州学生的愤恨和反抗。民国8年(1919)5月30日,成立湖南郴属学生联合救国团,并向全国发出通电。通电全文为:北京、广东、上海学生联合会,留日学生救国团,各报馆:郴州学生救国团已于三十日成立,并于本日开国民大会,抵制日货,各界报表赞同,务达还我青岛目的。惟地处边隅,见闻壅滞,诸公热心爱国,智勇深沉,祈赐良策,以匡不逮。毋任盼祷。湖南郴属学生联合救国团叩。
  郴州学生联合会抵抗英日侵华公约
  民国14年6月5日,郴州学联会为抵抗英日侵华,颁布唤起民众,起来与日英实行经济绝交的五项公约:一、不买英日货。二、不供给英日劳力。三、不用英日货币,不到英日银行存款。四、不搭英日船。五、不供给英日原料、粮食和燃料。深得郴州各界人民响应。
  郴县女界联合会反封建呼吁书
  1926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妇女代表会,成立郴县女界联合会,会上通过呼吁书,向全社会提出六项呼吁:一、摆脱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走向社会,承担和男子同等的社会义务。二、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肉体的折磨,剪发髻,放裹足,禁止穿耳朵上耳环。三、反对包办、买卖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四、反对土豪劣绅纳妾,妇女不作男子的附属品。五、禁养童养媳。六、禁止堂班。
  农民运动文献
  1926年,成立郴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后,在组织发动农民运动中,先后制发三份具有存史价值的文献。一、是年10月18日,印发了《告农友书》,1200余字,号召农友自行起来奋斗,开好县农民代表会,选好农民协会领导人,自觉自决,分清敌友,不让敌人混进农会。二、是年10月22日,在城隍庙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26日通过《大会宣言》,全文2700字,内有“召唤农友工友,从受磨受折的苦难中,同仇敌忾,同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认清周围的敌人,予以极严重的裁决与警告”;同时向国民党县政府,提出20条最低限度的要求。三、会议闭幕时,通过《决议案》,全文1800字,内有经济的16条、组织的12条、宣传的5条。为当时农民运动的行动纲领。
  中共湘南特委《党的建设讲授提纲》
  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遣王涛到湘南,重组湘南特委并任书记,周里任组织部长,刘伟文任宣传部长。同年夏至1939年初,在郴州万胜旅馆举办2期训练班,培训党员干部,每期15天,学员20人左右。湘南特委在郴城内编印了《党的建设讲授提纲》。线装32开,双面油印册,长23厘米,宽15厘米,共13面。内分七课:一、什么是共产党;二、中国共产党的特点;三、党的组织;四、党的巩固;五、干部;六、对党的态度;七、党的领导。由王涛、周里主讲,约1.7万字。原件藏省博物馆。
  第五章 革命纪念地
  第一节 近代革命纪念地
  天王府旧址
  在中山西街陈家大屋。清咸丰二年(1852)八月十七日(农历七月初二),太平天国军攻克郴城后,天王洪秀全在陈家大屋设立天王府。其屋三进五开间,砖木结构,小青瓦,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前厅、中厅、上厅、正厅,四厅两侧有多排房间,厅前有旋马坪,厅后有花园。天王洪秀全在此驻扎整训37天后,率军离郴攻打长沙。此址1928年遭火灾,后修复。1953年后,因城市建设被陆续拆除。
  太平军营盘
  太平军在郴城驻扎整训期间,大本营设在今燕泉路县建筑公司后山高坡,中有土台了望哨。营盘场地已推平建房。基建中曾挖出不少铅弹、镖枪和火灶痕迹。
  除大本营外,还有开元寺、五通庙、濂溪祠、龙骨井、鹿角坝、李家湾、三里田、燕子泉多处营房。经过整训扩军,时原有士兵共五万余人。
  第二节 现代革命纪念地
  中共郴县县委旧址
  中共郴县县委机关主要旧址有四。其一,1926年4月至次年6月,第一届县委机关设栏杆塘(今龙骨井环卫处职工宿舍处)。湘南起义期间,朱德、陈毅在此开过党团干部会议。旧址无存。其二,1927年6月至10月,第二届县委机关,设东半边街4号资生米店。县委书记凌云被捕杀害后,县委机关遭到破坏。旧址尚存。其三,1927年10月至次年春,县委机关设在东门口旁的天主教堂,旧址1987年修桥时拆毁。其四,1928年春,第三、四届县委机关设在中山西街公和药店(今中山西街17号县药材公司)。县委在此先后作出过土改、建军、上井冈山三大决议。1988年1月11日,曾志到此视察。
  郴县总工会旧址
  在城隍庙(今中山西街郴县农机门市部店后)。旧址早废。1926年11月14日,在此召开郴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县总工会,选举李翼云为委员长和湖南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代表,时有会员3000余人。
  郴县农民协会旧址
  1926年11月成立郴县农民协会,址设文庙。旧址无存。
  湖南起义指挥部旧址
  位于市人民东路27号。东邻北街,南出考棚巷,北出今人民东路,西靠周姓民房,能攻能守,进退自如。1928年2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进入郴州城在此设立湘南起义指挥部。新中国建立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干校驻地。
  1970年移交165部队。原旧房已拆除。
  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28年2月5日,朱德、陈毅在城隍庙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宣布成立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先后有四处。始设福音堂(今中山北街26号),后搬“天官坊”(今龙骨井)。同年2月20日,迁至东塔岭东山书院。后被烧毁,再迁至中山西街陈家大屋。
  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旧址
  在今兴中街35号。旧址尚存。
  郴县女界联合会旧址
  旧址有三,均已无存。1927年1月27日,郴县成立县女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址设城隍庙。1927年4月26日,成立郴县第一届女界联合会,址设娘娘庙。湘南起义期间,址设文庙。朱德、陈毅先后主持召开女界联合会,选举何善玉、何闿(何明秀)为会长。
  中共湘南特委机关旧址
  1925年,中共湘南地区特别委员会后,其办公地点曾几次搬迁。始设栏杆塘。旧址已拆。数月后,迁至万胜旅馆(今裕后街涌泉门)。旧址尚存。
  1938年秋,又搬至中山北街牖智书店。
  新四军郴州通讯处旧址
  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王涛从延安来郴,以公开身份组建新四军驻郴州通讯处。址设中山北街牖智书店。
  第三节 湘南起义纪念碑
  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湘南起义60周年,1983年3月30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第三次会议作出决议,建立湘南起义纪念碑。设计方案经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
  1986年1月22日奠基,1988年1月12日竣工揭幕。
  湘南起义纪念碑,选址东塔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为混凝土花岗石结构建筑。
  碑基正方形,高1.9米。基座高1.5米,四周建踏步、扶手栏杆、平台地面、花池灯柱,用4810块汨罗花岗岩石铺筑。碑高28.1米,展示1928年1月湘南起义的时间,用1580块福建花岗石砌成四扇辐墙,状如四挺钢枪高耸云天,展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辐墙顶端四向,用360块四川红色花岗岩石拼贴中国共产党党旗。碑身正西嵌邓小平手书“湘南起义纪念塔”七个大字。东面基座嵌肖克将军撰文并手书225字的碑文;南北两面为《湘南起义》与《建立政权》两幅群体浮雕,用22块耒阳汉白玉石平贴组成。
  纪念碑庄严肃穆,雄伟壮丽,造型新颖,工艺考究。为湖南省化学工业设计院设计,市第一建筑公司施工。
  第六章 风景名胜
  第一节 苏仙岭风景区
  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又名马岭山。位于市区东部,距市中心1.5公里。因晋代葛洪著《神仙传》中有“郴人苏耽于西汉文帝三年五月十五日,从绝顶沉香石跨鹤升仙”的记载,改名苏仙岭。
  1977年,郴州镇革委会将苏仙岭辟为风景区。1987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苏仙岭海拔标高525.8米,方圆17平方公里。山势峻拔,林木苍郁。山腰常有一条淡淡的雾带缠绕,形成“山高常见雾,树密不知晴”的独特景观。从半山至山顶之间,有一大片傍山依石的古松,伸向苏母故居,恰似苏耽在俯望家乡,思念亲娘,故称“望母松”,,又称“苏岭云松”,为郴阳古八景之一。
  苏仙岭有三组始建于唐代的主体古建筑。绝顶苏仙观规模宏大,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站在此可俯瞰郴城全貌。清康熙年间,郴州知州范廷谋曾于此手书“江山同一览,风景并千秋”楹联。1937年冬,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囚禁于苏仙观。山腰有景星观,明万历十五年(1587),诗人袁子让在此读书时曾写过苏山十二景诗。山脚有下观,又名乳仙宫,因傍桃花溪水而建,故今又取名为桃花居。
  风景区中,还有众多的崖刻、绘画、雕塑。崖刻多居于山顶,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字字遒劲有力,集诸家书法特色于一地。接近山脚,在天然石壁上刻有北宋秦观作词、苏轼作跋、米芾书的“三绝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绘画、雕塑分为山顶、山脚两大群。山顶以绘画为主,有苏耽跨鹤升仙图、大型画卷“苏仙传说”以及苏仙塑像等。雕塑以山脚为主,有白鹿雕塑群、白鹤雕塑群以及秦少游铜像等。这些雕塑和绘画,造型新颖,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苏仙岭被辟为风景区后,市园林部门以其秀山奇树、悬崖古木、翠竹清泉为依托,新建8处古朴典雅、造型各异的风景点:即秀峰亭、飞升亭、摘云楼、听涛亭、报春亭、碧虚亭(又名红枫亭)、护碑亭,“郴州旅舍”等。还营建了6.66公顷专供游客观赏的湘南树木园。修筑了通往山顶的盘山水泥公路、停车场、三条游道,配有交通工具,设有招待所、会议室、饮食店、服务部。
  1987年3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与铁道部部长丁关根等来郴视察,到护碑亭览读秦词、陶词后,面对秀丽的山景,赞道:“这个地方不错,值得一游!”
  第二节 万华岩风景区万 华岩风景区,位于安和乡坦山村。距市中心17公里。1979年开发,1987年2月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风景名胜区。3月成立万华岩风景区管理处,5月对外开放。至1989年,共投资288万元,占地面积8.13公顷。主要开发万华岩溶洞主洞。修通了洞内洞外游道和市区至风景区的柏油公路,设有停车场、服务部、休息室等设施。已接待中外游客30余万人。
  万华岩溶洞为风景区主要景点,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岩溶地貌地下洞穴,有进出口三处。主洞长2245米,有河,河长1550米,水面8000平方米。支洞河长5000余米。
  主洞口,有50多米高的峭壁,瀑布飞流直下,构成“洞口飞帘”的奇特景观。通过洞门一对两米多高的绿漫石笋,进入天然洞厅。厅顶有南宋李朴所书“万华岩”三个大字,石笋下有南宋赵不退撰文的“劝农碑”等多处石刻。从厅旁登舟,溯河行200余米,登岸进入主通道。沿途彩灯流水辉映,景随步移,目不暇接。主通道有13个大厅,厅厅相连。大厅高度一般为10~20米,最高一厅为30余米;厅宽一般为5~20米,最宽一厅为70米,可容纳数千人。岩洞内洞洞有景,景观各异,有由钟乳形成的大小石坝、石田、石瀑、石幔、石笋、石柱、石人、石狮、石象、石鹤、石蟒,形象逼真,宛若一条长长的雕塑画廊。
  支洞尚未全部探清。1988年3月,中国地矿部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与美国洞穴研究基金会12名洞穴探险专家,组成中美联合考察队,对支洞进行历时7天的探险,前进4500米,已知洞宽3~18米,高12~28米,河面宽1.5~6米,水深0.5~2米,自然景观较主洞更具千姿百态,奇特艳丽。前进终止处的“洞中瀑布”,有一个长30米,宽40米的大厅,地下河水从厅西北方向的裂隙流出,落入深潭,形成一幅13米高,3米多宽,如白色珠帘,声若雷鸣,奇特壮观的洞中瀑布。美国专家赞不绝口:“类此规模宏大的洞中瀑布,为世界已知洞穴所罕见。”万华岩溶洞具有很高的岩溶科研价值。经专家学者多方考察测定,已发现有30多种次生化学沉积物,占国内已知种类30%。其中,“水钙膜”与“水下晶锥”,是国内第一次发现,世界第二次发现的珍品(第一次在美国发现)。美国专家看后惊呼:“万华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洞穴之一,不出全世界溶洞十名之外。”地矿部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原所长、高级工程师朱学稳与高工汪训一等所撰《湖南郴州万华岩洞穴的特征与发育》的学术论文,在1989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第十届国际洞穴大会宣读后,引起国际岩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万华岩又由于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在洞内黑岩至河上岩一段,还留存有古代砌筑的碉堡、炮台等遗迹。
  第三节 北湖公园
  北湖公园,位于人民西路与同心路之间。始建于1975年。占地面积31.6公顷,北部为水面,面积12.47公顷。湖水清平如镜,岸柳成行。入夜,月色水光,倒影如画,故有“北湖水月”之称,为郴阳古八景之一。唐代,湖心建有草亭,系李伯康邀请韩愈来此饮酒赋诗,观赏郡民举火叉鱼而筑,韩愈即席赋五言排律《叉鱼诗》。后人将亭取名为叉鱼亭、景韩亭。已废甚久。1987年,市人民政府重修水上叉鱼亭,亭内嵌叉鱼诗石刻,亭前竖韩愈铜像。立于亭楼,可饱览四周美景。湖面新建有波浪式单拱桥、九曲桥、湖心亭、水上浮苑等园林小品建筑。南部陆地为文化娱乐与儿童游乐区,遍植树木、花卉、绿篱,绿草如茵,景色宜人。儿童游乐区,设有秋千、电动飞机、游龙戏水、猴笼假山、碰碰车等娱乐设施。中部桂花林中,1989年竖中国女排“拼搏”群体铜像。1989年止,共接待游人700余万人次。已成为闹市中心区闹中有静,环境清幽,老少皆宜,初具规模的综合性群众文化、娱乐、休息场所。
  第四节 黄草风景资源区
  位于许家洞镇黄草、清泉村一带,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沿郴江两岸,均为紫红色砂岩与砂砾岩地貌,是自然景观优美,尚未开发建设的自然风景资源区。区内山奇水秀,古寨林立,形态各异,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素有“郴州小桂林”之称。明崇祯十年(1637)四月十一日,徐霞客至此,在《楚游日记》中载“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无寸土不丽。志称有曹王寨,山极险峻,暮不及登,亦无路登也。”从许家洞镇至黄草、清泉的5公里地段,有十多个大小不等各自独立的山寨,四周悬岩陡壁,凿石为路,寨顶均有古树名木环绕覆盖。
  在诸寨中,喻家寨最为瑰丽和壮观,海拔180.7米,绝顶面积0.25平方公里。古名仙台上、天飞山、云秋山。寨上有仙坛兴元观,传为苏仙修炼之处,后为道教与佛教的庵坛。明崇祯举人,喻国人在此创办同仁书院并执教,后将寨名更为喻家寨。清乾隆十九年,署州事郑之侨,因僧故庵空,改建成白莲书院。寨门崖壁上,有多处明清题刻,字大者近二米。寨中有天然石池,泉从石窦出,水花形似盛开的白莲花,四时不涸,史名“白莲池”。寨北有天然石桥,高50余米,宽40余米,上下均能通行。桥上两侧石壁有“天生巨眼”、“大地津梁”石刻和浅浮雕画像。寨麓有“同仁泉”,长12米,宽3米,深2米。泉靠危壁,供寨上村民饮用。壁上刻有泉铭:“仁山泉喷,仁天水生。潜龙在渊,仁蟠时行。放夫四海,四海永清。沐日浴月,万古流馨。”198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景区的黄泥滩凤形山,发现4处古代水文岩刻,长约百米,最早年代为南宋建炎四年(1130),最晚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分5次记载了东江洪水上涨水位,最高达40米。在河旁峭壁上,有悬棺绝景多处,险奇壮观。
  由于黄草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富积,诗词、游记史籍记载颇多,虽未开发开放,每年来此寻奇探胜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
  第五节 其他名胜
  橘井
  位于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凿于汉,井为竖井,旁栽橘树一株。传说苏耽升天前,嘱其母云:“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叶救之。”后果疫,苏母施以水叶,立瘥。故有“橘井泉香”的典故,并流传全国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国家。唐代诗人杜甫、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均有题咏。唐开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集灵观”,“橘井观”。1927年,在此创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后因学校扩建,旧房陆续拆除。树尚存。1967年井被填,198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原井修复。
  跨鹤台
  位于苏仙岭升仙亭下一米见方的沉香石。相传西汉文帝三年(前177)五月十五日,郴人苏耽在此“跨仙鹤,随仙官飞升成仙”,跨鹤时在石上留下五个脚趾印。右上侧的平面石上,尚有苏仙与王仙对奕的围棋盘,中有一指孔,传说这是输方不服,手指点石成洞。
  穷泉
  位于原郴州学宫,今地区标准计量局院内。据《史记》、《汉书》记载:汉王二年(前205)十月,项羽阴令九江王英布追逐义帝于此。相传义帝势穷而被杀,故名穷泉。久废。
  剑泉
  位于原五通庙桥下,今地区人民医院门前河边。传说英布杀义帝后,来此将剑插入泥沙中,去其血污,拔剑时,甘泉随剑而出,故名。宋张舜民曾刻铭立碑于井旁,久废。1980年,公布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已修复为游览景点。《方舆览胜》有记:“水味甲州城诸水。”
  犀牛井
  位于干城街与裕后街交叉口处。甘泉从石窦中涌出,从不枯竭,水质净洁,冬暖夏凉。古人以条石砌井,成长方形,长3米,宽2米,深3米。因水清见底,井中横卧一长满苔鲜水草、貌似体壮毛丰犀牛的巨石,故名。据《湘中记》记载,犀牛喷出的泉水,“清冷甘美”、“人患疾,饮之即愈”,唐天宝年间改名愈泉。井旁有历代竖立多方石雕碑刻,多已剥蚀,辨认不清。
  燕泉井
  位于燕泉路东段南侧。明袁子让有赋。何孟春取以为号,有记:“泉仰喷砂石间,寒冽而甘,四时不涸,傍泉居人取汲。谓之燕者,春燕来时,汛滥东流,合三川水过游鱼,案入通陂堰,有灌田之利;燕去则否,南天秋雨多燕之去泉。”故名燕泉。
  “宋代析彦质谪郴时所居,号葆光居士,作引春亭于泉上,为流觞曲水,又作春和堂,日游宴其间。春(何孟春)故于兹泉号,是托。”《舆地纪胜》载:以此泉泡五盖山云雾茶,芳香扑鼻,杯中茶雾可见双燕飞翔状,叶片竖立,食之香泌心脾,有参汤之效,故又名燕子泉。今存。
  三绝碑
  在苏仙岭白鹿洞上方天然石上。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文学家苏轼跋,书法家米芾书,史称“三绝”。词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南宋咸淳二年(1266),郴州知军邹恭仿城中旧刻镌之石壁。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重视对三绝碑的保护管理。1956年始,省人委(省政府)先后4次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至湘视察,在接见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的谈话中,两次问及对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介绍讲解了秦观作词的历史背景及该词的艺术价值,嘱咐“要珍惜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1964年,地、镇主管部门修建了六角形护碑亭。1965年3月,中共中南局书记陶铸来郴视察,览读秦词后,即步原韵作《踏莎行》一阕。镇人委将其刻嵌于护碑亭正中的秦词右上方。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1980年,将米书秦词拓片放大,刻嵌于正壁,设有护栏,并立秦观铜像一座。1981和1991年又先后将陶词与原稿手迹刻碑,并列嵌于护碑亭右侧石墙。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