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戏剧
分类号: J892.3
页数: 3
页码: 539-541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清代到1988年戏剧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管理 组织机构 郴州市

内容

一、剧场
  清同治初(1862~1864),郴城有五通庙、城隍庙、娘娘庙等8处戏台或戏楼。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殿堂供神,堂前演戏。民国23年(1934),商界肖明韶等4人合股,在裕后街利用旧会馆改建成郴阳戏院,为城内首家售票演出的专业戏院。设有内厅、楼座,可容观众600人,舞台近百平方米,灯光采用煤气灯照明。1949年秋停业。
  1950年,人民政府投资在苏仙路(今人民东路)新建一座砖木结构的郴县大戏院,有座位1090个,舞台150平方米。1952年9月,改为郴县人民电影院。1951年,豆腐商黄克南等人筹款,在裕后街将一旧旅馆改建成一座砖木结构的戏院,取名民间戏院。设厅座、楼座900余个,舞台100余平方米,后改名大众戏院。1953年,县财政拨款3万元,工商界投资1.8万元,在文化路新建文化戏院,有座位986个,舞台260平方米,1954年2月开业。1957年秋,大众戏院职工并入文化戏院统一领导,共有职工25人。1962年9月,工人文化宫建成开业,大众戏院同时停业。1964年,工人文化宫上交专区管理,后改名为苏仙影剧院。1977年,文化戏院因白蚁危害,鉴定为危房,于12月停业。市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易地在国庆南路新建一座影剧院,1978年动工,1980年元旦开业,命名为郴州影剧院。面积2600平方米,有座位1501个(厅座908个,楼座593个),舞台面积350平方米,可供大型剧团演出。既可演戏,又可放映电影。
  二、剧种
  京剧 1955年,益阳市艺友京剧团来郴演出。翌年,申请在郴定居,改名郴县京剧团。1960年夏,专区艺术剧院成立,将剧团上收,改名郴州专区艺术剧院京剧团。1962年夏,专区艺术剧院撤销,剧团下放市管理。其优秀剧目有《绿珠陲楼》、《驱车战将》等。1964年,演现代戏《八一风暴》,连续演出1个月,共30场,场场满座。1969年,地区成立文艺工作团,京剧团再次上收,改名地区文艺工作团京剧队。1970年,地区文艺工作团撤销,京剧队与祁剧团合并,定名京剧队。1971年11月,以原京剧队为基础,吸收祁剧团部分演员,组成地区京剧团。1978年1月,地区再次将该团下放市管理。1984年4月,根据文化部有关规定,撤销市京剧团,成立市京剧团留守处。
  祁剧 1955年7月,新中祁剧团来郴演出。1956年,申请在郴落户,改名郴县新中祁剧团。1960年,更名郴州市祁剧团。经常演出的剧目有《闹严府》、《二度梅》、《岳飞传》、《嫦娥奔月》、《金沙滩》等数十出戏。1963年,曾抽人整理一批祁剧传统剧目,并创作现代戏。1969年,上收为地区文艺工作团祁剧队。1970年,地区文艺工作团撤销,祁剧队与京剧队合并,1971年11月组成地区京剧团。
  歌舞剧 1959年1月,成立郴县专区文工团。1960年,首次排演大型歌剧《两个女红军》演出成功,从此剧团以演歌剧、歌舞剧为主。1962年,更名为郴州专区歌舞团。1963年,在工人文化宫公演《红岩》(上下集)、《抓壮丁》、《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受到专区领导和行家赞誉。1964年,移植湘昆剧《腾龙江上》,获省专业剧团汇演优秀剧目奖,并赴广州参加中南区汇演。“文化大革命”中期,该团与湘昆剧团合并,编入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2年,原湘昆剧团成员分出,重建地区歌舞剧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的创作、表演水平均有提高。该团荣培羽、邹影燕编导的舞剧《红烛怨歌》,获省创作、演出二等奖,音乐、舞美奖和3个个人表演奖。由舒柯、冯之编写的现代无场次轻歌剧《公寓·13》,于1986年6月在省歌剧、话剧观摩演出中获演出、创作、导演、舞美、设计、表演6项二等奖;同年12月,参加全国歌剧交流汇演,获创作、演出等5项奖;1988年12月,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在首都民族文化宫、中南海礼堂演出时,中央顾委常委杨得志、肖克、伍修权等接见剧组全体演职员,并获得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杯”,主演郭卫民获全国戏剧演员最高奖——梅花奖。
  湘昆剧 1960年1月,专署建立郴州专区昆剧团,为全国5个昆剧团之一。1961年11月,团长刘殿选带领部分主要演员赴北京,向北昆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等拜师求艺,经与北昆交流技艺,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之邀,他们在中国文联大礼堂演出《挡马》、《醉打》等折子戏,戏剧家田汉观看后,赞誉“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1964年9月,改名湖南省湘昆剧团。1965年3月,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在郴州观看湘昆折子戏《琴挑》、现代戏《琼花》后,称赞“湘昆有继承,有改革,艺术很美。”1966年3月,改名省昆剧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停演。1969年春,剧团解散,大部分演员下放农村,少部分演员调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1年11月,重建地区湘昆剧团。1981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肖克在郴州视察工作,观看该团演出后题诗:“昆剧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1984年5月,该团改名为湖南昆剧团。
  1985年10月,被文化部列为保护的全国5个专业昆剧团之一。1987年5~10月,该团青年演员张富光等参加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戏曲艺术片《疯秀才断案》,湘昆艺术第一次搬上银幕。同年底,该团进京参加全国抢救继承昆剧传统剧目汇报演出,两进中南海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及直属机关作专场演出,《武松杀嫂》、《折梅》、《金盆捞月》、《一天太守》等剧目,受到文化部部长王蒙、戏曲艺术大师俞振飞的好评,俞振飞特收张富光为“关门弟子”。至1988年,该团共挖掘、整理、演出湘昆传统剧目《连环记》、《牡丹亭》、《桃花扇》等30多本,折子戏70多折。学习移植南北昆曲大戏《十五贯》、《宝莲灯》等26本,传统折子戏50余种。创作现代昆剧10余个,保留剧目179个。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