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费
分类号: G46
页数: 2
页码: 512-51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州市教育教育行政经费1952年-1989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教育行政 教育 经费

内容

清末,郴城的文庙、考棚、书院等均有田产,征收租谷,作为学务岁出经费主要来源之一。还将依法归公的产业和各项罚款,尽先拨作教育基金。私人捐资和员生缴纳学谷是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废科举兴学堂后,租税征收依旧,学部正式规定改缴纳学谷为银元。初等小学堂征收学费,每人每月不得超过银元三角,高等小学堂三至五角,中等学堂一至二元。当时,郴州城内除官办学宫、学堂外,集资、独资兴办私塾、学堂之风盛行。
  民国时期,公办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为:一、省补助县学的经费;二、地方财政拨给教育当局的经费;三、学费收入经费;四、乐捐款、谷经费。私立中小学和幼稚园多为独资、集资兴办,经费由各校董事会掌管收支,收学杂费较公立学校重,开学时一次缴齐。教会办的学校、幼稚园,以教会基金维持。
  1952~1953年,城区所有私立中小学逐步改为公办,由地、县两级财政拨款开支。普通中小学教育经费逐年递增。1957~1989年,财政预算拨款教育经费累计3954.9万元,占同期财政预算总支出的13.64%。50~60年代,年教育经费未突破50万元。70年代末,年教育经费已突破百万元。80年代,教育经费迅速增加。1989年,财政下拨教育经费502万元,是1979年的5倍。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为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1984年起,实行集资办学办法,充实教育经费。至1989年,全市共集资242.6万元,人均每年捐资2.3元。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亦有很大发展。1989年,全市勤工俭学纯收入113.4万元,上缴学校补助教育经费88.6万元,占纯收入的78.1%。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