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3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服务业
分类号: F719.3
页数: 3
页码: 436-438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清末到1989年服务业发展情况。包括旅馆业、理发业、照相业等内容。
关键词: 饮食业 郴州市

内容

清末、民国时期,郴州城区有旅馆、理发、照相、洗染、修理等服务行业。1950
  
  年,对城区私营服务业进行工商登记。1956年,分别实行公私合营和组成合作商
  
  店。1959年,全市有服务网点63个,职工225人。1961年,建立市服务公司,归
  
  口管理服务行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服务网点减少,一些传统的服务项目和
  
  服务方式取消。改革开放后,服务行业得到较快发展。至1989年,全市有服务网
  
  点630个,从业者2255人。其中国营29个,700人;集体78个,836人;个体523
  
  个,719人。市服务公司系统全年营业收入334.39万元,实现利润21万元,分别
  
  比1978年增长13.7倍和2.2倍。
  一、旅馆业
  清末、民国时期,市境旅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为公寓式,设备优良,收费较高
  
  ,专门接待富豪商贾及政府官员;二等是“歇家”,供农村士绅、乡民进城诉讼
  
  住宿,并代办有关诉讼手续;三等称“客栈”、“伙铺”,住一般客商、挑贩。
  
  此外,会馆、牙行亦兼营旅馆。著名的旅馆有护国街的味雅园、文明旅社,兴中
  
  街的兴中公寓等。
  1950年,城区经工商登记的旅馆87家,从业者115人。1956年,有16家旅馆组成
  
  公私合营旅社,其余组成合作店组。1959年,全市仅有旅馆网点11个,从业者67
  
  人,床位不足500个,旅客深感“住宿难”。随后,地区、郴县、郴州市在城内
  
  建设招待所,为参加会议和出差的公职人员提供食宿场所。1965年,新建国营郴
  
  州旅社。是年,全市旅馆共有床位1800张。
  “文化大革命”时期,旅馆经营秩序被破坏,管理混乱。使有限的床位不能充分
  
  利用,旅客投宿困难。
  1976年后,旅馆业重新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床位有效利用率达65%以上。
  
  1977年元月,市服务大楼建成营业,有床位200多张。改革开放后,旅馆业打破
  
  国营服务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各行各业,集体、个体办的宾馆、招待所、旅社
  
  、客栈等应运而生。1983年以来,陆续建设一批高档次的宾馆。著名的有苏仙宾
  
  馆、体育宾馆、服务大楼宾馆、东方大厦宾馆、南苑宾馆、郴县迎宾楼、林邑宾
  
  馆、商业大厦和北湖酒家、地区招待所等。1984年后,机关、团体、部队、企事
  
  业单位办的招待所均对外营业,床位供过于求,利用率下降。1987年,全市旅馆
  
  业床位利用率仅39%。1989年底,全市旅馆业网点63个,床位10023张,从业者
  
  1125人(不包括各单位招待所及个体小旅社)。
  二、理发业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剃头,理发业兴起。1949年底,城区较大的理发店有新柏林
  
  、南京、和义、美丽4家,各有工徒10人左右。小店多为一师一徒。1956年,大
  
  店改造为公私合营理发店,小店组成合作商店。1959年,全市仅有理发网点8个
  
  ,理发员76人,平均每千居民不足一个理发员,市民“理发难”,理发工艺简单
  
  粗糙。随后,市服务公司吸收一批女职工,理发员逐渐以女代男,市民“理发难
  
  ”得到缓和。理发工具不断更新,工艺不断改进。1977年,服务大楼国营理发店
  
  开业,设备先进,有理发师20人,为全市最大的理发店。
  改革开放后,市民爱美意识增强,特别是青年妇女,热衷于新发型,电烫、冷烫
  
  、染发等新的服务项目广泛流行,个体“发廊”纷纷出现,虽收费昂贵,仍顾客
  
  满门。1989年底,全市有理发店点128个,理发员251人。其中国营1家,28人;
  
  集体8家,49人,由个人承包经营;个体119家,174人。
  三、照相业
  清宣统元年(1909),商人宋朝轩在城区兴中街开设“景陶轩”照相馆,为郴州
  
  照相业之始。民国时期,先后开设北街奎记照相馆、东街镜中无照相馆、宝素轩
  
  照相镶牙社、西街祥光照相馆等。
  1949年10月,城关区有青年、世界、光华、祥光等照相馆10家。1953年,照相馆
  
  联合为2家。1956年,2家联营照相馆改造为一家公私合营照相馆。1958年,转为
  
  国营照相馆,设店点2个。1963年设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火车站3个店点,并开
  
  展外照、相机出租、快照快印等业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限制照相范围,布景、服饰、发型、姿态等单一化,窗橱
  
  只能摆新闻图片,营业极不景气。
  1979年后,照相店点和人员逐步增加,彩色摄影逐步普及。单位及个人拥有的照
  
  相机年年增多,冲印业务相应发展。1983年,市国营照相馆有店点9个,职工87
  
  人,但彩色冲印设备不全,市民只好寄外地冲印。1984年,中山西街集体经营的
  
  照相器材专店,在经理段文润的努力下,自筹资金3万元,购进海鸥斜桥式放大
  
  机一台,开办彩色、黑白冲印业务。1986年7月,该店向银行贷款35万元,加上
  
  自筹资金15万元,从广州购进日本成套冲印设备。10月1日迁店于兴隆街,更名
  
  为市兴隆街彩色冲印社。同年,市服务公司投资40万元,购进扩印生产线整套设
  
  备。至此,基本解决了彩色照片“冲洗难”的问题。
  1987~1989年,兴隆街彩色冲印社先后贷款200多万元,又从广州购入进口的现
  
  代化冲印和放大设备4台套。其中日本产250型冲印和720型放大设备,照片冲放
  
  合格率达98%。该社工作人员由9人增到18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350万元,具有
  
  日冲洗5万张、放大4000张的生产能力,业务量覆盖郴州地区11个县市,以及邵
  
  阳、衡阳、湘潭、株洲、零陵等地市。邮寄业务发展到川、黔、桂、粤、鄂等省
  
  ,为湖南省彩色冲印质量最先进的冲印社。
  1989年,全市有服务公司系统的照相及冲洗门店11个、职工95人,个体照相及冲
  
  洗户14家,从业者30人。
  四、修理 洗染 浴池业
  修理业 1955年前,修鞋、补伞、配钥匙、修钟表等均为个体经营,固定门点与
  
  流动修理相结合。1956年,城区47个修理匠组成合作小组,设点修理。1961年,
  
  修理业归口城市公社管理,成立维修服务总站,修理网点达63个。“文化大革命
  
  ”期间,减到20个。改革开放后,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国营百货商店设有维修
  
  服务专柜,实行售出商品定期保修和特约维修。金星、牡丹、飞跃电视机和万宝
  
  、白云、中意电冰箱等生产厂家,均在郴州市设特约维修站。修鞋、小五金修理
  
  等业务,则由个体户经营。1989年,全市有个体修理网点250个,从业者364人。
  洗染业 新中国建立前,城区染坊只能为群众染青布、兰布、印花布。1956年,
  
  成立一家公私合营洗染店,从业者24人;一家居民委员会洗染店,从业者10余人
  
  。1958年,2店合为1店。至1985年,洗染店已先后停办。1987年,发展干洗业
  
  务。至1989年,全市有3家高档衣物干洗店,从业者21人。
  浴池业 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区有1家私营小澡堂,1956年归口国营服务公司经营
  
  。1959年,有职工30人。后因长期亏损,于1970年停办。1977年市服务大楼开
  
  设澡堂,1986年停办。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