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业余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0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业余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30
页数: 3
页码: 499-501
摘要: 本节郴州市教育业余中等教育概括了文化教育、技术教育。
关键词: 中等教育 教育 业余中等教育

内容

一、文化教育
  市境业余中等文化教育,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初,在城区老汽车站借用公房创办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设高、初中部,吸收干部、职工入学,进行正规授课。1958年上学期,该校改为职工业余红专大学,开设哲学、工业、文艺、教育专业,并附设初中文化班,进行系统的文化和专业教学。1962年10月,郴州市总工会创办职工业余学校,配专职教师5人,开设高小、初中语文、数学课,后又开设高中语文、数学和电工班。除电工班外,均采用普通中学教材,招生学员100余人。1964年,改名郴州镇职工业余中学,学员增到1000余人,聘请兼职教师8人,借用小学教室23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听课人数剧减,被迫停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类职工业余学校逐渐恢复、发展。1980年,市属厂矿有职工业余高中2所,学员79人;初中7所,学员1109人。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达《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2年1月,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劳动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的联合通知》,按通知规定,全市应补初中文化课的职工有8919人。
  从1981年起,市工农教育办公室组织开办初中文化补课班(语文、数学必学,物理、化学、史地任学一科)。1985年,进入文化补课高潮,是年3月统计,全市共办61个初中文化补课班,参加补课的职工达3044人,相当于1981年的10倍。其中日校兼办夜校的38个班,参加学员2124人,占补课职工的69.79%。经过1981~1986年的文化补课,经考试合格的达8381人,合格率占93.97%,如期完成职工初中文化补课任务。
  1983年,市内试办职工高中班59个,招收学员231人。由于学员原有文化基础差,加之文化学习与单位生产发生矛盾,以及有些单位重视支持不够等原因,学员不能坚持到校听课,毕业考试结果,只有59人成绩及格,取得高中毕业证,占学习人数的25.5%1984年以后,市人事组织部门为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素质,先后对504名年龄在45岁以下,文化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含“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的干部,进行高中文化补课。迄1989年,共有193名干部在市委党校中专班毕业,有204人通过在其他学校脱产学习,经考试合格后,也取得高中毕业证书。还有62名干部正在市委党校中专班学习。同时,还输送329名干部、职工到省、地参加大专培训。未参加脱产学习的干部、职工,通过自学也有一部分达到高中文化程度。
  郊区三乡一镇,1985~1989年办业余初中班4个,有学员115人。
  二、技术教育
  1977年后,遵循毛泽东主席“七·二一”指示和“五·七”指示,郴州筑路机械厂、郴州林业机械厂、中南地质局四〇八队、国营七一一矿、郴州农药厂、郴州五岭冶炼厂先后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市园艺场办起五·七大学。采用中专教材和教师授课讲义进行教学。以国营七一一矿、郴州筑路机械厂、中南地质局四〇八队的工人大学办得较好,配有专职教师。有正规的学习场地和教学设备,学员全脱产学习,为本单位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少数送到大专院校深造。
  1983~1986年,按照中央规定,对全市79个厂矿企业应补初级技术课的6513名职工,由市成人教育办公室统一部署,单位自行办学,进行职工初级技术补课。经市职工技术考核办公室考试合格的达6090人,占应补课人数的93.5%,与中央提出80%的要求,高出13.5个百分点。根据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意见》,1985~1989年全市办职工中等技术补课班81个,职工入学2621人,其中脱产学习班31个,学员1133人。经过培训和考试,有1135名取得职工中等技术培训合格证,占43.3%。
  1986年9月,省成人教育局和省劳动人事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企业班组长培训的意见》。1987~1989年,全市对961名企业班组长进行分期分批培训,经考试合格的861名,占应培对象89.6%,如期完成培训任务。1988~1989年,培训车间主任,经考试合格的158人,占车间主任总数的65.5%。1989年,全市184个国营、集体工业企业,有86个单位举办各种文化技术学习班,参加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职工达8841人,是郴州市历史上干部职工参加学习人数最多,学习门路最广,办学形式最活的一年。
  1982年以来,全市职工教育连续8年被地区评为先进市。1988年,市成人教育办公室被评为省、地红旗单位。现已兴建一座总面积13000多平方米,初具规模的成人教育中心。
  为提高郊区农村干部和专业农户的专业知识,1981年7月,市教育部门创办湖南省农业广播学校郴州市分校(后更名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郴州市分校),是集广播、电视、录音、录相、面授为一体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业余学习为主,学制3年,国家承认中专学历,享受中专待遇,毕业后择优录用。该校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师7人,另有常年兼职辅导教师16人。教室教学设备齐全。并建立农学、畜牧、林学、果树等4个联合型教学实习基地。建校9年来,已招生6届,开设农学、林学、农业经济、果树、畜牧、乡镇企业管理、农产品加工、淡水养鱼等8个专业,16个教学班,共招收516名学员。迄1989年,已毕业3届,共186人,毕业合格率占89%,录用率达50%。据调查,1~4届学员中,从事科技承包,为社会科技咨询、科技示范、讲座、印发资料、办科技墙报者共有182人,占学员总数的35.27%。许家洞镇青年农民蒋仁忠,1981年入校,学农学专业,1985年毕业。就学期间便做到学以致用,从1983年起,他带领全家5口人搞科学种田,水稻生产由原亩产3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1986年,还指导村里3户贫困户搞科学种田,使水稻亩产比1985年增产40%,人平收入增加150多元。并为村民办农技班50多期,参加学习的达8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4000多份,办科技墙报20多期。1987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学用结合”优秀学员称号。1988年,被许家洞镇人民政府录用为镇农技站站长。
  从1982年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连续8年被评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先进集体,校属许家洞教学班于1986年被评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先进教学班。1987年,该校被列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重点县级学校。1988年,被评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先进集体。1989年底统计,郊区3乡1镇共办蔬菜、家禽中专班25个,学员951人,均取得显著成绩。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