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群众文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4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群众文艺活动
分类号: G127.64
页数: 3
页码: 541-54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民国28年到1989年民间群众文艺活动,包括管理机构、文艺宣传、文艺汇演和其他文娱活动等。
关键词: 郴州市 群众 文艺活动

内容

一、管理机构
  民国28年(1939),在郴城建立郴县民众教育馆,设有总务、教导、艺术三个组,开展书报借阅,举办以识字为主的民众学校,组织公务员开展体育和宣传抗日的街头演讲、演出活报剧、教唱歌曲等活动。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民众教育馆,改为郴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改名为县文化馆。1960年,移交郴州市,改为市文化馆,时有工作人员6人。1963年,在市郊和许家洞人民公社首办文化站。1968年11月,镇文化馆撤销,业务合并到镇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大部分工作人员被下放。1972年,恢复镇文化馆。1974年,又恢复和建立市郊、许家洞、五岭、北湖4个文化站。1976年,文化馆配备有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舞蹈、表导演、文物考古等各项专业干部,业务经费突破万元。1978年,市文化馆迁往文化戏院,人员达11人。1985年1月,成立郴州市演出管理站,专门负责各种演出活动的管理。1987年6月,改名为郴州市社会文化管理站,管理范围扩大到演出管理、营业性文化项目管理及音像发行管理等。为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1989年9月成立郴州市文化稽查队,行政由城市管理监察大队领导,业务由市文化局指导。至年底,全市有基层俱乐部和文化室158个。
  二、文艺宣传
  20世纪50~60年代,郴城有学校、厂矿、居委会的文艺宣传队20余支,运用快板、对口词、小演唱等形式,在街头巷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中心工作。1954年和1955年春节,由政府拨款,文化馆具体负责,从郴州师范、县第一中学(今市一中)各挑选30余名学生,排练文艺节目,组成春节文化服务队深入农村,白天到贫下中农家里访贫问苦,帮助挑水、搞卫生,晚上进行文艺演出。1955年8月,文化馆吸收社会青年,组成一支30余人的农业合作化文化宣传队,爬山涉水2个月,走遍50余个乡镇,白天举办农业合作化图片展览,晚上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农民欢迎。农民主动派人接运展品和服装、道具,并鸣放鞭炮迎送。许多年逾六旬的老贫雇农,一辈子未看过戏,看过演出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由于城乡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1958~1959年,城乡普遍建立业余文工团。60年代初,因国家经济困难,部分业余文工团被撤散,但各单位文艺活动仍然活跃。1962年春,市第二中学文艺宣传队演出《七姐妹闹春耕》、《十绣农业大丰收》等7个反映新人新事新面貌的文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1973年,镇工业局、城建局、商业局与龙门池、渔场大队等文艺宣传队,排练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除在市内多次演出外,还应邀到邻县各大中厂矿企业演出,受到好评。80年代,文化服务活动日益兴旺,每逢节日均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文艺宣传队大多配合计划生育、法制教育以及各部门的纪念、庆祝活动,上街宣传。1989年止,全市有业余文艺宣传队36个。
  文艺宣传的另一种形式是展览。1952年“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中,文化馆组织学校美术老师和业余美术爱好者,绘制一批以“土改”和“三反”、“五反”为内容的连环画和图片,先后在文庙、文化馆等处展出。同年,在文化馆展出抗美援朝图片,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53年冬,郴县中苏友好协会先后在城区乌石矶和郊区许家洞三合煤矿,举办“苏联建设成就”图片展览。1954年,在城区举办郴县首届美术作品展览。1956年,在城乡巡回展出全县各项建设成就图片。1964年,在文化路郴州图书馆举办社会主义教育图片展览。1965、1966年,在护国街和地委招待所三楼举办社教成果展览。1952~1989年,全市先后举办大中型展览113次,其中80年代97次,内含美术作品展览23次,摄影作品展览12次,书法作品、教育、科技信息、科技墙报、矿产资源、工农业产品展出43次,每次展出时间最短一周,最长半年。
  三、文艺汇演
  1955年,郊区龙门池等业余剧团,首次参加在良田镇举办的19个业余剧团的分片汇演。1957年,在城区举行全县第三届职工业余文艺汇演。1958年10月3~6日,在城区举办全县群众文艺调演,9个代表队参调节目35个。1964年秋,举办镇首届职工文艺创作节目汇报演出,演出节目14个,均为业余作者创作,歌颂郴州新人新事新面貌。其中歌剧《贵客临门》、《园林姑娘》和表演唱《歌唱卫生红旗建设里》等8个节目,受到地、镇有关领导和行家的好评,分别获得节目创作奖和演出奖。1974年与1975年,分别举行全镇创作戏汇演和春节业余文艺调演,各为期4天,演出10场,参演代表队48个。1976年,郴州镇代表队参加地区厂矿、农村文艺调演,受到地区各界人士好评。1977年,举办全镇业余文艺调演,参演540人,演出节目52个,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演员、乐队阵容整齐。1978年12月,经调演选优组成市代表队,参加地区在嘉禾举行的民歌演唱会,郴州市参演的《接表妹》、《村里来了个新机器》、《桔子打花》、《螃蟹歌》等列为优秀节目专场演出。1979年11月,市职工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省总工会在湘潭举行的10市职工文艺汇演,花鼓戏《刘二嫂挂牌》获创作奖和演出三等奖;童话小歌舞《金锄》获二等创作奖和演出三等奖;民歌联唱《湘南暴动》和对口快板《父与子》获创作三等奖和演出奖。1984年,地区举办首届“五岭戏剧节”,郴州市参演的花鼓戏《村边有栋新瓦房》,获创作二等奖和演出奖。1986年10月,开展全市文化活动旬,从汇演节目中,选出五台优秀节目售票公演,受到省、地文化主管部门表扬,《湖南日报》为之作了专题报道。是年12月,在地区第二届“五岭戏剧节”中,郴州市参演的独幕讽刺话剧《平安有事》获创作二等奖;瑶歌剧《这里需要阳光》获演出二等奖。1987年10月,市委、市人民政府举办首届“南国郴州文艺节”,为期10天,演出10场,节目51个。同年,郴州市代表队参加湖南省首届“洞庭之秋”演唱会,有6名代表获奖,其中一名获少儿歌手演唱二等奖;5名获民问歌手演唱三等奖。1989年9月,举办第二届“南国郴州文艺节”,参加单位400多个,演出28场,400多个节目,从中筛选104个节目,分台在郴州剧院演出,参演2000余人,为期9天,每场座无虚席。
  四、其他文娱活动
  民国时期,郴城酒馆、茶楼和郊区村头、禾坪均有说书、打渔鼓等文化娱乐活动。1953年,中共郴县县委宣传部在义帝祠(今文化路)举办为期半月100余人的民问艺人学习班,互相学习技艺,交流经验,并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新的内容,更好地搞好文化服务活动。此后,群众性的艺术汇演、展览、诗歌创作等活动十分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演“样板戏”,各种文娱活动均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群众文娱活动形式不断增多。1984年后,文化部门协同北湖公园、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区,每年分别举办中秋赏月晚会,仅苏仙岭风景区,就有万余人参加赏月活动。1984年,出现营业性舞厅2家。至1986年6月,全市有歌舞厅10家、音乐茶座8家、桌球室10家。随着社会文化市场的形成,出现非法经营文化项目和黄色书画音像增多的现象。市社会文化管理站每年都开展文化稽查工作。1989年,市人民政府组织文化、工商、公安、广播电视、城管大队、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等部门,联合对全市社会文化市场进行整顿,查处各种非法出版和淫秽书刊画片等12万多本(张),录像带460多盒,录音带3200多盒,取缔无证经营20多家。是年,全市文化市场已发展到音像、书刊、演出、字画工艺美术、文化艺术培训、展览等6大类,23个项目,416个网点。有录像发行放映56家,录音磁带销售63家,舞厅8家,歌厅2家,卡拉OK厅3家,电子游戏室44家,桌球室12家,旱冰场2家,书刊销售68家,印刷、打字、复印64家,字画销售6家,工艺美术58家,电脑咨询1家,电视摄像3家及其它一些项目和网点。还有临时性的民间演出、文化美术培训、展览等。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