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3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
分类号: G629.299
页数: 1
页码: 4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州市教育私塾教育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私塾 教育 郴州市

内容

市境私塾,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遍及城乡。办学形式有家馆、族馆、门馆三种,而以族馆居多。馆址一般设于宗祠、庵宇,设施简陋。私塾分低、高两级,低级为儿童启蒙场所,称为“蒙馆”;高级教启蒙后的儿童或成人,为“读经讲经”场所,称为“经馆”。蒙馆先生只有一人,多为童生。课程分读书与习字两种。读书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居家杂字》、《四书》等为教材。教学方法以课读和背诵为主,先由先生点书,学生然后跟读、熟读和背诵。习字的次序,则是先由先生把着手写,而后描红,再进入临帖书写。蒙馆一般读五六年,而后转读经馆。
  经馆先生多为秀才、廪生。以讲经、读诗、作文为主。教材有《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史鉴》等。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实行集体讲授,个别指导。作文之先,必练作对,每周用文言作2~3篇作文。经馆数量较少,馆师学俸较高。清末、民国初,州城著名经馆先生有陈九韶、崔祥甫、何清华、黄瑞霖等。常设馆址有西塔街陈家大屋、寿福殿、五通庙、龙门池李氏宗祠等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州城创办新学后,城区私塾逐渐减少,郊区私塾依旧。民国33年(1944),城区经馆绝迹,但蒙馆仍有。民国35年国民教育实施后,城区私塾消失。郊区直至新中国建立初才完全取消。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