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22
颗粒名称: 第十八篇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01
页数: 20
页码: 514-533
摘要: 本篇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科技发展成果情况。
关键词: 科技 推广 郴州市

内容

第十八篇 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市境科技人员少,科学技术不发达。
  
  至民国38年(1949),除交通运输业已部分使用汽车、火车,邮电业已使用电话
  
  、电报技术外,农业、工业、建筑业多为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0年,郴县专区投资兴建国营
  
  郴州火力发电厂。尔后,电工技术逐渐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1960年2
  
  月,成立市科学技术委员会。60年代初,市科委组织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现代科学
  
  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改进操作、革新设备和动
  
  力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至60年代中期,市境纺织、服
  
  装、造纸、印刷、卷烟、陶瓷、火柴、建材、食品加工等行业,先后实现由手工
  
  操作向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转变。在农业生产中,开展以推广水稻良种,改
  
  进耕作技术和灌溉设施为中心内容的群众性科学种田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
  
  ,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但在工业生产中仍然广泛地开展以更新和改造
  
  设备、试制新产品为中心的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工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有明显
  
  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全面进行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高秆品种为矮秆品种,改常
  
  规稻为杂交稻的试验和推广,并取得丰硕成果。1977年,全镇水稻平均亩产达到
  
  439.86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市革委会于1979年1月1~6日,召开全市首次科
  
  学大会,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科技工作方针,明确提出依靠科学技术振兴郴州市经济的战略思想,并制定一
  
  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科技人才,重奖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充分调动广大科
  
  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979~1989
  
  年,仅市属工业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资金近3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达210多个
  
  。1989年,全市有专业科技机构12个,民间科技组织38个,学科、学(协)会等
  
  学术团体55个。有各类科技人员1181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25%。取得各类科研
  
  成果1400余项,其中53项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型柱齿钎头、YB
  
  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多芯活性锡焊丝、塑料复合稳定剂、170F柴油机、
  
  镗磨缸机、胶粘鞋电子自控双头压合机、笛簧丰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高峰1号
  
  大型渡槽、水平分层充填法回采工艺等10项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第一节 科研机构
  20世纪50年代,市境有湖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养猪研究所、中国人
  
  民解放军军马和医药研究所。60年代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市内专业科研机
  
  构逐步增多。1989年,有市属和驻市科研机构12个。
  一、市属科研机构
  郴州市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1977年12月5日成立,址设文化路35号,隶属市科委
  
  领导。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应用研究。1979年5月5日,划归市冶金机械局管理。
  
  1981年,该所设无线电技术研究室、自动控制研究室、机械结构研究室以及试验
  
  车间,有职工30人,其中科技人员9人。1987年9月,该所与香港三和公司合营,
  
  成立中外合资山河电子产品开发公司,并附设山河电子设备厂。至1989年,共取
  
  得主要科研成果18项,其中大功率晶体管超声波清洗机填补省内空白。
  郴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7年6月,市
  
  委、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对蔬菜的科学研究,将该所改为蔬菜科学研究所,隶属市
  
  政府蔬菜办公室领导。址设郴江乡磨心塘,占地236亩,有职工12人。主要从事
  
  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品比、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果树栽培的研
  
  究。至1989年,先后引进100余个蔬菜新品种。经过品比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应
  
  本地气候、土壤的稳产、高产良种。同时,利用原子能进行低剂量辐射刺激蔬菜
  
  种子试验,使菠菜、辣椒、西红柿等多种蔬菜获得增产效果。并培育出郴茄1号
  
  、郴茄2号等一批蔬菜杂交良种。19791989年,该所先后获地、市科技进步奖10
  
  项,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所长、农艺师张青中,1987年6月至1989年7月,受
  
  国家派遣出使非洲莱索托,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郴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1984年6月,成立市科技情报站。1987年8月,改站为所
  
  ,隶属市科委领导,配员4人。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科技资料,提供信息,开
  
  展专题研究与实用技术培训,组建科技情报网等科技服务工作。配有静电复印设
  
  备、资料阅览室,藏书刊五千余册。1989年,全市聘任专(兼)职科技情报员98
  
  人。
  二、驻市科研机构
  20世纪60~80年代,中共郴州地委、行政公署,根据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在市境相继建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989年,驻市自然科学方面
  
  的科研机构有9家。
  第二节 科技队伍
  清末、民国时期,市境专业科技人员甚少。1949年,包括中小学校教师和公私立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内,城关区仅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46人。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科技队伍逐渐扩大。特别是
  
  建市后,随着教育事业和工业的发展,专业科技人员增加较快。1965年,全镇共
  
  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912人。其中,中小学教师605人,医务人员142人,其他科
  
  技人员165人。“文化大革命”中,科技队伍发展缓慢,许多科技人员受到严重
  
  冲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市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对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
  
  政策,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和管理。1983年和1988年,先后2次对科技人员评
  
  定专业技术职务,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给予优惠,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实行重奖,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一大批外地科技人员来郴州市工
  
  作。1989年,市属单位共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105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者4446
  
  人,其中高级132人,占3%;中级1179人,占26.5%;初级3135人,占70.5%。加
  
  上驻市单位的科技人员,全市专业科技人员达1181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25%。
  第二章 科技活动
  1949年前,市境民间有科技小改小革活动。50年代起,人民政府倡导科学技术,
  
  领导城乡人民由点到面,进行多方面的科学实验。“文化大革命”中,科技活动
  
  受到干扰。1979~1989年,教育、科技被列为国家战略发展重点,全市逐步建立
  
  健全科学技术普及网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情报、科技咨询、科技与学术
  
  交流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科普活动
  一、科普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市内科技宣传活动不断。50年代,主要运用黑板报、墙报、土广
  
  播筒、有线广播、幻灯、电影等宣传工具,普及推广农、林、水利方面的先进技
  
  术和城市卫生、安全用电等方面的科技知识。1958年9月,市第一届第一次人民
  
  代表大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决议”后,城乡普遍
  
  建立科普网络。至1962年,全市有各系统建立的专业学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
  
  技术革新小组,公社、大队建立的农技站、农科队等科普组织91个,参与科普活
  
  动的会员100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网络组织解体,科普宣传活动松
  
  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恢复完善宣传网络,科普活动频繁。各战线开展了
  
  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
  举办科技展览 1979年,地区科学馆成立。1987年,市青少年宫建成开放。科学
  
  馆内设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矿产、阅览、科技讲座、微电脑等8个展厅(
  
  室),青少年宫内设科技厅、讲座厅、阅览厅、青少年科技活动室,先后展出全
  
  市青少年自制科技作品200多件,其中37件作品送地区展出,获全区团体总分第
  
  一名。铁路中学科技指导老师袁树生,辅导学生制作的“自动闭塞电动机车模型
  
  ”获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科学馆展出的科学技术内容丰富翔实,
  
  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欢迎。1979~1989年,共
  
  接待省内外观众30余万人次。1985年,科学馆被列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单位
  
  之一。
  举办宣传栏窗,编发科技资料 1980年,市属各基层科协、学会恢复后,利用国
  
  庆路、人民路、文化路等主要街道两边的围墙,开辟宣传科普知识的宣传专栏(
  
  窗)28个。至1989年,共刊出墙报456期。市科委、科协从1983年起,编印《郴
  
  州市科技》杂志6期2.8万册,《郴州市科技资料汇编》8期1.2万册,《郴州市技
  
  术经济参考》16期,《市科技资料目录》、《信息与咨询》等各种书刊共8种4万
  
  余册,送发全市科技人员参阅,及时传播科技信息与科学知识,介绍生产技术与
  
  科学致富经验,解答技术难题。
  举办青少年科技知识竞赛 1978年以来,市科委会同市教委、团市委等单位,多
  
  次举办青少年科技知识竞赛,并选拔推荐参加全区、全省、全国统一组织的各学
  
  科知识竞赛与航模比赛,有242人取得名次。其中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2名
  
  ,二、三等奖各1名;获全国首届生物知识竞赛三等奖7名;获全国高初中数理化
  
  竞赛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获全省航模赛金杯奖1个,铜牌奖2个,参加郴州地
  
  区历届各学科竞赛,连续5次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开展科技月活动 1988年5月,市委、市人民政府采纳市科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科
  
  技活动月”,进行科普宣传活动的建议,决定当年6月为全市第一次科技活动月
  
  。市科委、科协以及各专门学会,分别举办科学讲座、技术讲座、技术培训、科
  
  技咨询服务等活动,并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专项科技研讨会与经验交流会等,
  
  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广大职工群众的科技意识,促进科技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989年2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每年3月定为全市科技活动月,并成立领
  
  导小组,由主管科技的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科技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
  
  由宣传部、科委、科协、经委、建委、财委、教委、农委、街道委、总工会、文
  
  化、广播、卫生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2届科技活动月中,共出科技专刊墙
  
  报186期,贴挂横幅标语4160张(条),放映科教电影57场,制作幻灯片125张,
  
  编印科普知识等宣传资料2万多份;组织4300人次参加技术培训,受理技术咨询
  
  2583次,科技下乡1143人次,完成小改小革项目14项。
  二、科技培训
  民国时期,政府曾举办过几次新法接生与接种牛痘的技术培训班,每期培训人数
  
  不等,多则20余人,少则10余人。
  5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科技人员不断到外地进修、学习,进行技
  
  术培训。全国科学大会后,科学技术被列为第一生产力而受到高度重视。1979年
  
  起,为提高在职人员科技素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每年以系统为单位,根据当
  
  时各自所从事的专业和工种的需要,从在职总人数中抽10~20%的人员,分期分
  
  批集中进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每期半月至一个月不等。有的单位还选派技术骨
  
  干去外地同行业的单位,进行技术培训或进修。1980年,市科委、科协先后举办
  
  过5期全市性的英语、日语、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短期培训班,参培
  
  人员347人。1981年后,转由市属各学科专业学会(协会)举办,先后共举办电
  
  子技术、机械制图、电工基础、建筑施工、质量与企业管理、食品加工、缝纫技
  
  术、化工知识、蔬菜与农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等多专业多门类的短期培训班455
  
  期,有2万余人参加培训。1981年元月,市科委、农委、农业局、教育局在郴江
  
  乡联合创办业余农业技术学校,开设粮作、蔬菜、果木、畜牧水产四个专业班,
  
  学制分别为一年或两年,学员为三乡一镇的青壮年基层干部、专业户、示范户,
  
  8年共培训500余人。1982年4月,市水利水电局受省水利厅委托,在仙岭水库招
  
  待所举办100余人参加的全省喷灌技术短期学习班;市林业局举办两期有80余人
  
  参加的造林育苗技术培训班。1988年10月,市中医院举办有50余人参加的中医经
  
  典著作培训班,历时一个半月,聘请省中医学院6名教授、讲师来院讲授内经医
  
  古文270课时。1989年,郴江乡政府为不断提高全乡蔬菜农作物等种植技术;自
  
  筹资金12万元,创办乡农业技校,对全乡从事蔬菜种植的青壮年,分期分批进行
  
  技术培训。
  第二节 科技情报
  市科技情报工作始于1960年。当时,市科技部门在工业、农业等部门发展情报员
  
  20余人。因机构人员多变,未能开展正常工作。1977年12月,市科委重建,始设
  
  专干管理。市科技情报站改名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后,科技情报工作步入正轨,收
  
  集过大量适合市内需要的情报信息。经筛选、整理、复制和可行性论证,供领导
  
  部门决策,并为企事业单位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供咨询与中介
  
  服务。编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讲义》、《盆载葡萄》、《信息与咨询》
  
  等书刊4万余册。先后订购全国科技文献、书刊、报纸、信息参考等图书资料500
  
  余种,藏书5000余册。与全国的435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业务往来
  
  ,征集交流科技情报近万份。
  1989年,为适应郴州市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需要,在市属企事业单位聘任情报
  
  员54名,农村科技信息员44人。通过培训,聘任发证,定期召开情报网络会议,
  
  交流情报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健全全市的科技情报与经济信息网络。
  第三节 科技咨询
  1984年,市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以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主体,加强与省内外科
  
  研单位横向联系、情报交流,在市内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技术市场、专利申请“
  
  三位一体”的活动。1985年,提供编织袋资料与市场信息,并帮助许家洞镇和郴
  
  江乡及时引进编织设备。投产后,当年创产值20多万元。同年又为市变压器厂引
  
  进技术资料,协助开发出新产品“SJ11型节能耐雷变压器”。次年,经技术鉴定
  
  合格,投入批量生产,创产值93.04万元,实现利税15.97万元。同时,利用本地
  
  资源,配成“复方腐植酸盐”作饲料添加剂,试验结果,比对照组节约饲料
  
  12.4%;提供仔猪缺碘及疫病预防办法,消灭猪瘟、猪丹毒、猪肺炎三大传染病
  
  ,其它病的发病率,亦控制在5%以内。至1989年,先后为市人民政府和各经济部
  
  门,在工程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方面,提供40多份可行性研究资料。接
  
  受委托进行科技成果评价、专利审查等业务活动85次。
  第四节 科技与学术交流
  一、科技交流
  1964年苏联专家组来国营七一一矿进行科技交流。嗣后,市境在对国外科技交流
  
  方面曾先后接待过来郴访问考察的苏联、朝鲜、阿尔巴尼亚、法国、伊朗、加拿
  
  大、瑞士、澳大利亚、日本、西德、丹麦、美国、意大利等13个国家的代表团共
  
  89名专家学者,进行不同专业技术的交流活动。国内科技交流活动,除“文化大
  
  革命”期间中止一段时间外较为频繁。1985年3月,市科委组织20余家市属企业
  
  ,参加“湖南省科技人才、信息交流会”,会期展出市产三、五芯锡焊丝、8310
  
  复合稳定剂等新产品,销售额达42.5万元;取得8项科技贷款共210万元;带去难
  
  题招标62项,解决4项;引进技术14项。同年8月,参加江西赣州举办的韶关、郴
  
  州、赣州三市物资交流会期间,首次举办郴州市技术市场,有30多项科技成果,
  
  受到与会者赞誉。至1989年,全市先后与省内外进行过科技转让、科技信息交流
  
  、专利技术引进、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人才招聘、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推广、技
  
  术贸易等8个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为市属工交企业开发新产品154个,农、林
  
  、牧、渔等产品47个。这些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促进了全市经济
  
  建设的发展。
  卷烟厂、筑路机械厂、面粉厂等驻市厂矿,1985年前后派出科技人员6批30多人
  
  ,出访英、意、法等国,进行科技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至1989年,全市
  
  先后派出3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赴坦桑尼亚、尼泊尔等国援建工程。
  二、学术交流
  20世纪50~70年代,市境开展过一些学术交流活动。
  1980年以来,学术交流活动更为频繁。1982年8月,国家地质部副部长孙殿卿教
  
  授来郴考察期间,应邀向市境地矿科技人员作关于利用湘南地质矿产资源的学术
  
  报告。1985年5月,美籍华人美国电机工程博士伍长裕回乡探亲,应邀向郴州科
  
  技界作关于微电脑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的学术报告。1987年9月
  
  ,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跃培,专程来郴作“老鼠的生态与防治关
  
  系”的学术报告,经现场试验,灭鼠率达到90%以上。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全市
  
  科技工作者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在各个领域里,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至1989年,市科协还组织市区内学术交流活动50余次,宣读学术论文
  
  68篇。市属各学会在省以上各学科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1986年,
  
  市农学会编印出版《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市园林学会编印《郴州市树木名录》
  
  ,摸清了古树名木与珍稀树种的家底;1987年,市卫生医药学会编印《郴州市药
  
  用植物名录》、《混合品种调查》、《民间单验方》、《中药资源分布图》等科
  
  研课题成果。此外,市科协还组织评选出优秀论文54篇,内有5篇发表在全国和
  
  省级学术刊物。市生地学会王发兴撰写的《郴州市环境生态问题与对策初探》,
  
  被省生态学术年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建市以来,全市共征集各系统的学术论文
  
  近百篇,对振湘富民,振兴郴州,提出了新观点、新路子、新格局,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第三章 科技应用
  第一节 技术革新
  新中国成立后,市境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连续不断,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
  1951~1953年,棉织染厂老工人邱德胜、赵光意、叶坤山等人,刻苦钻研,将铁
  
  木混合机改制成罗布澡巾机,由人力操作改为电力传动。樊一纯、黄宗斌等人又
  
  研制成功电动木制络筒、络纬机、合纱机、拼线机,代替手工纺车,工效提高一
  
  倍。1958年,环城乡龙门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郴县专署水利局技术干部文道
  
  斗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制造出1台木质旋浆式水轮机,配1台12千瓦发电机,在
  
  郴江拦河筑坝,建起市境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城关镇石灰生产合作社职工,将传
  
  统静态土石灰窑改为流水式石灰窑,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产量。专区造
  
  纸厂刘安平、陈永生、郭丽容等人,根据手摇造纸机的原理,研制成功“787”
  
  型单缸单网日产2吨造纸机。1972年,火柴厂职工试制成功火柴连续机,使理梗
  
  、上梗、沾油、沾药、卸梗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结束靠太阳晒梗的传统工艺,
  
  为全国同行业首创。1973年,农药厂职工唐恩球、陈国灿等人,对4049车间酯化
  
  工段进行革新,将有苯酯化工艺改为无苯酯化工艺,消除苯的毒害,改善了生产
  
  环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市境技术革新活动更加频繁,效益更加显著。1978年,
  
  农药厂职工张换全、周善清等人,将硫化工段合成一步法改为两步法,并在硫化
  
  工序中加入吡啶作催化剂,使产品收得率提高10~15%,原油含量由原70~75%提
  
  高到80~85%,提高了农药质量,克服了硫化工段易发生爆炸的弊端。1979年,
  
  郴州黄麻纺织厂职工革新成功并条机塞麻自停装置,梳针消耗由原来每天1000根
  
  ,下降到每天不足100根,减少了细纱断头,提高工效3倍,创年综合节约经济效
  
  益50万元,此装置为全国同行业首创。1979~1981年,酒厂职工改人工出池、起
  
  甑甑、拌料为行车操作,并研制成功烟道预热器和凉渣机,全厂生产过程从此实
  
  现机械化,吨酒耗煤量由原来1.2吨下降到0.8吨。
  1986年,市皮件厂谢林等人改革4项生产工艺,开发出高档产品7个,其中仿皮底
  
  高档皮鞋,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第二节 技术推广
  1952年起,市境在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的同时,从国内各地引进
  
  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持
  
  续发展。
  1952年,三合煤矿始推广使用盘式绞车、木制半吨煤斗车,改人力运输为半机械
  
  运输。1953年,国营厚生机砖厂采用人力压砖机制坯成型,煤炭围窑烧制小红砖
  
  ,改变靠手工制坯成型,柴火土窑烧制青砖的传统工艺。1960年,矿冶厂购进破
  
  碎机、雷蒙机、提升机、淘汰机、干燥机等设备,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63年5
  
  月,郴江公社渔场大队在市农林水利局技术员文连生的指导下,试验人工繁殖草
  
  鱼苗获得成功,当年孵化育成草鱼31万尾,开创市境人工繁殖鱼苗的历史,为推
  
  动渔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65~1966年,郊区农村大面积改革水田耕作制
  
  度,推广水稻矮秆良种广陆矮、珍珠矮、广场矮获得成功,早稻亩产突破300公
  
  斤,晚稻亩产突破100公斤。
  1969年,酒厂学习推广广东连县酒厂液体发酵工艺,改固体发酵为液体间接发酵
  
  酿制白酒获得成功。是年,电机厂派员赴佳木斯参观学习防爆电机制造技术,翌
  
  年11月试制防爆电机成功,1971年投入批量生产。1975~1977年,郊区农村由
  
  点到面,逐步推广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杂交稻组合威优3号、威优6
  
  号、汕优6号获得成功。1977年,全市双季晚稻实现杂交化,水稻平均亩产
  
  439.86公斤,首次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1979年,市第一建筑公司在国庆南路郴州影剧院建筑工地,推广应用爆破挤压砂
  
  桩和滑行吊装新技术获得成功。该剧院高16米,长54米,跨度24米,采用24米钢
  
  屋架,既解决了厅中不立柱的难题,又节约了基建费用。1981年,市农科所、农
  
  业局、蔬菜办公室派员赴江苏、上海、浙江参观学习蔬菜、瓜果地膜覆盖栽培技
  
  术,翌年应用于蕃茄、茄子、黄瓜、西瓜栽培获得成功。蕃茄早期亩产量比对照
  
  增长65.8%,总产比对照增长18.84~42.32%;西瓜上市时间提早7~10天,亩产
  
  比对照增产125.倍。1985年,市第一中学购进电子计算机24台,在高中部开设计
  
  算机课。此后,电子计算机在市内教学、办公、金融、通讯和工业生产中迅速推
  
  广应用。1988年11月,京广复线郴州至韶关段电气化铁路建成投入运行,车辆编
  
  组、运行、电讯、信号均采用遥测、遥控技术进行管理,提高了列车的运载能力
  
  ,保证了安全正点运行。
  第三节 技术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市境从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设备,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
  
  展和社会进步。1979~1989年,市属工业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资金近3亿元,技
  
  改项目210多个,其中1987年技改项目达26个,投资金额2952万元。
  1959年,省基建局投资121万元,从国内购进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对郴县水泥厂
  
  进行技术改造,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2万吨。1961年建成投产,改名为郴州市水
  
  泥厂,成为全区第一家省内定点水泥生产企业。1965~1970年,国家化工部、中
  
  南局、湖南省和郴州地区先后投资199.54万元,对郴州农药厂进行技术改造,从
  
  国内购进现代化农药化工生产设备,建成苏化203、马拉硫磷、顺酐和乙氯等5个
  
  车间,使企业初具规模,成为全区第一家正规农药化工企业。1972年,国家投资
  
  50万元,从国内购进现代大米加工成套设备,对郴州大米厂进行技术改造,使该
  
  厂大米加工能力扩大2倍,大米质量提高20%。1974~1980年,市砖瓦厂和地区建
  
  材厂先后从国内购进隧道窑焙烧技术,分别建成砖瓦隧道窑,实现机械化流水作
  
  业,缩短了砖瓦生产周期,提高了质量,产品合格率上升到84.6%。
  1980年,市人民政府投资170.5万元,对糕点厂进行技术改造,从上海购进饼干
  
  、饮料2条生产线设备,在五里堆兴建厂房,1984年建成投产,改名为市糖果食
  
  品厂。1986年,市园艺场自筹资金482万元,对食品罐头厂进行技术改造,设计
  
  生产能力为年产果蔬罐头3000吨,从上海、四川、广东购进实罐、空罐、饮料、
  
  包装4条生产线成套设备,1988年冬建成投产。经省、地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
  
  ,被定为出口罐头生产厂家,成为全地区最大罐头食品制造企业。1987年,市玻
  
  璃厂筹资20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从洛阳玻璃厂购进一条浮法生产线成套设备
  
  ,扩建成一条茶色平板玻璃生产线,1989年建成投产。1991年,生产平板玻璃72
  
  万重量箱,完成产值5054万元,创利税1158万元。
  在引进国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从80年代中期起,市内还从国外引进发达国
  
  家的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1986年,地区面粉厂筹资1400多万元,从意大利
  
  奥克里姆公司引进一套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生产线,日处理小麦能
  
  力为200吨,在同心桥兴建厂房,翌年建成投产。1986~1989年,郴州卷烟厂从
  
  英国、德国、意大利引进制丝、卷烟、包装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使生产、工艺、经营、管理全部实现自动控制。1989年,生产卷烟40.34万箱,
  
  创利税31601万元。
  第四章 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市境各业俱兴,科技事业得到顺利发展。特别是1979年国家设立
  
  科技奖以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至1989年,市属及驻市企事业单位,共取得各
  
  类科技成果1400项,其中重大成果287项,占20.5%,内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
  
  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12项,地区级科技奖112项,市级科技奖52项。
  第一节 市属单位科技成果
  1950~1989年,市属单位科技人员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69项。其中,1978~
  
  1989年共取得各类获奖科技成果164项,内获国家级奖的2项,获省、部级奖的58
  
  项,获地区级奖的52项,获市级奖的52项。
  一、工业科技成果
  600×80固定式筒体沥青混合料拌和机 由市政工程公司杨淑媛、谭树霞、张远阳
  
  等在70年代后期研制而成,是适用于中小城市修建城市道路的设备。1980年7月
  
  ,经湖南省市政工程技术情报网组织鉴定:该机设计合理,采用圆筒旋转自落碰
  
  撞原理,将砂、石料和柏油,从相反方向进入烘干拌合筒,使烘干拌合在一筒体
  
  同步进行。机身体积小,操作简便,易于维修,无烟、无尘、无污染,质量稳定
  
  ,安全可靠,每台时产量16吨,比手工提高工效11倍。同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
  
  奖。
  塑料复合稳定剂系列产品 1978年市化工厂李言松、唐秋琴等与北京化工研究所
  
  协作,研制成功AS液体塑料复合稳定剂,年底通过省级鉴定,翌年获省科技成果
  
  四等奖。1983~1984年,又研制成功适应各种不同塑料制品的8301至8307等7个
  
  无毒钙锌液体复合稳定剂系列产品,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获省级科技成果四等
  
  奖。该系列产品适用于聚乙烯制品,能阻热,有良好的热光稳定性,可在软质和
  
  硬质聚乙烯制品中,代替粉状PD盐和粒状硬质酸钡,作生热稳定剂使用,质量达
  
  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同类产品水平,其耐热性、分散性和润滑性优于国外产品
  
  ,填补国内空白。1987年,被列入湖南省“星火计划”,批量生产。1988年,实
  
  现产值305万元,利税116万元。
  T8350C型立式镗制动鼓机 1979年,市汽车修配厂郭文辉、任祖民等研制成功的
  
  第三代新产品。1984年8月11日,通过来自广东、陕西、湖南、北京、天津等三
  
  省两市的专家鉴定:该机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与国内同
  
  类产品比较,增设了溜板快速升降机、工件夹持装卸机械手和行程保险装置,具
  
  有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参加全国交通工业品展览,获国家交通部“金杯奖”
  
  ,列为部控定点生产产品。当年,创产值152万元,利税12.8万元,获湖南省优
  
  秀产品奖。1986年评为省优秀产品,1987年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4月获
  
  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12月获省经委颁发的省优质产品证书。产品畅
  
  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深受用户欢迎,产值、利税连年同步增长。
  40%高效磷乳油 1981年,郴州农药化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张换全、唐恩球、陈国灿
  
  、许鸾凤与株洲化工研究所合作,联合研制成功马拉松与甲胺磷复配剂型新农药
  
  ——40%高效磷乳油。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年,获国家经委颁发
  
  的新产品金龙奖。
  多芯活性锡焊丝 1982年,市金属焊料厂袁靖民研制成功三芯锡焊丝,是年11月
  
  通过鉴定。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省优秀产品一等奖,共青团中央青年小
  
  发明二等奖和轻工部银质奖。产品具有熔点低、渗透性好、焊接光滑、牢固、用
  
  量少、无毒、无腐蚀、助焊能力强等优点,广泛适用于电子工业,质量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家焊接产品的一项空白。1984年,在三芯活性锡焊丝的基础
  
  上,又研制成功五芯活性锡焊丝。经鉴定,除具有三芯活性锡焊丝的全部优点外
  
  ,在焊料分布、焊料流动和去氧化物能力方面,优于三芯活性锡焊丝,产品质量
  
  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1985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6年,列入国家“星
  
  火计划”开发,替代进口产品,为国家节约了外汇。
  YW-13型半导体远红外线电热器 1982年,市电子研究所谭春华研制成功。是适应
  
  养鸡专业户保温育雏的一种新产品,具有经济实惠、节约能源、安全方便、坚固
  
  耐用等优点,深受用户欢迎。1983年,获全国青年小发明二等奖。
  “郴江牌”药物卫生纸 1984年,市第二造纸厂与地区轻工业局、市药检所联合
  
  研制而成。1985年5月,通过地区科委鉴定。该产品具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抗菌消炎功能,经427例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8%。1986年,被评为省轻工业厅优
  
  秀新产品,并获金杯奖,填补省内药物卫生纸空白。
  TCB-IA型农用挂车 1987年初,市机械厂郑立三等,与科研单位协作,在TCH-1
  
  型农用挂车的基础上,研制成功TCB—IA型农用液压制动挂车。同年6月,通过省
  
  机械厅鉴定。该产品使用液压制动,比手拖式机械制动刹车安全可靠,填补省内
  
  农机行业空白。1988年,获全省优秀新产品奖,并投入批量生产。
  小型螺旋千斤顶 1989年,由市起重设备厂袁靖民研制而成。起重负荷1.5~3吨
  
  ,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点。1990年12月1日,经郴州地区科委鉴定,填补
  
  国内空白。
  二、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 为了摸清全市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1982年4月,
  
  市人民政府成立市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农口各局、办和乡、镇、场、所及有关
  
  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共98人,分成20个专业组,对全市农村开展历时两年
  
  零三个月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研究工作,编撰成《郴州市农业区划
  
  报告集》、《郴州市农业区划数据集》、《郴州市农业区划地图集》三部综合性
  
  农业科学考察文献。1985年1月,通过地区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检查验收,并
  
  颁发验收合格证。其中张光佑、李春秀、王国财、周同4人编撰的《郴州市综合
  
  农业区划报告》,获省农业区划科技成果三等奖。
  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协作攻关 针对本地历年来大白菜产量低、供应期短的难题
  
  ,1984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市科委、郴江乡、蔬菜办、农科所四单位的领导和蔬菜
  
  科技人员,成立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协作攻关组,由农艺师、所长张青中任组长
  
  ,黄民雄、陈松元任副组长,农艺师陈华菊任顾问,王转法、郭富文等19人为成
  
  员,对本地早、中、迟熟大白菜的品种选择、播期、苗龄、炭疽病、软腐病、霜
  
  霉病的防治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连续2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栽培,筛
  
  选出适合本地冬秋气候特点的大白菜,早熟品种为早皇白×竹筒白,中迟熟品种
  
  为山东四号、青杂三号,并对早、中、迟熟品种的播期、苗龄、病害防治措施,
  
  分别得出科学的结论。1984~1985年,连续2年大面积栽培150亩,平均亩产达
  
  4222.5公斤,比1983年平均亩产1500公斤增产1.8倍,结球率达100%,净菜率达
  
  69%,上市期提早10天,罢园期延至春节后。1985年,此项成果获市科技成果一
  
  等奖。1987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土壤普查 为查清全市土壤状况,1981年5月,市人民政府成立土壤普查领导小组
  
  ,组织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农科所、苏仙岭林场、北湖公园和市郊、郴江
  
  、许家洞公社的唐佑生、陈良湘、谭德胜、彭基林、何桂媛、周同等16位农林科
  
  技人员,对全市农田和森林土1壤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历时2年半,共挖1米深的
  
  土壤剖面527个(其中水田320个,旱土101个,山地106个),辅助剖面246个,
  
  进行常规速测土样511个,室内全量分析土样122个,分层剖面土样75个252层,
  
  取分类诊断土样1046个。查清全市土壤为4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层,74个
  
  土种(不含安和)及其分布规律和面积,撰写出土壤普查报告32份,汇编成《郴
  
  州市土壤普查资料》。为发展农、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经省、地农业厅、局组
  
  织验收合格,被评为郴州市科技一等奖。
  蔬菜杂交一代优势利用 1980年,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张青中等,对蔬菜杂交一代
  
  优势利用,经多方研究、筛选,培育出郴茄1号、郴茄2号、7253X少先队员蕃茄
  
  等61个蔬菜杂交一代新品种。1982年11月,经郴州地、市科委组织鉴定,这些新
  
  品种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光温条件可塑性大,高产、早熟、质优的特点
  
  ,很受市场欢迎。先后获地、市科技成果奖。
  养殖食物链工程 1983年,许家洞镇养殖专业户蒋富平,在市沼气办公室助理工
  
  程师曹帮文的指导下,建成一套养殖业食物链模式工程,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经
  
  使用3年,全家收入1984年比1983年增长18.5%,1985年又比1984年增长77.1%。
  
  经省农业厅组织评议,1984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派员现场考察,摄成录像。经卫星
  
  转播后,日本专家十三明子,于当年专程实地考察,赞誉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农业立体经济模式”。荣获省能源办公室科技成果三等奖。蒋富平出席1984年全
  
  国科协表彰大会,并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参观访问。
  蕌头快速发酵腌制工艺 市食品罐头厂罗毅、陈德华与省轻工研究所宋健英、谢
  
  元联合研究而成。1989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该工艺采用1号十2号乳酸菌在低
  
  盐条件下,进行蕌头快速发酵腌制,使成熟期由60天缩短到25天,产品具有色泽
  
  浅黄、光亮,组织形态完整,脆嫩,甜酸适口,有浓郁的乳酸发酵风味等特点。
  
  已批量生产,畅销国内外。
  三、其它科技成果
  郴州地区不同职业中老年人群血脂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1984年由市立
  
  医院朱华雄、刘开太、聂志元完成。1987年12月,经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广州
  
  医学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技术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不同职业人群的高脂病、冠心病、高血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防治,提供了
  
  科学依据。1988年,获省卫生厅科研成果四等奖、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包套式肠端端吻合术 1987年,市立医院蒋啸云、罗一民研究,应用于临床获得
  
  成功。1989年,经省内外专家鉴定:术式设计合理,抗破漏能力强,填补过去无
  
  法增强此期间破漏强度的技术空白,为国内首创。尤适用于肠壁状况欠佳和结肠
  
  急症手术,对预防肠吻合后开发肠漏,减少结肠分次手术,有重要临床价值,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二节 驻市单位科技成果
  1950~1989年,驻市中央、省、地属单位科技人员,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31项
  
  。其中,1978~1989年取得各类获奖科技成果123项,内获国家级奖的9项,获省
  
  、部级奖的54项,获地区级奖的60项。
  第五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郴州市科技计划的管理,始于6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计划管理
  
  中断。1976年9月,镇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后,科技管理归口镇革委会计划组,负
  
  责编制计划和组织实施。1978年后,科技计划结合市情,对所制定的科技中长远
  
  规划和年度计划,都经过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最后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列
  
  为全市经济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达。1985年,郴州市被批准为省计划单列市
  
  ,市科技计划项目在省科委单列。
  一、长远规划
  市科委根据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制定的方针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会同有
  
  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和各方技术专家论证,先后制定《1977~1985年郴州市科
  
  技发展规划(草案)》和《1986~1990年郴州市“七五”科技计划》。
  “七五”科技计划,是通过由下而上申报,逐个项目进行调查核实确定。重点以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现有企业的科技
  
  水平提高一步。计划共分4个部分,15类,75个项目,包括科研、成果推广、技
  
  术引进、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5个方面。工业以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应用
  
  和新产品的开发为主;农业以为城市服务为主旨,重点以蔬菜、瓜果和特种水产
  
  等新品种的开发为主;对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项目,也提出分期分
  
  批实现计划的具体要求。至1989年,所列计划项目已基本实现,有的科技成果创
  
  国内外先进水平。
  二、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是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分年度实施的计划科技项目。由市科委、
  
  计委联名下达。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合同,共同组织实施。完成后整理
  
  汇集技术资料,向市科委申报,由市科委组织技术鉴定和验收。对效益好、贡献
  
  大的成果项目,逐级申报评奖。通过评奖,选择中小企业与乡镇、街道企业,进
  
  行开发,实现科技商品化。
  从1985年起,全市新增“星火计划”,报经上级批准后,组织批量生产。
  1986年,市各部委对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把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令
  
  性和指导性相结合,把一次性计划改为滚动性计划,增强计划的灵活性。同时实
  
  行科技计划的分级管理,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取得周期短、见效快的
  
  显著效益。
  第二节 经费管理
  科技经费,包括重大科研、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科技三项费用,与科技事业费
  
  。经费来源于省、地科委的切块经费、市财政列支的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事业费
  
  以及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
  1983年前,科技三项费用,实行无偿使用,经费下拨,节余不回收。1985年,科
  
  技体制改革后,按照省、地科委的新规定,市科委从1986年起,改革拨款制度,
  
  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合同制。凡具备偿还能力的项目,合同规定全部或部分偿还。
  
  在执行过程中,遇有不可抗拒因素而丧失偿还能力的项目,经批准可不回收或少
  
  回收。回收经费全部纳入市科技发展基金。对农业和卫生科技项目的拨款,一般
  
  未予回收。
  为加强科技经费管理,市科委会同业务部门,于年末对本年度内的科技项目经费
  
  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作出财务决算,上报省、地科委。科技事业费,主要用于
  
  开展各种科技活动,购置、印发科技资料,和对科技情报的调查研究等项支出,
  
  列入市财政年度支出预算。全市科技支出,从1962年开始列支,至1989年累计支
  
  出154.6万元。其中1986年仅科技三项费用即达17万元,完成29个科技项目的研
  
  究与推广。
  第三节 成果管理
  70年代前,科技成果管理未形成制度。1980年,省科委颁发《湖南省科学技术研
  
  究成果管理暂行办法》与《湖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后,市科委配备
  
  专职干部,对科技成果认真执行鉴定、登记、评选、上报和奖励制度,并逐步走
  
  向制度化、规范化。
  一、鉴定
  1980年以来,市科委根据省、地科委关于成果鉴定的必备条件、鉴定方式方法及
  
  审批程序等规定,制定实施细则。除列入省、地科委计划的项目外,市属项目由
  
  市科委主持鉴定,并对科技成果实行集中管理。至1989年,全市共鉴定重大科技
  
  成果106项,其中市级鉴定52项,地区级鉴定25项,省级鉴定29项。
  二、奖励
  1979年元月市科学大会后,重视科技成果的奖励。同年11月,召开全市技术革新
  
  和技术革命成果授奖大会,授奖22项,其中一等奖8项,占36.3%,二等奖10项,
  
  占45.5%,三等奖4项,占18.2%。1980年2月,市人民政府召开科技授奖大会,
  
  授予科技进步奖75项,较上年度增长2.4倍。1983年3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
  
  科技成果表彰大会,对19项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奖励的成果项目以及为此而
  
  作出重大贡献的26名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同时还表彰42名在科技兴市中卓有成
  
  效的科技人员。1986年12月,为使科技兴市活动迈向新的台阶,市人民政府根据
  
  中央和省、地有关奖励办法、条例的规定,颁发《郴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
  
  》及其实施细则。同时成立郴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1987年3月,经
  
  评审委员会评选,对全市1983~1986年期间的55项成果,评选出37项科技成果奖
  
  ,占67.3%。1990年对1987~1989年期间的22项成果,评出19项科技成果奖,占
  
  86.4%,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奖状、奖金
  
  和荣誉证书。
  第四节 专利与技术市场管理
  一、专利管理
  1984年,国家颁布《专利法》。从1985年4月1日起,市内始有专利申请活动,市
  
  科委设一名干部负责专利管理工作。至1989年,全市申请专利51项,内属职务发
  
  明13项,非职务发明38项。报请国家授权的专利39项,占76.5%,其中15项已经
  
  投产,新增产值180万元。市无线电厂的专利产品“无接触电子搅拌器”,1987
  
  年列入省科委计划项目;投入批量生产。1988年上半年,市九三学社电表厂的“
  
  多功能组合电度表箱”专利产品,集电度计数、防盗、报警、门铃、计时、触电
  
  保安6项功能于一体,批量投产,销售市场广阔,很受用户欢迎。
  二、技术市场管理
  郴州市的技术市场,始于80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交流、技术协作
  
  和有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首由市电子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实行技术
  
  承包、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有偿服务。
  为繁荣全市技术市场,加强管理,保持技贸双方的合法权益。1988年初,根据上
  
  级规定,成立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配有专职干部管理全市技术贸易和民间科
  
  技机构,监督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指导行业技术市场工作。1986~1989年,全市
  
  技术贸易和有偿咨询服务等民间科技组织,已发展到38个,配有专职、兼职人员
  
  565人。技术市场初具规模,活动日益频繁。
  第五节 科技达标管理
  郴州市开展科技达标的活动,始于1987年8月。首先由市科委与企业各主管局(
  
  公司)、乡镇签订达标责任书,然后各主管局(公司)与开展科技达标单位签订
  
  达标责任书。
  当年底或翌年初,由市人民政府组成科技达标验收小组,按照科技体系目标、经
  
  济效益目标、技术培训目标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单位,写出验收报告,呈
  
  请市人民政府审定,申报郴州行署审批,由行署发给技术达标合格证书。在科技
  
  达标活动中,市人民政府设立科技达标奖,对达标合格单位发给奖金。至1989年
  
  ,全市达标单位34个,其中三乡一镇全部达标。通过开展科技达标活动,促进企
  
  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市矿冶厂,1989年
  
  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开展达标活动,以开发新产品“PO系列塑料填
  
  充母料”和精铋为突破口,新增产值41万元。市第一服装厂在达标活动中,开发
  
  新产品40个。市火柴厂自1987年达标以来,1989年又开发2个新产品,实现产值
  
  486万元,利税132万元,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驻市的中央、省
  
  、地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达标,由其所属上级主管单位主持。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