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3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分类号: TS06
页数: 4
页码: 421-424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清末到1989年副工业产品的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副产品 工业产品 郴州市

内容

一、纺织 针织品
  鸦片战争前,郴州城区经营的纺织品以土纱、土布、国产丝绸呢绒为主。其后,
  
  帝国主义的剩余商品逐渐侵入市场,机制纱布、针织品销量日增。民国时期,上
  
  海、汉口、广州产的机制纱布、针棉织品取代大部分进口商品。抗日战争期间,
  
  交通受阻,土纱、土布及土纱针织品畅销一时。抗战胜利后,土纺织、针织品在
  
  市场逐步淘汰,但农村仍自产自用。
  1950~1953年,纺织、针织品批发由国营商业经营,零售则由国营企业、供销合
  
  作社、私营绸布业多家经营,商品敞开供应。1954年9月始,实行棉布统购统销
  
  ,棉布供应采取按人发放布票,凭票购买,每人每年定量5.67米。
  1959年建市后,纺织、针织品批发归口市百货公司经营,零售由国营、集体门店
  
  经营。货源由省、地专业公司对口计划分配,层层调拨。市内生产的纺织、针织
  
  品,由地区专业公司收购,纳入调拨计划。是年,全市零售棉布152.09万米,针
  
  织内衣裤8.22万件。1960~1962年,因国民经济发生暂时困难,纺织品供应紧张
  
  ,布票发放量猛减。1960年每人仅发布票0.4米。1962~1964年,在纺织品严重
  
  不足的情况下,对部分商品实行高价销售。1965年后,纺织品货源好转,布票发
  
  放量增多,每人每年发放布票2.67~4.67米。1970年,全市零售棉布109.17万
  
  米,针织内衣裤15.64万件。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混纺布、化纤布进入市场,
  
  以其经久耐用,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欢迎。1978年,全市零售棉布137.12万米
  
  ,混纺和化纤布37.56万米,内衣裤19.1万件。
  1979年后,对纺织、针织品价格和计划供应逐步放开,系统内部调拨进货减少,
  
  向产地批发和生产厂家直接进货增多。棉布销量减少,混纺布、化纤布增多。
  
  1983年,全市零售化纤布、混纺布69.5万米,棉布51.99万米。1984年,取消布
  
  票,对纺织品、针织品实行敞开供应,高档、美观、新潮的服装成衣消售量大幅
  
  度上升,丝绸毛纺织品进入普通市民之家,针棉织品内衣向外衣发展,纺织品市
  
  场出现空前繁荣。1989年,全市零售棉布97.58万米,混纺及化纤布105.45万米
  
  ,丝绸及毛纺织品18.5万米,针织内衣裤49.99万件,服装成衣上百万件。
  二、百货 文化用品
  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开埠后,日本货向省内倾销,郴州城出现“洋伞”、
  
  “洋火”、“洋瓷”、镜子、牙粉、玻璃器皿等舶来品,逐渐形成百货行业。民
  
  国8年(1919)“五四”运动后,国产搪瓷用品、暖水瓶、胶鞋等相继进入郴州
  
  市场。民国21年,郴县百货同业公会建立时,城区有百货商店29家,抗日战争期
  
  间减至20家。抗战胜利后,又增至50家,其时,美国货倾销市场。百货、文化用
  
  品货源由私商向外地自由采购,主要来上海、汉口、广州、长沙、衡阳等地。新
  
  中国建立后,1950年城区有私营百货商店38户。1952年增至46户。1956年私营
  
  百货店实行全行业公司合营。1959年建立郴州市百货公司,组织领导全市百货(
  
  含文化用品)购销业务,由省、地百货公司层层分配,按计划调入,地方生产的
  
  百货文化用品不多,由市百货公司计划收购或包销。
  同时,百货、文化用品批发业务由市百货公司经营,批发对象主要是市内百货零
  
  售商店。在市、县之间调剂余缺,只有部分商品外调。零售业务亦由市百货公司
  
  管理,明码标价,绝大部分商品敞开供应。同年,对货源紧缺的肥皂、胶鞋、手
  
  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实行凭票计划供应。1962年,开设侨汇商店,凭侨汇券优
  
  惠供应紧俏商品;同时对手表、自行车等部分商品实行高价供应。1963年,零售
  
  高价手表893块,占手表零售总量的84.6%。1964年7月,取消高价,但手表、自
  
  行车、缝纫机仍凭票供应。1970~1979年,全市国营百货、文化用品商业零售额
  
  年平282万元。改革开放后,减少计划商品分配,工业企业自销比例扩大,价格
  
  逐步放开,市内百货批发、零售单位直接向生产厂家和产地批发企业进货。对本
  
  地生产的产品,采取合同定购、自由选购、商业代销、工业联销等多种经营方式
  
  。货源充足,手表敞开供应,并几次降价,其他紧俏商品亦相继取消凭票供应。
  
  由于经营百货、文具的集体、个体商业迅速发展,网点遍布全市,零售市场日益
  
  活跃。国营商业的零售额相对下降,1984~1989年,全市国营商业百货零售额年
  
  平238万元。
  三、五金 交电 化工原料
  民国19年(1930),城区有白铁店6家,瓷器店7家,五金店1家,油漆店6家,颜
  
  料店4家。1950~1955年,私营商业仅经营小五金和部分电器,五金、交电、化
  
  工原料主要由百货公司经营。1956年,成立郴县专区五金公司,接收城区2个私
  
  营五金店,建立2个国营五金交电零售门市部。1961年,成立市五金煤建公司,
  
  后几经变更,1983年12月,建立郴州市五交化公司。
  1956年起,五交化商品货源由专区五金公司计划分配,非计划商品由零售企业直
  
  接向外地采购,当地产品由地区五金公司收购、调拨供应。1985年后,计划商品
  
  由省商业厅将计划指标分配到市,从省、地五金站调入,非计划商品自由购进。
  
  1985~1989年,市五交化公司进货总额2931万元,其中系统内调入404万元,外
  
  地自由购进2527万元,分别占购进总额的13.78%和86.22%。
  五交化商品的供应,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大办工业”、“大炼钢铁”,需
  
  要量猛增,但货源有限,采取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供应原则,对紧缺商品,优
  
  先照顾工业,兼顾其他。70年代,商品供应执行保证农村广播线路,优先国防军
  
  工和三线建设,支援水电水利建设的政策。1978年后,计划控制的商品逐步减少
  
  ,家用电器销售量日增,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
  
  家,但部分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1985年后,因货源充足,商品敞开供应。1988
  
  年,市场出现“消费热”,全市年销电视机2.22万台、录音机1.43万台、电风扇
  
  5.3万台、洗衣机1.39万台、电冰箱6921台,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89年,除圆
  
  钉、铁丝仍实行专项供应外,其余五交化商品均能满足市场需要。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