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4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普通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2
页数: 4
页码: 486-489
摘要: 本节郴州市初等教育普通小学教育概括了市第一完全小学、市第三完全小学、市第九完全小学。
关键词: 初等教育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州曾庆溥和学正谢宝圭,在州城西门外北湖岸,筹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四年,被决议立案。同年九月维新变法失败,议案遂成空文。光绪二十九年,署知州沈莹庆于北湖书院创建北湖小学堂,始设高小班,为州城创办最早的官立高等小学堂。后增设初小,称为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基督教会在码头石开办新华学堂(两年后迁东门外)。光绪三十一年,增办官立初等小学堂,设州城南门外濂溪祠旧址。光绪三十二年,又增办官立半日制小学堂,址设南门外天官坊,招收8~16岁儿童入学。同年,郴郡六城师范在文昌阁开办六师附小。光绪三十三年,邑人陈九韶在西塔街陈家大屋首创郴州女子初等小学堂,招收学生20人,开郴州女学之先例。光绪三十四年,该校改为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开设高小班,更名郴州官立女子高初两等小学堂,址设濂溪祠。全日制初等小学学制5年,开设修身、习字、读经、史学、舆地、算学、格致、图画、手工、体操;高等小学学制4年,增设作文、中国文学、农业、商业课。女子学堂增设女红、音乐,教会学堂增设《圣经》。
  民国元年(1912),北湖小学改为县立高小,另开办2所县立初小,第一初小设寿福殿,第二初小设南关上三官庙。学制改为“四·三”分段。初小设国文、算术、体操、图画、手工、唱歌、习字。高小增设经书、历史、地理、理科。民国5年,郴县知事公署奉令开办县立“模范”初级小学,编制为多级、单级,一、二年级用复式教学,三、四年级用单式教学,采用部颁教材。校址初设开元寺,后搬赵公祠。民国7年,开办县立濂溪女校,址设濂溪祠,有初小、高小2部,初小男女同班,高小全收女生。该校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共产党员李翼云、胡世俭等创办的夏令儿童学校和平民夜校均附设在此。白天给儿童上课,晚上给工人、店员、农民上课,传播进步思想,启发革命觉悟。革命先烈何闿、刘善淑曾在该校就读。马日事变后,停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德曾在该校召开党团骨干会议,发展CY组织。民国11年,按新学制小学改为“四·二”分段,高小取消读经,改国文为国语,修身课改为公民课,理科改为自然课。民国19年,州城商界在干城街开办开智小学(后改为启商小学)。民国21年,江西旅郴各界人士在江西会馆开办豫章小学,县乡村师范亦在文昌阁开办初级小学。民国23年,在城区(第一区)区立高小在栏杆塘开办。民国24年,推行短期义务教育,城区按片开办5所短期小学,学制一年,均因管教不严、教学质量低劣而停办。民国25年,铁路首创扶轮子弟小学,址设廖家湾,招收铁路职工子弟入学。民国29年,实施国民教育,区立高小更名为在城镇中心国民学校,另在乌石矶、三官庙、五通庙、毗沙庙开办4所联保国民小学,将原有初小和短期小学并入。同时,城区创办开明、牙石、德丰、震南等私立小学。民国35年上学期,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迁来城区学后街连升试馆。民国37年上学期,城区余庆堂慈善会在乩坛创办崇善小学。1949年,郴州城区有小学11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4所,在校学生1740人,教职员83人。
  新中国建立初,郴县人民政府对小学进行整顿。崇善小学改名汽车站完全小学,停办乌石矶小学,新办马家坪小学。沿用“四·二”学制。取消公民、童子军课,教会学校取消《圣经》课,增设政治课,改国文为语文。废除训育制和体罚,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扶助工农子弟入学。1952年,私立小学全部改为公办。1953年上学期,进行教学改革,部分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推广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和普希金教学法,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学生中普遍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主要内容的五爱教育,推广普通话教学和复式班教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58年,开始出现民办小学,工商联在中山西街陈家大屋创办日升小学,北湖公社在升平路创办火车站小学,是年共有小学44所,在校学生7185人,教职工236人。1960年,城市民办小学与农村耕读小学相继增多,由于师资、校舍、设备缺乏,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尤其在反“右倾”后,推广“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63年,按照中央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整顿教学秩序,提倡“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实行精讲多练,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有教学制度、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遭受批判,教学工作停顿。1969年下学期,复课闹革命,全市小学下放街道或大队管理,取消升级、毕业考试,学制改为5年。1~3年级,设毛泽东思想、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课;4~5年级增开科学常识、工农业生产知识课。因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教育质量再度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调整小学布局,农村形成村办村小,片办完小,乡镇办中心小学的格局,城区按街道分散设校,撤销小学戴帽初中班,部分村小撤销高小班。
  1982年,在北湖路重建第二完全小学。1986年,在同心桥创办第八完全小学。1987年,在下湄桥创办第十完全小学。学制由5年向6年过渡,高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中年级设自然课,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在教学中,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科教学研究组织,经常开展教学比赛活动。算术推广“三算”(口算、笔算、珠算)教改试验,语文课推广“童话引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第一完全小学教师王桂英撰写的《调动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和第四完全小学教师段秀莲撰写的《浅谈提高学生作文兴趣》2篇教学论文,在湖南省小学教学、语文教研会上评为二等奖。农村中心完全小学已成为农村小学教学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师资培训中心。1987年10月,全市普及初等教育,获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合格证书。同年,市第一完全小学少先队大队首先获得“全国红旗大队”称号。翌年,市第五、六、九完全小学和东风子弟学校少先大队,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1989年底,全市共有小学71所,在校学生20212人,为1949年的11.62倍;教职员1242人,为1949年的15倍。
  市第一完全小学
  是市内创办最早的一所小学。前身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基督教会在码头石创办的新华学堂,2年后迁东门口,开始有中学部和小学部。民国16年后,中学部停办,改名新华小学,民国19年(1930)向县教育局立案。邓华将军与邓一韪教授曾就读该校。1952年,改名县立完全小学,1959年,改为市第一完全小学。1980年,定为地、市两级重点小学。该校素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教师教育学生从理解、爱护出发,多方配合家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教子经验交流会”,编印《教子篇》一本,深受社会好评。少先队建队早,工作生动活跃。80年代,少先队大队以“面向新世纪,造就新主人”为指导思想,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1984年,荣获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又荣获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红旗大队”队旗。女教师李顺梅曾4次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该校第二课堂亦具特点。1980年来,成立鼓号、生物、科技、美术、书法、文艺等十几个活动小组,采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能力同步走的教育方式,已举办科技模型展览10届,共展出模型3518件,摄影作品83幅,制作标本400余件,美术、书法作品7000余件,报刊设计96份,写出小论文300余篇,在省、地、市获奖159项次,曾4次被评为全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1989年,校园占地面积13亩,校舍建筑面积4393.66平方米。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88人,教职员5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1人。
  市第三完全小学
  前身是民国37年(1948)由慈善会创办的崇善小学。新中国建立后,改名汽车站完全小学。1959年,改名为市第三完全小学。校舍一再迁徙,1961年,定址前进村。1980年,定为地、市重点小学。1985年下学期,全市教学比赛,该校参赛三节课,均获一等奖。1986年上学期,全地区小学教学比赛,参赛三节课,均获第一名。
  算术“三算”实验班,经地、市检查验收,学生的智力、能力名列全地区同年级第一。1987年,参加全省、全国“三算”教学经验交流会。1988年,有9名学生获第八届全国珠算通讯赛优胜奖。1989年,有11名学生获第九届全国珠算通讯赛优胜奖。是年,该校校园总面积25亩,校舍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教学班28个,学生1704人,教职工7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8人。
  市第九完全小学
  前身是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民国30年(1941)。民国35年(1946)上学期,从桥口迁城区学后街连升试馆,1951年暑假,再迁中山西街濂溪祠(今校址)。1953年,改名郴县师范附属小学,1972年,划归郴州镇,改为第九完全小学。1980年,定为地、市重点小学。校园面积11.3亩,建筑面积4703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有教学仪器1500多种,价值3.96万元。实验室除供教师实验外,还可以同时供15组学生实验。1988年,少先队大队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1989年,有教学班25个,学生1418人;学前班2个,学前儿童150人。教职工6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8人,并配备专任自然教师和音、体、美教师。教师朱如煌、陈英伦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