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3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书院
分类号: G649.299.64
页数: 2
页码: 482-483
摘要: 本节郴州市教育学前教育书院概括了濂溪书院、景贤书院、东山书院、北湖书院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书院 教育 郴州市

内容

南宋至清末,市境先后设有书院5所。建立最早的书院是南宋末年为祭祀周敦颐而建的濂溪书院。清代,先后建书院4所。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祭祀唐韩愈建景贤书院。乾隆十九年(1754),建白莲书院。乾隆三十六年,知州都世喜以唐宰相刘瞻读书堂旧址建东山书院。光绪末年,郴州耆老募捐建北湖书院。这些书院都有田租等固定资产作为办学经费的固定来源,其中以东山书院规模最大,田租最多。来书院讲学的多为经明行修的名人贤士。清代,进士朱联奎、黄纯垓,举人陈昭谋、邓士良、李元度、廖普唐、谢宣,副贡生黄树藩、拔贡潘仁坊、国子监生陈振玉等,均先后来郴讲学,为郴州造就众多人才。书院教学内容以儒家经籍、艺文词章为主,特别重习八股文,以训练生员应试科举之功。学规甚严,除须遵守朱子白鹿洞学规和清顺治九年(1652)钦颁学校卧碑文规外,地方官员还另拟规条,以正学风。清道光后,郴州4名进士、21名举人、13名贡生,多数在此奠定学问基础。
  濂溪书院
  南宋末期建于州城西隅,后多次迁徙。明弘治(1488~1506)时,迁至州城南门外,明末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署州事谢文允依明址重建,并置学田,年收租谷70石4斗。书院有正厅、廊房8间,外凿“爱莲池”,池中建“君子亭”,共占地千余平方米。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改为义学,以训蒙童。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郴州初等小学堂。今为市第九完全小学校园。
  景贤书院
  原为景贤祠,因祀唐韩愈而建,祠址屡迁。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州范廷谋将祀祠、书院合一,建于州城南门外,定名景贤书院,实为蒙童学馆。有院房1厅4室,院后设花园,占地400平方米。置有学田,年收租谷33石6斗。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改为义学。
  白莲书院
  原为白莲庵,位于州城北15公里仙台山(今喻家寨)白莲池畔。清乾隆十九年(1754),因僧故庵空,署州事郑之侨将庵改建成书院。有院房3栋9室,定名为白莲书院。年田租89石5斗。嘉庆年间(1796~1820),书院废,学田移作东山书院做学资。
  东山书院
  位于州城东山。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署知州都世喜依唐相刘瞻读书堂旧址肇建,乾隆四十一年完工。有院房4栋42间,占地3000多平方米,置有学田,年收租谷235石6斗,是境内明经讲学、生员修业的主要场所。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停办。民国22年(1933),因建郴郡联立初级中学被拆毁。
  北湖书院
  位于州城北湖南岸。清末,由地方耆老募捐兴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改为郴州官立北湖高等小学堂。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